首页 理论教育 挖掘乡土文化因素,增强作文人文教育

挖掘乡土文化因素,增强作文人文教育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挖掘利用乡土文化元素,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改革的需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乡土文化元素作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

挖掘乡土文化因素,增强作文人文教育

常思明

挖掘利用乡土文化元素,开发有地方特色的语文课程,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改革的需要。中学作文教学中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渗透乡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人文素养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乡土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由于它贴近学生生活,很容易让学生找到生活与作文的切合点。乡土文化资源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在提高写作水平的同时也提升了人文素质。

一、乡土资源的教育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事实上,本地区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地理条件和人文环境。

乡土文化资源是学生学习生活与社会生活的交汇点。当学生在语文世界里跋涉时,他主要面对的是一个不具有直接生活经验的领域。由于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自己生活的现实世界,这对于不具有丰富意象的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其中的感受和经验,难以建构起自己的生活认知体系。因此,必须引导学生从学习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促使两个世界交汇融合。其中,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开发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把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教学之中。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而且还可以激发他们的兴趣与联想,使教育目标更为具体化。

“乡土教育是一种最务实的教育,因为一切从乡土出发,以乡土为教材,看得见,触得着,所以感染力特别强。而且对每一个人来说,从他的启蒙开始,就随时随地接受乡土教育,可以使人们从孩提时代就铭记在心,终生不忘。”乡土资源既有自然的、社会的、也有人文性的、科学的、有德育美育的、还有实物的、也有活动的和信息化的等等,它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对生长在这里的青少年具有重要、独特的、全方位的教育价值。乡土文化教育的特点,使它能帮助学生形成对家乡归属感和凝聚力,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立志为建设家乡而努力学习。

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的必要性

第一,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现在中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明显降低,人文知识缺乏。好多学生不知先辈的创业之艰难,对家乡的情感淡薄。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渗入我们的现代生活。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对生养、培育自己的土地知之甚少,对其所蕴含的厚重文化,在认识上产生了疏离感,致使他们的道德精神贫乏,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不足,“因此乡土教材要承担起传承地域文化的重任,让年轻人找回精神上的家园。”

在作文教学中,除培养基础写作能力外,还应该选择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到作文教学中。作文是情感的教育。在写作实践中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感情,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更好地为建设家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服务。

第二,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资源是培养学生认识生活、发展非智力因素的需要。21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化的社会。经济的一体化、信息的国际化、竞争的整体化,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纵观目前中学阶段的作文课程设置,过分强调学科的工具性,忽视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对文化现象的思考,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乡土文化元素为主体的地方课程具有鲜明的地方性特征、时代性特征和现实性特征。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挖掘地域性的自然、社会、人文资源开展作文教学,更能拓展学生写作实践的外延,让具体的生活现实成为学生写作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乡土文化密切了学生与自然、学生与杜会的联系,引导学生融入自然、走近社会,扩大了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了学生的作文素材。在写作活动和写作探究中,学生掌握地方或社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生物、环保、科技等方面的常识,抒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

第三,在中学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是对统编教材不足的一些弥补。我国现有的课程管理体制采用自上而下的课程开发策略,以确保所实施的课程能够达到统一性、权威性。这种课程设计方式往往侧重于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而忽视了学校及学校所在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背景,无法顾及各地区、各学校之间存在的文化上的差异性。我们的学生使用的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的全国性统用教材。它具有绝对权威性,集政治思想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培养于一体。它的宗旨是使学生系统掌握写作基础知识和理论,培养基本的写作能力。由于全国性通用教材面向全国,只能选择一些典型作代表。“国家课程虽然也尽量顾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变性,由于受到课时、观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是挂一漏万的选择,这就为乡土资源的渗透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就有其积极的意义。”

三、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乡土文化是一个笼统、抽象的概念,它包容精华与糟粕、先进与落后、适用与过时等。现在我们要学习、借鉴、继承的是乡土文化资源中的优秀成分,是其中的精华,而非良莠不分,兼收并蓄。这些内容和形式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仅是潜在的作文教学资源,要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精神动力必须经过有效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探寻有可能进入课程,能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途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因素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有目标性。明确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根据教学需要精心选择乡土文化元素作为作文教学的课程资源。教师所选择的乡土文化资源在价值取向、功能等方面必须与国家课程一致,同时又必须充分体现自身的地方特色与特殊价值。在基础写作知识传授、写作能力训练之外,利用人物访谈、社会调查、历史探秘等来启发学生思考,提高人文素质,孕育学生关心乡土,热爱乡土的情怀,达到语文教学所要求的德育目标。

第二,要因地制宜。由于各个学校所在地域的地理特点、师资力量、学校经费、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因地、因时而异。应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选择符合教育教学标准和学生年龄特点的文化资源。必须立足现实生活,考虑学生将来的生存与发展。选择学生容易产生兴趣的乡土文化资源。侧重于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家乡的历史和风土人情,丰富学生的乡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道德品质。渗透时的内容确定宜由近而远、由简而繁,由具体而抽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文体选定可以是参观游记、诗歌散文、故事传说、生活日记等。

第三,要和谐。乡土文化资源不受制于教材,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可以灵活运用。在作文教学中要体现“学生为本、兴趣为重、生活为实、实践为主”的现代教育理念。

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学生不仅要亲身去亲近、感受自然风光的秀美,更要用心灵去体会解读家乡人文精神的精深。浩如烟海、不断丰富的乡土人文资源中,积极与消极,真善美与假恶丑并存,要仔细甄别。与自然对话,与文物对话,与古迹对话,与诗文对话,与名人对话,与历史对话,学生在对话中,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丰富文化底蕴,全面提高人文素养。

(2003年获中国语文学会论文评选二等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