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药”未必定“苦口”
——教师的语言魅力
王 晓
现在的中学生,特别是高中学生,他们已具备了一定的欣赏认识水平,对老师的讲话是相当挑剔的。经常听到学生这样讲:“每到周末班会,我的头就发痛,又是班主任老师啰啰唆唆一大堆,烦死人了。”是的,要想不让学生“烦死了”除了班会形式、教育方法要灵活多样外,老师本身的讲话表达形式与方法,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学生的批评与要求,有时要开诚布公,有时要含而不露,有时又要幽默含蓄;要严厉而不粗陋、真诚而不虚无,热情而不做作。人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其实,不苦口的未必不是良药,既是良药又不苦口,这咋能不是最受“病家”欢迎的呢?
一次体育课后,班上一位女同学在搁在操场边的衣兜内发现了一封“信”,其实是一封“情书”,“要求”这位女同学必须在今晚九点钟在某地与写信者会面,否则将“后果自负”,并且不准告诉任何人——信下没有署名,字也似乎是“伪迹”过了的。感情之强烈、口气之强硬、手段之诡秘,令人不能不预感到后果的严重性。这位女同学找到了我,十分害怕地问我去还是不去,我也感到很棘手:去是绝对不该的,可不去又怕万一出现“后果”,公开查证又怕闹得满城风雨,现场围“抓”更担心引出极端。我要这位女同学不要紧张,待下午由我来处理。整个下午,我都在考虑着应怎样来排除这个“险情”。下午的自习课上,我走进了教室,同学们都在低头做作业。
“对不起,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我的话,此刻并没有引起全班所有同学的注意,“向大家通报一个既是不该通报的也是不该出现在今天的消息!”这下,所有的同学才都停下了手中的笔。于是我接着说:“我们的一位同学接到了一个‘绣球’,这个‘绣球’不是姑娘抛给小伙子的,而是小伙子抛给姑娘的!”哗——大家笑了。
“可惜得很,‘绣球’上根本看不出抛球人的任何踪迹,是悄悄地塞到人家兜里的!”哈——教室炸开了锅。
“请静一下,允许我们替这位不愿意接受这个‘绣球’的同学想一下,一个连姓名都不敢暴露的人能说他的感情是踏实的吗?在我们的生活现实中,什么人才是做事不敢留名的人呢?”“小偷!”有几个同学调侃了起来。
“所以,我建议这位女同学不要去赴约,也不值得赴这种胆小鬼的约,把自己的感情珍藏起来,准备将来去献给真正能给予你最踏实感情的人;我也建议那位制造‘绣球’的同学,不要为如此低档次的‘作品’而伤害了自己的‘英名’,等将来自己的感情真正成熟了,再去一发而不可收吧,大家说,我的建议对否?”“对——”大家噙着笑出的泪,异口同声!
“好!来日方长嘛,何必着急呢——什么话都别说了,什么事都别提了,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为了更成熟更美好的明天而认真做作业!”
一席话,一阵异常的笑声,前后不过五分钟,一场可能出现的麻烦或“险情”就这样排除了。虽然至今我也没有能准确弄明白那位“绣球”的作者究竟是谁,但这种“不苦口”的“药”,却是达到了既解决了问题又保护了同学的目的。因为我想,对于高三学生中出现的这样的问题,简单的不去理睬或粗暴的训斥、尖刻的挖苦、大肆的追查,都可能会使气氛紧张或矛盾激化。所以,在我的工作中,给学生讲什么、说什么、怎样说,举什么例、用什么口气甚至什么手势与表情,有时都是经过一番慎重考虑的。因为我觉得,这不光关系到我的工作效果,其实,学生们不也是在听我讲话的过程中,跟我学语言表达,学方法的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