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养成教育与创新写作教学
段华楠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创新写作教学已被广泛关注,其意义也已深入人心。而创新写教学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个性养成教育是关键的一个方面,能否重视这个因素,对创新写作教学影响甚大。
一、个性养成教育是创新写作教学的土壤
马克思说:“个性的发展是一切人的发展的基础。”也可以说,个性的发展也是创新写作教学的基础。新的语文教学观以主体的回归与发展为根本目的,以个性养成教育为着眼点,因为,没有个性的人是不可能有创新能力的。个性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不同的学派对个性的解释不尽相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个性所反映的心理特征,是一个人总的心理活动的连贯性。个性影响到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个性形成的主要标志在于一个人有能力根据社会标准形成自己的态度系统,并根据这一态度系统采取自觉的行动。写作教学中的所谓个性,是指具有不从众的意识、思维和行动,有独到的眼光、独特的想像、独具一格的表达方式、独树一帜的风格等。这些独有的个性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就会产生前所未有的效果,便成了创新。如果缺乏个性,故步自封,人云亦云,那是绝对没有创新能力的。过去的作文教学,往往只从各种不同的文体出发,教给学生种种套路,让学生套用,把写作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模板操作,结果是“天下文章一大套”。那些看似确定无疑的“真理”却成了限制学生思维、遏制个性发展、湮灭创新火花和创造意识的桎梏。
个性养成教育首先要求学习者具有发现的眼光,能见人之所未见,思人之所未思,或者对同一问题,能从另一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其次要求有坚毅勇敢的意志和力量,能把发现和思考的问题表现出来。如能够把“雪融化了为什么”这个问题回答成“春”的学生,就完全具备了这样的条件,他的思维和表达都不同一般,有诗一样的意境,也有科学的底蕴,因而其结果异常美丽。另外,还要具有批判的能力。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又说:“学贵有疑”。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一般有这样的个性:在接受知识或思考问题时不受书本或别人暗示,严格而客观地评价、检查知识的真伪与思维的利弊,以淘金式的思维去对信息进行积极主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批判,从而去求异质疑或否定,这种揭示弱点、评判缺陷、批评错误的能力,使个性得到张扬。良好的个性发展所带来的创新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指对每一个人自己而言是新的、前所未有的。例如在分析某一问题或思考一篇作文,突然出现了一个新的想法或思路,它闪烁着创造的火花,能够把这火花捕捉起来,便能燃出创新的火焰,在写作过程中,自然地流露个人的先天禀性和智慧、素质。
二是对社会的某一特定的群体而言是新的、前所未有的,而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可能没有新的含义,如司马光小时候砸缸救人,其思维方式及其效果对于儿童而言,是创造性的,但对于其他人来说是正常的。同样,对于某一个问题的表达,如写小说《项链》中的人物评论,认为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未必是好文章,但对于学生群体而言,能够提出这样的见解、观点或具有这样的表达能力,却是全新的。
以上两个方面的创新活动,都与个性的张扬关系密切,必须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创新才能形成,否则,就无法摆脱写作教学中长期困扰人们的那种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局面,所以说,个性养成教育是创新写作教学的土壤。
二、悟性的培养是个性养成教育的内核
既然个性发展对创新写作教学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证个性得到良好的发展,便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个性发展若受到阻碍,创新写作教学就不能得以保证,所以说,个性养成教育是个性发展的保证,也是创新写作教学的保证。
因此,写作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个性”养成教育因素,注意提高学生需要层次,与“大语文教育”接轨。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把教作文同教做人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独具个性的感悟生活的能力。
一是悟理,以理激情。大千世界,万事万物,其存在,其消亡,其流变,其静止,均有其“理”所在,学生处于其间,应该让他们习得生活的真谛,这既是作文的要求,也是人生的必需。常有不少中学生抱怨生活的单调乏味、黯淡无光,难以遂意—近乎封闭的学习天地,两点一线的机械“人生”,遇事动辄不如愿,也常有人自私冷漠,社会上汹涌卷来得拜金浪潮,被奉为时尚的享乐主义,大行其道的各种利己行为这些的的确确影响和左右着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标准,但我们仍然要教育学生积极地热爱生活,热情地关爱他人,对未来充满信心。只有抱这样的人生观、世界观,才会拥有一颗善心,具有一双慧眼,从而觉得生活的每一天都是新的,每一处都有美好可人的事物值得捕捉。即使遇到一些不顺心之事、不高尚之人,也会坦然面对,潇洒处理,既不愤世嫉俗,也不唉声叹气,更不怨天尤人。有如此心胸,如此境界,学生才会有泉涌的文思,笔下流淌的才会是清新、优美的文字,如面对光秃裸露的石头山,有学生会从另一个角度发现生命的阳刚之美来;从交通道路的狭窄坎坷中,会激发起改变路质、建设家乡的愿望;从有些人格卑下者身上会涌动起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在满腔热情的生活状态下,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自然,关注人生,观察必须是积极主动的,要有广泛多样的情趣,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爱憎分明的是非观,要多长一个心眼。这,就是感悟生活的关键所在。
二是悟情,以情明理。情是作文的命脉。通常一提到作文,不少学生首先是“怕”字当头,不知从何入手。没东西写,写不好等心理“疙瘩”极大地阻碍了学生写作心理的健康发展。面对生活,教师要多渠道、多角度激发学生主动投入的热情,解除情感困惑,用心去体会一事一物、一草一木的情感,从身边所有的人物和事物当中寻找写作的灵感。如看到山水,让学生用“移情别恋”式的情感态度主动介入,这样学生眼中的山水也就有了情感。长城脚下的望夫石,长江三峡的神女峰,都是硬邦邦的石头,可他们都变得那么美好,那么让人伤感。草叶间的蝴蝶,碧空中的明月,也都让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这都源于人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生活,把自己的感情赋予了一切,一切也都具有了人的情感意味。
三是悟“智”,用智慧开启灵感思维。所谓“智”,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才识、见识。在充满奥秘的世界里,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用自己的心去体会,用多触角的思维方式,去发现别具一格的东西。争取“顿悟”(以修炼和积累为前提的灵感思维)。有位学者曾在一次演讲中说,人类前进的历史实际上是两个苹果的作用。一个是伊甸园中,亚当、夏娃偷吃的那个,人类开始了文明的进程;另一个是牛顿在苹果树下睡觉时落下的那个,人类开始了科学的进程。其实,面对这两个苹果,人们有了一种顿悟,而提炼“两个苹果”理论的人,也是一种顿悟。总之,创新写作教学离不开个性养成教育,个性养成教育必须以感悟生活的“悟性”培养为出发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