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审美赏析教学法
王建萍
中学语文要面向未来,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就必须更新陈旧的传统教学观念,突破平板、沉寂的教学局面,向一个多维的空间,立体层次拓展。采用既适应课文课体系又适应高中生认识能力的有效教学形式,使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培养和提高。下面谈谈我对语文审美赏析教学法的看法。
一、审美赏析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必然选择
大千世界,美是事物的客观存在,文学作品是世界的自然美、生活的情趣美、物态的形象美和人物的情操美、理想美的艺术语言的总结和作家情感的凝铸,它从多角度、多层次揭示社会生活的美。因此人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总离不开艺术的熏陶,总渗透着潜移默化的艺术思维的感染,审美欣赏时,总伴随着再创造性思维心理活动的展开。
中学语文课本有三百多篇文章,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等文学作品占了三分之二以上。如果教师仍然按旧的模式——字词句、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色——讲授课文,无论设计如何精当,语言多么优美,学生也不会感兴趣,因为缺少新鲜的刺激,他们的感官已疲劳,已经“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了”。同时旧的教学模式把有机的文章进行了肢解,把声情并茂的文章变成了干巴巴的考点汇集的载体。用审美赏析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文学作品,不仅达到了《大纲》要求的“能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技巧进行初步鉴赏”的目的,而且还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的再创造能力得到良好的培养和质的提高。因此,审美赏析的教学法是文学作品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审美赏析法应符合审美客体和主体的特点
文学作品是作家认识生活心血的结晶、情感的载体,人们赏析文学作品离不开情感的共鸣。因此,在运用审美赏析法进行教学时,要符合审美客体——作品的特点,还要符合审美主体——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赏析的基本能力。如果不遵循作品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盲目地借助一些手段,想当然地选择赏析角度,在具体操作规程中,就会出现学生神情厌倦,教室如死水一潭的现象;忽视学生赏析的基本能力,无依据地拔高赏析的层次和目标,即使角度正确,手段运用得当,学生的理解也会相当困难,学不到新知识,当然会对作品失去兴趣。最后的结果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只好由老师替学生把树上的果实摘下来,送到学生嘴里,这无疑又回到了应试教育。可谓是“穿新鞋,走老路”。
三、审美赏析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几种尝试
(一)借助多媒体。感知是赏美的基础,兴趣是感知的先觉条件。运用音乐、画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作品的感知能力。如《雨中登泰山》一课,我让学生连续听两遍歌曲《我们是黄河,我们是泰山》,气势恢弘的乐曲和豪迈自信的歌词让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泰山与黄河一样孕育了华夏悠久灿烂的文化,激起了学生游览文化宝地的兴趣。在讲《沁园春·雪》时,播放《沁园春·雪》的MTV,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看到如诗如画的江山,听着气吞山河的诗句,学生怎么能不热血沸腾,他们澎湃的心情怎么不和一代伟人产生共鸣!有了这样的基础,作品中还有什么样的问题解决不了呢?执教《荷塘月色》时,我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音乐,朗诵“荷塘月色”一段,学生一个个全陶醉在美的旋律之中。朗诵结束后,我问他们有何感受,学生回答:“文笔很美,像是一幅画,又像一首歌”。这说明学生已经获得了赏析的初步感受。
(二)借助想像。作家为问力求“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并且作家对形象的感受,具有间接性,因此文学作品中留有很多空白。想像,这个学生美感心理素质中的关键性因素,可以填补语言的“空白”,让形象在学生头脑里“复活”,所以有人说:想像是审美升华的翅膀。
长江三峡的美景即将与地球永别,在没有相应的资料片的情况下,我让学生借助作品文字,从不同角度想像三峡风光。我原想学生至多不过是把抽象的文字符号变成一一对应的图画,但结果出乎我的意料,学生的想像中不仅有书上的景,更多的却是创作进去的,他们似乎游历过三峡,俨然一位摄影师,把眼睛捕捉到的美景都摄了下来,展示在大家面前。这完全归功于恰当的审美赏析方法——想像的运用,学生不自觉地对作品进行了创造性思维,学审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三)借助学生的特长。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注重学生的艺术特长的培养。学生中不乏绘画、唱歌的人才。积极利用他们的特长,对文学作品给予评价,进行再创作,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上《荷塘月色》这课时,我请一位有绘画才能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画了三幅画。画展示出来后,先让学生评点,评说虽不精当,但学生都踊跃展示自己的审美观。接下来让学生将三幅画的顺序任意排列,用抒情性的语言口头描绘画面。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同学以“淡淡的哀愁”为基调,让自己在初秋的冷风中,踏着清冷的月光,来到荷塘边,享受片刻宁静;有的同学则以“淡淡的喜悦”为基调,描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美景;还有的同学描绘的是恬静、淡雅的田园风光,这种做法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文章蕴含的美,也打破了学生单向思维的定势,初步培养了学生多元化思维的意识。
以上三种方式不应该是孤立的,一篇作品可同时有机地运用几种方式(我在《荷塘月色》中就运用了三种方式)。审美赏析教学的方法不应该只有三种,随着这种教学法的不断深入实践,会有更多、更好的方法出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审美赏析教学方法是唯一行之有效的教法,但它确实是素质教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