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旋风”带来的礼物

“旋风”带来的礼物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看来,旋风今天是与我较上劲了,怎么办?“注意安全,仔细观察这个旋风的运动特点,看不见的两组同学快去操场上。”看着同学们急切地想看看旋风的情景,我想这节课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下节课刚好该讨论大气运动了,何不把环境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呢?“旋风是空气旋出来的”,“旋风夏天很常见”,“我还知道旋风能把人旋上天”……

“旋风”带来的礼物

——地理1低压天气系统的教学案例

岳银妮 雷改莉

一、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地告诉我们: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通过地理课程学习,要培养学生成为掌握一定地理知识、具有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拥有地理素养的现代公民。地理课程要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引导学生探索自然奥妙,认识社会生活环境,要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等实际活动。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地理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地理课程总目标。其中过程与方法是其他两个目标达成的载体,它的具体要求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地理调查,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根据高中地理课程理念和地理课程目标的要求,针对低压天气系统这一教学内容所拥有的具体课程资源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思路

基于以上对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的认识和理解,对于地理1中《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这一主题内容下的“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中的低压天气系统这一教学内容,我选择了从观察空旷地上的旋风这一天气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局地天气现象,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探究方案,运用合作学习方式,对地理现象进行分析,探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亲自观察地理现象,收集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筛选、归纳、提炼、总结,使学生在观察、思考、表达、交流、反思中,掌握有关低压(气旋)天气系统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消除学生对地理的神秘感,从而培养学生形成一定的地理素养。

三、教学活动过程

刚刚利用多媒体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离下课还有五分钟,同学们正在自查本节课的学习,这时突然窗外的空地上一股旋风骤起,让塑料袋也有了飞天的机会,白的、红的、蓝的、还又黑的,似乎想点缀一下早秋中午的燥热环境,毕竟是上午最后一节课了,旋风让有些同学眼睛一亮,头随即也朝向窗外。看来,旋风今天是与我较上劲了,怎么办?

我正在和一位同学探讨她提出的问题,她明白了,我抬头一看,发现旋风还在起劲地旋着,且有扩大之势,操场边的树也随着舞动起来。静寂燥热的早秋中午的一曲劲舞,我不禁脱口而出“同学们,快看窗外。”教室一下子沸腾了,已经向窗外看的同学回头望我一眼中的惊讶目光,远离窗户的同学想去窗前的询问目光,甚至还有同学想站在凳子、桌子上,总之,教室里一下子乱了,就因为旋风。“注意安全,仔细观察这个旋风的运动特点,看不见的两组同学快去操场上。”刚说完,一部分同学跑出了教室。

看着同学们急切地想看看旋风的情景,我想这节课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下节课刚好该讨论大气运动了,何不把环境现象作为课程资源呢?此念一出,新课程的理念在我脑海中清晰了许多,鼓励教学创新,关注学生生活体验,主意一定,就在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地看着旋风、论旋风时,我在黑板上写下了这样几句话:

1.旋风神奇吗?

2.你想知道旋风是怎样形成的吗?

3.你一定能弄明白旋风是怎么回事,对吗?

好奇总能引发人们思考,而旋风却渐渐远离我们而去,当同学们回到教室座下后,发现“旋风”问题已上了黑板,教室里又一次开锅了。“旋风是空气旋出来的”,“旋风夏天很常见”,“我还知道旋风能把人旋上天”……这种激烈的场面是按部就班的课堂里很少见的,我似乎看到了新课程理念在我这堂课上的实现,我鼓足勇气,完全脱离了我这周设计的教学方案,说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从不同的侧面对同一问题进行分析,会使我们认识事物更全面,更准确。我希望同学们结合空气动力学知识,来探索一下“这个旋风”的问题,同学们可以利用各种资料,如课本第二单元中有关大气运动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如读书资料、网络资源等,但最重要的资料则是对旋风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当然,也可以向家长、同学、亲友及老师请教。下节课请把你们认为最权威的解释奉献给大家,供大家分享。

“这就是作业吗?”一位同学迅速作出了反映。

“是的,这就是作业。你可以把你探讨的成果与大家一起分享,你也可以把你在探讨中和表达中遇到的问题展示给大家,当然,也可以几个同学一起探讨,共同完成一份作业。总之,今天的作业与往常不一样。”

同学们的表情是复杂的,有的跃跃欲试,有的迷惑不安,有的沉思,有的急于寻找合作伙伴,有的急于寻找答案,这时,下课铃响啦。今天,同学们走出教室的速度明显不如往常快。

旋风在下半年的中午并不少见,把旋风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引人教学,是新课程理念给了我启示。今天的旋风把师生引人到现实中,让我们走出了理论的神秘殿堂,也让我们跳出了课本,开始了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的改变将课堂扩大了。在回家的路上,就有学生想知道有关旋风的问题,六、七个同学围着我,五分钟的路程走了足足十分钟,但学生的问题主要是两类,一类是旋风到底是什么,一类是有关旋风的奇闻,而我则希望同学们通过观察至少搞清楚三个问题:

1.旋风是一种什么样的空气运动形式,它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课本上没有关于旋风的知识?

3.学术上有关于旋风的研究吗?

4.旋风与课本上讲的气旋之间是什么关系?

通过课代表,把我的想法告诉同学们后,我发现兴奋、茫然、沉思的学生数量各不相同,总体上,兴奋的同学占多数。我想,传统的重结论的教学、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要被新课程教学重过程与方法、主动探究式学习所代替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茫然的同学需要帮助。

瞬间的情景给我提供了全新的教学资源,这也就引出重新设计教学的问题,这一设计不同与常规课时教学设计,而是以问题为中心,以现实存在为依据,以探究为过程的一次全新教学设计,我意识到,我走进了全新的教学情景中,我将利用“除地理教科书以外,还包括学校、社会、自然界以及师生自身经历和体验,凡是有利于地理课堂实施、有利于达到课程标准的一切教育资源,都属于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这一全新理念进行设计,而这时的我,也由“单一的课程执行者,变为了课程资源的利用、开发和课程整合的建设者。”创造、创新的兴奋与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将我推入了全新的教学行为中。

我激动不安,后天就该上课了,不知道同学们会把旋风探究到何种程度,而我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服务者,利用两天时间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1.在空旷开阔的地方找旋风,并将其制作成DV。

2.空气运动的相关知识准备:气压、水平气压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等概念及运用,热力环流的成因及其意义。

3.空旷开阔的地方形成旋风的原因:局地强烈受热,形成低压中心,引起空气在水平方向上的逆时针辐合运动和垂直方向上的上升运动的空气运动形式。大范围的旋风就是气旋,它控制下的天气以阴雨天气为主。

4.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若干幅。

旋风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并不稀奇,具体工作中我才体会到,瞬间存在的自然地理现象的珍贵性。为了拍摄到旋风的DV,我整整用了两个中午,拍了三个,才从中选中一个比较满意的旋风DV,以备使用。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我充分体会到这一教学设计的价值。两天时间一共有二十三位同学来找我咨询相关问题,占到全班同学人数的一半,而他们的问题各不相同,有的问题让我惊讶,如“旋风、气旋、台风、飓风、龙卷风其实质相同,对吗?”但也有一些担心,班里有少数同学对问题探讨的积极性不高,有个别同学对新的学习方式很茫然,对合作学习不感兴趣。

课前通过摸底,将同学们的作业大致分为四类——资料集锦类、原理文字探究类、原理图示展示类、其他类四个大组,并通过自愿组合,形成课外学习小组,经小组讨论学习交流后,推选出小组发言人,以保证课堂学生交流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发现有五位同学没有找到能融入的学习小组,也没有完成作业。我分别询问了他们,得到了这样的回答:

学生A:当时我动作慢了,没有看到旋风,后来也没有找到。

学生B: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也做了一点,但我认为那不能成为作业。

学生C:与A一样。

学生D:我也有作业,但是我与原理文字探究组的意见好像相反,还没来得及细想,不敢拿出来展示了。

学生E:老师,那天,我因生病没来上学,不知道这作业到底怎么做?但我把第二单元的课文统统学习了一遍。

通过面谈,五位同学分别陈述了他们的学习困难,。谈完话,我深感不安,我忽略了一位当天不在课堂上的同学的学习,也低估了个别同学面临的学习困难。经协商,我们六人组成了一个学习小组,由同学D担任组长,运用了我拍摄的DV,进行了一次长达两小时的观察、讨论、辩论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合作学习。经协商,五位同学分别加入了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小组。

应同学们的要求,将上课地点定在电教室,上课前,还有学生亲自检查了电教设备,并提出了使用要求,看着他们胸有成竹的样子,我轻松了许多。

上课了,今天的课堂主持是课代表,新的学习方式促成了新的课堂气氛,四个学习小组自然坐开,而部分老师也因这节课的新奇来观摩。只见课代表在上课铃声和掌声中走上讲台,说道:

“今天我们是课堂的主人,我们想把我们的对旋风这一自然现象的探究成果奉献给老师和同学们,请大家批评指正。”

这是时,投影屏幕上出现了几个艺术大字“我说旋风”。

“首先由资料集锦组的同学汇报有关旋风的传说。”

掌声中张哲同学略带羞涩地走上讲台,还带了一名副手当媒体操作员。七分钟时间,我们听到了许多奇闻,天上下钱,屋顶上天,鱼从天降,麦捆直立,还有人由于旋风从身边经过,帽子飞天等。这些大家感兴趣的奇闻让同学们很激动,这时,张哲说道:“要想知道以上事情的原委,请文字探究组的同学给大家解释吧!”

柳军同学做上了讲台,拿起了粉笔,侃侃而谈:

“我们学习小组主要探讨了旋风的形成原理:我们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当局部空气受热产生上升运动时,水平方向就会有空气补充中心由于上升损失的空气,当然,我们北半球由于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使旋风的旋转形成了特殊的规律,你们观察清楚了吗?”

“逆时针旋转的”,同学们不甘示弱。

柳军在黑板上写下了“水平方向:逆时针辐合;垂直方向:上升;总体:旋转上升”一行大字。

“你们听明白了吗?我再来给大家讲一讲。”一声击掌,柳军回到了座位,侯佳同学开讲了:

“我是从气压的角度入手研究气旋,也即旋风的,你们学习课文第二单元了吗?”

“学啦!”

“那你们谁来说说什么是气压?什么是水平气压差异?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三个问题让大家一阵紧张,稍停片刻后,有同学陆续回答了他的提问。

“大家回答的很好,那你们知道什么是风吗?”

“风就是空气的(水平)运动。”

“对了,一定注意,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大家看……”他边画边讲,俨然一位老师的样子,还要求大家跟他一起在等压线图上画近地面的风向,一起画旋风(气旋)。最后他总结到:“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空气从四周流向低压中心,麦捆可以借此站起来了,当然,如果旋风的势力比较强,麦捆完全可以在麦地里随风而跑,甚至被悬往空中。如果你不是大胖子,你也可以随风而跑,那时想停都停不下,还有可能升天呢。胖子就等龙卷风吧。”

一阵笑声将侯佳送回了座位。

“你们累不累?我来给你们展示一下旋风的成因和演变。”

多媒体演示随着史哲的解说开始了,从水平气压差异的形成到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形成,最后到北半球气旋的形成,环环紧扣,一气呵成。演示完毕,他说“其实,那天我们看到的旋风也就是气旋,它们没有实质区别,只是规模和持续时间有所不同。范围较大的气旋水平距离可达几十千米到上千千米,旋风是气旋的缩影。你们还想知道更多的吗?”

“想”,同学们齐声呼应。

多媒体依次展示了台风、飓风、龙卷风的实景资料。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快下课了,这时,李烨同学走上讲台说“大家还想看看旋风吗?重温一遍旋风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她把自己拍摄的一个旋风DV展示给大家。我不仅吃了一惊,她的DV制作得比我还好。

最后,课代表边往讲台上走边说:“今天我们的学习交流到此结束,下面我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海平面气压线分布图,希望你们在图上能找出气旋,更希望大家在图上还能找出与气旋相反的天气系统来,下节课我们和老师一起全面探究天气系统,学做天气预报员。祝大家学习愉快!”

下课了,整节课我都在感受同学们学习的快乐,看来,旋风惹的“祸”还远没有结束,同学们在探究发生在自己身边的地理现象时的热情和兴趣并不亚于对抽象理论的学习,而同学们的学习能力则让我胆量大增,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索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同学们一定能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生存。

自评:本教学案例是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所做的一次大胆尝试。人虽然生存在自然界中,但个人对于自然界的整体感知往往具有局限性和不完整性,如何让学生掌握理论性很强的自然地理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我摈弃了从理论到理论的传统教学方法,让学生走出课堂,从实地观察研究旋风入手,探讨影响天气的天气系统,虽然在科学上严密性还有待加强,但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学习方式带给学生的学习热情坚定了我开发课程资源的信心。我相信,“处处留心皆资源”。当然,有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存在时间较短,及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采集,并提前告诉同学们观察时的注意事项,对于进一步展开深入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