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马英海
摘要:本文针对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化学l》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教材内容的深广度问题;图片、栏目、习题和实验的使用问题,提出了相应策略,并探讨了用好新教材的教学新理念、新思路。
关键词:新教材 问题 教学策略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化学1》生动活泼、富于思想性、起点高、内容丰富、印刷精美,较之过去任何教材都有其不可比拟的特色。施教以来,感触颇深,现就我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大家商榷。
问题一:对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把握不准,有“一竿子插到底地”进行教学的现象,致使课时紧张。
一、加强课标学习,澄清认识误区,把握必修教材内容的深广度
首先,我们必须深刻理解化学课程标准对高中化学必修课程设课目的的说明和功能定位。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化学必修课设课目的和功能定位是:
设课目的: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是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基础上为全体高中生开设的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
功能定位:中学化学新课程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入门(义务教育阶段),第二阶段是发展(高中化学必修课程阶段),第三阶段是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高中化学选修课程阶段)。在中学化学新课程中,必修化学课程显然是学生化学学习链条中的关键性和枢纽性的环节。它既是初中化学新课程的螺旋发展和提升,又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课程。所以,必修化学模块具有双重功能和双重基础性。①它要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这个性质与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一致的,它的课程设计取向应该是多元的,这就要求必修化学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②它要为选修课程和其他相关理科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化学知识基础。
其次,从思想上根除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高考形式不明朗,为了高考能取得较好成绩,在必修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尽可能加深、拓宽,向老教材、老模式靠拢,以不变应万变。这种观点忽视了化学新课程的基础性、阶段性和循序渐进性的特点。学生个性化的深入和提高属选修课程的功能定位,没有必要在必修课程阶段就拔苗助长,越俎代庖。同时,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选择选修内容和发展方向,也许,必修完后,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不是化学,那么,你的所有努力也就白费了。相反,也许因为你的一味拓宽和加深,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了畏惧心理,原本培养的化学学习兴趣也就烟消云散了。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更多的学生学习化学,必须彻底转变现行教学中的一些习惯做法,严格控制必修知识内容的深广度。
二、依据课程标准,制定教学策略
1.认真落实“双基”。化学必修课程的功能之一是为学生学习相关学科课程和其他化学课程模块提供基础,故“双基”的落实是化学学习的基本要求,否则,会影响其他学科和化学选修模块的学习,影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如山东版教材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教案,只要将教材上的每一个栏目如“联想·质疑”、“观察·思考”、“活动·探究”、“交流·研讨”、“迁移·应用”、“概括·整合”等准确把握,精心组织,认真落实,是完全可以达到新课程标准要求的。
2.强调过程与方法。必修课程的另一个功能是对全体学生提供进一步的全面的素养教育,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强调化学学科知识的基础,还应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和科学方法的形成,为形成学生的终身化学习能力奠定基础。有老师说,新教材内容多,课时紧,而探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教学任务难以完成,如何处理这一矛盾呢?其实,强调过程与方法,并不是要求每节课,每个内容都让学生去探究,而应该选择核心内容进行探究学习,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3.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中化学学习阶段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应引导学生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因此,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应贯穿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
4.充分发挥备课组的作用,通过钻研课标,把握教材每章的整体思想、知识结构和能力训练系统;钻研教材找出每节的思想教育点、基础知识点及基本训练点,并确立每个点的教学能级。具体制定出哪些内容由教师引导或讲授,哪些内容由学生自学或讨论完成,哪些内容需进行探究学习等等。在写教案时,努力做到“三精心”: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法,精心选择范例,精心编选反馈检测题。
问题二:对教材中的图片、栏目、习题和实验的功能、定位及其使用策略不了解,有使用不适当现象。
教材通过丰富多样、功能强大的图片、栏目、习题、实验体系使新教材呈现知识是立体网络化的、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富于层次和选择性的。
1.插图处理
《化学1》中有近200幅插图,根据其功能可分为教育类插图、认识类插图。教育类插图是指那些人物图像、自然景观、建筑物等,这样的插图能使学生得到启迪或受到美的熏陶,如P5图1-1-7“合成牛胰岛素的我国科学家”,图中5位科学家通力合作的精神会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有所启示,使用时可配合“资料在线”引导学生自学。
认识类插图是指实验装置图、实验现象图、化工流程图等,实验方面的图像对于仪器的选择、组装、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极有帮助,但是它不能代替老师的演示及学生的亲自操作,如课本P2图1-1-2中“铜与AgN03溶液的反应”,不少同学看了图后认为置换出的银有银白色光泽,但当老师演示以后都产生了强烈的认识冲突;再如教材中图2-1-8显示的氢氧化铁胶体的颜色及图2-3-10中[Fe(SCN)]2+的颜色与实际情况都有出人,所以再鲜明的插图也代替不了实物。
认识类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化学过程、化学原理;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如对于图3-1-11“碳及其化合物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示意图”及图3-2-2“氮在自然界中的转化示意图”可先让学生讲解,然后再让他们阅读课本中的有关内容,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
2.栏目的处理
教材栏目分为活动性和资料性两大类。活动性栏目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资料性栏目旨在体现大视野、多角度;与选修模块欲留接口;体现层次性、选择性和全套教材的整体联系。栏目在使用时应采用多样化策略,精心处理,发挥其功能作用。
教材设置了“交流研讨”、“资料在线”、“观察思考”、“工具栏”等14个栏目,其中“身边的化学”、“化学与技术”、“资料在线”、“知识点击”、“追根寻源”都属于资料性栏目,有的是对知识的扩展延伸,有的是对化学规律的探索,还有的介绍物质的用途。备课时老师应认真研究新课标,不能一概处理为自学内容,应引导学生结合正文内容或让学生有所了解或(防止拔高!)探究;“方法导引”、“工具栏”属于技能方法介绍,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上老师应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把相应技能技巧运用到具体问题之中,让他们体验运用方法解决问题的乐趣——做到正文与小栏目水乳交融。如演示P13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当师生总结了实验现象后,老师提问:铁丝在氯气中燃烧生成FeCl3还是FeCl2?先让学生发言,然后老师引导:请看右边“工具栏”,学生阅读后结论的得出便是水到渠成了。所以小栏目对于实施方法论的教育有如虎添翼的感觉,若把它们当作点缀,这是对课程资源的浪费!
3.习题的处理
课本中的习题较过去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1)题目新颖,有不少是近年高考题,还有不少是近年各地模拟题;(2)联系STS内容较多,使学生颇有化学就在身边及化学在改变世界的感觉;(3)开放型、研究型、探究型题目增多;(4)选择、填空、简答融于一体;(5)课本中没有一道例题。针对教材的特点,教学中可通过具体题目传授方法,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培养能力,如P27-2分析(1)、(2)两问后再进一步引申:如何继续实验才能验证红色褪去的真正原因呢?这样就用到了研究物质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假说法。针对课本习题的特点,课后选题或考试选题时要留心这些要求。还有,对于难度较大的题目不可操之过急,可暂时放一放,待选修相应模块时进行二次处理,一步到位的思想有失偏颇。
4.实验的处理
教材中的实验分为两类:“观察·思考”相当于演示实验;“活动·探究”相当于学生实验,前者难度不大,后者需要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难度颇大。我体会学生实验的开放程度要灵活选择,可否从易到难分为如下3级。A级:老师讲解原理,提供具体步骤、仪器药品、学生操作、观察分析、总结。B级:老师提供同一转化的多种反应、仪器药品,学生选择反应,制定步骤,选择仪器药品。C级:从原理选择到步骤制定、实验实施,观察结论全由学生完成。开放程度的选择要依实验特点、学生基础进行筛选,且忌一刀切。教学中对于两类实验都要遵循“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与程序”,要始终坚持方法论的教育。
新教材、新理论、新挑战,我们广大教师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教学思想上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将过去的注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的活动;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化学问题的提出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并在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在知识的积累与运用上,教师除了准备教材上的教师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转变为注重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相信经过广大老师的研究、探索,会找到种种用好新教材的独特思路,也相信新教材的实施会为提高我国基础教育水平,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