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妈妈的女孩
中童镇中心小学 徐先桂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寄宿制小学,专门收录小学六年级的学生。
这些学生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家人。开始不免有些感伤情绪。经过一个月左右的在校学习,基本都融入新学校的生活中。而此时,有一个平时并不特别的女孩出现了。
她开始想家,想妈妈,便时时与同学倾诉,希望从中得到安慰。可是不久,同学的宽慰对她失去了效应,于是她转向了老师,希望老师安慰她,想办法让她不想妈妈。这样持续了两周,我每次都对她好言相劝,并晓之以理,但收效甚微,这个女孩子仍是天天泪汪汪的,并逐渐消瘦,该怎么办呢?跟家长联系,家长说每次都劝她宽心,但没有效果,她们也为此烦恼不已。
至此,我明白此法已行不通,便尝试另一种方法——硬碰硬。待她再次来到我跟前诉说她想妈妈而苦恼时,我严肃起来,不再轻言细语,“你看,班上50多个同学,你说如果都像你一样,老师该怎么开展工作?他们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难道他们就不想妈妈吗?是因为他们知道,鸟儿大了要自己飞,要学会坚强。老师希望你也成为一个坚强的女孩,不希望你再以这个样子出现在老师眼前。”
也许是我的一番话起了作用,也许是她自己也想明白了,我看到了她的变化。虽然还是有些感伤,但不再四处诉苦,慢慢地成绩也上来了,期末考试居然进入校前10名。
她成了一名坚强的女孩。
从她的身上,我体会到:到达彼岸的方式不止一种。教育对象是活生生的,而方法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有时候这种方法用在这位学生身上有效,施予其他同学毫无作用。换个角度,换种方式,也许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啊,是一门永远学不够的艺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