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本真叙说成长的印迹

本真叙说成长的印迹

时间:2023-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串串脚印。本真叙说自己成长的印迹,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幸福的事儿。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充分利用这些“意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真实地叙述,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只有原生态地叙述,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只有本真的叙说,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这就是本真叙说的力量,这就是原生态叙述的魅力。

本真叙说成长的印迹

教育培训中心 张隘岚

这两年,我读过不少来自余江县一线教师的教育叙事。这些朴实的、散发草根气息的教育叙事事常让我心情难以平静:有时忍不住拍案叫绝,有时禁不住热泪盈眶,有时心情沉重,有时笑意盈盈……品味时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学习,也是一种成长。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一串串脚印。本真叙说自己成长的印迹,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幸福的事儿。

1、要智慧地捕捉教育教学中的亮点。

教师生活中,总会有一些事件在教师内心产生涟漪或波澜,让老师或感动、或难受、或开心、或后悔、或困惑、或兴奋……当你为之怦然心动的时候,就表明你有事件可写了。因而,要写好教育叙事,教师必须有一颗善感的心,有灵敏的“嗅觉”。

余江一小杨支援老师撰写的《你长得真一般》被《教师博览·原创版》采稿,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富于灵性的捕捉。“老师,你长得真一般”是杨老师借班上校级“升华杯”竞赛课时一个学生对她的评价。杨老师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关键点展开故事: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来的,说出来后杨老师的内心如何,她是怎么处理的,快下课时学生对杨老师的评价又如何等等。这个故事不仅体现了杨老师的教育智慧,也让读者看到了一个真诚、和善的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学生是灵动的生命体。在丰富而又千变万化的课堂教学情境中,常会有许多预料不到的现象产生。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抓住这些“意外”,充分利用这些“意外”,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然后教师再把这样的情境真实地记述下来,就会是一篇不错的教育叙事。

教师板书“伯牙善鼓琴”时在“琴”字下面多加了一点,这可怎么办?余江韬奋学校彭新怀老师在《好一个美丽的错误》中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教学故事。

别的学生都在认真地写作文《我和书的故事》,可学生姜豪只写了两个字——“剧终”——就交上来了。这是为什么?彭新怀老师又因此写了《“剧终”不了情》。

杨溪乡中心学校吴小街老师在期末写“三好学生”奖状时,错把“宋朋”写成了“宋鹏”,在重新写过之后又忘了藏起写错的那张,且被学生看到了,更有“消息灵通人士”发布了这条大新闻……真是错上添乱。这可怎么办?别着急!育人故事《美丽之花在错误中绽放》会让你分享到宋鹏的幸福与感动,也会让你感受到教师造就一个暂时落后生的愉悦与幸福。

2、要本真的、原生态地叙事。

《北京教研》编辑部张素珍老师认为:一个好的教育叙事,不仅是教师自身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也是其他教师借以反省自身和对照学习的镜子。所以,高质量的教育叙事必须具有真实性和亲历性。

叶圣陶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能“做真人”是基础教育的最佳结果,因而教师自己首先要“做真人”。撰写教育叙事,同样要求“真”。只有真实地叙述,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只有原生态地叙述,才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只有本真的叙说,才能真正触动读者的内心,引起共鸣。

韬奋学校吴丽萍老师撰写的《孩子,回家吧》以母性般真挚的、细腻的情感讲述一个网瘾孩子的故事:周一还在睡梦中的“我”被吵醒,原来是网瘾孩子洪武龙周末就不见人,家长来学校了;回忆周五发生的事;向学生了解其行踪,分头找寻;吴老师从学生口中听到洪武龙说“没人管我的死活”时的强烈自责;洪武龙找到了……吴老师用自己的真情讲述着一个真实的故事,而吴老师的真情也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读者:(没人管我的死活)这句话深深地刺痛了我的心,因为我平时对他关心太少了。孩子,请原谅我!我真的很想弥补,如果还来得及……孩子,请原谅老师的粗心!原谅老师对你不够关心!如果你知道老师现在有多着急,有多后悔,你就回家吧!回到咱五(4)班——这个家!你不知道,同学们现在都急着要和老师一起去寻找你,但愿你能知道我们的这份心意,早日回家……

吴老师的真情中有焦急,有自责,有后悔,有愧疚……其实这就是爱;“孩子,回来了就好!”质朴的话语,凸显了教师最深沉的、最纯真的爱。

故事一波三折,时而让读者揪心,时而让读者感动,时而让读者含泪,时而让读者深思……这就是本真叙说的力量,这就是原生态叙述的魅力。

3、要着意地刻画人物的内心。

华东师大丁刚教授认为,好的故事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不仅在讲述某个人物的教育生活故事的过程中揭示了一系列复杂的教育场景与行为关系,而且“照亮”了某个人物在此教育场景中的“心灵颤动”,可以给读者一种精神震撼,那么这就是非常好的故事了。(《教育发展研究》第9期)教育叙事要达到这种高度,离不开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绘。

潢溪镇中心小学吴斐老师撰写的《含泪的他,笑了》最让我欣赏的是她的教育智慧和她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带给读者的“心灵颤动”:

当吴校长说“(三毛)因成绩不好转到赣东文武学校”时,“我更是担忧——还学过武术的呀!”;在其他的老师分别介绍了他们眼里的三毛后,“我”认为“他很嚣张”,“他是一个不知悔改的家伙”,“仿佛他真是一颗‘毒瘤’,专门来破坏我精心培养了一个学期的班集体的”。尤其是在以上印象已先入为主的情况下,说‘你们都不要和他说话!’时,作者对自己内心的深度剖析:

“我震惊了,看着那一双双充满疑惑的眼睛,这才意识到:我怎么说出了这样伤人的话?他还只是个孩子,不是吗?他离开这里才一年,见到曾经的同伴好友,难道连好好说说话的权利也没有吗?今天还只是重新回到母校的第一天,他还什么都没做呢,为什么我就要这样毫无理由地排斥他呢?”

“看到这,我后悔了。孩子的心是脆弱的,怎能承受得了我这般的冷漠对待?我仅仅是凭他人的只言片语、自己的主观臆断就毫不负责地将他否定,对吗?行吗?或许今天的他早已不是一年之前的他呢!我是可恶的,或许在我嫌恶这个新学生的时候,他却正在期盼自己将会遇上一个好的新老师呢!”

这是真心的懊悔,这是感人的后悔,这是令读者“心灵颤动”的内心独白。这就叫“设身处地”,这就叫“将心比心”。有了这样的“潜意识”,有了这样的“设身处地”,吴老师的教育智慧怎会缺席?

——“让老师来先和他说说话,你们等会儿啊!”

你瞧瞧,简直是太妙了!年青的吴老师的教育智慧一点也不亚于那些全国名师啊!有了这样的教育智慧,原本满眼泪花、满含委屈的三毛怎么不会“带着泪,灿灿地笑了”呢?有了这样的教育智慧,有了“我此时的话语是柔和的,笑容是亲切的”,那“一双双不解的眼睛”里一定寻找到了最满意的、最开心的答案,那一张张童稚的小脸上一定写满了幸福与自豪。

我想:我们读者也一定会和他们一起分享到这种快乐与幸福!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充满温情的故事,是一个普通老师在直面自己内心时真情的自然流淌……

4、要用心地“雕刻”细节。

细节可以成就经典。自然,细节同样能为教育叙事增色添彩。何况教育无小事。一个老师、一个班主任能把一件件小事做好来,能把一个个小问题都处理妥当,那他一定能成为一个好老师甚至成功的老师。

这里的细节既可以指教育教学中细小的事情、易被人忽视的细小问题,也可以指叙事过程中的细节。要撰写比较成功的教育叙事,首先需要善于发现、挖掘自己身边的小事小情,同时也离不开对细节的“精雕细刻”。

邓埠镇中心小学吴园红老师撰写的《等一等》。吴老师叙述的就是一件小事——快下课了,“我”原打算让一个在黑板上还没做完题目的女生宋美英回到座位上,后来等了一会儿,让她继续做完。

“她算的并不顺利,但是她却很投入:两只眼睛闪闪发光,紧紧地盯着眼前的数学题,小脸因算不出而涨得通红,有些颤抖的小手艰难的计算着,写错了,擦掉,再写,再错,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这段细节描写突出了宋美英同学计算得很艰难,同时也充分表现出了吴老师的“等一等”的教育情怀。

韬奋学校邵荣彬老师撰写的《故意吹响的口哨声》。从题目就不难看出,作者写的就是一节晚自习课上(是寄宿制班)丁锋故意吹响的口哨声。这事可大可小。邵老师的细节描写犹如一个个特写镜头:

突然,一声微弱的口哨声划过我的耳膜。我顿了顿,停了几秒钟。接着上课,又一声口哨响起。这回还明显带了讽刺的腔调,依然声音飘渺,无法判断是谁吹的,只能肯定是教室里的声音。我的心“突”的一下就沉了。我一声没吭,没带表情地用眼睛扫视着教室。教室里鸦雀无声,静得听到了心跳声。同学们似乎都在等着暴风雨的到来,神情紧张凝重,都盯着我。我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一股怒火在心中炙烤。

当然,教育叙事也不排除写一些大事、大问题。但毫无疑问,处理这些大事、大问题还是得从小事入手。余江一小倪雪花老师撰写的《爱他,就永不放弃》、韬奋学校吴丽萍老师撰写的《孩子,回家吧》、宋样生老师撰写的《手机响了……》、中童镇中心小学罗火良老师撰写的《陪着学生一起罚站》等都是写的大问题——如何教育、转化网瘾学生。倪雪花老师是从哪些小事着手的呢?倪老师只是发现“宋威鹏趴在座位上”就关切地询问,得知是感冒后,倪老师又是送去校医那儿,又是为他煮面条,又是拿来自己儿子的毛衣,又是为他调整座位,又是引导他课外阅读……可以说既做了一个妈妈应该做的小事,又做了一个好老师要做的许多事。真不简单啊!真令人感动啊!倪老师的做法让我明白了“平凡中见伟大”的真义。这样的老师,难道你不钦佩吗?

5、要深度地挖掘故事的意蕴。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黎加厚教授也指出:“教育叙事是教师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教育教学研究,关注发生在自己教育生活中的事情,寻找其中有意义的细节,然后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从而改进和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这就要提炼出故事中所蕴涵的深层意义,即经验、理念或思想,从而让自己和他人都能够从中受益。

王鹏,一个学生——成天只知道捣乱,不爱读书,还在手上刺“忍”字!真让人头疼!可李老师棋高一着,通过关切而又关键的一问“刺得这么深,你疼不疼?”,轻柔地敲开了学生尘封已久的心灵之门。一米阳光温暖了王鹏:“……爸爸妈妈在福建打工,奶奶年纪大了,根本管不了我;学校老师,同学都说我是差生,他们很少和我说话;习惯了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冷嘲热讽。在我刺这个字后,心里等待的是老师的狂风暴雨,但我不怕。没有想到,语文老师没有骂我,而是关心地问我疼不疼。说实话,这些温暖的话还没有一个人对我说过,觉得老师真的很理解我……”

“如果老师能用自己的智慧打开他的心扉,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去了解他最需要什么,就能尽量避免让老师倍感头疼的问题发生。现实中还有多少乡村留守孩子有着和他一样渴望被理解的内心呢?我那颗刚被感动的心又不禁陷入了沉思……”这就是杨溪乡中心学校李淑芳老师在《其实需要有人能懂他》中揭示出的一个重要课题——理解与尊重每一个学生。

等一等,给孩子思考的时间,这是教师应有的情怀。余江一小吴振华老师的《几分等待,几许惊喜》和邓埠镇中心小学吴园红老师的《等一等》体现了教师“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这种发自教师内心的尊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爱,就是教学的艺术。

当然,如果你在撰写教育叙事的同时,还能进行广泛地阅读,那教育叙事就一定更有品位了。特级教师闫学说过“这些年,正是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了飞翔”。拿起笔,记录下你行走在专业成长之旅中的串串足迹吧。待到回首望时,读着,忆着,笑着,幸福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