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品味诗词其味悠长

品味诗词其味悠长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品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死于国事叫国殇。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表达了诗人遇赦后的欢乐和喜悦,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鞋底装有活动齿,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去掉后齿。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

第二章 品味诗词其味悠长

一、楚辞风骚

《九歌·湘夫人》屈原

帝子降兮北渚,   美丽的公主快降临北岸,

目眇眇兮愁予。   我已忧愁满怀望眼欲穿。

袅袅兮秋风,   凉爽的秋风阵阵吹来,

洞庭波兮木叶下。   洞庭湖波浪翻滚树叶飘旋。

登白薠兮骋望,   登上长着白薠的高地远望,

与佳期兮夕张。    与她定好约会准备晚宴。

鸟何萃兮蘋中,   为何鸟儿聚集在水草间;

罾何为兮木上。    为何鱼网悬挂在大树颠?

沅有芷兮澧有兰,   沅水有白芷澧水有幽兰,

思公子兮未敢言。   眷念公主却不敢明言。

荒忽兮远望,   放眼展望一片宽阔苍茫,

观流水兮潺湲。    只见清澈的流水潺潺。

麋何食兮庭中?    为何山林中麋鹿觅食庭院,

蛟何为兮水裔?   为何深渊里的蛟龙搁浅水边?

朝驰余马兮江皋,   早晨我骑马在江边奔驰,

夕济兮西澨。    傍晚就渡水到了西岸。

闻佳人兮召予,   好像听到美人把我召唤。

将腾驾兮偕逝。   多想立刻驾车与她一起向前。

筑室兮水中,    在水中建一座别致的宫室,

葺之兮荷盖;    上面用荷叶覆盖遮掩。

荪壁兮紫img2,   用香荪抹墙紫贝装饰中庭,

播芳椒兮成堂;   厅堂上用香椒粉撒满。

桂栋兮兰橑,    用玉桂作梁木兰为椽,

辛夷楣兮药房;   辛夷制成门楣白芷点缀房间。

罔薜荔兮为帷,   img3编织好薜荔做个帐子,

擗蕙櫋兮既张;   img4再把蕙草张挂在屋檐。

白玉兮为镇,    拿来白玉镇压坐席,

疏石兰兮为芳;    摆开石兰芳香四散。

芷葺兮荷屋,    白芷修葺的荷叶屋顶,

缭之兮杜衡。    有杜衡草缠绕四边。

合百草兮实庭,   汇集百草摆满整个庭院,

建芳馨兮庑门。   img5让门廊之间香气弥漫。

九嶷缤兮并迎,   九嶷山的众神一起相迎,

灵之来兮如云。   神灵的到来就像云步满天。

捐余袂兮江中,   img6把我的夹袄投入到湘江之中,

遗余褋兮澧浦。   img7把我的单衣留在澧水之滨。

搴汀洲兮杜若,   img8在水中的绿洲采来杜若,

将以遗兮远者;    要把它送给远方的恋人。

时不可兮骤得,   欢乐的时光难以马上得到,

聊逍遥兮容与!   暂且放慢步子松弛心神。

[注]①湘夫人:湘水之神,女性。②帝子:犹天帝之子,因舜妃是帝尧之女,故称。③眇眇:望而不见。④袅袅:微风吹拂的样子。⑤薠(fán):近水生的秋草。⑥公子:湘夫人。⑦荒忽:迷糊。⑧水裔:水边。⑨江皋:江边。⑩偕逝:同去。img9香草。img10薜荔:香草。img11擗(pǐ):剖开。img12庑(wǔ):厢房。img13袂(mèi):衣袖。img14褋(dié)汗衫。img15搴(qiān):年集。汀(tīng):水中平地。

这首辞是《湘君》的姊妹篇,是由男神扮演者演唱,表达了赴约的湘君来到约会地北渚,却不见湘夫人的惆怅和迷惘。

如果把这两首祭神曲联系起来看,那这首《湘夫人》所写的事,正发生在湘夫人久等湘君不至而北出湘浦、转道洞庭之时。因此当晚湘君抵达约会地点北诸时,自然难见到他的心上人了。作品由此落笔,与《湘君》的情节紧密配合。

歌辞的第一段写湘君带着虔诚的期盼,久久徘徊在洞庭湖的山岸,渴望湘夫人的到来。但最终是望断秋水,不见伊人。

第二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湘君的渴望之情。湘君久等不至,内心焦虑,忽然产生听到佳人召唤、并与她一起乘车而去的幻觉。

第三段纯粹是湘君幻想中与湘夫人如愿相会的情景。这是一幕令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的神奇世界:建立水中央的庭堂都用奇花异草香木构筑修饰,其色彩的缤纷,香味之浓烈,堪称无与伦比。当梦中惊醒时,重新陷入相思的痛苦之中。

最后一段湘君在绝望之余,也像湘夫人那样情绪激动,向江中和岸边抛弃了对方的赠礼,但最终恢复平静,打算在耐心地等待和期盼中,走完相恋相思好事多磨的心路历程。又在汀洲上采来芳香的杜若,赠给佳人。

歌辞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歌颂爱情的忠贞不渝,表达了爱情之路的坎坷曲折,最终会花好月圆幸福美满。

《九歌·国殇》屈原

操吴戈兮被犀甲,   手执吴戈锐呵身披犀甲坚,

车错毂兮短兵接。   在车毂交错中与敌人开战。

旌蔽日兮敌若云,   旌旗蔽日呵敌寇蜂拥如云,

矢交坠兮士争先。   箭雨纷坠呵将士奋勇向前。

凌余阵兮躐余行,   敌寇凌犯我军阵呵践踏队列,

左骖殪兮右刃伤。   左骖倒毙呵右骖伤于刀剑。

霾两轮兮絷四马,   埋定车轮呵拉住战马,

援玉枹兮击鼓鸣。   拿过玉槌呵擂动鼓点。

天时怼兮威灵怒,   战气萧杀呵苍天含怒,

严杀尽兮弃原野。   被残杀的将士呵散弃荒原。

出不入兮往不反,   既出征呵就绝不回返。

平原忽兮路超远。   家乡呵山渺茫路漫漫。

带长剑兮挟秦弓,   带上长剑呵操起秦弓,

首身离兮心不惩。   纵使身首分离呵无悔无怨。

诚既勇兮又以武,   真是英勇无畏呵武艺超凡,

终刚强兮不可凌。   你永远刚强呵不可凌犯。

身既死兮神以灵,   既已身死呵将成神灵显,

魂魄毅兮为鬼雄。   你是鬼中的英雄呵魂魄毅然。

[注]①国殇:追悼阵亡的祭歌。死于国事叫国殇。②毂(gǔ):车的轮轴。③躐(liè):践踏。行(háng):行列。④骖(cān):古代战车四马驾驭,里面两马驾辕叫“服”,辕外两马助力叫“骖”。⑤霾(mái):通“埋”。絷(zhí):指绳嗦绊住了马足。⑥怼(duì):怨恨。⑦忽:渺茫。⑧惩:悔恨。

《国殇》是屈原为祭祀神鬼所作的一组乐歌——《九歌》中的一首,内容是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

第一节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交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描绘的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

第二节是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作者的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本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想象奇特、辞采瑰丽的乐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元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血脉贲张之感。

二、山川胜景田园风光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公元759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秋季作此诗。

头二句描写岳阳楼四周宏丽景色,登上岳阳楼,远望天岳山南面一带,无边景色尽收眼底。江水流向茫茫远方,洞庭湖面浩荡开阔,汪洋无际。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

三四句用拟人的手法,雁儿高飞带起了诗人忧愁苦闷之心,月露山口,仿佛是君山衔来了团圆美好之月。表达了诗人遇赦后的欢乐和喜悦,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精华。

五六句诗人兴致勃勃,幻想联翩,恍如置身仙境,又用衬托的手法写楼高,夸张地形容其高耸入云的状态。

最后两句,写楼高风急,高处不胜寒。但凉风习习吹人,衣袖翩翩起舞,诗人超脱豁达,豪情逸志,溢于言表。

整首诗运用陪衬、烘托、拟人、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岳阳楼高耸入云,四周景物渺远、开阔、高耸美不胜收。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这首诗的意境十分宽阔宏伟的。主要体现在颔联,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颈联写杜甫晚年由于战乱居无定所,只能“漂泊西南天地之间”,甚至以舟为家了。其中寄寓了诗人漂泊天涯,怀才不遇,桑田沧海,壮气蒿莱的……许许多多的感触。尾联有两个作用,一是点明诗人漂泊天涯,亲朋无信,老弱多病,寄寓孤舟的原因。二是点明诗人胸怀天下的开阔胸襟,眼望万里关山,天下到处还动荡在兵荒马乱里,诗人倚定了阑干,北望长安,不禁涕泪滂沱,声泪俱下了。

诗人不但使该诗意境开阔宏丽为人称道,更显示了胸怀天下,关注民生的博大胸襟压倒了后人,谁也不敢再写岳阳楼的诗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⑫,空中闻天鸡⑬。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⑭。熊咆龙吟殷岩泉⑮,栗深林兮惊层巅⑯。云青青兮欲雨⑰,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⑱,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⑲。青冥⑳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㉒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㉓,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㉔惊起而长嗟。惟觉时㉕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㉖。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㉗。须行即骑访名山㉘。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㉙,使我不得开心颜?

[注]①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权贵排挤,被放出京。第二年在山东将南游吴越,写了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者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而得名。②瀛洲:传说东海瀛洲、蓬莱、方丈三座仙山之一。③越人:古越国之地浙江一带。④向天横:遮住天空。⑤赤城:和下文天台都是山名,浙江北部。⑥意思是天台山比天姥山低。⑦镜湖:即鉴湖,在浙江绍兴。⑧剡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⑨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⑩渌(lù):清澈。清:凄清⑪谢公屐:谢运方便登山而自制的木底鞋。鞋底装有活动齿,上山去掉前齿,下山去掉后齿。⑫半壁:半山。⑬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⑭暝:天黑。⑮殷岩泉(yǐn):即“岩泉殷”,殷,作动词震响。⑯栗深林兮惊层巅:使深林战栗,使层颠震惊。⑰青青:黑沉沉。⑱列缺:指闪电,列道裂。⑲⑳青冥:天空。㉑金银台:金银筑线的宫阙,神仙居住之地。㉒云之君:云里的神仙。㉓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神鸟。㉔恍:恍然,猛然。㉕觉时:醒时。㉖失向来之烟霞:向来,原来。前面所写仙境。㉗白鹿:传说中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㉘须:等待。㉙摧眉折腰:即卑躬屈膝。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彩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是浪漫主义杰作,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开篇先引出海外的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天姥胜景。接着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天姥山的神奇高大,而是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将其高耸无比的样子描写得淋漓尽致。

首先拿天姥山与天相比——天姥连天向天横,只见那山横在半天云上,仿佛跟天联结在一起。然后再拿天姥山与其他的山相比——势拔五岳掩赤城,即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它附近的赤城。最后拿“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来衬托天姥山的高大,天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天姥山面前,也矮小的像要倒塌了。

第二节写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以梦幻之笔给我们描绘了四幅梦幻美丽之景。一是诗人在月光照耀下飞渡镜湖的情景,眼见渌水荡漾,耳闻清猿啼鸣,景色十分幽雅;二是诗人穿谢公屐登山的情景,黎明时分,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苍莽群山,耳际是桃都山顶天鸡的叫声。那景象如同一幅神奇的画面;三是夜幕降临,熊咆、龙吟、电闪、扉开、万物震撼,烟雾笼罩下的迷茫恐怖、光怪陆离之景;四是神仙出场时的情景:纷至沓来的神仙,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做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它们雍雍穆穆,济济一堂。浩浩荡荡,其乐融融。好一个富丽堂皇,令人神往的神仙极乐世界。而诗人在这个离奇变幻、五彩缤纷的梦境中徜徉,心神完全解放,无忧无虑,“心颜”大开,无比幸福。

第三节诗人由写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主旨。短短几句诗中,表现了诗人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生悲,古来万事,总是和流水般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表现了诗人逃避现实的消极一面。但最后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喊出了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者的心声。

这首诗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特色,想像奇特,内容丰富多变,情节曲折奇谲,形象辉煌流丽,也是一首浪漫主义诗歌经典之作。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注]①烟火迟:雨后烟火燃烧慢。②藜:草木植物,嫩叶可食。饷(xiǎng)东菑(zī):往田里送饭。菑,开垦了一年的熟田。③漠漠:形象广漠无际。④阴阴:幽暗的样子。⑤朝槿(jǐn):木槿。清斋:素食。露葵:蔬菜。全联意思是: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看到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摘露葵以供清斋素食。⑥野老:村野老人,此是诗人自谓。全联意思是:自己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行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

辋川庄,在今陕西蓝田终南山中,是王维隐居之地。这时他已长斋,不衣文采。诗人把自己的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

首联写农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正是梅雨时节,天阴地湿,空气潮润,丛林上空,炊烟缓缓升起,女人们正在家做饭,准备做好送到正在东面田头劳作的男人。透露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广漠空蒙、布满积水的平畴上,白鹭翩翩起飞,意态是那样闲静潇洒;听啊,远近高低,蔚然深秀的密林中,黄鹂互相唱和,歌喉是那样甜美快活。诗人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这就是典型的“诗中有画”。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

尾联写诗人快慰地宣称:我早已去机心,绝俗念,随缘任遇,于人无碍,与世无争了,还有谁会无端猜忌我呢?以后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这首诗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诗中有画,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唯今”的极致。

《梦天》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⑤。

[注]①老兔寒蟾:古代传说,月里住着玉兔和蟾蜍。句中代指月亮。②玉轮:形容月亮。③黄尘清水就是指:沧海桑田。三山: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神山。这里指东海上的三座山。④齐州:指中国。九点烟:指中国九州。⑤一泓:一汪水,指东海大小。

这首诗写诗人梦中上天,下望人间,也许有其梦,也许纯粹是浪漫主义的构想。

首联引出梦境,幽冷的月衣,阴云四全,空中飘下冻雨,仿佛是月里玉兔寒蟾在哭泣似的。雨停云开,幻成一高耸的楼阁;月亮从云缝里穿出,光芒射在云块上,显出白色的轮廓,有如屋墙受到月光斜射一样。

颔联写诗人在月光引导下走进了月宫。雨后水气未散,玉轮似的月亮在水气上碾过,发出的一团光都给打湿了。在桂花飘香的月宫小路上,踏入月宫的诗人和一群仙女遇上了。

颈联是写诗人与仙女的谈话。这两句可能是仙女说的。站在月宫上,低首看人间,早已沧海桑田,千年如走马飞逝而过。

尾联是诗人回头下望人寰处所见的景色。大地上的九州有如九点“烟尘”。东海就像杯中泻出的一汪静水。在后两联中,诗人尽情地驰骋幻想,仿佛他真已飞入月宫,看到大地上的时间流逝和景物的渺小。浪漫主义色彩是很浓厚的。

李贺在这首诗中,通过梦游月宫,描写天上仙境,以排遣个人的苦闷。天上众多仙女在清幽的环境中,你来我往,过着一种宁静的生活。而俯视人间,时间短促,空间渺小,寄寓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表现出冷眼看现实世界的态度。

艺术上想象丰富,构思奇妙,用比新颖,体现了李贺诗歌变幻怪谲的艺术特色。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①黄鹤楼:在湖北武昌桥头,与滕王阁、岳阳楼并称江南三大名楼。②昔人:指骑鹤的仙人。③晴川:白日照耀下的汉水。④鹦鹉洲:位于汉阳西南长江中,后渐被江水冲毁,东汉末年,作过《鹦鹉洲》的祢衡被黄祖杀于此洲而得名。⑤乡关:故乡。⑥烟波:水波渺茫。

附: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楼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因李白而闻名,因严羽而价升。相传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诗,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由此未写黄鹤楼诗,并摹学崔颢写了《登金陵凤凰台》,由此崔诗名扬天下。后来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名头更大更响了。

首联颔联诗人从楼的得名入手,(传说古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出世事茫茫之慨,反映了黄鹤楼的古今变化。

颈联、尾联写诗人登楼所见,诗人的视线由远及近。先写汉水一带,晴空万里,汉阳绿树,历历在目;再写鹦鹉洲上,芳草茂盛,一片碧绿,最后写长江,暮色苍茫,烟雾迷蒙。诗人触景生情,勾起了思乡之愁。也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首尾呼应。

全诗豪放雄浑,色彩鲜明,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之绝唱,就是可以理解了。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新登)。②东风:春风。③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④絮帽:绵帽。⑤铜钲(zhēng):古代外形像钟的铜制乐器,打击发声,又名丁宁。⑥西崦(yān):本是山名,即崦嵫山,这里泛指山,指西山地区。

首联:绵绵的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不料天快亮时,雨声忽然止住,天放晴了。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春风极通人性,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雨吹断了。

颔联: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软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澄澄的铜锣。

颈联:野桃花含笑在矮矮竹篱的后面,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自在的翩翩起舞。

尾联: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升起几缕炊烟,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做饭,有的正提饭篮下山,山下平原处,有人吆喝牛儿开始春耕了。

诗人的笔下描绘了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

《菩萨蛮》(其二)韦庄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注]①韦庄(836-910),字端己,西安人。唐诗人韦应物四世孙。他生活在唐帝国由衰弱到灭亡,再到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混乱时期。59岁举进士,72岁帮助王建创建“前蜀”小朝廷,并任吏部侍郎,因他有反映黄巢攻入长安的长篇叙事诗《秦妇呤》而出名,被称为“秦妇呤秀才”,并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是“花间派”词人的代表作家。这首词是作者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②只合:只应。③垆边:指酒家。

首二句借别人之口道出江南之好,向游子劝留江南,言外之意隐含故乡已经有不能归返的苦衷。下二句是描绘江南景色之美和江南生活之美。下片首二句是写江南人物之美,垆边有如月之佳人,这么多好,全力促成“游人”之“只合江南老”的多种理由。但下面忽然跌出“未老莫还乡”,意指能不还乡尽量不还乡,因国人有告老还乡的传统。接着告知不能还乡的理由“还乡须断肠”。词人直言告知江南游子还乡的后果。这也是韦庄一生饱经乱离、异乡漂泊、居无定所的内心之痛。

这首诗从正反两面描绘和衬托江南好,与北方的割据混战,社会动乱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明一暗,效果显著。

《忆江南》白居易

其一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其二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

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其三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

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早在青年时期就曾漫游江南,行旅苏杭,其后又在苏杭为官,苏杭是江南名郡,风景秀丽,人物风流,给白居易留下了美好的记忆,回洛阳后,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这三首是他67岁时所作。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一开篇即赞美“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这样既落实了“好”,又点明了“忆”。后两句是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这里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结尾一句即是总结前文,又将引出下文。

词人在词中兼用烘染、映衬手法而交替综错,又辅以贴切的比喻,从而构成了阔大的图景。不仅色彩绚丽,耀人眼目,而且层次丰富,耐人联想。

第二首,紧承前首的结句自然引出:“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将记忆的镜头移向杭州。但偌大杭州,美景众多,后面衔接自有讲究。这就需要选择和集中最有代表性、也使他感受最深的东西。就杭州景物而言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潮和月中桂子。作者对此也感受最深。天竺寺里,秋月朗照,桂花飘香,一位诗人,徘徊月下,流连桂丛,时而举头望月,时而俯首看地,看看是否真的有桂子从月中落下,散在桂花影里。下句的看湖头是指钱塘江看潮,有人形容“潮头高数大,卷云拥雪,混混沌沌,声如雷鼓”。自然词人躺在郡衙的凉亭里,就能看到那潮头冲高激荡,卷云拥雪的壮丽景色。结句令人意味深长,这样的美景一生难忘,当然想重返故地,再观胜景了。

词中情与景合,意与境会,以动观静,以静观动,诗意盎然,引人入胜。

第三首,照应第一首的结尾和第二首的开头,从“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冠下,追忆苏州往事:“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即一面品尝美酒,一面欣赏美女双双起舞。“春竹叶”,是一种酒名,也是对“吴酒一杯”的补充说明。娃娃指美女,西施也被称为“娃”,吴王夫差为她修建的住宅,叫“馆娃宫”。“醉芙蓉”是对“吴娃双舞”的形象描绘。美女双双起舞美丽红艳如芙蓉。最后以“早晚复相逢”结束,说明江南美景美酒美人在诗人心中刻骨铭心。终有一天会重返江南,再饱口福眼福。

诗人在词中描绘了生动的画面,体现了诗中有画,又善于借景抒情,真正做到了情景交融,三首词既独立又照应,谋篇布局,脉络贯通。

《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陆游此诗写于他62岁时,在家乡闲居了五年,又被启用于严州知府,赴任前,先到临安去觐见皇帝,位于西湖边的客栈里等候召见。

首联用了一个独具易动的巧譬,感叹世态人情薄得就像半透明的纸,世情既然如此浅薄,何必出来做官?所以说,为什么骑了马到京城里来,过这客居寂寞无聊的生活呢?

颔联是陆游的名句,语言清新隽永。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听着春雨的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描绘了一幅明艳的春光图。“一夜”二字暗示诗人未眠,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心头。

颈联是写陆游客居京华,闲极无聊,所以以草书消遣,晴窗下品着清茶,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这背后,正藏着诗人无限的感慨与牢骚。国家正是多事之秋,而诗人却在作书品茶消磨时光,真是无聊而可悲,于是再也按捺不住心头的怨愤,写出结句。

尾联,在外受羁旅风霜之苦,素衣易受风尘污染,可能不到清明就可以回家了。然回家不是诗人本意。

全诗虽然写春,却不是欢春;虽不是伤春,也是“薄春”。春天虽美,但在心情郁闷的诗人心目中,却引不起多少留恋。

三、咏物寄怀

《李凭箜篌引》李贺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坤山教神妪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⑫,露脚斜飞湿寒兔⑬。

[注]①李凭:元和年间著名宫廷乐师。箜篌引,乐府相和歌旧题。箜篌,古代一种弦乐器。②吴丝蜀桐:丝为弦,吴地出的最好,琴身以蜀中桐木做的最佳。③颓:颓然凝滞。④江娥:湘夫人,女神;素女:神话中的女神,善鼓瑟。湘夫人对竹挥泪,素女也满脸愁容。⑤中国:国中,国都长安之中。⑥昆山玉碎:形容乐音清脆。昆山即昆仑山。凤凰叫:形容乐音和缓。⑦芙蓉泣露:形容乐声惨淡。香兰笑:形容乐声清丽。⑧十二门:指长安,有十二座城门。⑨紫皇:天皇。这里兼指皇帝。⑩逗:引。补天的五色石(被乐音)震破,引来一场秋雨。⑪:神仙。⑫质:吴刚。被乐音陶醉。⑬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兔:指月中之兔。

诗的起句开门见山,写箜篌制作精美,借以衬托演奏者的技艺高超,也暗示好琴发好音。二、三句写乐声。诗人故意避开无形无色、难以捉摸的主体(琴声),而从客体(空山凝云等)落笔,以实写虚,亦真亦幻,极富表现力。优美悦耳的琴声一经传出,浮云为之凝滞,神仙能动愁怀,潸然泪下。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第四句点明演奏者名姓,交代演奏地点。五、六句正面写乐声,而又名其特色。前句以声写声,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后句以形写声,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以美衬美,构思奇特。

从第七句到结尾,都是写音响效果。近处十二道城门前的冷光,全被乐音所融化。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是因乐音太美,人们已陶醉,已感觉不到寒风冷露。接着乐音不但惊动了君王,也惊动了天帝。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向神仙。把读者带入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乐声让正在补天的女娲听得入迷,忘记了职守,结果石破天惊,秋雨倾泻。而这又可作为音乐形象的展现。

第五联,诗人又从天庭写到神山,那美妙绝伦的乐声传入神山,令神妪也为之感动不已;也让“老鱼跳波瘦蛟舞”。上动都是以动衬声,结尾两句改用静物,作进一步烘托,吴刚听得忘了睡眠,玉兔寒露湿身而不肯离去。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人于无形无色的琴声,抽象感觉,感情与思想借助联想事物转化成具体的物象,使之可见可感。善于借物写物,托物抒情。

《听颖师弹琴》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⑤。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注]①颖师:当时善于弹琴的和尚,曾求诗表扬。②昵昵:亲热。③尔汝:挚友之间,不讲客套,以你我相称,表示亲近。④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似乎在百鸟喧闹声中,突然有一只凤凰行吭长鸣。⑤未省:不懂。⑥起坐:忽起忽坐,站也不是,坐也不是。⑦滂滂:很多的样子。⑧冰炭置我肠:形容自己完全被琴声左右,一会儿满心愉悦,一会儿心情沮丧。

喜惧衰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琴技如可闻见,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起句不同一般,去除繁杂,直奔主题,听琴。把读者引进美妙的音乐境界中。琴声袅袅的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另一种形式。当听者沉浸在柔性蜜意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

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胜利旗帜高高飘扬。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几片白云,近处摇曳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以捉摸,却逗人情思。琴声所展示的意境高远阔大,使人有极目遥天悠悠不尽之感。

忽然,耳边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为喧闹的场面所替代。接着又迎来惊喜,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下两句写这只不甘与凡鸟相处的孤傲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一落千丈,跌得又快又惨,这里除了比喻琴声的起落变化之外,也包含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感叹。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嗟余”、“未省”是诗人自谦之词,不懂音乐,但还是被颖师的琴声深深感动,先是坐立不安,继而泪雨滂沱,浸湿了衣襟,犹自滴落不停。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于是推手制止,不忍卒听。末二句进一步渲染颖师琴技高超。冰炭原不可同炉,但颖师的琴声一会儿把人引进欢乐的天堂,一会儿又把人掷入悲苦的地狱。就好比同时把冰炭投入听者的胸中,使人经受不了这种感情上的剧烈波动。

全篇诗情起伏如钱塘江潮,波涛汹涌,层见叠出,变化无穷。更善于描写声音,摹写声音精细入微,形象鲜明,却不粘皮着肉,故而显得高雅、空灵、醇厚。更善于借物抒情,移情动态,意味深长。

韩愈更善于造境,他在诗中造出两大境界:一是曲中境界,即由乐声和节奏所构成的情境;二是曲外的境界:即乐声在听者(诗人自己)身上得到的反响。两者亦分亦合,犹如形与影。从而使整个诗歌的意境显得深闳隽永,饶有情致。

《咏柳》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天的杨柳是柔美的,人们常常借它的柔美来形容、比拟美人苗条的身段,婀娜的腰肢。这首诗别出新意,翻转过来。“碧玉妆成一树高”,杨柳化身为美人亮相,“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变成了美人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这样把化身美人的杨柳写美了写活了。

“碧玉妆成”引出了“绿丝绦”,自然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么美的“绿丝绦”是“谁裁出”,最后,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也被用“似剪刀”形象化地描绘了出来。这“剪刀”裁制出嫩绿鲜红姿态优美的花花草草,给大家换了新妆。是春风这把“剪刀”给大地带来美。

诗人构思巧妙,环环相扣,比喻形象,清新自然。美不胜收。

《菊花》元稹

秋丝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丽,也没有兰花那样名贵,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爱。有人赞美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高洁的气质,而元稹的这首咏菊诗,则别出新意地道出了他爱菊的原因。

诗人开篇没有对菊花描绘,而是用了一个比喻:“秋丝绕舍似陶家”。一丛丛菊花围绕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东晋陶渊明最爱菊,家中遍植菊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是他的名句。诗人把自家比作陶家,秋菊盛多盛放之景就不难想象。如此美好的菊景怎能不令人陶醉?故诗人“遍绕篱边日渐斜”,完全被眼前菊花所吸引,专心致志地绕篱观赏,以致于太阳西斜都不知道,“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流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

诗人为何如此着迷地偏爱菊花呢?三、四句说明了喜爱菊花的原因:“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是百花之中最后凋谢的,百花凋尽,只剩菊花,自惹人爱。诗人从中引出深微的道理,即回答了爱菊的原因,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这首诗构思新颖,笔法巧妙,承接自然,跌宕有致,是首好诗。

《苏幕遮》周邦彦

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注]①苏幕遮:词牌名。周邦彦(1057-1121)字吴成,号清真居士。妙解音律,善于作词,其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②燎沉香:燎:烧。沉香:香木香料。③溽:潮湿。④侵晓:快天亮之时。侵:渐近。⑤吴门:江苏苏州。⑥芙蓉浦:有荷花的水边。

这词以写雨后风荷为中心,由此而引入故乡归梦。以一个家住吴门、久客京师的作者,面对着象征江南陂塘风色的荷花,很自然地会勾起乡心,词的结尾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芙蓉即荷花)绾合,上下片联成一气,融景入情,不着痕迹。而全首突出之处,全在“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三句所写荷花的神态。试想,当宿雨初收,晓风吹过水面,在红艳的初日照耀下,圆润的荷叶,绿净如拭,亭亭玉立的荷花,随风一一颤动起来。这样一个活泼清远的词境,要把它作十分生动的素描,再现于读者面前,却颇非容易。作者只用寥寥数笔,就达到这种境界,只一个“举”字,便刻画出荷花的动态。王国维赞扬它为“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人间词话》),是一点不错的。

《甘草子》柳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上片写女主人公池上凭阑的孤寂情景。秋天本易触动寂寥之情,何况“秋暮”。正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则女子愁苦可知。“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衰荷”印证暮秋,“乱”字亦下得极好。它既写出冷雨洒衰荷的历乱惊心的声响,又画出跳珠乱溅的景象,又间接地显示独自凭阑,寂寞无聊的女子心绪,恰似一“乱”字。紧接着写出后两句:“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可见女子久未离去,从雨打衰荷直到雨霁月升。此时,雨后更是冷漠空寂,愁绪更多。

下片首句点明女子愁因,“池上凭阑愁无侣”,接着更推进一层,“奈此个、单栖情绪”,写女子孤眠之苦。结尾两句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在调养鹦鹉,再度流露出她的寂寞无聊的情绪。更进一层的是,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乃属“私房话”。不直写女子念念不忘“粉郎”及其“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尤觉婉曲含蓄,更衬托出女子的孤单寂寞,愁绪满怀。平添一种凄凉。

此词很善于环境渲染,秋暮、冷雨、衰荷、冷彻、凭阑、单栖大量的词语烘托出孤单寂寞的意境。细节描写生动,冷雨乱洒衰荷,凭阑愁无侣,共鹦鹉、念粉郎言语,给我们描绘出生动的一幕,善于借物抒情。

《系裙腰》张先

惜霜蟾照夜云天。朦胧影、画勾阑。人情纵似长情月,算一年年。又能得、几番圆。

欲寄西江题叶字,流不到、五亭前。东池始有荷新绿,尚小如钱。问何日藕、几时莲。

上片以景起笔,眼前呈现的是月影朦胧,勾栏如画,在这美丽朦胧的月夜,词人可能独自散步。仰视着月亮,突然由月圆月缺的自然现象联想到人的感情也无长久之时,于是悲从中来。

下片由情及景。时值暮春,吟咏情思,想向心上人传递心意。便想到写封书信,交付西江,可惜流不到五亭前。五亭在浙江的湖州,西江的水是永远了流不到这里的,可见词人欲解心事而不可得,悲愁更进一层。词人见到东池中的荷叶才刚刚泛绿,小如铜钱。便想到荷花生长的过程最终要“结藕开花”的,于是心中便有些许安慰,与心上人的见面,尚待时日,还没有到真正“结藕开花”的时候,但终究有“结藕开花”之日。春闺之中的多情女子,个中滋味着实让人怜爱。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陶渊明爱菊,为的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周敦颐喜莲,为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而陆游重梅,则为的是“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的坚贞。此词就是最好印证。

词的开篇,便推出了一组凄清的镜头,冷清的驿站旁,梅花自开自落,一“外”字,一“边”字,可见梅花生存环境的恶劣,更无人欣赏。也让我们不难体会到诗人纵有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的落寞。接下来镜头更近,苍茫的黄昏笼着浓浓的愁绪,凄风苦雨交相侵袭。大有不摧残至死绝不罢手之势。一“更”字,不仅写出了嫉妒者的歹毒、凶狠和仇视之深。同时也反衬了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坚贞。这样诗人通过描写梅花的困难处境,揭示了“木秀于林,风必吹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的黑暗现实。从而暗示了自己政治上遭受的强大压力和沉重打击。

词的下片,进一步咏物明志。“无意”“苦争”不正是诗人“卑未敢忘忧国”的感情的自然流露么,这不也正像这梅花虽先百花而放,却不为争春斗宠吗?“一任”写出了梅的孤傲拔俗,坚贞自韧,“零乱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是说即使落地成泥,碾碎化为尘埃,心中的那缕馨香誓不改变。这就把作者的思想感情推向了高潮,强烈地表达了诗人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虽九死犹未悔”的自尊、自爱与自律。

纵现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犹自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这也正像他在一首咏梅诗中所写的“过时自会飘零去,耻向东君更气怜”。他笔下梅花的馨香将留存千秋。

四、时世感怀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注]①鲍照:(415-470),字明远,东海(山东郯城人)。鲍诗气骨劲健,语言精练,词采华丽,常常表现慷慨不平的思想感情,以山水诗著称。②举杯断绝歌路难: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断绝,停止。③吞声:声将发又止。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

诗人一开篇拈出生活中的平常现象作比兴,以引出他对社会人生的百般感慨,而这感慨也来的自然。自然引出下两句对人生的感叹。“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人的命运就像四向流的水,这都是安排定了的,苦恼忧愁都无用。但在质朴平淡的诗句中寄寓了深沉的叹喟。

“泻水”四句是第一层意思,言不当愁。不当愁,而愁苦偏偏郁结于胸,那么只有借酒浇愁了。诗自然过渡到第二层:“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前句好解,后句有异。一说“断绝”指歌断绝,“声为君断绝”之意(鲍照《发后诸》);一说“断绝”指断绝愁思,“裁悲且减思”之意(鲍照《拟行路难》其一)。应该后一说更合诗意,因为酌酒原为排遣愁怀,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举杯消愁愁更愁”。

诗人往下笔锋一转,掀起新的波澜:“心非木石岂无感。”诗人那驱不散的愁苦,实系于对世事的感慨,何况心非木石。诗的意境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诗人的感慨如此之多、之深,理的劝谕,酒的麻醉,都不能使心愁冻结。紧接着一个陡然转折,急转直下:“吞声踯躅不敢言。”前句是那样的慷慨义愤,后一句又是如此的无可奈何。这富于戏剧性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诗不以文辞取胜,而以真情动人,情感跌宕起伏,立意巧妙。

《行路难》(其一)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情感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

诗一开篇,“金樽美酒”、“玉盘珍馐”,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回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剧变化交替。接着“行路难……”四句,节奏短促、跳跃,完全是急切不安状态下的内心独白,真实地传达出进退失据而又要继续探索追求的复杂心理。结尾两句,经过前面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通过这样的情感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理想之路的曲折坎坷,反映了由此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不平,也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由于时代和个人的原因,李诗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也更自信,思想境界也就显得更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阮籍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注]①阮籍(210-263),字嗣宗,河南尉氏人。“竹林七贤”之一。《咏怀》八十二首是他的代表作,此诗是首篇,如同序诗,写诗人深夜弹琴,孤独不安的忧思。②薄帷:薄的帐幔。鉴:照。③北林:表示忧伤。

头二句直写不寐弹琴之事,中间似有一段忧愁。幽独不寐原来在《诗经》中就是君子忧时忧世的表现。此诗无一字明说忧愁为何,只是在明月清宵中散发着一片忧愁的气氛。

三、四句的明月清风,是中宵实景,正衬托出诗人雅致。此中原无忧愁可以寻绎,但后面四句的徘徊忧思,却写出夜不寐的根由。

五、六句由室中之景移到户外,可以听到外野北林之间孤鸿翔鸟的飞翔鸣叫,也许另有它们自身的原因,但在明月清霄中飞鸣,正隐隐提示夜里弥漫着一种不安,诗人和飞鸟都在这种不安之中徘徊而不寐。

结尾二句写到人与鸟夜中徘徊,最后只是拥有满怀忧思而已,意望中的事物既不可得见,而只是让忧思淹没自己,触动心弦而已。这忧思是什么?诗人没有具体明言,但整个明月清宵,中夜鸣琴的情境,都由此而似沉浸在一种忧愁里面,那种生命中的忧思,就在明月之中,清风之中,孤鸿哀鸣之中,随月照临,随风吹至。

《杂诗十二首》(其二)陶渊明

白日沦西河,素月出东岭。遥遥万里晖,荡荡空中景。

风来入房户,夜中枕席冷。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

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开篇四句展示了空阔的场面,万里国土一片平静寂然,掩盖在月光之下,望着这浩大辽阔的气象,墨客的心被激动了。接下来四句点明心绪的变化,凉风入户,使诗人感悟到季候的替代、年华的流逝,思绪万千,通宵难眠。这四句承前启后,由此转入悲伤的格局,诗人本怀有远大的理想,少年时即有济百姓之志,但是屡次战乱,昏暗的政界,使这位志高行法的人愿望破碎了,只能归耕园田,独善其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的心终于得到平静。然而济世之志未泯,始终在诗人心底涌动、撞击。在这样一个月色无边,漫空高远的月夜,又把它从诗人的心底牵引出来。想起年少时的广大志向,中年的政界灾难,直到行将老矣的如今,怎能不让诗人感喟万千呢?接着二句“明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更是表达出诗人的无奈和痛楚,这是不能摆脱的,刻骨铭心的痛楚。最后两句作结,想到人生的短梦,事业的无成,悲愁之心如何能静,漫漫长夜愁思难了。整首诗构思奇特,语言简朴,条理清晰,感情真挚。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①765年,杜甫的好友成都尹严武去世,杜失去依托,只好离开成都,路经渝州、忠州,此诗途中所作。②危:高。樯:桅杆。

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首联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树着高高桅杆的小船月夜孤独停泊。隐喻自己像小草一样渺小,像孤舟一样寂寞。颔联写远景:星辰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这两句写景雄浑阔大,为人称道。但诗人是美景衬哀情。

诗的后半是“书怀”。颈联说,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做官倒应该因为年老多病而退休。诗人这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诗人素有远大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只能靠文章出名,而非政绩。他的休官不是因老和病,而是受到排挤。揭示出政治上的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尾联说水天空阔,人似沙鸥。深刻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真是一字一泪,感人至深。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器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杜甫寓居夔州(766)所作。②景:通“影”,日光。③霁:雪止。④五更鼓角:天未明,当地驻军已开始起来活动。⑤星河:银河。⑥战伐:战乱,指崔旰(gàn)之乱。⑦夷歌:少数民族歌谣。⑧卧龙:诸葛亮。跃马:公孙述,西汉末年蜀地称帝,号“白帝”。⑨人事:交游。看书: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地。

首联点明时间、环境、心情。时令到了寒冬,天就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在这光阴苦短、冬夜漫长、客居难归之际,诗人有光阴荏苒、岁月相逼、沧桑天涯之感。

颔联写到五更时分传来的鼓角声,起伏悲壮,三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着江波动摇。这里侧面烘托出战乱未息、时局动荡的气氛,由此天地也难得安静,何况人呢?为后面埋下了伏笔。

颈联是正因为战乱给百姓带来灾难与哭声,也再传来战争的消息,惟有数处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这些都使他倍感哀伤。

尾联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英雄一样终归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使人感到寂寞无聊,但又算得了什么?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残,总会延续。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情。

全诗激越悲凉,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称赞此诗“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并说它是“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七言律诗的“千秋鼻祖”。

《书愤》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注]①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②瓜州渡:在以宋军曾(1161)击退想攻占建康(南京)的金兵。大散关:陕西宝观,军事重地。第二年宋将吴璘收复大散关。③名世:名传后世。④伯仲间: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兄弟次序。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是他三十九岁时(1163)任镇江府通判和他四十八岁(1172)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接下两句写了宋军的两次胜利,一次击退金兵企图攻占建康在瓜州渡,一次宋军收复了大散关。

诗的后四句是抒情感叹,陆游年青时有立志报国的远大抱负,也有参战杀敌,跃马驰骋收复失地的豪情。但时光飞逝,现实残酷,江山未复,“长城”只能空自期许,镜中双鬓已斑白了。但老骥伏枥,诗人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

此诗是陆游的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颔联雄放豪迈,广为传诵。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注]①虞美人:词牌名。李煜(yù)(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三子,通晓音律,善诗文,能书画。975年国亡,软禁为囚,不久因歌咏此词,被宋太宗毒死。②故国:指南唐故都金陵(南京)。③玉砌:玉石台阶。代指南唐宫殿。④朱颜:指南唐旧日宫女。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后主的绝命词。相传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乐,唱新作《虞美人》词,声闻于外。宋太宗闻之大怒,命人赐药酒,将他毒死。此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哀怨。

上片的问句开篇,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日子,何时能完结呢?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会到今天的地步?此时此刻这位昔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沦为阶下囚的后主,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接着二句写到,囚住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王朝,自己的故国却早已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

下片开头两句紧承上句,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红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也隐含指过去的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将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显示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

《浪淘沙》李煜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①此词是李煜去世前不久所作。

这首词是李煜亡国囚禁去世前不久所作,表达了他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

上片两句倒叙,梦里暂时忘了囚犯的身份,贪恋片刻的欢娱。但美梦易醒,帘外潺潺春雨,阵阵春寒惊醒了美梦,使词人重又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梦里梦外的巨大反差,一国之君和阶下之囚的对比,悲苦之情可以想见。“罗衾不耐五更寒”,禁不住的寒意不仅来自环境,更来自凄凉孤冷的内心。

下片头两句为何要说“独自莫凭栏”呢?因为“凭栏”而不见“无限江山”,又将引起无限伤感。“别时容易见时难”,这里“别”,并不仅仅是指亲友之间,而主要是与故国“无限江山”分别,“见时难”,指亡国后,不可能见到故土的悲哀之感,这也是他不敢凭栏的原因。“流水”两句,叹息春归何处,“天上人间”,是说相隔遥远,不知其处。既指春也指人,词人长叹水流花落,春去人逝,自己来日无多。

这首词表达惨痛欲绝的国破家亡的情感,真可谓“语语沉痛,字字泪珠,以歌当哭,千古哀音”。词的格调悲壮,意境深远。


五、边塞烽烟古韵绵长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①关:关塞。②龙城飞将:西汉名将李广。③阴山:位于内蒙古,是古代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

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派的主要诗人。其绝句成就很高,后人称他为“七绝圣手”。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它反映了诗人保卫边疆、制止外族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安全的愿望。首句写景,并暗示自秦汉以来抵御异族入侵的战争从未止息。句中“秦”、“汉”两字,自然形成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第二句写战争旷日持久,表达了对士卒战死沙场或久戌不归的同情。第三、四句诗人借对历史上名将李广的怀念。抒发了保卫祖国,巩固边防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

这首诗感情充沛,格调昂扬,语言凝练,体现了雄浑悲壮的风格。

《长相思》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注]①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若容,号椤枷山人。词以小令见长,清新自然,直抒胸臆,风格接近李煜。此词为作者(1682)随康熙出巡山海关外,途中所作。②榆关:山海关。那畔:那边。③千帐:跟随出行卫军营帐很多。④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上片写山水行程。一路跋山涉水,鞍马劳顿,目的地只在榆关外。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那万丈穹庐下安扎营帐,望去好像繁星落地,璀璨异常。如此壮丽之景,包含在“夜深千帐灯”之中。

下片承接上句写夜,过渡自然。夜深了诗人还是睡不着,风雪交加,一更接一更,真是吵死人。词人身为侍卫之职,一生多鞍马劳役。急风飞雪的出塞路上,帐外长久的风雪声,勾起的是对“故国”的无尽思念,对家中的温暖的无尽思念。

这首诗,上片写面、写外,铺陈壮观;下片写点、写内,曲描心情。选取的都是平凡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语言清新自然。全篇融细腻情感于雄壮景色之中,尽显非凡。缠绵而不颓废,柔情之中露出男儿镇守边塞的慷慨报国之志。

《越中览古》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注]①这首诗是李白南游吴越时所写,表达盛衰无常的感慨。越中:指会稽郡治(今浙江绍兴),古:越宫遗址。②勾践破吴:越王勾践卧薪尝胆20年,灭亡吴国,终报失败之仇。③锦衣:华丽衣服。

首句点明题意,说明所怀古迹的内容,二、三句分写士兵还家,勾践还宫的情况。消灭了敌人,雪了耻,战士都凯旋了。战事结束,大家都受到了赏赐,所以不穿铁甲,而穿锦衣。越王回国后,贪图享乐,如花美人,占满宫殿,这是多么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然而结句一转,将美好的一切一笔勾销,过去的繁华美丽,现在还有什么呢?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罢了。这一句写人事的变化,盛衰的无常,以慨叹出之。

此诗将昔时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苏台览古》李白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注]①苏台:姑苏台,吴王夫差游乐之地。(今苏州)

诗一开篇就写吴苑的残破,苏台的荒凉,而人事的变化,兴废的无常,自在其中。接着以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柳色青青,年年如旧,岁岁常新,以“新”与“旧”,不变的景物与变化的人事,作鲜明的对照,更加深了凭吊古迹的感慨。次句接写当前的景色,青青杨柳之外,还有女子在唱菱歌,无限的春江之中,回荡着歌声的旋律。在这美好的春色中,而昔日的豪华王宫,美女笙歌,都已化为乌有。所以后两句便点出,只有大江上的明月是亘古不变的,也曾照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吴王夫差、西施这样的当时人物,可以作历史的见证人罢了。

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相似,但越中一首,着重写昔日之繁华,以大部分篇幅竭力渲染,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立意。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所以其表现手法又各自不同。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诗人变化多端的艺术技巧。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注]①此诗作于760年春,诗人在成都。蜀相:诸葛亮,曾封武乡侯。②丞相祠堂:即诸葛武侯祠,在成都,晋李雄初建。③锦官城:成都的别名。森森: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④两朝开济:开:开创,济:扶助,指诸葛亮辅佐刘备父子。⑤身先死:多次伐魏未胜,死于军中。

首联前句是自问,“寻”是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又因杜甫到成都,地理不熟,环境生疏。后一句是自答。这是诗人远望外景,点明武侯祠所在地,“柏森森”还渲染了一种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有如特写镜头,由远到近,从祠的外部说到内部,写的是祠堂的内景,碧草映阶,足见草深,来者不多。黄鹂隔叶,足见树茂,黄鹂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呕心沥血所缔造的一切,已被后人遗忘,这两句衬托出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怀。

颈联两句写得格外厚重,含义十分丰富,既生动地表达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生动地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还郑重地道出诗人所以景仰武侯的缘由。这一联是全诗的重点和核心。

尾联两句承接前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叙事带抒情,再加前上句的铺垫,使武侯的形象更加高大,使人心潮激荡,久久难以平静。

此诗叙议结合,情景交融,笔墨淋漓,情感真挚,统体浑成,充分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①赤壁:在今湖北蒲圻县西北,三国赤壁大战战地。②折戟:戟是古代兵器,折断的戟,销:销蚀、腐烂。③将:拿起。磨:磨亮洗净。认前朝:认清这是东吴破曹的遗物。④东风:赤壁大战,火攻借助东风之事。⑤铜雀:曹操所筑之楼台,楼顶立有一丈五尺高的大铜雀,是曹操暮年享乐之处。二乔:乔家两姊妹,东吴美女,大乔孙策之妻,小乔周瑜之妻。

这首绝句是杜牧在任黄州刺史时所作,目的是吊古咏怀。开篇两句诗人从遗留在江中的兵器,联想到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三、四句是全诗的主旨。诗人设想了与历史事实相反的结局。假使东风不与周瑜方便,那么二乔就有可能被曹操抓去关进铜雀台。

历史上赤壁之战是以周瑜胜利,曹操失败而结束。从而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但诗人认为:周瑜之所以能取得此战的胜利,首先固然是靠人谋,但如果那时不刮东风,就不能用火攻取胜,在当时的条件下,天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诗人杜牧思维独到,见解新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但很有历史见地,而且表现出“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偶然的因素”这一深刻哲理。表现出此诗的立意美。

六、亲情牵挂情深谊长

《赠孟浩然》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①红颜:指年青的时候。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②卧松云:隐居。③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④清芬:指美德。

首联点题,开门见山,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敬爱慕之情,一个“爱”字是贯穿全诗的抒情线索。“风流”指浩然潇洒清远的风度人品和超然不凡的文学才华。这一联提纲挈颔,总摄全诗。

中间二联好似一幅高人隐逸图,勾勒出一个高卧林泉、风流自赏的诗人形象。“红颜”对“白首”,概括了从少壮到晚年的生活。一边是达官贵人的车马冠服,一边是高人隐士的松风白云,浩然宁弃仕途而取隐遁,通过这一弃一取的对比,突出了他的高风亮节。往往至于沉醉,有时则于繁花丛中,流连忘返。颔联采取由反而正的写法,即由弃而取,颈联则自正及反,由隐居写到不事君,纵横正反,笔法灵活。尾联是直接抒情,感情进一步升华。仰望他高山一样的形象,拜揖他纯洁芳馨一样的品格。

此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解闷十二首》(其六)杜甫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

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

[注]①清:清新清淡。②新语:新诗。③槎头(chà):浮木。岘山下汉水中出鳊鱼,味极肥而美,襄阳人采捕,遂以槎断水,因谓之槎夫缩颈鳊。

首句开门见山,诗人再次记起好友孟浩然,二句评价其诗,浩然清新清淡的诗歌,每一句都可以流传千古,表示极为赞赏。后两句是拿孟作对照说自己,强调自己年事已高却“无新语”,没有写出新诗,只好学孟浩然去汉水垂钓“槎头缩颈鳊”了。

此诗表现杜甫对孟浩然的赞赏,自己年老无为,可以学学浩然,去过隐逸生活。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①柳宗元(773-819),字子原,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又曾任广西柳州刺史,也称“柳柳州”。21岁中进士。因曾积极参加王叔文集团革新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迁为柳州刺史,同时遭贬的有:漳州刺史韩泰、汀州刺史韩晔、封州刺史陈谏、连州刺史刘禹锡。漳州、汀州今属福建,封州、连州今属广东。②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③惊风:狂风,乱飐:吹动。芙蓉:荷花。④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⑤百越:即百粤,泛指南方少数民族。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习俗。

开篇破题:登上城中高楼,遥望战友们的贬地,眼中是一片旷远的广野,望到极处海天茫茫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颔联写的是近处所见。惟其是近景,见得真切,故写得细致,狂风吹动水中的荷花,密雨吹打满墙的薜荔。这些景物描写中隐含诗人的情感,也暗示自己的遭遇。

颈联写远景。由近景过渡到远景的契机乃是近景所触发的联想。自己目前已处于这样情境之中,好友们的处境又是如何呢?于是心驰远方,目光也随之移向漳、汀、封、连四州。仰望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

尾联从前联生发而来,除表现关怀好友处境而不见的惆怅之外,还有更深一层意思;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讯;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行曲,不要说互访不易,即互通音讯,也十分困难。这就很自然地要归结到“音书滞一乡”。强调了大家遭贬后的共同命运,忧愁万种,愁绪连心。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兴,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心。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①李清照(1084-1155),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词是写给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寂寞和相思之苦。②蕈(diàn):竹席。③云中:空中,古有鸿雁传书之说,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④雁字回时:雁字:飞行的队形,象“人”“一”字。⑤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彼此思念对方是一样的,可是在两处。⑥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眉上愁云则消,心上又愁了起来。

词的首句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相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点染一片秋意。设词清丽,意象蕴藉。烘托出词人的情怀。

接下来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花舟”,写的是白天泛舟,以“独上”暗示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也更显孤独寂寞之感。

下片起句“花自飘零水自流”,承上启下,词意不断,既是既景,又是比兴。感叹青春像花那样空自雕残;时光易逝,丈夫远离。愁自飘零。自然引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人互相思念,又因离别分离两处而愁苦。从两面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少见。那么李的“闲愁”究竟达到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作了回答:“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皱着的眉头刚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几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

这首词浅白易懂,对偶工整,声韵和谐,情景交融,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今别离》(其一)黄遵宪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中心忧。古亦有山川,古亦有车舟。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明知须臾景,不许稍绸缪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岂无打头风?亦不畏石尤。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望影倏不见,烟波杳悠悠。去矣一何速,归定留滞不⑪?

所愿君归时,快乘轻气球⑫。

[注]①黄遵宪(1848-1905),字公度,号人境庐主人,近代戊戌变法的重要人物,是近代“诗界革命”的旗手。②别肠:寓情别思,轮:早期蒸气机轮船外侧双轮。③并力:合力,一起。④须臾:片刻,短时间。⑤绸缪(chóu móu):缠绵不断的离别之情。⑥万钧柁:几万斤重的船舵。⑦绕指柔:形容发动机转动灵活。⑧打头风:迎面的强风。⑨倏(shū):疾速,忽然。⑩烟波杳悠悠:形容轮船驰去迅速,让人望远兴叹。⑪滞:路途阻塞。⑫轻气球:指海上飞的汽艇。

《今别离》是黄遵宪“熔铸新理想以入旧风格”(梁启超语),“能直言眼前事直用眼前名物”(聂敬观语),是诗体试验的典范作品。他用乐府旧题,嵌进新的现代文明事物。

诗开篇便写:别肠如转轮,把传说的意境与火车车轮转动加以联系,颇觉新异。过去诗人笔下是“一日一万周”,而现在是“一刻一万周”,这就是新的观念,人的视野拓宽了,思维也变得焕然一新。黄遵宪的诗歌变革主张,是尽量采用古法以表达新观念,但变革还不太彻底,但已经有了新的气象。他开阔了旧诗的新领地,或者说他发现了传统诗歌天空的新大陆。

诗人在诗中描写了一个离别的全过程,并进行古今对比。开篇是离别的快速,“一刻既万周”,接着是离别的不自由,再也不能像古时:执手相看泪眼,离情别恨语不休,钟声一响,车船就不等人,正时开走了。接着是送者还未归家,“君在天尽头”,已经是杳无踪迹了,“烟波杳悠悠”了。最后是盼君早点回来,可以“快乘轻气球”,很快又可团聚了。

这首诗是典型的古为今用,旧瓶装新酒,给人以很强的时代感,给古老的诗坛吹来一股新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