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待“尖子生”应“举重若轻”

对待“尖子生”应“举重若轻”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A是十六班的种子选手。当“尖子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固然应该表扬,但是千万不能故意放大,当他们犯了错误,不能迁就,应该及时引导,对他们的错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让他们明白他们也只是这大千世界中的平凡一员,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失落感”。

对待“尖子生”应“举重若轻”

田立新

俗语说:响鼓不用重锤。

古诗云: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我认为:对待“尖子生”应“举重若轻”。

案例一

三十多年前,“文革”刚结束,正处在百废待兴的时期,我读小学五年级。在一次全公社统考中,取得了第一的成绩。学校领导和老师极为重视,为我举办了一次非常隆重的奖励仪式。先在全校大会上为我发锦旗,戴大红花,然后全班同学列队护送,我戴着大红花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后面是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沿着小镇最热闹的街道,一直把锦旗送到我的家里。我本是一个十分内向的小孩,这种热闹的场面,让我感到局促不安又羞愧难当。我一下子成了这个偏僻小镇的名人,此后同学也都用奇异的眼光看我,要好的伙伴都在疏远我。我觉得成绩给我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羞愧,于是开始有意放松学习,成绩也开始退步。从此,在老师和同学眼中,我又成了一个骄傲自满的典型。

反思:大张旗鼓的表彰看似是一种很好的激励方式,但对当事人的心灵也许是一种伤害甚或是一种摧残。

案例二

小A是十六班的种子选手。以前在初中,他就是第一,第一就是他。拿第一,对他来说好像是天经地义的事。但进入高中以后,高手如云,别说年级第一,就是拿班上第一都有些困难。他有些失去自信。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他终于拿到了年级第一,有了一种扬眉吐气的感觉,好像也重新找回了自信。我本想趁此机会利用班会课把他作为典型,在班上好好表扬一下,以此来增强他的自信心,也可以激励全班同学。但转念一想,这样会给他增加无形的压力,于是打消了这种念头。我决定进行冷处理,在平时闲聊中不经意地表示老师一向就相信他有这样的实力。即使这样,感到他依旧压力很大,总有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有些浮躁,静不下心来学习。在随后的月考中,名次下滑,第一次跌出了年级前十。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一点自信,一下子被打得荡然无存。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我想在这种时候,讲再多的大道理不如给他一个信任的微笑。我没有郑重其事地找他谈话,而是在课间在班上,拍着他肩膀微笑地说:“一次考试不能说明什么,老师相信你的实力,下次重新再来。”一个人处在低谷的时候,需要的正是这种真诚的信任和支持。在后来的周记中,他写道:“在我如此惨败的时候,老师一定会如临大敌,我已经做好了面对暴风骤雨的准备,但老师却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一如既往地信任我。我一定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信任和期待。”

反思:日常生活中的那些“尖子生”,他们常常是老师和家长手心里的宝,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这就使他们对待受挫的心理承受力相对较弱,一旦遇到各种“打击”,往往情绪低落、悲观失望,个别学生甚至对前途失去信心。这时,我们要做的不是锦上添花,而是雪中送炭;不是暴风骤雨,而是细雨闲花。

案例三

小B是十六班智商很高的一位男生,他高一一年就拿到了信息奥赛一等奖。他的理综实力很强,多次大考中班上第一。但理化生老师多次向我反映,他平时很少做题,有时甚至连作业都不能完成。在和其他学生的闲聊中,我也发现,只要说起他,都对他有一些嫉妒,并对我一贯提倡的理综要多做题的观点产生了怀疑。我感觉到他在班上已经成了一个不太好的榜样。有一次生物老师又向我反映作为生物课代表的他课堂作业没做,我听后十分气愤,决定要好好训训他。但转念一想,不能凭意气办事,尤其是对他这样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一味地训斥,只会让他觉得你的无能。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情境和机会,让他明白自己的问题所在。有一次在放学的路上,正好遇到他,我先故意激他,我说,都说你在班上起到一个不好的榜样。我知道他班级荣誉感很强,也很在乎同学对他的看法。他果然很急切地问,什么不好的榜样?我故意卖了个关子,让他猜猜,并说答案我过两天再告诉他。第二天一早,他就主动找到我,我才开诚布公地指出他的问题,他也很愉快地接受我的批评。

反思:在班级里对待“尖子生”不能搞特殊化,更不能让这些“尖子生”产生他们是这个班级里的学习主角而滋生骄傲自大的心理,而应该与其他同学一视同仁。当“尖子生”取得成绩时我们固然应该表扬,但是千万不能故意放大,当他们犯了错误,不能迁就,应该及时引导,对他们的错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让他们明白他们也只是这大千世界中的平凡一员,这样就可以很好的避免在某种情况下可能出现的“失落感”。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中说:“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又说:“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植木如此,树人更是这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