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程序
了解和把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我们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又一重要内容。掌握研究方法有助于教育研究的科学化。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论既包括教育研究的基本原理,也包括教育研究的技术方法,还包括教育教学研究的评价,它不仅通过有关的方法程序等具体指导教育心理研究,还通过有关的原则与要求来规范教育研究,而且还能评价、发现教育研究中的问题,进一步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常要涉及三方面的问题,即需要遵循的方法论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技术、研究的技术思路和程序。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这里所讲的研究原则主要是指方法论原则。方法是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研究措施、步骤、程序、计划、方案等的总和。也有学者认为,方法是接近或达到某一目标的途径,是一些研究工具和手段、一种程序或结构,方法也是一种技巧或技艺。方法论即有关方法的理论和学说,也就是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体系、形式和方法的原理学说。它主要是从方法的角度,总结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经验,探讨科学研究的过程,特别是科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各种方法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科学研究成果的评价和应用等问题。
著名心理学历史学家波林说过,现代人与我们的祖先在探讨学问上的区别,主要不在于所提出问题的类型,而是在探索相似问题的答案时所使用的方法。由于方法上的相似性,造成了从古希腊时代到欧洲18世纪时期这两千年内,在心理学上看不出多大的进步。同样,如果我们继续沿用古代的思辨经验方法研究教育心理问题,可能永远超越不了孔夫子的水平。因此,黑格尔曾说,方法并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和概念。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心理学研究的真谛,规范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进一步发现或者评价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进一步形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1.客观性原则
客观性原则是指教育心理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应该采取客观的研究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由于人的心理现象是一种异常复杂的现象,因此用客观的方法研究心理学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这一原则时,要求做到:①通过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而不能先入为主,去证明自己主观上希望存在的结论;②在搜集研究相关材料时,必须尽可能从全面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实记录;③在整理和分析数据资料时,尽可能用某种客观的尺度来评定;④在作结论时,特别要严谨慎重,不应“推论过远”,能说明什么问题就说明什么问题。教育心理学的客观性原则也要求我们树立“注重实效,力戒空谈”的良好学风。像古人所说的:“不说大话,不务虚名,不行驾空之事,不谈过高之理。”以解决问题为中心来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2.整体性原则
人的心理具有整体性,各种具体的心理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贯彻整体性原则,就是要用整体的、系统的观点考察人的心理,把人的心理活动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来加以综合研究,这是提升教育心理学研究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从整体方法了解认识学生,从整体方法上研究教育心理问题。
3.发展性原则
发展性原则是指要求研究者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应以变化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人的心理。在心理学研究中贯彻发展性原则,就要充分重视人的心理现象的各种量的变化和质的表现,不断观察和了解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性,而不能以静止的、固定模式看待人的心理。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素质的教育培养工作,坚持发展性原则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以发展变化的观点研究教育中所存在的诸多现象和问题,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正是唯物辩证法这一原理的精髓所在。
4.教育性原则
在教育心理学研究中要注意体现人类教育工作永无休止地追求完美这一活动的性质。所谓教育性原则,也就是研究活动需要尽可能地选择那些有利于年青一代健康成长的、积极向上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在心理学界,像华生对儿童过敏性反应的研究,虽然科学严谨性很高,但同样受到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反感。我们认为,科学研究无禁区,但科学研究同样有价值取向。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变量
搞好教育心理学研究,对研究变量的控制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是研究设计思想、技术方法处理上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在教育实验和测验类型的研究方面,对研究变量的确定就是必不可少的要求。国外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极为重视,一般常常由心理学专家设计,教师协助。由于心理现象=客观刺激+(个体内部活动过程+外部行为反应),因此在总体上,我们可以将教育心理学研究中非常复杂的因素或者变量划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客观刺激变量=自变量
客观刺激变量即自变量,是指在研究工作中需要操纵、改变,以影响被试行为的因素。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的自变量因素很多,常见的类型有外部刺激、被试的特点和环境因素等。
外部刺激是心理学研究中自变量的主要来源,主要包括物理性刺激和社会性刺激,如教学中板书或课件上字体大小、颜色就属于物理性刺激。被试的特点也是研究中经常喜欢操纵的自变量,像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水平、职业、受教育程度等,都是选择的变量因子。通常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分类研究。心理学的实验对象大多以大学生为被试,尽管有人批评以大学生为主的实验研究缺乏代表性,但是美国学者保罗等人对十多个国家的学生和非学生被试进行了社会选择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群体具有较强的社会代表性,以大学生作为被试不会对实验结果带来显著影响。此外,实验中的各种环境条件也是重要的刺激变量来源。
2.反应变量=因变量
反应变量就是因变量。因变量随自变量的改变而变化,是研究者探讨的行为变量,其最重要的特征应该是可以通过直接、间接测量并转化为数据进行研究处理。在教育心理学实验中,选取因变量特别需要注意因变量的适度性、稳定性、可靠性和操作性。
在研究中,因变量的选择要难度适中,需要防止将高限效应和低限效应作为因变量指标,高限效应就是让初试完成低难度的任务;而低限效应则是要求被试完成高难度的任务。这样就容易得出没有普遍性的结论。在研究中,不仅要注意因变量的稳定性、一致性,还要注意研究内容要与实际相符合。此外,因变量应选择观察和数据处理简便易行的指标。
3.无关变量的控制
研究教育心理学还有一种需要注意的问题是对无关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并不是没有关系的变量,而是关系十分密切的变量,甚至是十分复杂的变量,是指研究中除了刺激变量因素之外还可能对反应变量产生影响的因素,需要精心设计、严密控制。探讨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无关变量因素很多,像对被试的选择应该随机化和同质性,即尽量在某个维度上使用同质的被试。同时,通过抽样统计技术,如使用“大样本范式”和“小样本范式”,均可以有效地消除误差,提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质量。
三、教育心理学常用的技术方法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技术很多,而基本的研究方法可以概括为描述的定量研究方法和解释的质性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被研究对象行为活动的研究方法。观察法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研究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先要解决“观察什么”“如何观察”“如何记录”这三个问题。观察法可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室观察法,常常要借助仪器设备记录被研究者的心理与行为。根据观察要求的不同,又可以将观察法分为长期观察和定期观察。
观察法是搜集研究资料的初步方法。其使用方便,有经验的研究者或教师如能善于运用,往往能够收集到不少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但是,观察法积累的资料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释“为什么”。因此,对于观察所发现的问题还需要使用其他方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2.实验法
实验法是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情境,以引起被试一定的心理反应的研究方法。运用实验法不但能说明“是什么”,而且能够进一步解释“为什么”。以实验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目的,是要搞清楚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影响一系列心理变化的因素,即变量。其中有些变量是由实验者控制的实验条件,称之为自变量或实验变量;有些变量叫因变量或依从变量,它们是实验者所要测定的行为和心理活动。例如,我们如果想要检验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法的效果,就可以把这种新方法视为自变量,而新方法所引起的变化反应视为因变量。用实验法研究心理问题必须设立实验组和对照组,并使这两个组在无关变量方面大致相同,然后对实验组施加自变量(实验变量)的影响,对照组则不施加影响,以这样的方法来考察并比较这两组的反应是否相同,确定自变量的实验效果。
实验法的关键是对变量的控制,因此必须精细地设计并控制影响实验结果的自变量、因变量和无关变量。同时,要以数学的方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在统计学上的差异水平,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3.测量法
测量法是指运用标准化的量表(问卷)测定人的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常见的心理测量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创造力测验等。
所谓标准化的测量工具是指由权威机构或学科专家负责组织编制的心理量表(问卷),其有客观而规范的标准,如信度、效度指标、评分标准、常模和解释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比较有效而可靠地测量出人们的心理品质。
4.调查法
调查法是以提问题的方式,了解被试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法可以用于个体心理研究,也可以用于研究群体的心理。以调查法搜集资料有两种基本的方法,即问卷式调查和访谈式调查。运用调查法应当遵循的步骤是:①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确定调查对象,选择恰当的调查类型和方式;②拟定调查的具体详细内容;③做好调查前的准备工作;④进行调查前的预测,以发现和纠正所要调查的问题及内容;⑤开展正式调查;⑥整理调查资料,统计分析调查结果。
5.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是教育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是指教育工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自己或他人的工作经验进行总结。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常常积累起来了许多丰富的经验,并且提出一些值得研究的教育心理学问题。通过不断总结教育经验,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在教育实践中加以推广,常常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6.教育行动研究
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实践领域中的各种心理学问题,因此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心理研究的强大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因为具备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因此也就具有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方法的实践基础。在以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基本都是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专家们的事,而当前,教学与学习的研究中出现了一个新趋势,即教师们自己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到研究中。科研兴教,让教师直接参与教学科研,这已经成了众多知名中小学的成功经验,也是国际上的重要倾向。
教师所进行的研究与专家们的研究往往有所不同,这主要表现为:①研究问题来自教师的日常教学经验中的任何问题,而不一定是重要的课题;②研究途径可以是任何非正规的探索方法,包括做笔记、写日志、谈话记录以及保留整理学生的作品等,而不一定像专家那样严格遵循研究的套路;③教师可以形成研究者的团体,其中包括教师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正式的联系,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交往互动等。
四、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包括整个研究的理论出发点和分析问题的基本思路及步骤。理论思路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建构:一是理论观点的准备,二是研究操作的顺序。从理论观点的准备而言,对于一个心理学的课题进行科学研究必须有比较明确的理论观点和假设,必须有与该课题相关的心理学理论上的准备和基础建构。就研究的操作顺序而言,主要有归纳的思路和演绎的思路两种。心理学研究工作的理论思路常常体现在具体的研究程序之中,具体的程序为:①选择和确立选题。选一个有待解决的,有价值的课题。课题有各种类型,有理论性课题与实际课题。但是,实际问题并不意味着研究可以缺乏理论基础,而是指这类问题的解决带有实际上的紧迫性。②文献综述。在确定研究选题之后,就要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便形成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的清楚认识和把握。③形成假设。建立和形成假设是对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设定,这是作好研究的重要前提之一。④选择研究类型和方案。选择研究类型应该与课题的性质相匹配,以此确定研究类型和具体技术方案。⑤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方法实施后的资料收集,除了要重视收集定量化的数据资料之外,还要收集被试的定性化资料,并对所得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处理。⑥撰写研究报告。教育心理学的科研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更是非常重要,一般要符合写作规范。感兴趣的研究者可以重点参考我国心理学界影响较大的《心理学报》和《心理科学》等期刊上的文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