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动作技能的学习
一、技能的概念
技能是指运用一定的知识,经过练习而获得的一种符合法则的活动方式。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技能被定义为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智力动作方式和肢体动作方式的复杂系统。”《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则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形成的能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皮连生认为,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形成的按某种规则或操作程序顺利完成某种智慧任务或身体协调任务的能力。冯忠良等人则认为,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活动方式。总之,技能是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一定规则或操作程序的活动方式。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的前提,练习是形成技能的途径,掌握符合法则的动作方式是技能形成的标志。初级水平的技能是指刚刚学会的活动动作方式,高级水平的技能则需要具有丰富的知识通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形成。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用笔写字,这只能表明他们具有低水平的写字技能,而书法家写字已经具备了写字的熟练技巧。高级水平的技能主要是指“专长”或“专家”,其普遍性特征是经过刻苦训练,突破人类信息加工的一般限制,高出正常人平均2~3个标准差的一小部分人,可称之为“高技能型专家”。
但是,无论是初级水平的技能还是高级水平的技能都属于对知识的应用。初学技能的人运用与新情景相类似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或者接受有经验者的指导。这个时候初学者的头脑中已经有的知识主要是概念性的。当经过多次练习形成高级技能以后,就会在头脑中储存一套完整严密的动作映象系统,即是进行某种活动的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动作技能
动作技能又称操作技能、运动技能,是指通过一系列的外部动作以合理顺序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如骑车、绘画、体操、跳舞等都属于动作技能。动作技能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都是借助于肌肉、骨骼的动作及相应的神经系统活动来进行的。除了具备上述技能的三个特点外,动作技能还具有其他一些特点:①动作对象的客观性。动作技能的对象是外在的物质客体或肌肉,因而具有客观性。②动作技能的外显性。就执行而言,动作技能是通过个体的外部动作实现的,具有外显性。③动作结构的展开性。动作技能中的每个动作都不能合并或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三、动作技能的种类
运动技能依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等。
1.连续技能和非连续技能
连续技能指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成的一系列动作,如说话、唱歌、打字等。这些技能中动作的持续时间一般较长;动作与动作间没有明显可以直接感觉到的开端与终点。非连续技能是指具有可以直接感知开端和终点的技能,完成这种技能的时间相对短暂(少于5秒),如投掷标枪、伸手推门、挪动棋子的位置等。
2.封闭技能和开放技能
当一种技能主要依靠内部的、由本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时,这种技能叫封闭技能,如体操、游泳、掷铁饼等。这种技能一般具有相当固定的动作模式。因此,掌握这种技能就要通过练习,使自己的动作达到某种理想的模式。当一种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时,这种技能就叫开放技能,如打篮球、排球。开放性技能要求人们具有处理外界信息变化的能力和对事件发生的预见能力。
3.精细技能和粗大技能
如果一种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时,这种技能称为精细运动技能,它一般由小肌肉的运动来实现,像打字、弹钢琴、写字、雕刻等。相反,粗大动作技能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打网球等活动。
四、动作技能形成的阶段和特征
动作技能是由个别动作构成的系统,在形成的各个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一)动作技能形成的主要阶段
动作技能的形成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1.认知-定向阶段
人在开始掌握一种技能之前,要形成掌握这种技能的动机,学习与它有关的知识,在头脑中形成这种技能的最一般的、最粗略的表象,这就是技能的定向阶段。例如,在教学生学习蛙泳时,首先应向学生示范蛙泳的连贯动作,并将动作分解进行讲解,使学生全面了解关于蛙泳的知识,形成蛙泳的动作表象。动作表象的形成在技能学习中有重要的作用。正确的表象能帮助人们顺利地掌握各种运动技能,相反,一个人错误地想象了自己要完成的动作,技能的学习就会出现偏向。清晰而精确的动作表象,依赖于训练者的示范动作以及学习技能的人对示范动作的正确感知。人们根据自己学习的知识,也能在头脑中引起必要的动作表象,帮助人们主动地学习某种技能,并且校正自己的错误。
在认知一定向阶段,人对技能的学习有时从个别动作入手,有时从动作的整体入手。这时学习者需要熟悉动作的要领,了解动作的特点,把新学习的动作与已有的、习惯了的动作进行比较,克服习惯动作的干扰。以学习射击技能为例,由于这种技能具有容易分解的特点,人们是从掌握举枪动作、调节呼吸、瞄准、扣动扳机等个别动作入手来学习的。
在认知一定向阶段,人的动作显得呆板、迟缓、不稳定、不协调,多余动作较多,对动作要有意识地进行控制。在这个阶段,示范者在每个动作上的示范表演对人们学习技能都有重要的意义。人们主要是靠把自己的动作与示范者的动作进行对照,来校正自己的错误的。
2.动作系统初步形成阶段
在掌握局部动作的基础上,人们开始把个别动作结合起来,以形成比较连贯的动作,或在了解一种技能的大致特征之后,对其中的个别动作做更多的练习。这时,他们的注意力从认知转向运动,从个别动作转向动作的协调与组织,这是把个别动作连成动作系统的关键。由于技能还处在初步形成的阶段,人们常常忘记动作之间的联系,在动作转换和交替的地方,会出现短暂的停顿;练习者完成动作的紧张度已大大缓和下来,但没有完全消失,稍微分心,还会出现错误的动作;在前一阶段经常出现的多余动作已逐渐不见了。这时候,练习者的头脑中已形成比较清晰而牢固的动作表象,他们能够评价自己的动作,并根据自己的动作表象来校正自己的技能。
3.动作协调和技能完善阶段
这是技能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学习的各种动作在时间和空间上彼此协调起来,构成一个连贯的、稳定的动作系统。他们在完成动作时的紧张状态和多余动作都已完全消失;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小到最低限度;整个动作系统从始至终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动作的连贯主要由本体感受器提供的动觉信号来调节。由于技能已经完善,人们就能熟练地运用这种技能去完成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任务。以后,随着新任务的出现,又会产生掌握新技能的要求,人的技能便从一个水平向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不断发展。因此,技能的完善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二)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
在动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中,技能的特点发生了一些变化,具体表现为:
1.意识对动作的控制作用减弱,整个动作系统转向自动化
在技能形成的初期,人的内部言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人们完成每一个技能动作,都要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意识的控制作用稍有减弱,动作就会停顿下来或出现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显得很紧张就是很自然的了。
随着技能的形成,意识对动作的控制逐渐减弱,整个技能或技能中的大多数动作逐渐成为一个自动化了的动作系统。人们在完成一种技能时,只关心怎样使技能服从于当前任务的需要,而不关心个别动作的进行。由于动作系统的自动化,扩大了人脑加工动作信息的容量,完成动作的紧张程度也就缓和了。
2.动作反馈由外反馈逐步转向内反馈
在技能形成中,反馈对技能动作的学习和完善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没有前一次动作的反馈作指导,技能就不能顺利地形成,也不能继续得到完善。在动作技能中,反馈可分成外反馈与内反馈两种。外反馈是指由视觉、听觉等提供的反馈,它们具有外部的源泉,例如,旁观者的指点、某种机械的信号等。内反馈指由肌肉或关节提供的动觉反馈,它们是动作的自然结果。
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不同反馈的调节作用也在变化。在技能形成的初期,内反馈与外反馈都很重要,但来自外界的视觉反馈起着更重要的作用,人们根据动作反应后所看到或听到的结果,对反应进行调整和校正,使动作朝向所要达到的目标。随着技能的形成,外部感觉的控制作用逐渐为动觉的控制所代替,内反馈在技能动作的调节中便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动作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增加
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是不稳定的,这种不稳定既表现在个别动作的准确性上,也表现在动作之间的转换和过渡上。在不同的人身上,同一技能的动作模式可能不完全相同,它们表现了技能动作间的不同结合,因而形成不同人的技能风格。当然,技能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是刻板的、一成不变的。熟练的技能是与各种变化了的情境相适应的技能。因此,当情境出现变化时,技能熟练的人,能灵活地运用自己的技能动作,使技能的发挥不受某种固定的动作模式的限制。
技能的灵活性是长期学习和练习的结果。初学某种技能的人,动作呆板,执行技能的条件稍有变化,动作的完成就可能遇到困难。以后,人们在不同的情境中经过练习,掌握了应付各种情境的动作系统,他们的技能才变得灵活起来。
4.建立起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一系列局部动作联合成为一个完整的动作系统,即一种协调化的运动模式,这是运动技能形成的另一重要标志。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技能动作的协调化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连续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执行时间上的协调。走路时先动一脚,后动另一脚;打拳时先打一式,接着打另一式,前后连贯,一气呵成,这是时间上的协调或连续性的统一协调。②同时性的统一协调,这是动作在空间上的协调。比如,驾驶汽车时,脚踩油门,手扶方向盘,目视前方,紧密配合,融为一体,这是空间上的协调或同时性的统一协调。许多技能,既需连续性的统一协调,又需同时性的统一协调,从而构成一个协调化的运动模式。
五、练习及其在技能形成中的作用
练习是指在反馈作用的参与下,反复多次地进行一种动作。练习包括重复与反馈,两者都是技能形成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没有反馈的重复是机械重复,它只能引起疲劳,而不能带来动作技能的进步。练习的主要作用是促使技能的进步与完善,包括加快技能完成的时间,改善技能的精确度和使动作间建立更完善的协调。
(一)练习曲线技能形成的过程可以通过练习曲线来表示
所谓练习曲线是用图解的形式来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练习曲线通常有三种形式(图5-1)。图中(a)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b)表示练习次数与单位时间内完成工作量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的工作量是逐渐上升的;(c)表示练习次数与错误量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动作的错误数量日益下降。
图5-1 练习曲线的不同形式
(二)练习进程的特点
在技能形成中,不同技能的练习进程可能不完全一样,但它们之间又有某些共同的规律和特点,具有一般的发展趋势。
1.练习成绩随练习的进程而逐步提高
在多数情况下,练习开始时,成绩的提高较快、较明显,以后技能的进步逐渐缓慢下来,如跳高、短跑、学习外语等均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①练习开始时,人们受新鲜感和好奇心等强烈动机的驱使,兴趣高、干劲大,因而进步快,以后人们对要学习的技能失去新鲜感,热情下降,进步也就缓慢了。②练习开始时,人们可以利用生活中已经学会的技能来解决问题,由于新、旧技能之间有许多共同的成分或因素,因而学习新技能易取得明显的成绩;以后,新技能与旧技能的差别越来越大,人们仅仅依靠旧的技能已无法满足新技能的要求,要继续提高成绩就比较困难了。③在练习的初期,人们的努力集中在掌握个别的动作,因而提高较快;随后人们把注意转向动作的协调、转换,因而进步就不明显了。在另一些情况下,技能的进步也可能先慢后快,或者在练习的前后期,成绩的进步一直均匀地发展。这与技能性质、学习者对练习的态度及其个性特点均有密切的关系。
2.练习进程中存在高原现象
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直线式地上升,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叫“高原现象”。最早用实验方法证明高原现象的是1897年布瑞安等的研究。布瑞安等研究了收发电报中动作技能的进步,结果发现,在收报练习15~28天之间,成绩一度停顿下来,虽有练习,但成绩不见提高,这就是练习进程中常常会出现的高原现象。高原现象在学习中也是经常发生的,例如,许多英语学习者曾经感觉到学习到达一定的层次以后,想要再进一步地提高学习成绩变得非常困难,仿佛学习停滞不前了,即使继续努力但收效不大。
高原现象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不断探索新技能的练习方法,是会度过高原期的。
3.练习进程是不均匀的
从练习曲线的实验中可以发现,练习的效果是呈波浪式的,有时出现较大的上升,有时反而下降。在练习过程中,引起成绩下降的原因是很多的,如环境中存在某些干扰的因素;人们对某项任务的态度发生变化,都会使成绩骤然下降。此外,在高原现象出现后,人们需要改组旧的技能结构。这时旧的动作方式还会出现在新的技能结构中,并产生干扰作用,因而使工作效率出现短暂的下降。
4.练习中存在个别差异
练习者不同的个别特点,他们对学习的准备程度和对练习的不同态度,都会影响练习的成绩,造成练习中的个别差异。
(三)提高练习效率的条件
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练习的效率受很多因素和条件制约。正确地利用这些条件有利于技能的形成与发展。
1.确定练习的目标
有没有明确的目标,是影响练习效果最重要的因素。练习与机械地重复一种动作不同,它是在一定的目的支配下,指向于改进动作的方式与方法。一个人天天写字,书法不一定有明显的改进,就因为人们只是简单地重复这些动作,没有提出改进技能动作的明确目标。确定练习的目标有三方面的意义:①使练习具有强烈的动机和巨大的热情;②使人对练习的结果产生积极的期待;③为检查和校正练习的结果提供依据。
2.灵活应用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
人们通常把技能学习分成整体练习和分解练习法两种。整体练习法是把某种技能当做一个完整体来掌握,人们从一开始就着眼于动作间的联系和关系,并从始至终对动作进行练习。分解练习又称局部练习,是指在练习时,人们把某种技能分解为若干部分或某些个别的、局部的动作,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局部的动作,逐渐达到学习整个技能的目的。
采用何种练习方法,还要看技能的繁简程度。技能较简单,采用整体练习的效果好;技能非常复杂时,则用分解练习的效果好。在技能形成的不同阶段,两种练习法的效果也有区别。在技能形成的前期,适宜采用分解练习法;随着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应更多地采用整体练习法。
3.恰当安排练习时间
练习时间的安排有两种,即集中练习和分散练习。集中练习是指长时间不间断地进行练习,每次练习中间不安排休息时间;分散练习指相隔一定时间间隔进行的练习,每次练习之间安排适当的休息时间。一般说来,分散练习比集中练习的效果要好些。
4.练习中必须有反馈
技能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练习中的反馈调节作用。反馈是动作技能形成的重要条件,它既可以来自内部,即“感觉”自己的动作是否正确,也可以来自外部的观察,例如射击运动员观察打过的靶面,篮球运动员计算自己的投篮命中率等。
桑代克是最早研究行为练习结果的学者,他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在看不见的情况下画出一条3英寸长的直线。对其中一组被试给予反馈,像在被试画得好时说“不错,很好”;另一组被试练习的次数一样多,但是没有得到任何反馈。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画直线的成绩随着练习而逐渐提高,而第二组被试在多次重复画线之后成绩没有得到提高。桑代克认为这样的结果符合他提出的学习“效果率”的观点,即行为的结果决定了学习是否可以完成,如果行为得到了强化,就会促进学习。但是,也有的研究以为,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不是强化,而是被试是否知道行为的结果,即被试是否得到了反馈。在索恩布里吉等人进行的研究中,其任务与桑代克一样,但是增加了一组被试:告诉被试画出的直线是长了还是短了,长了多少,短了多少。实验结果发现,这组被试(反馈组)的学习效果最好,得到强化的被试组(强化组)其次,而没有得到任何结果的被试组(无反馈组),学习效果最差。反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研究者认为,反馈增加了知识的精确性,改善了学习者对自己行为的知觉和评价,从而提高了动作技能水平。
5.影响练习成绩的心理因素
首先是人对活动的态度。当人们对当前进行的活动抱着积极的态度时,练习的成绩容易获得进步。相反,人们在活动中消极、疲沓,对练习成绩漠不关心,练习的成绩很难提高。
其次,自信心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他的抱负水平低,练习的成绩就不会有很大提高。有些运动员由于上场比赛时缺乏胜利的信心,会妨碍他取得优异的成绩。当然,过于自负,骄傲自大,也会降低自己的意志努力和注意的紧张度,因而影响对技能的掌握。
第三,人在练习时的情绪状态也有重要的作用。轻度的焦虑对获得良好的成绩有积极作用。相反,没有焦虑或焦虑过度都会给练习成绩带来不良的影响。另外,积极、欢快的心境能促进技能的掌握。相反,抑郁的心境会使练习成绩明显下降。
最后,人的意志品质在练习中也有重要作用。许多复杂技能的掌握,要求人们进行长期艰苦的锻炼,要克服各种困难。因此,必须具有顽强、坚毅、勇敢的意志性格特征,否则,就不能使技能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程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