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智能发展

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智能发展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比如,耳朵里的细胞注定要与听觉皮质中的细胞发生联结,因而宝宝出现在子宫中的许多反射能够延续到出生以后。出生时,所有的宝宝都能分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但9个月时,因为缺少体验,大脑中的联结得不到强化,失去了“听”不熟悉的外国语言的能力。宝宝的智能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许多先天性疾病都会影响到宝宝的智能发育。

第一章 培养聪明宝宝的第一步

宝宝的大脑

宝宝大脑发育的奇妙之旅

宝宝的大脑由数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这些神经细胞是从妈妈怀孕第6周开始发育起来的。

从宝宝离开妈妈子宫的那一刻开始,随着激活的细胞引发冲动并传递信息,新的联结在神经细胞之间以惊人的速度(每秒约100万个)建立起来,形成的联结增加了大脑容纳信息的能力。

宝宝的脑容量在出生后的3年内增加了3倍,尤其是第1年增长速度最快。

左右大脑分工不同

人的大脑主要包括左、右大脑半球。

左脑又称为“思维脑”,主管逻辑思维,引导着语言、逻辑、数学、顺序、符号等的运用,左脑善于把复杂的事情条理化。

右脑又称为“艺术脑”,主管形象思维,引导着韵律、节奏、图画、想象、情感、创造等方面的因素。科学地运用右脑,可以培养宝宝对音乐、绘画、美术等艺术活动的超强感悟能力,右脑也是想象力、创造力的源泉。

大脑开发的关键期

宝宝的遗传特性预先决定了许多脑细胞的基本联结。比如,耳朵里的细胞注定要与听觉皮质中的细胞发生联结,因而宝宝出现在子宫中的许多反射能够延续到出生以后。但是在基本的遗传特性之外,脑细胞间的联结还依赖于活动和刺激。因此宝宝的身体发育和学习有赖于反复的刺激和信息输入。

每当接收到新的刺激,神经细胞会产生电冲动;一旦神经细胞之间发生了联系,便形成新的联结,每个神经细胞的特性会略有改变。大脑由于受到刺激而建立联结,又由于重复刺激而巩固已经存在的联结。

由于大脑形成了如此多的联结,它才能有效地运转,并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存储许多可以作为参考的信息点。然而,9个月后,一个筛选的过程开始了:那些被反复刺激所强化的联结保留下来,而由一两次体验形成的微弱联结渐渐消失了。其意义在于使大脑具有了适应环境的能力和通过学习而自我提高的能力,即一方面具有了适应文化和社会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保持着再次学习的能力。

体验改变大脑每次进行新体验的方式,这就是所谓的可塑性。出生时,所有的宝宝都能分辨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但9个月时,因为缺少体验,大脑中的联结得不到强化,失去了“听”不熟悉的外国语言的能力。每个宝宝把精力集中在母语上,这会帮助他融入家庭。视觉皮质的活动遵循类似的模式,所以宝宝在4个月时就能注意到陌生人面容的细微差异,但到10个月时就不能了。这个过程正是大脑可塑性的基础。

许多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潜能开发的关键时期是0~3岁。这一时期是人一生中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

父母要抓住时机积极开发宝宝的大脑,促进宝宝智能的发育。

有关智能的话题

智能是什么

智能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人类的智能可以分为以下八个范畴。

言语-语言智能

听、说、读、写的能力,即个人能够顺利且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与人交流的能力。

音乐-节奏智能

感受、辨别、记忆、改变、表达音乐的能力,即个人对音乐包括节奏、音调、音色、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

运算、推理的能力,即对事物间各种关系(如类比、对比、因果和逻辑等)的敏感以及通过数理运算、逻辑推理等进行思维的能力。

逻辑-数理智能

视觉-空间智能

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即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立体造型将它们表现出来的能力。

身体-动觉智能

运用四肢、躯干的能力,即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自知-自省智能

认识、洞察、反省自身的能力,即能够正确地意识、评价自身的情绪、动机、欲望、个性、意志,并在正确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形成自尊、自律、自制的能力。

交往-交流智能

与人相处、交往的能力,即觉察、体验他人的情绪、情感、意图且据此做出相应反应的能力。

自然观察智能

个体辨别环境(不仅是自然环境,还包括人造环境)的特征且加以分类和利用的能力。

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以上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

宝宝的智能发展有什么规律

由上到下

宝宝会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生长发育。宝宝3个月大时会趴着抬头,4个月大时会趴着抬胸,6个月大时会坐,10个月大时能站,1岁时会迈步,这就是按照由颈部逐渐发展到上肢,又进一步发展到下肢的过程。

由远到近

从身体的中心部位发展到四肢。1~2个月大的宝宝看人或物时扭动肩部和腰部来与人交流;5~6个月时,宝宝会主动用手抓握东西;7~8个月时,宝宝能用大拇指和其他手指抓住小东西……这些都是从身体中心的大肌肉逐渐发展延伸到四肢末端的小肌肉的。

由粗到细

宝宝开始只能用手大把抓东西,不知不觉中就能将拇指分开拾起小颗粒状物品。宝宝眼睛的分辨过程也是这样,刚出生的宝宝只能看到人面部的轮廓,到2个月时已经能清楚辨认人的面部,3个月时又进一步能区分妈妈与其他亲人的面孔。由粗糙的大体视野发展到细致的局部视野过程,就是一个由粗到细的观察过程。

由简单到复杂

宝宝从简单跳跃到跳舞,从牙牙学语到会背诵诗歌,从用笔乱画到能画出漂亮的图形等,都是遵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由低级到高级

这是人类与动物的最大区别所在。从仅能听到声音(低级)发展到会模仿声音(高级),并创造出最优美最动听的、能够表达任何意愿的语言(高级),这些过程就是人类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宝宝的智能发展是有个体差异的。众所周知,世间的事物都是不尽相同的,万物生长也各有特点。虽然都是人类,但由于遗传基因不同,人与人之间也存在着千差万别,这就是个体差异。它受到遗传基因、居住环境、营养状况及教育程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身高,北方人普遍比南方人偏高,这与遗传和居住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在教育宝宝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使宝宝的智能得到综合发展。

哪些因素会影响宝宝的智能发展

遗传因素

宝宝生长发育,如皮肤和头发的颜色、身高、体重、相貌、性格等方面均受到父母双方遗传基因的影响。而某些遗传性疾病对宝宝的生长发育也会有显著影响。

性别因素

不同性别的宝宝,其生长发育是有很大区别的。

一般来说,男宝宝不守规矩,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模仿能力的发育也比女宝宝慢一些,如背诵诗歌、学唱儿歌等。但男宝宝比较好动,肌肉骨骼发育相对较快,在运动发育方面可能要比女宝宝快一些。从体格发育情况来看,刚刚出生的男宝宝平均体重会比女宝宝重一些,身长也略微长一些。以后整个婴儿期大致都是这样一种发育特点。

评价宝宝的智能发展水平时一定要根据宝宝的性别来判断。

营养因素

0~3岁宝宝生长发育迅速,足够的、合理的营养及科学的喂养方法,是保证宝宝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营养是大脑的物质基础,到2岁时就基本产生了脑细胞数量的增值,供给足够的优质蛋白质食品,也有助于促进脑的发育。

疾病因素

许多先天性疾病都会影响到宝宝的智能发育。先天性心脏病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缺氧会影响宝宝的大脑发育。某些染色体异常或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也可导致宝宝大脑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佝偻病、营养性贫血、微量元素的缺乏等都会给宝宝的智能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家庭、社会环境因素

父母及周围人对宝宝的关心和爱护、家庭的氛围、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等对宝宝的智能发展至关重要。

宝宝智能发展的敏感期

机不可失的智能发展敏感期

敏感期是指某种能力或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处在这一时期的个体会对影响形成这种能力或行为的因素特别敏感。

在宝宝智能发展的敏感期里,如果宝宝所处的环境是适宜的,宝宝的智能就会很容易得到发展;而一旦错过了发展某种智能的敏感期,宝宝再发展这种智能就远不如在敏感期里容易,即使可以在日后得到发展,所用时间要长一些和发展的效果也会差一些。

要充分利用宝宝智能发展的敏感期,积极地促进宝宝智能的发展。

不同年龄的敏感期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敏感期。一般来说,学龄前的宝宝敏感期主要有:亲子依恋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阅读敏感期等。

亲子依恋敏感期(0~2岁)

这是指父母与宝宝之间依恋关系的培养。这种关系在女性怀孕后就已经产生了,一直延续到宝宝2岁,在2岁前一直呈上升趋势。在这个敏感期里,宝宝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对于宝宝的大脑发育来说是很重要的。在大脑的语言、智力、感观和运动区域中,有上万亿个神经接点在这些区域里形成,宝宝在依恋关系中得到的爱可以促进大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完善,同时也为宝宝日后的社会情感奠定了基础。

感官敏感期(0~6岁)

宝宝从生下来,就可以靠自己的听觉、视觉、味觉、嗅觉等来感知这个世界。所以说感觉发育是宝宝智能发展的基础,这个敏感期将持续到宝宝6岁。尤其是在宝宝3岁之前,主要是依靠自己的感官来获得生活上的实践经验,父母在这一时期,可以给宝宝创设锻炼感官发育的情境,用生活中的各种事物、环境来挖掘和锻炼宝宝的感官发育,为宝宝的智力加分。

动作敏感期(0~6岁)

3岁之前是宝宝大肌肉动作发展的敏感期。宝宝在此期间一直都是活泼好动的,逐渐从在床上活动手脚发展到会爬、会走、会跑。1岁半后,宝宝的手部动作也进入了发展的敏感期。手眼协调能力逐渐加强,更加“不老实”。父母要放开对宝宝的束缚,满足宝宝认识世界的好奇心。放开宝宝,让宝宝自己去走、去跑,这是锻炼宝宝肢体动作的最好方法。这些都有利于开发宝宝的大脑,使宝宝的左、右脑均衡发展。

语言敏感期(0~6岁)

从宝宝开始“自言自语”发音的时候,宝宝就已经进入了语言敏感期。在这个时期里,大脑主要准备学习语言,宝宝在这种自然状态下,会轻松地学会母语。如果宝宝要学习第二语言,也最好在这时进行,这比过了敏感期后再学习要轻松、容易得多。

丰富的语言环境对宝宝的语言发展有促进作用,所以父母可以多和宝宝“交流”,引导宝宝说话、讲故事、唱儿歌,加强宝宝的表达能力。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

如果宝宝开始对地上的小虫子、树干上凸起的小树皮、衣服上的小图案产生兴趣,用眼睛盯着、用手动或抠,就代表着宝宝进入了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父母这时可以让宝宝尽情观察这些小东西,也可以多找一些小的东西吸引宝宝,锻炼宝宝的观察能力,促进其智力的发育。

阅读敏感期(4.5~5.5岁)

阅读敏感期和宝宝之前的感官、动作、语言的发展有关,如果之前这些能力发展得好,宝宝会在这个时期自然而然产生对阅读、书写的意愿和学习能力。父母可以给宝宝选择多种读物,为宝宝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

积极开展早教

早教是什么

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宝宝来到这个世界。面对新奇的一切,宝宝要通过感观来认识和熟悉。对于3岁以下的宝宝,早教以训练宝宝的感知觉、开发宝宝的智能为目的。

感知觉是指用眼睛、鼻子、耳朵等感觉器官,来认识周围环境中物体的颜色、气味、味道、形状等各种特性。对宝宝的感知觉训练,是指爸爸妈妈要给宝宝适宜的刺激,使宝宝的感觉器官接收到刺激,然后再经神经系统、大脑等做出反应,以此促进其智能发展。这种早期的刺激,就是宝宝的早期教育。

我们的大脑约有150多亿个脑细胞,需要依靠外部刺激来不断增加反应的次数,不断提高反应的灵活性,以促进自身发育。婴幼儿只有在不断的外部刺激作用下,才能在生活中逐步学习和成长,并使智力得到提高。

因此可以看出,在早教中,宝宝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感受外界的刺激,而非读、写、背、算和练习。宝宝只有接受直接和具体的刺激,大脑才能发育,进而获得感性知识和丰富的生活实践。宝宝接受的外部刺激种类越多,适应环境的能力就会越强,对新的刺激才能做出正确的反应,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早教很重要

早教是宝宝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爸爸妈妈要用科学的方法,掌握宝宝不同于成人的言行、思维和情感方式,用足够的耐心,尽早给宝宝做好早期教育。

早教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

婴幼儿时期脑细胞的发育和早期经验的丰富程度,往往决定了一个人智商的高低,所以父母对宝宝进行早教就显得尤为重要。

早教对婴幼儿智能发展的影响表现在:对其心理发展的影响、对其口语能力的影响、对其思维能力的影响以及对宝宝智龄的影响。

早教对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育对宝宝的心理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实实在在的生活会影响宝宝的心理发展,教育又是实现这种影响的关键所在。

早教是教育的一种,是婴幼儿时期重要的教育方式之一。早教对于宝宝来说,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相比于自然的生长环境来说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可以因材施教、更灵活、更充分地发挥环境、遗传中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

早教对婴幼儿口语能力的影响

早教对婴幼儿口语能力的影响很大。首先,语言是人与外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反映着大脑的智力水平,是智能发展的基础。语言环境的好坏及教育训练的精心与否,都直接影响着宝宝今后的学习和社会交往。

宝宝的第一任语言教师是父母,在他们真正学会说话之前,会多次反复与爸爸、妈妈进行各种各样的沟通试验,如牙牙学语、打手势、倾听和模仿等。宝宝在这期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言发育准备过程,经过外界环境的不断刺激和与外界沟通,宝宝的大脑积累了大量语言信息,奠定了语言发展的基础,最后才逐渐说出完整的语句。

爸爸妈妈经常给宝宝做语言方面的早教训练,不仅可以开发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还能使宝宝感到舒适、愉快、满足,同时使宝宝的智能得到发展。

早教对婴幼儿思维能力的影响

思维是人类的高级脑神经活动过程,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感知觉和语言对客观现实进行概括、归纳、分析和综合的过程。婴幼儿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1岁后,思维通过语言逐渐显露。2岁时出现形象思维,知道“多”“少”“大”“小”的概念。3岁时开始懂得“自我”,具有独立的意识。

父母进行早教,对宝宝的智能开发有促进作用。比如,爬行使得宝宝的视野范围和活动范围扩大,采集信息的范围和渠道也随之拓宽,从而有利于宝宝思维能力的发展;爬行还促进了宝宝四肢动作的协调。

同时,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教育,比如教宝宝对生活中一些东西按照颜色、形状、性质等分类;或将生活中一些概括性的名称告诉宝宝,如桌子、椅子、床属于家具;告诉宝宝从大到小、从硬到软、从甜到淡等顺序;教宝宝认识桌上的茶杯、桌下的皮球等空间概念……这些都是锻炼宝宝思维能力的好办法。

早教能提高婴幼儿智龄

智龄是智力年龄的简称。我们所熟知的智商表示的是智力发展水平,而智龄指的是在智力测验表上与某一智力标准水平相当的年龄,是代表智力水平的重要指标。

研究证明,早教带给宝宝的刺激和智能开发训练,能够使他们的智龄有所变动。只要爸爸妈妈对宝宝进行适当的、科学的早教,他们的智龄就能提高。

父母是宝宝最好的老师

随着宝宝的诞生,你不仅多了一个“父母”的身份,还多了一个“教育者”的身份。因为宝宝自从生下来,就已经具备了学习的能力,宝宝最好的启蒙老师不是书本,而是和他们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

3岁之前是宝宝一生中智能发展最快、最重要的时期,因此对他们开展早期教育尤为重要。怎样对他们在最关键的学习时期实施早教,是每一位父母都很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宝宝智能发展的关键。

创造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

和睦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宝宝积极学习的催化剂。只有和睦、充满爱的家庭才是宝宝成长的最佳环境。只有在轻松、平等、相互尊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宝宝才更有安全感,才能自信、充满乐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引导宝宝学习的基础,也是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催化剂。

早教全攻略

言语-语言智能训练

什么是言语-语言智能训练

言语-语言智能训练可以比喻为“嘴巴智能”训练,它是指训练宝宝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或书写文字。

为促进宝宝的言语-语言智能发展,应为其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录音带、写作工具,并且多组织诸如对话、讨论、辩论及讲故事等活动。

言语-语言智能训练对宝宝的帮助

言语-语言智能发展良好的宝宝,比较善于表达、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也比较好,即思维发展水平比较高。这样的宝宝容易与人交往,而且自信;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更多的机会锻炼自己,如参加演讲、朗读等活动;情感也相对较丰富。

一般来说,律师、演说家、编辑、作家、记者等是几种特别需要语言智能的职业。语言智能强的人对语文、历史等课程会比较感兴趣,在谈话时会常常引用从别处读来的信息,还比较喜欢阅读、讨论及写作。

适时培养和训练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

2~3岁是宝宝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宝宝的词汇量、所说句子长度增加较快,组织语言的速度也变快,父母应与宝宝多练习对话。

其实,宝宝在1~2岁时,也在理解语言、吸收语言,并在内心进行着语言组织的工作,父母在这个时期也应让宝宝多接触语言材料。

父母对宝宝的语言表达能力既不要以为语言会自然而然地学会,也不要操之过急。父母要顺应语言发展的规律,为宝宝提供学习语言的有利条件。

创设适宜的语言环境

父母为宝宝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并与他们进行适合其发展特点的语言交流,这对他们的智能发展极为重要。怎样创造丰富的语言环境呢?

尽早交流

语言或词汇是通过交流与使用而学到的。父母无论多忙,也应该忙里偷闲,多与宝宝进行面对面的语言交流,这不仅可以促进宝宝的语言发展,而且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有助于宝宝心理的健康发展。

从宝宝出生后,父母就可以开始和他们进行“语言”交流了。对他们 说话时,要伴随相应的声调、表情、眼光和手势,以吸引他们的注意。这种早期交流能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为以后真正的语言交流做好准备。

因势利导

父母对宝宝说话时,语音要正确、清晰,以供宝宝模仿。说话的主题,要和宝宝当前注意的事物和活动相一致,这样,父母的话语才能为宝宝所理解。

对于宝宝说的话,不管是否完整,都要设法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揣摩其中的意思,给予语言或行动上的反应。这样,一方面可以鼓励宝宝说话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可让宝宝知道自己说的话是否正确、妥当。

扩展口语

宝宝开始说话时,往往是用一两个词来表达一个意思,父母可以很自然地把这种单词语、双词语扩展,改造成为一个完整的句子。例如,宝宝说“妈妈果果”,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表明他说这话的意思是“妈妈在吃苹果”,那么妈妈可以接着说:“哦,妈妈在吃苹果。”如果根据当时的情境,推测他要表达的意思是“这是妈妈的苹果”或“要妈妈拿苹果给宝宝”,那么,父母就可以说一句话把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通过这种方法,宝宝逐渐知道一个意思应该如何表达,从而逐渐掌握规范的表达方式。

可用儿语

儿语即“宝宝语”,主要特点是语调夸张,速度慢,重复多,所用的单词都比较具体,句子短且简单,如把狗叫做“狗狗”。

研究表明,宝宝爱听“儿语”,对“儿语”容易注意和理解。一般来说,父母说“儿语”有利于宝宝语言的发展。

不过,当宝宝的语言有了进步时,父母的“儿语”也应做适当的调整,以使所教语言适当超前于宝宝的语言水平。比如宝宝已经会说“猫”这个词后,父母就不必再用“咪咪”来称呼猫了,可以在“猫”前面加上形容词或其他说明,告诉他们“这是大黄猫,那是小黑猫”等。

让宝宝理解所学语言的含义

经过几个月的耳濡目染,有50%以上宝宝会自动叫出“妈妈”“爸爸”等重复音节。尽管他们还不懂这是什么意思,但这足以证明今后的一两个月正是宝宝学习语言的敏感期。所以,父母在感受宝宝主动叫“爸爸”“妈妈”的激动心情时,一定要抓住这个语言训练的大好时机,不仅要鼓励他们发音,而且要因势利导,教他们理解其含义。

当宝宝主动叫“爸爸”时,父母应该立刻凑到宝宝面前,一边学着“爸爸”的发音,一边指着爸爸给宝宝看,让宝宝对号入座。尽管开始几次宝宝弄不懂“爸爸”的含义,但时间一长,宝宝就会把“爸爸”的发音和面前的爸爸联系到一起了。等到爸爸走过来时,只要妈妈说 “爸爸来了”,宝宝就会朝爸爸看。用同样的方法,当听到“妈妈”时,宝宝也会转向妈妈一方。

双语教育

如今,培养一个双语宝宝,被很多新手父母列入早教计划,但很多父母可能并不清楚这个计划应何时开始,怎样实施。

学外语其实没有明确的时间。但是如果从学习母语之初,就让宝宝尽可能多地听到更复杂的发音,这对于他今后的语言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当宝宝还没有明确“学习”的概念时,通过游戏和生活内容接触外语,会让他觉得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而不是一门枯燥的学习课程。

有的父母担心宝宝在学习说话的时候同时接触两种语言,会造成障碍,从而影响母语的学习。从目前的经验来看,如果宝宝从小就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里,这对将来学习更多种的语言是有益处的。这个道理同样也适用于学习母语的各种方言。不同口音对于宝宝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双语”,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宝宝,有时候在语言表达上会显得比同龄的单语宝宝进度慢一些,但这只是暂时现象,一般来说,过一段时间他就会赶上来了。

怎么才能让宝宝觉得学习外语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并且很好地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呢?如果经常带宝宝去外国宝宝比较多的游戏场所,或是经常让宝宝多听外语儿歌,看外语动画片,都会使宝宝产生外语是“有用”的感觉。当宝宝在生活中经常能感觉到这种需要时,宝宝自然就会想了解更多,也会因此增加学习外语的兴趣。

在学习外语时,有时候宝宝的发音不是很标准,这个时候父母最好不要操之过急。对于幼小的宝宝来说,只要不妨碍他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存在不同的发音其实没关系。而且同样是英语,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域,语音都会有差异。当然,如果父母希望宝宝拥有标准发音,可以为宝宝提供一些外语发音教材,让他多听听。

在宝宝学习语言的时期,可以选择儿歌、游戏为主的音像制品。随着兴趣的增加,可以尝试让宝宝读一些外文书籍,并逐步增加难度。等到他们再大一些,有了自己明确的兴趣爱好后,就可以根据他们的兴趣,为其购买相关的外文读物。例如,如果宝宝喜欢动物,可以购买动物题材的相关书籍;如果宝宝喜欢运动,可以选择与运动有关的书籍。

另外,较早地让宝宝知道世界上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文化,并了解每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通过语 言学习让宝宝了解这些文化,这样,学习外语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宝宝识字

在教宝宝识字时,应先给出相应的图形或字形图形,以调动宝宝的各种感官。

所选的数字或汉字要符合宝宝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点。要让宝宝充分地观察字形,然后在父母的引导下分析、总结字形的特点,同时注意教会宝宝正确的读音,使字的音、形、义三者紧密结合。

要创造良好的识字环境。比如,把识字卡片放在家中显眼的位置上,在一些实物上贴相应的识字标签等。

另外,尽量把识字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进行,这样就能寓教于乐,使宝宝学得更加愉快。

教宝宝阅读

宝宝在年幼时,就应该开始学习阅读了。专家建议父母,教宝宝阅读是有一定的方法的,如果能循着这些方法进行,便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首先,教宝宝阅读一些个别词语,以他周围环境中常遇到的词语作为起点,如妈妈、爸爸。然后再教他阅读与自身有关的词语,如手、脚、眼睛、耳朵等。其次,教宝宝阅读与家庭成员有关的词语,如爷爷、奶奶等。最后,逐渐把词语的范围扩大,诸如日常用品、玩具以及表示动作的 词语等。通过这样的步骤,可以激发宝宝的学习兴趣。

此外,父母应该把词语大而清楚地写在黑板或纸张上,然后反复地大声念给宝宝听。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这些词语代表的事物呈现于宝宝眼前,必须使其视觉、听觉、触觉都得到完全的配合。父母还应经常抽出时间,念书给宝宝听,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智能开发也有很大的帮助。

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

培养宝宝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其将来知识的获取、思维的开拓和个人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让宝宝早接触图书。宝宝出生之前,父母不妨就给宝宝买一两本色彩鲜艳的画册,让宝宝一生下来就接触书,使他感觉到书也是他非常熟悉的东西,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父母以身作则。宝宝从小就喜欢模仿父母的行为,父母经常在宝宝面前阅读书籍,谈论书籍,这会使宝宝觉得阅读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就像吃饭、睡觉一样自然和必要。

为宝宝创造一个读书的环境。为宝宝准备一个专用书架或书柜,由其自己放置、管理和使用,使其拥有自己的图书,像拥有自己的玩具一样,可以随时阅读、欣赏。

常给宝宝买书。买书要注意时代特点和其年龄特征,父母童年时代喜爱的书不一定适合于今天的宝宝,不同年龄的宝宝对书也有不同的需求。如果他们会走路了,父母可以带宝宝去逛逛书店,让他们为自己挑选一些书籍。

与宝宝一起读书。一起谈论故事中的人和事,交流彼此的看法。也可以先给宝宝读一些有关的故事,再让他们自己看,了解故事的结果,以培养宝宝对读书的兴趣。

从小培养宝宝爱书的好习惯。有的宝宝对图书不爱惜,乱扔、乱放、乱撕,父母要加以劝阻并要做出表率,在他们面前要格外爱惜书,使他们感到书是很珍贵的,应该看完后好好收 起来。对他们爱惜图书的良好行为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此外,不要让电视、游戏机夺去宝宝阅读的时间。

音乐-节奏智能训练

什么是音乐-节奏智能训练

音乐-节奏智能训练可以比喻为“耳朵智能”训练,它是指训练宝宝准确地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包括对节奏、音调、旋律或音色的敏感性。

为了培养宝宝的音乐-节奏智能,应该为宝宝创设理想的音乐学习环境,可提供下列器具及活动:乐器、音乐播放器、弹奏乐器或音乐玩具、唱游活动、听音乐会等。

音乐-节奏智能训练的益处

感知空间方位。宝宝根据音乐的旋律产生了自身运动的韵律感,即手、脚、身段的上下、左右、前后等不同的位置变化。另外,在音乐、游戏和舞蹈这类群体活动中,也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空间方位感知智能。

增强节奏感。可以让宝宝在活动中亲自感受到音乐中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体会音乐节奏的魅力。

促进动作协调发展。宝宝在进行有节奏的身体运动时,通过学习各种动作,使大脑神经控制动作的能力和保持平衡的能力有所发展,宝宝音乐脑(大脑右半球)的经常活动还可促进大脑左半球的活动,加强左右两半球的联系,为智力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宝宝在进行内容丰富的音乐活动时,有很多机会需要运用想象进行创造。如在舞蹈中,宝宝“闻乐而思”,灵敏地感知特定的时间、空间的各种情态,把音响转化为形象,然后在头脑中反映出种种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情节。

让宝宝较早接触音乐

成人接触音乐的方式主要是歌唱与旋律,而宝宝主要是节奏和舞蹈,因为宝宝的声带和听力发育还不成熟,更多需要借助身体的运动来学习音乐。

父母要让宝宝多听优美的轻音乐,避免高分贝的摇滚乐。可以在宝宝睡觉前或自己玩耍的时候播放。给宝宝唱儿歌,带着宝宝打拍子,如拍手、拍腿、扭身体等。鼓励宝宝即兴手舞足蹈。这是宝宝音乐表现力的形式,甚至父母可以主动带他们跳即兴舞蹈,与他们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之中。

音乐记忆力训练方法

宝宝从5个月开始,能够表现出明显的情绪,对音乐已经具有初步的记忆力,并对音乐有了初步的感受能力,可以配合着音乐的节拍摆动四肢。这时的宝宝特别喜欢节奏明显的儿歌,虽然他还不懂儿歌的意思,却喜欢儿歌那欢快的节奏和有韵律的声音。

在音乐记忆力训练中,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宝宝反复听一首儿歌,如果有条件的话,可用画有相应形象的彩色图片或实物与儿歌配合,爸爸或妈妈作相应的解说。这样既可以做到声、物、情融为一体,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兴趣和愉快的情绪,又能使记忆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

父母可以教宝宝用身体来感受节奏,随着乐曲的节奏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注意节奏的变化难度要与宝宝的发展水平相适应,随着宝宝对此项活动越来越熟悉而逐渐加大难度。

此外,还应引导宝宝多听一些生活中、大自然中的各种声响,以扩大宝宝的音乐感知范围。

逻辑-数理智能训练

什么是逻辑-数理智能训练

逻辑-数理智能训练可以比喻为“大脑智能”训练,它是指训练宝宝有效地运用数字进行推理。

人类优秀的逻辑-数理智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适时、科学、系统训练的结果。

为发展宝宝的逻辑-数理智能,必须为宝宝提供大量的可供探索和思考的事物、科学资料和操作活动。父母可以带他们参观博物馆、天文馆、科技馆、动物园、植物园等科学方面的机构,开阔眼界;也可以陪他们玩一些科学小游戏,如在饮料瓶上扎一些呈螺旋状的小孔,装满水之后观察水流的变化,体会水压对水流速度的影响。

父母还可以发挥想象力,和宝宝一起做各种不同的游戏。通过游戏,培养宝宝动手、动脑的习惯,提高他们对科学活动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促进其智能的发展。

逻辑-数理智能训练的益处

逻辑-数理智能是人类智能结构中最重要的基础能力之一。人类认识自然界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认识自然界的各种数量关系、形状和空间概念,并通过利用这些数量关系、形状和空间概念改造自然。

一般来说,数学家、税务、会计、统计学家和科学家等是特别需要数理逻辑智能的几种职业。逻辑-数理智能强的人特别喜欢数学或科学类的课程;喜欢提问题;喜欢通过做实验去寻找答案;喜欢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浓厚的兴趣。

培养宝宝对数学的兴趣

如何能使宝宝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并爱上数学呢?父母需要做的是将数学的概念尽可能趣味化,而且要让宝宝了解数学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样,他们就会更加有动力去学习数学了。

父母要让宝宝了解,数学并不单单都是关于数字的知识,这门学科还包括很多方面,比如:明确物体的形状。如询问宝宝:“你看,图画上的房屋有多少个三角形啊?”

同时,要注意循环的模式。如问宝宝:“图画上先是有一个黑圆圈,然后是红圆圈,再然后又是黑圆圈,接下来应该是什么呢?”

对事物作出比较。如问宝宝:“这只球是不是比那只要大一些呢?”

早期培养宝宝对数学的兴趣,对其将来快速学习和掌握几何学以及更为复杂深奥的数字概念有极大的帮助。

父母要善于抓住时机,教育宝宝多动脑筋。例如,当宝宝要求你买一些小甜饼时,可以趁机提问题:“你看,我买了3盒小甜饼,如果你和妈妈每人吃了1盒,那么还能剩下几盒呢?”鼓励宝宝自己想出答案,每次回答是否正确不是特别重要,重要的是宝宝一步一步学习计算的过程。当宝宝得出正确的答案时,要给予鼓励,使宝宝获得成就感。

让宝宝认识逻辑-数理概念

认识大小等概念。如大小、多少、长短、粗细、高低、宽窄、深浅、轻重等,要在宝宝认识环境、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联系具体事物去认识,这样既生动又具体。

认识形状的概念。如立方体、球体、方形、三角形、圆柱体等。可以在宝宝玩游戏和识字的过程中,逐步去认识这些形状,加深理解。

认识空间的概念。如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逐步使宝宝在实际生活中理解空间概念的实际意义。

认识时间的概念。如白天、晚上、上午、下午、早晨、今天、明天、昨天、年、月、日、周、时、分、秒等。

认识数目及数的计算。学会数100以内的数,了解数的实际意义,并学会10以内的加减。教会他们认、读和书写10以内的阿拉伯数字。

父母要尽可能联系实际,进行形象生动的教育,在寓教于乐的氛围中使宝宝的逻辑-数理智能得到发展。

视觉-空间智能训练

什么是视觉-空间智能训练

视觉-空间智能训练可以比喻为“眼睛智能”训练,它是指训练宝宝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感觉到的表现出来。这项智能训练包括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的训练。

视觉-空间智能训练的益处

一般来说,建筑师、摄影师、画家等是特别需要空间智能的几种职业。视觉-空间智能强的宝宝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喜欢玩拼图、走迷宫之类的视觉游戏,喜欢想象、设计,读书时更关注书中的插图,将来学几何会比学代数更轻松。

训练宝宝视觉-空间智能的方法

可以让宝宝在磁性玩具板或大人画好的大圆脸轮廓的适当部位摆放五官,让他们一边摆一边说出器官的名称,使他们学会确定器官的名称和位置。这样,宝宝在浓厚的兴趣中就锻炼了视觉-空间智能。

绘画也是培养宝宝视觉-空间智能的有效方法。也许你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现,宝宝拿着纸和笔在乱涂乱画。宝宝学画要经过无意和有意两个阶段,涂鸦是无意的乱画,是宝宝学习掌握纸与笔关系的阶段,大人可以引导他们逐渐由无意转成有意。如宝宝画了一个圈,如果是圆的,大人可以安上一个柄告诉他这是苹果,宝宝会很高兴,不停地让大人说像什么。慢慢地,宝宝会有意地画一些自己想到的事物,使画画成为有意义、有目的的事情。

教宝宝认识颜色

教宝宝认识颜色可以随时进行。比如“宝宝看,那只气球是红色的,和你衣服的颜色一样”或者“那辆汽车是绿色的,和你的婴儿车是一个颜色”。

在教宝宝认识颜色时,应注意两点:第一,一次只能教一种颜色,教会后要巩固一段时间,再教第二种颜色;第二,如果宝宝对用一个“红”字指认几种物品迷惑不解,甚至指不出红色玩具时,就再过几天另拿一件宝宝喜欢的玩具重新开始,千万不要对宝宝失去信心。

训练宝宝认路

训练宝宝认路,尤其是能独自找到回家的路,无论从宝宝的安全角度,还是从培养宝宝独立意识的角度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让宝宝牢记家庭住址,还要让宝宝记住家附近的一些标志性建筑物。

当宝宝记住后,父母还要经常提问,帮助巩固。

训练宝宝识别物体形状

父母可以借助玩具加强宝宝识别图形的训练。彩色板拼图和几何图形桶就是开发这种能力的玩具。父母也可以自己制作硬纸板。将硬纸板剪成不同的形状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宝宝来识别。

开始时,宝宝只能借已知的颜色来帮助区分不同形状的彩色纸板,当达到一定程度后,父母就可以将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彩色纸板混在一起让宝宝辨认和挑选,比如,让宝宝将红色的纸板挑出来,然后将三角形的纸板找出来。

在此基础上,父母还可以制作一个图板,上面画有不同形状的轮廓,并准备相应形状的纸板,让宝宝根据图板上的形状选出和添入相应的纸板,以此来训练宝宝区分和识别图形的能力。在宝宝正确区分一种形状后,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身体-动觉智能训练

什么是身体-动觉智能训练

身体-动觉智能训练是指训练宝宝灵活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这项智能训练包括对特殊的身体技巧,如平衡、协调、敏捷、速度、力量、弹性以及触觉的训练。

可让宝宝多参加下列活动:表演、动手操作、体育活动、肢体游戏等。

身体-动觉智能训练的益处

身体-动觉智能是人类认知的基础,是源自我们体验生活时所获得的感官动作经验。

一般来说运动员、演员、舞蹈家、外科医生等是特别需要身体-动觉智能的几种职业。这一类的人喜欢缝纫、编织、雕刻等手工制作活动或是跑跑跳跳、触摸环境中的物品;喜欢在户外进行体育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他肢体语言辅助表达。

从小加强宝宝体格锻炼的意义

增强宝宝体质,提高健康水平。目前,我国儿童的体质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一定的差距。从总体情况来看,生长情况不理想。必须从婴儿期进行体格锻炼,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从小进行体格锻炼不仅能增强体质,还能促进智能全面发展及培养良好的个性。

还可以增强宝宝机体的耐受力和抵抗力。锻炼可使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呈现出良好的功能反应,故能增强机体的耐受力和抵抗力。

有利于体弱儿和患儿的身体康复。患儿由于大脑皮质功能减弱,其对机体恢复过程的调节发生困难,如果能进行适当的锻炼,可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新陈代谢得到改善,因此有利于身体康复。

有利于大脑皮质的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宝宝的大脑皮质兴奋状态占优势,通过锻炼并配合教育,使兴奋和抑制趋于平衡,以利于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

体格锻炼的注意事项

循序渐进。利用自然因素进行体格锻炼,要根据宝宝的生理特点,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各种因素对他们身体的刺激强度,逐步延长锻炼时间。锻炼的方式由简单到复杂,这样才能使人体各种器官逐渐对锻炼产生良好适应。

持之以恒。经过持续的锻炼,宝宝大脑皮质建立起有关的联结,当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能灵活准确地调节有关的器官,使之迅速作出相应的反应,保持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平衡。经过反复的练习,大脑皮质上有关的联结就变成了巩固而复杂的条件反射,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减少疾病的目的。

结合年龄,注意个体差异。不同健康状况的宝宝选择锻炼的方法、时间、强度应有所区别。如对体弱儿的体格锻炼应较健康儿缓慢,时间应短并要仔细观察。

有营养及合理生活制度作保证。体格锻炼会增加热能的消耗,因此体格锻炼应适当增加各种营养的补充。锻炼时要注意内容的多样化,锻炼强度要符合年龄特点,时间要有所控制,否则会造成各种生理功能的不协调,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有准备和整理活动。开始做适 当的准备活动,运动量逐渐增加,使心血管系统有足够时间提高其活动水平,同时消除肌肉、关节的僵硬状态,以减少外伤的发生。锻炼后的整理活动可使神经系统由紧张恢复到安静,以防止“运动性休克”的发生。

仔细观察宝宝对锻炼的反应。针对他们的反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相应调整,以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自知-自省智能训练

什么是自知-自省智能训练

自知-自省智能训练可以比喻为“心智”训练,它是指训练宝宝有自知之明并据此作出适当行为。这项智能训练包括训练宝宝对自己有相当的了解,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动机、脾气、欲望,能够自律、自知和自尊。

自知-自省智能是个性中最有影响力的成分,是一个人关于自己的一整套认识。它一方面包括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另一方面包括对自己的社会能力以及其他种种能力的意识。所有这些都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地发展起来的。

训练宝宝的自知-自省智能的理想学习环境是为其提供秘密的处所、独处的时间及自我选择等。

自知-自省智能训练的益处

自知-自省智能是有关人的内心世界的认知。了解一个人的感情生活和情绪变化,有效地辨别这些感情,最后加以标志,作为理解和指导自己的能力。

自知-自省智能强的人通常有写日记或随时反思的习惯,常试图从各种反馈信息中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经常思考并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喜欢独处。这样的人较适合从事与心理辅导有关的工作。

帮助宝宝确立“自我”概念

自我是由一个人对自己的一切信念及态度所构成的。自我具有强大的力量和作用,可以掌控和影响一个人的行为。自我可以从学习中得到,也可以从学习中改变。

在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婴幼儿期的经验极其重要。例如,宝宝如果不断受到别人的赞赏:“这个宝宝既可爱又聪明。”日子久了,无形中宝宝就会相信自己是可爱又聪明的。相反,如果不断指责宝宝做什么事都一塌糊涂,那么即使宝宝有足够能力去应付,但是由于自信心的不足,宝宝的办事能力也会降低。

自我概念可以是积极而又具有建设性的,也可以是消极而带有破坏力的。因此,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老师,都要多关心宝宝,要帮助宝宝形成正确的态度及信念。家长的言谈举止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宝宝,因而家长们应处处以身作则。

宝宝认识自我的方法

宝宝在1岁以前,还不能意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还不知道自己与周围的关系是什么。1岁后,他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宝宝会咬自己的手指,并因为咬疼了而放声大哭。但这一咬却有作用,他们会感觉到咬自己的手指和咬别的东西在感觉上不一样,从而形成了最初的自我意识。

这一时期,宝宝还能把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分开来,将主体与客体区分开来。比如,宝宝开始知道由于自己摇动了挂着的铃铛玩具,铃铛就会发出声音;拍布娃娃的肚子,布娃娃就会叫等,从中认识到自己的行为跟事物的一些因果关系。这些现象的出现,在宝宝的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对宝宝逐步塑造自信、自强的自我形象都大有裨益。

教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

宝宝还躺在婴儿车里时,就认识了自己的手和脚,知道手可以帮自己拿东西,可以放进嘴巴里吮吸,也可以推开自己不想要的东西。18个月大后,宝宝的重心开始放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其他部位,了解它们的名称和作用并且开始知道区分自己和他人,了解每个人的身体不一样。在这个时期,宝宝需要通过认识自己的身体来了解自己,并建立自我认同。

宝宝到了2岁左右,父母可能发现,宝宝越来越喜欢洗澡,喜欢在浴缸里和塑胶玩具一起玩,偶尔拍打,看水花四溅,然后哈哈大笑。你会注意到,宝宝渐渐地对自己身体的每一部分感兴趣,喜欢拿自己的身体和大 人作比较,比如“我的手小”或“妈妈的手大”。其实这些行为是宝宝开始探索自己身体的表现。宝宝的这些举动说明其已进入培养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了,宝宝开始对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感兴趣了。

父母可以经常让宝宝照照镜子,告诉宝宝其身体各部位是什么样的;也可以将宝宝的手放在白纸上,帮宝宝画一个手的形状让宝宝看,可以让宝宝在自己的手形上涂上喜欢的颜色。

教宝宝认知自己的情绪

从6个月开始,宝宝已经能够分辨各种表情,不过宝宝并不能明确地区分这些表情所表达的真实情绪。

随着宝宝一天天长大,他们对情绪的理解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开始理解这些情绪背后的原因。比如,某人有某个表情,可能就是某人不开心或者难过了。不过宝宝可能难以理解一些比较复杂的情绪,比如,当妈妈对宝宝说“我很爱你,但是我不喜欢你这样,你再这样我就要惩罚你了”的时候,宝宝就比较难以理解妈妈的这种行为,觉得妈妈的这种互相矛盾的情绪不可思议。

从宝宝半岁开始至学龄前这个阶段,妈妈需要帮助宝宝理解有关情绪的一些要素:不管是谁,每个人都会有情绪。

情绪的产生是有原因的。比如,他不高兴了,是因为小朋友抢了他的玩具。

情绪传递着一个人的某些感受。比如,小朋友哭了,他是以哭来告诉大家,他很难过。

情绪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难过时可以哭,高兴时也可以哭。

别人的情绪表达可能跟自己不一样。丁丁生气会哭,豆豆生气会叫喊,妞妞生气会摔东西,自己生气则会跺脚……所有这些都是在表达生气这个情绪。

可以通过做一些事情来改变自己或别人的感受。比如,小朋友难过了,可以给他玩一会儿自己的玩具,让他高兴起来。

交往-交流智能训练

什么是交往-交流智能训练

交往-交流智能训练是指训练宝宝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可以说是察言观色,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作出适当反应。

宝宝从一生下来便处于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之中。随着其生活范围的日益扩大,社会经验日益增多,交往-交流智能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婴幼儿时期是社会交往态度与社会交往能力形成的重要时期。对于宝宝的心理发展来说,群体之间的社会生活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素”。

交往-交流智能训练的益处

交往-交流智能可以使我们了解别人,与别人沟通,注意他人在情绪、气质、动机和技能方面的差异。

交往-交流智能强的宝宝具有影响同伴的能力,在小组工作、集体合作中经常有优异的表现。他们很能体会别人的感受,并且能够经常帮助他人,尊重不同的价值与意见,对课堂学习与社会的关联十分感兴趣。

交往-交流智能强的人通常比较喜欢参与团体性质的运动或游戏,如篮球。当他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比较愿意找别人帮忙,同时也喜欢为别人出谋划策。这样的人在群体中感觉舒服自在,常常是群体中的领导者。

为宝宝提供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和机会

已经过了半周岁的宝宝还没有形成心理学上所谓的“害羞情结”,所以大多数宝宝的性格都很外向。许多宝宝喜欢接近熟悉的人,并能分出家里人和陌生人,但对父母之外的其他人,也会以微笑或张开胳膊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表示友好。

父母要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抱宝宝到邻居家去串门或到街上去散步。让宝宝多接触人,尤其要多和其他小朋友玩,为宝宝提供与他人交往的环境,并利用与他人交往的时机教宝宝一些社交礼仪,如挥手道别、道谢等。

增强宝宝的社交能力

已经有一定活动能力的宝宝,对周围世界有了更广泛的兴趣,有与人交往的社会需求和强烈的好奇心。妈妈或爸爸每天应当抽出一定时间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进行情感交流,并要找机会请同龄的宝宝到家里来玩,或带宝宝到其他小朋友家做客。

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时,要教会宝宝拍手、再见等手势。就算宝宝跟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这种体验也和宝宝自己一个人玩时截然不同。

培养宝宝的爱心和亲和力

为了培养宝宝的爱心和亲和力,妈妈或爸爸可以参考以下办法。

办法一:妈妈或爸爸带宝宝到外面活动时,可以有意识地让宝宝观察比宝宝大一点的哥哥、姐姐玩耍的情景,宝宝一定会很感兴趣地看。对宝宝来说,这种观看也是一种积极的感受。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让宝宝和他们一起玩一会儿。

办法二:对于自我意识萌发的宝宝来说,把自己的玩具或其他东西交给别人,就好像东西被抢一般,实在办不到。这时,妈妈或爸爸可以先向别人借玩具或东西给宝宝,然后再让宝宝拿玩具或其他东西借给别人。经过这种训练,宝宝会知道别人接到他的东西会很高兴,而借出去的玩具或其他东西还会回到自己手中。

办法三:一开始,妈妈先当着宝宝的面,爱抚布娃娃等毛绒玩具,然后说:“宝宝,你也抱抱。”宝宝就会模仿妈妈的动作。经过这种训练,可以让宝宝知道疼爱别人,培养他们的爱心。

鼓励宝宝与他人交往

到了2~3岁时,宝宝由于语言和动作发育都日趋成熟,认识范围逐步扩大,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已经有了与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愿望。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妈妈或爸爸担心自己的宝宝吃亏受气,或者怕宝宝出去玩会磕磕碰碰,于是就整天把宝宝关在家中,不让宝宝出去与小朋友们玩,这种错误的做法会造成宝宝心理上的孤独和不安,甚至渐渐形成孤僻古怪的内向型性格,从而影响其心理的健康发展。

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让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从而形成宝宝乐于与他人交往的习惯。

宝宝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可以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从中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并可以学会解决困难和问题的方法,从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同时,愉快的情感共鸣可培养宝宝的同情感,增加小朋友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当然,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时,难免会发生口角甚至打架,这时父母不能为自己的宝宝护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向宝宝讲清道理,引导宝宝自己去解决矛盾并恢复友谊,使宝宝逐步懂得一些初步的行为准则,掌握一些简单的是非观念,从而使宝宝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逐渐学会理解别人,认识自己,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将来的社会交往打下基础。

自然观察智能训练

什么是自然观察智能训练

自然观察智能训练是指训练宝宝观察自然界中的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

一般来说,从事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生态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自然观察智能。

自然观察智能训练的益处

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宝宝会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很强的探索欲望,更加喜欢大自然,更加关注自然事物的变化,观察力更敏锐,更会动脑筋。

自然观察智能训练会使宝宝的自然知识越来越丰富。最重要的是,会使宝宝变得越来越快乐、健康。

培养宝宝的观察能力

父母要激发宝宝的兴趣,引导宝宝运用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并作出描述。宝宝的好奇心很强,但如果每天的生活没有多大变化,时间长了,他们便会失去新鲜感和好奇心,注意力也会变得迟钝。因此,父母应加以引导,让宝宝感到每天都有新鲜事儿。实际上,这也是帮助宝宝发展有意注意,使观察收到更好效果的方法之一。

由于宝宝观察的稳定性不强,需要经常变换方式,所以,父母还要创设条件,让宝宝通过眼看、耳听、鼻闻、嘴尝等多种方式观察事物、认识事物,使宝宝的兴奋中心能不断转移,避免疲劳,从而让宝宝从小就形成从多个角度来观察事物的习惯。同时,要引导宝宝把所见、所闻、所触,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一时期,宝宝的观察和描述往往漫无目的、缺乏计划性、分不清主次。父母指导宝宝观察和描述时,首先要提出明确的目标,然后引导他们按一定顺序观察,如由近及远,从上到下或由内到外,观察物体时要由整体到局部,从大处到细节,也可以从认识事物特征开始。

在观察事物的变化时,要引导宝宝注意开始怎么样,中间发生了一些什么变化,结果又怎么样。对于年龄小的宝宝一般只要求他们观察明显的特征,对大一点的宝宝则要求他们在区别两种不同物体的过程中比较它们的不同点,然后进行归类,进而培养宝宝的分析、综合能力,从而促进宝宝右脑的开发。如父母让宝宝看花,宝宝可能只看到“花开了”这一简单层次,此时父母进一步提问:“你看这一棵上共有几朵花?”“都是什么颜色的?”“花中间有没有花蕊?”等,引导宝宝细致、有顺序地观察及描述。

训练宝宝集中注意力

宝宝注意力不集中,易分心,是他们的共性。年龄越小,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越短,到小学一年级时,一次集中注意力时间至多也只有15分钟,1~2岁的宝宝则更短,最多不会超过3分钟。然而,有些宝宝的情况更糟,几乎片刻不停,忙忙碌碌,被各种事物所吸引,虽然他们也有兴趣爱好,但对感兴趣之事也无法主动集中注意力。像这类宝宝就具有注意力分散度较大的特点,应该及早给予帮助,否则到学龄时期就会出现多动症等不良症状,影响学习和宝宝的身心健康。

父母在训练开始前,先要寻找宝宝的兴趣爱好,然后在其爱好中挑选安静的活动,如讲故事、画图、拼图……从这些内容开始训练注意力,每日多次,每次几分钟,循序渐进。

以讲故事为例,具体做法是:讲故事前,先与宝宝面对面,手拉着手坐好,再开始有声有色地为宝宝讲故事,并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宝宝交流,还可以用提问的形式让宝宝参与到讲故事中来,直到发现宝宝的注意力实在无法集中时,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宝宝注意力的提高,可以让宝宝观看卡通动画片,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帮助宝宝认识日常事物

外面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父母要帮助宝宝认识周围的事物,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爱。一开始,父母在和宝宝说话的时候,基本上是随机的,看到什么就说什么或者干什么就说什么,只是为了吸引宝宝的注意力。而到了宝宝5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要有计划地教宝宝认识周围的日常事物了。

教宝宝认识周围的日常事物时,父母应该给宝宝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图幅较大的卡通画报,一边给宝宝看,一边讲画报上的卡通形象,如一只猫、一个香蕉等。还要经过多次练习后,经过逐件物品的反复温习才能使宝宝记得牢,认得准,加深记忆,从而促进宝宝大脑的发育。

开拓宝宝的眼界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活动能力显著增强,对外界环境和事物也越来越感兴趣。

父母要利用一切时机扩大宝宝的视野,开阔宝宝的眼界,使宝宝的视觉和听觉更加发达,进一步增进宝宝认知事物的能力。户外活动时间可以控制在每天2~3小时,一般在上午10点左右、下午4点左右出去比较好。

带宝宝欣赏大自然

宝宝的心理活动发展得很快,逐渐出现了认生、害羞、兴奋和烦躁等各种情绪反应。

根据这些心理发展特征,父母除了日常护理及与宝宝做各种适合的游戏之外,还应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给宝宝创造良好的认知环境,使宝宝得到心理的安宁与美的享受,进一步培养宝宝稳定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为以后形成良好的性格奠定基础。

大自然里的景观不仅可以促进宝宝感知觉的发展,还有益于宝宝的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

培养宝宝的探索精神

宝宝的活动能力很强,喜欢满屋子爬来爬去,一双小手总是闲不下来,就是一个瓶盖或是一张贺年卡片也会让他们着迷。尤其是在会站立或者会走上一两步之后,宝宝更喜欢扶着床或家具等东西探头探脑,好像在探索周围的环境。

在宝宝爬行时,父母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意把几样玩具放到床下、墙角或桌子底下,以此激发宝宝的探索精神。当宝宝找到这些玩具后,探索的兴致就会更高。但要注意的是,所有东西不要小于宝宝的拳头,以免被宝宝吞进肚里,发生危险。宝宝在摆弄这些小玩意儿的时候,不仅可以逐渐熟悉各种物体的特性,同时也锻炼了手的精细动作能力,对促进大脑的发育也大有裨益。

父母应满足宝宝的好奇心,尽量鼓励宝宝的探索行为,赞赏宝宝的每一个“新发现”。对于有危险的东西,最好放到宝宝够不着的地方。如果宝宝探索的东西有可能导致危险,那就立刻设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并迅速将其藏好或放到安全地带,以免挫伤宝宝的探索精神,伤害宝宝正在萌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快乐游戏,轻松益智

在亲子游戏中发展宝宝的智能

游戏能否成为发展宝宝智能的好手段,关键在于父母在和宝宝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否把讲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寓于游戏活动之中。有经验的父母往往不仅把游戏视为宝宝的娱乐,还能把学习知识和各种能力培养融入到游戏中去。

只要是能丰富宝宝深层次感受的情感经验,让宝宝对情绪有所觉察和了解的游戏都可以进行。在进行亲子游戏时,温暖而轻松的亲子关系是关键,如果加上脸部表情的互动和身体的接近就更棒了!在生活中可以安排固定的时间来分享游戏乐趣,甚至当宝宝语言还没有发展之前,就可以多和宝宝对话,让宝宝明白许多词汇都是不错的游戏内容。

通过游戏训练宝宝的自理能力

当宝宝的神经系统发育逐渐完善,手脚动作逐渐协调后,父母每天都应抽出一定的时间和宝宝一起做游戏,这样不但能增进和宝宝的感情,还可以为培养宝宝生活自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如果宝宝已经基本能够反映自己的意愿,如想吃饭时就会指奶瓶或碗勺,想戴帽子时就会指帽子,这时父母就应因势利导,把宝宝的日用品和玩具放在固定的地方,逐渐使宝宝养成不乱放东西和自理的习惯。

在做游戏时,妈妈可以为宝宝准备一个装玩具的箱子,玩游戏时让宝宝一件件把玩具从箱子里拿出来,玩完之后再把玩具递给宝宝,让宝宝试着把玩具一件件放回箱子里。

运用游戏训练宝宝的模仿技能

模仿是一种天性,也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父母要善于运用游戏来训练宝宝的模仿技能。

做游戏时的模仿无时不在。比如,爸爸或妈妈先拿着有声响的玩具摇晃给宝宝看,宝宝听到声音之后,如果爸爸或妈妈把玩具交到宝宝手里,宝宝就会模仿着摇出响声。

另外,爸爸或妈妈教宝宝玩积木时,先拿一块放在地面上,再拿一块摞上去,然后递给宝宝一块,让宝宝模仿,用不了几次,宝宝就会模仿着往上摞了。就这样,爸爸或妈妈摞一块,宝宝摞一块,慢慢地宝宝就会自己玩积木了,而且还可以用积木摞成多种不同的形状。

此外,还可以让宝宝模仿敲鼓,爸爸或妈妈先拿小木棒敲打小鼓给宝宝看,宝宝在小鼓响声的吸引下,就会模仿着学,等宝宝亲自把小鼓敲响之后,爸爸或妈妈还可以在敲鼓声中摇晃着身体唱儿歌给宝宝助兴。

宝宝学会敲鼓和摇晃的动作之后,爸爸或妈妈就可以把着宝宝的手,边敲鼓、边摇动、边唱儿歌,最后就可以由宝宝用小鼓伴奏,爸爸和妈妈唱歌,或者是由爸爸和妈妈伴奏,宝宝唱歌了。

小玩具,大智慧

能培养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玩具

智力玩具种类很多,包括牌类、拼图、穿珠、套叠、配对、接龙、钓鱼玩具等。0~3岁宝宝的游戏多半是用玩具来表现日常生活的。

为了使自由游戏充满乐趣,需要有充足的玩具,如布娃娃、小动物玩具、手推车、坐垫、背带、买东西的小篮子、积木,而且不要总是玩同一个玩具,要不断地更换,使宝宝总是感到新奇,以刺激宝宝的创造力。

不仅要有供个人玩的小玩具,还要有能够培养合作精神的大积木等。最好选择可围成圈的圆形场地,还要准备一些家庭杂物玩具和家具玩具,以便宝宝玩“模仿游戏”时使用。

交通类玩具对宝宝的益处

许多宝宝对马路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车辆充满了兴趣,如果父母带着宝宝坐一坐汽车、地铁等,宝宝就会高兴得不得了。

宝宝通过玩各种交通玩具,可以认识各种交通工具的名称,了解其特征和用途,对培养其观察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模仿能力以及扩大知识面都大有益处。

在玩这些交通玩具的过程中,有时候宝宝不用父母教,自己就开始模仿了。如模拟汽车司机转动方向盘的 动作,嘴里发出“滴滴”的叫声,模仿汽车喇叭响;边跑边张开两只胳膊模仿飞机在天空飞行的样子等。

通过这样的模仿小游戏既培养了宝宝观察和模仿的能力,同时又对宝宝的体能进行了锻炼,可谓是一举两得。

通过玩具培养宝宝的慷慨和社交礼仪

游戏有多种功能,父母可以和宝宝玩给予和索取的游戏。游戏时,父母可以让宝宝将他最喜欢的玩具拿给你。如果宝宝按照父母的话,顺利地将玩具交给父母,父母就再把玩具还给宝宝。父母也可以拿给宝宝一个新的玩具,要宝宝看完以后再还给父母。如果宝宝照着父母说的做了,父母就要表扬宝宝的“慷慨”和“无私”;如果宝宝不愿照着父母所说的做,爸爸妈妈也不要灰心,还要继续这样的训练,直到宝宝照着做为止。

父母还可以给宝宝准备一些像玩具熊、布娃娃和小丑之类的玩具,鼓励宝宝照顾心爱的玩具,并利用这些玩具帮助宝宝学习社交礼仪,比如,晚上睡觉之前和玩具说“晚安”,或者在父母带宝宝外出时,教宝宝和玩具说“再见”等。当然,一定要保证这些玩具的清洁卫生,以免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

选择有益于智能开发的玩具

玩具有益于宝宝智能的开发,是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好伙伴,对启迪宝宝智慧、培养宝宝爱心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为宝宝挑选的玩具有什么要求呢?

首先,宝宝的玩具要有安全保障。玩具应该是无毒的,不含有任何有害的化学成分;玩具不可以有尖锐的边缘;零件的组合要非常牢固;避免使用易燃的材质。

其次,玩具用法具有开放性。好的玩具没有限定的玩法,宝宝可以自己探索和开发各种可能的玩法,能让宝宝在每一个成长阶段,因想法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玩法。

第三,宝宝的玩具可以刺激感官。好的玩具应该能给宝宝带来适当的感官刺激,例如,悦耳的声响、不同的质地、明亮的色彩及某些可爱的形状,可以用来刺激宝宝视觉、听觉、触觉等,让宝宝在玩的过程中了解大小、重量、颜色、平衡等基本概念。

保持玩具的清洁卫生

玩具是宝宝每天都要接触到的,如果玩具不卫生,就会使宝宝遭到病菌的感染从而影响健康。因此,父母在给宝宝选择玩具时,首先要选择那些便于清洁的玩具,如布制的、塑料的、木头的等。同时,还要随时保持玩具的清洁卫生。

要教育宝宝在玩玩具的过程中保持清洁卫生,如不用脏手拿玩具,不将玩具放在脏的桌子上和地上等。

对于那些暂时不玩的玩具,要将它们装入盒子或收置在橱柜内。最 重要的是要定期清洗、消毒、曝晒玩具。宝宝经常玩的玩具,一般每2周清洗1次,清洗过的玩具,应在消毒水中浸泡10分钟。消毒水可按以下方法配制:盐与水按1:8的比例混合。消毒后还要将玩具放在阳光下曝晒,这样,就能杀灭许多细菌,保证玩具的清洁卫生。

自制开发大脑的玩具

父母在为宝宝准备玩具时,不一定非要到商店里去买,有时自己做的玩具更可能得到宝宝的喜爱,而且在父母给宝宝做玩具的时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让宝宝参与,真可谓是益处多多。

家庭制作玩具的材料随处可见,如家中现有的小塑料瓶、塑料袋、空易拉罐、旧挂历纸等物品,都可以制作成宝宝喜欢的玩具。下面是一些简单玩具的做法,可供参考:

气球

将塑料袋吹大,袋口捏紧,再系上一根绳子扎紧,让宝宝就像牵着气球一样,虽然不会飞很高,但可以拉着在地上走,往空中抛也行。

小花鼓

可在洗净的空饮料瓶上扎两个小洞,穿入系有小扣子的尼龙绳,然后将黄豆、沙粒等小物品放入饮料瓶中,最后封住瓶口,插入小棒,一只既可拿在手中摇动又可上下晃动的小花鼓就做好了。

纸珠子

用旧挂历纸卷成卷儿,再切成一段一段的,就成了一个个纸珠子了,然后用毛线将纸珠穿成项链、手链等给宝宝玩。

专题

怎么才能让宝宝记住所学的知识

增强记忆要从婴幼儿时期做起。这里介绍5种训练宝宝记忆的方法:

利用游戏

明智的父母绝不会“命令”宝宝记住这、记住那,而是让宝宝在玩中学、玩中记。只要想想“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小孩坐飞机……”这样的拍手歌,就不难想象,利用游戏可以让宝宝无意间记住多少东西了。父母可以训练宝宝记忆力的游戏很多,如数数、讲故事、猜谜语、唱儿歌等。

温故知新

将新知识与脑子里原有的知识经验“挂上钩”就是理解。一旦挂上钩也就容易记住了。因此,应充分利用宝宝已有的知识,使宝宝学的新知识与脑子里的旧知识建立联系。比如,宝宝记“11~20的数字”,家长可以启发宝宝理解“11~20就是在1~10的数字基础上分别加上‘10’”的道理。这样,宝宝就借助已有的数字知识很快记住了1-20的数字。

巧用时机

不同时间学的东西,记忆的效果也不一样。研究表明,人在入睡前学的东西记得最好。因为睡前学的知识不再有别的东西来干扰,使大脑有一个很好的自行巩固、记忆的过程。故事、谜语、歌谣等,不妨在临睡前讲给宝宝听。

反复强化

由于宝宝记忆保持的时间短,就需要经常强化宝宝学过的知识,以巩固记忆。父母要抽出时间和宝宝巩固所学知识,反复强化。

系统归类

记忆应该是能记善忆。有的宝宝知道的不少,就是到时候想不起来。这不是宝宝没有记住,而是不善于回忆。所以,训练宝宝的记忆力,不只是让宝宝善记,还要让宝宝善忆。让宝宝把记在脑子的东西系统地归类,整理得井然有序。比如,宝宝学了一定数量的字,你可以帮助宝宝按字形或读音归类,以后再学,继续归入相应的类别。这样,系统地存在脑子里的知识就容易回忆起来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