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仁得天下,不仁则失
【故事今编】
孟子说:“夏商周三代获得天下是由于仁,失去天下是由于不仁。诸侯国家的兴衰存亡也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天子不仁,不能够保有天下;诸侯不仁,不能够保住国家;卿大夫不仁,不能够保住祖庙;士人和平民百姓不仁,不能够保全身家性命。现在的人害怕死亡却又乐于做不仁义的事,这就好像害怕醉酒却又偏偏要拼命喝酒一样。”
【原文精读】
孟子曰:“三代之得①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②;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③;士庶人④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⑤酒。”(《战国策》)
【字词注释】①三代之得:三代获得天下。三代,指夏、商、周。之,用在主谓之间,不译②社稷:这里指国家③宗庙:这里指采邑(封地),因为卿大夫先有采邑然后才有宗庙④庶人:百姓⑤强:勉强。
【再读品味】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仁,广义的意思就是仁德。仁,为孔子提出,意思是仁慈,博爱。为君之道,政在得民。帝王宽厚仁慈,百姓富足安定,国家才能强盛,统治才能稳固。当然,不是每个帝王都能做到这点的。仁,在治国方面,就是要为政以德,实行德治,布仁政于国中。君主要像保护初生的小孩那样保护人民,以至善之德教化人民,使人民除旧布新。统治者要使仁、敬、孝、慈、信的仁爱之风充满全国,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平天下方面,仁,就是要布仁政于天下,使天下太平。平天下最重要的是要求君主具有“洁矩之道”,即以度己之心度人的崇高品质,作为人民的榜样。由于平天下是多方面的,这就要求君主尊老兴孝,敬长兴悌,恤孤爱民,施行仁政。君主要实行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坦诚至公,以德为本,举拔贤臣,提倡忠信,开源节流,以义为利,如此则能臻天下太平的境界。孔子的仁德治天下,必须要有一个大环境,那就是大一统的王朝。但仁德治天下常常是统治者粉饰太平的幌子,从历史发展的规律就可以看到。因为人类从有私有制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争伐,武力是保障一个国家统治的基础。一个没有武力的国家,在别的国家(民族)眼中就是一块香喷喷的五花肉。外不能抵侮,内没有武力,就不能彰显自己的力量,更不能压住那些有异心的反对势力。所以大多数君王以武力治天下是有道理的。
“仁”是儒家的核心价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本着批判继承的方针将其作为当代社会道德建设的价值来源。
作为“仁”的价值起点,“孝”无疑可以引入当代社会的道德体系之中。其中家庭是社会道德体系中最主要的元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延续的基本功能单位,若无系统的正面价值予以规范、引导而任其处于价值真空状态,必不能有效运作。
作为“仁”运用于政治领域的“为政以德”的实践原则,可以为当前的政治实践提供价值论证的文化资源,为当前从政者加强政德修养提供价值参照。“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实践原则。就此而言,儒家所强调的“为政以德”“修己以安百姓”“因民之所利而利之”(《论语·尧曰》)等“德政”原则和“政德”观念,依然有着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