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楚人刻舟求剑
【故事今编】
楚国有一个人坐船渡江,一不小心把挂在腰上的一柄剑掉落到江里去了。那人急忙在船边落下剑的地方,刻了一个记号。同船的人觉得诧异,就问他:“你刻这记号,有什么用处呀?”他回答说:“啊,用处大得很呢。我的剑就是从船边这个地方掉下水的,等会儿船靠岸了,我还要从这个有记号的地方下水把它捞回来!”
【原文精读】
楚人有涉①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②契③其④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⑤。”舟止,从其⑥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⑦!(《吕氏春秋·察今》)
【字词注释】①涉:渡水,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②遽: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时间很紧迫③契:雕刻④其:这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坠落的地方⑥其:他⑦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惑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再读品味】
故事中的楚人没有看到舟、水与剑的辩证关系,没有看到事物是运动发展的,只是简单地看到舟与剑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没看到水流的变化使船一直在前进,故舟与剑的关系也一直处于变化当中,这是一种静止、孤立、片面的看待问题看待事物的方式。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刻舟求剑”,用来讽刺了那种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它启示人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能凭主观做事情。人不能死守教条。“世易则事异,事异则变”,情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居要片言识记与书写】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