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种
我国是桔梗的主产国,野生桔梗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药材。近年来由于桔梗药食兼用及许多新功效的发现,野生资源被大量采挖而几乎枯竭,桔梗的人工栽培特别是规范化栽培成为必然,这就需要有品质优、产量高的新品种以满足桔梗道地性生产的需求,引种是一条便捷有效的途径。
安徽省是我国桔梗主产区之一。为了改善桔梗品种,提高产量,张玲等对从东北引种到安徽的品种进行了研究,认为这些品种生长快、产量高,但品质不及当地品种。因此,引种品种适宜作为食用桔梗栽培,而作为药用的桔梗应选用当地品种,以提高药效。
图1-6-1 桔梗套袋授粉及2个花色品系
1,2.桔梗田间套袋授粉;3.白花桔梗品系;4.粉花桔梗品系
2 选择育种
桔梗主要依靠异花授粉进行繁殖,群体内存在丰富的变异类型,通过选择育种的方法就可能分离出适应不同生产要求的桔梗新品种。
紫花桔梗群体中存在一种适宜于我国南方地区栽培生长较快的变异型,被选择分离出来后成为南方型桔梗品种。吉林通化在桔梗生产大田中选出了黄花桔梗新品种,其有效成分含量较高。高宝林等从紫花桔梗中依据茎秆特点筛选出两种不同桔梗新类型,即直立型桔梗和倒伏型桔梗,两者相比直立型桔梗光能利用率、总皂苷含量、总糖含量、果糖含量、籽粒产量、根的鲜重和干重均较高,综合性状较好,适宜推广。但倒伏型桔梗具有干重/鲜重比、蔗糖含量和葡萄糖含量高等特点,是一种宝贵的种质资源。李挺等从桔梗栽培群体中发现优良变异型,经过6年时间的连续选择,培育出了药食兼用桔梗新品种——太桔1号,该品种生长旺盛、抗病力强、抗倒伏、增产幅度大,每667m2产量最高可达2500 kg,比普通品种增产20%~50%。
我们从栽培的商洛地方品种中筛选出了白花桔梗品系和粉花桔梗品系。
3 组织培养及倍性育种
桔梗组织培养技术在品种改良、种质保存、快速繁殖、基因转移等多方面得到广泛应用。桔梗组织在离体培养条件下,体细胞染色体更易发生各种变异,基因突变的频率也大为提高,这极大丰富了桔梗遗传资源,为药用植物改良开辟了新的途径。
3.1 桔梗组织培养
桔梗主要采用种子或无性扦插繁殖,但种子繁殖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种子发芽率不高,扦插枝条成活率又很低,严重限制了生产的发展。利用桔梗快繁技术可为栽培提供足量优质种苗;开展桔梗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还可为桔梗其他方面的研究提供各种符合要求的材料。
桔梗的茎尖、茎段和叶片离体材料均可诱导分化出再生植株。使用MS附加BA、NAA或IAA培养及组合可以较容易地诱导出愈伤组织,后期能很快分化出丛生芽并发育成再生植株,但激素浓度过高时试管苗出现轻微的玻璃化。2,4-D诱导愈伤组织效果很好,在MS+0.2mg/L 2,4-D培养基中易产生愈伤组织,但出现愈伤组织较慢,且愈伤组织无法再分化,与牛德水的结论不同,其原因可能是由培养条件或者培养材料的基因型差异引起的。
在没有生长素的1/2mS培养基上,桔梗也能生根,但试管苗根细弱,成活率低;加入IAA 0.2mg/L时不仅根变粗壮,生根系数也高;加0.5mg/L IAA同时加入0.1mg/L ABT、0.2mg/L IAA或0.5mg/L NAA,可使生根时间提前,生根率明显提高,生根数增多,根系粗壮,移栽易于成活。
戴均贵将继代培养若干次、生长较好的愈伤组织转入MS+0.5mg/L NAA+0.5mg/L 6-BA+0.2mg/L 2,4-D液体培养基中培养,4~5代后细胞便能在液体培养基中稳定生长。还观察到悬浮培养的细胞存在两种不同状态(细胞系JX-1和细胞系JX-2)。这种悬浮培养的桔梗细胞可用于转化天麻素,使其脱去葡萄糖残基生成羟基苯甲醇。
3.2 桔梗多倍体育种
桔梗为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18,可配成9对同源染色体,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核型为1B型,其中第6对具有随体;最长的染色体为2.73μm,最短的染色体为1.14μm[17]。二倍体被加倍后由于染色体剂量变化而引起生理生化特性及生物学等方面的不同于亲本的变化,为育种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变异来源。
彭向东等在组织培养条件下诱导获得了桔梗四倍体株系,并对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倍体植株和原二倍体植株相比,各种农艺性状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四倍体植株茎秆明显增粗,叶片增大,气孔变大,根产量比二倍体最高增加92.97%,株高降低,花粉育性下降,桔梗的主要有效成分桔梗皂苷D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二倍体。
4 航天育种
植物航天育种是利用高空气球、返回式卫星和航天飞机等所能达到的空间环境对植物(种子)的诱变作用产生的有益变异,在地面选育新种质、新材料,培育新品种的植物育种新技术。其主要目的是探索空间条件下植物生长发育规律,利用空间条件下引起的遗传变异,开创植物育种新途径。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能培育高产、优质、多抗的植物新品种和有重要价值的种质资源。与常规育种相比,空间技术育种变异范围广,突变率高,变异易稳定等特点,为选育优良种质提供丰富的遗传资源。开展空间育种的研究,对培育桔梗新品种有重要意义。
自1992年开始,我国开展了药用植物航天育种研究。桔梗种子卫星搭载后,SP1植株叶片组织结构未见变化,但搭载后细胞核、叶绿体等超微结构、形态指标、过氧化物酶和蛋白质等方面有所变化[19]。SP1代桔梗成株率、株高、结实率、单株分枝数、花蕾数和单株种子重明显低于对照,开花期延迟10~12d。这表明药用植物的种子经太空飞行后确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变异。
一般认为空间环境的影响因素有微重力、高能重离子辐射(HZE)、高真空及超洁净等因素。空间辐射的来源有地球捕获的高能粒子产生的俘获带辐射、宇宙射线和太阳爆炸产生的粒子辐射等。研究表明,空间环境条件影响植物种子的萌发与生长,不同植物或同一植物不同品种对空间飞行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植物遗传背景、空间飞行高度和飞行时间等因素都可影响诱变效果,但总体上具有以下基本生物学效应:①SP1许多表形变异属环境引起的生物学适应,随时代增加而逐渐消失;②空间环境对多数植物种子有促进效应,这种效应表现在生长和发育过程的加快及产量提高上;③空间飞行对植物基本生物过程没有影响,但对植物生命活动及生长具有多方面重要影响;④SP2群体强烈广谱分离,是选择的关键世代。
当植物种子被高能粒子击中后,出现多重染色体畸变,植物异常发育率增加,而HZE击中的部位不同,畸变的情况也不同,其中根尖分生组织和胚轴细胞畸变频率最高。微重力是诱发植物种子基因突变的另一原因,微重力作用时间越长,染色体畸变率越高。微重力信号被细胞膜表面受体分子识别并通过传导转化系统传递给细胞内贮钙体,使细胞质内Ca2+浓度发生改变,影响与钙受体蛋白的结合,从而调节植物体内蛋白质的磷酸化和脱磷酸化,进而影响细胞分裂、细胞运动、信息传递、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等生理生化过程。空间条件引起植物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是空间辐射、微重力及其二者间的互作。
5 基因工程技术在桔梗育种中的应用
药用植物育种中基因工程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有重要经济意义的目的基因的分离、改造和利用,培育具有生物反应器功能的工程植株,以及具有优良经济性状的工程植株,并采取适当的育种途径培育出优质高产的植物新品种。
韩国学者对桔梗毛状根的诱导和培养做了研究,发现经农杆菌转导生成的毛状根中多炔类化合物的含量比正常根中高出许多[23.24]。日本学者通过土壤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N IAES1724克隆了与桔梗植株侏儒化和生根有关的基因,并发现这些基因与Agrobacerium A4的基因组A、B、C和D具有高度的同源性。
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PRi9402对桔梗(P.grandiflorum)进行感染,可获得发状根及其再生植株,筛选出一个增殖率高的发状根无性系(P9C3)和具有优良农艺性状的再生植株。获得的再生植株在转化根的生长速度、不定芽的时间、部位、数量、分化能力以及转化植株的形态上表现一定的多样性。转化体多样性原因可能是由于T-DNA整合片段的多样性和植物基因型的异质性造成的。
6 良种繁育
桔梗种子的扩繁周期长(一般需要两年)产量低,而且种子发芽率仅16%~20%;桔梗生产中一直存在种源不足、种子质量不高等问题,为此进行了桔梗的种源生产和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并提出了桔梗繁育的一些新方法。
6.1 种源生产
收获时选择发育良好、无病虫害的植株,从芦头以下1cm处切下,切口处撒草木灰,可防止伤口感染,促进切口愈合。第二年开春移栽,当年就可开花结籽,每667m2可生产种子10~16 kg,且种子采收后,其根仍可加工销售或药用。采用此法不仅增加种子产量,而且缩短了种子生产的年限,是一种桔梗种子繁育的较好方法。
6.2 无性繁殖技术
秋季采收时桔梗已长出新芽头,采收后从肉质部位向下3~4cm的地方剪下留作种用,埋在土里待封冻前或第二年春移栽;切口蘸根宝8号可提高移栽成活率。另一种方法是桔梗播种后的第一年,将主茎从茎基部折断(让其长出大量的不定芽头),覆土3.5cm左右,翌春新芽出土,芽基部也长出须根,到秋天收获桔梗时,小桔梗苗亦长成,将新生苗采下移栽即可。也可用激素处理桔梗枝条后进行扦插繁殖。
7 存在问题及展望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桔梗品种大多为就地取种源或野生种通过简单的驯化而成,而且经过多年栽培,品种退化严重,因此,对桔梗已有品种应当加以提纯复壮,同时还应在展开桔梗种质资源的搜集、鉴定和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桔梗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为生产提供优质高产的桔梗新品种。
现已发现桔梗有多种花色,主要栽培的是紫花和白花桔梗,多数学者认为两者药效相近,也有学者认为紫花桔梗药用效果更好,而白花桔梗更适于食用;另外,桔梗花色多,花冠大而鲜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因此,桔梗的育种工作应该朝药用、食用和观赏三个方向分别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玲,王德群.安徽省桔梗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安徽中医学院学报[J].2003,22(6):48-50.
[2]芦金清,徐伟平,刘合刚,等.湖北产栽培桔梗与野生桔梗的质量比较[J].湖北中药杂志,2002,24(3):48-49.
[3]魏建和,杨世林,李先恩,等.桔梗不同种质的比较研究——桔梗的杂交及花色、种色的新类型与分离[J].中草药,2002(5):455-458.
[4]温学森.桔梗一新栽培变种[J].植物研究,1996,16(3):298.
[5]杨美全,曾维群,罗建,等.桔梗花芽分化观察[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94,16(2):153-155.
[6]牛德水.桔梗下胚轴愈伤组织诱导及其植株再生[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5):42.
[7]李今,邵锦震.药用植物桔梗的传粉效率与结实率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1,(24):13-75.
[8]NIESENAUM R A.Sex ratio,components of reproduction,and pollen de posotion in Lindera benzoin(Lauraceae)[J].Amer JBot,1992,79(50):495-500.
[9]FAN RW,ZHOU J,HUANG JQ.The controlled pollination and seed setting rate of Liriodendron chinese(Hemsl)Sarg[J].Chinese JBot,1995,7(1):24-29.
[10]Cho JT.Studies on the flower breeding of Chinese bellflow-er.Research Reports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J].Horticulture,1992,34(1):72-75.
[11]韦仲新.几种党参属植物及其近缘种花粉形态的比较[J].云南植物研究,2001,21,(3):335-338.
[12]高文远,唐雪梅,李志亮,等.直立和倒伏型桔梗的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1997,22(3):144-145.
[13]李挺,宫光前,李从勇.药食兼用桔梗太桔1号及高产栽培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04,(3):56.
[14]王向宏,刘荣.笃斯越桔果汁果肉型饮料营养学评价[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5,(1):43-45.
[15]王向宏,李景富.笃斯多维果酱的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2,(1):76-77,82.
[16]高山林,舒娈.桔梗的组织培养[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01,10(3):63-64.
[17]戴均贵,鲁丹丹,崔亚君,等,桔梗悬浮培养对细胞天麻素的生物转化[J].药学学报,2001,32(12):942-943.
[18]朱玉灵,吴涛,范泽民.桔梗外植体的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1):93-94.
[19]唐伟斌,石晓云,宋玉玲,等.桔梗快速繁殖实验体系的建立[J].安徽农业科学,2005,33(4):644-64.
[20]杨九艳,王连侠,李凤云,等.桔梗的染色体核型分析[J].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98,20(3):185-186.
[21]彭向东,高山林,朱丹妮,等.桔梗同源四倍体株系的鉴定和桔梗皂甙D含量的比较[J].药物生物技术,2004,11(6):351-355.
[22]赵淑平,薛岚,李向高,等.藿香卫星搭载实验及其子二代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药物分析杂志,1995,15(增刊):51.
[23]赵淑平,薛岚,赵立强,等.用GC/MS法研究空间环境对藿香挥发油成分的影响[J].质谱学报,1996,17(3):31.
[24]高文远,赵淑平,薛岚,等.空间飞行环境对桔梗和红花影响的初步研究[J].中草药,1997-1998,(增刊):102.
[25]文远,赵淑平,薛岚,等.桔梗卫星搭载后超微结构的变化[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5)267-268.
[26]王志芬,苏学合,闫树林,等.太空搭载桔梗种子SP1代的生物学效应研究[J].核农学报,2004,18(4):323-324.
[27]A.Tada,Y Kaneiwa,Shoji,etal.Studieson the Saponin so Platycodon grandiflorum A.D CI.Chem Pharm Bull,1975;2(11):2965-2972.
[28]A.India,H.M.Somekawa,et al.Phytoechemical studies ofmedicinal plants[J].II.Chem Pharm Bull,1992,40(1):3081.
[29]K.Hosoda,M.Noguchi,et al.Studies on the cultivation and preparation of platycodon root[J].Chem Pharm Bull,1992,40(7):1946.
[30]NeilHamon.Bellflower Platycodon grandiflorm[J].Canadian Pharm Journal,V124:422-426.
[31]王义,张美萍,许耀奎,等.Pri9402转化桔梗的研究[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1997,19(4):52-55.
[32]刘建秋,王国华.越桔冲剂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急发期的临床观察[J].中医学研究,1996,(5):6.
[33]杨美全,罗健,曾维群.桔梗培育种源新途径[J].基层中药杂志,1994,8(4):32.
[34]黄祥童,杨野,胡学友,等.桔梗切根快速繁殖研究初报[J].吉林农业科技,1997,(1):13-15.
[35]陈震,张丽萍.桔梗扦插繁殖试验[J].时珍国药研究,1997,8(6):549-550.
[36]严一字,朴锦,金江山,等.白花桔梗和紫花桔梗根部性状比较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2):261-263.
[37]金江山,严一宇,王丽丽,等.桔梗根部性状生长动态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0(2):259-260.
[38]葛鼎,王举涛,桂双英,等.桔梗化学成分作用与综合利用研究进展.广州化工,2015,43(20):7-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