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对文本内涵与价值的基本尊重
读后活动实施中强调了学生的独特见解或体验,却忽视了对文本内涵或价值的基本尊重。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见解和体验,鼓励其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读文本,引导其尽可能多地提出自己的个人理解,这是凸现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策略。但由于学生生活阅历的局限性、自身语言能力和认识能力的局限性,理解文本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主观性偏差甚至误解或曲解文本原意或教学本质。
读后活动实施中既要强调学生的独特见解或体验,又不可忽视对文本内涵或价值的基本尊重。
【案例7】 这是一堂省优质课,教师在让学生阅读文本The art of living后,设计了以下语言输出任务:Make a survey:List what you are content with in your daily life.要求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令他们开心或满足的事情。该任务虽接近学生实际生活,学生也热情参与其中,给出了各自的观点:meet super stars,go home every weekend,have three meals every day,go shopping all day等。但之后,教师仅仅通过“Good,thank you.”一句进行简单评价,而没有对本节课的主题进行任何引导来纠正和提升学生对主题的认识:The art of living is to learn how to be content with what we have.因此,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多元解读和感悟,又要引导其尊重人文主旨,追求共同见解,正确处理一元标准与多元解读、个性解读与文本主旨、独特认识与共性认识、多元文化与普遍价值的关系(余文森,2009:176)。
教师的正确引领是保证学生学习方向性和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当学生遇到疑难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思考;当学生的思路狭窄时,教师要启发他们拓宽;当学生迷途时,教师要把他们引上正路;当学生无路时,教师要为他们铺路架桥;当学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时,教师要引导他们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余文森,2009:177)同样,对于语言教学,当学生对文本阅读提不起兴致的时候,教师应激发其阅读欲望和兴趣;当学生读得肤浅和模糊时,教师应引导其读得充分和细腻;当学生读不出文本的文化内涵和情味理趣时,教师应点拨其思维、启迪其智慧、激活其现象、拓宽其思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