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

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层次、多角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置是评判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明确,围绕阅读的文本,可以避免目前阅读教学问题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既抓了双基教学,又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最后的评估型问题,Question 10的设计没有明确的讨论角度,对语言运用也没明确的要求,过于空洞,因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二、缺乏层次的问题设置

多层次、多角度、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设置是评判性阅读教学的重要特征。合理有效的问题设置能激发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要具备以下阅读技能,即略读(skimming)、找读(scanning)、预测上下文、理解大意、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观点、猜测词义、推理判断、了解重要细节、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指代关系、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评价阅读内容等。从中我们不难发现:阅读课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略读、找读查找信息,理解大意,它还涉及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评价。要培养学生以上阅读技能,教师在设置问题时不能仅限于一些事实细节信息的查寻,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到问题是否具备一定的思维含量,是否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质疑、推断、总结、评判等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然而,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虽加入一定量的信息获取任务,例如:判断正误、提问、填表、查找中心句等,但这些问题设计大部分只涉及对文本的表层理解,而涉及文本深层次理解的并不多。因此,学生仅仅是停留在对文本的浅层次理解上,而非真正地参与理解语篇,学生在课堂上没有机会体验真正开放性的,富有深度思维层次的阅读能力训练。

阅读课教学不只是让学生通过略读、找读查找信息,理解大意,它还涉及对文本更深层次的分析、探究和评价。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提问可以分为三个类型: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梁美珍,2011:1)。展示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阅读的初始阶段,提问的内容涉及文本中的词句、细节理解或篇章结构,学生凭借表层理解、短时记忆或快速查找文本便能回答;参阅型问题是在学生理解并获得文本的事实信息后,为进一步理解挖掘文本信息而设计的问题,学生作答时参阅文本内容,同时结合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比较、推理和总结后得出结论;评估型问题一般用于文本处理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评价、拓展和运用。这三类问题设计有梯度,层次明确,围绕阅读的文本,可以避免目前阅读教学问题设置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既抓了双基教学,又兼顾了学生探究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根据这样的分类,我们发现:常态阅读课中教师的提问大多属于展示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参阅型问题设计不足。展示型问题设计过多、过散,缺乏连贯性,问题之间几乎没有逻辑联系。评估型问题往往存在内容空洞,与文本内容联系不紧密,偏离主题,语言活动低效等现象。

【案例2】人教版必修二Unit 4 How Daisy Learned to Help W ild life,该教师前后共提了9个问题:

Question 1:Who is Daisy?

Question 2:How did Daisy travel to different places?

Question 3:How many parts are there in the text?Can you find themain idea of each part?

Question 4:Why has the antelope in Tibet become an endangered species?

Question 5:What animal did Daisy meet in Zimbabwe?

Question 6:Was she happy when in Zimbabwe?Why?

Question 7:What was the monkey doing when Daisy saw it?

Question 8:What does amillipede insect contain?

Question 9:Why is it important to protect the rainforest?

Question 10:Do you know WW F?What should we do if we were volunteers of WW F?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多考虑问题的层次性,要设计表层查寻和理解的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分析推断的问题,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

分析该教师设计的10个问题,可以发现:展示型问题共9题(Question 1-Question 8);参阅型问题1题(Question 9);评估型问题1题(Question 10)。其中展示型问题占的比例最大,并且可以发现这些问题之间没有一定的逻辑联系,感觉比较杂乱、松散,问题与问题之间的衔接也不到位,所以感觉教师像在“肢解课文,零敲碎打”。参阅型问题的设计明显不够,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推理和反思,学生只了解了一些支离破碎的事实细节,对文章内容无整体的了解,更谈不上思维能力的训练。最后的评估型问题,Question 10的设计没有明确的讨论角度,对语言运用也没明确的要求,过于空洞,因此效果也不尽如人意。由此可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多考虑问题的科学性、层次性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要设计表层查寻和理解的问题,更要关注深层次分析、推断、评价的问题,增加学生与文本的接触机会,促进学生对文本信息的深入加工和处理,提升课堂提问的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评判性阅读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