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教育的内容
一、道德情操教育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孔子非常重视德育,他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等六门课程。“礼”用于维护各种人伦和道德规范,“乐”是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手段使学生从情感上接受道德的熏陶,所以礼乐互为表里,共同完成德育任务;“射”是射箭,“御”是指驾驭战车的技术,这两项属军事技能;“书”包括识字和自然博物常识,相当于现代的文化科学知识;“数”的教学不仅指一般的数学知识还包括记日、记月、记年的历法,甚至“八卦”也属数的教学内容。由六艺可见,孔子的教学内容已包括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三部分。但这三部分内容并非等量齐观的,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由于“乐”教相当于现代的美育,军事技能相当于现代军事体育,科学文化知识就是智育,因此我们可以说,孔子在2500年前已明确提出了教学内容应包括德、智、体、美四个方面,并且应以德育为基础,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要做到在家孝顺父母,亲爱兄弟,而且出门在外,还要能尊敬长辈,说话做事谨慎,对朋友讲信用;并要博爱大众和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个定义的核心是,不仅要爱自己家里的亲人,还要“泛爱众”,即热爱全社会(乃至普天下)的人民大众,要把对家庭的亲情、血缘之爱扩展为对朋友的友爱,对全社会的博爱。“泛爱众”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也是个人的道德之基,立身之本。在这个世界上,个人的力量总是单薄的,一个人无力去解决生活中的所有问题,没有谁能够离开别人的帮助而孤立地活着。为人处世,不能仅从“一己”考虑,只有多为别人着想,人们才会给你以友善的回报、帮助。
孔子的教育理论以道德为基础,以道德教育为核心。而我们多年来对中小学生的道德教育是怎么进行的呢?“五讲、四美、三热爱”这些正确的道德目标往往成为动听的口号,难以落实到行动上。加上“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只重智育而忽视德育的现象日趋严重,德育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就更是无人过问了。
教育的核心价值是育人,是“铸人铸魂”。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受教育者当做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来看待,立足于人的生命整体,使学生的知识、能力、体魄、内质、个性、创造性以及社会适应性都得到良好的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秉承人类文化成果,具有思想、智慧和专长,能够担当社会主体责任的人。教育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社会活动,但教育的方向性、目的性决定了教育的道德性是教育诸多属性中最为重要的属性。
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教育要以德为先,让受教育者先学会做人,把外部获得的知识、技能内化、升华为个人稳定的品质和素养,使得社会文明在个人身上得以传承。作为道德教育的主体,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开放的胸怀,具有现代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和责任意识,积极迎接社会的挑战;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在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基础上成为一个“整体”的人。
一方面,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是自己的天职,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增强使命感和责任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又要全方位关心、爱护学生,充分尊重学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要引导教师正确看待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主动将思想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服务的各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
二、健全人格教育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论语·泰伯》
使受教育者的人格得到全面发展,素质得到全面提高,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所在,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思想的精髓之一。
孔子教弟子学《诗》,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学修养,但这不是学《诗》的唯一目的。他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段话用现代汉语来解释就是:学习《诗》,可以培养联想力,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提高与他人和睦相处的修养。《诗》中浅近的道理可以用来侍奉父母,深远的道理可以用来效力于国家君王。读《诗》还能够了解许多鸟兽草木的名称,增长一些自然知识。可见《诗》这门课程的性质与今天基础教育中的语文课非常相似。语文教学就是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文学修养为主要目的,同时兼有思想品德教育、思维能力培养以及增长综合知识等其他功能。
孔子教授“乐”,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弹琴唱歌和一般的音乐理论,而且将音乐作为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种手段。《礼记》云:“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都说明,孔子之所以将《乐》列为必修课,是因为他深知音乐教育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
《礼》也是孔门的一门必修课。在孔子的言论中,“礼”的含义比较宽泛,大体有三种含义:一为祭祀仪式,如《论语·八佾》:“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二为政治制度,如《论语·为政》:“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三为“君子”的行为规范,如《论语·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再如《论语·子罕》:“夫子……博我以文,约我以礼。’”以上三种“礼”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内在联系,但孔子教授的主要是后一种“礼”。孔子的礼教,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德育,即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规范为主要目的的思想品德教育。
由此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便非常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与我们今日提倡的素质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素质教育是指,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它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宗旨与任务。提倡素质教育,有利于遏制目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应试教育”即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助于把全面发展教育落到实处。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要求看,素质教育势在必行。这是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
素质教育是现代教育思想和系统论观点指导下的综合性改革,它推动广大教师冲破应试教育的羁绊,变革传统的思想习惯和思想方法,完成了教育观点的根本转变。
素质教育克服了“智育第一”的思想,使教师从各自狭小的眼界和短期行为中跳出来,着眼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基本能实现知识、能力、个性、心理素质培养“四并重”,形成多层次、多规格的人才观;树立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五育”并重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克服了片面的教育思想,树立了整体育人的观念。素质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师要明确学校教育是多要素、多层次、动态发展和开放的整体,教育过程是纵横衔接与联系的整体,从而自觉地做到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即从整体出发,全方位育人。
素质教育克服了“重少数,轻多数”的教育思想,树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思想。基础教育是成功教育、合格教育,教师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要注意遵循教育规律和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努力使全体学生学会总结,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素质教育克服了“重课内、轻课外”的思想,着眼于少年儿童的潜能开发,以提高和完善人的素质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职能和基本目的。教育的其他政治、经济、文化的职能应该建立在提高人的素质这一职能的基础之上,以提高整个民族素质为出发点。因此,素质教育要求基础教育从整体上着眼,从根本上入手,不断加速社会主义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过程,全面提高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正是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求,并站在提高民族素质与世界竞争力的高度,把国家的教育目标落在基础教育阶段,又根据人的素质构成和发展的规律,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必须符合人才素质内涵的规定,这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需求的、积极的、健康的个性发展。
对于广大教师来说,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这是因为素质教育是一项全员性的、长期性的大工程,单靠部分骨干教师是不够的,它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庞大的教师队伍,任何一方面的欠缺,都会影响素质教育的功效。
教师应当形成新的教育观念。传统的教育观只把教育视为人生的一个阶段,即走向社会之前的受教育阶段。学生一旦踏入社会,教育的任务就结束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次性教育的观念。这种观念把学生时代看做是吸取知识的阶段,把应用看做是受教育以后的事。在现代社会中,学校不可能完成人生的整个教育任务。学生踏入社会后还要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因此,教师要高瞻远瞩地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要恰当地取舍浩瀚而庞杂的已有知识,致力于培养学习的方法和能力。
教师应当形成新的教学观念。封闭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由来已久,根深蒂固,如不彻底改变,不面向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必将使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人才的目标和计划落空。这是因为,不破除封闭型的教学观念,就不可能使教学冲出微观,走向宏观;就不可能使教学效果变“小宝塔”为“大面积”;就不可能变课堂为“学堂”,变教师为“教练”;就不可能变墨守成规为改革创新;也就不可能变闭目塞听为活学活用。
教师应当树立新的教学观。首先要破除把教学视为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还要破除教师只顾教、不管学生学得怎样的观念。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不研究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的效果只能是低效的。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和教会学生怎样学、怎样理解、怎样思考。
总之,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的全员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实施素质教育,应该处理好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两者都不可偏废;应该处理好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关系。在强调人文素质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强调科学素质;要强化学生的国家民族观念。推进素质教育,事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强调素质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培养学生优雅的气质上,更应该培养学生为国家民族贡献才智的使命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要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快乐地学习”;要强调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教师的人格和修养应该成为学生的楷模。
三、诚实守信教育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颜氏家训·序致》
颜之推认为,如果一个人能够履行诚信与孝道,在日常行事中谨言慎行,就能够达到立身扬名的效果。当诚信与生命发生冲突的时候,他教育子女要选择诚信。这种选择已经说明了诚信的重要性。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它规定了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规则,即不欺瞒和不诈骗。如果一个人没有诚信就会常常伤害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这属于个人修养的缺失,是个人道德取向出现了偏差。一旦丧失诚信,个人就失去了立身之本,甚而还会影响一个企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一纸合同不履行,可能会使一个企业破产;一句承诺失信,可能会使一个国家威信扫地。在我国的历史中,有许多因为没有信用而丧失生命的人,也有不少因遵守承诺而保住性命、转危为安的人。
《郁离子》一书中,记载了一个因失信而丧生的故事:济阳有个商人,有一天,他过河时船沉了,情急中,他抓住一根木头大声呼救。这时有个渔夫闻声赶了过来。商人着急地大喊:“我是济阳最富的人,你要是能救我,我就给你100两金子做酬谢。”于是,渔夫就把他救上了岸。但是,商人上岸后却翻脸不认账了,他只给渔夫10两金子。渔夫就责怪他不守信用。富人反驳说:“你一个打鱼的,一辈子都挣不了几个钱,突然间举手之劳就挣了十两金子,还不知足吗?”渔夫没办法,只好怀着满肚子的愤怒离开。说来也凑巧,后来那个富人又在原地方翻船了。他又呼救,有人就想救他,那个曾经被他骗过的渔夫过来说:“他就是那个说话不算数的人!”于是就打消了救他的念头,这个商人最后就被淹死了。商人在同一个地方两次翻船而且同一个渔夫都在场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但商人的结果却是意料之中的。因为一个人如果不守信,就会失去别人对他的信任。一旦处于困境,就不会有人再愿意出手相救。失信于人者,一旦遇难,只有坐以待毙。
与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相反的是,另一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却因取信于人而得救。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守承诺,因此,许多人都愿意和他交朋友。当时流传着这样的话:“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金”的由来)后来,因为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藏匿者要被诛杀九族。但是,他那些朋友不仅没有被重金所打动,而且还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杀身之祸。如果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能够得到朋友的帮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
反过来,前面那个富人贪图一时的小便宜,失信于他人,虽然当时省下了不少金子,但是,这些金子却买断了他以后的生命。
孩子是祖国的将来,是我们民族的希望,他们的诚信意识如何将决定我们今后整个社会的信用。童年与少年时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父母要在家庭的教育中注意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这对于他们人格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诚实守信最基本的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但是,如何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呢?父母要做到:一是要以身作则。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由于孩子自小就与父母在一起,父母的日常言语、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希望孩子做到诚实守信,首先父母要努力做到诚实守信,才能使孩子信服。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进行适时的教育。现在的社会环境非常复杂,而我们又不能不让孩子接触社会,因此,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对孩子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父母,应当及时引导孩子,针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避免孩子受不好的影响,使孩子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习惯。
诚信,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取信于人,将能更好地立身处世;失信于人,将一事无成。
四、勤俭节约教育
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颜氏家训·治家》
颜之推在讲如何治家的过程中,重点突出了节俭的重要性。他认为:节俭,就是应该节约地按照礼节来行事。而节俭得过了头,就是吝啬,那些吝啬的人就是对于穷困潦倒的人也不会体恤。而那些对穷人进行施舍的人,又是十分奢侈的人,人们总是把握不好奢侈与节俭之间的度。
其实,在颜之推看来,不管是奢还是过于俭,即吝啬,都是不对的,正如孔子所说:人如果奢侈,就不会谦逊,但是,如果人过于节俭,就会显得很寒碜。还有人说,如果一个人像周文王一样的贤能,但他却是骄傲、吝啬的人,那么这个人也不值得我们去推崇。这些话正好体现了现代社会提倡的适度消费原则,因此在我们对孩子或学生进行教育时,也要向他们提倡适度消费的观念。
“历览前贤家与国,成自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无论是多么繁荣富强的国家,还是多么富有的大户人家,如果平时不注意节俭,一味地挥霍浪费,过着奢侈的生活,长此下去,作为个人只能是毁了自己,作为国家官员就会毁了国家。
看看一些孩子,吃着大餐,穿着名牌,动不动就开个宴会,宴请同学,过一次生日就要去饭店,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钱在他们手里就像废纸一样。当然,我们不是要他们爱钱,爱钱如命就是吝啬,这绝不是好事,但是,我们要教育他们生活要节俭。在生活中,我们只需教育他们按照礼节来行事就可以了,不用特别奢侈,这就是节俭。我们应该把钱用在应该用的地方,把握好既节俭又不吝啬,既能尽到礼节又不奢侈的尺度。古往今来,就有许多人把握不住奢和俭的尺度而坏事。
颜之推时代的京城邺下有个大将军,特别贪财,而且又非常吝啬,所以积攒了很多的财物。那个时候,他家里的仆人已经到了八百人,他还不知足,发誓一定要凑满一千人。他吝啬地规定每个人的饭量,每个人早晚的饭菜绝对不能超过十五文钱。就算是遇到客人来访,也不会增加一些。后来他因为犯事而被处死,在没收家产的时候,发现他们家光鞋就有一屋子,还有好几个库房的衣服,其余的金银财宝多到数不清,这都是他贪婪、吝啬积攒下来的。在当时的南阳也有个人,十分富有,但是又极度吝啬。有一次,女婿在冬至节来看他,他只准备了一小瓶的酒,还有几块獐子肉,女婿一看,非常生气,嫌太简单,一下子就吃尽喝光了。这个人很吃惊,也很愤怒,但是又不敢直接说女婿,没有办法,只好勉强应付再添上一点,就这样添过好几次。等到女婿走了之后,他就责怪女儿说:“因为你丈夫太爱喝酒了,所以你才总是受穷。”等到他死后,几个儿子为争夺遗产,发生了哥哥杀了弟弟的事情。这就是父亲为儿子们做了爱财吝啬的榜样,儿子们才会为了财产发生兄弟互相残杀的事情。
我们现在大力提倡适度消费。适度消费是一种既不主张吝啬又不主张铺张浪费的消费观。这种消费观认为,消费者在消费时不仅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还要考虑其他人的利益乃至社会的影响;不仅要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子孙后代的利益。总之,体现了人类的理性精神和道德自律,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种理想的、应该提倡的消费观。作为家长,我们要教育孩子根据自己的条件来进行消费,不要去攀比;作为教师,我们要教育学生,响应国家的号召,为社会做出榜样。
五、技艺特长教育
然则圣人不用博弈为教;但以学者不可常精,有时疲倦,则傥为之,犹胜饱食昏睡,兀然端坐耳。……弹棋亦近世雅戏,消愁释愦,时可为之。
——《颜氏家训·杂艺》
有学艺者,触地而安……积财千万,不如薄伎在身。
——《颜氏家训·勉学》
颜之推虽然强调儒家五经的伦理、知识以及对于文章的学习,但也深入论述了琴、棋、书、画等士大夫生活所需要的技艺能力的学习问题,否则便会见闻狭隘,没有见识,头脑闭塞。颜之推将这些教育内容归为“杂艺”。他对于“杂艺”学习问题的阐述反映了其艺术教育的主张,也符合我们现代对于艺术教育的看法。而且,颜之推还意识到某些方面的艺术教育需要个人有良好的天赋。他以自己为例说:小的时候学习书法,虽然下了很大的工夫,但是最终因为缺乏天分,很难有所长进。对于艺术的学习,颜之推还认为没有必要学得太精,如果一门艺术学得太好的话,容易成为个人的累赘或负担。因此,他主张艺术教育的目的或意义在于娱心畅情,陶冶性情。
王羲之是位风流才子,潇洒不受约束的名人,所有的人都只知道他的书法,而其他方面特长反而都被掩盖了。萧子云常常感叹说:我撰写的《齐书》刻印成一部典籍,书中的文章弘扬大义,我自以为很值得一看,可是到头来却只是因抄写得精妙,靠书法使我出了名,也真是怪事。
王褒出身高贵门第,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后来虽然到了北周,依然受到礼遇。因为擅长书法,他常为人书写,困顿于碑碣之间,辛苦于笔砚之役,他曾后悔说:“假如我不会书法,可能不至于像今天这样劳碌吧?”由此看来,千万不要以精通书法而自命不凡。
对于颜之推所说的琴棋书画等技艺,在现代都是一些高尚的有情操的技艺,但是在颜之推眼里,这些虽然可以陶冶性情、提高修养,又具有实用价值,但是,对士大夫来说,这些只能作为消遣,不能作为专业,略为了解一些就可,不要太精通,太精通了就容易被奴役。这种观点带有当时对职业的偏见性。对于琴棋书画等艺术,颜之推的观点已经远远落后于我们这个时代。
琴棋书画艺术已经成为我们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有许多的人以此为生,为社会文化事业做出了许多成绩。在我们这个社会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创造出了不朽的艺术作品,不仅创造了丰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受到人们的广泛爱戴。
比如,生活在18~19世纪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创造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钢琴曲《月光》和《第六交响曲》,已经成为后人无法超越的作品。他为后人留下了伟大的作品,得到后世永远的敬仰,他的作品也成为学习钢琴的人们的经典教材。
张果喜是中国大陆第一个亿万富翁,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唯一把自己的姓名写到行星上的企业家。他原是一个木匠,在上海艺术雕刻品一厂学会了雕刻樟木箱。有了这一手艺,在广交会拿到订单,20个樟木箱,赚了一万多元。第一桶金的掘得,使他把家当全部押在传统木雕业上,最终有了今天的成功。
陈逸飞到美国,先是替博物馆修画,报酬是1小时3美金。后因画技出众而进入画廊,当听到有人对他的每张画出价3000美金时,陈逸飞说:“我一下觉得中了头彩,仿佛天上掉了个馅饼下来。”这样不断努力,才有了他今日的成就。
现代幼儿艺术教育的科学理念,主张孩子在艺术学习中不能仅仅拘泥于技能的单一训练与学习,而更应关注艺术活动过程中的天性表达、性情体验。正所谓“情趣为本,技能为副”。
当前社会上,许多孩子和家长在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对于艺术特长学习与技能竞赛的热衷与追逐,往往走入了急功近利和贪慕虚荣的怪圈。
其实,不管哪个领域,只要踏实肯学,就一定会有所成就。行业没有贵贱之分,只要努力学习,掌握技艺,相信终将获得成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