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要以身立教

教师要以身立教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这段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这个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教。由于受到儒家教育观的影响,中国人特别重视说教。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的重要影响。只要做到了以身作则,减少甚至取消说教都可以。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第二节 教师要以身立教

一、身教胜于言传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孔子这段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身教胜于言传”说明的也是同样的道理。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地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必要的理论说教自然是不可缺少的,但一个教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

心理学家在一家幼儿园做了一个实验。他们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配一个实验员担任老师,过了十多天,当老师与学生们熟悉并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实验开始。老师要求学生们为孤儿院的学生捐款。第一组的老师向学生宣传捐款的伟大意义,同时自己也捐款;第二组的老师也向学生宣传捐款的伟大意义,但是自己却不捐款;第三组的老师向学生宣传不要救济孤儿,劝说学生别捐款,同时自己也不捐款;第四组老师向学生宣传不要救济孤儿,劝说学生别捐款,但是自己捐了款。实验的结果是,第一组的学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组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按老师的宣传去做,而是像老师实际做的一样没有捐款,第三组的学生没有一个捐款,第四组的学生大多数捐了款。

这个实验说明,身教重于言教。为什么身教重于言教呢?这是因为模仿学习是人类的主要学习方法,对于儿童、少年来说模仿学习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模仿学习就是自觉不自觉地模拟一个榜样的行为。模仿的对象可以是非智力因素特点、为人处世、交际风度、衣着、发型等,也可以是各种人物或集体。模仿发展的基本趋势是:从无意识的、不自觉的模仿到有意识的、自觉的模仿;从把模仿作为结果到把模仿作为达到结果的手段;从模仿榜样的外部特征而产生类似的举动,到模仿榜样的内心特征而产生独创性行为。

模仿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而教师——他们心中神圣的权威与偶像,则是他们模仿学习的首选对象,所以,在学生面前,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给学生树立一个模仿的好榜样。

由于受到儒家教育观的影响,中国人特别重视说教。说教对儿童、少年来说犹如对牛弹琴,就是有作用也是微乎其微,而且持续时间也不长。所以教育学生一定要注意以身作则的重要影响。只要做到了以身作则,减少甚至取消说教都可以。

从某种意义而言,教师就是学生行动的标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其内在涵义就是要求教师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发挥榜样作用。江泽民也说过:“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品质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一言一行,学生均喜欢模仿,这将给学生成长带来一生的影响。因此,教师一定要时时刻刻为学生做出好的榜样,凡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坚持严于律己;此外,教师还应当坚持不断地学习,使自己能不断地汲取知识营养,能够把自己所学奉献给学生,同时在道德和作风方面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总之,教师工作有强烈的典范性,为人师表是教师的美德。教师以身作则,才能起到人格感召的作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二、学会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指,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在这里,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拥有一个宽容的心,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的难处出发看问题,而其积极表现便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正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因此切勿将己所不欲强加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简单地说就是推己及人,它和人们常说的“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想一想”等,指的都是一个意思。

为什么有人会如此友善地考虑到其他人呢?

真正的原因是:你种下什么,收获的就是什么。

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到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到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到一个命运;播种一个善行,你会收到一个善果;播种一个恶行,你会收到一个恶果。

这是一个发生在某重点中学的真实案例:

一堂语文课上,教师正对着黑板奋笔疾书,突然听到一阵窃窃私语。教师拿起课本,一面不动声色地朗读课文,一面向发出声音的地方走去,原来是两个学生拿着一道化学试题正在讨论,教师一把扯走了他们的化学试卷。其中一名学生愣了愣,赌气似地取出化学课本翻看起来,教师非常生气,又过去拿走他的化学课本。此时,学生又“作对般地”拿出数学课本。于是教师气愤地把学生叫到讲台前,“如果你再这样,我以后再也不管你了!”“随便!”学生满不在乎地回敬道。教师只好无奈地把试卷和课本还给学生。

在以上案例中,我们看到的情况就是教师与学生无法做到互相体谅、互相理解,结果让一件小事变成师生之间的冲突,造成了很坏的影响。学生在语文课上和同学讨论其他科目的问题,当然不对。但是教师如果采取没收试卷,叫到讲台上公开批评的办法,却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尊严受到伤害,只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对抗。

其实,教师可以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轻松化解这个问题。该学生显然尚未从化学课的兴奋之中转换过来,这道试题激发了他们挑战难关的兴趣,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是值得鼓励的,只是学习的时间和场合需要商榷。教师可以采取温和的态度,肯定学生的学习态度,同时告知他们任何一个科目的知识都是同等重要的,在课堂上就应当专心听讲,难题可以留在课下慢慢讨论。教师采用“劝导”往往能够比“批评”达到更好的效果,因为劝导的前提是平等。

事实上,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都希望老师做他们的良师益友。那么,教师怎样才能真正与学生打成一片,获得他们的尊敬和爱戴呢?

首先,要学会理解学生,要做到理解学生,就要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是可亲、可信、可靠的朋友,才能对你敞开心扉,使你真正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和他们的需求。只有当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明白他们的某些行为的由来,才能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教学工作的执行也就会事半功倍。作为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要有一颗仁爱之心,就是对那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平时也要找机会与他们多交流,从中发现他们平时表现不好的原因。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和其他同学的尊重,特别是平时表现不好的学生往往更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那是他们在对自己的学习失去信心之后,对教室还充满眷恋的理由。作为教师,如果能够做到尊重学生,那么也就自然能够理解学生为何会出现抵触情绪了。

其次,要换位思考,就是不要站在成人的角度,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些教师常把某些话放在嘴边,如:“马上要期末考试了,你还有心看小说!”“还不知道复习,再不及格就让你请家长!”等等。应当承认的是这些教师确实是为了自己的学生好,想多给他们一些压力,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遗憾的是,这些教师没有真正理解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生此时此刻到底需要什么,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其实,他们只是想在愉快的心情下,快乐地学习,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教师所做的一切恰恰是对学生学习的一种阻滞。可见,学生需要的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师,他们心目当中的老师应该是可以和他们同甘共苦,可以走进他们内心世界的朋友。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能够放下身份,低下头去听听学生们说些什么,进行一次换位思考,必将受益匪浅。

三、作学生的榜样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见贤思齐”是说好的榜样对自己的震撼,驱使自己努力赶上;“见不贤而内自省”是说坏的榜样对自己的“教益”,要学会吸取教训,不要重蹈人家的覆辙。孟子的母亲因为怕孟子受到邻居的不好影响,连搬了三次家;杜甫写诗自我夸耀“李邕求识面,王翰愿为邻”,都说明了这种榜样的作用。

有句老话说得好:“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没有人是完美无缺的,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这样才可以进步。但是,怎么学习呢?向谁学习呢?

这时就需要自己用心去发现了,看看自己身边有没有有才能、有道德的人,他们的身上是不是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如果是,就应该以之为榜样去仿效、学习,这样自己的才能与道德才会得到提升。

另一方面,想要不断地进步,不只需要向别人学习优点,还要懂得改正自己的缺点,而自己的缺点应该怎么发现呢?这就需要学会通过“镜子”来照出自身不足的地方,而这些“镜子”就是你身边的人,他们身上的缺点你是不是同样也有,如果是,就需要警惕并加以改正,不要让自己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物理学家赫兹的母亲在赫兹很小的时候就把他送到了叔父那里学习。赫兹的叔父是19世纪有名的电磁学家。每天叔父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外,总是抽半个小时对小赫兹进行教育。小赫兹从小就把叔父当成了自己心中的榜样。

在赫兹8岁那年,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年仅37岁的叔父英年早逝了!

出殡那天,许多著名的学者和科学家不远千里前来吊唁,甚至连国王和王后也来了。母亲拉着赫兹的手,指着长长的送殡队伍对赫兹说:“你叔叔献身科学事业,受到了全世界人们的无限敬仰,你一定要向你的叔父学习呀!”

赫兹深深地铭记住了母亲的话。后来,赫兹拜读了叔父遗留下来的全部书籍和日记。每当遇到挫折和困难,他总是用叔父的日记来鼓励自己,通过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以上的实例说明,榜样的力量是可以放大到无穷大的,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教师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是一种极易收到良好效果的教育手段。这是因为,伟大的思想、高尚的情操、美好的品德、良好的作风,都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形象得到生动的体现,可以把抽象的、高深的道德标准人格化,一切美好的东西似乎都能看得见、摸得着。特别是许许多多生活或工作中的榜样人物,就像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甚至与自己朝夕相处一样,学起来就更感到亲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么,儿童身上的缺点就会逐渐消失。在培养学生良好品格的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向学生展示良好高尚的人格画面,人物形象,以期学生见贤思齐,效仿榜样。教师可以充分地将优秀人物形象有选择地向学生宣传。社会生活中有许多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的人物形象,教师、学生都可以将之作为学习榜样。这些人物形象应适合并易于学习,与学生生活在同一背景下,有真情实感,这样才会产生亲切感和感召力。在宣传学习优秀人物的同时,教师也可以介绍一些反面人物形象,揭示他们的劣迹和丑恶的灵魂,使学生体会到社会生活的纷繁复杂,从情感上与坏人坏事保持距离,自觉与不良行为作斗争。

此外,教师自身的榜样作用也极为重要。当然,教师的榜样作用不仅仅是局限于“身教”,其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工作是踏实的还是马虎的,一言一行是真实的还是虚伪的,工作是否有朝气,是否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等,无一不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就要求每一位为人师者应该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敬重和爱戴的好榜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