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严明的纪律让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当然,我们提倡纪律教育,并不意味着牺牲学生的个性,动辄便靠“禁令”维持教学秩序。最后,当学生有违纪现象时,不要给学生判“死刑”,要以教育为目的,把学生看成可造之才,给予其机会与信心,最终落实到把纪律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第二节 不以规矩,难成方圆

【原文】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记》曰:“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其此之谓乎!

——《礼记·学记》

【注】

皮弁,举行礼仪时戴的帽子。弁,音biàn。

宵,通“小”;宵雅,诗经中的《小雅》。

肄,练习。

箧,音qiè,书箱。

孙,通“逊”,恭顺。

夏楚,教鞭。夏,音jiǎ,同“槚”;楚,荆条。

禘,音dì,古代祭祖大礼。

游,揄扬,称赞。

语,音yù,告诉。

躐,音liè,超越。

大伦,基本制度。伦,条理,次序。

事,按制办事。

【译】

大学开学的时候,(官员及师生)穿着礼服,准备祭品来祭祀先哲,以表尊师重道之情,学生要吟诵《诗经·小雅》中(《鹿鸣》《四牡》《皇皇者华》)这三篇(叙述君臣和睦)的诗,使他们一入学就产生要做官的理想。(上课之前)击鼓召集学生进入教室,要学生尽快开箱取出学习用品,使他们严肃地对待学业;同时展示教鞭,以维持整齐严肃的秩序。(学生春季入学,教官)没有夏祭就不去考查学生,以此来揄扬学生,使学生安下心志,从容读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先观察而不要事先告诉他们什么,以便让他们用心思考。对于年少的学生,只要求他们注意听讲,而不要插嘴(因为学习应循序渐进),不能随意超越(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这七点,是教育教学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制度。《记》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官首先要尽职,读书人要先立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

上文主要讨论了教育教学中必须遵守的几项基本制度,其中包括引领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我认识,严肃课堂秩序、纪律,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等,排除其中封建社会特有的消极因素,《学记》中关于教育制度,特别是对于纪律、秩序的讨论对现代教育还是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

俗语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学记》中,我们看到的是井然有序的教学秩序,这与严明的校纪校规是分不开的。学生按时上课,认真听讲,严肃地对待课业,不会随意插嘴;而教师展示教鞭,则是为了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官员们也不会无故驾临以致影响正常的教学,正所谓校有校纪,班有班规。

严明的纪律让教育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但进一步考虑,纪律的重要性又不止于此。可以说,纪律本身就是目标,而我们通常仅仅把纪律当成一种手段,以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念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作为目的,学校应首先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纪律、需要约束、需要规则;在有纪律的环境中,群体活动会更有秩序,更加高效;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纪律,并为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承担责任。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协商和共同约定等方式参与规则制定和制度建设。第三,通过纪律管理使学生养成尊重纪律的意识和习惯。

同样作为目的,纪律教育对于教师群体来说也就不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就不能有“只要我的课堂上不出问题,教学能够进行,纪律问题就和我无关”的思想。每一个在学校工作的老师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统一认识,要求一致,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纪律环境。

学生在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记住了纪律要求(如课前准备、发言要举手、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便讲话等),但行动上却时有违反。这是因为学生年龄小,不善于组织自己的行动和采取正确的行为方式。教师要导之以行,使知行结合起来,按常规细则逐项组织和具体指导学生行为。教师要仔细观察了解学生违反纪律的客观原因,找到解决方法的途径,就能更有效地指导学生。对个别纪律观念不强的学生要多“盯住”,“对症下药”,反复耐心地指导,从小处着手,具体指导。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纪律掌握以后,教师还要对他们进行长期的严格训练,教师自己也应该以身作则,待到学生习以为常,自动按常规活动,无须别人督促时,良好的纪律习惯就形成了。

当然,我们提倡纪律教育,并不意味着牺牲学生的个性,动辄便靠“禁令”维持教学秩序。这样反而会造成两种不良后果:一是管得越紧,学生越会想出更巧妙的办法来对付。结果养成学生的一种极坏的品质——弄虚作假,丧失真诚,成为一群“虚伪者”。二是“禁令”果真把学生“管”起来了——学生们整日毫无生气、低眉顺眼、唯唯诺诺,成了一群无思想、无个性、无创新思维的“驯良”之辈。无论哪种后果,都不是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的失败!

那么,教师应当怎样进行纪律教育呢?

首先,对于纪律松懈的学生,不要老是想着如何向他们提出警告,如何“给他们一点颜色瞧瞧”,而是要想方设法希望学生自己想到:教师们是从不迟到的,他们都遵守时间;教师们上课总是精神抖擞的,从不萎靡不振的……因为纪律教育中教师的榜样作用,本身就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

其次,批评学生时,要注意说话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并非有意为难,而是在替学生着想。这不仅仅是谈话的艺术问题,更是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如果总是板着面孔,义正词严地批评指责,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顶撞。这其实是滥用了“教育的权威”,把教育变成了“教训”。

最后,当学生有违纪现象时,不要给学生判“死刑”,要以教育为目的,把学生看成可造之才,给予其机会与信心,最终落实到把纪律教育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因为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人与事物一样,都是具有“质变”与“量变”的过程,看待人应从发展的眼光,希冀的目光;从心理学角度看,人都有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但信念是一个人前进的原动力,如果你给学生判了“死刑”,他的心已死,一切要求进步的内外因素都已经消失,最终只能成为“阶下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随着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的新理念、新方法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课堂中时,课堂纪律也遭遇到了课改新理念的激荡和冲击。这就意味着需要构建更符合新课改理念的、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容纳青少年个性的新型课堂纪律。在大力提倡课堂“活”起来的同时,我们更不能放弃对纪律的要求,构建和优化课堂纪律,应该是新课程改革中很有现实意义和科学研究价值的一个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