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胸有“一团火”情暖万人心
起 点
佩带着银色圆型证章,他充满了新鲜感和幸福感,一个资本家的小伙计成了新中国百货大楼的主人,一个念头在心中呼唤:必须竭尽全力为人民服务。为此,他练了多少个清早,又熬过了多少个夜晚。
张秉贵在百货大楼头一天上班。
他穿起洁白的工作服。站在糕点组柜台里,充满了新鲜感和幸福感。他不时用手抚摸一下胸前闪着银光的圆型证章,或者低头看上一眼:“京百——2765”。他感到自豪,这是北京市百货公司统一的号码。从现在起,自己就是这个集体,国营商业的一名工作人员了。
班前会刚刚开过,营业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售货员们都象战士一样,精神饱满地各自上岗站好了位置。4000多平方米的一楼大厅,高大宽敞,洁无纤尘。5米多高的奶白色大圆柱周围是一个个五光十色的货岛,崭新的货架和成排的玻璃柜台一片璀璨灿。站过20年柜台的张秉贵,头一次观赏如此动人的店堂奇景。他意识到:自己站在柜台里,既是这幅奇景的组成部份,更是这幅奇景的主人翁。一个念头在心中呼唤他:必须竭尽全力为这幅奇景增添光彩!
扩音器里播出了迎宾曲,随着清脆铃声5道大门同时开启,顾客象潮水涌进大厅,欢声笑语,汇成沸腾的海洋。张秉贵在百货大楼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始了。
新来的人员,自然容易引起大家注意,何况张秉贵的年龄是组里最大的,经验也最丰富。他给大家的第一个印象是谦恭和蔼,使人很愿意和他接近,有人甚至说他和杜凤珍差不离。
当时,在北京市商业系统,正在开展学习杜凤珍的热潮。杜凤珍忠诚为消费者服务的精神和“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口号正在广泛传播。
杜凤珍是1953年9月到百货公司东长安街门市部当售货员的,后来又调来百货大楼,就在2楼针织品部柜台。按理说,近水楼台,百货大楼的职工学先进很方便,但是,糕点组却有人不赞成“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口号,有种意见说:提这个口号是“无能”。他们认为,只有一拿就准,一答就明才值得学习;另一种说法是:提这个口号是“低三下四”,认为如果这样做,顾客就更难伺候了,更没有人看得起售货员了。
张秉贵对两种说法都不同意,但他只说;“我刚来,还需了解熟悉这里的情况”,同志们听了有点失望。其实,他说的是实话,他对杜凤珍的经验还没有“吃透”,怎好表态呢?
不久,在百货大楼为新职工组织的一次学习会上,张秉贵带着上述两种意见,非常认真地听了杜凤珍的经验介绍,并且利用班前班后的余暇时间反复观察杜凤珍售货,进行着认真的思考。
在讨论学先进的小组会上,讲了自己的看法。他说:“听了杜凤珍同志的经验,我有三点体会。第一是要明确服务的对象和目的。以前我在私营商店工作,一向认为众口难调,一人难称百人意。但杜凤珍能做到使每个顾客都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是什么原因呢?私商把顾客当财神爷,因为他开店是为了赚钱,即使低声下气顾客也不可能都满意。社会主义商店是为人民服务,不存在低三下四的问题。如果顾客不满意,就没有尽到自己的责任。第二点体会是‘百拿不厌、百问不烦’并不是被动的。这个口号的实质同样是让每个顾客满意。百,不过是多的意思。它表达了售货员的气魄和高标准,没有很高的能力是做不到的。我站了20年柜台,也没有碰到过百问的顾客,无论买卖双方都没有那么多时间。杜凤珍体会顾客心理,根据顾客特点介绍商品,正是为了缩短顾客的购买时间。我觉得关键是要不断提高服务本领。如果答复的语言不恰当或者拿出的商品不对路,我们不厌烦,顾客也会厌烦的。第三点体会是成长道路。杜凤珍参加工作才两年就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和境界,我的工龄几乎是她的10倍,成绩却不如她,主要因为她是在革命熔炉里成长的,她得到的有利条件我们都具备,我要珍惜这机会,把以前在私营商店浪费的时间夺回来!我有决心学好杜凤珍的经验,有信心达到杜凤珍的水平——让每个顾客满意。
张秉贵讲得明确、自然、恳切,同志们对“百拿不厌、百问不烦”的两种错误观点不攻自破,大家对这位新来的老职工刮目相看了。
星期日业务忙,停止轮休,每周一次的讲评会就在人员齐全的时候开。这天,组长在讲话中宣读了顾客的一条书面意见:称赞2765号售货员善于体察顾客需求,给顾客带来愉快。顾客写道:我正在养病,胃口不好,想吃糕点又嫌过于甜腻。正在柜台前踌躇,2765号售货员好象看出了我的心思,问明情况,建议买点略带咸味的苏式点心“鸡油芝麻饼”尝尝,果然可口可心,所以写信致谢。信读完了,组长说,张秉贵刚来就为小组争了光,大家要向他学习。顾客表扬是常有的,大家听了反映并不强烈,但张秉贵站起来说“我有点补充”,倒使大家一愣。他说:“我记着一条顾客没有写在意见簿上的批评意见。那是昨天两位顾客在等候时互相谈论,我听到的。他们指着我说:‘这位同志服务态度不错,就是太慢了。’我觉得批评得对。说实话,我没有接待过这么多顾客,真有点应接不暇。我保证接受批评,再练基本功,干得更快些。”
慢在什么地方呢?张秉贵决定先从包点心下手。以前在私营商店,练包包很讲究式样,并不注意速度。因为顾客不多,差一两分钟无人在意,有时为了避免“晾柜台”,还特意稳住顾客多呆一会儿。现在当然不适用了。他除了在柜台上边干边练之外,一下班,宿舍便成了练功的地方。他买了一斤硬点心和一把点心夹子,利用废包装纸练起包包来。码好摆开,摆开再码好;包了拆,拆了又包。自己看着表记着时间。练了两天,包装纸换了好多张,硬点心也弄碎了。不行。他就改变方法,找来些象点心大小的木块瓦片代用,继续苦练,越练越起劲,常常干到深宵,但是速度还是达不到自己订的指标。
开始,住在宿舍里的同志并不理会,后来见他练个没完,便有些议论了。有的老职工讥笑他,说他想当杂技演员;年轻人则说他包得已经够快了,再练没有必要。张秉贵没有理会,还是一个劲儿地练。同屋住的人也有点厌烦了。有人在入睡前问他:“老张,你还再练一会儿吗?”他听出人家在催促他,便悄悄收拾起来,到院子里的一个大磨盘上就着街灯的亮光继续练起来。他不但练包点心包,而且练装点心盒,练捆扎技术,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了,每天接待顾客的人次增加了将近一倍。讥笑他的人佩服了,认为没有必要的人也跟着练起基本功了。
一次,临近下班,顾客不多了。本商品部的一位同志来到柜台前说要买3斤点心装个点心盒,等着急用。张秉贵立即动手,快拿,快称,快装盒,快捆扎、同时把账算好。不料那同志既不接点心,更不付钱,却指着腕上的手表说:“行!这算一次‘柜考’吧!以前我观察过你,这样售货过程至少得3分钟,你却只用了不到1分半钟。”说完嘻嘻哈哈走开了。
组里的同志替秉贵抱不平:“真是岂有此理,哪能这么开玩笑?”张秉贵却微笑着解开点心盒,轻轻把点心放回原处,平静地说:“他关心我的工作,应该感谢他。”
标兵的追求
起步晚,便将生命之船开足“马力”;当标兵,思想跃上新的高峰。面对接之而来的荣誉,张秉贵想的是:如何更上一层楼。
生活在青年人中间,张秉贵深知自己起步较晚,便将生命之船开足“马力”,“全速”前进。一年后,他被评为市劳动模范;两年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3年后,出席了全国群英会。从此,思想不断跃上新高度,行动不断攀上新高峰。
张秉贵站在天安门前东侧红色观礼台上,心情振奋,神采飞扬。胸前缎带上的国徽闪着金光,一排金字标出“1949——1958”。他作为北京市的劳动模范代表,头一次参加国庆节观礼。
礼炮响了,军乐奏起激昂的国歌。张秉贵感到心发颤,眼发酸,忍不住流下欢乐的眼泪。阅兵之后,群众游行开始了,浩浩荡荡的人群高呼着口号大踏步涌向天安门。他抬头仰望,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正微笑着向群众招手。他几乎忘记了是在观礼,而竟然觉得自己走在了游行队伍中……
北京解放10年了。自己由被奴役的店员成长为劳动模范,走进了党的队伍,确立了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理想。现在面对着天安门城楼上的领导人、观礼台上的代表和广场上游行的群众,从上到下都是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奋进,他自然联想到自己的工作,眼光落在金水桥南笔直站立的一排排标兵身上。
这些标兵,忠实地站在自己的岗位上。不论天安门广场如何沸腾,他们始终一个劲,发挥着标杆和准绳的作用。
标兵,这个名词进入张秉贵的生活不过半年多,但他所理解的内涵却与众不同。
1958年2月,北京市天桥商场提出了改进商业工作的倡议,以优良的服务态度受到广泛的赞誉。在“学天桥、赶天桥”的热潮中,天桥商场的五大服务标兵便成为一时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张秉贵是市劳模,具有丰富的柜台经验,但他没有丝毫自满,而是主动地、虚心地去天桥商场学习,精心研究天桥标兵的不同特点和优点。每逢轮休回家路经天桥,他总要用半天甚至更多些时间在天桥商场观摩。他由整体观察到具体剖折每个售货动作,从仪容表情、柜台语言到售货技巧,他把天桥标兵看作他山之石。
百货大楼树立了47名标兵,当中有张秉贵和他的第一个徒弟席满林。学标兵与当标兵自然不一样,张秉贵对标兵的含义有了新的理解。
他问席满林:“你知道什么是标兵吗?”“标兵就是榜样。”“为什么树标兵呢?”徒弟一时没有回答上来。他又问:“标兵该怎么当呢?”“好好干呗!”“如果不被树为标兵不也得好好干吗?”徒弟又答不上来了。
张秉贵沉思片刻,才说;“依我看,树标兵是为了推动全面工作。你和我都当标兵,肩上的担子加重了,你知道吗?”他向徒弟讲了自己学天桥的经验体会:“天桥的标兵各自有自己的特点,但他们共同的作用是带动全场售货员。上级号召学天桥,天桥商场就是全国商业、服务行业的标兵。咱们百货大楼是首都最大的百货商店,在这里当个名副其实的标兵,更应该时刻想到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对推动全市以至全国的文明经商起什么作用!”
今天,他站在观礼台上,注视着成排的标兵,有了更深的体会。有位记者前来采访,请他谈淡观礼感想。张秉贵兴奋地说;“我就谈两点。第一,我是代表售货员来观礼的。有人说售货员低人一等,请你转告我的同行,售货员是受到党的重视和群众尊敬的。第二,我是百货大楼的一名服务标兵,当标兵必须保证始终一个劲。我们全店正在开展‘为什么服务态度忽冷忽热’的大讨论,看来这种‘一个劲’的精神太可贵了。”
百货大楼开展的这次大讨论持续了半年多。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在理论上,大家都认为应该始终保持热情,但在实践中,很难办到。一种说法是“人不是机器”;第二种说法是“人是有感情的”,心情不好就难免差一些;第三种说法是“礼尚往来”,顾客客气,我就热情接待,如果顾客没好气,我也热不起来。怎么办呢?张秉贵一直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鞋帽部一位售货员一连几天多次出现在张秉贵的柜台前。上午、中午、下午都在那里站一会儿。先是在侧面看,后来到正面看,距离越来越近,张秉贵主动和他打招呼:“谢谢您观察我售货,请把看到的缺点指出来,我一定努力改进。”那位同志说:“我没有别的意思。大家都说您的热情从早到晚一个样,我不太相信,看了几天果然如此。我比您年轻力壮,可是站柜台的精神劲下午总不如上午。上次没评上标兵,大家鼓励我努力赶上您。我就纳闷,您的劲头是哪儿来的?”张秉贵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只是简单地说:“学天桥嘛!”对方笑笑走了。这样的回答,人家自然不会满意,而当时他也实在讲不出更多的道理。他很遗憾,人家找上门来求帮助,自己却把良好的契机失掉了。
观礼回来,他从天安门前的标兵身上受到了启发,懂得了标兵的劲头来自他们上岗的自觉性和责任心。于是,他觉得不但有责任把这种体会告诉大家,而且决心从早到晚保持“一个劲”,并为自己订下热情服务的三条守则:一是进入柜台就是进入战斗岗位,必须全神贯注,眼、耳、口、手、脚和脑6部机器同时开动,任何原因不得懈怠;二是不把个人的麻烦事和不愉快情绪带进柜台;三是以热对冷,比冷为热。
张秉贵的两点观礼感和三条守则向百货大楼的领导和群众汇报之后,受到广泛重视。他还特地找到鞋帽部那位同志,谈了自己的新体会。对方感激地说:“我懂了,我一定向您学习,争取做一名标兵。”话,是我们自己制作的。”老人摘下眼镜,打量着张秉贵说:“好样的!你替顾客想得太周到了。”在柜外观摩的兄弟组同志也围了过来,喷喷称赞。有的同志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些日子他一下班就往地下室跑,原来是干这个。”
的确,这是张秉贵的又一贡献。他在努力寻找本组工作上的不足之处,特别是容易被忽视的习惯做法。他从糕点厂借来模子,从美工室借来颜料和工具,利用业余时间在地下室制作了几十盘糕点模型,维妙维肖,以致许多人没有看出来。这样,不仅避免了陈列过的商品降价处理的损失,更重要的是真正体现出社会主义商业对群众的关心和负责。
观摩的同志们有的赞叹他的手艺,更多的人在学习他善于找差距的精神,把关心群众生活的指导思想具体地落实到工作的各个方面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张秉贵在用实际行动贯彻群英会精神。
喜讯传来:百货大楼被命名为北京市红旗单位,接着又被命名为全国红旗单位。“万紫千红才是春”,张秉贵倍感兴奋。
珍惜顾客的一分一秒
一秒钟,一分钟,在漫长的一生中,是微不足道的!而他却花费了20多年的心血,在思索钻研着怎样为顾客节约一分一秒,使他们能腾出精力和时间,投身到工作和事业中去。
“领导为了加强咱们组,把张秉贵同志调来了。”在糖果组的欢迎会上,组长向大家宣布。
“加强”,张秉贵懂得这两个字的份量。商品部主任和他谈调动时这样讲的,糕点组同志们这样嘱咐的,糖果组也是这样期待的。作为劳动模范,这要求是正常的。但是,“隔行如隔山”,他心里底数并不大。他恳切地说:“领导上给我个新的学习机会,请同志们多多帮助。”组长说:“你是老售货员,两组业务大同小异,没问题。”
张秉贵没有放过这个“小异”。他甘当小学生,从头学起,而且首先抓住糖果组买卖频繁这个特点在争分秒上下功夫。
糖果组的顾客比糕点组多,常常围满柜台,甚至排起了长队。如何节省时间成为主要矛盾。顾客要求急,张秉贵也力求快,但是有的顾客往往是轮到购买时还没有拿定主意,售货员只好拿着秤盘等候,耽误了不少时间。根据这些情况,他总结出“接—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法:就是在接待第一个顾客时,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这样一来,张秉贵要多费很多口舌,但由于有了顾客的配合,售货速度提高了许多。老张想,只要能为广大顾客节约时间,自己就是磨破嘴也值得。他的工作法引起了小组内外的重视,带动了许多同志。“我们只有珍惜顾客时间的义务,没有浪费顾客时间的权力!”成为糖果组内外传诵的名言。
“那位同志,您有什么急事吗?”张秉贵注意到排在后面的一位顾客连连看表,便越过几位顾客向他打招呼。原来这位顾客急着赶火车,离开车只剩下半个小时了。于是,张秉贵便主动对排队的顾客说:“既是这样,排在前边的同志就让一让好吧?我一定加快给他拿,回头也这样给您拿。”赶火车的顾客连声道谢。张秉贵说:“您别谢我。要谢,您就谢谢大家,这是同志们的支持啊!”这位顾客买了好几种糖果满意地走了。张秉贵看看表,足用了两分种。“能不能再快点呢?”他想。
为了提高售货效率,张秉贵把每次售货归纳为问,拿,称,包,算,收6个环节,在每个环节上下苦功研究,争分夺秒,狠挖潜力。对顾客一次买3种糖果,售货员就要回3次头看价格标签,他算了一笔细帐:售货员每回一次头,起码要耽误3秒钟,回3次头,就浪费了9秒钟。如果按他一天接待400位顾客计算,光是回头看价格,一天就浪费了顾客1个多小时,一年就浪费300多个小时。百货大楼1000多名售货员,一年将要浪费顾客多少时间呢?不行!我们售货员只有珍惜顾客时间的义务,绝没有浪费顾客时间的权力!他向自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奋斗目标:一定要解决回头看价的问题。从此,每天一有空,他就背诵糖果的价格。晚上,张秉贵一回到宿舍,就钻进了数字王国。那是一张抄满几百行数字的表格,列出各种糖果每斤每两的钱数。原来,他在苦练心算的本领。一会儿是“先加整后加零”,一会儿是“先加后减速算法”,一遍遍用心算,一遍遍用算盘检验,误差越来越少,最后终于甩掉了算盘。年近半百的张秉贵虽然记忆力已不如年轻人,但他硬是以顽强的毅力把糖果组经营的80多种糖果的价格都背熟了,卖糖果时再也不用回头看价了。
攻下这一点,张秉贵又琢磨开了:顾客买2两糖,自己往往不是抓多就是抓少。每次添秤减秤都要浪费几秒钟,积少成多,这也是一个浪费啊!能不能练就“一抓准”的硬功夫?为练“一抓准”,张秉贵把货架上的几十种糖果,每样称2两,数数多少块,然后反复地抓了称,称了抓。每天早来晚走,勤学苦练。经过几年的练习,张秉贵做到了10次抓5、6次准,其余的也只差一、两块。大家说,张师傅眼是天平手是秤,“一抓准”的功夫真叫绝。
张秉贵为顾客争分夺秒的精神,常常使顾客感动,也得到他们的主动配合。一位四川口音的顾客要买几斤什锦糖。张秉贵刚刚秤好,他就打开旅行提包说:“不用包了,请倒在里边吧!”张秉贵问:“你这糖是带回家乡的吧?”顾客点点头。他说:“您想为大家节省时间,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不过,四川比北京热,糖果闷在旅行包里容易溶化,发粘。”说着迅速地加了一层蜡纸把糖包好,顾客非常感谢。张秉贵说:“这是应该的。我们努力求快,还要尽量做好。您这样带走,我们才放心。”
节日,比平日忙得多。顾客排起长队。张秉贵越忙越精神,满头大汗也不理会。
“啪!”一位顾客伸手把秤盘按住了。张秉贵不由一愣:怎么,得罪顾客啦?只见顾客满面笑容:“老同志,您先擦擦汗!”排在后边的顾客也说:“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他说声谢谢,擦了把汗,端起茶杯匆忙把水喝。又有人说:“请您喝足了,我们等会儿没关系。”在这样的热情关怀下,他更感到柜台上的一分一秒无比珍贵了。
热情似火
他的胸中怀有一团烈火,燃烧着为人民服务的乐章。他的精神劲儿,他的热情劲儿,他的持久劲儿,就象股股暖流催开冰川雪峰一样,使里三层外三层挤得满满的顾客心花怒放,笑逐颜开。
初冬的早晨,寒气袭人。熙熙攘攘的人流,涌进百货大楼。
嗬,糖果组的柜台前好不热闹!人们拥挤在柜台前,看一位戴着“劳动模范”胸章的老售货员卖糖果。他站在柜台里的那股精神劲儿,售货动作的迅速劲儿,接待顾客的热情劲儿,象一团火一样,把大家深深地吸引住了。顾客们悄悄议沦道:
“他就是劳动模范张秉贵!”
“你瞧他拿糖,一抓就准。”
“他卖得真快,又那么热情,让人心里暖呼呼的。”
一位抱小孩的女顾客来买糖,还没轮到她买,孩于就哭闹起来,嚷着要吃糖。只见张秉贵从货柜里拿起一块糖,放到孩子的手里,孩子止住了哭声。老张又对这位顾客说:“这块糖等会儿一块算帐。”她感激地点点头。过一会儿,轮到她买糖时,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嘱咐道:“孩子兜里的糖,留他路上吃。”这位顾客激动地对孩子说:“快谢谢爷爷!”孩子天真又亲昵地叫了声:“爷爷!”周围的顾客不约而同地笑起来,赞扬张秉贵比当妈妈的想得还周到。人们常用“体贴入微”来形容张秉贵的服务态度。他二十几年来,从没有对顾客发过一次火,红过一次脸,态度总是那么和蔼可亲。有人问,难道张秉贵从来没遇到过不讲理的顾客?张秉贵说:“我们为人民服务,就要完全彻底,遇到个别顾客冷,决不能以冷对冷,而要以热对冷,变冷为热。”一天中午,商店里的人不多,一位女顾客气呼呼地来到糖果柜台前,张秉贵满面笑容地问她:
“同志,您想买点什么糖?”
“不买,难道看看不行吗!”
说完,这位顾客连看都不看张秉贵一眼,绷着脸从中间柜台向东头柜台走。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顾客被张秉贵那火一般的热情感动了,她抱歉地说:“刚才我冲您发火,您不见怪吧?我那孩子不吃饭就去游泳,气得我真想揍他。您瞧,刚进大楼那阵儿,我的气还没消呢!”
“您教育孩子是应该的,可要注意方法,不能打孩子。”
“您的服务态度真好,我无缘无故向您发火,您还这样耐心做我的思想工作……”
打这以后,这位顾客每次来百货大楼,都要到糖果柜台前来看望老张。
张秉贵服务态度这样好,有人问他:“难道你自己就没有过不顺心的事吗?”张秉贵回答:“一个人哪能事事如意?不过,我们售货员一进柜台,就要象解放军战士进入战斗岗位那样,把自己的事情放一边,全神贯注地去为人民服务。”有一年,张秉贵老两口最心爱的唯一的女儿得了重病,日夜说着胡话,张秉贵心神不定,坐卧不安。他把女儿送进了医院。在上班的路上,他边走边想:我是人民的售货员,每天都要接待几百个顾客,自己遇上了不顺心的事儿,决不能让顾客不顺心。于是。他用最大的毅力克制住内心的焦虑,象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走进了柜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
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先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顾客生气地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工农兵服务,因为他们是我们的阶级亲人。”阶级亲人,这是多么崇高而又亲切的称呼啊!张秉贵在柜台上遇到的一件事,使他受到更深刻的教育。一次,有位面带病容的顾客来买糕点,她对张秉贵说:“我身体不好,你能帮我选几种适合我吃的点心吗?”张秉贵详细介绍了各种糕点的味道,最后帮她挑了些略带咸味的鸡油芝麻饼和牛舌饼,顾客很感激。几天后,这位顾客又来到柜台前,把一大包枣和梨放在柜台上,说:“这是我家乡出产的水果,特意送来让你们尝尝。”张秉贵急忙摆手谢绝,可是顾客已经跑出门了。夜里,张秉贵翻来覆去睡不着。他默默地想,解放前,伙计不被当人看,现在自己刚为人民做一点事,他们就把自己当亲人相待。我有什么理由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反复学习了《为人民服务》,弄明白了一条道理,我们党唯一和最高的宗旨,就是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个共产党员到底图什么?图的就是多为人民服务。
张秉贵常说:“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顾客,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呼呼的,回家后热呼呼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呼呼的,激发出更大的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一点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顾客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遇到患肝炎病的顾客,张秉贵就介绍他买糖份多、对肝病有好处的水果糖;遇到患气管炎病的顾客,他就介绍买冰糖;对消化不良的顾客。他又请顾客买柠檬糖和桔子糖……。在售货中,他严格要求自己,做到顾客买与不买一个样,买多买少一个样,生人熟人一个样,大人孩子一个样。人们用“主动、热情、诚恳、耐心、周到”这10个字,来赞扬张秉贵的服务态度。每天,老张从早晨穿上工作服进入柜台,到晚上送走最后一位顾客,每分钟都是全力以赴。他在柜台里,眼、耳、口、手、脚、脑这6部“机器”同时开动。他抬头售货,及时发现需要照顾的老弱病残顾客,随时倾听顾客的要求和建议,不断解答顾客的询问,还要不停地拿糖,过磅,包包儿,打捆儿,同时用心算代替算盘。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同志们说他是“上班三步并作一步走,下班一步分成三步迈。”尽管如此,他下班没有真正歇下来,他的心还是在柜台里,在顾客中间。他每天晚上都要象人民的好勤务员焦裕禄同志那样“过电影”,把自己比做顾客,回想一天的工作,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够,怎样去改进。
张秉贵向顾客献上的是火一般的热情,顾客对他的“反馈”,也热情如火。
张秉贵柜台前的顾客,几乎都是他的朋友,每天都有人来看望他。当他卖货累得满头大汗时,会有顾客按住秤盘让他歇一会儿。
张秉贵的顾客遍及祖国城乡,他出门常会碰上热情的朋友。如果排队买东西,会有人坚持让他先买;登上公共汽车,会有人主动给他让座。在人多的公共场所,经常传来一片热情的声音:
“张师傅,您辛苦了!”
“张师傅,您认识我吗?我在您手里买过糖,谢谢您了!”
张秉贵为顾客的热情而感动,从而为顾客奉献的是一颗更加赤诚的心。
“北京第九景”
他的售货艺术,虽不属于文坛画苑,舞台球场,但其魅力却风靡了神州,使千千万万的顾客为之倾倒。这“倾倒”之中,洒下了他多少汗水,又渗透了人们多少的尊敬和感激之情。
“首都春浓任群游,
柜台送暖遍神州。
燕京八景添一景,
秉贵售货领风流。”
1977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第一个春节,星回斗转,万象更新。一位老顾客送来一张诗笺,用毛笔公公正正地写着上面4句颂词。
这位老顾客年逾古稀,银须白发,是位退休的知识分子。他住在灯市口附近,是百货大楼的常客,多次提出一些表扬和建议,及时、准确、在行。他钦佩张秉贵在十年动乱中坚持优质服务的突出表现,特意写了这张诗笺。这件事一时传为佳话,后来报纸上也把“秉贵售货”作为“北京第九景”宣传了。
历史上有名的“燕京八景”是太液秋风、琼岛春阴、卢沟晓月、金台夕照、西山晴雪、玉泉垂虹、蓟门烟树、居庸叠翠。这八景流传已久,境遇却并不相同。有的至今仍是游览胜地,有的已是少为人知了。如果按观景人数作个统计,这位老者的称颂正是反映了真实情况而决非过誉。
张秉贵站了40多年柜台,直接接待过的顾客少说也有三、四百万人次,而参观过他售货从而受到教育或者得到某种艺术享受的人,数量就更为可观了。百货大楼每天至少接待10万以上顾客,张秉贵在一楼售货已经20多年,带上劳模标志也已20年。在他的柜台前,特意来参观的人一年比一年多。粉碎“四人帮”以来,参观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参观的人比买糖的人不知要多出多少倍。每天一开门就挤满了人,挨近柜台的一行是排队买糖的,后面便是参观的。但买糖的和参观的也很难分清,有人买了还看,看了再买,有的一站好半天,所以常常是人越聚人越多。挤不到前面看不清的人,便挤到上下楼梯的台阶上去。虽然百货大楼货岛之间距离宽阔,仍然摩肩接踵,通道堵塞,人们往往得绕到货岛后面才能通过。在众多的“观景”者之中,有些人是熟识的,更多的是素不相识,却也都愿意挤上前去说句话表达自己的心情。
一位小伙子排队买糖,轮到他买时却又自动站到队尾去了。这样反复几次后才买了几两糖,并对秉贵说:“我观察半天了,您卖糖的动作是始终如一的,规范化的,有很强的节奏感,如果配上音乐,一定是极好的艺术。难怪天天有这么多人看您售货。”一位东北口音的中年人突然挤到前边拉住张秉贵的手说:“我不是来买糖的,是特意来看您的。我来了3次了,前两次您没当班,可今晚我就要走了,我想一定要再来一次,见不到您多遗憾呀!现在见着您了,我真高兴。”
到了换班吃午饭时间,有人来接替。张秉贵刚要离开,3位身穿维族服装的顾客来到面前拦住他说:“请您别走,再卖几位吧!我们从新疆来,您一走就看不到了。”张秉贵连忙说:“好,我不走。”说着又接待了几位顾客才去吃饭。饭后回来,见那3位新疆人还站在那里,忙迎上去问:“您几位等了这么久?”“我们到楼上转了一圈,估计您该回来了,才又来等您,看不够啊!”张秉贵完全理解顾客的心情。他想顾客来看他售货,代表了广大群众对社会风气好转的关切、支持和对人与人之间新型关系的恢复与发展的殷切期待。但是,能直接来看的人毕竟不多。除了卖糖,还能不能给大家点什么呢?恰好,红旗杂志来约稿,他请人帮助把多年经验写成一篇文章。
5月,《红旗》刊登了张秉贵的署名文章《为革命站柜台》,概括地表述了他的思想和工作。文章分三部分,头部分是“心有一团火,温暖工农兵”;第二部分是“要有过硬的技术,也要有正确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要有一股大干社会主义的劲头”。文章写得朴实、真切,看了如见其人。
张秉贵本想缓和一下“第九景”的压力,不料大量的来信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每天从全国各地寄来大量信件,几封、十几封、甚至几十封。有热情的称赞,有殷切的期待,有推心置腹的陈述,有披肝沥胆的检讨,有掷地有声的誓言,也有质疑问难的询问。
同行的来信最多,反映也最强烈,特别是青年售货员,更是诚挚而热情。沙市中心百货商店一位售货员来信说:“我是商业新兵。5年多来,每天基本上都和顾客发生争吵,不是硬顶就是冷碰。……我已经写了决心书,要老老实实向您学习,希望您收下我这个徒弟。”绥花县杂货商店职工来信说:“希望您不仅带好身边的徒弟,也收下我这个远方的徒弟。”北京一名中学生来信:“过去几年,我总想,干什么都比当售货员强。可自从读了您的文章,我体会的确是‘没有低人一等的工作,只有低人一等的思想!我决心当一名售货员,当一名您的徒弟,用您一团火的精神来衡量自己,做一名勤勤恳恳的人民售货员。”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有多么可爱啊!读了这些来信,张秉贵能不激动吗?
一封封来信送到张秉贵手中。起初,他还简要地写回信。后来,来信太多了,实在不可能一一作答。怎么办呢?他知道多少同志在期待着回音啊!办公室替他解了围,拟了一封格式信,印出来作为一般的复信。但张秉贵始终坚持读群众来信并重点作复。这是他的社会责任,也是使他不知疲倦的一种力量。
秉贵售货受到这样广泛的重视和赞誉,起到这样大的作用,不是偶然的。这是党的教育和培养的结果、是他高度自觉的结果。他的一言一行,时时处处按照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曾连续4次获得北京市委财贸部和一商局党组发给的优秀共产党员的证书。
1977年8月,张秉贵被选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他用实际行动贯彻大会精神,在柜台上的工作更出色了。
出席十一大归来,张秉贵接待了《北京日报》记者的采访。随后,该报在头版通栏开辟“学习张秉贵,做张秉贵式售货员”专版,在全市引起很强的反响。1978年1月8日《北京日报》发表评沦,并在“学习‘一团火’,献出光和热”的标题下,摘登了一组来信。写信的不仅有售货员、服务员,而且有工人、农场职工、解放军战士、汽车售票员和小学学生。他们说,张秉贵“象一面镜子立在我面前”,说“张伯伯‘这闭火’,真是把我从冷烘热了”,说“我觉得在我前进的征途上也添了一把火,我要让这把火越烧越旺。我一定要做张秉贵式的产业工人。”
啊,“张秉贵式”,这就是“北京第九景”的新景观!
人民代表
昔日的伙计成了今天的人民代表,他深感自己肩上沉甸甸的。他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代表整个阶级,代表全体人民。他胸中火焰燃得更旺。
“知道,知道,‘一团火’。”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叶剑英委员长见到张秉贵时,一边听人介绍,一边亲切地这样说。听了叶老的话,心里的一团火烧得更旺了。1978年2月,张秉贵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售货员们为有了自己的代表而欢欣鼓舞。中央对商业职工极为重视,张秉贵又被选为常务委员。
记忆把他带回解放前。1946年初,军调处执行部成立,办公地点在东单三条,共产党代表住在北京饭店。北平许多市民有幸见到过叶剑英同志。在德昌厚当店员的张秉贵曾多次徘徊在军调部门前,衷心向往着共产党和解放区。那是最早埋在他心底的火种。30年来换了人间。谁曾想到,一个普通的售货员,今天居然同叶委员长在一起共商国事了。他勉励自己一定要加强学习,努力提高政治水平和文化水平,当好代表,不辜负党和人民的信任和嘱托。他清楚地知道,自己虽然是普通售货员,但肩负着的已不是一般的责任。
有人问他:您现在是人大常委会委员,又是全国劳动模范,一定不站柜台了吧?“瞎,这可打哪儿说呢?‘人民代表,不为人民服务,‘劳动模范?不参加劳动,还叫什么人民代表、模范?您别看我61岁了,可眼不花,耳不聋,腿脚还蛮利索。从17岁起,我站了几十年柜台,可越站越觉得浑身带劲儿。旧社会当店员为的是混饭吃;如今咱们站柜台,要想‘四化’,为‘四比’当好新长征的后勤兵。算起来,我每月参加会议不少,还要时常接待来访的、参观的。忙是忙,可不站柜台,我就心发慌,手发痒。”
6月5日,北京市委财贸部授予张秉贵特级售货员的职称。这对广大售货员是很大的鼓舞。有人表示祝贺,有人表示羡慕,有人暗下决心要赶上和超过他。在这之前,还没有特级售货员。张秉贵对着001号的大红证书,想到当好排头兵的深远意义。
半个月后,他出席建国以来规模空前的全国财贸大会。带着同志们的嘱托和期待,张秉贵走上人民大会堂的讲台,向5000多位代表和数千名听众汇报了站柜台的经验。全场情绪活跃,掌声阵阵,表明他的“一团火”精神同与会人员心头的“一团火”发生了强烈的共鸣。
张秉贵的发言引起了极大重视。在代表们返回住地的路上,在餐桌旁和房间里,处处谈论“一团火”。有的说:听了张秉贵的发言,增强了做商业工作的高尚感和责任感。有的说:过去有些长期没有解决的思想问题和工作问题,听了张秉贵的发言,心里豁然开朗。有的在找差距,表决心。包头市一位代表表示:要把张秉贵的“一团火”引到包头商业职工的心坎上,让它越烧越旺。重庆市一位代表写诗一首:学习张秉贵,贵在为人民,心中一团火,暖在工农兵,本领过得硬,主动又热情,柜台炼红心,迈步新长征。
“一团火”也激起了作家的激情。应邀出席大会的名作家冰心和工愿坚先后采访了张秉贵。冰心写出了报告文学《颂‘一团火’》,发表在《人民文学》上;王愿坚写了报告文学《甜蜜的事业》,发表在《解放军文艺》上。
在同作家接触中,张秉贵才知道他接待过的小顾客中就有冰心的儿子和女儿。78岁高龄的冰心对张秉贵说:“我们一家人早就念叨您啦!今年初春,我的儿女们在餐桌上问我:您知道著名劳模张秉贵吗?就是我们小时候常对您讲的德昌厚那位张师傅啊!那时候,我们去买的只是5分钱的糖果,3分钱的冰棍,张师傅对我们可亲啦!’现在各行各业都提倡向您学习,我的儿女们也都要学习您的‘一团火’精神,每次去百货大楼都看到糖果柜台前里3层、外3层地围着人,所以也不大敢过去打招呼,怕耽误您的宝贵时间。”
作家的想象是丰富的、美好的。他们感受到张秉贵是要以心中的那团火,通过他们的文章传递给各条战线上的人,让大家都举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火炬,以最快的速度,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的确,张秉贵所想到的已经不只是自己,不只是自己的同行,而是整个阶级,全国人民。当他作为代表出席中国工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进中华全国总工会第九届执行委员会的时候,他的想法就更加明确和具体了。工会九大,是在揭批“四人帮”的斗争取得胜利的基础上,动员全国职工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一次大会。大会期间,张秉贵见到许多老模范,话题离不开经济改革。他决心把“一团火”用在改革上,发出新的火焰。
春蚕不吝未尽丝
他病了。一年前就病了。可没人知道,也没告诉别人。他仍在奔波,还在操劳,他是在用最后的生命之火,去作最后的点燃,最后的燃烧。
1987年5月2日。北京。协和医院。
几位表情严肃、额头沁着汗珠的大夫,从手术室走出来。他们摘下口罩,长吁一声。担任主刀的协和医院院长朱预默默地写下了:
张秉贵,69岁,贲门癌,晚期……
在办公室,有关教授、专家对泣不成声的北京百货大楼领导、张秉贵家属说:“太晚了,太晚了!这病起码在一年前就爆发了!”
“一年前?”在场的人无不惊讶。一年前,张秉贵是怎样的精神啊!一年来,张秉贵是怎样在奋斗,拼搏的啊!
1986年6月12日,天刚放亮,一辆面包车急驶在北京通往张家口的路上,经过4个小时的颠簸,连早饭都没来得及吃的张秉贵,下车后就投入了工作,当天就作了一场报告。
在张家口,张秉贵3天作了4场报告,加上每天的表演,其负荷之重对一个年近7旬的老人来说,是可以想象的。4场报告,场场爆满,但仍未满足张家口商业战线职工的要求。临行前的晚上,张秉贵又应邀与近百名同行交流,切磋服务工作中的问题。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提问,张秉贵一一回答,并列举自己工作中遇到的事例解难,直到深夜11点,会议主持人再三宣布散会,大家才与张秉贵一一惜别。
没有几个小时的睡眠,第二天一早,张秉贵又踏上了返京的路途。车行两小时,一行人按计划到途中的怀柔县小歇。没料到,怀柔县几位负责人早等候在这里迎接。他们带着歉意,开门见山地说:“张师傅,您这么劳累,我们还想请您给县里作场报告,群众已经等候在礼堂了。”这种特殊的邀请方式,实在出人意料,随行的人都把目光投向张秉贵。张秉贵连说:“可以,可以,我这就去。”喝了几口水,就走向会场。这时,时针已指向10点半了。
这是张秉贵所作的100多场报告中最长的一次报告,也是他最后一场报告。过去,每场报告100分钟,不会相差30秒,这一次,却破例讲了近两个半小时。
报告完毕,回到休息室,张秉贵脸色苍白,虚汗不止,双手紧按在心口上,脸上露出痛苦的神色。可是,刚才,他是那样的精神焕发,他用心头的“一团火”点燃着怀柔人民。张秉贵没有理会自己的病痛,没有听从同来人的劝阻,下午又强打起精神,应邀到县副食商店,为小城的服务员,顾客表演了“一抓准”、“一口清”。怀柔群众,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一团火”在这里发出光和热时的动人情景。
1987年1月14日,是北京冬季数得着的寒冷日子。天再冷,雪再大,也挡不住年近占稀的张秉贵出门。这天,他应来自老山前线乐团战士的要求,亲自为他们卖糖果。
柜台上,张秉贵象平日一样满面春风,神采奕奕,唯一与往常不同的,是他没穿工作服。不穿工作服上柜台,这在他柜台生涯中是唯有的一次。
“张师傅好!”“张师傅您辛苦了!”“战士们到柜台前衷心问候他。
“同志们才辛苦哪,欢迎你们来啊!”张秉贵笑容可掬,他一边亲切地招呼战士,一边表演抓糖。一个战士买两斤糖,张秉贵一样几块地拿了十几个品种,刚称好,包完,便脱口报出款额。这位战士高兴地说:“我要把糖带回前线,让大家都尝尝张师傅卖的糖!”临行前,“老山魂乐团”的同志们将老山前线纪念章亲手佩带在张秉贵胸前,深情地说:如果再来北京,一定再来买糖!
告别了前线战士,张秉贵走出柜台,在办公室里他只能倚墙扶桌而立,浑身虚汗直冒。这次卖糖是他辉煌柜台史的最后一页。他为祖国最可爱的人,站了最后一班岗。
就在张秉贵卧床前的一个月,他还抱病相继参加了北京市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他带去了人民群众关于物价、退休职工待遇问题等的意见。意见和建议经过专门机构研究,被接受采纳了。他最后一次尽了人民代表的职责。
就在这两次会上,张秉贵已不能进食,每天靠两块巧克力支撑着。可是,无论与会代表,还是大会工作人员,都没有发现张秉贵的病情。因为张秉贵每次开饭都出现在餐桌上。为了不辜负选民的期望,尽到自己的责任;为了讨论好,审议好国家大事;也为了不给会议带来麻烦,他在开饭时准时和大家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他强忍着对油荤味的恶心,克制着肉体巨大的痛苦,强咽下几口干饭,然后匆匆离去……
就在这次抱病参加的会上,张秉贵还给北京北兵马司小学写了一封信,信中,他殷切期望孩子们做一个“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接班人。这是他一生中发出的最后一封信,把最真挚的希望寄给了祖国的未来。信,在报上发表后,北京市不少小学开展了“学习张秉贵爷爷”的活动,因为他们尊敬的张爷爷正是一个“心中有祖国、有集体、有他人”的人。
张秉贵住院了。他身在病床,心中系着的全是事业、大楼、工作、他人,唯独没有他自己。守在旁边的孩子有时忍不住劝他:“爸,您好好养病吧,出院了,您才能工作。”他对孩子们说:“我做得太少,人民给我的太多了。你们要听党的话,要多做工作!”他几次把守候他的儿子撵走,说:“有医护人员在这里,你们上班去吧!”孩子们执拗不过父亲,只好离去。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张秉贵的孩子们生平头一次有这么长时间和父亲在一起。小儿子朝庆遗憾地说:“我爸爸的‘一团火’都给了别人,对我们来说。‘一团火’仅是妈妈。”张秉贵从1955年成为北京百货大楼一名售货员后,直到退休,长期住在大楼宿舍,每星期只回家一次。就是这仅有的一次回家,在家里他不是练售货技术,就是到处学习商品知识,无暇和家人在一起。至于家务,全由爱人崔秀萍承担。孩子生病时,只有崔秀萍一人抱着上医院,护理,就是孩子恋爱、结婚,也全由他爱人一人操持。孩子们开始都对父亲有意见,及至懂事了,他们才理解了父亲。
张秉贵的孩子们始终感到遗憾的是,都在北京工作的6口之家,竟没有一张全家合影,也没有一同逛过公园。1987年“五一”节,张秉贵的小儿子要结婚了,4个孩子商量好,这次一定要拍张“全家福”。照相机、彩卷早早买好了,但谁也没想到,就在婚礼的前一天,他们的父亲胃疼难忍,被急诊送进了医院,从此一病不起。
张秉贵的孩子们虽然有不少憾事,但他们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幸福,他们为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因为在父亲病重的日子里,他们亲眼看到了上至中央领导,下至素不相识的工人、军人、教师、医生等各行各业人士,对他们的父亲这样关心和爱戴,还有比这更高的荣誉吗?还有比这更大的幸福吗?
有一天,一位军官走到张秉贵床前,庄重地向张秉贵行了个军礼,亲切地说:“张师傅,您前年曾为我们军民共建作报告,使我们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鼓舞,柳荫街3000多军民推选我来看望您,感谢您!”躺在病床上的张秉贵想起了那次热烈隆重的场面。认出了站在跟前的就是51121部队的张政委,他激动地流出了眼泪……
这两天,张秉贵的床头多了一束鲜花。光彩夺目的鲜花,给小小病房带来了生机。当张秉贵知道鲜花是顾客送来的时候,激动地说:“顾客真好啊!……”花瓶下面压着一封信,这样写道:
“张师傅,我是您的一位顾客,1972年当我第一次见到您时,您正在热情地接待顾客。当时,我被您热情周到的服务和娴熟的售货技巧惊呆了。大冬天的,您竟忙得脸上泛着红光,额头渗着汗珠,我不忍心再给您添麻烦,就默默地站在柜台左侧看您工作,以致忘记了时间……看您工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象是上了一堂为人民服务的教育课。最近听说您病了,我们单位的同志都很关心,您知道,我们是怎样爱您啊!……”
9月14日这天,张秉贵从昏迷中清醒过来。突然,他眼睛一亮,看到了百货大楼食品部党支部书记邓广凤。邓广凤急忙握住张秉贵的手,看着几天不见,已瘦得变了型的脸,强忍着泪说:“我代表食品部的职工来看您,为迎接十三大、国庆节,食品部正在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张秉贵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服务……要做好,……咱们大楼……是窗口,……同志们要保持先进,……我真想在节日回去站柜台,为顾客……”邓广凤含泪连连点头,张秉贵头上沁出了一层汗珠,他继续喃喃着:“要开十三大了……还要加快改革……”
一息尚存,心系事业;一息尚存,心系国家;一息尚存,心系改革;一息尚存,心系顾客——这就是30多年来始终洋溢着“一团火”精神的张秉贵。
他还在我们中间
弥留之际,在协和医院的病床上,他说:“我要走了……”
他“走”了。可他的顾客舍不得他,他的同事忘不了他,他的柜台依恋着他。他走了,但他的微笑还在,他的精神永存。
一颗灿烂的柜台之星陨落了。
著名劳动模范张秉贵永别了他亲爱的顾客,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是万恶的贲门癌无情地夺去了他的生命。仅仅几十秒钟的广播,牵动了千千万万普通人的心。
第二天,他生前工作过的地方——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前,顾客特别多。人们不再边买糖果边关切地打听他的病情,一些人默默地站了一会儿,然后离开。一位年轻的母亲拉着一只小手走过来,慢慢俯下身对孩子说:“过去张秉贵爷爷就在这儿卖糖果,现在不在了。”周围的人眼睛湿润了。
一位身材高大的男青年,神色悲戚,久久徘徊在糖果柜台前。“您来买糖果?”“不是。”“来看张秉贵师傅?”“不是。我已知道他去世了。我是来看看老师傅工作过的地方。”“您是他的徒弟?”“不是……也是。我也是服务行业的,在海淀区一家副食店卖水果。14年前,我到这儿来买糖果,被张师傅吸引住了。他抓糖,一把就准;他算帐,分毫不差,我看呆了。那时候我算术成绩不好,老师傅的本领给我很大触动。以后参加工作,当上售货员,一想到这位同行前辈,也不再觉得有什么憋屈。有空,还是常来看看,张师傅总是那么热情、那么利落。我心里要有了不痛快的事,到这儿站一会儿就啥也没了。真想拜他为师啊,就是鼓不起勇气。现在……”年轻人声音有些哽咽,停顿了一下,“不过,我心里早已把他当作我的师傅了!”是呵,张秉贵想不到,在他言传身教的数以千计的徒弟之外,还有这样一个心仪的徒弟。
有好长时间,一位中年人倚着柜台久久不忍离去。这位铁道部某桥梁厂的工程师说:“曾听说他在百货大楼带出不少徒弟,特意来观察观察。果然,不少青年售货员一秤准,一口清,动作挺规范,态度也不错。看到此情此景,我心里也好受了一些。”
在百货大楼一楼营业大厅,有一条醒目的红色横幅:“发扬张秉贵‘一团火’精神,进一步提高优质服务水平”。满头白发的“张秉贵式售货员”李长满,这位张秉贵的老同事,正带着10来名青年营业员忙碌地接待围得一层层的顾客。一位脸上挂着稚气的营业员哽咽着对大家说:“张秉贵原来就在这儿站柜台,我老觉得他还在这儿。”
食品部党支部书记邓广凤讲了这样一件事:“25岁的营业员刘根,原来和张秉贵一个组,朝夕相处。张秉贵对工作忘我的爱,对顾客炽热的情,对技术刻苦的钻,使小刘深受教育。张秉贵对小刘关心,小刘对师傅也格外尊敬。1985年小刘从糖果组调到烟酒组,张秉贵亲切地对他说,要带去咱们的作风,搞好服务。张秉贵住院后,小刘一直想去陪伴、照料他,哪怕一夜也好,可是没等如愿,张师傅竟“走”了。噩耗传来的第二天班前,小伙子伏在柜台上失声痛哭。
那位脸带稚气的营业员说,我与张师傅一起工作的时间不长,我平时不太爱说话,有时觉得很孤单,可张师傅每次外出或开会回来,都来和我打招呼握手,关怀的话说不完,充满乐观的情绪。我真想念他,说到这儿,姑娘的眼圈红了。
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组织的座谈会,更催人泪下。大家谈着谈着便说不下去了,发言者激动,听者感动,主持人和录音师都哭了。张秉贵徒弟王京华的发言录了3次才成,还是边说边哭。
烟酒组几位营业员回忆悦,张秉贵的手,握过国家领导人、社会名流、许许多多顾客的手,也握过我们的手。他的手是那么灵巧,“一抓准”令人惊叹;他的手又是那么“热”,温暖了许多人的心,他的手为我们商业争了光。
服务标兵吴恩会说,张师傅在点滴小事上严格要求自己,把顾客当亲人,给我们做出了傍样,我就是以他为楷模的。
共产党员季连松说,张师傅离去了,但他的“一团火”精神决不会随之而去。
商场礼堂里挂着大字标语:“以张秉贵为楷模,信守职业道德,树立服务新风”;“发扬‘一团火’精神,满腔热忱为顾客,争创一流水平”。礼堂里围坐着的青年人在谈张师傅。走廊里,各团支部的一块块黑板报上写满了行行深沉的怀念话语和充满激情的决心。
北京市委关于向张秉贵学习的决定发出后,百货大楼召开了党支部书记会、团委会,以及劳模、青年代表座谈会,还组织服务标兵示范表演,巡回报告,举办张秉贵事迹图片展,播放张秉贵生前事迹录相。食品部还具体提出学习张秉贵的“四个一”:卖货一抓准,算帐一口清,服务一个劲,“份外”一件事(即每天至少做一件份外服务好事)。在百货大楼,一个“学习张秉贵,争当文明售货员,争创文明班组,争做文明柜台”的热潮正在兴起。
张秉贵晚年带的25个徒弟中已有3人获“五一”劳动奖章,1人是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其余的有劳动漠范、先进生产者。张秉贵在生命垂危中还对探望他的同事说:“节日前这么忙,很想和大家一起去站柜台,为顾客服务。”
在食品部办公室,墙上有块1米见方木制表格,插满了写着人名的小塑料牌,那是食品部职工人员表。写着张秉贵3个字的小牌牌仍然放在那里,放在食品部140名职工中间。
1987年9月26日上午,数以万计的人们络绎不绝来到八宝山革命公墓,向顾客最亲近的人,张秉贵同志的遗体告别。
在3尺柜台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张秉贵安卧在鲜花、翠柏之中。他那双曾经给千万人带来过温暖的总是含着微笑的眼睛再也不能睁开了。但是,他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精神却永远不会泯灭!他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