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雪域高原公仆歌

雪域高原公仆歌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切没有瞒过当时任县委书副书记的孔繁森的眼睛。小李工作中出了问题,孔繁森总是及时指正帮助。孔繁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孔繁森挨个儿询问了病员的伤势情况,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和医生配合,争取早日康复。孔繁森心情异常沉重。

5.雪域高原公仆歌——孔繁森

孔繁森,一位具有新时期共产党人伟大风范的英雄人物,一位树千百万人民公仆光辉榜样的献身赤子。他的赤心,他的奉献,谱写出雪域高原上永远传唱的公仆颂歌;他的英名,他的业绩,树立了神州大地上无限崇高的公仆典范。

友  情

孔繁森虽然为官多年,却从没给人留下一点儿官架子的感觉。相反,他每到一处,都和周围的同事、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作为领导,他关心群众疾苦,处处为他人着想。身边的人,谁家有困难,他总会第一个察觉。群众背后都悄悄地说,孔繁森的眼睛特别亮,他会窥视人的内心,洞察周围的一切。

1984年,莘县县委来了一位年轻的通讯员,小伙子名叫李建国,刚满16岁,性格活泼开朗,勤学好问。看着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孔繁森打心眼儿里喜欢他。然而灾难却不幸降临,小李的父亲不幸去世,家庭瞬间像折了顶梁柱。常年多病的母亲经不起这一打击,从此卧床不起。小弟抱着他的腿哭喊着:“哥哥,我要爹,我要爹。”他一夜间像换了个人似的,办公室再也听不到他欢快的笑声,阅览室也没有了人们熟悉的身影。除了整日只顾埋头工作外,没事的时候便独自一个人对着墙壁发呆。这一切没有瞒过当时任县委书副书记的孔繁森的眼睛。一天晚上,他把小李叫到自己的房间,拿出一个信封递给他:“里面有1000元钱,你先拿回去用,该结账的结一下,该还的还上,抓紧时间给你母亲看看病。家里以后就要靠你了,你垮了他们怎么办?坚强点儿,组织上会帮助你的,以后有什么事及时找我好了!”拿着这些钱,小李呜呜地哭了起来。他哪里知道,这里边有一半是孔繁森多年的积蓄,其余的则是他从别处借来的。

从此以后,小李的事就成了孔繁森的事。小李的母亲来县城看病,孔繁森总是及时看望。小李工作中出了问题,孔繁森总是及时指正帮助。渐渐地,小伙子又恢复了往日的自信与欢乐。

一天,小李正在孔繁森屋里帮忙,抬头见孔书记正上下打量自己,不禁笑着问道:“孔书记,有什么不对劲吗?”

“哎,小李,你别说,咱俩的个头儿身材还真差不多,你要不嫌弃,咱俩的衣服合着穿!”孔繁森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他拿出自己经常穿的衣服,一件件比划着。“嗯,这件穿你身上保准不错,快来试试!”

小李禁不住又要流眼泪。孔繁森拍拍他的肩膀,说:“都是小伙子了,不要婆婆妈妈的!把身上的衣服脱下来洗洗!”

一次,孔繁森花80元钱买了件中山装,拿回来后对小李说:“你穿上我看看!”小李穿上特地在镜子前走了两圈。“蛮精神的,正合身,你穿着吧!”“那怎么行!我怎能穿这么贵的?”“这是我特意给你买的,你们干通讯员的穿的体面些好,我都四十多岁了,穿什么都行!”

小李高中毕业后,由于生活所迫,没能继续念书。但他心中一直有个梦想:考大学拿文凭。工作闲暇之余,他一头钻进书本里,一看就是大半天,连吃饭的时间都忘了。为了帮助他掌握知识,孔繁森经常趁外出开会时,给他捎一些学习资料,鼓励他奋发向上,努力工作。1984年李建国考入了山东省团校,1987年又考上了山东省青年干部学院。

谈起这段往事,李建国总是说:“没有孔书记,就不会有我李建国的今天,我每前进一步都是孔书记托着走过来的。”像李建国这样的例子,我们举不胜举。孔繁森走到哪里,就把真情留在哪里。雷锋“对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这句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灾难发生之后

孔繁森常说:“为人民服务五个字,不能光挂在嘴上,写在文件上,更重要的是应该铭刻在每一个党员干部的心窝里。”孔繁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我们这里记录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个小故事。

1987年8月26日,莘县刘庄乡于楼村遭到龙卷风的袭击,全村共死亡2人,重伤44人,正在于楼村小学上课的106名小学生被砸,小村里一片哭嚎声。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即将丰收的庄稼倾刻间变得一片狼藉,村里到处是被砸死的大牲畜的尸体、横七竖八的断木。傍晚,消息传到孔繁森耳朵里,他抓起电话,第一句话就问:“有没有人伤亡?”

“有一些重伤病号,已送往地区人民医院,孩子伤得较重,因为事发时他们正在教室上课……”

后面的话孔繁森已来不及细听,他扔下话筒,拔腿就往医院跑去。当时,大约是晚上7点左右。他住的地方离医院不太远。夏日的东昌路上异常炎热,行人疑惑地望着这个满头大汗的中年人,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孔繁森的心在流泪,他仿佛看见了群众痛苦的眼神,听到孩子们抑制不住的呻吟声。

当他气喘吁吁地来到医院急诊室,看到伤员已基本安排就绪,重伤群众已基本脱离危险后,才稍稍喘了口气。病人中有认识他的,不禁亲热地喊道:“孔书记,您怎么来了?”“我来看看你们,怎么样,伤口还痛不痛?”

孔繁森挨个儿询问了病员的伤势情况,反复叮嘱他们一定要好好和医生配合,争取早日康复。虽然孔繁森已调离莘县四年多了,但他对那里的群众、一草一木依然感情很浓。第二天,孔繁森又一次来到医院,把自己掏钱买的两纸箱奶粉、面包送到了病人手中,他亲自为躺在病床上还不能动弹的孩子冲了一碗奶粉,用小匙一口口地送到孩子口中。看着孩子喝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孔繁森欣然地笑了。

从莘县刘庄乡出事以后,孔繁森接连打了十几次电话,询问那里的救灾情况,虽然乡党委书记王双玉一再请他放心,但他还是按捺不住忧虑的心情,决定亲自去一趟刘庄乡。临行前,他拿出600元钱专门从医院买了一些急救药品带上车。一路上,看到刮断的电线、摧毁的农田房屋……孔繁森心情异常沉重。莘县本来就属于贫困区,这次龙卷风来得这么快、这么猛,人们丝毫没有一点防备,损失可想而知。刘庄乡政府大院内一片忙碌,各村的救灾物品正源源不断地装车,看到孔繁森从车上下来,乡党委书记王双玉急忙走了过来。“王书记,我这次带了些急救药品,或许能派上用场。”他悄悄地把王双玉拉到一边塞给他500元钱说:“老王,钱虽不多,但这是我的一点心意。”王双玉哪里肯收。孔繁森着急地说:“我在这儿工作这么多年也算是我的一个家吧!怎么我为家做点儿事都不行?”王双玉只好把钱暂时收下,趁他不备,悄悄又把钱塞回了车里。回城的路上,孔繁森终于发现了这件事,他先是一愣,既而吩咐司机退回去,用这些钱在县城百货商店买了一些生活用品,开车送到了正在县医院治疗的群众手中。纯朴的农民感动了,当他们得知眼前就是曾任了四年莘县县委副书记的孔繁森时,不禁激动地说:“孔书记真是个有情有义的人!”

辞别老母

孔繁森从小就孝敬父母,热爱家乡,以“孝子”闻名乡里。无论他当工人、当部长、当书记,只要在家他就帮助母亲料理家务。后来,母亲随着年龄的增大,不但不能料理家务,生活也难以自理,他就经常把老母亲从乡下接到城里,照顾老人家的生活起居,帮助老母亲洗脸、洗脚、梳头、剪指甲、倒便盆,给老人以无微不至的关心。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援藏干部,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再次赴藏并担任山东赴藏干部领队。当省委组织部领导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犹豫一会儿,但还是作出果断的回答:“谢谢党组织对我的信任,我是党的干部,坚决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孔繁森心里明白,这个家实在离不开他。妻子王庆芝体弱多病,三个孩子正在上学,最大的女儿孔静还没有工作。自己也随着年龄的增大,身体远不如从前。最让他放心不下的是年近90生活不能自理的老母亲。自己一走,全家生活的重担,又要全部压在王庆芝一个人的肩上。孔繁森真不知该如何向妻子开口……

离进藏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在一天夜里,孔繁森终于鼓起勇气对妻子说:“庆芝,组织上又安排我进藏了……”

“你答应了?”

“答应了。”

……话还没说完,庆芝就掉下泪来。孔繁森心里也非常难过,他动情地对王庆芝说:“庆芝,我欠你的太多了,等我这次援藏回来,一定加倍偿还!”

庆芝是个很开朗的女人,又有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她爱丈夫,并不是像许多女人爱孩子似的爱,而是一种博大、无私、高尚、纯洁、让你自由、让你发挥自己的爱。可王庆芝也知道,丈夫认准的事,再劝阻也是徒劳,她太了解丈夫了。

她答应了丈夫,并一再叮嘱他保重身体。

赴藏日期临近了,孔繁森为了尽量补偿母亲的哺育之恩,给母亲喂水、喂饭、梳头、洗脚、倒便盆的事儿一点也不让妻子和孩子们干,他轻轻梳理着老人那稀疏的白发,陪老人拉家常至深夜。他怕母亲不能接受他再次赴藏的现实,他对母亲说:

“娘,儿又要出远门了,要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要翻好几座山,过好几条河。”

已是风烛残年的老母亲抚摸着儿子的头说:“三儿啊,咱不去不行吗?”

孔繁森哽咽着说:

“不行啊,娘,咱是党的人,咱得给公家办事啊……”娘说:“那就去吧!”

1988年10月7日,聊城地区行署大门口,行署家属院的胡同里聚集了好多人。孔繁森的住处更是挤满了人,有孔繁森的老领导、老同事,也有孔繁森的亲朋好友,他们都是前来为孔繁森同志送行的。该说的都说了,该嘱咐的嘱咐了。外面有人在催促,可孔繁森迟迟不提走字,而是一句话不说,泪汪汪的看着母亲。一位细心的老领导似乎理解了孔繁森此时此刻的心情,他对屋里的人说:“咱们先到院里等等,让繁森再给母亲说几句话。”

人活七十古来稀,孔繁森的母亲已88岁高龄,这次分别,说不定就是和母亲最后的诀别。就当人们走出房门的一刹那,孔繁森“扑通”一声双膝跪在母亲的面前,哽咽着说:“娘,儿子走啦,要过好长时间才能回来看你,你要多保重啊!”

说着,孔繁森把头埋在老母亲的怀里,失声痛哭起来。人们听到哭声,过了一段时间第二次进屋,扶起抽泣不止的孔繁森。

孔繁森眼含热泪,没有向送行的人们道别便急忙钻进车里,毅然踏上了第二次赴藏的万里征程。

情满拉萨

孔繁森满怀对藏族同胞的挚爱和对家人的满腹牵挂,于1988年10月26日从成都第二次踏上了西藏高原。从踏上西藏高原这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祖国西部这块神圣的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藏族人民。他曾在日记中写道:

为了祖国的每寸土地繁荣昌盛,我愿做雪山上的一盏明灯,把祖国的边疆西藏照亮。

孔繁森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第二次赴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拉萨市所有的县、区、乡,访问了上百所学校、十几所医院和四十八个敬老院、福利院。

尼木县是拉萨最远的一个县,孔繁森听说这个县卡若乡制南村有一所仅有一名教师和六名学生的村办小学,而且这位女教师家境贫寒,四个孩子无人照管,但她不顾这些,每天坚持跑两三里山路到校上课。孔繁森听后很受感动,决定到制南村小学看望这位女教师和她的学生。

从卡若乡到制南小学要翻过一座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山,车到山前已无路可走,随行的同志看到拔地而起、山头还有片片积雪的高山打起退堂鼓。

“回去吧!孔市长,这路没法走!”

孔繁森说:“怎么可以打退堂鼓呢?车子不能走还有两条腿,腿不够用还有一双手呢!”说着,孔繁森手脚并用向山上爬去。随行的同志拗不过孔市长,也随后跟了上来。

爬了一会儿,孔繁森脸色发青,嘴唇发紫,这是体内缺氧所致。又有同志说:“孔市长,你身体吃不消,还是回去吧!”

孔繁森确实感到头昏脑胀,全身乏力。但他想:我们的女教师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为党的教育事业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我作为一名分管文教卫生的副市长,连看望她的困难都不能克服吗?

他说:“这路再难走也要去。我们是代表拉萨市政府,代表拉萨市党组织啊!”说着,孔繁森咬紧牙关,鼓起勇气,继续向上爬去。

他们终于翻过了大山来到了制南小学。当随行的同志向女教师介绍孔市长翻山越岭专程来看望她时,女教师感动得热泪盈眶,用夹杂着汉藏两种语言的话说:“孔市长,吐吉切(谢谢)!”

孔繁森亲切地说:“阿佳拉(大姐),我代表政府看你来了,感谢你为党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他看到女教师的穿着单薄破旧时,便抱歉地说:“来的仓促,没有给你带什么礼品,只给学生们带了点学习用品……”

女教师连声说:“吐吉切!”接过孔繁森给学生们带来的笔记本、铅笔等学习用品,一一分给孩子。

临行前,孔繁森又询问了办学情况和女教师的待遇问题。他看着学校仅是一间十分寒伧的小土屋,连个窗子都没有,学生的课桌也只是土台子,连声说:“条件太差了!”乡长点头说:“我们一定想办法!”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孔繁森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教育的新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给拉萨的教育工作带来了可喜的变化,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了80%,拉萨市有了第一所职业高中。

职业高中创办后,孔繁森还做了烹饪班的兼职教师,亲自登台授课、操作示范。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乡的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高度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采集水样。

孔繁森以出色的政绩、突出的表现,赢得了西藏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高度评价,山东党组织和广大人民群众也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1991年5月,山东画报以《情满拉萨——记山东籍援藏干部孔繁森》为题,报道了孔繁森在西藏的感人事迹。

人们称他“拼命三郎”

早在1976年,孔繁森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时,就带队到高唐县赵寨子公社帮助“农民学大寨”。那年冬天,公社为了开展冬季造肥,决定挖一个芦苇坑作为沤肥的场地。芦苇坑内苇茬子丛生,积水成冰,孔繁森把衣服一脱,第一个跳下去,挥镐舞锨地干起来,脚上扎破了口子,鲜血湿了鞋袜,别人把他拽上岸来,他撕块手绢,包扎了一下又跳下去。工作队的同志半是心疼半是开玩笑地说:“孔部长,拼命啦?”

孔繁森说:“拼命啦!”

就这样,孔繁森干工作落了个“拼命三郎”的绰号。

来到拉萨后,孔繁森干起工作来仍是不要命,他先分管文教、卫生、民政工作,后来公安、外经、外贸的担子也压在了他的肩上,数不清的会议、文件、报告、迎来送往,占了他不少的精力,他经常加班加点,忙得手脚不沾地。

看着他日渐消瘦的面容,一位山东老乡心疼地批评他说:“老孔,工作不是一天干的,要注意身体,可不能拼命啊!”

孔繁森说:“党派咱来西藏,不拼命工作就有愧于党啊!你的好意我领了,我觉得不一心扑在工作上就不算好同志,更不能算一个好党员,我们是领导干部,有责任和义务为人民多做点事情,我说的对吗?伙计!”

一席话,说得那位老乡心服口服。

市妇联主任藏族干部康英也劝过他:“孔市长,你这样没命地工作不行啊,身体要累垮的。”

孔繁森笑道:“没事,佛主看我工作忙,没给我生病的时间。”

天有不测风云,1989年孔繁森下乡途中遇车祸,身负重伤,生命垂危。西藏军区总医院的医护人员奋战了十几个昼夜,才把孔繁森从死神的魔掌里夺回来。在医生的建议下,组织上决定让孔繁森回济南继续治疗。临行前,孔繁森被送到他的住处休息,他发着高烧,无奈地躺在床上,但大脑一刻也没有停止考虑工作。猛然间,他想起那份尚未写完的教育考察报告,于是,艰难地支撑起病体,强忍着头和双腿剧烈的疼痛,坐在写字台前,一边思索,一边吃力地写起来……他必须在离开拉萨之前,把这份报告交给市政府的领导同志。

报告中,他详细叙述了全市所有中小学在办学方面的困难,今后工作努力方向,以及教师的思想状况和他们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报告写得详实具体,提出了不少合理化建议,只是报告中的字写得歪歪斜斜。孔繁森写完后,仔细地看了一遍。这时公务员小崔走了进来,他看到孔繁森脸上满是豆大的汗珠,惊叫道:“孔市长,你写什么……不行,你必须马上休息!”

孔繁森咧咧嘴说:“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很多,我回内地治疗放心不下,等一会儿你把这个报告交给教育局的领导,让他们再充实一下,交给市长……”公务员小崔看着孔繁森疼痛难忍的样子,含泪接过报告。

孔繁森又嘱咐道:“小崔,尼木县的小学教室很破旧,玻璃窗也坏了很多,学校没钱,买不起玻璃。你给教育局局长说,拨点经费……天冷了,别冻着学生。”接着又说:“还有卡若乡制南小学的搬迁问题……”

“……嗯,我知道了,我马上去教育局。”

“哦……还有……”孔繁森又想说什么,迟疑了一阵,叹口气道:

“你看我这脑子一时想不起来了,教育局局长知道有个乡的小学民办教师还未转正,人家够条件,让他抓紧办手续。”

“嗯。”

“贡嘎县完小还缺一名语文教师,你给教育局局长说,能否从市完小调剂一名?”

公务员点点头。

孔繁森又想说什么,只觉一阵头晕,用手托着下巴,停了好半天才说出来:“堆龙德庆敬老院有位叫旺姆的老人,患关节炎,我给他看过病,你抽空再去送点药。”

拉萨市洛桑格珠市长听说这件事后,找到孔繁森严肃而关切地对他说:“老孔,你必须马上回内地去,我已安排人去买机票,明天就走。从现在起我剥夺你的工作权利!”

第二天,市政府和各部门的领导同志纷纷前来送行,孔繁森拉住他们的手一再说:“这里的工作拜托同志们了……”

汽车慢慢地启动,人们久久不愿放下高高举着的手臂。人群中有人说:“孔市长真是个干工作不要命的人啊!”

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

1990年夏,孔繁森为了解决墨竹工卡县续迈乡农牧民饮水问题,亲自带着市财政局局长、市民政局局长、市卫生局局长又一次来到续迈乡。

前些时,孔繁森下乡来到这里,发现续迈乡的农牧民大都患有大骨节病,有的村有六七十个比较严重的病人,患者有老人、孩子、妇女,也有青壮年,有的腰椎变形,成了“对虾”,有的下肢萎缩,爬着走路,还有的瘫痪在床。看到这些,孔繁森心急如焚,水质含有大量的氟,时刻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必须尽快解决!

他们走下汽车,一起来到一户牧民家里,一位老人爬着出来,开了门。

“你们看看,这就是我们的群众……”孔繁森说着想把老人搀扶起来,老人佝偻着身子却无法站立。孔繁森又急忙伏下身,把老人抱到床上,接着又掏出听诊器给老人听诊,老人心脏没什么毛病,可老人那瘦骨嶙峋的双腿、巨大的骨节、忧郁呆滞的眼睛、愁云惨雾的表情却令人目不忍睹。

“解放四十多年了,西藏民主改革也三十多年了,我们还未解决老百姓的吃水问题,我们这些当官的心中有愧呀!不为民解忧,何以言公仆!我们对不起群众呀!”

孔繁森面色严峻,泪眼蒙目龙。

在场的三位局长,听着孔市长剜心窝子的话,也表情凄然,面露赧颜。

孔繁森又领着几位局长走家串户,一幅幅令人心酸的镜头展现在面前:突兀的骨节,变形的躯体,呆滞的面孔,还有那骨节粗大的双手……

目睹这场面,揪心动情!

“怎么办?”孔繁森擦擦眼泪,像是问自己,又像问身边的几位局长,接着心情激动地说:“我们要勒紧腰带,压缩办公经费,再难也要挤出钱来解决群众困难!”

孔繁森与几位局长现场办公,当即研究解决方案:

一、立即组织卫生部门化验水质;

二、由水利部门组织勘察新水源;

三、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全部搬迁;

四、由财政部门筹集搬迁费、打井款项;

回去后,当天夜里孔繁森便起草了《续迈乡综合防治大骨节病方案》。不久,自治区有关领导便决定拨款19万元,用于搬迁和打井。半年后,孔繁森下乡考察,再次来到这里,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农牧民,终于搬出了这块布满阴翳的土地,搬进了新居,吃上了甘甜的井水。

震灾就是命令

1992年夏季的一天黄昏,孔繁森刚刚从办公楼下来,正要点火做饭,听到一辆丰田车“吱”地一声停在窗前,接着传来急促的敲门声,孔繁森急忙放下手中的炊具拉开门,只见尼木县县长格桑多吉满头大汗闯进来。

“孔市长,不好啦,尼木、墨竹工卡、当雄3个县发生了强烈地震!”

“伤人没有?”孔繁森连忙问道。

“不清楚,我在办事处刚刚接到县里的紧急通知……”

“走,马上到灾区去!”

“您还没吃饭呢!”

“再说吧,震灾就是命令!”

说着孔繁森抓起一包压缩饼干塞进口袋,又急忙要通民政局局长群旦家里电话,要她立即带人随他一同赶赴灾区。

这时外面雷声隆隆,下起雨来,有人说:“等雨停一停再走吧,再说还有余震,要出事的!”

孔繁森眉毛一竖:“还等什么?怕自己出事,就不怕老百姓出事?”

两辆吉普车在大雨中颠簸着、摇荡着,向前急驶。一道道闪电划破夜空,照亮光秃秃的山峦,轰隆隆,闷雷炸响,仿佛击中山体巨石,接着一长串低沉的滚动声,仿佛是那雷顺着山坡向下翻滚而来,使人心惊胆颤、头皮发麻。

他们赶到尼木县,已是晚上八九点钟了。

孔繁森立即召开县委、县政府紧急会议,部署抗震救灾:连夜组织检查组和医疗队分散到各受灾区查看灾情;为确保农牧民生命安全,迅速组织撤离;立即筹备抗震物资,及早送往灾区。开完会,孔繁森又亲赴灾区,消失在雨幕中。

在通往重灾区朋岗乡的路上,大雨肆虐,引发了泥石流,汽车被陷入半米多深的泥石浆里。

孔繁森心急如焚,第一个跳下车来:“我们推车过去!”孔繁森浑身泥浆,用力抵住车尾巴:“来,使劲啊!”但一切都无济于事,汽车像泥牛入海,一动不动。怎么办?孔繁森正和大家商量救援方案,一辆军车驶了过来,折腾了半天,军车才把吉普车从泥石浆中拖出来。

赶到朋岗乡,已是黎明时分。

雨停云散了,孔繁森挨村挨户访问、查看灾情,只见一座座倒塌的房屋前一个个衣衫褴褛的灾民眼睛里布满愁云和泪水。

在一座房屋废墟上,一位三十多岁的妇女正在哭泣,身旁还站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瞪着两只圆圆的眼睛恐怖地望着满身泥浆的孔繁森。

孔繁森抱起孩子,心中一阵酸楚:“我来晚了,我来晚了!”说着将身上那包还未来得及吃的压缩饼干掏出来交给孩子……

孔繁森安慰孩子的母亲说:“别哭,别哭,党和政府会想办法帮助你们的!”

接着,孔繁森找来村长,查问房子倒了多少间,有无人员伤亡情况,牲口走失了没有?一一问过后,他对随行的同志说:“请你记下这些数字!”并吩咐道:“立即从县里调拨灾民们最急需的帐篷和棉被,还有青稞粉和牛粪饼……”

一连7天,孔繁森日夜奔波在3个县16个受灾比较严重的乡、区、村,谁也不知道那7天他吃了几次饭,睡了几次觉。

一张来自西藏的献血证明

孔繁森纪念馆展览大厅里陈列着一张来自西藏军区总医院的献血证明:兹有孔繁森同志于1993年先后3次来我血库献血900毫升,已按医院规定付给献血营养费900元整。

在这张令人难以置信的证明后面,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

1992年,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当时从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孔繁森领养了3个失去父母和家园的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只有5岁的贡桑。

一个人孤身在外,既要工作,又要带孩子,辛苦和劳累可想而知。晚上,工作一天的孔繁森回到家,先要给孩子们做好饭菜,然后再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就和孩子们挤在一张床上,孩子们经常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换洗床单。节假日,只要空闲,他总要带孩子们去商店、逛公园,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对这3个藏族孤儿的爱,甚至超过了对亲生子女的爱。

尽管孔繁森自己的家庭负担较重,但每次下乡,他总是把身上的钱物送给那些生活贫困的人们,往往刚过半个月,工资就花得所剩无几,有时连向食堂交伙食费的钱都不够。收养孤儿后,经济上更加拮据,他不愿向组织上伸手,可他不能眼看着孩子受委屈啊!

有一天,孔繁森悄悄来到西藏军区总医院血库,要求献血,其实他是为了孩子来卖血啊!值班护士刘业香见他两鬓斑白,年纪已大,告诉他不宜献血。他连忙恳求说:“我家里孩子多,负担重,急需要钱,请帮个忙吧!”在刘业香的一再追问下,孔繁森说明了自己的身份和卖血的原因,并一再请求刘业香为他保密。刘业香怎么也不能相信,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地委书记如此清贫,为了别人的孩子出卖鲜血。她哭了,她一再劝阻孔繁森说:“钱,我也能帮助你一些啊!看在我们山东老乡的分上,请您不要卖血了好不好?”可是刘业香怎能拗得过孔繁森呢,最后只好流着泪把针头插进了他的血管。

900毫升鲜血,对于年近50岁且常年在高原缺氧艰苦环境中的孔繁森来说,意味着什么?这是他向西藏人民奉献的比血还浓、比血还宝贵的炽热情感,是他向西藏人民奉献的博大而纯真的爱啊!

公 与 私

孔繁森在亲戚们眼中是个“大官”,所以经常有人求他办事,对此,孔繁森严格按原则办事,即使是最亲近的人也不例外,因为在他心中,公与私是一条永远不可逾越的界限。

1981年,孔繁森的大哥从百里外的老家赶到莘县,找到了当时任县委副书记的弟弟,刚放下车子,就给孔繁森“布置”了一个任务,“你侄子要结婚,得修修房子!你帮忙搞点平价木材。”

“国家计划内的木材,按规定个人不能买。”孔繁森沉吟道。

“哪能这么严?我听说只要当官的写个条子,肯定能要出来,你知道哥哥家穷,能省点就替哥省点,这事对你来说也算不上什么事!”大哥说。

孔繁森说:“大哥啊,这条子我不能随便写,如果从我这儿开了口子,叫我以后怎么面对别人,怎么再开展工作?”

大哥一听这话,脸色变得有些难看,一时间没说话。孔繁森从抽屉里拿出平时积攒下的一些钱,递到大哥手中说:“这件事大哥不要为难我,你该知道我的脾气,这钱,算我帮大哥的一点忙,如果不够,过两天我再捎些回家。”

大哥无可奈何地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说:“我就知道让你凭权力替自己人办件事难!”

孔繁森调往莘县工作后,为了照顾孩子读书,就把孔杰接到了身边,父子俩临时在办公室安了张床,算作是他们的“卧室”。一天,孔繁森办完公事回头望着正在聚精会神做作业的儿子,顺手拿起他的作业本一看,脸一下沉了下来,孔杰的作业本是印有“中共莘县县委”的工作记录本。

“小杰,过来!”

望望父亲严肃的面孔,孔杰以为他的作业又出错了。

“我问你,这本子哪来的?”

“从会计王叔叔那儿要的!”看爸爸生那么大的气,孔杰不明白他倒底做错了什么!

“我不是早就跟你说过,不要拿公家的东西,你怎么就当耳旁风!”孔杰终于明白了爸爸发火的原因,他不由地低下了头。

“孩子,公家的便宜咱不能随便沾,那样会害了你。贪污犯都是从贪图一点儿小利开始的,记住,公家的东西咱一分一厘也不能要。”

孔杰流着泪向爸爸承认了错误,并答应第二天把笔记本送回去。摸着儿子的头,孔繁森欣慰地笑了。

1987年孔繁森当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期间,堂邑老家一个亲戚来到林业局,焦急地说:“繁森,我有急事,能不能给我派辆车?”

“局里用车有规定,外边的人……”孔繁森面露难色。

“堂堂的大局长还弄不到一辆车?”那人显然有些恼怒。

“问题不在这儿,我是一名党员,应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我虽然是局长,但这里的东西都不是我自己的,我一个人说了不算!”

“不当家,还是官大不认老家人啦?”那人尖刻地说。

孔繁森没有再说什么,沉思良久,他拨通了办公室的电话,那位亲戚最终喜滋滋地坐车走了,却不知道后面发生的故事。

车派出去了,孔繁森却一直等在办公室里,直到车回来他问清司机,知道车共跑了40里路程,随即掏出30元钱,作为这次出车的费用,司机说什么也不肯收,孔繁森诚恳地说:“制度是大家定的,如果我不带头执行,这和一纸空文有什么两样?局长应和群众一样,不能搞什么特殊,这是私事用车,一定得收钱!”

于是在林业局私人用车记录本子上有了孔局长的名字。

不愿坐车的官

1991年7月中旬的一个星期天,骄阳似火,烤得人浑身似乎要冒油,拉萨市正进行中专考试。开考不久,一辆三轮车停在考场院外,一个中年人从车上下来,他头戴一顶破草帽,脸上挂满了汗珠,衬衣背后也被汗水浸透了,警卫人员疑惑地看看来人,不知他是干什么的。

“同志,你找谁?”

“我是……”孔繁森刚想自我介绍一下,碰巧一位监考老师过来了,他惊诧地问道:

“孔市长,你咋来了?”

这一问,倒把刚想要走的三轮车主吓了一跳:“我刚才拉的是市长?怎么光付钱不要发票?真少见!”

“来看看考场情况!”

看着孔市长满头大汗的样子,这位老师奇怪地问道:“你怎么出了这么多汗?司机呢?”

“他劳累了一个星期,让他歇歇吧!我租了辆三轮车过来的。”

“坐三轮车?市长坐三轮车?”

“有什么奇怪的,谁规定市长不能坐三轮车?”孔繁森笑着回答。

“孔市长,你虽是个大官,却没有一点官架子。”

是的,熟悉他的人都有这种感觉。

在聊城地区,孔繁森曾任林业局局长、党组书记。由于机关离家较远,局里专门为他配备了专车司机,可他却从不让车接送。即使遇到下雨下雪天,也总是骑着他那辆破旧的自行车。人们问起,他总是风趣地说:“顺便锻炼一下身体,也省了跑步的时间了!”

为了了解各县乡的林果发展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孔繁森需要经常下乡搞调查,当时局里有三部小车,孔繁森总是把它们让给几位年龄稍大的副局长,而他则带着几名技术人员骑自行车下乡镇、钻林地、趟小沟。

1987年春末夏初,全国著名的圆铃大枣之乡——茌平县,枣树遭受枣虱子等病虫害的严重危害,致使大面积枣树不挂果。其他县也有不同程度的病虫害。孔繁森心急如焚,早上8点他带领工作人员骑车出发,一连跑了6个乡镇、20多个村庄,行程100多里,一直忙到晚上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第二天,他推起车子又要下乡,工作人员忙拦住他:

“孔局长,车准备好了!”

“让几位副局长坐,他们年龄大,经不起折腾,我们今天调查要再细些,田间地头车过不去,不如骑车方便!”

工作人员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去了。

那年春天,孔繁森隔三差五就要骑车下乡,他跑遍了聊城、茌平、东阿等县市二十几个乡镇的上百个村子,做了厚厚的一大摞笔记,和果农结成了知心朋友,大老远,人们看到那骑车的熟悉身影,总忍不住大喊:“孔局长,你来了!”

留给世界屋脊的绝笔

1994年11月14日,孔繁森一行离开阿里,风尘仆仆去新疆考察工作。他们分乘四辆吉普车,沿着海拔最高、气候最恶劣的青藏公路行进。

16日,他们拜访了新疆叶城县委、县政府的有关同志,就阿里驻叶城办事处的土地征用费和工作人员的生活问题进行了商讨和察看。这一天,大伙儿整整奔忙了16个小时。

17日,他们离开叶城,继续上路。路上,孔繁森想到阿里与新疆关系密切,与新疆搞好合作,争取支持,事关阿里发展大局,再苦再累,也万分值得,于是,诗兴勃发,顺口吟出:

“南征北战整十年,苦乐桑梓在高原。只为万家能团圆,九天云外有青山。”

五天五夜,行程2000多公里,终于到达了乌鲁木齐。孔繁森来不及休息,立即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每天忙得只睡三四个小时。三四天过去了,需新疆帮助解决的油料、燃料、粮食供给、219国道管理以及共同开发边境口岸等十多个问题,都得到了新疆方面的积极回应。

11月23日,陪同孔繁森赴新疆考察工作的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汉晶等同志准备先行返藏。为了能将通过考察发现关系到阿里地区发展、亟需自治区领导帮助解决的问题请陈部长带回拉萨研究落实,孔繁森前一天晚上同阿里地区的随行人员开会研究直至深夜。回到房中,孔繁森却怎么也不能入睡。他重又披衣下床,坐到桌前拿起笔,边思索边拟写关于阿里地区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的报告。

孔繁森奋笔疾书,从交通能源建设到边境口岸开发,从教育规划到民兵训练,从落实救灾款项到改善办公条件,一口气列出了12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写了满满4张纸。写完抬头再看钟表,已是凌晨3点多钟了。

在乌鲁木齐不到10天的时间里,孔繁森联系解决了事关阿里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10件大事:3000吨小麦和2000吨大米的平价供应;阿里地区驻乌市办事处免征土地使用费;70年代600余名援藏干部的安置;执行中央对西藏优惠政策,阿里汽车进疆免征养路费;硼砂矿的铁路运输保障;油货车可互换拖挂的许可;500吨平价液化汽供应;在乌市新建援藏干部干休所和修建210国道。

11月28日,孔繁森一行人取道克拉玛依到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情况。不巧,天下起了雪,孔繁森担心阿里再出现暴风雪灾害,连夜拨通阿里电话,细心安排工作,彻夜未眠。

29日9点多钟,孔繁森又上路了。谁知就在这一天,不幸的事情发生了。他没来得及留下只言片语,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而四天前他写给西藏自治区领导的12条建议,竟成了他留给这个世界的绝笔!竟成了他留给西藏人民最后的宝贵财富!

繁森精神彪炳千秋

世界屋脊,神州大地,传扬着一曲人民公仆的不朽颂歌。

这就是伟大的孔繁森形象,这就是伟大的孔繁森精神!

为了完成党和人民托付给的艰巨的援藏任务,他两离桑梓,奔赴雪原。泪别老母之时,惜辞妻小之际,能够舍“小家”,顾“大家”,心中惟有人民!真可谓:先祖国之忧而忧,后藏胞之乐而乐!

为了西藏的繁荣富强,明知前程艰险,却义无反顾,并时时以革命先烈慷慨许国的豪言壮语为激励,立志把自己的一切全部贡献给祖国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真正实践了自己赫然书写在“党员登记表”上的铮铮誓言:“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

孔繁森在藏工作10年间,殚精竭虑,日夜操劳,强忍沉疴,一心只念着“工作、工作、再工作”。这正是: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为了抚慰援藏干部的思乡之情,鼓舞大家的工作斗志,孔繁森对同志们关怀体贴,无微不至,慷慨资助不遗余力。

他身为高职领导干部,出门却常背药箱,并潜心学医,为群众排忧解难,以至亲自关心过问偏僻乡村群众的防病搬迁、吃水打井问题。真可谓:为民解忧拳拳意,一口甜井送党恩!

他时时处处都以江总书记的指示为座右铭,落实“双拥”,情系军营,真正做到了同边疆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为了更好地抚育藏胞遗孤的健康成长,孔繁森穷尽身资,节衣缩食,以至三次献血,抚育孤儿。其清廉无私、竭诚爱民,足可称“感天地而泣鬼神”!

他处处严格自律,一尘不染,抨击腐败,义正词严,以自身的高风亮节,留下了万众传颂的美谈:我们的好书记“只吸自己的‘黄果树’,不抽公家的‘红塔山’”。

为了尽快解救因罕见灾害陷于危难的千万藏胞,他带病率队,风雪出征,指挥抗灾,对灾民更是解衣倾囊,抚慰体恤。藏胞都称他为“救命的‘大本布拉’,救难的活菩萨”!

为了全面推进阿里地区的繁荣和发展,他又不辞艰程,亲下新疆,考察学习,共商大计,彻夜赶写送交上级的建议报告。殉身任上之时,却未给亲人留下只言片语,只为阿里绘成发展的蓝图!

这就是孔繁森其人,这就是孔繁森精神;这就是具有新时期伟大风范的共产党人,这就是树千百代光辉榜样的献身赤子!他以对藏族同胞捧出的殷殷赤心、昭昭奉献,谱写出雪域高原上千秋传唱的公仆颂歌;他以为祖国人民留下的烈烈英名、灿灿业绩,熔铸成神州大地上万古流芳的公仆典范!

繁森业绩光耀百代,繁森精神彪炳千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