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为与无为——道家的生活智慧
“无为”是道家文化的重要命题,它对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皇帝到平民,从政府的官吏到山野的隐士,从学富五车的文人墨客到目不识丁的屠夫小贩,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这一思想的影响。有人用它治理国家,有人用它带兵打仗,更多的人则把它作为一种生活的智慧,当做自己的生活原则。人们在运用它的时候也不断的丰富它的内容。当然,“无为”理论在为人们提供高深的生活智慧的同时,也被许多不求上进者当做好吃懒做的借口。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人们对道家的“无为”思想的不同理解。
无为≠不为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最先提出来的。那时,社会动荡不安,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相互争夺,人与人之间失去了温情,人与自然的和谐也被打破了。老子认为,人类企图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而从事的各种人为活动,是违反自然本性的,也是一切罪恶现象的主要根源。消除罪恶的惟一办法就是停止人们的胡作非为,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以“无为”代替“有为”,对自然不进行人为的干预,使世界重新回到自然的和谐一体的状态。老子说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什么事也不干,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本性的任意妄为,要求人们不要任凭自己的主观欲望去行事,这里的“无为”总是和“自然”联系在一起,称为“自然无为”,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
用“无为”的态度去对待一切,处处顺应自然规律,不勉强用人为的力量去干扰它,不违背自然的规律去追求个人的目的,这样反而容易实现自己的目的,使自己的愿望得以实现——这即是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无不为”,以无为的手段达到有为的目的。水流花开、鹰飞鱼跃,这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但这一切又都是奇妙的:它们不想实现什么,却样样都实现了。“无为”思想在其消极的外表背后包含着积极的内容,中国历史上常常被统治者运用的“无为而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老子说:“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一个大的国家,就像煎一条小鱼。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煎一条小鱼的时候,不能过多的翻动,翻动得多了,小鱼就容易碎。而治理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如果国家的法令频繁变动,那么老百姓就会不知所措,从而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国家自然也就治理不好。所以一个国家的政策和法令都应该保持连续性,一切顺其自然,让老百姓安静无忧,避免国家和社会的动荡,只有这样才能把国家治理好。以无为的政策治理国家,就像到井中去打水,千万别把整口井的水都搅动,搅动得越厉害,残渣败叶也就越多,水也就越浑浊。只有不搅动井水才会清洁,同样只有不动荡社会才会太平,国家才会富强。
西汉时的汉文帝和汉景帝,就是从老子的这一思想中得到启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取消了许多的赋税,使得人民可以有所积蓄;取消一些劳役,把劳役尽量安排在农闲时,使得人民有时间去从书农业生产;放宽刑罚,使得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他的这些政策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迅速发展,出现“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
表面看来,无为似乎是什么都不干,其实,有时候无为正是为以后的有为作准备。楚庄王执政的时候,开始的三年,他没有发布一次命令,没处理过一次政事,大臣们都非常奇怪,不知道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有一天,一个大臣便用谜语暗示楚庄王:“有一只鸟飞到一座小山丘上,三年以来,它不飞翔,也不鸣叫,在山丘上一声不吭,这是为什么呀?”
楚庄王也和他打起哑谜来:“这只鸟三年不飞翔,是为了能专心长羽毛和翅膀;不鸣叫,是为了好仔细地观察民情。虽然它现在还没有飞起来,但一旦飞起来便会直冲云霄;虽然它现在还没有鸣叫,但一旦叫起来就会使世人震惊。你放心好了,我一切都明白。”
过了不久,楚庄王开始亲自处理政事,他一下子就废除了十几条不得人心的法令,杀掉了几个贪官污吏,任用了几个有真才实学的人。楚庄王的这些举措使得楚国的政治归于清明,经济日益繁荣,几年前还是乱糟糟的楚国一下子变得井井有条。几年以后,陈国和郑国向楚国称臣,楚国又打败齐国和晋国,成为天下的霸主。
楚庄王平时谨慎地收敛起自己的锋芒不炫耀自己的才能,而是在默默无闻中积累自己的经验,在无为中发现问题的症结,发现事物的本来面目,从而对症下药,这就是通过“无为”来实现“有为”。道家认为:一个君主,自己有智慧,也不要显露出来,以便使下属官员能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有能力也不要表现出来,以便更好地观察臣下的言行;自己有武力也不要逞威风,目的是使部下有机会表现各自的勇敢。君主好像是无所作为,但是却使得部下能尽心竭力施展自己的才能,达到把国家治理好的目的,这即是“无为而治”。
那么,“无为”与“有为”有什么区别呢?在老子看来,“为”是有特定含义的,他说:“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思是: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不要对它实行勉强的人为。比如逼着马去耕地,逼着公鸡下蛋等,这些都是“有为”。而至于在水中行舟等,则属于顺从自然的范围,不能称这些为“有为”。可见,“无为”与“有为”的界限在于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就是无为,反之就是有为。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在办事时一定要遵循这些规律,否则的话,如果总是自作聪明,存心破坏自然规律,凭个人的主观好恶办事,结果往往是被自然所嘲弄,甚至遭到自然的报复。我们熟悉的拔苗助长的故事即是一个典型。
春秋时宋国有一个技艺高超的雕刻家,他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显示自己的才能,于是,花了三年的时间,用象牙为国王刻了一片树叶。他刻的这片树叶,色彩光润而鲜艳,栩栩如生,甚至叶面上的脉络和茸毛都清晰可见,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国王看到后,非常喜欢,对雕刻家说:“你灵巧的双手完全能巧夺天工,你刻的这一片叶子比树上天然长成的还要好看。”于是国王便封这个雕刻家做了大官。
而列子听到这件事之后却感叹地说:“人力再巧也不能夺天工。暂且不说这片雕成的叶子没有生命力,即使有生命力又能怎么样呢?假如老天也要三年才能长成一片绿叶,那天下的树基本上都没有叶子了。”不依靠自然的规律,而单凭个人的技巧,一定会劳而无功,刻的树叶再好也是假的。
如果把应该在春天播种的农作物放在冬天播种,即使是技术再高超的农民也不能获得丰收;如果按季节播种,加上风调雨顺的话,即使是耕种技术再不好,也会获得比较好的收成。无为说到底就是要人们的行为遵循自然的规律。
宁静致远
对一个普通人而言,无为就是要保持平静的心态。“无为”和“有为”的关系表现为“静”和“动”的关系。“静”与“动”作为一对矛盾,道家提出了许多独特而又精辟的见解。老子认为,“动”来源于“静”,万事万物的源头是“虚静”,经过发生、发展后又回到“静”。就像一粒种子,经过发芽、生长、成熟一系列动的过程,又会到原来种子的静的形态。田野的小草树木春生秋枯,各种动物都逃不出最终走向死亡,世间的万物都遵循自然的本性,吸取大地的雨露,安享天然的寿命,最后都走向天然的寂静。“静”是主宰和根本,“动”是现象和表现。
一个人若是总想变动自己的理想,一天一个想法,今天想当作家,明天想成为科学家,后天又想做一名军人,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一个国家如果总是动荡不安,政局不稳定,一会儿要老百姓这样,一会儿又让老百姓那样,经常这样的话,必然使得老百姓不知所措、怨声载道,这个国家就一定不会走向富强。
聪明人都知道这一点的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时时注意保持心境的平静。诸葛亮在人们的心目中几乎是智慧的象征,刘备的军队在他的鹅毛扇的挥动下,东征西战,不断取得胜利,刘备三顾茅庐之时,诸葛亮还投有担任蜀国的丞相就已经对天下的情形非常熟悉,对历史未来的发展有深刻的认识,几句话就描绘出了当时天下三分的蓝图、真是“未出茅庐,已定天下三分。”诸葛亮所以具有这样的智慧,他自己说的一段话对此作了说明,他认为: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应该以静来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以朴素来培养自己的道德。只有生活俭朴,戒除骄奢,才能显示出自己的志向和情趣;只有保持平静的心境,精神专一,才能树立刻苦学习的决心。而只有刻苦学习才能增长才干,轻浮懈怠就不能思虑深远,心情烦躁就不能陶冶性情。这就是所谓的“宁静致远”。
见到过蚯蚓吗?它没有锐利的爪子,也没有强壮的筋骨,身子软软的,但是它却能使结实的土地变得松软,种田的农人知道,蚯蚓多的地里土壤必定疏松。蚯蚓吃的是硬硬的沙土,喝的是地下的泉水。蚯蚓有这么大的本领在于它有着坚韧而恬静的性格,它可以专一的做一件事,这就是蚯蚓成功的秘诀。相反,螃蟹有八只脚,但它连自己住的洞穴也不会挖,一辈子都寄人篱下,住在蛇或鳝鱼的洞穴里。螃蟹活得这么窝囊是因为他的八条腿害了它,因为行走方便,它便经常到处乱跑,性格也变得浮躁好动,不能静下心来学习,这样它怎么也不能学会挖洞。
保持心境的平静可以使自己经常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不断地找出自身的缺点,并且改正它,从而不断进步。认识别人不容易,但认识自己则更难。老子认为能识别他人只是机智,而能够认识自己才算是高明。人们总是容易看到别人脸上的疮疤,却很难看到自己脸上的麻点。战国时期,楚庄王准备出兵攻打越国,有一个大臣就问他:“听说大王要攻打越国,这是什么原因呢?”
庄王回答说:“因为越国的政治很腐败,兵力也很弱,容易取胜。”
这个大臣说:“也许是我这个人太愚蠢了,我认为大王攻打越国是不应该的。一个人的智慧就像自己的眼睛一样,能看清楚百步之外的东西,却看不见自己的眼睫毛。大王的军队在不久前被秦国和晋国打败,丧失国土几百里,这不是表明我们的兵力也不强吗?我们国内到处是百姓造反,贪官污吏多如牛毛,大王多次想实行廉政就是不能实行,可见我国的政治腐败混乱,和越国不相上下。大王看不到自己国内的情况,却想去攻打越国,这样的想法正和眼睛看不到睫毛一样啊!”
楚庄王听他一说,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取消了攻打越国的计划。这个故事说明一个人不仅要看到别人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要坦然地看待自己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在生活中少犯错误,不断取得进步。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心境的平静呢?按道家的观点来说就是要摆脱世俗欲望的诱惑。一个人来找老子,说:“我有一件很烦恼的事情。我在不学习知识的时候,别人说我愚蠢;我获得知识之后呢,自己又伤脑筋。我如果不按世俗的规矩做事,别人说我太孤僻;我完全按流行的观点行事,又违背了自己的本性。我应该怎样摆脱这些烦恼呢?”
老子对他说:“你的样子像是失去双亲的孤儿,又像是拿着竹竿探测大海的人。你不知道从哪里做起,已经失去了自我,所以心情烦乱,这样的话还谈什么修养呢?当你被物质的欲望所干扰时,你的心情便难以保持平静。你一定要断绝一切欲望对心灵的诱惑,达到一种无思、无虑、无欲、无愁的境界,这样你的精神才会像井水一样平静,你也才能保持自己的本性。”
这个人听了老子的话回去之后,抛弃世俗的念头,专心自己的修养,果然心情平静下来,自己也变得乐观起来了。
大海之所以能容纳百川,就是因为它的平和谦虚和宽广的胸怀。老子认为,人一定要保持心境的平静。只有这样,他才能不被一时的利益所诱惑,目光才能长远,才能成就一番事业。
追求自然
道家的无为与其对自然的追求是分不开的。道家认为无为即是自然,不加以人为的东西才是最美的。庄子说,天和地是最美的,它们的美就在于纯任自然,丝毫没有人工的痕迹,它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美丽的事物,却一点也显露不出人工的技巧。你看,天地之间的万物都保持着自己的本然形态,山的巍峨、海的广博、白云的飘逸、树木的葱郁,这自然中的一切线条,直线不是用墨线描出的,圆形不是用圆规画出的,聚和在一起的不是用胶漆粘住的,分散的也不是用斧头劈开的,它们都是自自然然地生成这个样子的,天地从来不加干预,而是任由万物自由的生长,也正是因为如此,自然才显得这么美。人们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不凭着自己的想法任意破坏自然的东西,那么便可以使它保持自然的美丽。但是许多人却恰恰不明白这个道理。
人们都称赞伯乐善于养马,鲁班善于制作木器,园艺师善于设计盆景,其实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违反事物的本性的。伯乐把原本在田野里自由奔驰的马,驯养成供人们骑的千里马,使得它再也不能自由地生活,而只能任由人们驱驰;鲁班制作的木器看起来很美,可是因为制作这些木器,许多的树木被砍倒,自然的美被破坏了;园艺师把本来生长在自然中的植物移植到花盆里,并且按照人们的需要改变它们天然的姿态,把直的弄得弯曲,把茂密的枝叶修剪得稀疏,以供人们观赏。在道家看来,这些违反自然本性的行为,不仅不是美,相反恰恰是丑陋的。
庄子讲过这样一个故事:西施是古代的一个美女,人人都认为她长得很美,特别是她皱着眉头的样子更是显得妩媚动人。西施邻居的一个女孩看到人们都夸奖西施皱眉头的样子很美,她便也学着西施的样子,在人们面前捂着胸口,皱着眉头。村里的人看到她的这个样子,不但没有说她美,而是都厌恶地躲开了。
这个女孩子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是很美的,就以为自己皱眉的样子一定也好看。但她不明白西施的皱眉是一种自然姿态的流露,而不是一种故意的做作。只有自然的才能真正给人以美的享受。美是用不着人工的修饰的,就像山涧的清泉,一路溅起水花,一路唱着歌儿向前流去,恬淡无为而又自自然然;就像田野中的野花,悄无声息地开放,为世界增添一份美丽;就像天空的湛蓝,大地的广阔,日月的光明,所有这些美丽的事物,都是自自然然的,哪里用得着什么人工的修饰呢?
追求自然的美,并不掩饰自己的缺陷,更不因为自己容貌上的缺陷而自卑。容貌是天生的,不会每个人都同样漂亮潇洒,总会有的人漂亮些,有些人丑陋些,甚至有些人会有残疾。但一个人重要的不是外表的美丑,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高尚与否。鲁国有一个被人砍断脚趾的人,他只能用脚后跟走路。有一天,他去拜见孔子。孔子对他十分冷淡地说:“你原先的时候做人不谨慎,犯了大的过错,被人砍断了脚趾,现在再来请教又有什么用呢?”
这个人却说:“我以前是因为不懂事理才弄断了自己的脚趾。现在我之所以以一脚后跟走路来见你,是由于我觉得这世上还有比脚趾更可珍贵的东西,我应该想办法来保存它,所以来向你请教。但我没有想到你竟然把一个人的形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以为身体有残疾便一切都完了。你太让我失望了。”说完,头也不回地走了。
他又来到老子那里,把见孔子的情形对老子说了,老子说:“孔丘还没有摆脱世俗的束缚。身体的残疾和丑陋算什么呢,精神上的缺陷才是真正的丑陋呢!你的身体残疾了,这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要是德性缺少了那才是个名副其实的残疾呢。”
这个人听了老子的话,满意地说:“先生的一番话像早晨的阳光驱散了我心中的迷雾,从你这儿我懂得了美和丑的界限,残疾人与正常人的区别。”
以坦然的态度对待生活中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同时积极追求自身的价值。一个人不应该过分注重自己的外貌,过于追求外表的美,往往就会放松自己内在美的修养,天天为自己外表的美丑而苦恼,这样便很可能使自己的精神境界越来越低。同时,我们也不要以外貌的美丑来评价别人,有许多外表丑陋的人却具有高尚的品德,而有时一个看起来外表很美的人却是一个道德低下的小人。
因为美即是自然,所以道家在日常生活中也提倡人们按照自己的本性行事,不能为了博得别人的好感而做出一些虚伪的事情。比如说,道德本来是好的,但是为了让别人说自己是有道德的人,假意在别人面前做出一些善行,这其实是不道德的。前面我们讲过的阮籍的几个故事即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道家的“无为”思想所体现出的那种高明的人生智慧。道家的思想家们看到随着人类社会由原始社会转变为奴隶社会,人类的生活水平虽然是提高了,但是一些丑恶现象也随之出现。因此他们主张人类应该回复自己的本然状态,顺应自然规律,不要任由自己的主观意志行事,这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其中存在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道家的这一思想中也存在一些反对人类文明进步,主张回到原始的消极因素,这是我们应该加以分析,予以批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