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道家老子图片高清壁纸

道家老子图片高清壁纸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命与名利,哪一个对人更重要?按道家的观点而言,这是一味追求权力的悲剧。不自恃有功而狂傲自大,功成身退,是道家留给我们的一种高超的人生智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在道家看来,财物和名利都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在于全生保身。全生是指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包含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二者的结合,形成道家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3.生命与名利——道家的人生价值观

自古至今,把“鸟为食死,人为财亡”作为自己的人生至理,为了追名逐利而不择手段、丧尽天良的人是很多的,到头来这种人是害人害己,轻则锒铛入狱、声名狼藉,重则一命呜呼。生命与名利,哪一个对人更重要?人生在世,究竟应该追求些什么?老子说,过分追求虚名,必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过分贪图财物,必定招至重大的损失。只有知道满足,才不至于受到屈辱,只要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生命才能得以保存。

淡薄名利

在道家看来,名利是身外之物,过分地注重对名利的追求,只能丧失自己的本性。老子说过,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丰美的食物使人的舌头分不出味道,想得到贵重物品的欲望如果太强烈,就会促使人们去偷和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温饱而不追求声色的享受,拒绝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内心的安宁。在道家看来,一个人如果只知道拼命地获取金钱,只注重身体感官的享受,那么,他得到的财富越多,他的心灵就越空虚,他的精神就越贫乏。许多人正是因为不明白这个道理,才使自己落得可悲的下场。

西晋时的石崇,生性贪婪奢侈。他靠劫掠商客积聚了大量的财富,家中珍宝堆积如山,他的女仆穿的都是名贵的绫罗绸缎。他与一个叫王恺的人比富,王恺用米饭和糖擦锅,他就用蜡烛当柴烧;王恺用胭脂当颜料装饰房子,他就用名贵的香料泥墙。一天,王恺拿来一棵珊瑚树,这棵珊瑚树足有二尺高,而且树干粗大,枝条茂密,看起来非常珍贵。石崇看到后,拿起一根铁棍,就把这棵珊瑚树打碎了。王恺气得暴跳如雷,石崇却毫不在乎地说:“这不过是小意思,我赔你就是了。”说完,命人抬出六七棵珊瑚树,每一棵都光彩夺目,都比打碎的那一棵珍贵得多。王恺见后,只好认输。石崇的财富引起许多人的嫉妒,后来皇帝终于找个借口,把他杀了。在被押赴刑场的时候,石崇才醒悟过来:“原来他们是想要我的财产。”押送他的人嘲笑说:“早知道财多害命,当初为什么还要拼命地聚财呢?”

知道一味地追求财富会给自己带来灾祸,可是却仍然执迷不悟,拼命敛财。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曾写过一篇寓言讽刺这些人。有一种善于背东西的小虫,它在路上爬行时,不管看到们什么都拾起来,把它驮在背上,走得越远,背的东西越多,不管压得多么难受,不管自己能否承受得了,它总是不停地向背上加东西,一直到它被压得再也不能动弹。人们见到这种情况,出于同情,帮它拿掉背上的东西,但它只要能爬起来走路,便又像从前那样不断地向背上捡东西,又总是喜欢往高处爬,一刻也不停步,直到最后从高处掉下来摔死。那些贪财如命的人不正是这样么?

聪明的人把财富看得很淡,汉代有一个叫疏广的人,曾经做过朝廷的大官,皇帝赏赐给他许多钱,他告老还乡后,把这些钱都分给了当地的百姓。不少人劝他应给自己的子孙多置办些田产家业,他却说:“我有一些旧田旧屋,子孙们勤劳地耕种,衣食不会犯愁,过一般平民的生活不成问题。如果我留给他们的家业多了,反而养成他们不想自食其力的坏习惯。”他经常劝别人说:“世界上最坏的事情就是钱财,聪明的人钱财多了,就失去了进取向上的斗志;愚蠢的人钱财多了,就会干更多的蠢事。”事实证明疏广的做法是正确的,他的子孙中有许多人都非常有出息,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道家对钱财看得很淡,对权势高位同样不感兴趣。道家人物中很多人都是隐士,很少有人在政府中做官。他们认为,人生大多是德行高远的隐士,而少有有权有势的公卿。道家的旨趣在于身心的舒适,而不在于对虚名和权势的追求。

不看重虚名,便不会使自己的行动被别人的言论所左右,因为要让一个人说好就必须迁就一个人,要让整个社会的人都说好,就必须迁就所有的人,这样的话,自己的行动就必然受世俗舆论的控制,也就失去了自我。道家认为,真正精神充实的人,不会受舆论的影响,而是义无反顾地走自己的路,全社会的人都说好也不忘乎所以,全社会都反对也不垂头泄气。这些人只要认清了是正确的事情,就对世俗的评价毫不在意,因而可以专心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看重权势,便不会居功自傲。功成身退是道家对人们的忠告。中国历史上因居功自傲而招致杀身之祸的可以说是大有人在。韩信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大功,正是他带领着军队同项羽交锋,逼得项羽在乌江自杀。汉朝建立后,他被刘邦封为楚王。但是他总是觉得这同他的功劳不相称。经常在众人面前发牢骚,说刘邦给他的职位太低,最后终于被别人抓住把柄,被处死了。按道家的观点而言,这是一味追求权力的悲剧。

而春秋时期的范蠡却比韩信高明。越国在争霸战争中被吴国打败,国力衰微。范蠡帮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国力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成为诸侯国中新的霸主。然而,当越王大赏功臣之时,范蠡却飘然离去,归隐山林,在历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不自恃有功而狂傲自大,功成身退,是道家留给我们的一种高超的人生智慧,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在道家看来,财物和名利都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人生的价值在于全生保身。

全生保身

全生是指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包含着对个性自由的追求。保身是指在纷乱的社会中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二者的结合,形成道家人生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道家的全生保身,实际上是“以无用求大用”,意思是以对社会的“无用”而换取对自己的“大用”。庄子曾经讲过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木匠到齐国去,看到一棵被当地人称作神的大树。这棵树大得可以给几千头牛遮荫,树干足有十几丈粗,树梢好像要高过山头,可以造船的树枝就有十余根,赶来观赏它的人涌来涌去。但木匠看了一眼就走,他的徒弟问他:“我自从跟随您以来,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树,您为什么这么快就走呢?”木匠说:“那是一棵没有用处的散木,用它做的船一定会沉没,用它做的棺材很快就会腐烂,用它做成的器皿很快就会毁掉,用它做的房梁会被虫蛀。这是一棵不能取材的树木,是没有一点用处的。”当天夜里,木匠在梦中听到那棵大树对他说:“你要拿什么东西和我相比呢?那些有用之木怎么可以和我相比呢?那些梨、桔、柚等果树,每当果实成熟了就会被打落,大的枝条被折断,小的枝条被拽下来。这都是因为它们的有用害了自己,是因为显露自己的有用而招致世俗的打击。我寻求无用的办法已经很久了,这无用正是我的大用,正是因为我的无用我才不致被人们砍伐。如果我有用的话,我还能长这么大吗?”大树讲的道理就是“无用才是大用”。

道家所说的无用是指对社会无用,有用是指对保全自己的身体和性命有用。在道家看来,生命的价值远远大于一切物质财富和功名利禄。道家人物对统治者一般采取的是不合作态度,认为一个人一旦投身到追逐功名利禄的圈套之中,便会失去自身的自由,就不能够按自己的本性去生活,这样的人生也就失去了其意义。

《庄子》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舜想把国君的位置让给一个叫善卷的人,谁知善卷却推脱说:“我已经习惯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冬天穿野兽的皮毛御寒,夏天披粗布的衣服乘凉,春天到田地里耕种,秋天收获粮食来养活我的家人。太阳出来就下地干活,太阳落山就收工回家,我这样逍遥自在,还要国君的位置有什么用呢?”这里,庄子借善卷的口说出自己的观点:只要自己活得自由逍遥就可以了,还要什么名利和权势,使自己纠缠于官场的勾心斗角中活得不自由呢?

道家的这种思想是消极的,是以放弃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来求得自身的安逸,是一种自私的个人主义。但是这种思想在道家学说中并不完全,并不彻底。在主张脱离社会,无所作为的理论中,还是有一些积极因素的,道家理论中,有许多是专门讲治国、用兵和从政的,不仅不反对个人建功立业,而且十分看重个人的功业,他只是主张建功而不居功自傲,就是要“功成身退”。就某种程度而言,在战乱不断的封建社会中,个人的才能是无法得到自由施展的,对于走投无路而又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知识分子来说,退隐山林,以保全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身家性命,是他们的惟一选择。

处世原则

道家认为人生追求的不是财富和虚名,而是全生保身,这种追求决定了道家特殊的处世原则:以柔克刚、知足不争、不为天下先。

以柔克刚 道家特别是老子,一贯重视阴、柔,认为柔能克刚、阴能制阳、弱能胜强。他经常举例子说:“普天之下,没有一种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攻击坚强的东西却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胜过水的。”我们常说“滴水穿石”,小小的水滴,竟然可以把坚硬的石头击穿!老子极力提倡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要努力做到柔弱,但是,老子的柔弱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软弱无力,而是含有坚韧不克的意思,他从现实生活中举出许多的例子来说明柔弱的好处。他说,草木在春天萌发的时候,总是柔弱的,而到秋天枯死的时候,总是坚硬的。这就说明柔弱总是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而坚强则意味着生命即将衰竭,柔弱总是可以战胜刚强的。

许多历史事实表明,只要善于把握时机,弱可以变强,还可以胜强。春秋时,齐国和燕国争夺霸主地位。开始时,齐国非常强大,打败了弱小的燕国以及其他几个诸侯国。齐王因此狂妄无比,他的大臣们也趁机大肆吹捧他,他自己也觉得自己是“常胜之君”,齐国是无敌于天下的了。而这时,打了败仗的燕王正准备报仇雪耻,积极做着各种准备。他大力发展国内的生产,积极扩军备战,又到处招募人才,并且派人联络赵、楚、魏三国,经过周密的谋划,他们突然向齐国发动进攻,一举歼灭了齐国的主力部队,攻占七十几座城池,彻底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齐国。

弱小的燕国能够打败强大的齐国,原因在于燕国认识到了自身的弱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并且能临危发愤,谨慎踏实地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只看到自身的强大,而不能预见到自身面临的危机,只能导致失败。

商容是古代一位很有学问的人,老子曾经向他求学,当他生命垂危的时候,老子前去问候他:“老师您还有什么要教诲弟子的吗?”

商容张开嘴让老子看,然后问道:“你看我的舌头还在吗?”

老子大惑不解地说:“当然还在。”

商容又问:“那么我的牙齿还在吗?”

老子说:“已经全部掉光了。”

商容注视着老子又问:“你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吗?”

老子想了一下,说:“我想这是因为刚强的东西容易过早地衰亡,而柔弱的却能长久不坏吧?”

商容满意地说:“天下的道理都包含在这里面子。”

只有柔弱才可以长久的保存自己,俗话说的“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所以就做人而言就应该谦虚,而不自以为是,否则会遇到挫折和失败。道家还喜欢用大海来喻示做人的这个道理,大海之所以能够广阔无边,天下的河流最后都流入大海,就是因为它的谦虚,它总是处在所有河流的低洼的下方,所以才能百川归海。

知足不争 人应该柔弱,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柔弱呢?道家认为必须“知足不争”,在生活中知足,不争强好胜。

道家看到,人世间的争端都是由于人们的欲望太大所引起的,要在纷乱的世间保全自己,便首先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做到知足常乐。老子说过,天下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灾祸,没有比贪婪更大的过失。因为一个人如果总是不知道满足,就会变得贪婪,一味地追求财富和权力,必然会给自己带来不好的结果。

传说“贪”是一种神兽,具有很大的法力,但是它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太贪婪。它运用自己的法力,到处搜寻宝物。先后得到了“八仙”中吕洞宾、张果老、何仙姑等人的宝贝,非常得意,但还是感到不满足,它偶尔一抬头,看到天上的太阳,于是它就想:如果能把太阳吞到自己的肚子里,那就太好了。于是它便施展法力,向着太阳飞去。还不到半路,就累得气喘吁吁了,但当它抬头看到太阳时,越看越喜欢,就不顾一切地继续向前飞,最后,它还没有飞到太阳身边,就被热辣辣的太阳烤死了。为了告诫那些贪婪的人,有人把这个故事绘成一幅画,名字就叫“贪得无厌”。这幅画现在就画在山东曲阜孔府的影壁墙上,每天都有许多人到这里去观赏它。

道家认为人们不但要做到知足,而且还应该做到不争。所谓的“不争”,即是要求人们不要去争权夺利。一方面,道家对名利权势看得很淡,另一方面,这实际上也是道家在社会生活中达到保全自己的一种策略。

道家的“柔能克刚”、“知足不争”落实在人们的行动上,即是“不为天下先”。

不为天下先 “不为天下先”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谦虚忍让,而不争先好胜。道家认为,居于首领的位置的人,如果一味突出自己,以领导自居,那么他很容易丧失众人的支持;作为普通的人,如果处处争先,争强好胜,也往往会使自己处于不利的位置。道家的这种思想本来是针对当时各个诸侯国因争强好胜而连年战争的状况提出来的,但是后来却被人们误解了,以至变成了一种消极退让、不思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思想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形成发挥了巨大的影响,直到现在,“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俗语依然对许多人具有很大的影响。

总之,在道家的人生价值观中,有不少消极的东西,有些直到现在还对人们的行为发生着影响。道家认为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保全自己的身心自由,对人的社会责任采取逃避的态度,而在人生态度上主张消极退让。这些显然是错误的,事实上,人生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如果一味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整天琢磨如何保全自己,对我们的社会和他人不能做出任何贡献,这样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们需要的是道家人生价值观中辩证的、幽默的人生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