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祸福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人

祸福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人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道家看来祸福、悲喜、成功失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关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辩证关系,灾祸里面可能埋藏着幸福,幸福里面可能潜伏着祸根。在道家祸福相依的论述中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生活的思考和智慧。祸与福可以相互转化,动态地看待祸与福,反映了一种淡淡的人生智慧,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道家认为,立身处世应该老实、憨厚、柔弱,如此人们才能生活幸福。

5.祸福相依——道家的朴素辩证法

人活在世上,常常要遇到许多困难、挫折和不如意,命运之神总是喜欢捉弄人,和我们开一些玩笑,好事往往“多磨”。阳光明媚的日子是让人心情愉快的,但是阴雨连绵的天气却也是不可避免的。人生总是伴随着祸与福、悲与喜、成功与失败。在道家看来祸福、悲喜、成功失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们的关系是处于不断的变化中的辩证关系,灾祸里面可能埋藏着幸福,幸福里面可能潜伏着祸根。任何东西都不是绝对的,矛盾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好的可以变成坏的,美的可以变成丑的。在道家祸福相依的论述中体现了道家朴素的辩证法,体现了我们民族对生活的思考和智慧。

祸与福

塞翁失马的故事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古代有一个人,住在北方的边疆,人们都称他为“塞翁”。有一天,他儿子的一匹马跑丢了,邻居怕他伤心,都到他家里去安慰他,他却对邻居说:“我儿子的马跑丢了,这当然是个损失,但谁又敢说这不是一件好事呢?”

几个月之后,丢失的那匹马居然回来了,而且还带来另一匹马。邻居听到消息,都跑来祝贺,他却没有什么高兴的神色,只是淡淡他说:“谁知道这样的好事会不会变成坏事呢?”

果然,几天之后,他的儿子因为骑马而摔断了腿,变成了瘸子。好心的邻居都去劝慰他,他却好像不为儿子的受伤而难过,反而说:“这也许是他的福气呢!”

一年之后,敌人入侵,村中健壮的年轻人都被征去当兵,绝大多数人在战争中死了,塞翁的儿子因为是残疾而免于征兵,所以幸存下来,在家里平平安安地过日子。

这个故事说明:没有绝对的祸和福。明明是好的事情如果太大意的话,就可能会变成坏事;明明是坏事,如果小心谨慎,认真寻找对策,也可能变成好事。

祸与福可以相互转化,动态地看待祸与福,反映了一种淡淡的人生智慧,体现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法。事物时时刻刻都存在着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的可能性,这就要求我们身处顺境的时候,不能松懈,否则就可能遇到挫折,就是要“居安思危”;身处逆境的时候也不灰心泄气,只要认真对待,困难是可能向他的相反方向转化的。

大史学家司马迁,因为得罪了汉武帝而被施以宫刑,这是最让人耻辱的一种刑罚。是在耻辱中匿迹还是在耻辱中抗争,在耻辱中超生?司马迁选择了后者,他没有灰心气馁,他自己的话表明了他当时的心迹:“我现在成了废人,但静下心来想一下,就发现从前有许多人都是在身处困境的时候有所作为的:周文王在监牢里写出《周易》这部著作;孔子被困在陈蔡时写山《春秋》;屈原在流放后写出千古绝唱《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后写出《国语》;孙子被斩脚后写出《孙子兵法》;吕不韦被流放后写出《吕氏春秋》;韩非子被关在秦国写出了《说难》、《孤愤》;《诗经》中的大部分作品也都是古人在处境艰难的时候写出的。我也可以有所作为的。”司马迁没有消沉,相反他更加努力,受刑的屈辱变成了他发愤读书的动力,终于写成《史记》,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学家。

司马迁的经历告诉我们,灾祸和困难并不可怕,“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爬不上的坡”,只要我们积极地去努力,一切困难都可以被克服。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困难的巨大而是失去精神的追求,失去前进的目标。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不能消沉,坚信明天的太阳会更好是一种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

从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的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功是同困难和挫折作不屈斗争的结果。要想成就大事业,必须接受生活的磨练,使自己的意志坚强、能力增强,在这个意义上说,艰难困苦的环境常常会激励一个人发愤图强,走向成功。相反,安逸的生活有时倒会使人沉溺于声色享受,使他无所作为。灾祸未必是绝对的坏事。

唐朝的柳宗元和王参元是好朋友。王参元家中富足,生活奢侈,因此他虽然很有才华,却安于享乐,不思进取。突然有一天,一场火灾把王参元家的财产烧得精光,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穷光蛋。许多人都同情他,跑去劝慰他。柳宗元知道这件事后,没有像一般人那样给予一点廉价的同情,而是由衷地“幸灾乐祸”,并写信向老朋友表示真诚的祝贺:“我从别人的口中得知你家遇上火灾,刚听到这消息时,我十分震惊,继而又感到欣喜。如果你不遇上火灾的话,你的一生也许就在游山玩水骑马下棋中打发掉了,你也不可能有什么作为。一定是上天要降大任于你,所以先让你饱受人间的苦难,使你能从安逸闲适的处境中振作起来,只有受尽饥寒劳苦的折磨,使你变得坚强和成熟,然后才能成就一番大的事业。你的灾祸就是你的福音,叫我怎么不为你而‘幸灾乐祸’呢?”

祸与福的转化并不是自发的,关键在于人们自身。一个人只要树立了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中的挫折和灾祸对他来说只是一种意志的磨练,也是他走向成功的前提条件。相反,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一味沉溺于安乐享受,那么,即使条件再优越,他也不可能有大的成就和作为。

关于智慧

老子常说:最圆满的东西好像总有所欠缺,可是它的作用不会衰竭;最充实的东西好像依旧虚空,可是它的作用不会穷尽;最正直的好像是弯曲的,最灵巧的好像是笨拙的。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聪明机智,能够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出人头地,但是人们却不知道知识和才智是人类一切痛苦和纷争的根源。人们学会了机巧也就学会了欺骗,懂得了智慧也就懂得了虚伪,有了华丽的衣服,自然就讲究虚荣,有了钱财货物,人们就有了占有它们的欲望,不断膨胀就必然引起争夺和战争。

道家认为,立身处世应该老实、憨厚、柔弱,如此人们才能生活幸福。老子劝说人们抛弃一切智慧、科学和知识,回到那美好淳朴的原始时代,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它;即使有船和车,出门还是用双脚走路;即使有语言文字,还是要用在绳子上打结的方法来记事。回到了那个时代,人们都无欺无诈,无争无斗,于是生活就会无忧无虑,舒适自然。

像老子这样的智者,为什么对智慧如此痛恨呢?其实,老子痛恨的并不是智慧,否则我们也不会读到充满智慧的《老子》这本书了。正因为老子自身的智慧,使他敏锐的发现了科技进步的负面影响。人们一般只看到文明所带来的便利,而他却预见到了文明结下的苦果。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大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许多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压迫取代了平等,专制取代了自由,奸诈取代了诚实,险恶取代了善良,人与人之间的打斗争夺取代了过去的和睦友爱。

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和富足,面对这一切,我们不得不惊叹人类伟大的智慧,但是这些智慧也为人类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

弓箭、枪弹设计得越是精巧,天上的鸟、地上的兽被射杀的也就越多;钓钩、鱼网制造得越多;水里的鱼就变得越少;斧头和锯子越先进,树木被砍伐得越多,森林的面积就越小;工厂、汽车越多,水和空气的污染也就越严重。不可否认,社会是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进步,但是如果我们不注意到它同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那么,总有一天,人类的聪明才智会把地球破坏得面目全非,以至人类自己也无法居住。

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真的像老子说的那样,杜绝一切发明创造,丢弃一切知识才智,而是说,在发展人类文明的同时,我们必须注意到科技发展所带来的负面效果,否则,就必然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对于普通的个人来说,过分地追求机巧也是不足取的。如果一个人时时刻刻都想表现一下自己的小聪明,自以为是,其结果便很可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其实,道家所反对的并不是人们的才智和知识,而是人们的那种见风使舵、花言巧语,甚至两面三刀、阴险狡诈的作为。他们认为正是这些使得人们迷失了自己的本性,使社会陷入纷乱争斗。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姓朱的人,在朝中当太尉。有一次,他到一座寺庙里游玩,与庙里的方丈谈得很投机,于是把自己的一根竹杖送给方丈。这根竹杖虽然是竹子,却是方形的,根须四面张开,很是珍贵。几年之后,宋太尉又到庙中拜访方丈,问他上次送的竹杖还在吗?方丈说:“我把它珍藏着呢!”说完,兴冲冲地从里屋把竹杖拿出来,朱太尉一看便可惜地叫起来,原来,方丈为了巴结朱太尉,使竹仗更美,把上面的根须除掉,又把竹杖的棱角削去,使它变成了圆的。可是,这样一来,却破坏了竹杖的天然形态,把一根极为珍贵的方竹变成了不值一文的俗物。朱太尉回去之后就和方丈绝交了。

道家的智慧观看到了人类智慧发展的负面影响,希望智慧的发展不以人们生活形态的变化为代价,这是有其合理性的。在对智慧问题的分析中也体现出道家辩证地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智慧和不智慧、智慧与机巧,这些分析本身是“智慧”的。

得与失

“要想得到,必须先要付出”。道家的这句话,凝聚了丰富的生活智慧和政治智慧,反映出一种朴素的政治辩证法和生活辩证法。道家的这种思维模式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很深,从君临一切的国王到普通的平民百姓,从学富五车的贤人智者到目不识丁的村夫,对这种智慧都有一种深层的认同感。“不栽梧桐树,引不来金凤凰”,“舍不得钓饵钓不到鱼”等民间俗语成为道家的这一思想的通俗注释,也使这一思想流传更广。

“欲取先与”的辩证法曾经被许多的军事家成功运用。春秋时,晋国想攻打一个边远的小国,但是行军的道路艰险难行,于是就想了一个办法:铸了一口大钟送给这个国家。这个小国的国王难得收到别国的礼物,没想到强大的晋国居然给自己送礼,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刻命人修好道路,以迎接晋国的礼物。他的一个大臣警告他说:“从来只有小国送礼物给大国,而今天晋国向我们献大钟,他的军队一定会尾随而来,依我看,他的礼物我们不能接受。”但鬼迷心窍的国王听不进大臣的话,决意要修路。结果可想而知,晋国的大钟进来了,军队也随之而来,收到大钟的时候也就是这个小国的灭亡之时。

这个故事警示我们:没有天上掉馅饼这样的好事,得到和失去是一对辩证的关系,必须把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如果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以后的后果,那只能是自作自受,自吞苦果。

有这样一个寓言:一只蝉在树上叫个不停,一只螳螂悄悄地爬过来,它想抓住蝉,把它当做自己的一顿美餐。看着这即将到口的肥食,螳螂没有考虑很多,它来到蝉的身边,举起锋利的前爪准备向蝉扑去。那知道,一只黄雀早已经守候在它的身后,见它毫无防备,便趁机扑上去抓住了它。黄雀正准备美滋滋地饱餐一顿,树下的一个小孩举起弹弓瞄准了它,“嗖”的一下,黄雀应声落地。

螳螂和黄雀都想美食一顿,没想到却遭到别人的暗算,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它们落得这样一个悲剧下场,一个重要原因是它们在行动时,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没有注意到周围的形势。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一味追求眼前利益,没有长远的眼光,只能遭受损失,获得失败的命运。

得与失从来就不是绝对的,有时候看起来是“得”,实际上可能意味着更大的“失”,在面临每一个抉择时,我们都应该把目光放得长远一些,以免遭受不必要的损失。

道家不仅仅给我们提供了高深莫测的“道”,而且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辩证智慧,祸与福、巧与拙、得与失,所有这些概念都是在相互转化中来认识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