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独特的针灸疗法

独特的针灸疗法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有关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根据经络学说,中国古代医学家循经选穴创制了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疗法。针法和灸法常配合使用,通常叫针灸疗法。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亦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公元2世纪到9世纪的唐朝,针灸疗法正式列入官方医学教育课程。针灸自唐代起成为独立专科。早在17世纪时,荷兰、德国、英国已经知道了中国有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

独特的针灸疗法

1973年,长沙马王堆3号墓中,考古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着。突然,有人兴奋地大叫起来:“看,这是什么?”闻讯,大家都凑过来了,原来,他发现了一大批帛(bó)书,上面有许多字,并画着一些怪怪的人形。因为年代久远,帛书周围已溃烂了,但中间部分仍清晰可辨。工作人员赶紧装好并派人送专家鉴定。

经鉴定,这些帛书是医书,共14种,3万多字,经络、脉法、医方、胎产无不涉及。这些医书为春秋至秦汉之际各期著作,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迄今发现最早的经脉学和灸疗学专著。它们分别记述了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路线以及相应的病症与疗法,是后来得到进一步发展的经络学说的先声。

经络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有关诊断和治疗的理论。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道路,其干线叫经,分支叫络。它把人体结成一个表里上下,脏腑器官联系沟通的统一整体。脏腑发生的种种变化,往往通过经络反映到皮肤表面及有关穴位上来。反过来,针灸有关穴位,可以通过经络的传递治愈或缓和、控制脏腑的变化,调节人体功能。

根据经络学说,中国古代医学家循经选穴创制了独特的医疗方法——针灸疗法。用针刺进一定的穴位,运用捻、转、提、插等多种手法来治病,叫做针法。用点燃的艾卷烤灼穴位,叫做灸法。针法和灸法常配合使用,通常叫针灸疗法。远古时代针具是用石头制的,称为“箴(zhēn)石”、“砭(biǎn)石”,随着生产力的提高,针具也在不断地改进,于是有了骨针、竹针、陶针等。冶金术发明后针具有了突破性革新,出现了钢针、铁针、银针、金针,并且创造了各种用途的针具,如《内经》中就记载了九种针的形状和用途。陈艾是最好的灸灼材料。艾灸有温通经络、祛寒除湿等作用。可把艾叶晒干,捣成绒状,筛去杂质,做成艾条、艾柱直接灸或隔姜灸。

针灸疗法并不局限于止痛,像药物一样,可以应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古代名医一般都具备高超的针灸技术。

针灸学发展到公元3世纪三国时期,由皇甫谧(mì)(215—282)进行了系统的总结。皇甫谧少年时家中贫穷,又游手好闲,到20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努力,遍览群书。但他不愿做官,在身患严重的风痹疾时,仍手不释卷。为了战胜风痹,他致力研读针灸书籍,匡正前人谬误,并结合个人治病的心得,总结整理成为《针灸甲乙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亦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全书分12卷,128篇,记载穴位349个。对每个穴位都记明针刺深度,留针时间和艾灸时间,对针灸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也作了明确的说明,对后世的针灸学有很深的影响。

公元6、7世纪,唐朝的孙思邈绘制了3幅大型的彩色针灸挂图,把人体正面、背面和侧面的十二经脉用五色绘出,把奇经八脉用绿色绘出。公元2世纪到9世纪的唐朝,针灸疗法正式列入官方医学教育课程。针灸自唐代起成为独立专科。

在公元10世纪到13世纪的宋朝,针灸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北宋太医署医官王惟一(987—?)主持编修了《铜人俞穴针灸图经》。他监制了空心铜人,铜人身上有几百个小孔,每个小孔相当于一个穴位。王惟一就用这个空心铜人教学生辨认穴位。这个空心铜人是非常珍贵的针灸教学模型。金朝战胜北宋以后,金朝统治者曾经指定要把它当作战争赔偿品。

我国针灸疗法对朝鲜、日本等国的医疗发展影响很大,公元552年梁文帝曾把《针经》一书送给日本政府,日本在701年明确规定用《针灸甲乙经》等书当作针灸学的必修课本。

公元14世纪越南皇帝陈裕宗年幼时曾被水溺,被一个医生用针灸救活,说明当时针灸术已传入越南。早在17世纪时,荷兰、德国、英国已经知道了中国有针灸治疗疾病的方法。荷兰人根据翻译的中国针灸资料写了《论针灸术》,是西方第一部详细介绍针灸的专著。到19世纪后,倡导使用针灸的人愈来愈多。法国出现了针灸学会、针灸研究会、针灸研究所,并为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成立了国际针灸研究会。意大利也有意大利针灸研究所从事针灸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