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经典三《本草》
在中国传统的医学中,医学和药学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国历史上的药物学著作中有三本极著名,它们是《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本草纲目》,而明末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价值最高,影响最大。
相传,上古时代有个叫神农氏的人,他教人从事农业生产,使人们生活大大改善了。但他常常看到很多民众受疾病之苦,故发誓要尝遍百草找出解治疾病的药草来。从此,他走遍了山林谷地,亲尝百草。有一天,他遇见72种毒草,却都找到了消解的方法。就这样,他发明了医药,后人假托他的名写成了《神农本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书。
《神农本草经》成书于汉代,是战国、秦汉以来药物知识的总汇,是药物学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后世药物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它是我国药学体系形成的标志。书中记载药物365种,动、植、矿物的药物均有,而以植物性药物最多。“本草”二字表明当时的药物多是草药。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此书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品。这是我国药物学上最早的分类法。上品一般指毒性小或无毒的补养药物;中品有的无毒,有的有毒,多兼有治疗作用和滋补功效;下品大多有毒,专用于攻治疾病。在书序录中,作者还概括地记述了当时药物学的基本理论,如关于医方中主药和辅药之间的“君、臣、佐、使”的理论,阐明了药物配伍的原则,还提出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咸、甘、苦、辛)说,以及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能,采用不同的剂型等,反映了我国药物学的水平。
《神农本草经》所创立的中药学体系一直沿袭到唐代。《新修本草》问世后,改变了这种药物分类法。汉以后药学不断发展,新编药书不断出现,各种药书一般仍旧沿用“本草”做书名。
唐代,由官方统一组织力量,于公元659年撰成《新修本草》,并在全国颁行,这对统一用药方面起了很大作用。该书分药图、药经、本草三部分,是一部图文并茂的药物学和动植物形态学著作,在药物学史和生物学史上,都有一定的意义。全书共记载药物844种,分做9类,并详细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性味、产地、功效及主治疾病。这种官方制定的药书现在称作药典,我国的《新修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正式药典,比西欧最早的药典《纽伦堡药典》(1546年)要早800年左右。
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本草”集大成者。
李时珍(1518—1593)是明朝湖北蕲(qí)州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世代为医的家庭熏陶下,他从小喜好花草虫鱼,学习了不少草药知识。李时珍年幼时曾几次患重病,都是在父亲精心医治下才痊愈的。这增强了他对医学的喜好之情。父亲要李时珍考举人做官,他却立志行医。20多岁就因为医术高明而远近闻名。
行医过程中,李时珍发现好些药书并不完全可靠,有的还有不少错误,引起无法挽救的医疗事故,于是他决定重修《本草》。为了修《本草》,他不但参阅了800多种书籍,精读和详细评注药书40多部、医书270部,而且广泛进行观察和实验,风餐露宿好几年,采药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行程达一万多公里。他积累了大量关于药草的第一手资料和民间偏方。为了证实药性和传说,他常常自己品尝试验。他吞服了曼陀罗,体验这种药的麻醉作用,直到精神恍惚,失去痛觉的地步。为了试验大豆能解毒,他给小狗吃了毒物,再吃大豆,结果并未救活。后来他亲自尝试,发现大豆要加甘草,解毒效力才显出来。
李时珍花了30年时间,记下了几百万字的笔记,经过一遍遍修改,最后剩下190多万字,他又反复校订,这时他已61岁了,终于著成了举世闻名的中药巨著《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当时收药和收方最全的书。全书分16部,52卷,收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加的药有374种,收药方11096个,《本草纲目》极大地提高了药学水平。
李时珍把植物分成五部三十类,这是当时世界上最科学、最详细的分类法。他的分类原则和现代植物学分类法基本符合。欧洲人林耐对植物学的分类学的研究要比他晚100多年。李时珍已经有了生物进化的观点,他把动物分成虫(昆虫)、鳞(鱼类)、介(两栖类)、禽(鸟类)、兽(哺乳类)和人这几类、基本上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顺序排列的。他指出了猿猴和人相像的地方,注意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记载了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在化学方面,叙述了从马齿苋中提取汞,从五倍子中制取没食子酸,以及用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和烧灼方法制药等。李时珍不但发展了我国的医药学,也推进了世界生物学的发展,他是在林耐和达尔文以前的生物界巨人。
《本草纲目》出版以后不到10年就传到日本。它在欧洲先译成拉丁文体,书名叫做《中国植物志》,以后又相继译成德文和英文。西方称这部书为《东方医学巨典》。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一书中曾经引用《本草纲目》中关于金鱼颜色形成的史料来说明动物的人工选择。《本草纲目》是一部内容十分广泛的著作,对我国和世界的医药学和多种学科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