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资源到文化产业(1)——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抉择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姚伟钧
内容提要:本文对中国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理论与战略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重点讨论了中国文化资源的特征、性质、分类及其构成要素;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文化资源如何转化为文化资本;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原则与方略等等。本文还结合国内一些地区在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存在问题,提出了推动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崭新思路,并希冀这种尝试对中国文化资源保护与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从而为中国文化资源的挖掘与保护、创意与开发提供理论指导,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抉择
从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民族创造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在这种形势下,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工作,迫切需要更具现实性、系统性的理论研究成果出现,这就给我们的研究工作留下了较大的学术空间。
一、中国文化资源的类型与特征
什么是文化资源?它的内涵、特征和功能是什么?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利用这种资源?对此众说纷纭。一些学者认为,文化资源是指凝结了人类无差别劳动成果的精华和丰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或者活动(2)。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中将文化资源看作人类劳动创造的物质成果及其转化(3)。欧阳友权主编的《文化产业通论》中将文化资源定义为能够突出原生地区的文化特征及其历史进步活动痕迹,具有地域风情和文明传统价值的一类资源,包括历史遗迹、民俗文化、地域文化、乡土风情、文学历史、民族音乐、宗教文化、自然景观等(4)。这些看法勾勒出了文化资源的基本轮廓,可谓各成一家之言。我们认为,要理解文化资源的内涵,还需要从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和资源属性两个层面进行剖析:
从文化资源的文化属性来看,文化资源首先表现为一种文化的形态,是人们在人类社会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凝聚而成的,它通过文化的创造、积累和延续而构建,表现为一种能够满足人类精神文化需求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它的主体部分是文化资源。
从文化资源的资源属性上来看,文化资源还具有资源的特征。所谓资源,通常是指可供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需要的自然要素与社会要素的总和,资源是创造人类社会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当前理论界一般把资源按照属性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自然资源,它是指能够进入人类劳动生产过程并被加工成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自然要素,如土地、水、能源、野生动物与植被等。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自然环境的定义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的综合”(5)。
第二类是社会资源,主要是指人类通过自身提供的以物质形态而存在的劳动力资源和经济资源,而且也包括科技、教育、文化、信息、管理等非物质形态的资源。文化资源总体上说就是一种社会资源。
综合以上对文化资源文化属性与资源属性的解读,我们将文化资源定义为:人类在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通过文化创造、积累和延续所构建的,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对象、环境、条件、智能与创意的文化要素的综合。
一般来说,文化资源具体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符号化的、具体的文化要素。如建筑、绘画、石刻、音乐、工艺、典籍等。这类文化资源可以复制、加工、转换并融入文化产品中。二是精神性的、非物态的文化内涵。表现为影响我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审美意识以及信仰等。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源虽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化产品,但它已内化到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并潜移默化影响人们的社会实践。第三种形态是经验性的文化技能和创新型的文化能力。它不仅包括由人掌握的一种文化活动的技能,如写作、歌唱、舞蹈、绘画、演奏、设计等技巧,还包括文化创造者突破前人模式的独创性思维和实践能力,体现为创意、主题、构思、决策方案的能力等。这种形态的文化资源又称作文化智能资源,是文化生产中的核心资源。
同时,文化资源还具有这样几个特征:从文化资源的价值特性来看,文化资源具有价值的潜在性、滞后性、整体性和区域性等特征;从文化资源的所有权角度来看,文化资源还具有共享性与非独占性特征;从文化资源空间分布角度来看,文化资源具有集群性特征;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源表现为消耗性与非消耗性、可再生性与不可再生性的统一。
二、文化资源开发能有效增强文化软实力
我国是文化资源大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文化生态系统多姿多彩,文化资源禀赋独特丰厚,中华文化系列内涵丰富,特色鲜明,展现出中国文化的基本特色和精神风貌,既是多种多样的文化形态,又是宝贵的文化资源渊薮。
然而,文化资源优势并非天然就是文化软实力优势。立足中华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使我国从文化资源大国走向文化产业强国,同时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的国家软实力,是我们当前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文化资源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如前所述,如果将文化资源按照形态属性来分类,其中的精神文化资源就表现为以社会价值观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些精神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核心作用,而这正是一个地区或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构成要素。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培育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共同思想、价值观念、基本信念、人文精神、行为规范。如我国传统儒家思想中“为仁”、“敬德”、“诚信”、“忠恕”、“孝悌”、“知勇”、“义耻”的道德教化;“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和“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爱国主义精神;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精神。这些优良的精神传统文化资源构成了中国人的基本信念与行为准则,并内化到每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又如道家思想中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追求,《诗经》代表的现实主义气质,《离骚》体现的楚汉浪漫主义精神,“魏晋风度”的飘逸与洒脱,“盛唐之音”显示出来的慷慨襟怀,宋元的山水意境等通过文化艺术体现出的艺术审美资源,构成了中华文化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情趣,是中华文化产生凝聚力、吸引力和世界影响力的源泉。
另外,近现代中国工商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品牌资源,如品牌名称、品牌标志、商标等,代表着中国企业的形象,也是构成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核。
综上所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资源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也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中华文化的兼收并蓄,使我们能博采众长,吸收世界先进经验为我所用。另外,我国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正处在历史的最好时期,中国人民对中华文明自豪和信任,民族认同感强,这使得国人不甘心落后于世界其他民族,激励我们在相对落后的情况下奋起直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
以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基础的文化产业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之一,它的发达程度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依托的是文化、教育、创意等软资源,其载体是人才。它反映的是价值观,并且通过市场途径,尤其是依靠信息技术所开拓的广大受众市场进行传播,显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凝聚力、影响力和感召力。
文化产品具有商品和意识形态双重属性。文化产业不仅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也会产生社会效益,直接影响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文化产业,担负着弘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历史重任。
从另一方面来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文化资源要充分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才能得以有效弘扬,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才能得以提升。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文化建设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与计划经济体制时代相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在文化产品配置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人民群众越来越多地通过市场来获取文化产品,满足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在这种条件下,如果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市场占有率越高,购买者越多,那么接受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消费者也就越多,社会效益也就越广泛。相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如果无法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进入市场,就会削弱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所以,我们必须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开展文化建设,促进我们的文化资源与产业和市场有机结合,创造出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内涵的文化产品,充分利用发展文化经济的手段来筹划和部署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这一历史性任务。
通过发展文化产业的手段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基本途径,这在世界各地无一例外。西方文化之所以能较快地在世界各地发展,就是与其十分发达的文化产业化紧密相关。我们应当注意借鉴国外经验,通过深入挖掘中国文化资源,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来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软实力。
三、大力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化
文化资本的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在《资本的形式》一文中提出,用以区分资本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以此说明后工业社会条件下文化工业的理念和运作模式,力求对经济资本作一种非经济的解读。他认为,资本的基本类型有三种:第一种是经济资本,包括物质资本、自然资本、金融资本等,可以直接转换为金钱;第二种是文化资本,包括了各种各样的资源,比如词语能力、一般文化意识、审美偏好、关于教学体系的信息以及教育文凭等;第三种是社会资本,它由社会义务或是社会关系构成,在某种高贵身份被制度化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经济资本。这三种资本的存在和运动都有其相对的自主性,但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形式的资本也可以互相转化。
从文化产业学的角度来看,文化资本是指对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所形成的文化生产、文化服务,它是以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形式具体表现出来的文化价值积累。这种积累还会引起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流动,带来增值效应,文化资本通过市场生成经济价值。
文化资源只有进入现实公共文化生活和现实文化生产之中,才具有转化为文化资本的可能性、现实性,也才可能使得文化资源经过生产转化过程、管理经营过程而具有持续开发价值和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的基础、前提、来源,文化资本是文化资源实现产业化的结果和价值体现,二者互为因果,推动着文化生产力的发展(6)。
由此可见,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继而创造价值,产生效益,是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逻辑。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化资源都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进行产业化经营,只有其中经过社会的交易、流通、服务等领域,以转化的形式即文化产品来满足和引导人们的需求,从而产生价值增量效应的那部分文化资源,才可以成为文化资本。
要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引导其进入经济活动,使文化资源成为产品,从而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一是不管有形的文化资源还是无形的文化资源,都必须或有可能转化为消费者可视、可听、可感、可体验的物质形式。因为文化产品需要作为“产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换并使其收益内化,才能实现产业化。这关系到文化资源的“可编码”程度,它必须建立在技术的基础之上;二是文化资源本身要具有某种消费者可接受的价值,或更明确的说是市场价值;三是这种物质形式有明确的归属权,即产权(7)。
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有人说,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是文化产业小国,因此提出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的方针。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有些地区不顾文化资源禀赋与文化资源属性的差异,盲目发展“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文化产业,把不能直接进行产业化开发的文化资源也纳入产业化进程中来,结果造成了文化资源的“滥砍滥伐”,优秀文化传统存在合法性的解构,和谐文化氛围的破坏。事实上,我们不能将文化发展的思路局限在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上,而应该开放视野,将文化产业的发展的思路调整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资本优势上。资本能带来增值的价值,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能源形态。文化资源优势如果不能转化成文化资本优势,不能产生新的价值形态,就很难推进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发展(8)。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日益交融的背景下,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四、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原则与方略
随着小康社会目标以及和谐文化建设任务的确立,社会各界对文化资源所蕴含的多层次价值的认识逐渐深入,对其需求也更为迫切和直接。对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也越来越重视。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市场一体化的格局,保持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保护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增强民族文化传统的现代适应性,对于维护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形态政治安全和文化经济安全,都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生产力。伴随着文化产业化而来的是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文化产品生产者的智力成果通过有偿交换的方式得以出让。文化生产力的提升,离不开文化资源的挖掘。文化产品智力价值在文化产业条件下的实现,提高了文化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在更大程度上满足了人的文化需求,实现了文化自身的目的。第三,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并将其成果运用到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中,对提高人们精神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在文化产业的作用下,我国多姿多彩文化资源得以转化为文化产品,从个别走向了一般,从精英文化转变为大众文化,从奢侈品转变为普通的消费品,它使得大众能够更多地消费文化产品,实现自身的享受需求和发展需求,这对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与其他资源相比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各种文化资源的特点,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二是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文化资源保护的关系;三是要处理好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防止不当开发利用。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运用在保护中求开发、在开发中促保护、保护与开发并举的方式对待文化资源。不片面地强调开发,也不片面地强调保护,而是在保护和发展中寻求一种更为合理的界限,从而使保护与开发结合起来,以保护促进开发,以开发推动保护。通过开发利用来增强文化资源自身的“造血”功能,为保护文化资源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并建立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的良性运行机制。为此,要进行科学、合理、有序的资源开发,反对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急功近利做法,特别要避免先破坏后保护、先污染后治理、先耗竭后节约的弯路,确保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对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产业开发案例的分析,我们从宏观上总结了三点在文化资源开发中应该遵守的原则。
1.深入挖掘,彰显文化内涵
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文化资源蕴藏丰富。但是,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把文化资源开发停留在保护与继承的层面上,以办事业的方式对其进行开放和利用。这就使得今天的中国仍处在既是一个文化资源的大国,但又是一个文化产业不够发达的小国的状况。由于开发的深度不足,造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存在产品和服务竞争力不足、类型单一、文化内涵缺失的问题。因此,在开发中,应该充分发掘、整理和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突出文化主题,彰显文化内涵。
2.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
文化资源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不同的地区文化资源禀赋不尽相同,不同的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性和经济不平衡性,为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进行合理规划,优化资源配置。要做到既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和继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又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因地制宜地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真正达到人无你有、人有你优、人优你特,切忌人云亦云、盲目跟风。同时,在制定规划的基础上,要选准突破口,找准切入点,善于把深厚的文化资源做成具体的产业项目,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3.分类整合,实现规模效应
文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结构,文化资源内部的每一个要素之间都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在开发中必须培养文化资源的整合观念,整合不同文化企业或文化产品,组成一定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对不同的文化产业门类协同合作与协调发展。比如产业园区的建设,需要考虑它能够扶持那些相同、相近或相关的产业门类建立相互协调的合作关系,形成一系列的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使文化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各类文化资源极其丰富,数不胜数,发展文化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要使我国丰富多样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功能效用,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就必须重视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战略选择问题。就战略思路而言,我国的文化资源产业化发展必须坚持实施五大战略,即可持续发展战略、整合规划战略、市场化开发战略、创新推动战略、人才资源开发战略。
就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趋势分析,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在对文化资源的发掘、规划、保护、创意、利用、数字化等方面,当前我们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加强这方面的行动刻不容缓。这不仅是发展文化产业学科的内在需求,也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的问题,它对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有效地保护与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促进其产业化开发势在必行。
From the Cultural Resources to the Cultural Industry
—The Strategic Choic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Yao Weijun
Abstract:This paper has deeply explored the theory and strategy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It focus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nature,classification and components of Chinese cultural resource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ural resour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how cultural resources translates into cultural capital,the principle and strategy for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and so on.It also puts forward new ideas for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resources,combining with domestic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cultural resour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me areas of China,and hope it will have a positive impact for Chinese culture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industry.Thus it will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excavation,the protection and cre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resources,and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al industry.
Key words:cultural resources;cultural industry;development;strategy;choice
【注释】
(1)本文系国家发改委、教育部“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中华民族文化保护、创新及数字化工程”成果之一。
(2)申维辰主编:《评价文化:文化资源评估与文化产业化评价研究》,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吕庆华:《文化资源的产业开发》,经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50页。
(4)欧阳友权主编:《文化产业通论》,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8—139页。
(5)曹凑贵:《生态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295页。
(6)贾青松:《论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资本的现实途径》,http://www.cass.net.cn/,2005年11 月30日。
(7)胡惠林主编:《文化产业概论》,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4页。
(8)胡惠林:《文化资本:现代文化产业和谐发展的能源形态》,《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