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省际文化产业合作的思考——以湖北为视点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王玉德
内容提要:本文以超前性的眼光,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了要发展省际文化产业合作,形成“文化大区强区”发展战略的观点。文章论述了省际之间文化产业合作的必要性、可行性,提出了实施的建议,并对一些实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省际;文化产业;合作;湖北
21世纪是文化产业兴盛的世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鼓励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要优化文化产业布局,要发展文化产业集群,要提高文化产业集约化。基于这个思路,笔者从湖北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出发,提出要发展省际文化产业合作,形成“文化大区强区”发展战略的观点。
一、省际文化产业合作的必要性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文化多元的大国。大国的管理与小国的管理有所不同,我国的管理需要更大的智慧与更大的气派。早在1956年,毛泽东在思考我国工业产业发展时就特别注重国家层面管理的“统”与“放”的关系。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时指出:“我们的国家这样大,人口这样多,情况这样复杂,有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比只有一个积极性好得多。”“省市和省市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地方和地方的关系,也要处理得好。我们历来的原则,就是提倡顾全大局,互助互让。”(1)毛泽东注意到,我们这样的大国,国家一统就死,一放就乱。江泽民也有相关的论述,1990年他在《在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说:“要通过改革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比如中央和地方,沿海和内地,城市和农村,大中型国营企业和其他企业,以及全局和局部,长远和眼前,国家、集体和个人等等之间的利益关系。”(2)如果各省都想发展产业经济,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的格局,就会造成各省之间的重复与浪费,造成各省之间的无序竞争,造成整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内耗,严重影响国家战略目标的实现。
当年的工业产业的窘境,已经出现在了21世纪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据笔者搜集的资料,我国几乎每个省都制定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都在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都要发展动漫产业、影视产业、会展产业等。更有甚者,许多县制定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也在追求“小而全”或“大而全”,也要发展动漫产业、影视产业、会展产业等。各省都拿出大笔钱投资到这些产业之中,都想作为地方文化经济的新亮点,部分领导也想以之作为在任政绩的闪光处。例如,笔者所在的湖北省,以及邻省湖南省、河南省、江西省等省的文化产业规划,都提出全面发展文化产业的思路,这几个省都想成为我国中部文化产业的中心,都想成为中部崛起的支点,都想做“领头羊”。各省想出成绩,出大成绩,这些动机是好的,但如果从全国的高度思考,未必就适合我国文化产业全局的和谐发展与科学发展。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一定要着眼于全国性的文化产业格局优化,要着眼于节约财力、物力、人力,要着眼于国际文化的竞争,要着眼于地方文化经济的活力。如果放任各省“自行其是”,就必然会造成浪费,造成各省之间的隐形不良竞争。如果我们能较好地统合各省之间的发展战略,就能够形成我们的大国优势,变内耗为合力,形成国家竞争力。
其实,在文化产业的各个门类之中,不是每个省都具有发展的优势,也不必每个省都把文化产业的门类做齐。各省应当按照本省的基础,综合考虑全国的文化产业格局,确定本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按照轻重缓急,分期分批发展文化产业。例如,湖北也想打造影视产业,但目前的基础较为薄弱,是否条件成熟?浙江的横店影城、宁夏的银川影城已经有相当规模,湖北还需要建大型拍摄基地吗?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乘坐动车,湖北的省会武汉与湖南省会长沙、安徽省会合肥均只有三个小时的距离,完全可以共建一个影城。还有会展市场、图书市场、演艺市场,都应当充分考虑各省之间合作的可能性。文化产业不是内向型的产业,而是需要广阔的文化市场。就像“资本”的本性一样,文化产业的市场越大越好。如果每个省“关门”办文化产业,就难以走出狭窄的地域空间,难以获得利益的最大化。
“智者见于未萌”,我国的文化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各省文化产业的重叠发展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利于GDP的增长,但从长期看,从全国全局看,负面的影响必然大于正面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高度重视这个潜在的问题,防患于未然。《周易·系辞》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这段经典性的语录体现了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各省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不可没有危机意识。如果一定要等到问题都暴露出来了,造成了严重后果才去纠正,那就太晚了。
二、省际文化产业合作的可行性
在我国,省际开展文化产业的合作是完全可行的,理由如下:
第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在统一的国家之下,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思想容易统一,行为也容易统一。只要国家出面协调,只要各省有高度的国家意识,没有统一不了的事情。国家文化部设有文化产业司,产业司可以提供各省的文化产业信息,发出一些预警信号,使各省有所警觉。特别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可以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这是至为关键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已经构建了宏伟的蓝图,提出了很明确的导向,吹响了冲锋号,关键是地方上能够吃透精神,深入贯彻。
第二,有些省份已经意识到文化产业发展离不开科学发展观。这些年,各地投入了大量经费发展文化产业,然而,效果不明显,民众意见大。因此,发展文化产业面临着不断调适的状况。如果胡乱上马,仓促投资,只求热闹,必然要自食恶果。随着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入学习,人们的认识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文化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合作。文化产业是后工业时代的产业,其中不仅有高科技含量,而且还需要大胆创意,需要群策群力,需要扬长避短。在人才有限的情况下,我国只有扩大地区之间的合作,形成“中国式的气派”,才有可能形成合力,形成大规模的“高精尖”的产业集团,超常规发展,无往而不胜。
第四,我国的地缘经济格局已经形成。我国在实施文化大发展与大繁荣的战略中,已经出现了一些跨省的文化经济圈,这些超省级的空间为文化产业合作提供了可能性。如北京与天津,上海与浙江、江苏,湖北与湖南,广东与海南,都是因为地缘而可以结成地区性的联盟。任何一个省或直辖市,如果孤立地发展文化产业,都难免碰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需要“风物长宜放眼量”,海纳百川,走省际开放式的道路,通过借力而发展。例如,湖北省委主要领导最近提出要研究“发展文化”,这就是一个很有远见的导向。“发展文化”是全方位的,相邻地区开展合作,就是发展文化的一个途径。每个省都希望培育一批进入全国同行前列的大型文化企业,因此,如果能有效地联合邻省的文化产业,减少成本,取长补短,取精用宏,就有可能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形成竞争优势。
三、省际文化产业合作的实施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从国家层面认识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意义。要有前瞻性地宣传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要及时提供省际之间文化产业发展信息,要形成省际之间文化产业合作的机制。
例如,湖北与湖南的决策层要加强省际之间合作的认识。由于地缘的原因,湖北与湖南构成了一个湖湘文化圈,处在秦岭与五岭之间的湖湘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楚文化。俗话说,湖北湖南是一家。可是,据笔者所知,在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两省之间从来没有就文化产业的发展开展学术交流,高层之间也没有深入交换过意见。湖北认为自己是中部“老大”,湖南认为自己是中部“最牛”,因此互相不往来。其实,作为一名湖北人,笔者一直认为两湖合作对湖北的文化发展具有诸多益处,湖南集中了一批从事文化产业的年轻人,构成了一支强劲的“文化湘军”。在文化界,已经有了“广电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等称呼,可见湖南文化产业的地位已经凸显。如动漫,在政府的支持下,湖南在1996年有了第一家制作动漫的东方卡通公司,而三辰卡通公司有民族卡通品牌“蓝猫”。宏梦卡通公司与英特尔合作,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该公司员工仅700人,但在网上有一个网络动漫军团,可以使1万多人在局域网上进行动漫生产,年产动漫15 330分钟,占全国原创动漫电视节目的50%。动漫从业人员有2万人,这些人分布在全省各工作室,在网上进行效益分配。湖北应学习湖南的做法,在文化产业政策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
长期以来,有些省与省之间存在地方保护主义,不让邻省的商品打入本省,担心影响本省的经济发展。这种情况,已经延伸到了文化产品之中,各省对邻省的旅游产品、文艺演出采取防范措施。有些领导一直存在浓厚的小农心理,恪守“武大郎开店”的方针,不与邻省交往,总是怕邻省比本省强或超过本省。这种落后的、封闭的心态制约着各省文化产业的合作。
第二,构建机制,多种形式推动合作。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构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笔者建议,由政府、企业或个人从事合作事宜,省际之间应当成立合作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商量合作事宜。企业特别是文化企业之间应当有相应的联络人员,保持畅通的联系。个人可以组建文化经纪工作室,专门从事文化产业合作。就像经商一样,把文化产品作为商品推广应用到邻省。省与省之间实现拾遗补缺,相互取长补短,改变沉闷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局面。省际之间的工作室或称中心,其工作人员除本省之外,还应当有来自邻省的人才。每个人都要有宽阔的视野与胸怀,有较强的交际能力与组织能力。中心应采取市场化运作,收取“信息费”或“经纪费”。
例如,湖北与邻省之间可以构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机制。湖北的高校多,文化人才多,但是,如何发挥人才优势却一直没有找到很好的途径。其实,各省之间的高校可以联合办学。湖北及周边各省都开办了一些文化产业的本科专业,但是各个学校之间一直不来往,作为新兴学科,大家都不知道其他学校在如何办文化产业专业。如果各个学校多一些交流,大家都经常在一起分享办学的经验,必定可以推动我们的学科建设。有的重点大学培养高端人才,即成为人才的母机;有的大学可以侧重于操作层面的人才培养。这样,毕业生就可以适应社会的不同需求。
第三,摸索经验,推广一些成功的案例。省际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方向是好的,模式可以有多种形式。由于文化产业的每一个门类有特殊性,各省的省情有特殊性,因此,要提倡灵活机动的合作方式,让人们从中受到启迪,自觉自愿地从事文化合作。
例如,三峡旅游产业的经验。重庆是直辖市,与湖北相邻,共同享有三峡旅游产业开发的机遇。近些年,重庆与湖北在旅游文化产业方面有一些合作,并取得了一些互赢的经验,有必要加强推广。同时,两地也要找出合作时存在的问题,避免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从而推动大三峡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
第四,加强研究,在理论上形成一套观点。国家有关部门在制订社会科学项目时,应当超前性地设置一些跨省合作开展文化产业的项目,鼓励学术界开展这项研究,从理论上完善跨省合作的思路。只有理论研究上去了,才可能在实践中增加文化产业合作的自觉性。
例如,酒文化产业的研究。湖北及相邻的四川、安徽、贵州都生产名酒,而酒文化产业一直缺乏理论支撑。贵州是山区省份,少数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贵州人打出了“七彩贵州”的文化口号。贵州盛产名酒,如茅台等,形成了国酒文化。贵州如何以酒为纽带,与邻省共同打造酒文化产业?如果这项研究工作做好了,必将大大推动贵州作为酒文化产业“领头羊”的地位。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实行过“大区制”,几个省共一个大区,便于整合力量。我们现在虽然没有实行大区制,但文化产业可以根据市场,在条件成熟时组成联盟。我们国家发展文化产业,如果各省长期各自为政,就难以与西方发达国家竞争。如果实行“大区作战”,形成跨省联盟,我们就有可能形成整合后的新实力,就有可能超常规发展。
四、关于湖北与河南合作的建议
2012年开春,笔者到郑州参加河南省政协举办的“中原文明传承创新座谈会”,讨论中共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的讲话。(3)笔者在会上提出了两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要建设若干个研究中心。笔者认为,文化的核心是思想,思想的创新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先导。思想创新依赖于核心人才团队。建设若干个学术中心,有利于凝聚人才,人才可以在有效的平台上发挥智力。笔者建议,在河南成立一个“全国各省文化发展战略信息研究中心”,要经常研究各省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要不断策划各省之间的文化产业合作,要主动推进邻省之际的交流。该中心应广泛搜集各省有关文化产业的新思路、新举措,定期为省委、省政府提供决策参考。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特别是与邻省加强合作,借邻省之智慧,超越邻省,形成良性互动的文化生态。
笔者还建议河南成立一个省级的“武术研究中心”。河南有广泛的武术市场,登封市有几十个武术学校,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学生多次承担全国性的武术表演。然而,河南省对武术文化的研究一直较为薄弱,对武术的产业化一直缺乏思路。如果河南的武术市场与湖北的武汉体育学院联合,共同打造武术文化产业,一定会收到好的效果。笔者从2009年被聘为嵩山少林武术职业学院的兼职教授后,一直注意河南的武术产业,深感两省之间的合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郑州,笔者有幸观看了信阳市豫剧团创作的豫剧《开漳圣王陈元光》,看完之后很兴奋,认为这部戏是近年来河南打造的一个品牌,不论是编排艺术还是内容情节,都非常好,应当走向全国,首先应当在邻省演出。然而,这部戏一直没能进入湖北演艺市场。笔者认为,与信阳市紧邻的襄阳市有不少河南籍的豫剧爱好者,应当组织信阳豫剧团跨省演出。(4)由这部戏,笔者又想到黄梅戏这一案例。湖北东部黄梅县是黄梅戏的故乡。一山之隔的安徽安庆这些年也在大力发展黄梅戏,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然而,邻里之间不往来,各自为政,形成不了黄梅戏的合力,也没能构建黄梅戏文化大市场。建议两个县开展合作,切磋黄梅戏艺术,打造出21世纪的精品,推动跨省之间的合作。
由于省际之间不往来,每个省对边远的城市投入有限,因而各省的文化产业布局不平衡。如湖南岳阳与隔江相望的湖北洪湖市不往来,江西九江与隔江相望的湖北黄梅县不往来,河南信阳与隔山相邻的随州不往来。因而,这些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都相对滞后。试想,如果加强省际边缘城市的联系与往来,一定可以极大推进各省落后地区的发展。
总之,我国文化领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把文化资源大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是时代的重任。要实现《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战略任务,就必须从大局出发,不断调整我们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凝聚力量,优化组合。这需要每个省、每个市、每个区加强合作。特别是省际之间文化产业合作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如果能加强省际之间的合作,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指日可待的。
On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A Case Study on Hubei
Wang Yude
Abstract:The writer tries to propose with predicative insight that Hubei,in order to develop its own cultural industry,should adopt the strategy to establish itself as a“region powerful and abounding in culture”,and therefore should cooperate with bordering provinces.In the paper,the writer not only demonstrates the necessity and viability of the regional cooperation in cultural industry,but also offers some suggestions.In the mean time,the writer conducts several case studies.
Key words:regional;cultural industry;cooperation;Hubei
【注释】
(1)《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1、33页。
(2)《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页。
(3)2011年9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对中原经济区建设作出了五项战略定位,其中之一是把中原经济区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
(4)在郑州参加会议期间,郑州旅游职业学院的杨懿娟老师说:“河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多,经济欠发达,但是文化资源丰厚,发展文化产业需要很大的投入,也需要消费市场,省里难以筹措大量资金。因此,河南要善于借力,要把河南的殷墟文化、古城文化、少林文化发展成为外向型文化,就应大力发展省际之间的旅游。我们河南人的消费水平不高,但我们可以吸引外省的消费人群,特别是邻省湖北人来游玩,赚外省人的钱,从而拉动河南的文化经济。”这段话说出了河南学人的独到见解,是有启发意义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