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力资本市场报道

人力资本市场报道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或者说,围绕着人才和职场的报道还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市场报道,而非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财经报道。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其高低取决于市场选择。“低工资”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在如何解决人力资本市场上“与市场严重脱钩、严重老化的生产线”的问题方面,一些媒体与民间团体推出的“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率排行榜”,是个有益的探索。遗憾的是,对类似的教育专业市场化的财经报道却不多见。

第三节 人力资本市场报道

以人才市场报和人才信息为主体的报道及媒体在我国发展很快,并且拥有很大的受众群,但这类媒体的主要内容多为动态报道和市场供求信息,例如招聘、招生、留学、培训、移民、职场信息、高薪行业等,虽然其范围所及都与上文提到的人力资本投资的六种方式有关,但是,真正从人力资本角度和眼光进行报道的并不多。或者说,围绕着人才和职场的报道还是以消费者为主体的市场报道,而非以投资者为核心的财经报道。

例如,2006年初,由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系副主任岳昌君领衔的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召开新闻发布会,大多数媒体均就调查得出的一个数据,即2005年大学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比2003年增加37元,发布了消息,并得出“大学生就业形势并非一年比一年差,反而有所好转”的结论。新华社就“大学生就业出现三大变化”,制作了三张图表,分别是“大学生就业情况有所好转”、“大学生就业开始流向小城镇”,以及“大学毕业生起薪有所增加”。而一位署名“毛飞”的作者则认为在“GDP、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喜人增幅面前,‘2年增加37元’充满了讽刺意味”,并在搜狐网上发表评论文章,很快被许多媒体所转载和摘登。

例文

大学生“低工资时代”拷问高等教育

几年来,伴随着“500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薪酬跳水”故事,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似乎已经悄然来临。虽然权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有所增长,但在GDP、平均工资水平等宏观经济指标的喜人增幅面前,“2年增加37元”充满了讽刺意味——这仿佛成为“低工资时代”降临的证据。

大学生拿“低工资”实属正常。“大学毕业”并不是拿高工资的理由。在劳动力市场中,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其高低取决于市场选择。一般来说,供不应求的稀缺资源才有获得高价的资格。单纯从数量上看,大学毕业生的确“稀缺”。不过,若是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角度考察,大学毕业生的可替代性很强,就未必算得上是稀缺资源了。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经验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关键原因。“低工资”这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

然而,大学毕业生在市场规则下吃了败仗,却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自己。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能力和经验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要负主要责任的应该说教育者。

尽管权威部门一向慎言教育市场化,但经过若干年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显然在很大程度上都已“市场化”了。高等教育早已不再免费,上大学必须自己买单,并且,“上不起大学”让很多家庭头痛不已。对于许多刚刚脱离贫困的家庭而言,孩子“被大学录取”简直等同于全家返贫的噩耗。同时,大学不再承担“包分配”的责任,市场竞争、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招生、就业相比,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却低得可怜。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安排还是教育的内容形式,高等教育依旧未脱离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其教育质量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即使输入的原材料都是优质的,这条与市场严重脱钩、严重老化的生产线也无法生产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眼下,“高等教育高成本时代”与“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如影随形。大学教育招生与就业的市场化让教育者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且卸去了沉重的责任,却没有让受教育者享受到多少好处。对于广大学子而言,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但获得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恐怕还是最底线的考量。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大学既然心安理得地收下饱浸艰辛汗水的诸多学杂费用,就至少应当尽力满足学子们最底线的要求——这是一种基本的交易公平。然而,学生们在支付了沉重的成本之后,收获的却是无法维持体面生活的“低工资”。显然,如此倒置的成本收益格局有失公平。

毛飞/文,摘自搜狐网,2006年2月14日

文章作者完全从人力资本市场的专业眼光出发,指出,大学毕业生步入低薪时代的原因是,“大学毕业生的可替代性很强,就未必算得上是稀缺资源了”。而之所以如此,则是因为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就业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市场化”,但“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却低得可怜”。正因为如此,“即使输入的原材料都是优质的,这条与市场严重脱钩、严重老化的生产线也无法生产出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其结果是,“教育者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且卸去了沉重的责任,却没有让受教育者享受到多少好处”,甚至还出现了过度教育。作者提出的“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的命题,即如何通过人力资本投入、生产出更多的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资源,值得人力资本市场的所有参与者和开发者认真探索。

在如何解决人力资本市场上“与市场严重脱钩、严重老化的生产线”的问题方面,一些媒体与民间团体推出的“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率排行榜”,是个有益的探索。正如该排行榜的组织者所提到的,“中国民办高校的竞争力要靠教育是否优质,要体现在毕业生的质量上,他们的素质是不是高,是不是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这是根本,是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要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下工夫,事实上,近年来社会上就很需要“高级蓝领”、“高级灰领”等高级技能型人才(4)。遗憾的是,对类似的教育专业市场化的财经报道却不多见。

此外,在职场报道方面,作为财经记者不能满足于动态报道和供求信息,而应该在人力资本投入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上做文章,就像个人理财顾问那样,帮助受众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组合,至少应尽量采集“最佳组合”的个案,给人以启迪。

在这方面,上海《理财周刊》的一些报道还是相当成功的。

例如,《理财周刊》2006年第10期封面文章《薪水大作战》,一开头就这样写道:“在我们这个人口超过1600万的城市里,年薪能够超过30万元的职场人不过是占比极小的‘尖端派’。……文章里的高薪主人公梁思倩在35岁之前跻身于高薪行列,然而她第一个的月薪不过区区500元。在十年职场奋斗历程中,她有过三次跳槽经历,做过医生,做过婴儿产品的客服人员,最终在一家医药公司找到了年薪35万元的职位。梁思倩的这番经历正道出了多数人的高薪秘诀——能力、职位和行业。”

接着,作者详细地叙述了中山医科大学毕业的梁思倩,先被分配到广州的一家医院做内科医生,每个月拿着500元的工资。工作3年后,梁思倩却辞职了,她没有如大部分从医生跳槽出来的同龄人那样,去做医药代表。“梁思倩认为自己服务意识很到位,能想人所想,善于揣摩人意,交流能力强,做客户服务不错。”正在这时,“美国一家著名的营养品公司在广州招收婴幼儿营养品客户服务人员,要求有医学背景的人优先考虑。梁思倩通过层层面试,终于成为公司客服的一员。当时的薪水是4000元/月。”《理财周刊》记者以很专业的眼光,分析了人力资源进行最佳组合的两个因素:专业背景(婴幼儿营养品服务有医学背景的人优先考虑)和个人性格(自己善于揣摩人意交流能力强)。

就这样,梁思倩进入的公司成了整个医药、营养品行业最早建立专门的客户服务部的公司,专门为父母提供各类婴儿教育、营养品等咨询服务。“梁思倩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专长,她负责策划的一次大型活动,竟然来了1000多户有小孩的家庭参加。活动策划得非常成功,光现场销售的奶粉就有近10万元。”“出色的工作能力,使梁思倩在同事中脱颖而出,薪水升至7000元/月。”可是,梁思倩并没有就此满足。

由于梁思倩所在的公司,在整个行业内是客户服务做得最好的公司之一。一家猎头公司来挖人了,给她提供了另外一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机会——某制药厂全国客户经理,薪水是12000元/月。

紧接着,作者又以专业眼光写下了这样两段文字:“在外资企业,高层管理人员都是受总公司管理和任命的。从中层到高层,那更是难上加难的事情。”“薪水、发展空间、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是衡量一份工作的标准。如果你在原公司看不到发展空间,如果你在现在的职位上学不到任何东西,说明你已经濒临职业枯竭期。那么你应该果断跳槽赢得自己应得的高薪和发展机遇。”

文章的结尾是,就在梁思倩到新公司不到一年,即2006年1月,“她又收到了猎头公司的另外一份工作机会——上海某著名婴幼儿用品公司全国客户关系总监,虽然是民营企业,给出的薪水很高,年薪35万元。”(5)

【注释】

(1)加利·贝克尔:《人力资本》一书,(纽约)国家经济研究局1975年版。

(2)参见萨尔·D·霍夫曼所著:《劳动力市场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3)参见新华社电讯稿2006年3月2日。

(4)该排行榜于2006年6月由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联合《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阳光文化《学府故事》栏目组、教培英才网等媒体推出。

(5)详见尹娟、李军的文章,载《理财周刊》2006年第10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