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播音主持实践与思索
一、调整播音速度,适应时代节奏
对新闻播音业内已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其中包括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和节奏问题。关于新闻节目的播音速度,特别是口播新闻的速度问题,虽然有争议,但总的趋向还是赞同“根据时代节奏加以调整”这一观点的。
(一)调整新闻播音速度的客观必然性
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播音的速度要根据时代的节奏加以合理调整。”播音速度可以简单理解为语速,业内一般习惯指一分钟播读多少字。这里所说的时代节奏是什么呢?节奏的本意是指在音乐中循环往复交替出现的强弱、长短的音乐现象。汉语有声语言本身具有音乐美的特点,汉语的语言流动所出现的抑扬顿挫、轻重缓疾互相交替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同样形成了语言节奏。语言节奏是反复出现的具有节律性的周期循环的声音现象。而生活节奏则是指当今科技进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劳动效率的提高、社会生产周期的缩短,人们思想的解放、学习生活步伐加快等被改变了的生活方式。时代节奏就是这些社会生活的“辐射作用”,使人们形成的紧张、热烈、积极向上的思想情绪,在心理上自然形成的对工作的责任感,对时间的紧迫感。以及对新生活急切渴望追求、对新时代的美好憧憬、热切向往。
图1-6 工作之余。左起:作者、林宽、江昊、吴刚、孟雷
现代化建设不断改变着社会生活的节奏。对于直接而又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新闻文体的播音速度来说,也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根据人们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加以合理调整,使其符合时代节奏,反映这个崭新时代的面貌。
(二)新闻节目的改革为新闻播音速度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1.“快讯”与播音速度
华东六省一市第二次新闻节目经验交流会曾提出:“我们所有新闻都应该是快速,这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既然新闻按照时代的客观要求速采、速写、速编、速审、速播、速录、速发,尽可能缩短新闻事件的发生于新闻发布的时间差,增强新闻的时效性。那么新闻快讯的播音除了在各方面服从这一总体目标外,还要有一个与“快讯”节目这一形式相吻合、内容相协调的播音速度。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每日(周日除外)晚上九点增设了五分钟的晚间新闻节目,播发当天联播节目没来得及播出的新闻消息。播出的稿件既是快讯也是短讯,每次都发八条以上,有相当一部分是刚刚结束的会议消息,有的是节目播出时正在进行、尚未结束的文艺演出或体育比赛的报道。对这一节目的播音节奏我们相应地作了合理调整,有意识地加快了速度,强化了时间观念,收到了较好的播出效果。
2.新闻信息量与播音速度
在新闻节目的改革中,人们对新闻信息量的增加越来越重视。尤其是广播,对新闻信息的传递迅速的优势是独家之长,有些独到之处是电视和报纸所无法比拟的。听众迫切需要新闻,也特别希望广播新闻发挥自身的优势,及时、迅速地传递信息量更多、内容更丰富的信息。增加新闻的信息量的形式,简单说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每条新闻内容的信息含量,二是增加播发新闻的总量。其中新闻条数的增加与播音速度的加快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正比例关系。可借助农业知识打个通俗的比方:适当加快播音速度与信息量的增加,如同“合理密植”与“单位面积产量”的关系。
除此之外,新闻的特性(新鲜性、真实性、及时性)要求新闻播音必须免除消极懒散的“四平八稳”和不紧不慢的“中速行驶”的播音速度,播讲的态度应该是积极、热情;速度轻快、紧凑,富有时代感;语气坦诚,给人真实无妄、确凿可靠、可听、可信的感觉,有一种先闻为快的愉悦。
(三)受众基本素质的提高是调整新闻播音速度的客观要求
调整“口播新闻”的播音速度,并不以编播人员的个人意志为转移,也不是个“快”与“慢”的简单的速度问题。它除了涉及政治、经济、宣传效果等因素之外,从新闻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还应该对听众的状况加以分析,根据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要求合理调试,寻求一个受众能够理解并乐于接受的科学合理的播音速度。
形势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受众群也在变,数量在增加,素质在提升。首先,新闻的受众在由群体化向个体化、由集体化向分散化转变;其次由于新闻的改革,节目的社会性和服务性在增强,使得受众的构成成分、层次结构都有所变化;三是受众的自身素质在不断提高,物质文化需求在不断增长。这些是新闻改革、调整新闻播音速度使其适应时代的发展,富有鲜明时代节奏感的重要依据。
社会的发展,改变着人们所处的环境及个人的环境心理。文化素质的提高,开阔了视野,丰富了阅历。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相应提升,不会因为播音速度在某种程度上的调整加快而影响受众对新闻内容的理解。恰恰相反,由于受众文化素质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时间观念的增强,越来越习惯新闻节目这种积极明快、富有时代节奏的播音速度。
新闻受众的构成成分复杂,分布面广,但很少有人是出于学习某种专业知识,出于某种业余爱好,进行专业理论探讨和艺术欣赏的目的来收听新闻节目。绝大多数受众是出于关心政治,经济形势,从中获得新闻信息的目的来收听新闻节目。特别是广播听众对广播新闻节目的内容甚至只想“了解大概,粗览大意”,并不想去研究新闻事件中某些细节。对播音则更乐于接受那种对新闻事件无过分渲染的客观的而又积极的播报表达方式。
目前,在新闻播音中消极懒散的“四平八稳”和不紧不慢的“中速行驶”的问题仍然存在。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业务上也曾作了一些有益的摸索,这是以稿件为依据,是从处理每一个语句入手的。
1.稿件的理解和把握
播音是再创造(或称第二次创造)。之所以叫再创造,是因为这种创造是以稿件为依据的,受稿件的内容所制约的。同样,播音的速度和语言的节奏都不可脱离稿件的内容。速度,节奏的调整是为了更好地表达稿件的内容,所以理解稿件是调整播音速度的前提。
图1-7 中央电视台丁然(左五)、岳斌(左三)在黑龙江台。左二为作者
在稿件的通篇处理上,有利于提高播音速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可以简约为这样几点:
(1)中心突出,主题明确。整篇文章播得“浑然一体”,紧紧抱团,避免“散”,“散”必然“慢”。
(2)层次播得分明,听得清楚。分明、清楚,会有播得速度快,感觉不快的听觉效果。组织处理好句子,播出去“抱团”容易理解,易于接受,可弱化“快”的感受。
(3)调整好集中出现的词、词组、短句;整理好词组多,停顿多,间隔多的长句;使语言流动畅通,就没有阻塞、急促的感觉。
2.注意和利用汉语语言的语音优势
汉语语音的音节,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和三音节词组,四音节词组、短语。这些词、词组、短语是按一定的音节规律构成语句、章节的,体现了汉语音节音韵整齐的美。形成有声语言音韵节律的还表现在汉语的音步上,一般是一个音节一个音步,两个音节一个音步,三个音节两个音步,四个音节两个或三个音步。
例如;“做有理想,有文化,有觉悟,有纪律,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一代新人”。
句子中三音节两音步和四音节两音步的词组处理时应该音步呼应,词与词组成双成对,符合汉语语音所特有的节奏规律,使行进速度自然明快,并有一种语意妥帖、节奏明朗的感觉。
3.表达技巧的运用对播音速度调整的支撑
新闻播音的速度就其对新闻稿件而言,实质上也是特殊的表达技巧。
语言技巧运用得灵活、恰当,会收到快而不乱,快中有稳,快慢相间,自然得体,虽快却无快的感觉的特殊效果。
(1)停连的合理使用。“快”与“慢”两者相对而言,“慢”是指字音延长,停顿多而时间长,“快”是指字音短促,停顿少,连接多而时间短。
新闻稿件语言简洁,篇幅简短,因此要求播音语意明确,脉络清晰,停连处理要十分恰当,杜绝在播音中“三字一停,五字一拖”的“甩腔”,凭自己的经验习惯断句,用固定的模式任意“停连”的“保险腔”。特别是简讯、短消息、一句话新闻更要注意多连少停,合理使用停顿。
如:“由交通部,林业部和轻工业部联合组织的黑龙江水运木材考查小组试运的八万立方米木材,最近已有五万立方米从大兴安岭通过松花江、黑龙江运到佳木斯、哈尔滨。”
这是条一句话新闻,并编排在一组简讯中,更有必要加快速度,减少停顿,除了在句子当中仅有的一个逗点处作短促的顿歇用以分清主谓关系之外,在“八万立方米木材”之前定语部分中,联合词组、主谓词组之间的层次关系,谓语部分中的“松花江、黑龙江”,“佳木斯、哈尔滨”之间的间隔号不可用停顿来处理,而应该播起来语意有隔,语流不断,才会收到语意连贯,层次分明的效果。若使用停顿来处理,会将句子停顿得支离破碎,有碍语意的集中,破坏了节奏,影响了速度。
增加连接,减少停顿,可以明显地提高播音速度。但是,也并不是脱离内容,不加区别的,盲目的用增加连接和减少停顿来追求速度,而是具体情况作具体分析,服从稿件的内容。从表达需要出发,该停的停,该连的连。连的地方,声音相连,而语句内的语意有分切,叫做“连中有停”;语句内的语意得到了区分,语言的流动却没有停止这又是“停中有连”,语言流动的延续使速度得到了加快,语意的层次也得到了清楚的表达;停的地方,声音虽有停顿,句子完整,语意没有被拆散,“停而不断”;又因为语言的流动虽有间歇,但这间歇并不改变行进中的整个节奏,语意的表达在继续进行,又有“断而不停的感觉”。
(2)重音的准确把握。“语句中的词或词语并不处于完全并列,同等重要的地位”,播音时对句子中的词和词组的处理不能“一视同仁”,“均衡力量”,“匀速行驶”。而要有轻有重,有缓有疾。对于句子里更重要些的,需要强调的词和词组,也就是重音,在表达上要加以突出,速度上适当减缓。次要的、非重点的地方,则无需突出,速度上有必要适当加快。
例如:“由于全体干部工人的共同努力,这个厂上半年的生产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百分之八十”。
我们经常遇到“百分之几”这类强调性重音,这无疑是需要表达时加重,速度上放慢使其鲜明突出,引起听众注意的。而本句中的“由于……同期”这些交代背景,作铺垫的部分就可以一带而过,用相对加快放轻来衬托重音,使中心更为突出。区分开轻重,语言的层次分明,有立体感,播起来才“有疾有缓”,“有张有弛”,“有快有慢”。快和慢也是相对的,“快中有慢”,“慢中有快”。“快中有慢”是为了突出重点,在重点突出,明晰的前提下才可以提高速度,做到“慢中有快”,而“慢中有快”是指在语言的舒缓流动中有目的的对非重点的地方的加快。浅显的说:突出表达好重音,正是要在此基础上,在非重点词,词组上做文章,使这部分语言单位尽可能紧凑起来,加快播音速度。
实践证明:有张有弛,张驰相间,有疾有缓,缓疾交替,有快有慢,快慢有度的播音速度,会收到既无沉闷、拖沓又无急促、漂浮的效果。
(3)句子尾音的正确处理。句子尾音处理的如何直接影响着停连和速度。一般地说遇到需要停顿的句尾尾音,既不戛然而止,又要收音利落;遇到句子需要连接的尾音,可以有准备有意识地把尾音上扬,同下句句首的第一个字音平滑地衔接,减少句子间的语流跳跃,给人自然通畅的感觉。
如果尾音处理不当,就会出现尾音下滑,句尾的第二个字音相对过重、过高,形成所说的“耷拉膀子”。听起来句子的句首字字音高而重,句尾字字音低而轻,上下句语流起伏大,阻塞而不通畅,影响播音速度的正常发挥。
(4)关联词语精巧运用。新闻稿件中的关联词语对语句间的意义关系揭示地清晰准确,前后呼应。成对应关系出现的关联词语,尽可能作连接处理,缩短复句分句间的时间差,使相关联的句子意义关系更突出,对比更鲜明。
总之,口播新闻的速度实在是个较为复杂,不易操控的播音专业技术问题,它同整个新闻节目播出的各个环节紧密相扣,互相制约,不止限于所提的几个方面,况且加快播音速度,提高播音质量是个不断探索的长效话题,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但是,我们总还是希望广大听众从我们调整后的播音中能够感受到一种使人精神振奋的情绪,一种催人进取的时代节奏。
二、《新闻节目》直播的探索
新闻节目全面实行直播,不能说是创新事物。“文革”前,五六十年代曾实行过,文革之中为求“安全”中断了。而今又提出新闻实行直播,意义何在?普遍认为直播与录播,虽各有利弊,但直播的优势凸现。
图1-8 作者与杜敏大姐直播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全省联播》
当前,在各新闻媒体竞争激烈,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改革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尽力简化新闻播出中间环节的时候,我们又自然地想到新闻直播问题,并对在完全具备了录音播出的新的条件下的新闻直播进行了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论证;发挥广播电视迅速、及时的优势,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全面直播。
(一)直播前的准备工作
新闻直播的设想,产生于对新闻直播的优势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对直播的理论分析着手于直播方案的出台之前,并在有了多方面的充分的准备的基础上,开始了直播前的实验直播和试直播。
1.直播的必要性论证
改革之初,对直播和录播的意见分歧和争论,使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逐渐明晰。当时,曾对录音的目的进行过争论,而这一争论却从侧面间接地说明了新闻直播是必要的,录音是为了声音的长久保存,而我们的新闻节目,则是要迅速、及时、刻不容缓地传递信息,否则新闻的价值将会随时间流逝而削减。为了使广播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广播新闻的时效性,我们还应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听众从现场报道或实况转播中,获得全价的信息和新闻。基于这种认识,我们觉得,如果条件具备,新闻节目(除了重播需录音外)实行直播是必要的。
多年的录音播出,使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形成了编发、备稿、录制、播出等一套固定的播出程序,而这每一环节,每道工序,运行中都占据了一定时间,如大多数省级台的18点《全省联播》节目,历来是提前截稿,十八点前的这段时间稿件在编辑和播音员手中传递,在录制间里打转转,很少也很难插进最新的新闻。并不是没有新闻,而是录制播出的方式带来了许多的限制,一些本该播出的当日新闻播发不出,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如果实行直播,截稿时间可以相对推迟,甚至有时截稿时间可以是新闻节目的结束语播出之前的直播中的任何时间,那么,这种遗憾、这种欠缺将最大可能得到挽回和弥补。
2.直播可行性的论证
新闻直播能否实行,某些先决条件是否成熟?第一位的问题,是播音员队伍的现状。对此,在直播前作了充分的估价和分析。在年龄结构上,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广播电视新闻媒体都有一支具备一定优势的年轻的播音队伍,业务能力基本能达到直播水平,整体素质可以适应直播,应该完全有理由相信,新闻播音队伍的专业技术可以胜任这一工作,并可以从直播中继续得到锻炼和提高。
在技术装备上,电台电视台早有直播的长远设计,技术设备也具备直播的条件,技术人员有热情有积极性,技术力量可以为直播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技术保证。如果说有了录音、录像技术设备以后所提出的新闻节目录制播出的要求,是为了维护新闻的严肃性的一种必要措施的话,那么,今天在庄重严肃的新闻播音风格已经形成以后的新闻直播,则是广播电视新闻改革的又一次跨越式前进。
(二)直播促进了节目改革
新闻直播给新闻节目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直播后和直播前的新闻节目相对照有着很大程度的改进。
1.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
由于新闻直播可以尽最大可能插播抢发一些急稿,截稿时间灵活并相对延伸,而且这个时间正是外出采访的记者结束采访活动、抢发新闻一刻值千金的时候,以往录制播出来不及、上不去的大量的当日新闻能够及时播出。
2.信息量加大了
省级广播电视的《新闻联播》直接播出前的这段时间,正是一天当中,某些社会活动基本结束的时候。直播可以使编辑有更多的时间来接纳大量的当日信息,有更多的新闻供编辑汇总、筛选,过去《新闻联播》一次节目发稿十几篇,现在发稿量平均增加了一倍。经常是一次节目编发三十几篇稿件。
3.差错率下降、事故减少
新闻实施直播前,大家担心直播肯定会大量出错,差错率要加大,特别是播音员顾虑更多些。有这种担心是正常的,这正说明参与直播的人员有责任心,对直播足够重视。直播的实践证明,新闻直播的差错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原因也许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一条是:直播集中了采、编、播及技术人员的注意力,都在想着这是直播。记者采写的是直播的稿件,字迹清晰,事实准确;摄像编辑编排的是直播节目,严肃认真,画面剪辑一次成型;播音员面对受众直接播出,精力集中,创作积极;技术人员更是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大家思想上绷紧着直播这根弦,自然地也就减少了差错。“没有疏忽就少有漏洞”录制播出的那种依赖思想,松散的作风正是事故的隐患,而直播时候这些隐患消除了。“直播不出录播事故”。就是说在录制播出这一环节上的诸如录制时的机器设备方面的故障,节目传递、交接、发送所造成的失误,播出时的错播、迟播等技术、人为的事故都随着这些环节的取消而不复存在了,并且录制播出造成的这方面的事故所带来的损失影响通常是难以补救和挽回的。直播中也会有口误和口失,但这可以及时纠正,并且能得到受众的谅解。
4.播音质量提高了
新闻直播的播音创作状态有时或许不如录播那样轻松自如、洒脱自然。但是,直播的那种新鲜感、现场感和创作激情在录制播出的磁带上是找不到的。播音员在直播室里的现场感要比在录播室里的现场感强得多;我们的播音员在意识到他是直接的而不是假设的,是对着受众直接播出而不是对着录音机、摄像机播音的时候,他会更容易更准确获得对象感。并且这些特有的直播感受的获得,对播音员来说,是可以通过录播与直播创作中的微小差异,在各自的心理体验上去获得、去完成的。
(三)促进队伍素质提高,促进协作精神增强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直接播出,要求节目的最后环节没有修改、没有调整,一次成功。这对新闻节目的制作者来说,特别是对一直以来习惯于录制播出的采、编、播人员来说,无疑意味着是一种挑战,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尽管有一支业务素质相对较高的队伍,但是通过直播,再一次锻炼队伍,整体素质又有攀升。
1.直播锻炼了采、编人员
记者抢发新闻的同时,注重了对事实的核对,减少编发核对事实的中间环节,一次成稿,并确保新闻的准确真实。新闻直播要求记者多采当日新闻,这样记者就得对新闻事件迅速作出反应,发挥广播电视记者应有的特长。编辑人员则必须十分注意节目整体的框架结构,熟练于节目内容的灵活调整与更替,新闻直播使新闻稿件编辑更精细,节目编排更严谨。
2.直播促进播音业务的普遍提高
突出的体现在备稿能力大大增强。以往录制播出的备稿时间可能比直播的备稿时间长些,录播的稿子可能有更多时间比直播的稿多看、多琢磨两遍。但对稿件的熟悉、理解和驾驭程度,录播远不及于直播。录制播出时,播录当中才发现的需要停机询问的问题,直播备稿中都会因注意力集中、备稿认真而及时发现并得到及时解决。直播备稿的认真程度,录制播出时也一直在强调,而却一直没能得到解决,直播备稿之后,稿件内容信息在播音员大脑中的存留量之大,是录制播出时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播音员对整个节目的了解和把握,进直播室显得比进录音间心中更有数、更托底。因为此时对节目所承担的责任他比任何人(甚至比编审、编辑)都要重大。总之,直播培养了采、编、播队伍,使每个参与新闻直播的人都成了最富有责任心、事业心和使命感的人。
3.直播带来了协作精神的增强
广播电视这一现代化的传播工具,他自身集中地体现着一种配合与协作,可以说没有协作就不会有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直播以后,相关环节的协作更多、更紧密,直播环节衔接更严谨,运作更有条理。大家配合融洽密切。形成以新闻宣传为中心、为保证新闻的安全直播共同努力,积极协作的好风气。
(四)直播后的思考
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直播已经完成了最初的探索与实践,走向今天的发展与成熟。回首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由录制播出到今天实现全面直播的过程,清晰的感到这是个改革的过程,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潜心探索的过程。也是获得成功有所收获的过程。
首先,新闻播音队伍的业务提高是第一位的。新闻播音队伍业务水准,直接关乎新闻直播的质量。而新闻直播又直接锻炼播音队伍,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其次,适应直播这一新的工作秩序而建立的新的机制,会使直播更加有条不紊,走入正常的管理渠道,从容不迫切地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另外,直播的实践,改变了新闻工作者对新闻节目制作播出的传统认识,明确了新闻节目改革的方向,坚定了走以新闻改革为突破口的广播电视节目改革之路。
正如:新闻每天都在发生,对新闻节目改革的探索,不会停息,每天都会有新的课题。
三、综艺节目多样化主持风格的形成
综艺节目作为一种受欢迎的广播电视节目类型,在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播出节目中,抢占着黄金时段,占有相当多的节目比重。
综艺节目日渐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与节目的发展同步形成的综艺节目特有的多样化的主持艺术风格。它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并取其精华,借助广播电视艺术之手段,植根于广大受众的沃土之中,不断成熟丰满,以特有的艺术芬芳,奉献广播电视综艺园地绚烂多姿的精神产品,展示精湛的语言艺术奇葩。
节目主持风格应该是节目表现出来的独特的风貌和格调。它需要有个形成的基础、有个发展的阶段和成就的过程。
(一)多样的形式
谈综艺节目主持的多样风格是与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庄重严肃、真实大气的主持,又与少儿、老年、农业、军事、教育、戏曲、音乐等专题节目的专业对象性主持相对比较而言。
综艺节目是综合的艺术,也是艺术的综合,在博采众家艺术之长为我所用,丰富了综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同时,也拓宽了节目主持艺术的创作道路,成就了多样化的主持风格。
1.鼓动感召型与晓理动情型
综艺节目常采用观众参与、现场直播的形式,特别是综艺(主题)晚会、娱乐游艺类节目,播出的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观众现场情绪、现场音响画面效果。主持人必须有驾驭控制现场直播的能力,对观众而言,主持人要有“人缘”、“台缘”,要有号召力,能抓住观众的兴奋点,牵着现场观众情绪,遵循节目策划的总体方案,跟着导演设计好的起伏错落的情绪主线走。在这样的综艺节目现场,观众的情绪才可能有高潮的迭起,才可能有深沉的回荡。《幸运52》那“幸运挑战第一关——ye!”的重重一拳,如一发极具冲击力的重型炮弹,轰击着你、鼓动着你,又如一股激昂热烈的劲风扑面而来,呼唤着你、感召着你,使你跃跃欲试,不得不做出反映。李咏那张生动的脸也很能唤起观众的参与欲望。
生活中真正让人感动的事情并不多,某些广播电视节目主持忸怩作态、假模假式、虚情假意,令人尴尬的时候真的不算多,但只要有就不算少。而中央电视台几期“凸现情感”主题的春节联欢晚会,确实让人真正感动过。抗洪胜利后1999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人们从重放的画面上,看到急流中的武警战士,冒着危险从树上救下了孤儿小姜珊,而此时,平易端庄的倪萍拉着满脸童真、满脸幸福的姜珊,几句热情生动的话语、晓理动情、催人泪下、感人肺腑。
2.深沉典雅型与青春活力型
场面庄严、主题厚重的综艺晚会,男主持如果深沉大气、女主持如能温婉典雅,可能会与晚会的气氛更贴切、更稳合,并有利于晚会主题的展示和表达。
此时的赵忠祥,展现的是一种如诗如歌的老健,挥洒自如的语言,深沉大气的风范。
周涛的清新温婉,孙晓梅的幽洁典雅,各具特色、各展风采。亚宁、曹颖、王小丫的清纯活泼、新潮活力,为综艺舞台增添了青春光彩。
3.幽默诙谐型与潇洒飘逸型
《梦想剧场》中幽默诙谐的毕福剑、《正大综艺》中潇洒飘逸的程前,他们常以特有的诙谐和潇洒给本已精彩的节目增添精彩。
图1-9 会议间歇。左起:作者、国超、敬一丹
曾有陈铎的清逸如松谷鹤鸣、杨澜的明净如长空流云,也有王刚碧水潭渊般的深邃、汪文华抚瑟摇琴般的古雅,有朱军的洒脱、也有张政的雄浑,而且中央台有中央台的大家风范,地方台也有地方台的乡土韵味。电视综艺节目主持有其端庄俊秀的偏偏风度,广播综艺节目主持也有其悦耳动听、声情感人的语言魅力。“自然界没有完全相同的两颗沙粒,人群中也没有绝对相同的两副面孔”,既然综艺节目主持风格是多样化、色彩纷呈的,那么,几个类型或几种式样,又怎能将综艺节目姿态万千的主持风格包罗囊括?但愿这一片绿叶几点花红,也能衬托那浓郁盎然的春光春意,掩映那百花齐放的万紫千红。
(二)多样的成因
综艺节目多种主持艺术风格的形成,必然有它多样的形成因素。这其中群体因素和个体因素,将是两个重要的方面。
1.群体因素
(1)综艺节目的主持风格应该多样化,因为受众对综艺节目有多种诉求。当人们的生活水准逐渐提升,需要休闲娱乐、欣赏追求艺术享受的时候,媒体当仁不让应该给予满足,于是就有了适应受众多种需求的、多种式样的综艺节目的诞生,随之,也就相应的产生了多样的主持风格。人们在得到了需求的满足和艺术的享受以后,也欣然接受了多样的节目主持风格。有人怀念综艺晚会的感动;有人珍惜那现场的参与;有人痴迷那滑稽的小品;有人欣赏那有板有眼的京剧演唱。同样对主持风格,有人喜欢山间溪流的委婉;有人爱慕波涛瀚海的雄浑;有人倾心于那百合般的俊秀端庄;有人衷情于水仙般的清雅飘逸。丰富多彩的内容形式、多种多样的主持风格都是听众和观众的最爱。
(2)主持风格的多样化,是丰富节目、繁荣发展节目主持艺术的客观要求。只有提倡和鼓励创造多种主持风格,使多种主持风格在竞争中求发展,才能促进主持艺术的进一步繁荣。这是艺术创作发展的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一样脸谱,一种姿态,一类声音,一个腔调,必然走向凝固的模式化,又怎能培育出具有独创性的主持艺术之花,也不会有百花齐放的广播电视艺术春天。
(3)主持风格的多样化,是民族艺术发展的期待与渴求。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艺术,如溶百川之大海、纳秀木之森林。它呼唤着年轻的广播电视艺术园地中,多种风格的主持艺术的成熟,让这新兴的艺术种类,进一步繁荣民族艺术的百花园。2002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着上不同款式的艺术唐装,使《晚会》自始至终洋溢着浓郁的民族气息。多种门类的民族艺术形式,大都可以借助广播电视现代技术,得以广泛传播,利用广播电视先进的视听艺术手段,加以发扬光大。各种民族艺术形式与主持艺术的融汇与交流,也催动了综艺节目主持艺术多样化的形成。
2.个体因素
综艺节目的主持风格应该多样化。节目主持人社会经历、家庭影响、学识教养、个性气质、职业环境、艺术修养的不同,必然表现在特色鲜明、互不雷同的节目主持风格上,即便是同从一师,同出一门,但主持风格也将各具特色、个性鲜明。即所谓“风格即人”。
主持风格应该是多样化。同一节目主持人,在主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的综艺节目时,风格会大相径庭。场面宏大、主题厚重的《国庆晚会》和轻松明快的《综艺大观》,即便是同一人来主持,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主持风格,因为艺术风格应与内容和形式相统一,应服务于节目的大主题。
主持风格必然多样化。这也是因为节目主持人对社会认识和观察、对生活体验和感受有所不同,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念和取向、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各有差异。社会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也是主持艺术风格形成的根基。积极热情充满青春活力的主持,源于对生活的热爱;深邃老健的风格中蕴涵着生活的沧桑和阅历的丰厚;而端庄严谨的主持风范,也是一种严肃地对待生活,大度书写人生的具体体现;而对生活细致的观察、深切的体验、独特的思考,是个性化主持风格形成的前提条件。
(三)多样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间,我国的广播电视工作者借鉴和吸取了外来的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以《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综艺节目形式,并在较短时间形成了综艺节目整体主持风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成功的路标,是前进的指向。
1.借鉴与吸取
应该说,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较早的广播主持人节目,就以显露出综艺节目形式的雏形。到七八十年代,他们以主持人形式制作的各类节目,已经进入成熟阶段。中国的主持人节目,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八十年代初,才开始萌芽。随着广播电视节目的引进,广播电视艺术工作者在学习、借鉴与吸取外来的节目形式和制作方法、表现技巧和主持风格的基础上,较好的处理了“洋为中用”的关系。在很短的时间内,自上而下,由南而北,全面铺开了主持人形式的综艺节目,并且,没有简单地照搬照抄,“削民族之足,适它方之履”。而是抓准和借鉴了外来节目编排制作的灵活性和主持的贴近性特点,根据中国的国情和民情,探索和创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受众喜闻乐见的,综艺节目形式和主持风格。这一形式和风格有着浓厚的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也因此而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任何艺术形式,它的地方性、民族性越鲜明、越强烈,就越被人们所接受,也就越能立于民族与世界优秀艺术之林。正所谓,“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善于学习,合理的借鉴,在综艺节目主持艺术道路上,没走弯路,站稳了脚跟;爱我中华,眷恋这方水土,在主持艺术风格上,我们羽翼渐丰。
2.继承与发展
在借鉴和吸取的同时,也还有一个传承和发展的问题。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渊源,艺术博大精深,特别是语言艺术,门类繁多,形式丰富。京剧、话剧、影视剧、评书、大鼓、相声、小品、播音等语言艺术之间,相通、相融,相互渗透,紧密联系,它们是主持艺术新枝生发的肥沃土壤。又有播音学作为基础理论,这使主持艺术起点高、发展快。
综艺节目主持,继承了相关、相邻的艺术的传统、技法,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在节目主持中,有时简洁明快,严谨端庄,但又不是简单的“报幕式”;有时幽默诙谐,似乎带点儿相声语言的特点;有时潇洒飘逸,但又不是影视表演;有时是铿锵激昂,但又不是播音和朗诵。只有在民族艺术的宝库中吸纳丰富的营养,才能挺拔于民族艺术之林。只有从民族特点出发,传承民族文化,才能显示具有民族特色的主持艺术之风范。
艺术无止境。艺术创造不会拘泥现状,停滞不前。改革的社会生活,有许多新的亮点,它不但会使综艺节目的内容,更鲜活、更鲜亮,也会让综艺节目的主持风格更丰满、更丰厚,反映新的生活风貌,体现新的文化思想,这新的期望和高的追求,必将催动全新的主持风格的萌生和发展。
3.个人风格与整体风格
节目的整体风格,是由众多的独具特色的个人风格汇聚而成的。个人风格的独创性与整体风格的民族性,二者并不矛盾,而应是相辅相成,辩证的统一。
整体主持风格的民族性,应该有多方面的体现,中央台有它广阔的地域性。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复杂因素多,需求差异大。地方台有它特殊的地方性。体现民族风情,讲求地方特点。国情、民情、中华情;伦理、风俗、老习惯,这些都该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前提下,体现在主持的整体风格中。每个综艺节目主持人,又必须有自己独特的主持风格,并将个人风格融于节目整体主持风格之中,让主持艺术成为语言艺术交响乐中最华彩的乐章,动人视听,感人肺腑,以丰富广播电视节目,繁荣民族艺术园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