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回归新闻本位

回归新闻本位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以新闻为本位”,是邵飘萍1923年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出的对新闻传媒的基本要求。[6]也就是说,回归新闻本位,其实就是要从漠视新闻的内在规律性,到充分尊重新闻规律,遵循新闻规律写稿子、办报纸。非事件性新闻,也就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如果回归新闻本位,就能体会直接引语的重要性。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程就指出,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

第二节 回归新闻本位

“以新闻为本位”,是邵飘萍1923年在他的《实际应用新闻学》中提出的对新闻传媒的基本要求。报纸首先是发布新闻的“新闻纸”,其次才有可能承载其他功能。新闻纸是新闻说话,而不是记者说话,也不是一个凌驾于事实之上的主题说话。主题只能通过新闻事实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

“新闻本位是指媒体从新闻的一般原则出发考虑问题,开展报道活动,而不是从其他因素考虑来‘硬做’新闻。”[6]也就是说,回归新闻本位,其实就是要从漠视新闻的内在规律性,到充分尊重新闻规律,遵循新闻规律写稿子、办报纸。

一、增加事件性新闻,而且要见事见人

非事件性新闻,也就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貌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这里有两个统计数据:1998年,时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主任的蔡惠福对部分军区军兵种报纸所刊发的新闻稿作过这样的统计分析:当年9月,各报所发的新闻稿件中,非事件性新闻平均占到了71.8%;2002年3月,学者王希鹏对部分军区军兵种报纸的一次统计结果表明,非事件性新闻比例有增无减,上升到了73.1%。[7]综合新闻是需要的,但占逾七成的比重,肯定就不正常了。新闻纸毕竟首先要告诉受众直接事实,占据主角的还必须是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情节。

通版的报道中只有程序、议题、成就、大好形势,却不见人的身影。“新闻的力量和冲击力在于其个人化,只有个人化的新闻,才能够在报道的一开始就紧紧扣动受众注意力,激起受众的极大兴趣。”[8]

二、学会运用直接引语

我们不少报纸上总是只看到记者连篇累牍的总结和论述,却很少能“听”到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声音。李希光把“直接引语太少”比作“中国新闻文风的癌症”。[9]2001年,刘其中对《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使用直接引语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三家美国大报在新闻中使用了直接引语的占93%,其中使用了三条以上直接引语的高达79%。而他的调查(1996)又显示,《人民日报》使用了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8%,新华社使用直接引语的新闻仅占5%。[10]这其实反映了我们在新闻写作旨趣上的迷失。如果回归新闻本位,就能体会直接引语的重要性。这在国际新闻界是一个常识。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学教程就指出,直接引语会使新闻增加色彩,提高可信程度。[11]

三、关注细节

这是治疗当前新闻写作中“空泛”痼疾的一剂良药。强调新闻细节,不仅仅是为了新闻更加可读,更具形象感,而且展示细节本身是更加真实、更加全面地记录新闻事实的需要。记者没有深入到新闻现场采访,没有对新闻事实的深刻把握,就只能依靠干巴巴的概念来叙述,最多再罗列一大堆数据。李希光把“大量存在的新闻概念化、模糊化、笼统化和综合化倾向”当作“中国新闻媒体的典型文风”。[12]根子依然在于把新闻报道当成是简单的说教,而没有把真实、全面记录新闻事实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的天职。

四、重视提供新闻背景

新闻背景就是与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有关的材料,它是对新闻的说明和注释。很多新闻事件,只有揭示出发生的重要背景,提供新闻人物的背景材料,人们才能明白其意义。如重大的人事任命,受众当然希望了解新走上领导岗位的同志的有关背景情况,因为他今后工作得怎么样直接关系到很多人的切身利益。代表我们去参政议政的人民代表产生了,报纸上也只有其姓名、工作单位,人们怎么能相信他(她)能很好地为自己代言呢?现在流行的却是“布告”式的新闻,漠视新闻背景的提供,是传者主导的单向传播的典型反映:只管我需要告知受众什么内容,却全然不管受众关心什么、希望了解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