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络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实证研究报告(1)
段 鹏 陈艳艳
[作者简介]段鹏,现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新闻学院副教授,网络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专业领域:网络传播。陈艳艳,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
[摘 要]2005年10月到12月间,本文作者对中国湖南、四川、海南省的4个贫困县和20个贫困村进行了实地调查,以全面了解当地居民的媒介接触习惯。作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并通过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方法,得出关于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媒介接触习惯的初步分析结果。本文以此次调查结果为依据,对比报纸、广播、电视,分析了互联网络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及少数民族生活地区的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缩小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数字鸿沟的途径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互联网络,经济欠发达地区,媒介接触习惯,数字鸿沟
一、数据采集方法及研究环境分析
1.数据采集方法
此次调查将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焦点小组访谈、个案研究的方法。本报告主要以问卷调查为主,对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媒介接触习惯进行分析。研究人员于2005年11月17日到12月5日完成入户调查。调查采取多级抽样方法,通过目标抽样的方式,在湖南的炎陵、永顺,四川的宝兴、松潘、平武以及海南的昌江等6个县各随机抽取出牟尼、小姓、十都、七叉、白马、木座6个项目乡下属的20个村;在每个村按等距抽样的方式各抽取40户;入户访问时,由访问员在家庭成员中按生日法确定一位访问对象。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0张,实际收回有效问卷732张。
此次问卷设计的出发点在于了解村民对于天保项目的获知方式、农民的媒介接触习惯以及受访者的个人特征等。由于当地农民受教育水平较低,研究者设计了一系列简单、直接、易懂的问题,问卷基本采用结构性问题。
2.研究环境
本次调查涵盖三省六县——海南省昌江县、湖南省炎陵县、湖南省永顺县、四川省宝兴县、四川省松潘县以及四川省平武县。这些地区均具有以下特征:
(1)人均收入偏低。如表1所示,在本次问卷调查实际回收的732张问卷中,有706人回答了收入的问题。其中,年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人为246人,占34.8%;年收入在800元至1 500元之间的人数为65人,占9.2%;年收入在1 500元至2 500元的人数为91人,占12.9%;年收入在2 500元以上的人为304人,占总数的43.1%。
表1 调查地区居民年收入情况
(2)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
(3)职业构成单一,绝大部分为农民。
(4)大量少数民族居住,其中包括黎族、瑶族、畲族、土家族、苗族、羌族、藏族以及白马藏族(见表2)。
表2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二、经济欠发达地区媒介接触报告
1.地区整体媒介接触习惯
(1)电视。
通过SPSS统计学软件的频数分析,我们得出了图1。在问卷调查中,有67%的民众选择电视媒介作为他们接收信息的首要媒介。
图1 调查地区居民的媒介接触习惯
(2)报纸。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17%的民众选择报纸作为他们接收信息的首要媒介,其比率大大低于选择电视的人群。
(3)广播。
在本次问卷调查中,10%的民众选择广播作为他们接收信息的首要媒介,列第三位。广播作为一种听觉媒介,具有时效性强、对文化程度要求较低的优点,其现场感虽然远不如电视,但还是远远优于报纸这样的印刷媒介。然而在本次问卷调查中,广播却并未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在焦点小组访谈中,我们也得到了许多类似的答案。在中国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电视在一定程度上的普及,广播被这些地区的受众认为是一种落后媒介。
(4)互联网。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电脑普及率极低,普通民众自然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互联网。在本次调查中,生活水平相对最高的地区电脑普及率仅仅达到2%~3%,绝大多数的地区为0。此外,使用互联网对于文化程度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在缺乏硬件支持且民众文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尽管互联网拥有许多传统媒体望尘莫及的特质,选择这一媒介作为接收信息首要媒介的人群也仅占本次调查总人数的6%(2)。
2.不同性别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
从图2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男性和女性对于媒介选择的总体差异并不明显。男性的媒介选择顺序是电视、报纸、广播和互联网;而女性的选择顺序则是电视、广播、报纸和互联网。比较显著的一个差异是对于报纸的选择上,男性高出女性十余个百分点。
图2 不同性别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
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民众能够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相较女性而言,男性往往拥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而报纸作为一种以文字为传播手段的视觉媒介,对于文化程度的要求较高,因此,男性选择报纸的比率明显高过广播,且高过女性对于报纸的选择。女性一般选择广播作为除电视之外的第二媒介。
3.不同职业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
同所有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本次调查覆盖的地区人口职业结构单一,基本上分为农民和当地森林管理局职工(以下简称森林职工)两种。
如图3所示,在对于电视这一媒介的选择上,森林职工的选择率较之农民高出将近20个百分点,具有相当显著的差异,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收入问题。森林职工对于电视、报纸和互联网的选择比率均高过农民,而对于广播的选择比率却几近为零。
图3 不同职业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
(1)在前面的环境分析中,我们已经提到本次调查的地区人均收入普遍偏低,大部分人的年收入集中在800元以下和2 500元以上,贫富差距相对比较悬殊。据了解,调查对象群体年收入超过2 500元以上的民众大多为政府工作人员,即当地森林管理局职工,而普通农民的年收入大多在800元以下。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我们了解到,购买价格较为低廉的电视和安装卫星天线的价格往往在2 000元以上,这对于大多数当地农民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因此,森林职工在拥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前提下,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电视媒介,其选择电视的比率相对较高也在情理之中。
(2)在对于报纸的选择上,森林职工的选择率也比农民高出近10个百分点,原因主要是文化程度的差异。作为政府部门的职员,森林职工的文化程度普遍在中专以上,远远超过普通农民,因此,自然比农民更有能力并倾向于选择报纸这种印刷媒介。
(3)森林职工在对于互联网的选择上略高过农民,但差异并不显著。我们刚刚提到收看电视节目的成本一般在2 000元左右,而互联网络的入户成本大约是其两倍,以当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是没有办法承担的,由于电脑和互联网的入户率极低,无论是森林职工还是农民都鲜有机会能够接触到此类媒介。而由于近几年各地方电子政务的普及,当地森林管理局的电脑拥有量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因此,森林职工的互联网络接触机会略高于当地农民,而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也普遍较高,对于互联网络的选择自然也高过当地农民。
(4)在对于广播的选择上,农民远远高过森林职工。原因首先是广播的普及率高,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广播,其次就是农民的经济实力有限,加之文化程度不高,因此除了电视之外只能选择广播作为第二媒介。对于森林职工来说,广播和电视同属于非印刷媒介,而电视视听结合的特征在传播效果上明显优于广播,于是在同类的对比中,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选择了电视而放弃广播。
4.不同收入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
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的交互式分析,我们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是差异并不显著。
(1)如图4所示,在电视媒体的选择上,年收入在800元以下和年收入在2 500元以上的人群中,各有68.4%和68.1%的人选择这个媒介,比例几乎相同,居首位。其次是年收入在1 500~2 500元的人群,最后是年收入为800~1 500元的人群。
图4 不同收入人群的媒介接触习惯
(2)在广播媒体的选择上,年收入在1 500~2 500元的人群排第一位,第二是年收入800~1 500元的人群,第三是年收入800元以下的人群,最后是年收入2 500元以上的人群。
(3)在报纸媒体的选择上,年收入800~1 500元和年收入2 500元以上的人群的比例几乎相同,居第一位。其次分别是年收入800元以下以及年收入1 500~2 500元的人群。
(4)在互联网的选择上,第一位是年收入800~1 500元的人群,第二是年收入800元以下的人群,第三是年收入在2 500元以上的人群,第四则是年收入1 500~2 000元的人群。在这里我们发现,由于整体收入普遍偏低,因此由于收入问题造成的媒介选择差异较大,而在不同收入的人群之间选择差异并不明显。
此次关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媒介接触习惯调查的结果显示,在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络四大媒介中,电视媒介由于政策的扶持和其自身特点,成为这些地区民众接收信息的首选媒介,广播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有待加强,而报纸和互联网络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接受度受到使用者性别、知识水平、职业、收入等因素的制约。然而,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收入对于大众传播媒介的选择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影响,但由于贫富绝对差相对较小,因此收入造成的差异并不显著,我们认为电视媒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普及为互联网络在这些地区的普遍接入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1999年以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村村通广播电视”工作,这项工程惠及了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电视在这些地区基本普及,直接为电视成为首选媒介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本次调查所做的四个个案研究中,有三位被访者可以在家中或是邻居家中接触电视媒介。众所周知,互联网络就媒介特性而言较之电视更具优势。如果中国政府能够按照推广电视的思路和手段来支持互联网络的发展,我们将不难发现,在中国广大经济欠发达地区互联网络的发展潜力是不容小觑的。
三、互联网络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未来发展潜力分析
1.互联网络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进一步推广普及的可行性依据
(1)理论依据。
根据传播学经典的“使用与满足”理论(The Use and Gratifications Approach),“受众不再是内容制造者灌输的对象”(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2005),他们“对于媒介产品的消费是有目的的,旨在满足某些个人的、经验化的需求”(约翰·费斯克,2004)。也就是说,人们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上网等媒介接触行为,实际上都在不同程度地使自己的某些需求获得满足。1974年,布卢姆勒、卡茨和格利维奇提出社会需要可能导致对媒介的需要和使用的五种情况,其中一点为“社会局势提供了可以满足某些需要的少有的真实的机会,导致向大众传媒取得辅助性的、补充的或者替代性的服务”(段鹏,2006)。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已经开始意识到信息的价值,并深深体会到媒介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他们势必会向媒介寻求贴近其生活、符合他们生产需要、能够及时获得的技术、知识、政策等相关实用信息。
从这一点来说,互联网的远程教育、信息服务等功能的优势是其他媒介望尘莫及的。随着计算机操作的日益简便,文化程度对互联网络接触率的影响会逐步降低。拥有小学文化水平,经过简单的培训,民众就能与外面的大千世界取得联系,获得自己需要的相关信息,真正成为信息社会的主人。
(2)现实依据。
首先,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6年7月19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12 300万人,我国网民数和宽带上网人数均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些网民主要集中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互联网络市场正在日趋饱和。因此,电信运营商和电脑生产厂商为了开辟新的市场,必然会将目光投向广大的农村地区。很多科研机构、设备厂商已经开始开发适应农村特点、方便农民使用、质优价廉的通信终端产品。随着PC机价格的下降,互联网络也将在这些地区进一步普及。
其次,从技术角度来说,我国目前电话、互联网、电视三网在主干网上都实现了光纤化,三网融合已经基本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从市场效益的角度来讲,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一张网络同时享受到话音、信息和视频等业务,也符合当地的经济承受能力。因此,在有些有线电视网络已经覆盖的地区,我们不需要重复建设新的网络,而可以通过对有线电视现行网络进行宽频改造而实现电话、互联网、电视三网合一,这样可以多家运营商共同承担网络建设成本,并且降低用户的经济负担,扩大用户需求。
再次,互联网的普及应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考虑普遍接入在经济和技术上的可行性外,还需要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保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网络市场无疑是巨大的,但是各运营商进入市场的初衷还是为了获得盈利。虽然这些地区的信息化需求较之发达地区更高,但由于基础建设投入过大,民众的消费、购买力差等原因,运营商往往对开发这一市场的信心不足,这就需要政府部门给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倾斜,使运营商和广大农民在网络经济的大潮中共同获益。信息产业部在2006年初曾表示,在2004~2005年度全国行政村通电话比例已经达到97.1%,针对剩余未通村地理条件更恶劣、施工更难而通信对这些闭塞乡村更有重要意义的情况,信息产业部将继续积极推动建立普遍服务基金,2007年底实现行政村“村村通电话”的目标(信息产业部网站)。
无论是理论基础还是现实条件,互联网络在中国经济欠发地区的进一步推广和普及可以说是具有非常大的可行性的,这也预示着我国的信息产业正在快速地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2.互联网络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普及的现实途径
(1)政府大力扶持信息产业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
一方面,政府联合六大基础电信企业集团加强网络建设,充分结合各地地形特点和技术优势,把固定、移动、卫星通信网有机结合起来,使电信网在这些地区真正实现全面覆盖,推进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政府在这些地区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通过互联网络在这些地区建立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以提供实用、科学、准确,立足于当地需要,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生产和管理知识,为广大农民享受信息化成果提供便利。通过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给予的政策上的倾斜和对农村互联网络发展的支持,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将会进一步提高。
(2)扩大当地居民互联网络接触途径。
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互联网络普遍接入问题可以采用家庭电话和社区接入相结合的办法。政府对于家庭收入相对较高、对互联网络兴趣浓厚的家庭可以采取低廉的初装费和灵活的资费政策鼓励他们多装电话,保持农村地区电话用户的持续增长,普及家庭电话。这样就可以保证互联网的接入率,使这一部分居民可以在获取信息、远程教育等方面受益。而在大部分地区,家庭电话的接入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可以选择社区接入,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划分依据,居民可以通过到接入点(如村委会)上网获取信息资源。在解决行政村通电话的基础上,将“村村通电话”工程向自然村延伸,以进一步增加这些地区的电话覆盖密度。社区接入的推广普及方法应该说更适应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现实情况,是提高这些地区信息化应用水平、开发信息资源的一剂良方。
(3)充分利用当地民众接收信息的特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并不能完全认识到互联网络可能为其生活带来的改变,认识到互联网络在弥合数字鸿沟上的重要作用,因此还需要当地政府大力推广互联网络。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的信息接收渠道主要是通过人际传播,大众媒介在宣传推广某一活动中发挥的作用往往微不足道。而作为文化水平较低、经济状况不十分理想的受众,他们更容易产生从众心理,这就愈发凸显出人际传播的重要性。人际渠道可以实现信息的双向交流,且在解决接收者对信息抵制或者冷漠的问题上比大众传媒更为奏效。因此,当地政府可以适当的安排互联网络培训课程,让当地民众通过集体学习、讨论提高对互联网的认知度和兴趣度。地方政府要积极调动各方资源,加快计算机应用知识的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应以适合当地民众文化水平、培养兴趣和实际操作的内容为主。信息网站内容设置要尽量大众化,贴近不同地区受众的特点,使用语言尽量简单,图文并茂,增强视听效果,让当地受众喜闻乐见。
3.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缩小数字鸿沟的现实意义
信息可以说是现代社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之一,互联网络对于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直以来,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较差,对新技术和信息资源的占有量也比较少,从而加剧了不同地区的贫富分化,即所谓的数字鸿沟。在数字经济时代,经济欠发达地区应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进而全面提升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处理能力,缩小地区间的数字鸿沟。
(1)提高弱势群体的媒介素养。
我们知道,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的媒介素养是相对较低的,在整体的传播活动中,他们往往处在绝对的弱势地位上。一方面,在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中,他们很难成为媒介的目标受众,真正能够反映他们现实生活、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节目少之又少。以电视为例,当地可接收频道的农村节目大多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电视媒介在帮助农民获取和处理有用信息以增加收入、改善生活等问题上不能发挥出优势。另一方面,民众对于大众媒介的认知存在偏差。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许多被访者表示最喜欢的节目是《大长今》、《超级女声》这种消遣娱乐类的电视节目,也就是说,他们大多认为媒介在他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是娱乐供应商,而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媒介作为信息平台的沟通作用,这种认知上的错位直接影响其对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与评价。
美国学者埃特玛(Ettema,1989)在其“信息差距假说”中将人们分成“信息富人”(Information Rich)与“信息穷人”(Information Poor)两类,两者的主要差别在于受教育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接收能力,这些差别是导致贫富分化的根源(段鹏,2006)。因为有信息才能致富,而越贫穷的人越没有掌握信息的能力。互联网络的普及可以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民众提供平等而开放的受教育的机会,既可以满足各类学习者的需要,又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位教育成本,使“终身学习”成为可能。只有信息教育普及,民众媒介素养在整个社会普遍提高,才能缩小城乡间的“资讯鸿沟”。
同时,互联网络的个人化、目标性强、双向传播的传播特点使其在传播内容上有明显的偏向度,可以增强当地民众寻求相关信息的动机和兴趣,从而促进受众对互联网络的使用和对传播活动的参与。受众可以通过网络媒介迅速搜集到与其相关的生产致富信息,可以通过网络媒体发布相关的农产品广告,甚至表达对媒介提供信息的意见和要求,真正平衡多元化社会中信息弱势群体和媒介之间的关系,缩小“知识沟”。
(2)开发少数民族文化资源。
中国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往往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由于生活习惯、人文风俗、地理条件的不同,致使他们以多种不同的解码方式去解读媒介传播内容。因此,针对少数民族的传播活动,应该开发能够反映他们生活经历的内容,传播符合其解读方式的信息资源,使其从心理上接受这些信息,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网络资源开发少数民族自身所具有的文化价值。例如,我们在此次调查中发现,四川省平武县境内的白马藏族由于千百年来交通闭塞,过着与外界不相往来的古老而原始的生活,这样的历史生活背景使这支民族完整地保存了原始的生产方式和古朴的民族文化。1998年,中央决定停止天然林采伐,而长久以来以采伐、运输为业的白马人开始转向对旅游产业的开发。为此,各级政府投入巨额资金解决当地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问题,并兴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风情园和接待站,但是实际的经济运营效果却不甚理想。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利用互联网络的传播能力积极宣传其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生产、生活方式和民族传统文化。当地政府可以在投资者的支持下,自办官方网站,宣传和提升白马藏族的知名度,充分利用互联网络的传播优势促进平武地区的旅游业发展。
(3)促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信息化进程。
新时期的农业生产已经不再是刀耕火种的原始生产方式了,农业生产无论规模大小都需要各种技能和知识的支持。农民为了使其产品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就需要利用各种手段准确地把握市场发展动向和生产信息。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互联网络普及率,无疑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信息服务内容,促进这些地区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切实解决农民获取有关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信息的问题,从而进一步拓宽其与外界沟通的途径。目前,各大电信基础运营商纷纷开始搭建覆盖全网的农村信息化平台,以满足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信息需要,确保信息惠及每一个人,并为他们的生活带来切实的改善。而互联网络所搭建的远程教育信息平台,将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提供便利,同时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地区转移的就业能力,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信息化进程储备人才。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互联网络为代表的信息通信技术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环节,知识和信息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日益凸现。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利用互联网络这一强有力的传播工具,就有可能极大程度地推进这些地区的信息化建设程度,提高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带动经济发展。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民众的互联网接触程度对这些地区的信息化进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中国政府亟须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大力推广和普及互联网络在这些地区的应用,使生活在这些地区的弱势群体能够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学习农业科学知识和致富经验。从这个角度来说,互联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将会使这些地区的数字鸿沟转变成数字机遇,从而带动整个中国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段鹏(2006),《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第279页,第231~232页。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约翰·费斯克等编(2004),《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李彬译注),第300页。北京:新华出版社。
利萨·泰勒、安德鲁·威利斯(2005),《媒介研究:文本、机构与受众》(吴靖、黄佩译),第14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信息产业部确定‘村通工程’新目标”。引自http://www.mii.gov.cn。
An Empirical Research on the Internet Development of Underdeveloped Areas in China
Duan Peng Chen Yanyan
Abstract: From October to December 2005,the authors investigated 4 counties and 20 villages in underdeveloped areas of China.Dur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the authors collected abundant firsthand data,and used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methods to analyze the data.The analysis result gives us an actual picture of themedia contact habit of the local residents.According to the output of the survey,the authors make analysis to the developing situation of Internet in underdeveloped andminority groups living areas of China and explore the practical approaches of reducing the digital divide between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areas.Finally,the authors make a significant conclusion of the Internet's future prospect.
Keywords: Internet,underdeveloped areas,media contact habit,digital divide
【注释】
(1)本文之出版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网络社会的传播与控制研究”资助。
(2)据作者了解,当地一部分年轻农民在网吧接触过网络媒介,森林管理局的职工往往可以利用单位的电脑资源,这也就是网络媒介的接触率高于电脑普及率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