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时使用引语
1.何时使用引语
根据上文,记者在判断何时使用引语时,首先要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能否增加报道的真实感?
·能否凸现报道的准确性?
·是否能使报道更加生动?
·能够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吗?
·是否使报道显得更具个性化?
上面几个问题实际上是判断何时使用引语的主要标准或依据(当然不是全部)。下面举几个例子来说明。在一堂新闻写作课上,美国俄勒冈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名誉教授肯·梅茨勒要求学生根据一次虚拟学生会议的逐字记录来写一篇新闻报道。其中一个学生在他的报道中,转述了某个与会者的评论:
她提到了人民联盟中没有女性成员的事实,随后责怪人民联盟的主席发表的代表全体人民利益的声明完全错误。
而与会者的原话是:
“哈利,你的人民联盟里没有一个女性成员。你根本就没有代表全体人民的利益——你代表的只是大沙文主义的男人的利益。什么人民的力量——见鬼去吧!”[6]
在这个例子中,与会者的评论非常生动,也非常具有个性化,很适合做引语。但是这名学生却使用转述的方式,从而失去了为自己的报道增色的机会。
另一个例子——《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中,有一段引语是一位妇女对她在尼加拉瓜的生活景况的描述:
“我们的钱总是不够花。”一位36岁的女招待员说。她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家就住在首都。“什么东西都在涨价。以前,大多数日子里我们还能买点肉吃,可现在不行了。我们得排队买白糖,买米,一排就是几个钟头。后来又听说,我们的工资长不了啦。”[7]
这段引语真实反映了这位妇女的生活境况,也很具体生动。杰克·卡彭认为,如果对这样的引语加以转述,记者就罪过大了。
精彩的引语在国内一些报道中也不乏其例。《南方周末》记者江华在报道长江三峡移民时,他和船老大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的家在哪里?”
“我的家在水下,就在水下60米。”[8]
船老大的一句话,简单、朴实、平常,却将其离乡背井的情愫表达得真实生动、深沉感人。无疑,记者对这样的话语直接引用是非常恰当的,使报道生色不少,可称为点睛之笔。
此外,记者还应特别注意在下述情形下使用引语:
·准确性至关重要的情况下;
·存在争议或容易引起争议的情况下;
·在批评指责他人时;
·在涉及敏感问题时。
新华社曾播发一篇科技报道《百年数学难题被破解 中国科学家“最后封顶”》,该报道有两处直接引用权威专家对中国两位科学家破解国际数学界百年重大难题——庞加莱猜想这一成就做出的评价:
“这就像盖大楼,前人打好了基础,但最后一步——也就是‘封顶’工作是由中国人来完成的。”丘成桐说,“这是一项大成就,比哥德巴赫猜想重要得多。”
“这是第一次在国际数学期刊上给出了猜想的完整证明,成果极其突出。”数学家杨乐说。
这两段话是权威专家对这一成就的关键性的评价,使用引语表明是对专家评价的准确引用,从而增加了报道的权威性和准确性,效果要比转述或记者评价好得多。
对有争议的问题,记者也要注意使用引语。另外,对煽动性言论和法庭上原被告双方的关键陈述也要注意使用引语。
2.不宜使用引语的情形
通常,话语或文字在下列情形下不应作为引语使用,而应采用转述等其他方式。
·平庸。应避免把平庸沉闷的东西放在引号里,这时记者采用转述等方式,可能更简练清楚。
·有误。如果说话者不慎把话讲错了,使用引语就会违背说话者本意,又可能使其难堪,这时不宜使用引语。
·冗长。冗长的话语或文字,通过转述可以让报道变得简洁清晰,胜过引用原话或原文。
·重复。引语应提供新的信息,一般不应简单重复前面的内容。如果话语或文字只是对报道内容的简单重复,最好不要用作引语。
·准确性难以确定。由于某种原因,记者对话语或文字的准确性没有把握时,比如比较模糊,这时应采用转述等方式,以避免不准确地使用引语,或者对其进行确认后再使用。
·需做(过多)解释或改动时。使用引语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不改动引语。由于某种原因,引语需做解释或改动时,如引语模糊、删除不雅之词,应考虑采用转述等方式。
·引语无关紧要,仅仅作为采访的证明。如果记者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证明自己确实对消息来源做了采访,就应避免使用引语。
要说明的是,尽管对使用转述不像使用引语那样咬文嚼字限制严格,但也马虎不得,也必须忠实于话语或文字的原意。正像美联社记者史蒂夫·威尔斯坦说:“当你转述引言的时候,一定要非常谨慎,要绝对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语调。这不是别出心裁的地方。我们的目的是说明,而不是歪曲。如果你对自己的解释能否反映原意有丝毫怀疑,都要修改或干脆删去。”[9]
卡罗尔·里奇认为几种应该避免的引语
·当被采访者并没有透露什么有用的信息或事实本身明白无误,没必要进一步解释的时候。
·避免那些表达含糊、有歧义的引语。
·尽量避免使用那些与报道没有直接关系的引语。有些话虽然说得很好,但与报道的中心内容却没有什么联系,在这种情况下索性不要使用。
·尽量避免使用政客或目击证人带有指责性的引语。如果警方或检察机关以官方的名义做出某项指控的话,只要你明确地写出消息源,你就可以使用引语。
(来源:《新闻报道与写作训练教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