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4 拍,还是不拍?
事 件
根据《新闻记者》杂志2004年11期文章,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采访在阿富汗被恐怖分子打死的某民工家属时,该民工的家里人为不让88岁的老太太因获悉儿子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李退出后,村主任陪着当地领导和一群记者浩浩荡荡来到该民工家,硬是冲进家门,领导在老太太的极度悲恸中完成了“亲切慰问”,随行记者抓拍到了具有震撼力的痛苦镜头。李为此发出疑问:在职业与道德面前,我们记者应当如何选择?该报副主编胡廷楣告诉这位新记者:“你看到了那些为了完成任务而向一个88岁高龄的老人残酷地‘挖新闻’的场面。你表达了你的困惑。那正是你心中的良知还没有泯灭,请你保护这样的感觉,那是一个真正好记者的必须。”
评 点
该案例反映的问题的核心在于,摄影记者是否应尊重被拍摄对象,更具体来讲,是否应尊重灾难受害人?在该案例中,记者的拍摄对象就是阿富汗遇害民工88岁的母亲,她也是这场灾难的受害人。在领导和记者进入慰问和拍摄前,她并不知儿子的不幸。该案例中那些拍摄图片的记者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未经同意进入私宅拍摄。
按照法律和通常的新闻原则,摄影记者未经主人同意不得进入私宅拍摄。在该案例中,大批记者在受害民工家人拒绝的情况下仍然冲进家门强行拍摄,有侵犯他人隐私的嫌疑。
(2)没有同情心,不尊重拍摄对象。
该民工在阿富汗遇害后,家里人为不让老太太因获悉儿子的噩耗而发生意外拒绝记者采访,但是记者们为了拍到新闻,不顾受害者家人的感受,不顾遇害民工母亲的安危。这种做法完全丧失了一个摄影记者应有的同情心。同时应说明的是,他们闯入拍摄没有合理的理由,对公众来讲,88岁老太太的健康重于一切,他们并不会特别需要看到老太太获知儿子的死讯时悲痛欲绝的样子。
应当赞扬的是上海《新闻晚报》记者李宁源的做法,在遭到遇害民工家人的拒绝后,他退了出来,没有强行闯入遇害民工家里拍摄,体现了一个摄影记者应具有的良知和素养。
【注释】
[1]〔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著:《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226页。
[2]王端:《穿越真实与虚构的影像之旅——佩德罗·梅耶尔的摄影实践》,载《中国摄影》,2006年第9期。
[3]〔美〕布赖恩·霍顿著:《美联社新闻摄影工作手册》,王传宝、陆云编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4]王景堂等译:《美国ICP摄影百科全书》,中国摄影出版社1995年版,第461页。
[5]〔美〕布赖恩·霍顿著:《美联社新闻摄影工作手册》,王传宝、陆云编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6]〔美〕布赖恩·霍顿著:《美联社新闻摄影工作手册》,王传宝、陆云编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7]阿夏编译:《黑镜头》,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8]〔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著:《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9]〔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第5版),黄利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14页。
[10]〔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著:《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11]盛希贵:《“阿里克西亚国际新闻摄影研讨班”笔记》,大旗网(www.daqi.com),2007年4月11日。
[12]〔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第5版),黄利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13]〔美〕菲利普·帕特森、李·威尔金斯著:《媒介伦理学:问题与案例》(第四版),李青藜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9页。
[14]同上书,第239—242页。
[15]江融:《摄影是否还会有力量?》,载《中国摄影》,2006年第10期。
[16]〔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五版),蔡文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6—69页。
[17]汤天明著:《数字摄影:颠覆传统》,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2页。
[18]《中国摄影》,2006年第11期。
[19]曾璜、任悦编著:《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44页。
[20]顾理平著:《新闻法学》(修订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页。
[21]〔美〕肯尼思·科布勒著:《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第5版),黄利等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99页。
[22]〔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杰克·Z·西索斯著:《编辑的艺术》(第七版英文原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3页。
[23]〔美〕克利福德·G·克里斯蒂安等著:《媒介公正——道德伦理问题真的不证自明吗?》(第五版),蔡文美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24]曾璜、任悦编著:《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25]同上书,第12页。
[26]〔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杰克·Z·西索斯著:《编辑的艺术》(英文原版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页。
[27]《路透社摄影记者职业道德规范》,载http://newsphoto.chinadaily.com.cn,2006年8月8日。
[28]曾璜、任悦编著:《图片编辑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2006年版,第165—166页。
[29]〔美〕布赖恩·霍顿著:《美联社新闻摄影工作手册》,王传宝、陆云编译,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0]《拍战争容易,拍和平更难——对话世界著名摄影家唐·麦卡琳》,载《中国摄影》,2006年第7期。
[31]The Denver Post Ethics Policy(http://www.denverpost.com),2006年3月30日。
[32]Allan M.Siegal William G.Connolly,The New York Times of Style and Usage,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on,published by Three Rivers Press,in1999,p.58.
[33]〔美〕布雷恩·S·布鲁克斯、杰克·Z·西索斯著:《编辑的艺术》(英文原版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页。
[34]〔美〕利昂·纳尔逊·弗林特著:《报纸的良知——新闻事业的原则和问题案例讲义》,萧严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35]〔英〕卢赛尔·米勒著:《世界的眼睛——马格南图片社与马格南摄影师》,〔澳〕徐家树译,中国摄影出版社2001年版,第11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