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变我的课堂

改变我的课堂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课时教学“11至20各数”时,教学着力点是让学生把图上的数在20数板上边摆、边读、边书空,向学生展现了数的有序排列、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等知识。第三课时教学“20以内数的排列”时,我先对照了之前所制定的小单元教学目标,反思了前两节课目标的达成度,重新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会按照数的排序有规律地进行数数。进位加法是可物化的数学知识的教学。

3.改变不了世界 改变我的课堂

华东师范大学的许纪霖教授有一句名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也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教学课堂,而让学生得到主动、全面、和谐的发展。

下面我想从老生常谈的话题——备课、上课、作业三块中谈自己任教一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感受。

一、备课——讲究系统

我始终认为一个单元或一个星期的教学内容放在一起考虑有助于增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这种备课方式能让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帮助我们改进日常教学,同时有利于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例如:教材上呈现的11至20各数、十几就是十和几、20以内数的排列这三个内容。初读这个单元时,对教材编排的顺序也不甚理解,我的常规思路是教完11至20各数后,再教学20以内数的排列,最后才教学十几就是十和几,或者将11至20各数、20以内数的排列合成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数数将数域从10扩大到20,在学生朗朗上口的吟诵声中得出十几就是十和几是最自然不过的事,位值的含义也就呼之欲出。20以内数的排列这一课时就是对前两个知识点进行了总结、提炼、运用,这一编排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领会教材后,我梳理出了这一小单元的教学目标:认识数11至20,会计数与表达11至20各数,知道20以内各数的排序,会比较20以内各数的大小,从口语出发,会把11至20各数分拆成“十和几”,初步感知以“10”作计数单位,初步认识数位表。教学难点是初步体会数的位值概念,会按照数的排序有规律地进行数数。

第一课时教学“11至20各数”时,教学着力点是让学生把图上的数在20数板上边摆、边读、边书空,向学生展现了数的有序排列、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等知识。

第二课时教学“十几就是十和几”时,由于学生已经能熟练地在20数板上摆数、读数、写数了,教学时我就从口语出发,通过让学生开火车口答形式:十几就是十和几,十几等于十加几,学会了十加几、十几减几的加减法题,整堂课中把这样的语言分析贯穿始终,让学生感知以“10”作计数单位是很重要的,并认识了数位表。

第三课时教学“20以内数的排列”时,我先对照了之前所制定的小单元教学目标,反思了前两节课目标的达成度,重新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把教学重点定为会按照数的排序有规律地进行数数。教学时从数射线引入,通过数射线对数的有序排列、数的大小比较、数的组成、10加几、十几减几、数位表等知识进行了梳理与运用,因而留出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借助数射线来按照规律数数,为培养学生的数学感性认识搭建了桥梁。

二、上课——重视操作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为主向抽象逻辑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学具的活动过程中学习数学。

例如:教学“进位加法”时,进位的含义学生第一次听说,为了让学生理解进位的含义,我让学生用计数器来做加法:5+4、10+3、12+1、9+5,当学生拨到9+5时遇到了困难,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当个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这样的加法就叫做进位加法;当个位相加不满十,不必前一位进一,这样的加法就叫做不进位加法。通过操作计数器有效调和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形象性的矛盾。

进位加法是可物化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学具本身是一种可构造的数学原型的物质化材料。教学中学生在利用20数板进行的操作活动时,先按一定的要求进行充分的外部活动,再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9+1=10,10+4=14或者5+5=10,10+4=14两种算法,从而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表象、观念及思维。其实这一结论仅是班中少部分学生能得出的,正是这种“用手思维”的形式引导其他学生也学着运用多种感觉器官、多种心理因素协同参与,运用凑十法将20以内的进位加法转化为熟悉的10加几的题目。

例如:“退位减法”的基本思路是破十法和连减法。破十法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一次教研活动中的点拨让我对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学生对学具操作的观察易带有随意性和表面性,往往用20数板操作退位减法并不能清晰地用语言表达出自己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所以在教学中我改用分小棒来进行:14根小棒被分成10根1捆和4根零散的两堆。无需经过更多的引导与暗示,学生就能正确得出破十法和连减法。

适当的操作活动在化解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特点矛盾的同时,突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性,便于群体互动,也大大增加了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

三、作业——遵循规律

有效的作业设计对学生巩固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体会数学思想、发展数学思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有效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数学教学质量的高低。而作业有效设计的关键就是要遵循小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

作业设计要遵循儿童的心理发展,不要在细节方面纠缠不清,不要过分追求形式上的花样翻新。例如: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时,多数学生不认识左右,课堂中我们能依托具体的情境进行学习,左右两个字是否认识显得并不重要,当作业设计中出现了这样的题目:

img8

①一共有(  )只小动物。

②从左往右数,img9排第(  ),img10排第(  )。

img11前面有(  )只小动物,img12后面有(  )只小动物。

除了左右还有前后,搞得学生一头雾水。殊不知学生除了认不全这些字以外,真正掌握具有相对性和灵活性的左右概念,要大约到10岁才有可能。我们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

作业设计注意严谨、合理、清晰,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职业是一个个体性较强的职业,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的认识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提倡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但一味地共享与拿来、一味地沿用老脚本都是不利于教学双方的。在教学“几个和第几个”时,书上有这样一道例题:买冰淇淋,有几个人在排队,各排在第几个?

img13

排队情境不需交代排列顺序,老师在作业设计中也模仿出了一题:(如图)这

排水果中img14img15分别排在第几个?

img16

水果的排列自然要交代顺序要求,否则结果将无法确定,由于出题时的疏忽和不严谨,对教学造成了很大干扰。

作业布置不宜多,作业的数量一定要严格控制,机械、反复的练习少做,低效、无效的练习不做,避免过度练习,熟而生厌。例如:教学进位加法时,学生只会写出结果,说不清计算过程。为了让学生学会写计算过程,老师们会出大量的习题进行训练,结果学生会写算法了,口算却不会做了,有学生在计算不进位加法6+11时,也将11分成4和7来做。

遵循小学生认知活动的规律对作业设计与布置,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