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小学数学导学设计的思考与探索
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对同一新知识的认知程度是有差异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有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指导性学习,先将学生有差异的认知发展水平和知识经验尽可能地调整到大致相同的层面上来,再组织学生学习新知识,这是解决班级授课制中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认为,在把握数学教材知识的逻辑起点和摸准学生生活经验现实起点的基础上,在教学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前,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进行一些“热身运动”,从知识、思维、方法、思路等方面,为学生做好导学设计,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预习”、“展示”、“反馈”的导学设计
1.“预习”模块的导学
所谓预习,就是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老师在上课前把预习内容设计成预习单发给学生,预习单的形式灵活多变,可以是布置学生看书,可以是根据要求摘抄,还可以让学生解答一些习题。让学生根据预习单预习下节课所学的内容,预习的方法要事先指导,预习的时间是根据预习内容的难易度而定的,可以放在晚托班上,可以放在课前2分钟内,也可以放在家庭作业中。如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可以在课前2分钟里完成,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可以放在晚托班时合作完成,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预习可以作为回家作业。
在预习的过程中,教师尤其要注意照顾学困生。在下发“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的预习单之前,我利用课余时间对班中的几名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在下发“增加几倍与增加到几倍”的预习单后,我事先和学困生的家长取得联系,要求家长对孩子的预习作业进行辅导,并告知家长明天课堂上老师要给孩子展示的机会等。如此周密的布置后,学困生再次拿到预习单时,不会因为无从下手而信心全无。有了充分的准备,他们回答问题与其他同学相比毫不逊色。其他的学生拿到预习单后,我鼓励他们独立思考,有问题时可以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不出来,全班互相讨论,最后还是不能理解的,老师可以给予引导。学生根据预设问题预习之后,如果对本节内容还有其他问题,也可以提出来让小组讨论。
2.“展示”模块的导学
展示主要是指展示课,展示课既是预习成果的体现、交流,又是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提升。在展示课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展示课主要进行“展现提升”与“穿插巩固”两个方面的练习,通过生生、师生、组组间的充分互动来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进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以各种方式表达自己对知识的升华和感悟,从而达到一个新的学习与思想境界。
由于学生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运算性质已经了解,在他们充分预习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我在设计展示课时就直接出示小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成果。学生自己解答完题目并经过自查后,很快地围成一桌并检查组员的解答情况。一旦组员有错,其他同学会积极地进行讲解与演示。在全班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们会把自己小组的解答情况向大家做出交流与解释。其他各组的同学也会积极参与到交流中来,这样大家就在提问、质疑、讨论中互动起来。在展示课中,教师更多的是充当一名导演。他既是课堂中平等的一员,又有着特殊使命,要特别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平衡优中差学生平等展示的机会,尊重、鼓励每一位学生,及时根据课堂展现进行灵活的调整,针对学生在灵活运用减法运算性质中的一些错误,很快做出应答,出示一些思辨能力强的题目。如:“对口令,老师说上半句,你来说下半句”9.31-(2.31+0.8)、96.5-(55.8-7.5)、9.31+(5.24-0.31)、96.5+(3.5+7.92),“选择题”96.5-(55.8-3.5)最合理的做法是( )A.=96.5-52.3、B.=96.5-55.8-3.5、C.=96.5-55.8+3.5。学生在这样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合作学习中,完成了对学习任务的整体把握,通过师生、生生、组组多种多样的互动学习形式,完成对知识的巩固。
3.“反馈”模块的导学
反馈就是通过对学生在展示课上的认知和体验进行总结。在反馈课上,教师特别注重突出“弱势群体”,让他们去说、讲、练,采用“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战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不让一个“弱者”掉队。
在课堂中,我力求课上堂堂清,课下日日清。“堂堂清”就是在课堂的最后五、六分钟,我会针对本节课的内容,给出一些分层练习,让学生有选择地做在作业本上。之后我再进行批改,在批改的过程中,我会对一些学困生加以引导,直至他们真正弄懂为止。“日日清”是如果有学困生当堂不能理解的内容,在本日内,老师采用“兵教兵”的方法,让他们真正掌握。这可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学习变成他们自己的事。
二、“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导学方式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班级根据学生不同的学习基础,不同的知识结构、学习成绩、学习风格等来优化组合班级,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把全班分成10个固定的小组,每小组由前后4人组成,组内合理分工,明确职责。“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1.“兵教兵”的导学方式
每个组的小组长就是一个个“小先生”,小组长教不过来时可根据需要指定临时合格的“小先生”,也就是让掌握的同学教未掌握的同学,逐步把组内每位同学培养成合格的“小先生”。
2.“兵练兵”的导学方式
要在小组活动设计时充分考虑每个组员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学任务进行合理分工,每位同学都要明确职责。可采取一对一,二对一,甚至是三对一的形式,确保练的质量。努力做到每个学生有事可做,有话可说,全身心地投入到小组活动中。同时将形如比赛形式的竞争机制引入小组活动,采用记分的方法激发组内“练兵”的积极性。
3.“兵强兵”的导学方式
即指每个组员的相互监督和相互提高。上面提到的比赛记分并不是任何一个组员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都记同样的分数,优先交流成果或有独到见解或提出问题的同学能得高分。这就在无形中“逼”着每个组员相互监督、相互提高,既使每个组员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又使小组合作的效果得到了保证。
在设计“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预习单时,我针对班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做了不同的安排,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预习单,并解决练习题;要求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独立完成预习单;告诉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向我请教不会、不明白的地方。我还把学习能力很差的三个学生带在身边亲自教。在展示课一开始,为了检验各层次学生的预习情况,我把检测题分成三组,要求组员全部过关后才能打开第二组题。全组成员一起通过可获得最高奖励的加分,如果有组员不会的,其他组员负责教会他。他们教会学习困难的同学,自己也会提高一个层次,从而“生生双赢”,也可以获得加分与合作加分。最后,经过全组成员的努力,每组都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加分。课后由组长给组员加上。
“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生生互动的合作学习活动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有效手段。互动发言锻炼了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小组讨论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点评他人展现了学生细心和公正的态度。当学生作业第二次出现错误时,小组再次商量对策,小组成员就会想方设法帮他解决问题。如,在一节计算复习课上,当我要求小组对刚才所做的除法“36100÷240=?”进行核对、交流时,其中一个小组有三名女生做出了相同的答案:15……100,一名男生做出了与她们不同的答案:150……100,于是三名女生就想当然地断定男生是错的,当我经过他们小组时,只见男生摸着头,非常委屈地在想,见到我走近就请我作裁判,我请他把想法分享给大家,他的最后一句话非常令人难忘——“真理有时会在少数人中”,我们听了都不由得笑了起来。
当然,不是所有内容在教学时都需要进行指导性学习的。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如何安排导学。一般地,对于知识起点高、思维难度大、方法难把握、思路不顺畅的教学内容,需要进行导学;对于认知方式、思维策略、发展水平、学习能力、知识经验相对滞后的学生,教师也要安排指导性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