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8年嘉定区重点课题:《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背景
反思在当代认知心理学中属于元认知的概念范畴。反思,简单地说就是对过去经历的再认识,它是个体乃至整体群体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反思意识,如“扪心自问”、“总结经验”等。反思性学习是一种以学习为中心的自主学习、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的学习,这是学习者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进行再认识的检验过程。这种学习理念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理念,它强调以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培养目标。
小学阶段是对学生实施反思性学习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自我反思能力,但在具体的反思策略与方法上还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帮助。而目前小学数学教学、学习中最薄弱的正是反思性学习这一环节。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决定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为题,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指导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进行自我调节和评价,从而形成一些体现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思想、能够推进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发展的新观点,为数学有效教学理论与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理论研究提供素材。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推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反思性学习是数学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充分反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学生的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程对数学学习方式的要求,与目前小学课堂中学生主动探究少、被动接受多的现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要提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我们开展小学生数学有效学习方式的研究。
2.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需要
反思性学习是学生在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等活动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中,对知识的产生过程和内容,对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周围的事物、行为等不断进行审视、思考,从中得到启发、借鉴,形成新的认识,或领悟其中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等,从而使思维得以深化,能力得以提升的一种深层次探究型、自主参与学习方式。因此,对于反思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有利于我们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提升小学生生命品质和持续发展能力的需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新世纪教育使命的要求是:“未来的教育绝不能只满足于给学生一点知识和技艺,它必须将学生置于一个有尊严、有个性、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活的生活体的位置上,全面关注他们的发展需要,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在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过程中真正为自己一生的需要做好准备。”学生的成长进步离不开反思,只有懂得了反思自己的言行、反思周围的事态变化与他人的行为,才能清晰自己以及他人的优缺点,认识事物的本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素质、深化自己的思维、发展自己的能力。
二、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进一步了解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现状,在构建一种能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反思的学习方式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归纳出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指导和评价策略,从而使学习者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增强他们的反思能力,使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三、研究内容
(一)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
(二)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指导策略的研究。
(三)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评价策略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根据研究目标收集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理论研究,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个案研究法:通过优等生与学困生的教学个案去研究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一般规律。
行动研究法:针对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制定研究计划,并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观察与反思,不断调节计划,在“计划-行动-考察-反思-调节”的螺旋发展圈中,深入研究问题,不断解决问题。
五、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初步准备阶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1.现状调查,明确研究内容
本课题实施初,为了了解我校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运用良好的学习策略促使自己更有效地学习,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分别以三至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开展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的数学反思意识、习惯、能力等方面着手,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方向。
2.理论学习,夯实研究基础
本课题是由朱燕青老师负责,由裴峰、施小飞2位数学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全体课题组成员认真研读了《上海市中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反思性教学》,学习了《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吴正宪与小学数学》、《黄爱华与小学数学》、《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这样教书不累人》等书籍,搜索并分析了国内外有关资料,这些理论学习与思考,夯实了“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研究的基础。
3.制定方案,理清研究思路
在广泛学习、多方收集、分析资料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研究方案,明确了研究目标,进行了课题分工。2008年9月课题方案确定后我们向区科研室提出了课题申请,同年12月被嘉定区教育局批准为区级重点课题。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09年1月~2010年1月)
1.开题论证
课题立项之后,我们于2009年3月18日举行了开题论证活动。课题组邀请了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俞家太博士、区教师进修学院科研室崔云老师、徐颖博士,区教师进修学院教研室主任居丽华老师等共同对本课题的方案进行了论证,他们的真知灼见为本课题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在各位专家老师的精心指点下,课题组成员对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思路有了更加明确的认识,保证了“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研究能顺利推进。
2.中期研讨
(1)课堂实践,探索实施“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途径和方法。课题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训练,让他们掌握反思的方法。为此,朱燕青老师在课堂中不断地进行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分别于2009年9月上了一堂《从平方厘米到平方米》的课,得到了居丽华老师的赞赏,而后在十年一轮的教育教学专项督导中,朱老师又代表嘉定区小学数学教师向市级层面作了展示,得到了市教研员姚建强老师的肯定。
(2)中期汇报,交流保障“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课题实施的策略。在大量实践、研究的基础上,课题组整理交流了“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途径和方法。2010年6月,课题组接受了科研部门的中期检查。在区科研员的指点下,大家找到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课题下一阶段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3)反思再实践,完善“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实践途径和方法。中期汇报后,课题组进行总结、归纳、提炼出“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途径和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再次加以运用。2010年6月,我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俞家太博士又两次亲临朱燕青老师的课堂,就朱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种种行为表现,对在指导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中,教师如何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与课题组老师进行了细致、深入的交谈,致使我们对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有效实施与完善有了深刻地理解与思考。
3.课题结题阶段
本课题命题对一线教师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在认真撰写结题报告初稿之后,广泛听取、征求专家意见,反复修改,以期达到最优化。在结题阶段,我们认真整理、收集论文案例、课堂教学实录等材料,结题阶段我们主要完成:
课题组交流总结、资料整理、实践报告、案例。
本课题结题后,我们将继续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实践,以期在后续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和完善,期待本课题能在学校数学教学中产生较大的效应。
六、初步成果
(一)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课题组随机选取了本校三至五年级每个年级3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并仔细阅读分析了他们在测试、期中、期末考试后写的自我总结,结果表明:
1.大多数学生学习被动,并没有自己计划学习,组织学习的习惯,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写作业、答题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
2.新课程的大容量、快节奏使得教师很难把反思的时间和机会留给学生,一旦某个教学环节没有按预期目标达成或有学困生出现,教师往往会埋怨学生却很少将矛头指向自己。
产生上述结果的原因主要来自两方面:
1.学生层面
反思的意识淡薄。在学生的意识中,多做题才实在,很多学生认为解题后的反思是浪费时间。大多数学生认为会解数学题就是学好数学的标志,认为题目做得越多数学成绩就会越好。
缺乏自觉反思习惯。他们既不在课后回顾和总结重点内容,也不在解题后总结解题的关键,他们往往听完课就急着解题,获得正确答案就心满意足。
2.教师层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偏重于知识容量,很少要求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也不给学生以反思技能的指导和训练,同时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忙于琐事、缺少反思。
(二)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指导策略之一:学生层面
1.创造机会,强化反思意识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更要重视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1)课前预习,尝试反思
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是简单地对教材中既定知识结论的接受和记忆,教材成为学生反思、批判、运用并促进学生重新理解的材料。教材是给学生看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钻研教材,反思教材。课题组老师在上课前把预习内容设计成预习单发给学生,预习单的形式可以灵活多变:可以是布置学生看书,可以是根据要求回答问题,还可以让学生解答一些习题。下面罗列两份课题组实践过的预习单: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预习单 姓名_____
一、填空
125×76×8=(___×___)×___是运用了( )。
28×54+54×72=(___°___)°___是运用了( )。
(25+7)×4=___+___×___是运用了( )。
二、猜想验证
1.上面三题是运用了整数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的简便计算,请你猜一猜,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2.请你计算
2.5×11×4 2.5×11×4
3.你也来举个例子验证一下。
4.通过计算,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结论?
5.阅读课本第17页,看看书上的想法是否和你一样?
三、尝试练习
1.25×7.6×8 2.8×54+54×7.2 (25+7)×0.4
运用了( ) 运用了( ) 运用了( )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预习单 姓名____
1.对所学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知识进行归纳。
2.阅读书本第35、36页。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走到了教师的“教”前面,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也正是在这种阅读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解决问题,实践反思
解题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但是不同的解题指导思想会有不同的解题效果。养成对自己的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是具有正确的解题思想的体现。
我们要引导学生对问题的结论进行反思总结,这样有助于培养思维的创造性。例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一根绳子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6分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是9分米的长方形,宽应是几分米?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得出①(6×4-9×2)÷2②6×4÷2-9的两种方法。这时教师就可以从这两种解法出发,引导学生这样进行反思:为什么可以这样做?你还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吗?学生在反思中又想出了“6×2-9”和“6-(9-6)”的解法,在学生交流并说出理由后,教师又可以继续让学生反思:你能再想一想哪一种方法更简便?哪一种方法最容易想到?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新知一旦得出,就马上进入练习阶段,很少有教师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获取过程进行反思。其实,知识的得出固然重要,但学生反思知识是用何种方式、通过何种途径获得的则更有意义。例如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让学生解决这样一道题:估一估下面各题的得数是否正确。
4.48÷3.5=12.8 12.3÷1.5=1.845 13.3÷0.95=0.14 7.2÷0.64=46.08
解题后,让学生及时反思,说说自己的想法,当学生说可以把商与除数先看作最接近的整数后相乘,看乘积与被除数的大小来估计时,又让他们反思:你认为还有其他的估计方法吗?然后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了,又想出了根据除数小于(或大于)1,商就大于(或小于)被除数,直接考虑商是几位小数,整数部分有几位数等几种不同的方法。
(3)完成作业,强化反思
纵观平时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形,做完了就往书包一塞或让父母帮忙检查或往组长那儿一扔便大功告成,作业自然会有老师去评,错了,返回订正,再送老师批改……有的学生甚至要在这样的循环中来回数次。这种重复,不仅不能使学生增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反而产生一种厌烦情绪。
课题组老师一致认为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进行反思,是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的良好契机,这样学生将会获得更好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设计了“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小组反思,“看谁赢得更多分”的个人反思,还设计建立了“反思录”。实践中,我们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要学会做一步、想一步,学会及时检验。学生在每天的作业后,从解题、习惯、态度等方面反思、记录和总结自己的得失。每逢周五,针对反思录进行小组交流、互相评价,互评是学生对他人数学学习情况的再思考,学生听取他人自评,并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对他人做出评价。学生通过互评,可以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方法及策略。双休日,实践老师再仔细地批阅“反思录”,提出学生反思中的不足与进步。总的来说,“反思录”一方面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
2.推行五步教学,提高反思能力
五步反思教学,就是通过各个环节的渗透,有层次地逐步加强对学生反思性学习的训练,使反思成为习惯,磨练学生时时事事反思的毅力,使之最终成为学习自律者。
五步反思教学模式包括五个基本教学环节,即:情境中反思(质疑)、活动中反思(探知)、交流中反思(明理)、回顾中反思(悟道)、应用中反思(深化)。
(1)情境中反思——质疑
创设具备吸引力的情境,从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景、实物、实情入手,采用各种活泼的形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
例如教学《4的分与合》,我们可创设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师:猴妈妈有两个孩子,多多和乐乐。一天,猴妈妈给多多和乐乐分桃子,刚分完桃子,多多大叫:“我不同意”。
师:猜一猜,猴妈妈是怎么分的?可以用桃子图片摆一摆。
学生用桃子图片摆好后汇报:多多分到1个,乐乐分到了3个,多多分到的比乐乐少,所以多多不同意。
乐乐说:“那怎么办呢?”
多多说:“我们交换吧!”
师:乐乐会同意吗?为什么?
师:两次分桃的结果相同吗?怎么分,兄弟两人才满意?
师:把分的结果让你用数字4来分,你会分吗?
师:刚才我们把4个桃子分了一分,共得到了几种不同分法?
生总结出3种分法
师:选择你喜欢的顺序读一读并说说这样读的理由。
通过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开放性与挑战性,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2)活动中反思——探知
在教学实践中,当学生感受到问题的刺激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之后,组织有效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动脑思考,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学生在活动中自为,在交流中自省,在总结中深化。
例如在教学《吨的认识》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
第一环节让学生对同一物体的重量进行不同的体验,首先让所有学生亲自抱一抱10千克一袋的大米来感受重量,然后让班中的大力士抱两袋,当大力士得意地抱起20千克后再给他们增加一袋,这时大力士表现出力不从心。此时大家不约而同地对重有了明显的感觉。
第二环节让学生对不同物体的重量分别体验,可分小组进行,出示一些重量不一物体提供给小组选择,或为纯净水(10千克)或是1棵大白菜(1千克)或为1袋大米(25千克),每组将这样的1吨物体件数与所占的空间进行关联思考,然后各组交流汇报。
第三环节让学生交流研讨,教师整理板书,让学生对前面两个环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的回顾与反思,以形象的图文进行系统整理,对吨的认识通过板书揭示其核心意义。
通过多环节、深层次的体验与交流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充分感知到了“重”。
(3)交流中反思——明理
交流反思,就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和倾诉反思检验自己的观点,得到更具完善的结论和新的规律。这是学生进行自省的重要阶段。
例如在教学《从平方厘米到平方千米》时,我们可设计这样的预习让学生充分展示:
师:通过预习你对平方千米有了哪些认识?
生1:我从书上知道1km2读作1平方千米或1平方公里,写作1km2。
生2:书上告诉我们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生3:虽然我从书上知道了1平方千米,但我根本就想象不出1平方千米有多大,于是我根据朱老师给我们提供的路线旅行了一次,才发现1平方千米好大呀,在1平方千米里面可以造小学、中学、幼儿园、医院、超市、商店、银行、菜场、工厂、公司、饭店、住宅小区。
生4:我也走过的,1平方千米原来是这么大,书上还介绍了上海市的面积是6341km2,就有6341个这么大。
生5:还有更厉害的,中国国土的面积有960万个这么大,我们想象不出。
师:是啊,上海是一个直辖市,它是四个直辖市中面积最小,但国民生产总值最高的城市,我们为能够生活在这样的城市而感到骄傲。我国国土的总面积是世界第三,在这广阔的天地里,每人都能发挥自己才干,小朋友可要学好本领,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
有了家长带着孩子根据线路指示来一次旅行并亲身感受1平方千米的大小后,孩子们才会在振振有词的交流中,深刻领悟1平方千米。
(4)回顾中反思——悟道
这一过程不应只是对所学知识点的总结,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进行回顾,提炼其中的方法和策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水平,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可组织学生对已学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把所学的知识纳入一个知识体系。
师:看了课题《运算定律》,你想到了……
学生汇报学过的运算定律并猜想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运算定律。
师:关于乘法分配律你们有什么问题吗?
生1:什么叫乘法分配律?
生2:为什么叫分配?
生3:乘法分配律的用处?
师:通过预习哪些问题你能解决?自己想一想,小组里交流一下。
虽然是简单的回顾,但学生很快地把旧知和新知都纳入一个知识体系来进行梳理。
(5)应用中反思——深化
这一环节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本课所学,拓展能力,在几个基本练习进行检测通过后,可出示具有一定综合性、开放性的题目,考察锻炼学生综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开阔性。
因此我对《乘法分配律》一课的练习题型和意图进行了科学地分析,设计了基础性的“接口令”、思辨性的“判断题”、综合性的“比一比,看谁算得快”、拓展性的“选择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可以怎样选?拼成后的大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不仅有效地检测了教学的效果,而且努力体现并通过了“数学为人人”、“不同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上五个环节,虽是一个有机整体,但也有变式,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内容加以灵活运用。有的课,无需情境,可以承接上一节课或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直奔主题;有的课,在活动中,思想方法体现得并不明显,而应用深化中却有回顾的必要,则可以把回顾悟道环节置于应用深化之后,也可以把应用深化环节置于课后,作为课外拓展;有的课,可以把其中的某几个环节循环使用或调整顺序。
3.巧用方法,提升反思品质
(1)引导学生对典型错误的辨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九次国民教育国际会议资料中指出:①应当研究学生所犯的错误,并把错误看成是认识过程和认识学生数学思维规律的手段。②在学生检查和改正自己的错误的实践中进行练习。③教师应当利用学生所犯的错误来促进他们加深对数学要素和规律性的理解。
学生的生活经历、经验积累、认知水平、知识背景、思维方式等往往不尽相同,由此产生的活生生的争辩常常可以激起更多学生的思维火花,引起更深入的思考和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促进更高质量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寻找失去的数”中,很多学生知道要借助于树状算图来解题,但学生往往仅凭表面来判断正推:顺着题目的思路,逆推:可以倒过来想。而忽视了利用树状算图更有助于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当学生根据算式画出树状算图后分步列式为:
23.76+30.4=54.16 54.16-0.9=53.26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评价,学生和自己的解题一核对后,马上发现了这题的答案的是错误的,再仔细看后也发现了错在何处,此时教师说道:谢谢某某同学为我们提供了错例,让我们有反思的机会,通过这次改错,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总结以后计算要细心,学习要有严谨的态度,不能想当然等等。这样既纠正了错误,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帮助学生树立了纠错追因的意识,发挥了其潜在的教育价值。
(2)在复习中教给学生调整自己的方法
数学复习应是一个反思性学习过程。首先,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一个反思;其次,对解题所使用的方法进行反思。在复习过程中,反思一下学习中所涉及到的都有哪些好方法,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再次,对典型问题进行反思。反思一下本册有哪些典型问题,有没有真正弄懂弄通;最后,对自己的错误进行反思。准备一本纠错本,把平时犯的错误记下来,并且经常拿出来看看、想想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
数学复习应是一个整合知识的学习过程。在反思的基础上,一要梳理知识,理清脉络。二要有系统、多方位地去探寻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从数学知识中提炼概括出对数学内容的本质认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式、途径和手段。
数学复习应在数学知识的运用过程中进行。对于小学生而言,只有把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才能使知识的理解达到更深的层次。首先,应把新知识的学习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在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其次,在数学解题过程中,要把读题、解题后的回顾、反思作为重点,在“前思后想”中总结相关知识;再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现实问题。
(三)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指导策略之二:教师层面
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自主地进行学习,有效地进行自我教育。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离不开反思的过程,教师要充分注意引导学生学会反思、进行反思。为了提高教学有效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更好地指导小学生进行反思性学习,课题组成员开始了备课改革,形成了三阶段递进式的反思型备课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研究型备课阶段
本阶段包括三个层次。①全册备课。在学期初,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学习新课程标准,通览教材,对整册教材进行把握,详细地做好进行教学任务的分析,确定单元,了解各单元之间的关系,从总体上合理安排和组织课程。②单元备课。单元明确后,就能根据课程目标确定单元教学的任务,一个较大的单元,可以根据需要按各项子任务再划分成若干个小单元,划分小单元的一般原则是根据任务的性质以及教学时间的长短而定,一般一个小单元解决一个任务,教学的时间为5、6节课左右。③课时备课。以个人研究为主,在集体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个人的课时备课。我们的做法一般是提前一周花上半天或一天的时间集中写好一个小单元每一课时的教学设计,并且是一气呵成这几个课时,这样印象就深刻了,如果一个单元的内容分几次设计或一次设计几个单元,效果可能就会差些,不利于自己从整体上思考各个环节。
2.实施型备课阶段
课前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思维状况、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等实际情况,再次挖掘、详细预设,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再设计或修改,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几种活动方案,教师的调控应对措施等而进行的调整性备课。由此可见,实施型备课阶段就是教学过程的预设,预设不充分、设想不周全,就很难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就不可能生成更多的新资源。
3.反思型备课阶段
该阶段备课可以分为两个层次:①课后将该课的授课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课堂反馈情况、作业批改及反馈等一一记录并及时对该课的实施过程作出评价或评析,就环节设计的可行性、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或想法进行详细整理。②在备课组里交流关于该课设计的思考与反思,以及在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或新资源,教师的教学机制等。
实践证明,三阶段递进式反思型备课模式,不仅能促使我们在把握教材、把握学生、把握新理念的前提下卓有成效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而且能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关注学生的后续学习能力,更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丰富、详实的研究资料,因而能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更对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小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的评价策略
1.自定目标,学有方向
自三年级起,要求学生自定学习目标,确定自己的学习方向。具体做法是:
(1)学期初结合自己的状况自定学习目标;
(2)学期中根据自己的感受自我调整目标;
(3)期末从自身实际出发再次调整目标;
(4)学期结束根据达标情况自我分析,写出一学期学习情况总结。
这一策略的实施,强化了学生对自己的调控和反思,使之由最初的无的放矢、不知所措、定不准目标,发展到了今天的能对自己准确定位,并提出一个较高的合理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自律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分块考核,逐项强化
在学习过程中或期末复习时,有计划地组织同学们分别就计算题、应用题、几何知识、代数初步等内容,分项自我摸底、相互考核。有时教师会出好测试卷,有时会要求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合作出测试题,并做出答案,再分发给小组交互测试、阅卷并评价。这样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机会而且强化了学生对知识本身的反思和深入理解。
3.定期评优,形成常规
根据参与课堂活动情况、发言情况、整体完成作业情况等,一周评选一次优秀小组,评选方式是利用活动时间发挥民主、展开大讨论最后举手表决,确定优秀小组。这样,使同学们对自己或本组、他人或他组能有一个合理公正的评价,促使学生在评价中反思,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不断促进自己向更高层次发展。
4.小组自评,集体反思
在一周一次评选优秀小组的基础上,四周组织一次小组自评,找出不足,总结优势。使小组这个小集体能在讨论自评中反思、总结,使其研讨的能力和质量逐步提高,使学生养成了能及时总结、自我评价、自我调整的反思习惯和能力。同时,有效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战斗力。
5.期末总评,提高认识
到学期末,组织学生进行系列总评。具体如下:
(1)小组讨论评价
四人小组展开讨论,对本组每一成员平时表现、参与研讨情况及本组整体实力,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个人总结
期末放假布置的第一项作业是:回顾并总结一学期来,自己在学习中的成功与失败点,并作出下学期的打算。
七、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学生方面
1.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学习的独立性
学生自主学习已成为他们主动的要求,一系列的自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让自学成为他们的一种好习惯。学生们有时会根据自学提纲积极参加到自学活动中,在解决问题中获取新知,有时会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能独立列出自学提纲,在这种主动积极的学习氛围中,独立进行学习、讨论,实现了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
2.有利于学生自我调控的提高
面对问题,学生能自觉注意运用解题方法,并能适当地对知识进行迁移、灵活运用及创新。大多数学生采取“一步一回头”的检查方式,即只有对上一步结果确认放心后,才往下做,而且学生发现错误,都能主动修正或补救。
3.促进了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好习惯的报酬是成功”。课堂变得充实起来,学生们都会主动检查刚才做的题目,或回顾学过的知识。家长反映,原来孩子回家先玩,现在先做作业本,然后检查,再复习功课,并预习明天的知识。学生们不由自主地产生想学、乐学的情感。
(二)教师方面
1.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该实验影响因素多,对教师的要求高。不仅要求教师要具备新的教学理念,而且要懂学生心理,有博爱精神和较高的业务素质。因此,实验老师加强理论学习,加强业务研究与进修,开拓思路,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理论、业务素养,在实践中丰富教育教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艺术。
2.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仅以四学期测试成绩对比加以说明:
期中、期末测试成绩分析对照
以上数据是取各班统一测试成绩与年级平均分比较,得出的各班成绩浮动情况。其中三班和六班为实验班。
八、课题研究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既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更是学生学习方式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学环境的创新,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终极目的,都不应以升学率来维系,而应该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因此,对培养的学生的一种经常性的反思意识和能力而言,即使效果一下不能凸现出来,也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反思性学习指导策略的研究”中的问题总是不断地呈现,一个问题往往只能获得大致的化解,新的问题又会突现。问题的不间断性决定教师的教学不得不“持续性”地处于反思中,在反思中探索。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发展的过程,而这也正是课题需要我们持续深入研究下去的动力之所在!
[参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版.
[2]〔美〕巴里斯·爱丽丝著.培养反思力[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版.
[3]〔美〕坎贝尔.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