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思考与练习七

思考与练习七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格塞尔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展,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他说他的成就来源于幼儿园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模块一 学前儿童发展

学习导读

本部分将介绍儿童发展理论的一些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解读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同时也要对幼儿身心发展、动作发展、认知、情绪情感、个性、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和特点进行详细的学习,并对辅助案例进行解读。还要介绍幼儿发展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及形成的原因。最后,也要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等。

学习目标

1.了解幼儿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2.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解。

3.通过理论学习和辅助案例相结合的方式,了解幼儿的动作、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学习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及其具体的运用。

5.了解幼儿在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

考纲聚焦

1.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过程及影响因素等。

2.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3.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4.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5.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6.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7.掌握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8.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9.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10.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第一部分 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

[考纲聚焦]

了解儿童发展理论主要流派的基本观点及其代表人物,并能运用有关知识分析和论述儿童发展的实际问题。

一、成熟势力学说

代表人物:格塞尔(Arnold Gesell,1880~1961)

格塞尔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主要研究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发展,提出了心理发展的成熟势力说,简称“成熟论”。

主要观点:

(1)格塞尔的理论认为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是按基因规定的顺序有规则、有秩序地进行的,把发展看成是一个顺序模式的过程,这个模式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和表现的。

(2)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有两个,即“成熟和学习”。他认为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学习并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学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为此他进行了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并得出结论:儿童的学习取决于生理的成熟,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而学习只是对发展起一种促进作用。

(3)他认为在发展过程中,儿童表现出极强的自我调解能力,当孩子突然向前进入一个新领域后,又会适度退却,以巩固取得的进步,然后再往前进。

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

格塞尔认为,应该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并根据发展规律去养育他们。

[辅助案例] 在某幼儿园,教师将小学的写字、识字、拼音、英语、算术题等内容直接搬到幼儿园机械地教授,孩子们按照老师的要求模仿、跟学、描红,根本不懂什么意思。于是,渐渐地,孩子们的学习兴趣下降,有的孩子产生厌烦心理。教师认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有部分家长提出这样的要求,认为孩子早学会这些知识,就可以在进入小学学习时不输在起跑线上。要知道,教师机械地对幼儿进行教授,这是不符合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的,是缺乏正确的教育观的表现。而有些家长拔苗助长和急功近利的思想倾向或教育方式,急于求成地过早给孩子填鸭式学习,会造成孩子学习方面的后续性发展障碍,甚至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二、精神分析学说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1939)

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他被称为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的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主要观点:

(1)将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部分,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超我。

(2)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器。他认为人在个性发展方面的许多差异都是由于上述各个阶段进展的不同情况造成的。

(3)认为儿童在某一阶段如果得到过满足或受到过多挫折,就会在其人格中留有该阶段的特定印记,造成儿童某一阶段的固着和退化。任何一个心理活动都与另外的心理活动有因果关系,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是持续的,现在的心理特征或病症可以追溯到过去,追溯到幼儿期。

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

生命的最初几年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人们的变态行为可以从最早期的经验中找到依据。

[辅助案例] 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严格控制,不许做这,不许做那,违反父母意愿就要责骂或受到惩罚,使得孩子非常惧怕父母,亲子关系非常冷漠;有的父母,脾气暴躁,缺乏耐心,孩子经常受到父母粗暴的棍棒教育,使得孩子对父母充满怨恨;有的孩子小时候的玩伴不爱学习,经常带他出入网吧或小偷小摸,导致该孩子从小厌学,贪玩。以上这些教育手段、亲子关系、伙伴或环境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有重大的负面影响,使孩子的人格造成某些方面的缺陷。

三、行为主义学说

代表人物:华生(John Watson,1878~1958)

华生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他是把学习原则应用到发展领域的第一人。

主要观点:

(1)华生受到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对动物学习研究的启发,将条件反射从生理学引入心理学。

(2)他认为无论多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建立,就是通过学习来预测和控制行为,学习的结果就是形成了一种习惯。

(3)他否认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对儿童行为的塑造起着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基于此,他提出了有名的教育“万能论”。

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

他强调对儿童行为的控制,主张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辅助案例] 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今天的成就应归功于什么原因?他说他的成就来源于幼儿园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养成。在幼儿园教育中,关注孩子们的良好生活、卫生习惯,注重孩子们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幼儿教师一直追求的主流价值和教育目标之一,随着他们良好习惯的养成,这些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会给他们以后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发生知识论学说

代表人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

皮亚杰是瑞士的著名心理学家,由于他具有生物学和哲学的知识背景,这些学科的观念对他的理论和儿童发展研究有着很大的影响。

主要贡献:

(1)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同化、顺应、平衡。

(2)他认为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平衡等。

(3)他对儿童的思维发展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6岁或7岁)、具体运算阶段(6岁或7~11岁或12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或12~15岁)。

(4)他认为以上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他们之间的顺序不可颠倒,也不能省略。每个儿童的发展都必须经历这四个阶段,教育可以影响发展的速度,但绝不能超越某一阶段。

●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 皮亚杰认为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和激励孩子,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儿童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运用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引导儿童寻求新知识,帮助儿童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辅助案例] 如在我们学习“数字宝宝”活动中,老师设计了数字宝宝5、6、7的卡片,让每个孩子做“看数字,读一读”的游戏,巩固对数字的认识。随后,做“找朋友”的游戏,让孩子找5的相邻的数字宝宝是谁?6的数字宝宝后面跟着哪两个数字朋友等,要求幼儿给数字排排队,然后将操作结果告诉大家。通过这个活动,引发了幼儿对数字的已有经验,并积极探索相邻数和数字排序,让孩子学习了新的数活动知识。

五、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学说

代表人物:维果茨基(Lev Vygotsky,1896~1934)

维果茨基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苏联儿童心理学的开创者,他在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先驱性工作,深远地影响了苏联的学校教育,并得到全世界的认同。

主要观点:

(1)把心理机能分为两种,低级心理机能指感觉、知觉、不随意注意、形象记忆、情绪、冲动性意志、直观的动作思维等。高级心理机能是指观察、随意注意、逻辑记忆、抽象思维、高级情感等。

(2)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他认为儿童某一阶段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成为下一阶段的现实发展水平,而下一阶段又有新的最近发展区。

(3)他认为任何教学都存在最佳的时期,对这个时期的任何或早或晚的偏离,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将会产生不良影响。在最佳学习期内,实施相应的教学,才会对儿童的认知发展有更大的效果。

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

他提出了最近发展区,这个理论对我们在设计教育教学时,考虑孩子的原有发展水平和将要发展的水平之间的需求,对教育教学的有效具有指导性。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近期的研究集中于成人给儿童什么支持和刺激,有研究者提出了“脚手架”的概念,当成人根据儿童表现水平调整有关的指导或材料支持,这种调整或材料支持称为“脚手架”。

[辅助案例] 在“动动小脑筋”的智力游戏区,王老师结合昨天给孩子们学过的数字3的组成,在智力游戏区内给孩子提供了数字1、2、3;还提供了数字4、若干个圆点卡片;投放了一个可以拆分成4个三角形的正方形,可以分成4个小长方形的正方形等。孩子在与材料的互动中不断探索,碰到问题时老师鼓励孩子和同伴一起商量一下。通过反复地操作,孩子们对4的分解和组合有了获得。这个活动中孩子们在学习和运用对“3”的组成的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图形、圆点、数字的操作,建构对“4”的组成的认知经验。

六、关于幼儿发展的三个核心概念

1.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能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成人指导下能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这个理论对我们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作为教师必须熟知且在实践中加以运用的核心要素。

教育教学上的运用:我们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通过对孩子日常的观察、已有经验的分析对孩子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假设或揣测,设计的活动内容既能激发幼儿的已有经验,还能具有挑战性,使活动内容靠近或接近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这样的活动才会有推动孩子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2.关键期或敏感期或最佳期

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或效果不佳。幼儿发展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发展和感知觉方面。例如:2~4岁是语音学习的敏感期;5~5.5岁是数概念学习的敏感期;4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4~5岁时坚持性发展最为迅速。

教育教学上的运用:根据这一理论,在不同的阶段给孩子针对性的不同的刺激,促进其在这个方面的发展。例如3~4岁阶段是幼儿语言发展关键期,我们要采用多种方法让幼儿学习、使用语言,提供规范正确的语言示范、模仿、说说讲讲、阅读、语言游戏、倾听故事、语言表演活动等语言刺激,以强化语境和语言练习等。

3.婴幼儿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觉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在该阶段的后期,儿童建立了初步的因果关系概念,开始认识到主体既是活动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

(2)前运算阶段(2~6岁)。由于符合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更具体的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形象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此外,由于儿童不能很好地区分心理和物理的现象,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倾向于将活动着的任何物体视为有生命的。在儿童的绘画作品及童话中,“泛灵论”都有充分的体现。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思维具有内化性和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性,儿童是否具有守恒概念是具体运算阶段区别于前运算阶段的主要标志。在这一阶段,儿童形成了完整的分类系统,能依据某种可定量的维度排列客体(序列概念),能认识事物间的关系而不仅仅是事物的绝对特征(关系思维),能同时思考客体的整体与部分(类包含概念)。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形式运算阶段又称命题运算阶段,与前一阶段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也就是说,他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对假设进行推理。因此,这一时期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

教育教学上的运用:在幼儿的游戏中,中班上学期的孩子扮演医生时拿逼真的玩具针筒给娃娃打针。到了大班就会用矿泉水瓶子跟一根线连接起来,给娃娃挂点滴,能有意识地以物代物,具有游戏的创造性、想象性。又如,大班孩子由于有了与父母一起旅游的经历,就会提议开“幸福旅行社”,这个游戏角色比较复杂,有旅行社经理、接待员、导游、大巴司机、游客等,且要有一定的游戏情节,如制定旅行计划,绘制旅行图,做旅行准备、去旅行等,孩子们在协商中变换着游戏的玩法,并在“百宝箱”中找寻游戏需要的材料自己加工游戏用品,如制作旅游广告、导游旗、旅游广告图等。这种活动表明大班孩子的表征行为有了很大的进步,标志着孩子的前运算阶段的开始。

思考与练习一

●选择题

1.成熟势力学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该理论认为支配儿童学习的因素为________和________。

①格赛尔 成熟 学习

②弗洛伊德 意识 潜意识

③华生 预测 控制

④皮亚杰 同化 顺应

2.成熟势力学说在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有:

①我们应该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并且应该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来教育和养育他们。

②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③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激励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运用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引导儿童寻求新知识,帮助儿童从中汲取经验。

3.精神分析学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该理论中将人格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弗洛伊德 本我 超我 自我

②华生 遗传 环境 教育

③皮亚杰 具体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④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关键学习期 敏感期

4.精神分析学说对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有:

①我们应该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并且应该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来教育和养育他们。

②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③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激励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运用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引导儿童寻求新知识,帮助儿童从中汲取经验。

5.发生知识论学说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该理论中认为新的认知结构的建立要通过三个不同的心理过程,他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皮亚杰 同化 顺应 平衡

②弗洛伊德 意识 前意识 潜意识

③皮亚杰 具体运算阶段 前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④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关键学习期 敏感期

6.发生知识论学说对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有:

①我们应该了解儿童发展规律,并且应该遵循孩子成长规律来教育和养育他们。

②幼儿期是孩子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

③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激励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运用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引导儿童寻求新知识,帮助儿童从中汲取经验。

7.维果茨基的发展观学说中,他认为儿童能在成人帮助下或与同伴的合作中完成独自无法完成的任务,这种理论他称之为________。

①成熟论

②最近发展区

③认知论

④关键期

8.维果茨基的发展学说对幼儿教育学上的意义有:

①我们在设计教育教学活动时,应考虑到孩子原有发展和进一步的发展,活动设计既能激发孩子已有的经验,还具有挑战性。

②幼儿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或效果不佳。

③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④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和激励孩子,提供适当的学习材料,设置相应的学习情境,运用语言、肢体语言、表情等,引导儿童寻求新知识,帮助儿童从中汲取经验。

9.按皮亚杰婴幼儿认知发展阶段的理论,幼儿园3~6岁的孩子应处于________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

②前运算阶段

③具体运算阶段

④形式运算阶段

10.一般认为幼儿园阶段,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主要体现在________和________方面。

①语言 感知觉

②运动 感知觉

③学习 感知觉

④生活能力 感知觉

●简答题

1.简述关键期的概念。

2.简述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的特点。

●论述题

简述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谈谈这一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加以运用。

第二部分 婴幼儿发展的涵义、主要特点及影响因素

[考纲聚焦]

理解婴幼儿发展的涵义、主要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

一、什么是发展

发展是指个体身心整体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在相应环境的作用下,整个反应活动不断地得到改造,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连续而又稳定的变化。

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

1.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婴幼儿的发展特点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渐进的过程,既能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为质的飞跃,当某些要素不断进行着量的积累过程时,称为发展的连续性,这个过程在为下一个发展的阶段性做准备。等连续性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表现出了新的发展阶段,即为发展的阶段性。

[辅助案例] 小班的孩子扮演妈妈在玩角色游戏“娃娃家”时,会烧一些好吃的菜给娃娃吃。基于生活经验,她知道青菜、萝卜、鸡蛋、鸡腿、鸡翅等好吃的食物。随着年龄的增长,经验的丰富,也知道了还可以烧菜花、大白菜、芹菜等,慢慢地开始对蔬菜的种类、特点有了了解,逐渐形成了蔬菜的概念,这种概念的形成标志着孩子通过对各种蔬菜的认识积累,逐渐发展到了从类别到概念的发展阶段。

2.发展的方向性(定向性)和不可逆性

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定向性),在方向性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更替、衔接总是遵循着固定先后的顺序性,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心理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如下顺序:感知——运动——动机——社会能力(语言交往)——抽象思维,发展的速度可以由于个体差异加速或减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改变。

[辅助案例] 在小班通过运动游戏来发展孩子的大肌肉运动,让他们在协调、平衡中学习走、跑、跳。但在中班后期开始,教师在角色游戏里开始投放了能提高孩子小肌肉动作发展的游戏,如用筷子夹玻璃球、小纸团,做复杂程度比较高的手工和插塑等。

3.发展的不平衡性

各种心理发展的能力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但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孩子从出生到成熟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体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模式,表现在:不同系统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方面不同。从总体上来看,幼儿期出现第一个加速发展期,然后是儿童期的平稳发展,到了青春发育期又出现第二个加速期,然后又是平稳地发展,到了老年期后开始下降。

[辅助案例] 作为幼儿园教师,在与幼儿每日相处和互动中,必须观察了解每一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老师会发现孩子们在发展上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孩子在语言上发展较好,但在动手操作方面比较差;有的孩子大肌肉运动能力较强,但小肌肉的发展比较弱,折、剪等手工活动完成不佳;有些孩子在音乐发展比较好,但在运动能力方面弱一些。

4.发展的个别差异

幼儿的发展遵循着共同的一些基本阶段,但发展的差异还是很明显的,每个人发展的速度、方向、高度也有着许多的不同。因此,我们常说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发展就像“手指头”一样有差异。

[辅助案例] 中三班角色游戏“小舞台”里,总是聚集着几个小女孩天天在那里做小演员,唱歌跳舞,表情生动,动作变化多,还会配上自己学习的儿歌。她们乐此不疲,非常投入,文文就是其中的一员,她是班上孩子们公认的最佳演员。但她很少去建构区玩建筑类游戏,即使去玩,搭建出来的东西总是缺乏新意或喜欢模仿他人的作品。小男孩明明则特别喜欢智力游戏,他总是沉静在七巧板的游戏中,不断操作摆弄,尝试新的玩法,但他不喜欢去玩美工游戏,尤其是对折手工纸缺乏足够的耐心,折出来的作品几乎辨认不出是什么。

5.发展的关键期或敏感期

在婴幼儿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关键期,有关的研究表明: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1~3岁,形成视觉发展的关键期是0~4岁,而5岁左右是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从整个人生的发展来看,幼儿阶段是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因为许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都在婴幼儿时期。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期,他在这个方面的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经历来获得。

[辅助案例] 在幼儿园小班里,教师用木偶表演、真人情景表演、多媒体的小故事、有趣的儿歌等对幼儿进行讲故事、学儿歌的教学,采用多种有趣的方式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在生活中,教师会指导幼儿用口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如“老师,我要喝水。”等。到了中班,教师会在小班语言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幼儿口语发展。如,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扮演更多的角色模仿成人的语言和行为,并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在游戏中结伴玩,帮助幼儿在游戏情境中进行语言交往。而在大班阶段,老师会多设计一些数活动的游戏,让幼儿进行探索和发现,了解一些数活动的规律,如数的组成,并注重在生活中、运动中有机地进行数活动的渗透,如学习跳绳时边跳边数等。

三、婴幼儿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个体身上体现为遗传素质,主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征等,而其中最主要的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解剖特点,它是心理发展的生物前提和自然条件。

2.环境因素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提供幼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则取决于幼儿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社会生活环境和教育制约着幼儿心理发展的内容、方向和水平。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如:家庭、学校、社会文化背景等。其中教育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3.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

心理的发展过程是一种主动积极的过程,儿童接受的各类信息需要他在自己的心理和活动中加以实践,才能更好地促进其心理的不断发展。其中,儿童新的发展需求与原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思考与练习二

●选择题

1.发展是指个体________的连续变化过程,不仅是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质的变化。

①身心发展

②心理发展

③生理发展

④身心整体

2.心理发展是一种体现在个体内部的________、________的变化。

①量 质

②持久 稳定

③连续 稳定

④鲜明 显著

3.发展的定向性总是遵循着先后的________。

①顺序性

②变通性

③跳跃性

④更替性

4.心理机能的发展一般遵循着如下的顺序,感知________、________社会能力——抽象思维,发展的速度可以个体差异加速或减缓,但发展的顺序一般不能接受。

①运动 动机

②生理 心理

③知觉 概念

④运动 性格

5.各种心理发展的能力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发展过程中,他们的发展具有________。

①均衡性

②对等性

③不均衡性

④先后性

6.幼儿的发展遵循着共同的一些基本阶段,但发展具有________。

①均衡性

②突出性

③差异性

④矛盾性

7.口语学习的关键期是________岁。

①1~3岁左右

②0~4岁左右

③2~3岁左右

④5岁左右

8.形成视觉发展的关键是________岁。

①1~3岁左右

②0~4岁左右

③2~3岁左右

④5岁左右

9.掌握数概念的关键年龄是________岁。

①1~3岁左右

②0~4岁左右

③2~3岁左右

④5岁左右

●简答题

1.简述心理发展的概念。

2.简述婴幼儿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论述题

1.论述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2.幼儿园同一个班级孩子的发展有不同,他们对同一活动中的表现有差异,有的强一些,有的发展相对弱一些,请结合以上论述幼儿发展中的个别差异。

第三部分 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阶段、发展趋势、身体发育的特点、基本规律和保教工作指导建议

[考纲聚焦]

了解婴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发展趋势,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的适宜性。

一、幼儿心理年龄阶段特征的概念

幼儿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它只代表这一年龄段儿童心理发展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一年龄阶段中每个儿童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6个阶段。

(1)乳儿期(出生一个月~1岁)

(2)婴儿期(1~3岁)

(3)幼儿期(3~6岁、7岁)

(4)学龄初期(6岁、7~11岁、12岁)

(5)学龄中期或少年期(11岁、12~14岁、15岁)

(6)学龄晚期或青年期(14岁、15~17岁、18岁)

二、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基本特征

1.心理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发展

各年龄的婴幼儿,他们的心理活动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所反映出来的典型性特征和一般趋势有着质的区别。幼儿园以年龄进行分班就是依据幼儿心理发展阶段的特征进行。托班(0~2岁)、小班(3~4岁)、中班(4~5岁)、大班(5~6岁)。

[辅助案例] 在小班时期,孩子已经对自己的性别有了初步的认识,女孩喜欢玩娃娃家,喜欢给小娃娃喂饭和打扮;男孩要做爸爸、爷爷。但无论扮演谁,孩子们都是以独自摆弄游戏材料为主。而在中班的娃娃家游戏里,孩子们会加入一些游戏情节,如给娃娃过生日、招待客人朋友;娃娃病了,会抱着娃娃到小医院游戏中去看病等。

2.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渐地向抽象逻辑性发展

婴幼儿认识活动具有具体性和形象性。认识活动是从事物的直接感知和表面认识开始,他们的记忆是形象的,他们的想象是生动的,思维是具体的,在整个学前期,小班、中班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为主;到了大班期间,幼儿的抽象思维开始出现,从事物的因果来进行较抽象的判断。

[辅助案例] 在小班期间,老师为孩子们创设的游戏情境和提供的游戏材料都是力求逼真,以仿真性材料为主,目的就是尊重孩子们的思维特点,孩子们看到逼真的游戏材料直接进入游戏状态。如提供锅子、铲子,孩子们就知道可以烧菜;如放着玩具动物小狗,孩子们就会知道抱抱小狗,给小狗吃肉骨头。到了中大班,教师提供的游戏环境和材料相对小班而言,会有一些调整,如增加小积木支持孩子以物代物;尤其是大班,游戏环境、材料较为简易,还提供摆放着手工纸、剪刀、画纸、画笔、糨糊、回形针等物品的“百宝箱”,让大班孩子自己创造游戏材料。

[辅助案例] 依据小班、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在小班、中班期间,老师的教育教学多采用情境性的方式,让孩子的学习更加具体生动,如学一学蝴蝶飞,老师会创设花园的场景,给孩子们戴上蝴蝶头饰,让孩子们装扮好,就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花园里飞,仿佛身临其境,具有活动的真实感;到了大班,教师会减少情境性的支持,同样是学一学蝴蝶飞,老师则更多地注重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理解,用肢体模仿出蝴蝶各种飞的动作;有时可以加入一些语言或音乐的指导,让幼儿更有表现力,如下雨时蝴蝶动作怎么做?花儿盛开时,蝴蝶怎样在花园里玩耍?等。

3.心理活动以无意性为主,逐渐地向有意性发展

学前初期他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无意性为主的、自然进行的。同时也受到了个人兴趣、需要、情绪等方面的影响,他们的自控能力弱。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幼儿中班开始,已能初步按成人的要求做事。到了大班年龄段,他们能有目的地进行活动,心理活动开始向有意性发展。

[辅助案例] 小班孩子在进行户外活动时,他拿着球只是觉得这个球好玩,他会无意地向远处、向高处扔来扔去,没有带着什么目的进行玩球。如果有人来抢他会生气,而且要到老师处告状。到中班的时候,他们可以拿着老师提供的球尝试不同的玩法,如拿篮球玩拍皮球和投篮的动作;拿小塑料球对着教师提供的不同高低的“洞洞”纸箱扔进去的投掷游戏等,游戏的专注性比较强,同伴的干扰也不太会影响其活动的兴趣。到大班时,幼儿的有意性更加增强,他们会进行一些有目的、有规则的球类比赛,如模仿足球比赛或篮球比赛,进行竞争性游戏,他们在活动中能遵守规则,控制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会尝试协商解决,不会随意去告状。

4.情感由全开放开始向稳定与控制发展

幼儿的情感变化比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影响,孩子的情感逐渐走向稳定,他们在活动中能控制自己的行为,知道哪些该做,哪些是不该做的。到了大班他们能有意识地控制和掩饰自己情感的外部表现。

[辅助案例] 在幼儿园小班期间,如果他拿了一个好看的小娃娃或玩具,老师让他给别的孩子也分享一下,孩子就会很不高兴,他可能会哭。到中班时期,他尽管也不愿意给他人玩,但他会给那些需要的孩子玩一玩。到了大班后期,如果一个孩子不小心在操场上被他人撞了一下,可他为了表示自己的坚强,他会立即爬起来。也许很痛,但通常不会流泪,不会主动去告诉老师他的感受。

5.个性逐渐显露,并向稳定性发展

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随着他们经验的丰富和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逐渐表现出初步的个性倾向性,突出表现为具有了一定的兴趣爱好、性格和气质特点。

[辅助案例] 在小班期间,孩子活动的无目的性、模仿性、跟随性,使得他们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并不明显。到了中班,有些孩子很活泼、开朗、外向;有些孩子爱运动、喜欢户外活动;有些孩子喜欢唱歌跳舞,爱好表演等逐步地体现出来。到了大班,这一特征趋向于稳定,如有些孩子非常大方、自信,善于交往;有些孩子内向、怯懦;有些孩子表演欲望强,善于表现;有些孩子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孩子运动能力强,乐于挑战。

三、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各年龄特征及发展趋势

(一)婴儿期前期(1~6个月)

这段时期他们的心理发展突出表现为视听觉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依靠定向活动认识世界,眼手动作逐渐协调,也开始分辨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3个月的婴儿会积极地用眼睛寻找成人,会寻找成人摇动着的玩具,再以后还会寻找周围的其他玩具。2~3个月以后,他会根据声源把身子和头都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能辨别不同人的声音,听见了妈妈的声音,哭的人就会停止,还会有快乐的表现。

2.定向发射的作用加强

出生第一个月的孩子所建立的条件反射往往是无条件的反射,随着孩子的成长,无条件食物反射和防御反射对建立条件反射的作用已逐渐减少,而定向反射的作用逐渐增加。婴儿越来越多地依靠定向反射认识世界,在定向反射的基础上建立条件反射。

3.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手眼协调是指眼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的运动能够和眼球运动视线一致,按照视线去抓住看见的东西。

手眼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它是用手的动作去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儿童的手被称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手眼协调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动作混乱阶段——无意抚摸阶段——无意抓握阶段——手眼不协调的抓握——手眼协调的抓握。

4.开始认生

半岁的孩子开始认生,孩子开始对亲近的人和陌生的人已经有了明显的不同反应。认生是婴儿认识能力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他一方面明显地表现了感知辨别和记忆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孩子情绪和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他出现了对亲人的依恋和对熟悉程度不同的人的不同态度。

(二)婴儿期(半岁到周岁)

这个时期他们的明显变化是动作比以前灵活了,表现在身体活动的范围比以前扩大,双手可以模仿多种动作,还逐渐出现语言的萌芽,亲子依恋关系也日益巩固。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动作发展也遵循了以下轨迹: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

坐、爬、站、走等全身动作发展的顺序是:在半岁前学会了抬头和翻身——开始学习独自坐和爬——7个月左右能够独立坐和向前爬——10个月后开始扶着承托物和大人学习站,并学习开始迈步。

可以说孩子的坐、爬、站、走是在6~12个月这个阶段学习的,坐和爬是在周岁前学会的,而直到1岁时,孩子还不能自如地站着,也不能独立地行走。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掌握了坐和爬的动作,有利于手的动作的发展,从6个月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首先,五指分工动作开始发展,五指分工动作开始形成,开始按物体的形状、大小或位置,变换手的姿势去拿东西;其次,双手开始配合,能把一只手拿着的东西放在另一只手里;第三,开始有意针对性地将物体搬来搬去或敲打、摇晃;第四,重复动作开始出现,他们喜欢用物体做重复的动作。

3.语言开始萌芽

满半岁时,他们开始发出各种声音,尽管不代表什么意思,他开始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语言交流,但直到1岁孩子能说出的词还是很少的。

4.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这个阶段孩子还没有开始用真正形成的语言和亲人交往,这种前语言交往方式的出现,表明了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种交往里,使母子之间有了相互理解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孩子能够理解亲人所说的一些词,作出亲人所期待的反应。另一方面,孩子的前语言发声和手势语言开始让亲人理解他的要求,再加上孩子和亲人经过一年时间的相处,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日益发展。

(三)先学前期(1~3岁)

这个时期孩子开始学会走路、开始说话,出现表象思维和想象等人所特有的心理活动,出现独立性,各种心理活动逐渐发展齐全。

1.学会走路

一周岁时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但还不能独立走路,需要大人的搀扶或借助学步车,这是因为孩子的头大脚小、全身肌肉还比较嫩弱、脊椎的弯曲没有完成形成、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2.使用工具

这个阶段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他们知道有些东西的用途,并能够利用这种用途来进行使用。2岁左右的孩子能拿毛巾来擦脸,能用勺子来吃饭,也可用笔来乱涂乱画。

3.语言和表象思维开始发展

这个阶段他们开口说话了,尽管有时候不是很清楚,但自言自语的现象增多,特别爱模仿大人的语言来说话,语言发展很快。以此同时,他的表象思维(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在后面的想象中会介绍)也发展起来了,特别是事物不在眼前时,儿童能够在大脑中出现该事物的表象。如他可以看见爷爷的茶杯叫爷爷,看见奶奶的围裙叫奶奶,尽管爷爷奶奶不在他的面前。至此,体内的认识过程,从感觉到思维都已形成。

4.出现独立性

在2~3岁阶段,他有自己的主意了,有时对家长的意见不理睬,而且还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来,能用自己的感受去认识世界。如妈妈让他去刷牙,他会说你为什么不刷牙?不愿意在自己的碗里吃饭,要尝试用大人使用的碗。这就标志着孩子的独立性出现了,也标志着人际关系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四)学前期早期(3~4岁 小班阶段)

1.生活范围扩大,身体和语言发展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个时候孩子开始上幼儿园了,标志着他接触的人范围开始增加,能与更多的成人和同龄孩子开始交流了。手和身体的基本动作已经比较自如,能向成人或自己的伙伴表达自己的想法了。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小班初期,我们对孩子偏重于保育,孩子行为习惯培养方面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培养和引导,尤其是在孩子对集体活动的适应、生活习惯的培养、喜欢幼儿园的良好情绪情感、师幼之间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方面给予孩子们更为重点且全面的关注、指导、培养,这对孩子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意孩子一些基本动作的发展,结合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创设游戏情境,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让孩子观察、摆弄,使之在摆弄过程中通过愉快、有序、安全的互动,发展拿、握、抓、捧等小肌肉动作。还可以借助模仿性运动游戏发展幼儿大肌肉运动能力,如小鸟飞飞飞、小兔跳跳跳、乌龟爬爬爬等。

2.认识具体形象

在这个阶段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他们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后想,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这个阶段,教师讲故事时要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语气,让孩子能更好地理解故事,由于这个阶段孩子的认识都是具体的,因此讲故事时,要提供必要的教具进行辅助教学,让幼儿直观、具体的感受、观察,这会使孩子听故事的兴趣、记忆故事的有效性提高,如提供与故事中有关的图片;照片;阅读书、人物、动物或场景的道具等,这样的教学活动是符合这一阶段孩子的学习特点的。

(2)在这个阶段,我们要注意培养孩子一些简单的独立能力,关注孩子生活习惯的养成,如提出游戏结束后应该自己独立地把游戏物品整理好,要做到“送玩具宝宝回家”;如个别幼儿午睡时喜欢抱着一个玩具才能入睡,就要逐步引导他独立睡,减少依赖;如学习自己洗手,老师借助图片、洗手照片、洗手示范对幼儿进行培养;如自己独立拿小勺吃饭,尽量不依赖成人喂饭等。

3.无意性占优势,情绪作用大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无意性占优势,而且他们非常情绪化,会被一些颜色鲜艳、形象生动的物体所吸引,对玩具的选择也是凭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换的频率比较高。喜欢告状,但也不注意教师处理的结果,他也会在无意中记住某些事情或词组,但有意要让他记忆的东西,如果方法和方式抽象或枯燥的话,那么也没有很好的效果。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小班初期,为孩子们创设的生活、游戏的环境和材料以同一品种,数量较多为主,这样可以有效地满足孩子的活动需求,减少对玩具的争抢。

(2)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该温馨,教师和保育员的语气要柔和,充满关爱,如果孩子有情绪上的不满,不要马上进行说教,通过爱抚让孩子安静下来,然后进行一些教育。教育的方式建议不要讲大道理,可以用拟人化、儿童化的方式进行引导,如讲述一个童话小故事、引用一个孩子熟悉的动画卡通形象,以它的口吻将道理隐含在儿童语言中进行引导等。

(3)我们对孩子偏重于保育,对孩子行为习惯培养方面作为一个重点进行培养,培养的方式应该是具体、生动、形象、多样的,不能用训练或说教来进行。

4.爱模仿特点鲜明

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性很强,他模仿的对象和范围不断地扩大,模仿是他们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们通过模仿来学习经验,良好的行为习惯常常是通过模仿和学习来加以学习和巩固的。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小班的游戏区中,孩子们的游戏水平低,老师可以通过自己扮演妈妈,让孩子们模仿自己烧菜、照顾娃娃、打扫卫生的动作,逐步帮助孩子建立妈妈做事的游戏行为。在学儿歌时,老师可以用磁带录制好儿歌,反复播放,让孩子跟随着磁带进行模仿学习;讲故事时,老师可以将要让孩子记忆的一句话用动作辅助语言有趣地多次复述和表演,让幼儿跟随着老师模仿学习。还可以请学得好、学得快的孩子上来表演,对同伴进行示范,再让其他的孩子进行模仿。在体育游戏中,可以让孩子们模仿动物的动作进行游戏,如小兔跳跳采蘑菇;蝴蝶飞飞找红花;小鸡叽叽找虫吃等。

(2)在班级的一日活动中,教师通过亲身示范、幼儿示范、图片示范、照片示范等方法让幼儿进行模仿。如,可以选择一些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好的孩子作为小榜样,在集体面前进行榜样示范:看看某某小朋友是怎么做的,某某小朋友是如何收拾玩具的等,让其他的孩子跟着学一学,做一做,通过孩子之间的模仿和学习,来学习和掌握一些经验。

(3)小班孩子是非分辨能力弱,因此,教师和保育员的语言、行为会给孩子起一个榜样、示范的作用,在孩子面前说话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免得孩子去模仿老师和保教人员不当言行,因此,保教人员要自觉提高自身的教育素养。

(五)学前中期(4~5岁 中班阶段)

1.活泼且好动

在这个阶段,由于孩子身体发育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和幼儿在园一年的集体生活等原因,孩子情绪比较稳定,活泼好动。他们的动作比小班灵活,思维能力比小班强,点子也开始多了起来。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中班阶段,要更加合理地安排一日活动,注意活动的动静交替。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更加注意教育内容的选取和教育技巧,教学方法要注重多样,集体、个别、小组相结合,动态、静态相结合,如既有让孩子安静地听讲、观察、思考,也有让孩子进行实物的操作,这样可以使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同时,教师要倾听孩子的表达与表现,给予启发式的引导,鼓励幼儿与教师有更多的互动,并努力与同伴进行互动。

(2)在组织运动活动和游戏活动时,考虑到中班幼儿活泼好动,为培养幼儿遵守规则的控制力,教师组织活动时内容要丰富一些,可以放一些规则或要求进去,让孩子学习控制,从而更为专心地参加活动,在师幼互动中引发更多的经验和想法积极开展相关活动。

2.思维具体形象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具体形象的特征非常明显,他们主要依靠表象——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进行思维。同时在记忆、注意等各种认知活动也体现出了具体形象(在后面将进行进一步的阐述)。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把握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例如在组织数活动时,注意形象的实物与数字之间的关系。假设玩数活动“算算有几只苹果”,可以提供宝宝、爸爸、妈妈形象化的图片,4只苹果,对孩子说:宝宝要1个苹果,妈妈要1个苹果,爸爸要2个苹果,你来分一分。分完再问,那桌子上一共有几只苹果呢?数一数。

(2)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除了注意设计与提供生动形象的教具、学具以外,还要设计具体的教学指导语,有针对性地给予语言指导,启发幼儿用眼观察,用脑思考,用手操作,用口表达。在各类活动的指导中,教师的指导语言要结合正在进行的具体情境去指导,从而更好地推动幼儿的发展。

3.开始接受简单任务和尝试合作游戏活动

在这阶段孩子开始能接受教师交给的简单任务,并且能有责任感和愉快的情绪去完成。同时,他们也能在游戏中开始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分工和合作,因为他们的有意注意、有意记忆、有意想象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通过让幼儿学做“值日生”来进行简单任务意识的培养,建立幼儿初步的责任感,如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星期几做值日生的,可以做些什么事。在孩子们做值日生时,教师可以安排、提醒幼儿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分发学习用品;发放就餐餐具;给植物角的小花浇浇水等。

(2)在游戏活动中,教师对孩子角色的争执、分工方面适当地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进行一些简单的讨论,形成角色的分工,如表演区,谁扮演什么角色?还可以有什么角色,谁来扮演;在小吃店里有些什么角色,需要几个孩子一起游戏,谁扮演什么角色?老师要给予孩子讨论的时间,不要过多地干预。

(六)学前晚期(5~6岁 大班阶段)

1.好问、好学

在这个阶段,他们探究的意识和能力更强,特别喜欢提出许多问题,喜欢问为什么?他们也喜欢学习,学习内容符合他们的兴趣,且教学方式新颖、生动,他们能跟着教师的思路进行探究和尝试,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认识,提出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大班期间,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时更要强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要注意倾听孩子的想法与做法,支持和鼓励孩子们灵活多样的思维,并通过设问、反问、追问等方式鼓励幼儿进一步探究,不要急于将正确答案告诉他们,有时可以引导:“孩子们,还有什么其他的想法?你有什么补充吗?你有不一样的玩法吗?就这一个答案吗?有谁要发表不同的意见。”等以引发幼儿更多的经验和想法,并根据他们大多数关注点热点和问题进行活动设计和材料支持,满足他们发展的需要。

(2)在游戏中,多提供一些智力方面的游戏,如棋类、扑克类、数字类、科常类、语言类等,满足孩子探究和尝试的欲望,支持幼儿大胆地动手实践。同时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如可以进行一些创编、续编故事、儿歌的活动;用废旧材料进行创意活动等。

2.抽象能力明显萌芽

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仍然是具体的,但明显地出现抽象具体的思维萌芽,尽管这是初步的,一些较为复杂,如需要多层次推理的,他们还是不能达到。但就一些简单的抽象的概念、分类、推理的一些认识,概括能力、整体与部分等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大班期间,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类的问题、数的分解和组成;整体与部分的包含关系、科学或自然现象的探究、走迷宫、记忆方面等的游戏活动,提供适宜的活动材料,让幼儿操作探索。还可以通过集体教学活动、数学游戏、智力游戏等给孩子们更多的灵活多样的活动支持。

(2)在语言活动中,注意孩子使用连词、故事情节的推理、猜测和独立讲述,老师多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孩子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进行创编、续编;可以做一些成语游戏,让幼儿分析成语的一些大概的意思;玩“猜谜语”游戏,提高对谜面的理解判断能力。在这些活动中教师注意设计一些小细节,并能为他们的推理提供一些线索。

3.开始掌握并能应用认知方法

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了有意识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一定的方法。例如观察图片时,他们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向或线路依次观察,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这些方法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游戏活动中,多提供观察图片的异同、走迷宫、你记住了些什么等方面的智力游戏,来丰富孩子的认知方法。如给幼儿两张画面近似的图片,用语言引导:请找出两幅图片中不一样的地方。待幼儿找出后,问他是怎么发现的,以帮助幼儿积累观察比较的经验,如位置的不同、大小的不同、颜色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线条的不同等。

(2)在幼儿的绘画活动中,让幼儿带着目的去画画,更能帮助幼儿学习和了解一些方法。如绘画活动“秋天的落叶”,老师可以先让孩子们想象一下并说说树叶怎么落下来的,落在什么地方;然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去命题作画,使孩子带着对问题的认识、观察、联想、思考去完成任务。有的孩子画出满地的金色的落叶;有的孩子画出掉落的和还在树上的叶子;有的孩子画了小朋友在捡落叶。画完后老师举办画展,让孩子们互相看看,评价一下,从中指导点拨一些方法,如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画远的怎么画,近的怎么画,弯下腰的人怎么画等,帮助幼儿学习一些绘画技能。等到幼儿再画类似的作品时,孩子们就会将前一次学到的方法进行实践运用,当然老师还是要进一步给予引导提示的。

4.个性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

这个时期孩子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有的喜欢看书、有的喜欢玩汽车、有些喜欢讲故事。有的性格比较稳重,有的比较情绪化、有的很活泼,他们的个性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心理活动系统的方向开始逐步稳定,但其可塑性还比较大。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建议]

(1)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尊重每个孩子的个性,并对孩子的兴趣爱好给予个性化的支持。教师要了解班级中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引导和培养。

(2)在这个阶段,孩子很在意老师和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教师要积极营造尊重、平等、友爱、鼓励、互相关心的氛围,让每一个孩子受到公正、客观的认可和评价,这对孩子个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例如,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不要只着重于和一些能力强的孩子,应与每个孩子都有交流和互动;如正确分析孩子的不当行为,不要过度严厉或当着全体孩子的面批评,这样会伤及孩子的自尊。如每天让孩子说说班上的新鲜事,引导孩子多去发现同伴的优点、亮点,给每个孩子受到肯定的机会,这对孩子的个性具有重要的正面教育意义。

思考与练习三

●选择题

1.婴儿开始认生_________开始出现。

①3个月前

②4个月前

③5个月前

④6个月前

2.一周岁孩子开始学习走路,但不能独立行走,常需要大人搀扶或借助学步车等,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孩子的头大脚小 全身肌肉还比较嫩弱 脊椎的弯曲没有完成形成两腿和身体动作不协调

②孩子协调能力差 全身肌肉发展不完善 脚发展还不成熟 脊椎的弯曲没有形成

③身体需要不断地适应 全身肌肉发展不完善 脚发展不成熟 脊椎的弯曲没有形成

④孩子身心发展不健全 全身肌肉发展不完善 脚发展不成熟 脊椎的弯曲没有形成

3.孩子大概在_________阶段,出现了独立性,他有自己的主意和意见了。

①在1~2岁左右

②在2~3岁左右

③在3~4岁阶段

④5~6岁阶段

4.小班阶段孩子的认识具有_________的特点。

①具体形象

②生动、活泼

③对行动无依赖

④ 对行动无联系

5.在小班阶段_________性占优势,_________作用大。

①有意性 自控

②无意性 情绪

③有意性 情绪

④无意性 自控

6.在小班阶段,_________的特点鲜明,是他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

①爱模仿

②抽象思维

③有意学习

④联想学习

7.在中班阶段,他们开始能_________任务和_________简单的游戏活动。

①接受 组织

②不接受 不组织

③选择性接受 选择性组织

④被动接受 被动选择

8.大班阶段,他们的_________明显萌芽。

①具体形象

②抽象思维

③认识具体形象

④ 模仿特征

9.大班阶段,他们开始掌握并能应用_________,这些方法为孩子的认知发展提供了基础。

①认识方法

②认知方法

③运动技能

④游戏技能

10.孩子个性已经有了初步的雏形,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比较稳定的态度,这个特点在_________出现。

①小班前期

②小班后期

③中班阶段

④大班阶段

●简答题

1.简答小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2.简述中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3.简述大班阶段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

●论述题

请结合一些实例,论述幼儿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基本特征。

四、婴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们有着一个发展的共同模式,同时又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可以根据他们的共同模式和个性差异,遵循生长发育的规律,实施有效的、合理的、科学的教育,全面促进幼儿的健康、快乐、和谐的成长。

(一)具有连续和阶段性

从前面学习我们可以得知:幼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连续性;他们呈现的发展模式有时快,有时慢,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因此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他自己的发展特点,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量的积累或质的变化,它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创设条件和基础。如果其中的一个阶段发生发育上的障碍,这会对后一阶段的发育产生影响或问题。

[辅助案例] 小班阶段我们就要开始指导孩子走、跑、跳方面的活动,进行这些活动的基础是孩子能走。我们的任务主要就是要指导小班幼儿学习按指令地走,协调地走;在学习走的基础上指导孩子进行短距离的跑步以及朝着明显的目标、对象跑。

(二)具有程序性

人的生长发育有着一定的程序性,从身体各部位发育至成熟,既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也有波浪式的高、低峰期。这个过程是个体不断变化、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睡在婴儿床的孩子,逐渐地根据声音能抬头和转头,逐渐地去抓它面前的一些玩具或大人、慢慢地能翻身和坐起来、扶着大人或辅助物地走到可以自己独立行走。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程序性。

[辅助案例] 在小班期间,我们提供的关于肌肉训练的活动中,关于大肌肉方面的活动比较多,如让孩子走、跑、跳、爬等,这些活动能帮助孩子锻炼大肌肉的协调运动能力。在游戏区里,我们可以提供小勺子让孩子玩“给动物宝宝喂食”游戏;也可以提供轻巧的小木槌子玩在积木上敲敲打打的游戏,以此锻炼幼儿手指的灵活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注意能力。而在中班后期和大班,精细小肌肉的训练活动则更加多了,如用筷子夹玻璃球、手工制作、建构复杂程度高的物体、编织等。

(三)具有不均衡性

个体的发育在遵循着连续性、阶段性、程序性的基础上,也有着不均衡的特点,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发育的速度不是直线上升的,而是曲线式的上升。人的生长发育具有两次高峰期,一个是胎儿期;另一个是青春期。而身体各部位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均衡的,身体的各部分增长速度幅度也不一样。

神经系统先发育:大脑在胎儿期和出生后发育一直是领先的,伴随着孩子大脑的发育,孩子的各种身体机能、语言和动作发展也呈现了快速的发展。

淋巴系统发育最快:婴幼儿的淋巴系统在第一个十年中表现出特殊的速度,在第二个十年中逐渐萎缩,随着淋巴系统的快速发育,孩子的抵抗力变得强大。

生殖系统发育较晚:生殖系统在第一个十年中发育缓慢,在第二个十年中,尤其是青春期迅速发育并达到了成人的水平。

[辅助案例] 在小班到中大班期间,孩子在语言、动作方面呈现出了不断向前发展的态势:如孩子对外界信息的接收能力逐渐增强;对教师的指导方面敏感度提高;对新事物的理解、思考、表达及词汇的学习运用能力增强。在生理方面,小班期间孩子容易生病,抵抗力弱,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大班孩子的抵抗力不断增强。

(四)具有关联性

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一个完整的统一体,整个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之间相互关联,某一个器官的发育可以促进另一个器官的发育。

婴幼儿的身体和心理的发育是密切相关的,生理的发育是心理发育的基础,而心理发育也同样影响生理功能。情绪和生长环境会影响生理机能的发展,生理上的缺陷会影响孩子心理上的不正常发展。

[辅助案例] 教师组织幼儿运动活动时,有计划、有目的。其中目的的概念包含着显性的要求,也包含着隐形的要求。如组织中、大班孩子进行投掷游戏时,显性目标在于培养孩子的臂力、大肌肉运动能力、目标定向投掷能力等。隐形目标则是通过这个活动可以对孩子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神经系统都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

(五)具有个体差异性

由于受到遗传、环境、教育和喂养方式等的不同,孩子之间的生长发育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通常反映在生长类型、性别和成熟类型等方面。

孩子之间生长类型的差异明显地反映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上,有些孩子体重较重,有些孩子比较轻;有些孩子抵抗力强,有些孩子差一些。男孩子的身高、胸围、头围、坐高、臂围等比女孩子明显的高、长、大一些。

他们的成熟程度也不尽相同,有的儿童较早地发育和成熟,有些相对晚一些。而女孩子比男孩子早两年进入青春发育期。

[辅助案例] 在幼儿园里我们经常听见老师说:“你是男子汉,不能欺负小妹妹”;“你是弟弟,你要勇敢、大胆。”男孩子在运动方面更具有挑战性和兴趣性,而女孩子多喜欢玩美工活动、语言游戏和表演游戏。

五、幼儿身体各系统生长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一)什么是身体的生长发育

生长是指细胞繁殖、增大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为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的大小、长短、重量的增加及形态的变化,是量的变化。发育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各组织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是质的变化。身体的生长和发育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包括生长,生长寓于发育之中。

当生长发育到了比较完善的阶段,即个体形态、生理等方面都达到了成人的水平,称为成熟。

(二)运动系统生长发育的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运动系统生长发育的特点

(1)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有弹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易发生变形;关节韧带较松弛,肌肉力量差,易疲劳。

(2)骨膜比较厚,血管丰富,发生骨折后恢复快,癒后比较好。

(3)脊柱发育时间长,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发生变形,导致脊柱侧弯、后凸前凹等脊柱弯曲异常。

(4)骨盆容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位移,发生不正常的接合,影响骨盆的发育。

(5)手腕部的力量不足,手的精细动作比较困难。

(6)关节囊、韧带比较松弛,关节的牢固性较差,在外力作用下易产生骨折。

(7)肌肉收缩力较差,容易疲劳,但由于新陈代谢快,疲劳后肌肉技能的恢复也较快;大肌肉发育较早,而小肌肉群如手指和腕部肌肉发育较晚。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运动活动中按年龄段注意活动的密度和强度,控制好时间,根据孩子的出汗情况和运动时间,提醒幼儿适当休息。

(2)运动技能的集体或小组的锻炼时间要按年龄段适宜安排:大班大约不超过20分钟,中班不超过15分钟,小班控制在10分钟以内。注意活动中的集中与分散、集体与小组的多种形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运动刺激,以免造成心血管压力大,影响身体健康。

(3)注意观察孩子站、走、坐的姿势,防止孩子由于没有注意姿势养成弯腰走路、弓腰站立、身体前倾坐位的不良习惯,老师要在一日活动中做有心人,随时注意提醒和培养。

(4)组织孩子在地面跳、高处跳、跨越跳等活动时,要注意地面的硬度、跳的高度、间距的大小以及保护性措施,避免孩子由于跳的不正确造成骨盆的伤害,尤其是女小朋友,骨盆的伤害直接影响到其今后的生殖健康。

(5)在运动活动中,注意对孩子关节的保护,避免孩子玩单手吊杆、踢重物等引起的脱臼。

(6)外出参观或参加社会活动,注意走路的长度和时间的控制;户外运动或外出走路时,还要注意提醒孩子穿柔软、舒适,有衬垫的鞋子,避免孩子脚部受伤。

(7)孩子运动、外出参观或参加社会活动时,注意孩子的衣着的舒适度,以棉质、适度的宽松等为宜,避免紧身衣裤造成对孩子活动的困扰和影响。

(8)在进行建构游戏或小肌肉训练的时候,要注意小年龄孩子一般以大型、中型积木为主,中、大班可以放的精细一些。小肌肉训练的游戏和活动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要小。

(三)呼吸系统的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呼吸系统的发育特点

(1)幼儿的面部颅骨发育不够完全,鼻腔和鼻子相对较小,没有鼻毛,鼻黏膜柔软、血管丰富,易发生感染。

(2)幼儿的鼻咽部相对狭小和较垂直,因此扁桃体炎常发生。咽鼓管粗短且直,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后易并发中耳炎。

(3)他们的气管和支气管的管腔比成人相对狭窄,软骨柔软,肌肉发育不完善,缺乏弹性组织,黏膜柔嫩且富有血管,纤毛运动不足,所以不仅容易受到感染,也会引起呼吸困难。

(4)由于幼儿的胸廓短小呈圆桶形,肋骨处于水平位,胸廓的前后径与横径相等,呼吸肌较薄弱,肌张力差,因为他们的呼吸次数多,需要的氧气更多。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孩子的活动环境要按操作规范每日进行消毒和清洁;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不抠鼻、不往鼻腔里塞东西,保持鼻腔的清洁和卫生。防止感冒,不经常流鼻涕,有鼻涕及时擦掉。

(2)注意孩子口腔卫生,饭后漱口,利用牙齿模具、多媒体、教育教学等多种形式教育孩子正确刷牙,并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

(3)注意活动环境的通风换气,保持新鲜空气的流通。在轻度空气污染或雾霾的天气情况下,可减少户外活动时间;空气污染严重时不带孩子到户外活动,改为室内运动。

(4)注意活动的强度,达到适度的活动兴奋即可,以免孩子心跳加速造成呼吸吃力。

(四)循环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循环系统发育的特点

(1)由于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旺盛,机体耗氧和营养物质的量相对较大,而心脏容量小,因此心率较快。

(2)婴幼儿血管内径相对成人大,毛细血管非常丰富,因此血流量大,供给机体各部分的氧和营养物质充足。年龄越小,血管壁越薄、弹性好也越小,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加厚,弹性纤维增多,弹性加强。

(3)他们血液中的水分及浆液较多,盐类缺乏,血液中的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随年龄的增长而稍有变化。

(4)婴幼儿期骨髓是生成红细胞、粒细胞和巨型细胞的唯一器官,同时也会生成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当婴幼儿遇到各种感染、溶血、贫血等病理情况时,因骨髓造血储备小,儿童的肝、脾和淋巴结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回复到胎儿时期的造血状态。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在运动活动中,注意运动的适度和强度,运动和休息交替进行,教师随时注意孩子的情况,提醒孩子休息。

(2)注意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如果孩子不适或精神状态不佳,及时询问并到保健室进行护理。如果孩子有伤口,注意对伤口进行处理,以免出现感染。

(五)淋巴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淋巴系统的发育特点

(1)婴幼儿淋巴系统尚未发育成熟,结缔组织较少,淋巴小叶分割不清,淋巴滤泡尚未形成,被膜较薄,因此屏障作用较差,感染易于扩散,局部轻度感染可使淋巴结发炎、肿大,甚至化脓。

(2)淋巴结轻微肿大属正常,特别是颈前部位。浅层淋巴结转为中度肿大,常见原因是轻微感染所致。

(4)颌下淋巴结肿大,感染的部位常发生在咽部和口腔部;颈部淋巴结肿大,感染常发生在鼻咽、口腔、腮腺、颈及面部皮肤;枕部淋巴结肿大,感染部位常在头皮和后颈部;腋窝淋巴结和腹沟淋巴结肿大,感染所在部位分别在上肢和下肢。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注意一日活动中的观察,如果孩子淋巴结出现异常,要及时带孩子到保健室进行观察,并马上通知家长到医院就诊。

(2)注意饭前饭后的洗手、饭后的漱口,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不能把玩具、异物(纽扣、小珠子等)塞进嘴巴;不要咬玩具、衣服角、手帕角、纸板角等。

(3)幼儿园购买的玩具和材料要符合环保要求和国家认证,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孩子的角色游戏或操作材料时,注意安全、卫生、清洁和消毒。

(六)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幼儿消化系统的发育特点

(1)幼儿消化管的肌肉组织、弹性组织及神经组织的发育都没有完全,消化管的蠕动技能较差,各种消化腺尚不发达,分泌的消化液不仅量较少,而且消化酶、胃酸等的含量也较低。

(2)幼儿牙齿的钙化程度不成熟,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牙面咬面的窝沟又较多,因此患龋齿率高。

(3)幼儿的食道比成人显著短且窄,黏膜细嫩,管壁较薄,管壁弹力组织发育较差,容易受损伤。

(4)他们的胃壁较薄,弹性组织、肌肉层及神经组织发育较差,因为胃的蠕动技能差,胃所分泌的消化液酸度低,消化酶的含量比成人少,因此消化能力弱。

(5)幼儿的肠道肌肉组织和弹力纤维还没有完全发育,肠的蠕动能力比成人弱,肠内容物通过肠道的速度较慢,容易发生便秘和粪中毒。

(6)由于结肠壁薄,无明显的结肠带和脂肪垂,升结肠和直肠与腹后壁的固定较差,因此容易发生肠套叠和肠扭转。

(7)婴幼儿的胰腺富有血管和结缔组织,实质细胞较少,分化不全,但是胰腺所分泌的消化液已经具备成人所有的各种消化酶。但胰腺液及消化酶的分泌极易受炎热气候和各种疾病的影响而被抑制,导致婴幼儿的消化不良。

(8)肝细胞分化不全,组织软弱,肝脏容易充血,对感染的抵抗力较弱,解毒功能差,同时肝糖原储存量相对较少,饥饿时容易发生低血糖症,甚至出现低血糖休克。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幼儿的食品制作,尤其是小班孩子要细、软、烂;孩子的餐点要煮透,不要给孩子吃比较难消化的食品。

(2)在餐点的搭配上要注意清淡,甜食配置要合适,以免造成孩子龋齿的发生。

(3)不给孩子吃过烫、硬、带刺或有骨渣的食物,避免孩子的食道划伤。

(4)让幼儿在环境舒适、心情放松的氛围中进餐。注意观察孩子进餐时的状态,如有孩子胃口不适,不可强迫孩子吃饭,应询问原因,并根据原因采取护理措施。如年龄太小,及时与家长沟通,询问原因。如孩子身体不适或对某食材过敏,根据家长的要求和孩子疾病的特点,联系保健教师向厨房间提出加病号菜或其他菜的准备。

(5)孩子的上下午点心和餐点要定时、定量的供应,满足孩子一天的需要,也要对一些偏食、挑食的孩子进行多种形式的诱导和教育,避免经常挑食和偏食造成营养不良和出现低血糖。

(6)教育孩子不憋尿、不憋大便,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避免孩子由于便秘和憋大便造成粪中毒。

(7)开展“保护牙齿”的健康教育,通过牙齿模型、集体教学活动、日常生活培养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习正确刷牙的方法,让孩子养成每天早上和晚上刷牙的好习惯,降低龋齿的发生率。另外,还要培养幼儿饭后漱口的好习惯。

(七)泌尿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泌尿系统的发育特点

(1)泌尿系统包括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婴幼儿年龄越小,肾脏相对越大,肾功能较差,年龄越小,肾小管越短,肾小球过滤率、肾小管排泄及再吸收功能均较差,对尿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也较弱。

(2)婴幼儿新陈代谢旺盛,需要水分多,而膀胱容量小,黏膜柔软,肌肉层及弹性组织不发达,贮尿功能差,所以年龄越小,每天排尿次数越多。随着年龄增长,每次尿量逐渐增多。

(3)学前儿童的尿道较短,女性儿童的尿道更短,容易被细菌感染。男孩子尿道较长,但有包茎者,可因积垢而引起感染。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保证每天供应足够的温热适宜的水,提醒幼儿喝水,一次喝适量的水。创设自由饮水的宽松生活氛围,不限制幼儿喝水的次数。

(2)培养孩子良好的入厕习惯和卫生清洁意识,教育孩子不憋尿。指导妹妹小朋友养成小便后用手纸擦拭的习惯。对所有孩子都要培养大便后用手纸从前向后擦的方法。

(八)生殖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生殖系统的发育特点

学前儿童的生殖系统发育十分缓慢,男性儿童1~10岁时睾丸长得很慢,其附属物相对较大,阴茎的海绵体腔小,包皮包住龟头,包皮口狭窄,包皮系带粘连。出生时女性儿童的卵巢滤泡处于原始状态,只在性成熟后才开始正常排卵。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教育孩子不要用手去撸、去摸生殖器官,教师注意观察孩子在午睡期间、就座时有无这种现象,如有不能斥责孩子,不可在全体幼儿面前数落,应采用有效的方法分散孩子注意力。

(2)对孩子进行保护生殖器官的安全教育,不能让其他人去碰或摸,尤其是妹妹小朋友,培养她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协助家长做好孩子的性卫生和自我保护教育。

(九)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内分泌系统的发育特点

(1)内分泌系统由许多内分泌腺、内分泌组织和内分泌细胞组成。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有:脑垂体、肾上腺、甲状腺、甲状旁腺、胸腺、松果体、胰岛和性腺等。

(2)脑垂体在4岁前和青春期是生长最迅速的阶段,它的功能是分泌生长激素,控制自出生到青春期的生长过程,分泌过多会造成巨人症,分泌过少会造成侏儒症。

(3)儿童出生时,甲状腺已经形成,以后逐渐生长,它主要分泌甲状腺素。如甲状腺机能不足,可发生甲状腺肿大,甚至发生呆小症。如分泌过多,会造成甲状腺功能亢进。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保证幼儿足够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午睡时间小班不少于2个半小时,中班不少于2个小时20分钟,大班不少于2个小时。同时,老师要注意创设安静、光线较暗、被褥适宜干净、空间合理、空气流通的午睡空间。

(2)家园配合培养孩子早睡早起的睡眠习惯,促使孩子健康成长。

(十)皮肤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皮肤系统的发育特点

(1)皮肤由表皮、真皮、皮下组织三层组成,学前儿童的皮肤的保护体温调节功能较差,皮肤的渗透作用强。

(2)婴幼儿的皮肤的保护功能差,对外界冲击的对抗能力较差,容易受损伤和感染。

(3)对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往往不能适应,温度过低易受凉,温度过高又易受热。

(4)由于皮肤表皮薄嫩,血管丰富,有较高的吸收和通透能力。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幼儿的活动环境具有安全性,幼儿活动空间不能有带尖角的物品或家具,以免刺伤孩子的皮肤;木质教具、玩具、家具表面应光滑,以免挫伤、划伤幼儿皮肤。户外运动器械设计要符合安全标准,并注意器械的活动幅度,以免对孩子的脸部造成伤害。

(2)注重孩子的主动保育,根据出汗、天气等情况提醒和指导孩子穿脱衣服,冬天穿脱衣服时,保教人员要给予帮助,尤其是小、中班的孩子。

(3)养成良好的盥洗习惯,正确洗手,不要残留肥皂液。教育孩子要保护自己的皮肤,不要随意抓、挠,以免抓破皮肤造成破损及感染。使用经安全认证的儿童护肤品,每日适量擦擦脸部、手部。冬天洗完手可涂一些甘油、润肤油等。教育孩子不涂抹大人的化妆品和不涂抹外用药膏,以免造成伤害。

(4)教师给孩子涂抹花露水和蚊不叮等时,按1∶0.5的比例稀释后再给孩子涂抹,不要直接涂抹。花露水、蚊不叮等用品尽量不放在孩子取得到的地方,教育孩子安全使用。

(十一)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神经系统的发育特点

(1)身体机体在神经系统的统一调节和支配下协调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在身体各系统各器官的发育中,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先地位。

(2)由于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很不一致,所以在3岁后基本形成髓,因此婴幼儿对外来刺激反应较慢,且易于泛化。

(3)学前儿童脑组织血液中葡萄糖的变化十分敏感,如血糖过低造成脑功能的活动紊乱。

(4)学前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的抑制过程不够完善,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使得年龄较小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好动而不好静,容易产生疲劳。

2.对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按孩子的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幼儿园进行的集体教学大班为25分钟左右,中班孩子为20分钟左右,小班孩子为15分钟左右。游戏活动时间也随着孩子的年龄增加适当延长。

(2)孩子的一日活动中要体现动静结合的原则,动的活动太多孩子易兴奋,静的活动太多孩子易疲劳。

(3)活动方法要多样,能帮助幼儿保持足够的活动兴趣,保持一定的新鲜感。

(4)注意孩子活动场所的空气流通和足够的空间,这有利于孩子神经系统的发展。

(十二)感觉器官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眼睛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眼睛的发育特点:

*眼睛是引起视觉的光感受器,婴幼儿出生时眼球的发育还不完善,眼球前后轴较短,因此学前幼儿的因眼球前后轴较短而产生生理性远视,随着眼的发育,远视逐渐成为正视。

*他们眼的晶状体弹性较大,调节能力强,近点距离很近,但如果视物距离过近,睫状肌紧张收缩,晶状体调节过度,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假性近视。

*婴幼儿出生时因缺乏双眼单视功能,可能有暂时性的斜视,一般在6个月可以发育良好,到5~6岁时,双眼单视功能发育完成,由于种种原因所造成的弱视,会使儿童不仅不具备正常视力,而且无双眼单视能力和立体视觉,弱视最佳治疗期在4岁之前进行。

(2)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对孩子进行“保护眼睛”的健康教育,利用眼睛模型、集体教学、日常生活教育等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和保护能力,不揉眼睛、不长时间看电视或玩电脑、iPad、手机;玩沙、水时注意不将沙、水溅进眼睛里等。

*在日常活动中培养孩子良好的读写习惯,保持阅读、画画正确的坐姿,与书本、画纸保持一定的距离。图书角里投放的阅读书籍画面稍大一些,不要投放文字很多、画面很小的成人化阅读作品。阅读时注意光线,不在暗光下看书;在孩子阅读时随机观察,并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姿势。

*合理安排一日活动,室内外结合。室内环境要清洁卫生,可在班级中设置自然角,种植绿色植物。每日户外活动时提示幼儿多看看大树、小草等,放松眼睛,缓解视觉疲劳。

*保健教师定期对幼儿园孩子进行视力检查,班级教师要了解每一个孩子视力情况,在活动中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如对于视力不佳幼儿,要有意识地纠正其不良用眼习惯。若发现弱视,及时给家长建议进行早期治疗。

2.耳朵的发育特点及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1)耳朵的发育特点:

*耳朵是引起听觉的声感受器,婴幼儿外耳道的骨部和软骨部发育尚未完成,外耳道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或骨膜相贴甚紧,外耳朵炎性肿胀会引起剧痛。

*外耳道内的耳屎具有一定的保护耳道皮肤的作用,但是耳屎分泌过多,凝结成块,阻塞外耳道,会影响听力。

*婴幼儿咽鼓管短,管径大,咽鼓管的两个开口几乎同一平面上,咽部感染后,病原体容易自鼻咽部沿咽鼓管浸入鼓室,引起中耳炎。

(2)保教工作的指导建议:

*对孩子进行“保护耳朵”的健康教育,利用耳朵模型、集体教学、日常生活教育等培养孩子良好的用耳卫生,不向里面塞东西,不用尖东西掏耳朵。玩沙、水时注意不将沙、水泼进耳朵里。

*对幼儿的教具、玩具进行安全检查,并加强幼儿安全教育,以免细长、过尖的材料戳进孩子耳朵,造成意外伤害。

*利用家园联系栏、校园网站等方式向家长进行“爱护五官”的教育宣传,尤其是要告诉家长不能拧孩子耳朵、不能过于勤快或疏于掏耳屎等。发现有炎症,特别是中耳炎应及时治疗。

六、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发展阶段

(一)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史是在脑和神经中枢、神经、肌肉控制下进行的,因此他们的动作发展和身体的发育、大脑和神经系统发展密切相关。婴幼儿身体的发展有先后次序,动作的发展也表现出一定的时间顺序。

1.从上到下的规律

婴幼儿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总是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成熟的。

2.由近及远的规律

婴幼儿动作发展从身体中部开始,越接近躯干的部位,动作发展越早,而远离身体中心的肢端动作发展较迟。如上肢的动作先是从肩头——上臂——肘——腕——手,手指动作发展最晚。

3.由粗到细,或者说由大到小

婴幼儿的发展从大肌肉延伸到小肌肉,因此儿童先学会大肌肉、比较大的幅度粗动作,以后逐渐学会小肌肉的精细动作。儿童用手握着铅笔自如地一笔一画地写字要到6、7岁才能做到。如他们动作的发展先从用手抓东西——用腿走、跑、跳——手部小肌肉精细动作。

(二)动作发展的阶段

1.头部

新生儿到第三周、第四周时,已有眼睛逐物的运动;某些触觉刺激引起的微笑可于出生后一个星期看到;那种对人微笑作出反应的社会性微笑在第三四个月才有。

满月的婴儿俯卧时能将头部举成水平位置,发展的顺序是俯卧能抬头,然后坐着时能竖直,最后仰卧时能抬头。

2.躯干部

躯干部的主要动作是翻身和坐。婴幼儿逐渐地从侧卧转为仰卧,由仰卧转为侧卧,再是自由翻转。婴儿能控制躯干自动坐起,开始时身体前倾,双臂外伸,两腿弯曲,脚掌相向,以增加身体上半身的平衡。

3.手臂和手

手的动作和发展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他们逐步学会了拇指和其余四指对立的抓握动作,这是人类操作物体的典型方式,他们早期抓握是使用整个手臂,以后才用拇指,再发展到使用四个手指和拇指。其次,儿童在抓握动作中,逐渐形成眼和手的协调运动,两只手在眼的合作下玩弄一个物体,到同时玩两个物体,逐渐发展到种种不同的形式来玩弄各种物体。

4.腿和脚

婴幼儿学会翻身、坐起的动作后逐渐学会了爬行,最早约在8个月时才能用手和脚做四肢爬行。脚站的动作与爬行动作的发展,有一段时间是重叠的,以后婴幼儿能把自己身体转移到要站的位置,然后扶着东西站立,1岁左右的儿童能扶着东西走路,14个月时不能用支持物自己独自走几步,一般在1岁半时就行走自如了。

5.运动技能

动作技能是一种自动、迅速、正确、柔和的动作,它不是一个单一的动作,而是一连串的上百个肌肉与神经协调的动作。婴幼儿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动作后,通过大量的练习,开始学习掌握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所需的较简单的动作技能。因此,学前期是儿童学习动作技能的最佳时期。

这个时期幼儿身体柔软,容易学习许多动作,加之他们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同一动作,不怕失败,因而只要能积极地加以指导和训练,学前儿童就可以获得许多动作技能。

思考与练习四

●选择题

1.幼儿的骨组织不断骨化,骨富有弹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_________,易发生_________。

①骨折 变形

②变形 骨折

③疲劳 骨折

④骨折 疲劳

2.幼儿的_________肌肉发育较早,而_________肌肉群如手部和_________肌肉发育较晚。

①大 小 腕部

②小 大 腕部

③腕部 小 大

④大 腿部和脚步

3.幼儿的鼻咽部相对狭小和较垂直,因此扁桃体炎常发生,咽鼓管粗短且直,呈水平位,上呼吸道感染后易并发_________。

①支气管炎

②气管炎

③中耳炎

④眼炎

4.颌下淋巴结肿大,感染的部位经常发生在_________部和_________部,需要引起教师的注意。

①咽 口腔

②鼻咽 颈

③头皮 后颈部

④上肢下肢

5.幼儿牙齿的钙化程度不成熟,牙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牙面咬面的窝沟又较多,因此_________较高。

①牙齿初出血率

② 牙龈出血率

③牙本质出血率

④ 龋齿发生率

6.根据小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他们的饭菜应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细 软 烂

②甜 糯 软

③细 甜 软

④淡 甜 烂

7.由于幼儿泌尿系统的特点,他们每天的排尿量次数_________,喝水量_________。

①少 多

②多 少

③多 多

④少 少

8.由于孩子的内分泌系统的特点,大班、中班、小班孩子每天睡觉的时间分别不少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右。

①2个半小时 2个小时2分钟 2小时

②2个小时2分钟 2个半小时 2小时

③1个半小时 2小时 2小时半

④2个小时 2个小时20分钟 2个半小时

9.由于孩子的神经系统的特点,幼儿园进行集体活动时间大班、中班、小班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右。

①35分钟 30分钟 25分钟

②30分钟 25分钟 20分钟

③25分钟 20分钟 15分钟

④20分钟 15分钟 10分钟

10.根据孩子眼睛发育的特点,弱视的最佳治疗期为_________之前进行。

①2岁

②3岁

③4岁

④5岁

●简答题

1.简述什么是身体的生长发育。

2.简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阶段。

●论述题

1.论述婴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

2.论述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第四部分 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考纲聚焦]

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一、感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经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在生活中,我们看到颜色与形状、听到声音、尝到味道都是我们的感觉。

感觉本身是直接、及时的基本经验,是一切较高级的心理现象的基础,它起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桥梁作用,是我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二)感觉的分类

1.外部感觉

主要来自机体外的各种刺激,反映外部事物的个别属性。主要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肤觉等多方面。

2.内部感觉

主要来自机体内的各种刺激,反映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主要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等。

表4-1

(续表)

(三)感觉的特点

1.感受性

感受性指的是感觉的能力。不同的人对同等强度的刺激物的感受能力是不一样的。

例如:盲人能对轻微的声音就很敏感,而正常人感受不同或感受比较弱。

2.感觉的适应

感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使感受性提高,也可以使感受性降低。而持续的刺激可引起感受性的下降。

例如:从明亮的场所进入黑暗的房间,人感觉什么也看不见,经过一段时间可慢慢看清周围的东西。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让孩子处在一个比较安静的环境里学习与游戏,可以提高孩子与材料、孩子与环境的互动、探索的感受性。

(2)教师如带孩子看电影,不要迟到,注意孩子视觉的适应性,免得孩子发生安全事故。

(3)在播放音乐、歌曲、故事等录音磁带或多媒体课件时,注意音量的控制和听觉材料的清晰度,以免孩子的听觉感受性下降。

3.感觉的相互作用

同一分析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做感觉的相互作用。如吃完巧克力后再吃苹果,就觉得很甜的苹果也会发酸,这是同时对比,是同一分析器同时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黑色背景的纸上放一个黑色的东西,使黑色显得更黑,这是明度对比。如红色背景纸上放绿色纸,这叫彩色对比。

[辅助案例] 我们在对孩子讲故事时,如果教师的教具把背景画得很大、色彩艳丽花哨、内容繁杂,而重点的、关键性的人物、动物或事物却很小且色彩单一,那么孩子就会被背景吸引过去,分散幼儿观察针对性,影响视觉效果及教学有效性。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在制作教具、学习或布置教室环境时,注意色彩的搭配,避免色彩繁多,要体现美感,突出关键内容。不能设计得过于花哨、色彩太多或装饰物过多,喧宾夺主,导致孩子对主要内容感受力下降。

(2)教师应提高自己的审美素养,提高色彩感,增强美术表现力,这样设计的环境、教具、学具等会有美学感,如美术区设计白蓝相间青花瓷瓶装饰活动;音乐区设计红色金色相间的喜庆气氛等。

4.感受性与训练

感受性的提高则与实践活动有关,因实践活动的需要,对某种感觉做长期的、精细的训练,能使感受性超过其他人。

[辅助案例] 在幼儿园里通过玩橡皮泥、做手工来发展孩子的触觉能力;音乐和故事来提高孩子的听辨能力;绘画活动提高孩子的视觉能力;运动游戏提高孩子的运动觉和平衡觉的能力等。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小、中班幼儿活动时,教师应该经常采用感官教学法,给幼儿提供直接感知事物的机会,如认识苹果,可以看、闻、摸、尝等,尤其是小班,此种方法更要强调。在中、大班的音乐、美术活动中可以让幼儿仔细听、看,感受音乐和美术等作品的特点。在各年龄段的语言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儿歌、故事的语言的节奏、语气等提高幼儿对作品的感受能力。

(2)在发展幼儿感觉性的同时,不能只感觉却无信息反馈。也就是说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幼儿将感觉到的信息用语言表述出来,这样有助于幼儿更有兴趣,更全面地了解各种不同的感受。

二、知觉的概念、分类及特点

(一)什么是知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辅助案例] 在生活中,我们给孩子观察动物图片——长颈鹿,孩子们从它的身体、皮毛颜色、腿部特征、尾巴和脖颈等方面做出反映,这就是孩子对这一动物综合起来的整体反映。

(二)知觉的分类

按知觉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可将知觉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嗅知觉等。按知觉的对象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以下几个知觉。

1.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是指由试、听、触和动觉联合活动整合而成的复杂知觉,是物体的形状、大小、远近、方位等空间等在人脑中的反映。空间知觉包含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

(1)形状知觉是对物体形状或几何图形的反映,是对物体各部分排列组合的反映。幼儿辨认物体平面形状的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幼儿掌握8种形状自易到难的次序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

(2)大小知觉是对外界物体大小的反映。3岁孩子在判别较复杂的物体(如两只长颈鹿)的大小时,只凭借目测来决定;4岁幼儿能先找出两个物体的相应部分进行比较;5~6岁的幼儿能用量尺来判断大小。

(3)方位知觉是个体对自身或物体所处位置的和方向的反映。如上下、前后、左右等的知觉。他们掌握方位知觉的顺序为:3~4岁上下方位;4岁儿童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能辨别自身的左右方位。

2.时间知觉

个体对事物运动过程的长短或先后的辨认。孩子首先感知一日之内早、中、晚的时序,然后感知一周之内的时序,最后认知一年之内季节的时序。4岁孩子能感知一日之内的时序;5~6岁孩子能感知一日之内的时序及一周之内的时序,但对一年之内的时序仍有一定的难度。也就是说,他们先认知时序的固定性,然后认知时序的相对性。

(三)知觉的特点

1.知觉的选择性

知觉的选择性是指人不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对象则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称为视觉的选择性。

[辅助案例] 教室里孩子们要开始做角色游戏了,支持孩子选择游戏内容的关键要素之一就是该游戏场所的游戏环境及材料吸引孩子。如有的孩子发现老师在娃娃家里新放了两个漂亮的娃娃,于是就选择做妈妈,可以抱着娃娃做游戏,这两个娃娃就是孩子们游戏的知觉对象;有的孩子去看图书,把图书内容作为他的知觉对象。还如,美术活动“手指点画”,教师给孩子们看“梅花”图片,梅花就是孩子的知觉对象,老师问梅花有几片花瓣,于是,梅花的花瓣就成为孩子的知觉对象。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在制作教具时,注意加大知觉对象与背景之间颜色的差别,或形状、或大小、或色彩等的差别。在运用信息技术制作多媒体内容时,活动重点要突出,加强教学内容与背景的差别。

(2)在科学探索、数活动等需要动手实践的活动中,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幼儿活动前要提出对材料的要求,以提示幼儿进行针对性地选择,明确知觉对象,如“搬运工”活动中,老师说:“孩子们,在这些材料中选择可以搬运积木的工具,看看谁搬运的又快又好,而且积木不掉出来。”这条建议对孩子的选择是一种清晰的提示。

(3)在任何年龄段的各类活动设计中,教师创设的活动环境和运用的活动方法应该多样,可以采用视听觉相结合;视听觉与动作结合;亲身体验做科学实验等,从而对孩子的学习活动更有指导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具有不同的属性,由不同部分组成,人不能把知觉的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知觉的整体性。知觉对象应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各部分机械堆砌,对一个事物的知觉取决于它的关键性的、强的部分,非关键的部分一般被隐蔽。

[辅助案例] 我们在教孩子认识正方形、三角形时,关键在于几条边,几个角。如正方形是四条边、四个角,四条边一样长,四个角一样大;三角形是三条边、三个角。而对于一个正方形折叠一次就成为两个三角形这样的信息则可以为孩子们提供手工纸,让幼儿自己实践探索来发现和了解。当然,在幼儿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或点拨。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教育活动中,我们的活动设计要突出重点,教师要就本次活动解决什么?重点在哪里?何种方式呈现?用哪些方式呈现更体现有效性作出细致、缜密的思考;要抓住问题的实质。在师幼互动、问题的设计上要有针对性和引导性,注意孩子关键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以保证孩子在活动中知觉对象的针对性,提高互动的有效性。

(2)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活动需要,教师在知觉对象的确立上也要有灵活性,整体的、局部的、个别的可以综合起来。如给孩子看“各种有趣的石头”的图片,先整体地看这块石头像什么,再引导孩子看某一部分特别像什么,以更好地引导幼儿观察和感知。一般情况下,小班以整体知觉为主,随着年龄增长,幼儿对于对象的知觉能力会从局部到细微处发展。

3.知觉的理解性

在知觉的过程中,人总是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知觉的这种特性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辅助案例] 如上一个例子中,给孩子看“各种有趣的石头”的图片,先整体地看这块石头像什么,孩子们会说像狮子、像乌龟、像仙女等,这就是孩子们在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加工处理。又如,当孩子在搭建一座楼房时,对于如何把楼房搭建得牢固,老师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有的说下面要用大一点的积木、多一点的积木;也有的说要一点一点很小心地往上搭,不能让房子“斜”,于是老师说,原来要把楼房搭建牢固就要注意楼房的底层搭得坚固,可以采用大的积木,也可以把积木一块一块搭紧密等,随后让孩子们自己再去尝试。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要做一个知识丰富、能干的人,在日常与幼儿互动中随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再加工,以很好地帮助幼儿积累较为全面的认知经验、方法能力等。

(2)教师在一日活动中的观察中,随时根据孩子的发展需求进行适时的介入和指导,这种介入和指导关键在于启发孩子激发已有的经验,通过教师的点拨与指导建立起新的经验和概念,推动孩子的发展。

(3)在投放游戏材料和创设环境时,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这种挑战性是建立在孩子已经具有的经验上的再丰富或再加工,同时这种挑战不宜太难或太易,太难不利于幼儿对某些概念的建立和探索,而太易对推动他的发展没有意义。

4.知觉的恒常性

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有亮度恒常性、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等。恒常性使人在不同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对事物本来面貌的认识,保证了知觉的精确性。

[辅助案例] 教师里的孩子,对于操场上飘扬的国旗站在操场与坐在教室里看到的是一样的,不会由于距离发生了变化而发生变化,尽管大小不一样了,但孩子们总是把国旗看成是具有特定大小的形象。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组织孩子进行一些科学教育、数活动时,要设计一些相关的活动让幼儿体验物体在不同条件下的相等性,如相同的水在不同容器里的变化,不同形状但重量一样的材料在天平秤上的比较等。

(2)在游戏材料里,要投放一些相关材料,如粗杯子的水倒进细长被子里,尽管高度发生了变化,但水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让孩子体会物体数量、大小、重量之间的对比,建立起一些关于物体恒常性的概念。

三、幼儿的观察力

(一)什么是观察力

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是幼儿智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观察力的人善于发现对象本质的、典型的,却不太显著的特征,所以,观察力的培养和发展,对儿童的发展和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1.观察的目的性。从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幼儿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观察,知觉和观察常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干扰,致使原来的任务不能完成,到了中班和大班,观察的有意性加强,能够排出一些干扰,完成规定的任务。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小班期间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观察的方法,如从上到下,给孩子一幅长颈鹿的图片,让孩子看看,老师引导孩子是先从头部——身体——四肢——尾巴。

(2)中班时,对幼儿观察力的培养可以从一幅图片或简单的场景开始,教师要提出观察什么?例如,这幅图片中的孩子他在干什么?他旁边有什么等。带着目的地观察逐渐提高孩子观察的有意性。

(3)大班时,要注意孩子综合使用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从头到尾、从远到近的观察方法。

(4)任何年龄段幼儿活动时,教师需要针对幼儿观察的内容,应该在观察前给予有目的的语言提示,以减少观察的盲目性,提高有意性和有效性。

2.观察的持续性。持续时间从短向长发展

幼儿初期,他们观察持续的时间很短,很容易受主体当时的情绪、兴趣的影响,也受客体变化的影响,而转移观察的对象,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学会持续地观察某一事物。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小班幼儿的观察先从最明显的特征进行观察,例如给孩子观察大象,就从大象鼻子开始让幼儿看,这种引导会促进孩子不断寻找其他特点。

(2)在中班期间,可以将一些比较复杂的物体分成几个部分,逐一进行观察,发现特点,如一幅图片中有三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逐一进行观察。而在大班通过对整体分解观察后,让孩子综合起来看,然后进行综述。如观察公共汽车有外部特征?里面有什么?等。

(3)在培养幼儿观察力时,不能急于求成,要有渐进性,从一幅图片或简单的图形与物体配对等方面入手,而且注意观察的内容与幼儿经验、兴趣有联系。

3.观察的组织性。从缺乏系统性、顺序性向有顺序的知觉发展

小年龄的孩子观察事物时常常杂乱无章,缺乏系统性,年龄越小,这一特点越突出。小班孩子观察时,往往碰到什么就观察什么,观察对象随兴趣的转移而转移;中班孩子开始按照事物之间的表面的联系,有组织地进行观察;大班孩子更能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主次,有系统、有组织的、有顺序的联系。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给小班孩子提供一些观察的材料时,要注意对象单一,特征突出,使孩子能在特定的范围内进行观察,可以提高他的观察能力。

(2)给中班孩子提供的材料维度可以多一些,可以提供图形配对、数量配对等,让他通过对事物之间形状、大小、样式之间的观察联系进行。

(3)对大班孩子的观察力可以“考考你的眼力”智力游戏进行,让孩子找物体的共同特征。如可以把一个故事发生的图片顺序打乱,让孩子通过因果推理、情节联系等较复杂的方法进行重新排序,推导出结果。还可以让孩子进行细微处的比较,如鸭子和鹅有哪些不同?

4.观察的细致性。从笼统模糊的知觉向比较精确的知觉发展

幼儿观察事物,显得十分笼统、粗略,通常只看到事物的大概轮廓就提出结论,不再深入观察;另一方面,幼儿又从自己的兴趣出发,对某些并不重要的细节却又仔细观察,他们的观察往往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面积大的部分,不容易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注意事物的轮廓而不太注意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的增多,观察也表现出从笼统到精确的发展趋势。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给孩子提供的观察内容要贴近孩子们的经验和兴趣,注意从两者物体轮廓比较显著——特征比较显著——细节比较显著逐渐过渡。

(2)到了中、大班,观察的内容可倾向于对细节的观察上,如可以将一些图片的某一块去掉,然后放颜色、大小、纹路相近的图片让幼儿从多种图片中进行观察,然后进行逐一配对。大班还可以在观察的色彩上采用同类色、近似色呈现在一张画面上进行比较,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5.观察的概括性。从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向知觉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

观察的概括性意味着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小年龄幼儿的知觉往往孤立、零碎,仅仅知觉事物的表面特征和现象,不善于从整个事物中去发现其内在的联系,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低。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小班孩子提供的图画书要简单明了,画面情节单一,结构明确,使孩子从中很快能看到有什么?发生了什么或干什么?通过联系已有经验的观察,初步能根据表面的特征和现象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

(2)在中班、大班期间,提供的图书内容要丰富,使孩子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场景变化等来进行分析,通过前后联系概括推测出要点内容。

(3)孩子在进行智力游戏或建构游戏时,教师提供的材料要推动孩子观察里的概括水平,如大班孩子从图形排序的规律中找抽取的图形。将一些打乱的故事情节根据对图形的理解进行重新排序等。

附:幼儿观察力培养的游戏设计案例

找找这些小朋友(中班)

游戏目标:

(1)在玩玩乐乐中,寻找服装打扮相似的小朋友。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思维的敏捷性。

游戏准备:

(1)铃鼓一个。

(2)在操场上画有一个能站满所有孩子的红色的圈。

游戏过程:

一、妹妹朋友游戏

(1)老师:“请穿红衣服的妹妹朋友听到铃鼓的声音走出来,站在大圈的中间,铃鼓停了,所有孩子都不能动了。”说完,老师开始摇铃鼓。

(2)铃鼓声停了,老师:“小朋友们,我们一起来看看站在中间的妹妹朋友谁站得对,谁站得不对,为什么?”(站在圈上的孩子当裁判员)

(3)依次按照“衣服上有圆纽扣的妹妹朋友站中间”、“穿着裙子和白袜子的妹妹朋友站中间”等要求进行。

二、弟弟朋友游戏

玩法同上,老师的要求可以是:“请穿牛仔裤的弟弟朋友站中间”、“衣服上有口袋的弟弟朋友站中间”、“衣服上有口袋并且有图案的弟弟朋友站中间”等。

三、全体幼儿游戏

老师可以说:“衣服上有红色和绿色的朋友站中间”、“衣服上没有纽扣,有拉链的孩子站中间”等。教师的铃鼓声要适当延长一些时间,给孩子较为充分的相互观察的机会。

游戏规则:

(1)根据老师的要求找出服装打扮相似的小朋友。

(2)根据铃鼓信号做游戏。

特别提示:

活动中可以让幼儿讨论:怎么样才能站对?

老师可引导:先要仔细听,听清楚老师的要求;然后看看自己的衣服、裤子、鞋子的装扮,符合要求的孩子站出来。你还可以看看周围的朋友们的装扮是否也是这样,提醒他站出来。

思考与练习五

●选择题

1.感觉是经过_________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刺激物的个别属性反映。

①神经系统

②运动系统

③感觉系统

④视觉系统

2.知觉是直接作用于_________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过程。

①神经系统

②运动系统

③感觉器官

④视觉器官

3.下列_________不属于空间知觉。

①形状知觉

②大小知觉

③方位知觉

④时间知觉

4.孩子时间知觉的发展,下面_________是不对的。

①4岁孩子首先感知一日之内早、中、晚的时序

②4岁孩子能感知一周之内的时序,最后认知一年之内季节的时序

③5岁孩子能感知一日之内的时序及一周之内的时序

④5岁孩子感知一年之内的时序有一定的难度

5.观察力是幼儿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智力

②非智力

③情感

④个性

6.观察力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_________形态。

①一般形态

②中级形态

③高级形态

④显著

7.小班时期我们应该引导孩子从_________方法的观察。

①从左到右

②从上到下

③从下到上

④从前到后

8.中班时期,我们应该更多地培养孩子观察的_________性。

①有意性

②无意性

③恒常性

④细致性

9.以下_________不是观察方法。

①从上到下

②从左到右

③从远到近

④从有意到无意

10.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的增多,观察也表现出从_________到_________的发展趋势。

①从笼统到精确

②从远到近

③从大到小

④从笼统到轮廓

●简答题

1.简述感觉的特点。

2.简述知觉的特点。

●论述题

1.结合一些实例,论述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特点。

2.设计一个大班观察力培养的游戏活动,并论述这个游戏如何培养大班孩子观察的目的性。

四、幼儿的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就是心理活动(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性和集中性,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选择性和集中性。意识决定了了解问题时考虑的因素,是人类思维的基础。

(二)幼儿注意的分类

注意分为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两种基本的形态。

1.无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即这些刺激的强度、新异性等;二是个体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当时的情绪以及身体和精神状态等。

2.有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主动地服从于既定的目的和任务,它受人的意识调节和支配。有意注意的对象通常是不易吸引人的注意,但又是应当去注意的事物。

(三)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

1.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

3岁以前幼儿的注意基本上都是属于无意注意,以后随着孩子身心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孩子的有意注意不断地发展。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设计教具、多媒体课件、游戏材料投放时,要彩色鲜明、新颖,形象具体,充分吸引孩子的注意,因而使活动具有有效性。

(2)在活动设计上,用新颖的方式凸现孩子还没有的经验和知识点,让孩子在兴趣调动起来的状态下进行游戏或活动。

(3)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如看看图书,听听故事,涂涂画画等。

2.注意的稳定性较差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生活经验也比以前丰富了。虽然孩子注意稳定性还是比较弱,但凡是符合幼儿兴趣的事物,都能促使幼儿稳定性的不断发展,并逐渐表现出对某一些事物有了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角色游戏中我们提供的内容要与孩子的经验与兴趣相符合,在孩子们熟悉的感兴趣的游戏条件下,孩子会根据其兴趣和需要,玩得很投入。为了更好地做游戏,他也会去注意生活中的一些事和物,并在自己的游戏中有所体现。

(2)我们在给幼儿进行故事教学时要注意:小班的语言内容简单,情节单一,角色不多,重复性的语言较多。对中大班,可以给孩子讲的故事相对长一些,情节复杂一些,角色较多一些,词汇更丰富一些。给所有年龄段的孩子讲述故事时,都要注意生动、形象,吸引孩子的兴趣,这对促进孩子持续注意的发展有意义。

3.在教育的影响下,有意注意逐步形成和发展

在幼儿阶段,有意注意的水平差,需要成人的组织、引导逐步完成。同时,也要知道,如果单凭无意注意,幼儿的活动不能够按照预定目的持久深入,而单凭有意注意,由于需要紧张的意志努力去维持,会引起孩子的疲劳,幼儿活动不能持久。因此,教师应考虑幼儿的特点和注意力发展的规律,活动既能具有有意注意参与,也有无意注意的支持。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是促进孩子注意的稳定性的主要条件。因此,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对于常规的培养要高度重视,并坚持不懈,因势利导,因人而异的培养,促进每一个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发展。

(2)在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参与活动的情绪、状态,注意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教具、学具、语言、语气、表扬与鼓励等方式对幼儿进行注意力方面的引导和培养。

(3)在幼儿园活动中,孩子们天真、好奇、多动,很容易受到活动内容以外的事物的影响,产生有意注意转移现象,这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适当支持,不要训斥幼儿或武断催促,而是应该基于现场情境进行艺术性的处理,以促进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共同发挥作用,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附:幼儿注意力培养的游戏设计案例

我们一起给妈妈做项链(中班)

游戏目标:

(1)能在15分钟以内专注地用不同颜色、形状的珠子串接,给妈妈做项链。

(2)在玩玩做做中,有爱妈妈的情感。

游戏材料:

形状一样,颜色不一的珠子若干;形状不一,颜色一样的珠子若干;粗线、细线;妈妈的半身面具6张;教师做成的范例项链两条(形状一样,颜色不一的珠子项链一串;形状不一,颜色一样的珠子项链一串);小铃一个。

游戏玩法:

(1)老师出示范例,引起幼儿兴趣,提出活动要求。

(2)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或参考教师提供的样本,在规定的15分钟时间内给妈妈做一串漂亮的项链。过程中老师用铃声进行时间提示,看看谁串得又快又好看。

(3)幼儿将做好的项链挂在妈妈半身面具上,说一句关心妈妈的话。

(4)把项链带回家送给妈妈,跟妈妈拍一张戴项链的照片。

游戏规则:

15分钟内完成,教师的铃铛响一次,告诉小朋友时间过去了5分钟,响两次,表示时间还剩5分钟。响三次表示时间结束了,所有的小朋友要停止串珠了。

特别提示:

没有做完的孩子老师可以在自由活动时让孩子继续做。

五、幼儿的记忆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过程。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回忆)三个基本环节。记忆是在知觉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觉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二)记忆的特点

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一个发展的过程。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没有目的和意图的记忆就是无意记忆;记忆目的和意图明确,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活动就是有意记忆。

整个学前期幼儿的无意记忆占优势,无意记忆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而提高,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幼儿无意记忆继续有所发展。事实证明,幼儿的认知活动越是积极,其无意记忆效果越好。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依赖于下列因素:

(1)客观事物是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以其提出的物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集中注意,也容易被幼儿在无意中记住。

(2)客观事物与幼儿之间的兴趣、爱好或不愉快或惊奇等强烈情绪体验的事物,都比较容易成为幼儿无意记忆的内容。

(3)活动中感官参加得越多,幼儿的无意记忆就越好。

但随着无意记忆的不断发展,幼儿的有意记忆是在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幼儿的有意记忆一般在4、5岁时出现,到了5、6岁记忆的有意性有了明显的发展。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进行讲故事的时候,要选择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内容有丰富的语言、有趣的情节,培养幼儿的无意记忆。

(2)在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的时候,注意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浅显、易懂,不可用大道理来说教。

(3)在设计活动时,要注意幼儿多种感觉的参与,如听觉的、视觉的、视听结合的、肢体表现的、动手实验操作的等,这利于孩子在直接的体验中提高对活动内容的记忆成效。

2.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机械识记主要是指依据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识记;意义识记是指根据事物的内部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识记,也称作理解记忆。幼儿期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的时期。

在幼儿园阶段,幼儿机械识记十分突出,因为孩子大脑皮层的反应性较强,感知一些不理解的事物也能够留下痕迹,其次幼儿对事物理解能力较弱,对许多识记材料不理解,不会进行加工,只能死记硬背,进行机械记忆。许多资料证明,幼儿对能理解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儿歌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记忆效果好,幼儿意义记忆的效果优于机械记忆。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给孩子念读儿歌的时候要选择朗朗上口,内容生活化,富有童趣的素材,便于孩子的理解记忆。相对小班而言,在儿歌里有熟悉的动物或人物、动作的内容更便于幼儿记忆。

(2)文学作品欣赏中,给予孩子一些好听生动的词和常用词时,要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进行讲解,便于孩子理解这个词使用的场所和环境。

(3)出示的教具,如图片、照片、多媒体课件等,应来自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常见的素材,在理解的基础上实施教育,留给孩子的记忆要深刻得多。

(4)在活动中,可采用反复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教学,便于幼儿记忆,尤其是小班孩子。

3.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形象记忆是指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它是直接对客观事物的形状、大小、体积、颜色、声音、气味等具体形象和感觉的记忆。语词记忆是指以语词所概括的逻辑思维结果为内容的记忆。一般认为形象记忆是低级水平的记忆,抽象记忆是较高水平的记忆,在实际中两种记忆对幼儿来说都很重要。

在2岁以后儿童语言发展后,直到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仍然占主要地位。语词记忆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识记材料。随着语言的发展,语词记忆也逐渐发展,但是从记忆的效果来看,形象记忆在幼儿的记忆中占优势,这与幼儿具体形象思维特点相吻合。根据有关实验材料,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高出语词记忆的效果,因为形象记忆所借助的形象,带有直观性、鲜明性,所以效果好。熟悉的词在儿童头脑中与具体的形象相结合,因为效果也比较好。

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对孩子们进行认知教育时,提供的实物、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以具体、形象、鲜明为主,利于孩子通过形象记忆来加深对物体的认识和概念的建立。小班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同时,还要有语词的辅助,使孩子在形象、语词的共同作用下获得更全面的理解和记忆。

(2)在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幼儿记忆效果,如看形状、辨大小、观颜色、尝味道、听声音等。

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方法逐渐发展

随着幼儿有意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发展,意义记忆对机械记忆的渗透,语词记忆对形象记忆的渗透,它们两者之间差别逐渐缩小,反映了幼儿记忆过程的自觉意识性和记忆策略、方法的发展。

幼儿起初不能自动地把记忆形象和语词联系起来,不会用语词去帮助形象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自己会用语词帮助形象记忆。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大班游戏活动中,可以提供一些能提高孩子概括水平的记忆性游戏材料,这些材料可以有图文并茂的任务卡、分解图、游戏流程等,让孩子尝试看懂,在理解的基础上带着这些任务和要求去完成需要完成的事情。

(2)在大班数活动中,给孩子提供有一定规律的数字,让孩子找出规律后就便于孩子后续学习。如老师让孩子们数数,可以1个1个数,也可以2个2个一起数,还可以5个5个一起数,让孩子去发现各种数法的规律。然后,给孩子一些数物卡片,让他们运用这些数数方法进行练习。还可以提供堆在一起的同类实物,让孩子去数一数。这个过程是孩子将前面的数数方法进行运用的过程,前期记忆助于后期学习。

附:幼儿记忆培养的游戏设计案例(大班)

看看谁记得多、记得准

游戏目标:

在幼儿两两合作中,通过物体之间的联系进行快速记忆。

游戏材料:

(1)三组卡片:第一组卡片上有各类交通工具(五种左右);第二组有动物和这些动物喜欢吃的食物(猫、狗、兔子、鸡、鸭子和鱼、骨头、虫子、胡萝卜等);第三组有三种场景和与其相关的材料等(如蛋糕和生日、床和被子、笔和纸)。卡片上依次标有数字1、2、3,代表着从易到难。

(2)一张记录对方小朋友能记住了多少数目的卡片。

游戏玩法:

(1)两位幼儿面对面坐好,一位幼儿为主考官,按卡片上的数字依次出示1、2、3,每次出示一组卡片,让另一位孩子观察,主考官孩子有节奏地念1~10或10~1,时间到了以后请对方进行复述,看看能记住几个并记下来。

(2)然后交换角色。

(3)看看谁记住得多。

六、幼儿的想象

在了解幼儿想象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表象和表征的概念。表象是指过去感知过而当前没有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头脑中出现的形象,表象一般是指反映的内容——形象。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是指头脑中知识的组成或构成,表征是指这个形象形成的过程——反映过程。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加工,重新组合成为新形象的过程。记忆和想象过程都是运用表象的过程,记忆是头脑中已有形象的重新出现,即表象恢复的过程。想象以记忆表象为基本材料,对已有表象加工改造的过程,想象活动与表征活动密切联系,儿童想象最初出现的年龄和表征的发生年龄相同,也就是在1.5~2岁左右。

(二)幼儿想象的特点

学前期儿童的想象力发生并迅速发展,这个阶段的发展有着量的积累,也有着质的变化,但是各年龄段想象发展的特点并没有截然划分的界限,同一儿童身上有不同发展水平的交叉现象,不同儿童有着明显的个别差异。

1.3~4岁的自由联想性质的无意想象

想象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时期的想象基本上是无意的,是一种自由联想。想象活动没有目的、没有前后一贯的主题,随意性比较大,前一个想象与后一个想象没有联系。幼儿想象的内容零碎,无意义联系,想象内容贫乏,数量少而单调,主要是想象受感知形象的直接影响,不断去想象成果,他们的想象只是满足他们的情绪情感的需要。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在指导小班角色游戏时,要保护孩子的自由游戏,对其随意的角色表演和自言自语等现象,不要人为地套用教师的思维去纠正或牵引孩子的想象力,否则孩子一开始就受到约束。自由随意的角色游戏是孩子自我发展需要,能促进后期想象力的发展,丰富游戏的情节和内容。

(2)在幼儿涂涂画画、玩橡皮泥、撕纸、团纸、印画等活动中,孩子的能力尚未达到有目的地去进行一幅画的创作。因此,教师首先要鼓励孩子大胆地操作和表现,其次等孩子们完成后鼓励幼儿用语言讲出画的是什么,做了什么,或看上去像什么。

2.4~5岁的无意想象中出现了有意成分

这个时期幼儿的想象还是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想象也开始出现,表现在行动之前能够说出想做什么,行动能够按目的和计划进行。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想象虽然带有很大的无意性,仍然是自由联想的性质,但是想象主题的变化基本上有了范围。同时想象的计划非常简单,内容较以前丰富,但比较零碎。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这个时期我们要鼓励幼儿的想象向孩子自定的目标靠近,体现出有意性。如在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引导他想象与内容、角色特征有点相关的事物或情节等。

(2)通过投放一些半成品或引导性材料,鼓励幼儿在建构区、画画、泥工区里按自己的想法和经验进行再造和继续加工。如进行图形添画,一种是添画后说出像什么,是什么。另一种就是想好要变成什么,再进行添画。后一种是教师要多引导孩子们去做的。

3.5~6岁出现有意的创造想象

这个阶段的孩子有意想象和创造想象已经有了明显的表现,具体表现在想象的有意性相当明显;想象内容进一步丰富、有细节;想象的内容新颖性增加;想象形象力力求符合客观逻辑。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这个阶段,我们给孩子进行美工活动时,可以提供一些具有主题内容,如老师可以给孩子们画“马路上的汽车”,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看法与理解,画出自己认识的各种汽车,也可以在此基础上,画出马路上的人、红绿灯、商店、树木等。这不仅使孩子想象的有意性增加,也使想象的内容更加丰富。又如给孩子出一个题目:“寒冷的冬天”,孩子们会画出光秃秃的树,躲在洞里的小蛇、大熊等,有的还会画上一片一片的雪花。这些都是我们称为“命题画”的美术教学活动。

(2)组织孩子进行各类游戏时,让孩子根据游戏的内容增加情节或丰富内容,如孩子要建造“儿童乐园”,老师可以组织孩子进行讨论:儿童乐园里可以有些什么?教师根据孩子的结果提出一些建议,然后孩子进行有目的的想象创造并进行搭建。

(3)在进行语言教学活动时,我们可以根据儿歌或诗歌的特点,引导幼儿进行创编活动,鼓励孩子进行与之相关的合理的想象,这种创编可以是对本内容的丰富,也可以是扩充,也可以是改写。

(4)为孩子提供各种“山、树、石”等自然物的奇异变化的照片,让孩子进行观察、想象和描述,从整体想象到局部想象,不断培养孩子拓展想象的广度。经常给大班孩子一些材料,如橡皮泥、手工纸、废旧材料等,让孩子们进行各种创意活动。

附:幼儿想象力培养的教学活动设计案例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大班)

活动目标

(1)学习运用“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的句式进行诗句创编。

(2)能大胆想象自己有一双翅膀可以做什么,用清楚完整的语言表达。

活动材料:

动物翱翔的动画多媒体、准备音乐《梦幻曲》、手工纸做的小鸟翅膀奖品。

教学过程:

一、教师放多媒体,并放音乐作为衬托,幼儿观看多媒体课件

提问:

(1)课件里有哪些动物?为什么它们都能飞?

教师小结:动物们有翅膀,他们可以在天空、在花丛、在海洋、在森林中飞翔。

(2)所有翅膀的动物都能飞吗?翅膀还有哪些用处?

教师小结:鸡妈妈的翅膀很温柔,为小鸡遮风挡雨又扇凉;鸵鸟的翅膀多深情,翩翩起舞迎新娘;天鹅的翅膀多优雅,自由飞行,缓缓滑翔;蟋蟀的翅膀多勇敢,为战斗唱响决斗曲。

二、大胆想象,创编诗歌

(1)如果你有一双翅膀,你想干什么?为什么?(教师用“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的句式启发幼儿进行创编)

(2)幼儿与同伴讨论,老师巡视、倾听、了解、指导。

(3)游戏开始:老师做鸟妈妈,飞到哪个孩子面前,哪个孩子就要站起来用“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的句式创编,说出来。

(4)游戏反复进行。

(5)根据孩子们的创编,配上“梦幻曲”的音乐,老师将幼儿的创编即兴加工、组织并朗诵。

列举: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上蓝天拥抱白云;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到森林和小鸟做伴;

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进花园亲亲花朵;假如我有一双翅膀,我要飞上高楼看看上海。

活动规则:

(1)要用规定的句式进行创编,尽量不要跟其他的小朋友创编一样的内容。

(2)鸟妈妈飞到哪个小朋友面前,哪个小朋友就要站起来进行创编。

特别提示:

由于孩子的想象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差异,在孩子创编时,老师要给予个性化的鼓励和指导。

思考与练习六

●选择题

1.幼儿的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_______、_______。

①选择性 集中性

②感知性 知觉性

③观察性 指向性

④意识性 指向性

2.有意注意是指事先_______目的,需要一定_______的注意。

①有预定 意志努力

②有预定 控制性

③无预定 意志努力

④无预定 控制性

3.注意有两个基本特点,它们是_______和_______。

①选择性和集中性

②选择性和意志性

③意识性和集中性

④指向性和集中性

4.记忆是在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_______的发展又离不开记忆。

①知觉 知觉

②感觉 感觉

③注意 注意

④知觉 感觉

5.记忆包括了识记和_______、_______三个基本环节。

①保持 回忆

②再认 再现

③再认 回忆

④再现 回忆

6.记忆是头脑中已有形象的_______。

①重新构造

②重新出现

③重新组成

④重新建立

7.表征是指这个形象形成的_______过程。

①反映

②反应

③再认

④回忆

8.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_______,_______的过程

①加工 重新组合

②再认 重新组合

③重新组合 加工

④重新组合 回忆

●简答题

1.简答幼儿注意的特点。

2.简答幼儿记忆的特点。

3.简答什么是表象。

●论述题

结合幼儿的想象特点,论述一下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七、幼儿的思维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幼儿的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低级阶段,它具有反映的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最初的语词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

(二)几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1.直观行动思维

主要是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行。它是在直接感知中进行的,思维不能离开具体事务的直接感知,它是在具体的行动中进行的,不能离开儿童自己的动作。

[辅助案例] 3~4岁幼儿离开了娃娃就不会做喂娃娃吃饭的游戏;没有了小锅子就不会做烧菜动作等。

2.具体形象思维

依靠事物具体形象联想方式进行,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在直观行动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学前期幼儿的典型思维方式。

[辅助案例] 他们在扮演警察角色游戏时,就以警察的角色和规则去要求公共汽车司机遵守红绿灯的规则。

3.抽象逻辑思维

主要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使用概括、判断和推理进行的,这是高级的思维方式,学前期幼儿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辅助案例] 孩子看见了鸡、鸭马上会说这是家禽,看见老虎和狮子会说这是凶猛的野兽。

(三)幼儿期思维发展的特点

1.思维直观行动性的发展

思维的直观行动性是思维发生阶段的主要特点,直观行动思维在思维发展过程中继续发展,并且有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了思维解决的问题复杂化;思维解决问题的方法概括化;思维中语言的作用逐渐增强。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小班幼儿游戏时,孩子们的游戏没有什么目的,看到什么玩什么,各玩各的,这是他们的特点,教师不必强求一定的情节、合作,而是应该尊重孩子的这种特点,尽量在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提供上丰富一些。如果发生了困难或冲突,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尝试解决,不要急于给孩子直接的答案或替孩子提出解决方法,可以这样问问孩子们:“那我们可以怎么办呢?有什么好办法可以解决整个问题。”

(2)在中、大班游戏中,教师要加强对孩子游戏水平的了解,注重观察幼儿游戏行为,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如在“饮料店”游戏中,老师观察了有些什么饮料,顾客和服务员之间的对话,然后在游戏分享活动中让孩子们说一说刚才自己是怎么玩的,随后老师可以提出更多的引导,如可以做哪些种类的饮料,是水果类的,还是蔬菜类,是冰冻饮料还是热乎乎的饮料等;顾客和服务员之间可以说一些对话,如欢迎你来饮料店,请问你需要什么饮料等,通过这样的指导提高孩子们的概括水平。

(3)在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就孩子们必须遵守的一些规则、要求,多用语言进行指导,如:接下来我们要洗手了,洗手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在玩运动器具时我们怎样做到互相谦让;吃饭的时候小椅子应该怎么放;吃点心的时候怎么样才能吃得干净等类似的语言指导,从而对幼儿手把手地教的培养方式逐渐转移到孩子独立去思考和表现出应有的要求和规范。

2.思维的具体形象成为主要特点

在直观行动思维的基础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逐渐发展。具体形象的特点就是具体性和形象性,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思维具体形象还具有:经验性(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进行的);拟人性(幼儿往往把动物或一些物体当人);表面性(他们根据接触到的表面来进行);片面性(由于不能抓住事物的本质,他们的思维常常是片面的);固定性(思维的具体性使幼儿缺乏灵活性);近视性(只考虑到事物眼前的关系,而不会更多地去思考事情的后果)。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小班刚入园时,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常规和习惯,考虑到小班思维特点,教师说的话要具体、指向性强,最好是将要求用分解的方法或形象的儿歌等对幼儿进行细致的讲解。经常需要做亲自示范,将动作分解成一个一个步骤演示给孩子看,便于孩子模仿学习和练习。如果有的孩子做得不好,则要专门针对他进行指导,告诉他应该怎样做,做给他看,并请他再试试看,观察他再做一次的情况是怎么样的,总之,指导应该是非常具体的。

(2)在给孩子设计教具、环境材料时,小班要注意物体、人物或动物的形象要鲜明,特点要突出,图案要大一些,画面上的事、物最好单一,不要繁杂。中、大班可逐渐增加难度,提高挑战。在与孩子进行语言互动时,小班老师的表情、语气更要夸张一些,最好能模仿出不同角色的不同形象特点,如小老鼠声音是细细尖尖的;小猪说话是有点粗粗的,大狮子的声音是响亮的、气势雄壮的等。到了中、大班,在语言中要增强内在的情感性,减少明显的夸张,继而培养幼儿更为细腻的感知和思维的敏感性。

(3)在给孩子们进行数活动时,小班要利用实物、形象逼真的教具和学具进行操作,学习手口一致地数数,一一对应,简单的匹配,如小兔子和萝卜匹配;小猫和小鱼匹配等。到了中、大班可以直接将数字与物进行配对,如数字卡上有5个黑点,孩子们就可以找出数字5进行配对等。总之,越是年龄小,数活动设计越要具体形象,最好在情境中学习。到了大班数活动减少情境性,可借助数字、符号、单色的学具等进行数字组成、10以内加减法的算式排列、空间感等数活动。

3.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

前面所述,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的思维典型方式,幼儿期还不能形成典型的人类思维方式,但是幼儿期,特别是5岁以后,明显地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具体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以及理解能力等方面。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进行大班活动时,我们要注意进行一些逻辑思维方面的培养活动和游戏,一方面促进其逻辑思维的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抽象思维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在数活动、科常活动、语言活动等方面。如在进行讲故事的语言活动时,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给故事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在进行科常活动时,可以根据动物、植物的特点进行分类;在数活动时可以请幼儿根据测量的距离设计花费时间最短的行走路线等。

(2)在进行大班的集体教学活动时,通过语言的引导、新旧经验的联系、幼儿对事物或现象的判断等方式进行概括和推理。如,你发现在这些数字排列中有什么秘密,让幼儿发现数字排列的规律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具的支持,可以适当地选用,其目的在于借助一些教具或多媒体更有利于幼儿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

(四)幼儿数概念掌握的特点

掌握数概念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数概念比实物概念更抽象,掌握数概念比实物概念要困难。

1.1~3岁幼儿数概念的特点

(1)辨数:对物体大小或多少的模糊认识,1~2岁的孩子语言发展还不是很好,但知道伸手去抓数量多的糖果或大的巧克力。

(2)认数:产生对物体整个数目的知觉。2~3岁的孩子,有些不会数数,但能根据成人的指示,拿出1个、2个、3个物体。

(3)点数:开始形成数概念,在3.5~4岁对点数才发展起来。

3岁以前的幼儿对数的认识主要出于知觉阶段,出现了数概念的萌芽,数概念在3岁以后开始形成。

2.3~6岁幼儿数概念的特点

3岁的幼儿已经能学会口头数10以内的数,他们也能记住数的顺序,但并不能真正去数物体。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小班阶段,我们可以借助实物来指导幼儿学习口头数10以内的数,教师可以把10个一样的物品整体地从左到右进行排列,然后把着孩子的手从第一个开始数1、2、3,直到数到10,再带着孩子一起说出总数。还可以让孩子区别“1和许多”,通过把许多一样的东西一件一件分给孩子们,再从孩子们的手中把这一件一件的东西收集回来,从而感知“1和许多”的关系。

(2)教师在一日教育活动中,可以通过日常生活、幼儿活动、角色游戏等给予幼儿一些数方面的刺激和引导,如娃娃家里有几个客人、有几个娃娃;在玩具店里有几辆小汽车、几只小动物等,要求孩子数一数,再说出总数。

(3)手口一致的数数,幼儿在数数的基础上,他能进行手、口一致的数数,能按物体多少来进行相应的口头数数,他也能通过具体的物体的计算知道书架上有3辆小汽车,别人拿走了2辆,还有1辆。这个时候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数能力,但还没有形成数概念。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这个阶段,可以通过一些实物让孩子学习手口一致地数数,让孩子一边用手指点着实物,同时嘴里一边数相应的数。我们还可以借助生动形象的图片进行数活动,让孩子用点数方法练习数数。基于小班年龄特点,图片上的数数对象要清楚、一致,在单幅页面上呈现一样的对象,如一排小鸡,老师说:数一数这里有几只小鸡。

(2)在中班阶段,通过点子卡片和物体的对应,来进行数活动或游戏,如几个点子代表了数字,然后按物体多少孩子放相应数的点子,逐渐让幼儿理解数字代表的意义。

(3)当幼儿的角色游戏有了简单的情节和合作意识时,教师可以在游戏现场随机与孩子们展开一些与数活动相关的游戏对话,如问问你们几个人玩游戏?你的小吃店有几样小吃?这杯饮料多少钱?还可以设立小银行游戏,给孩子们提供写有10以内数字的“钱币”,让孩子玩存钱、取钱的游戏。在买卖游戏中,还可以通过算一算多少钱,找你多少钱等增强计算能力。

3.数的组成

掌握数的组成是幼儿形成数概念的关键,幼儿在学会点数物体并说出物体总数以后,逐渐能够学会用实物进行10以内的加减。在实物加减过程中,幼儿知道两个或更多的数群可以合并为一个更大新数群;一个数群又可以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群。由此形成了数群可分可合的观念,幼儿掌握了数的组成以后,标志着幼儿形成了一定的数概念。

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数概念的形成,经历口头数数——给物说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四个阶段。

当幼儿可以脱离感知而进行口头计算时,他还必须依靠物体数量的表象,这表现在幼儿能够正确回答10以内的数的应用题,因为应用题具有情景成分,能唤起幼儿关于物体的表象,这些表象可以作为计算的支柱,帮助幼儿从感知阶段向数概念阶段过渡,幼儿晚期才逐渐能够运用数词进行计算,开始进入数概念阶段。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从中班开始,我们可以创设比较丰富的数环境让幼儿尝试操作,在游戏和操作中感受物体的多与少,对应、匹配、按物找数字、按数取物、目测数群、数的排序、序数排列等,教师在这个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一些指导,孩子的数方面会有不断的收获。

(2)大班期间,在角色游戏(物品品种、物体数量、钱币的多与少、几条游戏规则)、智力游戏(数字棋、大小分、一样多的分、谁大谁小等)活动讲评(问来了几个客人、有几个人当了服务员、共收了多少张纸币等任务卡等)的讲解,给幼儿数方面的一些渗透教育。当然,也可以通过多种吸引孩子兴趣的方式进行一些数分解的活动也是一种好的方法。

附:幼儿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案例

来了几个客人(大班)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观察并发现事物间内在的联系,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推理。

(2)在摆弄、比较中提高幼儿判断、概括的能力。

活动准备:

“小猪胖胖请客”的多媒体图片、题卡若干、糖果学具若干。

活动过程:

(1)教师播放小猪胖胖请客的故事PPT。

故事内容:小猪胖胖要过5岁的生日了,要请几个最好的朋友来做客,他准备了许多糖果,放在客厅的桌子上。朋友们为小猪胖胖唱了生日歌曲,表演了节目,还和胖胖一起品尝甜甜的糖果。小猪胖胖非常开心,等朋友们走了以后,他发现桌上还有一些糖果没有吃掉。桌子上的垃圾盆里有10张糖纸,他想让小朋友一起帮他算一算,来了几个好朋友?他的好朋友中有的可能吃了两粒,有的吃了一粒,到底吃了几粒糖?

(2)教师将幼儿分成5组,出示题卡,请幼儿代表上来摸题,教师念出题目,请该幼儿思考,听到老师倒数5、4、3、2、1,开始回答问题。

例题:

·一共吃了几粒糖?为什么?

·如果每个客人只吃一粒糖,那来了几个客人?

·如果客人每人吃两粒糖,那来了几个客人?

·如果每个客人吃一粒糖果,胖胖也吃了一粒糖,那来了多少个客人?

·如果每个客人吃两粒糖,胖胖也吃了两粒糖,今天可能几位客人?

以上讨论教师出示相关教具进行演示,也可请孩子上来分一分。

(3)教师进行梳理和小结。

活动规则:

(1)听到老师倒数5、4、3、2、1,才能开始回答问题。

(2)小组代表回答不清楚,同一组幼儿可以做补充。

特别提示:

可以将此活动延伸到数活动个别化学习中,为孩子们提供任务卡、糖果、糖纸、动物卡学具若干、糨糊或胶棒,让孩子在操作中进一步思考和学习。

思考与练习七

●选择题

1.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形态。

①系统的 间接的

②概括的 间接的

③有意识的 直接的

④概括的 直接的

2.幼儿思维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

①具体形象

②直接反映

③直观行动

④行动性

3.幼儿________概括的形成,是儿童思维的标志。

①概念

②语词

③数量

④形象

4.直观行动思维主要是以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进行。

①直观的 行动的

②感觉的 直接的

③想象的 直接的

④知觉的 直接的

5.________岁以后幼儿的抽象逻辑性思维开始萌芽。

①2~3

②3~4

③4~5

④5~6

6.________岁的孩子能学会口头数1~10以内的数,他们也能记住数的顺序,但并不能真正去做数物体。

①2~3

②3~4

③4~5

④5~6

7.口手一直的数数是在________岁完成的比较好。

①2~3

②3~4

③4~5

④5~6

8.数的组成在________进行比较好。

①2~3

②3~4

③4~5

④5~6

9.有关研究表明,幼儿的数概念形成的阶段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口头数数,给物取数,按数取物,掌握数概念

②口头数数,按数取物,给物取数,掌握数概念

③口头数数,给物取数,掌握数概念,按数取物

④口头数数,掌握数概念,给物取数,按数取物

●简答题

1.简述幼儿思维的特点。

2.简答几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3.简述1~3岁幼儿数概念掌握的特点。

●论述题

论述3~6岁幼儿数概念发展的特点,并设计一个大班思维教学活动。

第五部分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考纲聚焦]

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一、情绪、情感的概念

情绪、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特殊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有着自己不同的态度,一些现象使人愉快,一些现象使人痛苦,一些现象使人忧愁,一些现象使人赞叹。这些都是人的情绪、情感体验的不同表现形式。

因此,体验是人情绪、情感的基本特征,没有体验就谈不上情绪和情感。

二、情绪的三种状态

情绪的基本状态一般有心境、激情、应激三种。

1.心境

心境是具有渲染性、比较微弱而又有持续作用的情绪状态。

[辅助案例] 小明由于良好的行为习惯,老师在他的相片下面贴了三朵小红花,他是班级小红花最多的。为此,他开心了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觉得他自己是最快乐的。

良好的心境对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身体的健康有很大的帮助,不良的心境则使人厌烦、意志消沉,活动效率降低,有碍于身心健康。

2.激情

激情是短时间、激烈爆发的情绪状态。激情往往是由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过度的抑制或兴奋等所引起的。激情也有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激情能激发人积极向上,克服困难。而消极的激情对人身心是有害的。

[辅助案例] 小明在“六一节”得到了妈妈、爸爸送给自己的“火车”大型玩具,他拿到这个礼物时显得非常兴奋和惊喜。

[辅助案例] 小明最爱的奶奶去世了,他从医院回到家后,看见奶奶的相片并双手捧了起来,已经大班的小明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叫“我要奶奶回来,我要奶奶回来”。

3.应激

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机状态下出现的情绪状态。当人遇到非常紧急或非常态下的情况时,进入了应激状态,把各种潜力调动起来,以应付紧张的局面。应激状态下,人可能应激造成的高度紧张会抑制人的思维,阻碍认知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发生感知、记忆的错误。另一种是,应激引起的身心紧张有利于主体全力解决紧急问题,这时的紧张情绪有助于认知功能的发挥,使活动积极起来,思维特别清晰、明确,能作出平时不能作出的大胆判断和动作。

[辅助案例] 小明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与妈妈走散了,他非常害怕,这个时期他就进入了应激状态,尽管他很紧张,但他马上想起了老师说过的话,在原地等待妈妈。这时,正好有警察过来,他跑过去赶快找警察叔叔帮他找妈妈。

三、情绪和情感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是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区别有以下几点:

(1)情绪更多的是与人的生理满足是否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则是社会性需要满足是否相联系的体验。

[辅助案例] 小明想玩娃娃家的爸爸,但文文已经当了爸爸,所以小明显得很不开心。这是他没有得到想要的角色的情绪反应。

[辅助案例] 小明看见妈妈在红灯的情况下带他过马路,他就跟妈妈说这是不对的,认为妈妈穿红灯过马路是一种违反交通规则的表现,因此,不喜欢妈妈的行为,这是情感的体现。

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但情感则是人所独有的。

(2)情绪带有情境性、不稳定性,而情感具有情境性,又具有稳定性。情绪往往由当时的情景所引起,一旦情景改变,就会很快消失。而情感也可能不为情景所左右。

[辅助案例] 小明由于没有在娃娃家当爸爸,情绪不太好,但他选择了美工游戏后,情绪很快发生了变化,忘记了原来的不开心。

[辅助案例] 小明知道饭前要洗手,这是必须要遵守的,这是他对这一卫生要求的情感认同,不论是家里还是在幼儿园都要遵守这一规定。具有稳定性和情境性。

(3)情绪具有冲动性和较明显的外在表现,而情感较深沉和内隐,很少有冲动性。

[辅助案例] 小明由于没有当上娃娃家的爸爸,可能满脸的不开心,他还有可能与别人抢娃娃家的其他道具。

[辅助案例] 小明饭前洗手习惯的情感认同显得比较稳定和内隐,不会由于洗手这个问题会有激烈的反应,也不会因一时的冲动来洗手。

四、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

幼儿情绪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社会化、丰富性和深刻化、自我调节化。

1.情绪的社会化

婴儿初期的情绪与生理需要相联系,随着他们的成长,情绪逐渐与社会性需要和社会性适应有关。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

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表达社会化三个方面。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幼儿园的教师不仅要营造孩子活动和游戏的空间,也要营造班级里孩子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相互尊重的氛围,教师要对每个孩子给予爱的关心和照料,让孩子在集体中感受到积极、美好的情绪体验。

2.情绪的丰富性和深刻化

情绪的丰富性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情绪的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的分化主要发生在2岁之前,但在幼儿期也继续出现了一些高级情感,如尊重、怜惜等;二是情绪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幼儿情绪体验的事情,随着年龄增长,引起了情绪体验。

情绪的深刻化是指向事物的性质变化,从指向事物的表面到指向事物内在的特点。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这个阶段根据孩子情绪、情感的发展,我们可以在讲故事、作品欣赏、游戏、日常生活中,结合故事情节、戏剧冲突、游戏行为、生活现象进行对与错、善与恶的感知和引导,抓住其中正面的、积极的元素教育孩子,让孩子有较为丰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建立积极情绪,学习用良好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等。另外,通过家园互动指导家长要注重幼儿快乐情绪、美好情感的培养,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发展差异,积极鼓励孩子,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2)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善于发现孩子在发展中的亮点,并给予积极的鼓励。善于发现孩子每一次的小小进步,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促进孩子美好情绪情感的体验。

3.情绪的自我调节化

从情绪的进行过程来看,它越来越受自我意识的支配,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情绪过程的自我调节越来越强。

首先,是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3岁的孩子常常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由于某种刺激的出现而兴奋异常。但随着大脑的发育以及言语、教育的发展和作用,在成人的指示下控制自己的情绪。到了大班阶段,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发展。

其次,情绪的稳定性逐渐提高,随着年龄的提高,尽管不是很稳定和易变化的,但总体来说不断在发展。

第三,情绪控制与掩饰增加,婴儿期和幼儿初期的孩子,他们的情绪非常外露,不知道去掩饰和控制,随着言语和心理活动有意性的增加,幼儿逐渐能够调节自己情绪及其外在表现。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小班的孩子如果发生了委屈和不舒服,他们会用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这个时候老师不能强求孩子去控制或进行教育,要耐心地询问原因并给予及时的帮助或等孩子平静以后再进行一些引导和教育。

(2)在幼儿园利用各类不同的活动对孩子进行引导和培养。如运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尤其是男孩子气质中的那种大度、勇敢、坚强等方面更要给予关注。如阅读活动中听过故事引导孩子学会忍耐、坚持等。总之,不能用单纯的说教进行教育引导。

五、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1.道德感

道德感是由自己或别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情感。

3岁以后,随着他在集体生活中对各种行为规范的掌握,道德感也发展起来了。

小班幼儿道德感的指向主要是自己的行为由成人评价而引起的。

中班孩子不仅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行为标准,也关心他人是否遵守了行为标准,他们对不好的行为向教师频繁地告状。

大班孩子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做事的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情绪,在这个阶段他们有了班级荣誉感,爱小朋友、爱集体等情绪有了一定的稳定性。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小班阶段,教师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同时,对于孩子一日活动中的坚持和自觉执行应及时给予鼓励,对不好的行为进行一些引导,帮助幼儿形成初步的是非观。

(2)中班阶段,教师对孩子告状行为要给予适度的重视,这对于培养孩子的道德感有积极的影响。在处理孩子的告状行为时要耐心倾听,了解情况,正确且艺术性的化解,不要不耐烦或简单化的应付,这会影响孩子的道德感的发展。同时,在日常活动,尤其是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友好相处、遵守约定的规则等一些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

(3)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对于发生在班级中的意外事件及幼儿的表现进行随机性的教育引导。把握教育契机,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这是一个好教师的衡量标准之一。如孩子突然摔倒了,另一个孩子上去主动搀扶他起来,老师就要在全体孩子面前将这件事讲述一下,表扬孩子助人为乐的良好表现;又如值日生整理物品非常有条理,而且很干净。老师发现了,可以及时请他来示范给孩子们看,先怎么样,再怎么样,从而引导所有孩子知道做事有条理、做得好是一种好习惯,会受到别人的喜欢,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

(4)大班阶段,教师在集体活动中设置一些情景,让孩子判断此行为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应该怎么做?也可以根据教室里发生的现象,与孩子一起讨论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方案或规定规则。

2.美感

美感是人对事物审美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的美的评价而产生的,儿童对美的体验也有一个社会化过程。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幼儿逐渐形成了审美的标准,同时他们也能从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的标准也日渐提高,从而促进了美感的发展。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颜色协调、布置和谐、形象美好、整洁环境对孩子良好的美感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在幼儿园阶段,我们在设计教室环境、墙面布置、材料投放、教具学具时,不仅要有教育的功能,也要有美感,注意颜色、大小、造型等的和谐美观,让孩子感受美、体验美,增强审美体验。

(2)多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利用音乐活动,如唱歌、跳舞、打击乐;美术活动,如绘画、泥塑、制作、印染等指导幼儿发现事物中美好的特点,如歌声的美、歌词的美、动作的美、节奏的美、色彩的美、形状的美、线条的美、创意的美等,从而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学习粗浅的审美方法,继而通过幼儿自己的实践来表达表现美。

3.理智感

理智感也是人所特有的情绪体验,是由是否满足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这是人类社会特有的高级情感。

幼儿理智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一般来说,大班年龄段孩子的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了。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在与孩子的互动中,要制定一些基本要求和规则,提示孩子学习遵守。到了大班,可以让孩子自己或合作式地制定活动规则,提高幼儿自我约定的认识。在大班期间,我们多给孩子玩一些相关竞赛的棋类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合作游戏等,在这些游戏中孩子知道如何公平合理的竞赛;如何输得心服口服等。其次,教师和家长要重视孩子的提问,并给予及时的耐心的回应和互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理智感的发展。

附:幼儿情绪情感培养的活动设计案例

我的烦恼(大班)

活动目标:

(1)在与同伴交流分享中说说自己的烦恼,并能想办法来解决烦恼。

(2)关注自己的情感体验,知道快乐是一种美好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提前把自己的烦恼在A4纸上画下来。

(2)笑脸贴纸、小鼓一面,歌曲《吉祥三宝》。

活动过程:

(1)交流烦恼,教师引导。

放节奏轻快的歌曲《吉祥三宝》,营造快乐、向上的氛围。

教师:你们再有一个月,就要结束幼儿园生活了,9月份就要当小学生了,我听说有许多的小朋友有自己的烦恼,你们每个人把自己的烦恼画下来找一个朋友说说。

教师小结:有的说要离开他的好朋友烦恼,有的说上小学离家太远烦恼,有的说小学不能做游戏烦恼。其实每个人都有烦恼,那么遇到烦恼怎么办呢?

(2)交流方法,同伴互助。

现在老师请朋友上来抽取你们画的烦恼图中的随便哪一张,帮助他找出解决的方法。

老师敲小鼓,鼓声停了,挨到哪个孩子,他就上来抽取,说说画面上的烦恼,并提出解决方法,说出解决方法,给予一张笑脸贴纸,贴在该孩子的衣服上。

(3)小结。

我们生活中会遇到许多烦恼,遇到烦恼我们可以想办法解决,让自己开心,这样你会是一个永远快乐的孩子。

活动要求:

(1)老师敲小鼓,鼓声停了,挨到哪个孩子,他就上来抽取烦恼图。

(2)说出解决方法,教师给予一张笑脸贴纸,贴在该孩子的衣服上。

活动提示:

(1)鼓励孩子多说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法。

(2)把烦恼图放在“动脑筋”区里,再去说一说,想一想,想出更多的解决方法,并画一个大大的笑脸奖励自己。

思考与练习八

●选择题

1.情绪、情感是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______反映形式,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

①正常的

②一般的

③特殊的

④个别的

2.情绪的基本状态有______、______、______三种。

①感觉 知觉 感知觉

②性情 激情 反映

③心境 激情 应激

④体验 情感 应激

3.激情有______、______两种。

①短时 长时

②积极 消极

③控制 意志

④克服 忍耐

4.关于情绪和情感______说法是对的。

①区别的又有联系的

②区别又对立的

③量的变化引起质变的

④相同的又有区别的

5.情绪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但情感是人独有的______说法是对的。

①对的

②不对的

③动脑的情绪会转化为情感

④辩证地来看

6.情绪具有______、______;情感具有______、______。

①情境性 不稳定性 情境性 稳定性

②情境性 稳定性 情境性 不稳定性

③社会性 不稳定性 非社会性 稳定性

④感性 不稳定 理性 稳定性

7.道德感是由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举止是否符合社会道德标准而引起的______。

①感觉

②情绪

③情感

④知觉

8.美感是人对事物______的体验,它是根据一定美的评价而产生的。

①想象

②记忆

③观察

④审美

9.理智感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______和______,一般来说,大班年龄段孩子的理智感已明显地发展起来了。

①环境的影响和成人的培养

②教育的培养和自我的控制

③自我控制和不断训练

④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10.______是人情绪、情感的基本特征。

①感觉

②知觉

③认识

④体验

●简答题

1.简述情感和情绪的关系。

2.简述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

●论述题

论述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一些说明。

第六部分 幼儿个性、社会性的发展

[考纲聚焦]

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并能够在教育活动中应用。

一、幼儿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综合,或者说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2岁前,各种心理过程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3~6岁时个性形成过程的开始时期,因为这个时期个性的各种结构成分,特别是自我意识和性格、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已经初步发展起来;有稳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活动已经开始结合为整体,形成各人独特的个性雏形。大约18岁左右,个性才基本定型,成人的个性定型之后,还可能发生变化。

(一)个性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

1.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各心理过程逐渐产生和组织起来的过程。心理过程的发展,是从感知觉开始的,随着知觉的发展记忆、直观行动思维、想象和意志的萌芽。因此,各心理过程在他们身上出现齐全的时候,孩子的心理活动实际上也已经开始组成整体,开始向一个逐渐稳定的主观世界——个性发展,3~6岁阶段是孩子心理活动整体或系统迅速形成的年龄,因此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是孩子个性形成的一个标志。

2.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

孩子的心理组成了统一的整体,而且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活动倾向。个性倾向性表现为人的心理活动经常出现的方向,它决定着一个人心理活动经常出现的特点,比如到了后期,幼儿已经形成了比较明显的兴趣倾向,有了个人的爱好。因此心理活动倾向性的形成是个性形成的另一个主要指标。

3.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的稳定性逐渐增长,而这个过程也是幼儿感知和观察等各种认识过程及其活动方向稳定性的增长,2~3岁以后儿童的心理活动开始向稳定的方向发展,在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上,才能组成有一定倾向性的个性整体。因此,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长也是个性形成的一个标志。

4.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

随着儿童心理活动稳定性的增加,整体性和倾向性的形成,逐渐表现个人特有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性格和能力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就是心理活动独特性。因而心理活动独特性的发展是幼儿个性形成的标志之一。

5.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

个性形成还有一个主要标志,即心理活动积极能动性的发展。随着心理活动的发展,幼儿开始对外界事物有了越来越大的选择性反映,从而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出心理活动的积极性,个性积极性和个性倾向性的形成密切联系,因为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机制,需要和机动体系的形成,使心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也发展起来。

(二)幼儿个性的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的产生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意识是人的心理与动物心理区别之所在,个性的形成有赖于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而自我意识的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我意识具有社会性(个体在社会活动中对人际关系的反映)、能动性(自我意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表现为简单的选择性)、同一性(个体内部状态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一致)。自我意识表现为对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的调节,它包括三种形式,即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

2.自我认识的发展

(1)自我概念的发展。1岁以后的孩子能够开始对自己有所认识,主要表现在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并能用自己的名字或昵称来称呼自己;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和身体的有关部位。

大约2岁左右,他们能说出“你”、“我”等词汇,自我意识又上了一个台阶。

大约3~4岁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在小班阶段,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让幼儿更多地认识自己,觉得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自己是很棒的、很能干的。例如:语言活动说说自己的大名是什么,我最喜欢吃什么、玩什么;我最喜欢谁;结合日常表现比一比谁的力气最大,谁的点心吃得最干净;美术活动谁画的太阳最圆最红、印印自己的小手小脚;游戏活动照照自己的小脸蛋等。

(2)自我评价的发展。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从他人评价到自己独立评价。

幼儿初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再现,对成人的评价不加考虑的轻信态度。到学前晚期,开始出现了独立的评价。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评价不客观、不正确,他们往往会提出疑问、申辩,甚至反感。

幼儿初期,4岁儿童一般只能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还不能评价内心状态和道德品质,如我不调皮,我很听话。而到了大班他可以从内心品质来评价自己,如我会饭前便后洗手,我会谦让妹妹小朋友等。

从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初期他们的评价只是局部或某个方面进行自我评价;到了后期他们的评价比较细致、比较全面。

幼儿初期,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带有很强的主观情绪性,往往觉得自己的东西或自己喜欢的小朋友的东西是最好的,而到了后期他开始客观地去评价了。

尽管孩子的自我评价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孩子对自己的评价能力还是比较弱的,成人对孩子的评价在儿童个性发展上有很大的影响。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小班阶段,我们对孩子点滴的进步和表现给予正面的评价,教师对孩子的评价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要在全体孩子面前树立起好的印象和威信。

(2)在中班阶段,可以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或游戏让孩子学会评价,如“我有哪些本领”、“我最能干什么”等正面的评价引导。在孩子做错事情后,我们与孩子一起分析,指出错在哪里?让孩子觉得老师的批评是对的,会有改正的愿望。

(3)在大班阶段,我们要让孩子自己评价在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肯定好的地方,也要说说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或者可以做得更好的方面。还可以让孩子去评价同伴,如说说哪一组孩子表演最棒,为什么?或者为什么你认为这一组孩子会赢,为什么另一组孩子会输。在这个阶段,教师处理孩子纠纷或某个事件时,也要倾听孩子的想法与意见,建立起民主、信任的师幼关系。

3.自我调控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必须体现在自我调节或监督上,因为个性发展核心问题是自觉掌握自己的行为行动。

自我调节包括许多方面,如发起或制止活动、动作的协调、动机的协调、活动的加强或削弱、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缓,积极的加强或削弱,行为举止的自我监督或校正等。幼儿自我调节能力的发展表现为不但能够按成人的指示调节自己的行动,而且有自己的独立性。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在中大班时期,通过教育、游戏、规则、要求等多方式来培养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可以通过活动中的灵活多样、有趣、较高频率的互动来提高孩子注意力和吸引力,促进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可以提供一些具有规则、找方法、竞争性、智力性等且比较安静、独立或合作的游戏活动等,让孩子在具体的情景中不断加强自我调控和独立性的发展。

附:幼儿评价能力培养的活动设计案例

我和我的好朋友不一样(中班)

活动目标:

(1)通过与自己好朋友的相互观察、比较,说出自己和好朋友之间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有初步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

活动准备:

(1)美工纸(教师用粗笔将美工纸划分成两半,一半画圆形表示相同,一般画三角形表示不同)、蜡笔、几号笔等美工材料。

(2)每人拿一张自己近期的相片,教师事先贴在黑板上。

(3)背景音乐。

活动过程:

(1)教师:今天老师在黑板上放了我们班级里每个小朋友的相片,一个个成了帅气的小伙子和美丽的小公主。有的孩子个子比较高,有的个子比较矮;有的大眼睛,有的小眼睛;有的爱唱歌,有的爱画画;有的爱运动,有的爱听故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本领,都是非常可爱的孩子。

今天,我们要做一个游戏,看看你和你的好朋友有哪些地方是不一样的,哪些是一样的。可以是长相,可以是本领。

(2)幼儿围坐成圆圈,教师放音乐,幼儿跟随节奏拍手,音乐停了,该孩子找一个好朋友,说说他和朋友不一样、一样的地方。

(3)游戏反复数次,教师可随机引导孩子说出各种不一样的方面,互相夸奖一下。

(4)幼儿两人一组到桌子边去画一画自己和好朋友相同或不同的地方,相互说一说。

活动延伸:

可以把相片和画画放在“我和我的好朋友”区域里,大家一起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是指儿童的社会化,他们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

幼儿的社会性是在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幼儿的社会交往是幼儿社会化的基础、社会性发展的前提。

幼儿社会性发展主要包括有:亲子关系的发展、师幼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的发展、性别角色行为的发展、亲社会性行为的发展、攻击性行为的发展等。

(一)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亲子关系狭义的含义是指儿童早期与父母的情感关系;广义的亲子关系是指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

1.依恋

依恋的出现是婴幼儿社会性的最早表现,也是婴幼儿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婴幼儿的在约3个月至5个月时亲人的依恋达到了顶峰,然后在整个婴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逐渐减弱。进入幼儿园以后,随着亲子分离时间显著延长和交往人群的增多,依恋的对象也从“单恋”转向“多恋”,这种依恋的多样化需要质量良好的交往和相互的理解信任。

2.亲子交往

儿童通过与父母的交往,学习与他人交往的态度和技能,父母的行为方式、态度、言行和价值观起着示范、榜样的作用,被孩子所观察和模仿。有关研究发现,民主型家庭教养方式为孩子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空间,这种家庭更能培养出自信、有能力、能与人友好相处的子女。因此,父母要时刻自觉地审视自己言行的示范作用,以期对儿童心理发展、行为塑造发挥积极的影响作用。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我们在开展家园联系、家长讲座、家长会期间,通过有理有据且生动的案例分析、理论研究文献、宣传片、小报等形式宣传一些教养方式、父母行为对孩子发展影响方面等内容,指导家长重视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建立。还可以组织家长就相关话题进行一些讨论。可借助节日开展一些亲子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我爱妈妈”活动;重阳节“爷爷奶奶辛苦了”关爱活动等,引导孩子和祖辈、家人互相关心,和睦相处。

(二)师幼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师幼交往在幼儿园内部的人际交往中处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促进师幼健康心理的发展。根据庞丽娟等教育者的研究,师幼关系具有教育性、交互性、连续性、网络性、组织化和非正式化等特点。

1.师幼关系影响着孩子身心健康

师幼关系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年龄越小,这种影响就越大。良好的师幼关系可以使孩子感到快乐,促进安全感、愉悦感,继而使孩子们身体发育良好、饮食睡眠正常、情绪情感积极、认知发展和参与游戏的兴趣高。因此,师幼关系融洽、密切会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2.师幼关系影响着亲子关系

师幼关系影响着幼儿的亲子关系,因为积极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良好的亲子关系有促进作用,对不良的亲子关系有补偿或调整作用。

3.师幼关系影响着孩子与同伴的关系

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之间存在很大的相关性,处于良好师幼关系中的幼儿对同伴更友善,更容易被同伴所接纳,而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会给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带来积极、正面的引导和发展作用。如果有些孩子经常处于被教师批评、冷淡,那么这些孩子也常被同伴拒绝游戏,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也会对他的社会性交往造成负面的影响。

4.师幼关系也影响着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如果有意识地根据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学习一定的社会行为规范,如分享、友好、礼貌、谦让、关爱等,会推进孩子社会性的发展。同时,教师如果重视自己的言行举止,处处为孩子树立表率,孩子在模仿和学习中,也会促进孩子良好的社会性交往行为发展。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作为幼儿园教师,首先一定要重视师幼关系,教师的言行举止要亲切、文明、和蔼;尊重每位孩子的人格,平等看待每个孩子的发展差异;建立起信任、民主、平等的关系;温馨的教室物质环境和良好融洽的人文环境,使孩子具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促进他们与教师、与家人、与同伴、与其他人群(如邻居)的正向交往。

其次,教师要倾听、关注孩子的发言和理由;蹲下来交流和拥抱式的哄孩子,让孩子感受爱、学习爱、迁移爱。要知道,一个具有强大亲和力,教育观念人性化的教师,对于孩子身心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1.同伴关系对他们社会认知与社会技能有影响

在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他们表现自己的社交行为,也学习着其他孩子的社交行为,在这个双向的过程中,孩子哪些行为、动作会赢得同伴的好感,哪些方式会引起同伴的反感,这种体验有利于激发幼儿社会行为向积极、友好的方向发展,控制自己侵犯性或不友好的行为。

2.同伴关系对自我概念和自我意识的发展有影响

前面我们学过,孩子对自我评价先是从他人的评价开始的,别人对个体的评价、态度中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这是自我认识的第一步。因此,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如果一个孩子表现良好,老师和孩子都喜欢他,相反另一个孩子具有攻击性行为,不讲卫生和不懂礼貌,许多孩子不愿意与他一起游戏。因此,同伴交往对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同伴交往对稳定感和归属感的影响

在同伴交往中,孩子们一起学习和游戏,一起遵守规则和要求来选择和构建自己的行为模式。因此,他们每天都能在一个温暖、关爱、平等的环境中会形成一种比较持久、固定的关系,同时集体交往、集体生活使他们具有归属感。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良好的幼儿交往环境是我们教师在班级管理中需要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小班前期孩子之间在游戏中是各自玩各自的,所以平行游戏和平行玩具要相应地多一些,教师要让孩子感受到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有机会做游戏,每个人都是有本领的人。

在中、大班时期,创设的环境或角色游戏中,要有孩子良好交往的情节,通过具体的现场表现,教师和幼儿一起进行讨论,对于好的现象和作为及时给予表扬,促使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交往意识和交往技能,并在游戏情节或活动中进行练习、巩固,从而促进同伴之间相互吸引、学习和影响。

(四)幼儿亲社会行为

幼儿亲社会行为又称为积极的社会行为或利他行为,是指个人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人或群体的行为及倾向。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谦让、捐献、助人、援助、安慰等。

有关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强的倾向,中班孩子基本上没有出现亲社会行为;大班幼儿的利他观念水平也比较低。

(五)幼儿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是指人和事物带来有害结果的行为,侵犯行为是儿童身上常见的一种比较典型的社会行为。有些心理学家将侵犯行为分为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

年龄小的孩子较多因为物品和空间的争夺而产生攻击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由游戏规则、行为规范等社会性问题引起的攻击所占比率逐渐增多;年龄越小的孩子比年龄大的孩子更多采用身体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攻击的比率逐渐下降,言语攻击所占的比率逐渐增多;男孩攻击行为比女孩多。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小班阶段后期开始,我们要注意孩子分享意识的培养,如家里带来玩具让大家一起分享;同伴生病了教师和孩子一起自制卡片或打电话进行慰问等,让孩子具有初步的相互关心和帮助的意识。

(2)在中班阶段,就要开始重视在角色游戏、体育游戏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合作、谦让意识、帮助能力,不去抢玩具、学具等,遵守规则的,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激励孩子对这种行为的重复和内化。在日常活动中,对于孩子之间的亲社会能力要给予关注和引导,如在活动中有人摔跤了,要鼓励旁边的孩子给予帮助和安慰。

(3)在大班阶段,教师通过榜样、个别谈话、优秀文学作品欣赏等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行为。另外,教师在批评孩子的行为时,要注意用词,尤其是弟弟小朋友发生侵犯行为时,要分析原因,找到对策,进行个别谈话或专题讨论,如真正的男子汉是怎么样的?我们应该怎么做等,帮助孩子认识到侵犯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

附:幼儿亲社会培养游戏设计案例

棒棒男子汉,美美小淑女竞选活动(大班)

游戏目标:

(1)在观察、对比、讨论中,让孩子感知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人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2)尝试“演讲”,大胆自信地把事情讲清楚。

游戏准备:

(1)先期老师提出评选本班男子汉和小淑女的要求,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一周的展示。

(2)教室墙壁制作大型海报,每个孩子照片下面放一次性纸杯,用作投票箱。彩色纸条若干,作为选票。

(3)玩具话筒,供孩子做演讲时用。自制金牌、银牌若干。

游戏玩法:

(1)教师:我们班级本周最棒男子汉、最美小淑女今天要投票,按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的要求你们也看了一个星期了。现在每人拿彩色纸条进行投票,你想好评选谁,就把纸条放在他相片下面的投票箱里。(注意每个孩子一个个到制定地方去投票,保护孩子的权利)

(2)统计票数,获得前三名的男子汉及前三名的小淑女,必须进行现场演讲,说说自己做过哪些关心朋友的事情,看谁讲得最好、最棒。

(3)孩子开始演讲。

(4)教师给其他幼儿再发一张选票,大家给演讲后的同伴再投一次票,最后计票,选出最棒男子汉和最美小淑女,各获得自制金牌一枚。其他的四名演讲者各获得自制银牌一枚。

游戏规则:

(1)演讲时间为1分钟,每人只能上去一次,必须把事情讲清楚。

(2)每位幼儿都要参加投票,每一次只投一张票。(第二次投票中演讲的六位孩子不参与)

特别提示:

每次的评选有一定的主题倾向性。如这一次评选的是合作、谦让的男子汉和小淑女;下一次评选的是文明、礼貌的男子汉和小淑女等。

思考与练习九

●选择题

1.个性是指一个人全部心理活动的综合,或者说是具有一定______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结合。

①综合性

②倾向性

③独特性

④基础性

2.______的发生发展是个性形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自我评价

②自我认识

③自我概念

④自我意识

3.自我评价的发展首先是从______评价到______评价。

①自己 他人

②他人 自己

③教师 同伴

④同伴 教师

4.大约______阶段是幼儿自我意识形成阶段的初期,他们主要通过亲身经历、他人、环境等获得自我意识。

①1~2岁

②2~3岁

③3~4岁

④4~5岁

5.______的出现是婴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早表现。

①依恋

②多恋

③微笑

④哭闹

6.师幼关系对幼儿自身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年龄越______,这种影响就越______。

①大,小

②小,大

③大,大

④小,小

7.积极良好的师幼关系对幼儿良好的亲子关系有______作用,对不良的亲子关系有______或______作用。

①促进 调整 补偿

②逆向 巩固 重建

③促进 巩固 重建

④逆向 调整 补偿

8.幼儿亲社会行为又称为______社会行为或______行为。

①积极的 利己

②积极的 利他

③无排斥的 利他

④无排斥的 利己

9.有关研究发现:亲社会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倾向,中班孩子基本上______亲社会行为;大班幼儿的利他行为观念水平也______。

①出现了 也比较高

②出现了 也比较低

③没有出现 也比较低

④没有出现 也没有出现。

10.有些心理学家把孩子的侵犯行为分为______和______。

①行为侵犯 动作侵犯

②言语侵犯 身体侵犯

③行为侵犯,身体侵犯

④身体侵犯 动作侵犯

●简答题

1.简答个性开始形成的几个主要标志。

2.简述幼儿社会性的概念和社会性发展的主要方面。

3.简述亲社会行为包括哪些。

自我

●论述题

1.论述幼儿个性的发展特点。

2.论述师幼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3.论述同伴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第七部分 幼儿发展中的差异、原因及身心发展中的问题或障碍

[考纲聚焦]

1.理解幼儿发展中存在的个体差异,了解个体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教育中的有关问题。

2.了解幼儿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如发育迟缓、肥胖、自闭倾向等。

一、幼儿发展中的差异

我们知道,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无论在身体还是心理方面都存在着发展的共同趋势和规律,但对于每个孩子而言,其发展的速度、优势领域、达成的教育水平都可能是不相同的。

因此,我们发现同一班级中的孩子在发展上有不同表现,有的方面发展差异比较明显,有些方面发展差异不明显,而且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他们在各个方面也出现了更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既有客观方面的,如性别上的、性格上的,也有主观上的,如生活环境、家庭教养方式、教育影响等方面的。

二、幼儿发展中的差异形成的原因

1.性别原因形成的发展差异

出生时女孩在身体和神经系统方面的发展比男性快一些,而男孩比女孩子出生时重一些、长一些,有更加成熟的肌肉,比较大的心脏和肺;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孩在动作技能和力量方面显得更加优越。

一般研究认为女孩在语言方面发展比较早,尤其是在语言流畅方面以及读、写和拼写方面均占优势,而男孩在言语理解、言语推理、词汇方面比女孩强一些;在社会性方面,女孩在一起合作的活动多于男孩,男孩子的侵犯性行为比女孩子多。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由于孩子间有差异,我们在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方法的设计、活动挑战的难度、活动环境与材料的投放、活动时间的控制等,都要注意对象的特点,以满足每一个孩子的选择和需要,给予孩子最大的支持和鼓励。

(2)幼儿园教师以女性为主,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或指导幼儿时,注意语言、形态方面的适度,不能过于女性化。鼓励男孩子在体育活动、游戏中要大胆、勇敢;对于孩子的一些合适的、安全系数比较高的挑战行为,不要总是因为担心意外而去制止;遇到突发事件保持理智,不要尖叫以免吓坏孩子。对一些弟弟小朋友的侵犯行为则要用引导、教育的方式,不可用惩罚或粗暴的方式加以制止。

2.智力原因造成的发展差异

由于智力是个体先天、神经系统发育、后天环境、家长教养方式、教育等多种方式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因此个体在智力上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有些孩子在观察力方面表现强一些,有些孩子在记忆力方面弱一些,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建构方面比较好等。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在幼儿园里,教师对孩子智力表现出的差异要给予适时的关注,发现每个孩子的智力优势,通过教育手段、游戏等发挥长处,并加强对某些不足方面的指导,如有的孩子数概念掌握较慢,教师可以多让他在生活、游戏中进行数活动,获得更多的直接体验和学习的机会。有的孩子观察力弱一些,那我们在游戏中多鼓励参加一些“比眼力”活动,指导孩子观察的方法。另外,教师不可对某些方面表现差的孩子进行“分类定级”或“语言界定”,他们有的可能会是大器晚成,有的还没有很好的开窍。

3.性格的原因造成的差异

幼儿的性格是不一样的,有的比较外向,有的比较内向,有的善于表达与表现,有的比较矜持。因此,由于性格不一样,也造成了他们发展上的差异。有的孩子由于性格开放,善于发现问题,并能提出问题;有的胆小且害羞,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这在某种程度上造就了孩子发展上的差异。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性格特点,解读他们的行为表现。在班级中要有信任、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孩子敢说、敢讲,不可有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思想,这只能放大不同性格的孩子发展上的差异。

(2)教师要做一位善读孩子童心的研究者和指导者,根据孩子性格特点进行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如比较内向的孩子,多让他发言,并给予及时鼓励;比较腼腆的孩子,多给他一些表达表现的机会;缺少耐心的孩子让他多等待一些时间再去做。

4.幼儿学习和行为习惯造成的差异

孩子的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也会造成幼儿发展上的差异,有些孩子做事很细致,坚持性比较好。有些孩子做事情三心二意,只有头没有尾,缺乏学习耐心。这与孩子学习方式和习惯直接相关。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在投放游戏材料或个别化学习材料时,要注意设计一些人数、规则上的限制,以保证活动的有序、顺利进行。尤其是在大班期间,在坚持性方面要对孩子有要求,如每次游戏活动只能选两种,每次活动时间是多少,要做到有头有尾。

(2)老师在活动内容选取、游戏环境创设、个别化学习材料投放时,尤其是大、中班孩子,注意让孩子充分参与,师幼共同布置环境、共同设计材料或游戏规则的设定等。要注意内容有趣、符合幼儿发展的需要或幼儿的关注点,吸引绝大多数孩子的兴趣和学习愿望,减少由于学习方式和行为习惯方面造成的影响。

三、身心发展中的问题或障碍

幼儿在发展过程中,会有一些身心方面的问题与障碍,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一)肥胖症

肥胖症是一种热能代谢障碍,摄入热量超过消耗热量,引起体内脂肪积累过多。一般以体重超过同年龄、同性别、同身高正常儿童均值20%以上称为肥胖。近年来,学前儿童肥胖的发病率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1.病因

(1)多食、少动。摄入热能过多,体力活动过少,是单纯性肥胖引起的主要原因。

(2)遗传因素。父母体重超重,子女也往往肥胖。

(3)内分泌失调。因内分泌功能异常所致的肥胖,常伴有生殖器官发育迟缓、体脂分布特殊等表现,属于继发性肥胖。

(4)精神因素。小儿因受精神创伤或因心理异常,可致食欲亢进,而发生肥胖病。

2.预防

(1)避免过度饮食,特别避免过多进食碳水化合物,尤其是糖果、饼干、甜饮料、油炸食品等。对有肥胖倾向的孩子,更要控制食量,饥饿时让他多吃水果和蔬菜。

(2)鼓励儿童经常参与体力活动,进行体格锻炼。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要配合保健教师、保育员,对肥胖儿进行教育干预。首先,适当控制孩子的饭总量,先喝汤再吃饭。其次,每天除了正常的运动时间外,对肥胖儿要进行适当的另外锻炼,时间为15~25分钟。

(2)教师首先带头尊重肥胖孩子,也教育其他孩子要尊重、容纳肥胖儿,帮助他树立信心,促使孩子配合矫治。其次做好家长工作,对孩子饮食方面多给家长一些食谱、喂养、运动方面的建议。

(3)保健教师和营养师要做好带量平衡分析,对孩子的饭菜要做好粗细、荤素、甜、淡等方面的搭配,减少肥胖儿的发生率。

(二)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是指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顺序异常等现象,一切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的因素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

1.病因

(1)不良饮食习惯或饮食不均衡导致的营养不良。

(2)全身疾病,如慢性心肝肾、内分泌疾病、婴儿期的慢性腹泻等,都易导致儿童全身心发育迟缓。

(3)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

(4)后天营养、家庭环境、教育等方面。

2.预防

(1)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促进幼儿食欲。

(2)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良好的师幼、生生关系,让幼儿在温暖、关爱、平等、信任的环境中成长。

(3)对于矮小症、先天性遗传、代谢性疾病,要结合病情积极治疗。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教师要关心、照顾这些特殊孩子,让他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与关心,尤其矮小症孩子更要注意协同家长做好心理护理工作,避免孩子在集体中产生自卑的心理阴影。

(2)注意孩子良好进餐习惯的养成,创设轻松、安静、愉悦的进餐、午睡环境。

(三)弱视

弱视是指眼球无近视、远视、散光等器质性病变,而其矫正视力仍不能达到正常状态的一种眼疾。

1.病因

(1)屈光不正或屈光参差,可致弱视。

(2)婴幼儿时期,由于多种原因不适当地遮盖某只眼睛,该眼因缺少光刺激,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

(3)斜视也可伴有弱视。

2.预防

早发现早治疗,定期进行视力检查,及时发现弱视,咨询医生,采取治疗。在4岁之前实施治疗,大多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由于弱视不能很好地分辨物体的远近、深浅等,难以完成精细活动。因此,如果在班级里有弱视的孩子,要注意指导;培养用眼卫生好习惯;注意活动材料的安全性。

(四)多动症

多动症是儿童期多动综合征的简称,又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1.症状

(1)注意障碍。这是多动症的主要症状,孩子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分心,做事往往容易半途而废或频繁转换。

(2)活动过多。喜欢干预每件事,不能静坐,入睡过早、难以入睡或睡眠时间短,参加集体活动有困难。

(3)易冲动和学习有困难。做事缺乏思考,不考虑后果,情绪不稳定,出现反抗和攻击行为,由于好动和注意力障碍,情绪波动大等,因而常伴有学习困难。

(4)神经和精神发育异常。他们可出现感知觉和认知障碍,左右分辨困难,有的还会出现语言发育障碍等。他们在动作协调、平衡方面也有障碍,如骑自行车、跳绳等方面也有较大困难。

2.治疗

(1)感觉统合训练。患有多动症的孩子,常在动作技能、语言、社会性等方面比一般孩子发展迟缓,因此需要在感觉统和器械方面给予训练。

(2)心理治疗。需要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辅导,通过心理治疗改善症状。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6岁以上青春期以前的学前儿童。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由于多动症和调皮的孩子在某些行为上有些相似,因此教师要注意:淘气的孩子喜欢动,但目的性强,对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注意力;在陌生的环境中淘气的孩子能约束自己。而多动症的孩子则没有这些特点。

(2)如果班级里有这样的孩子,教师要注意与家长配合,注意观察他们的兴趣,引导幼儿多玩自己喜欢的游戏或玩具。通过鼓励、表扬等手段培养他的注意力和坚持性。在角色游戏中,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不能将这种孩子排斥在外。

(3)切实注意这些孩子的安全,在户外运动、分室活动、游戏时特别注意他们给自己或他人造成伤害。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让他与安静、聪明的孩子坐在一起,并成为好朋友,不要让他坐在靠近门口或易分散注意力的地方。

(五)自闭症

自闭症也称为孤独症,这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会有严重的社交和言语障碍。

1.症状

(1)首先社会性交往方面有严重障碍,他们对一切人表现很冷漠,不能与伙伴建立伙伴关系,喜欢一个人活动。其次他们往往对某些物品表现出兴趣,对其有依恋关系。第三不知道害怕或寻求他人的帮助。

(2)语言交往方面的障碍。很多自闭症幼儿终身有失语症或只能说简单有限的单词,也有些自闭症孩子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五六岁或更久。

(3)他们常常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及活动,重复做同样的肢体动作等。

2.治疗

(1)行为教育法。通过专业人员对其进行一些行为方面的引导或训练。

(2)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针对孩子的需要和兴趣,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诱发学习动机,使患儿自己愿意学习。

(3)反复训练,多次强化。通过有趣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学习和提高自我服务能力。

[对幼儿教育实践的建议]

(1)如果班级中有确诊为自闭症的孩子,教师首先要注意孩子的安全,发动孩子们一起关心和照顾,以免孩子乱吃东西、乱动东西等造成身体伤害。

(2)要建立一个温暖、关爱的班级氛围,让更多的孩子照顾和关心自闭症患儿,其中教师的示范、榜样作用意义重大。

(3)不要当着孩子的面随意地说这个孩子是多动症,那个孩子是自闭症,以免造成孩子受歧视或引发家长的不愉快,导致工作被动。

思考与练习十

●选择题

1.一般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儿童均值______称为肥胖。

①10%

②20%

③30%

④40%

2.对有肥胖倾向的孩子,我们更要控制食量,饥饿时让他多吃______和______。

①饼干 油炸食品

②蔬菜 水果

③粗粮 饼干

④碳水化合物 水果

3.发育迟缓是指幼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______或______等现象。

①发育停顿或发育停滞

②速度放慢或顺序异常

③发育停顿或顺序异常

④发育停滞或顺序异常

4.弱视的最佳治疗期为______之前治疗,大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①2岁

②3岁

③4岁

④5岁

5.以下______条件符合多动症的孩子。

①调皮,多动,但对感兴趣的事物能集中

②做事情缺乏思考,不考虑后果,情绪不稳定,做事从来有头无尾

③在陌生的环境里能约束自己

④精力旺盛,好动,遇到喜欢的事情或事物能安静下来

6.自闭症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下面_______符合自闭症孩子的症状。

①冲动、好动

②社交和言语障碍

③寻求帮助,知道害怕

④动作和平衡方面比较好

●简答题

1.简述自闭症孩子的主要症状。

2.简述多动症孩子的主要症状。

●论述题

论述幼儿发展中的差异有哪些?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第八部分 幼儿园教育科研的几种方法

[考纲聚焦]

掌握观察、谈话、作品分析、实验等基本研究方法,能运用这些方法初步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和教育需求。

一、观察法

1.什么是观察法

观察法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观察研究对象在一定条件下言行和行为的变化,做出详尽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和了解其心理活动的研究方法。这是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2.几种抽样方式

(1)开放式抽样。基本上不限定具体范围,可以做全面的观察,有规律地每日记录学前儿童心理及行为的一切变化。

(2)封闭式抽样。限定一定的观察范围,可以按时间抽样,也可以按事件抽样,这种抽样法使观察目标比较集中,也便于对观察结果作数量控制。

3.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观察者对被观察者儿童的影响。让孩子尽量在观察环境中保持自然的状态,这种观察更真实、更能反映问题。

(2)观察记录要详细、准确、客观。在观察中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要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所以表格的设计非常重要。

二、谈话法

1.什么是谈话法

谈话法是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某种行为或现象的看法和态度。谈话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

附:幼儿在娃娃家里的行为和言语观察记录(小班)

2.几种抽样方式

(1)个别抽样。抽取一定量的幼儿人数,通过谈话了解孩子对某些方面、某个游戏等方面的想法和认识。

(2)性别抽样。按性别抽取一定的幼儿,看不同性别的孩子对某一方面的看法与想法。

3.运用谈话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谈话内容要有目的,按目的展开谈话。

(2)谈话者应有充分的理论准备,熟悉谈话技巧,谈话内容要前后一致。

(3)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能使幼儿理解和回答。

附:幼儿眼中好孩子和对自己的评价的评价标准(大班)

三、实验法

1.什么是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的心理现象的恒定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方法。

2.实验法的种类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两种。前者是在具体的实验室里借助一定的设备和器材进行的实验;后者是在自然的情境中进行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控制的。

3.实验法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自变量:是指实验变量(实验因素或实验因子),是在实验中有计划地设置或改变的因素,它必须有可操作性和可变性。

(2)因变量:它是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引起的结果或造成的影响的因素,是一种结果变量。

(3)无关变量:是指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因而对实验有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是指与自变量无关,与实验目的无关。

4.实验法的操作程序

(1)确立实验课题,并做好论证分析。

(2)建立实验假设,即研究的一种判断与推测。

(3)进行课题实验设计。

(4)按研究步骤实施。

(5)进行资料的分析与处理。

(6)撰写研究总报告。

四、作品分析法

1.什么是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绘画、泥工、建筑、剪纸等手工)去了解孩子的发展。由于幼儿在创造活动过程中往往用语言和表情去辅助和补充作品所不能表达的思考,所以我们在分析孩子作品时,结合孩子的现场辅以观察和实验进行更能掌握孩子的发展。

2.幼儿作品分析法的实施步骤

(1)确立研究目标与主题。

(2)设计作品分析表格项目。

(3)确定观察对象和人数。

(4)结合观察进行现场蹲点记录。

(5)进行分析、统计、整理。

附:幼儿建构作品幼儿对物体结构搭建过程及结果分析(大班)

(续表)

思考与练习十一

●简答题

1.简述观察法的概念及应注意的问题。

2.简述谈话法的概念及应注意的问题。

●论述题

1.论述作品分析法的步骤,请结合步骤来设计一份作品分析法的记录,分析主题可自行拟定。

2.实验法由哪些步骤组成,请进行论述。

思考与练习选择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一

1.① 2.① 3.① 4.② 5.① 6.④ 7.② 8.① 9.② 10.①

思考与练习二

1.④ 2.③ 3.① 4.① 5.③ 6.③ 7.① 8.② 9.④

思考与练习三

1.④ 2.② 3.② 4.① 5.② 6.① 7.① 8.② 9.② 10.④

思考与练习四

1.① 2.① 3.③ 4.① 5.④ 6.① 7.③ 8.④ 9.③ 10.③

思考与练习五

1.① 2.③ 3.④ 4.② 5.① 6.③ 7.② 8.① 9.④ 10.①

思考与练习六

1.① 2.① 3.① 4.① 5.① 6.② 7.① 8.①

思考与练习七

1.② 2.① 3.② 4.① 5.④ 6.② 7.② 8.④ 9.①

思考与练习八

1.③ 2.③ 3.② 4.① 5.① 6.① 7.③ 8.④ 9.② 10.④

思考与练习九

1.② 2.④ 3.① 4.③ 5.① 6.② 7.① 8.② 9.④ 10.②

思考与练习十

1.② 2.② 3.② 4.③ 5.② 6.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