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素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素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部分中,首先,我们来学习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学习掌握幼儿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方法。这里以教学活动为例,来学习和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在教学活动目标设置时,教师可从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表述,使教师活动直接导向教师行为的关注,表述的方式有:“通过_______活动,帮助幼儿掌握_______”。“在_______的操作中,提高幼儿_______”等。

模块六 教育活动的组织和实施

学习导读

在这部分中,首先,我们来学习和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学设计的各个要素,学习掌握幼儿语言、健康、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方法。其次,还要对整合的概念、方法等方面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进行学习与解读。第三,师幼互动方式方面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重点,在活动中如何根据孩子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学习目标

1.学习教学活动设计的主要要素,并能以此来设计教学活动。

2.对五大领域的基本点和教育方法掌握和学习。

3.学习和掌握整合方面的理论和实践解读,并能以整合的观点来设计活动。

考纲聚焦

1.能根据教育目标、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2.掌握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方法。

3.能根据整合各领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进行综合的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

4.能根据活动中幼儿的需要,选择相应的互动方式,调动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5.在活动中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第一部分 教学活动概论

[考纲聚焦]

1.能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年龄特点选择教育内容,确定活动目标、设计教育活动方案。

2.能根据整合各领域教育的意义和方法进行综合的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素

幼儿园一日活动都是课程,每个活动由于领域不同、指向性不同。这里以教学活动为例,来学习和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活动一般包括了背景分析、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反思(活动评价)等主要要素。

(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目标的设计

幼儿园教育目标有显性的目标,也有隐形的目标。对于教学活动而言,教学目标既统整于教育的大目标,也具有该教学活动微观的特定目标,这些目标反映了该集体教学的基本价值和活动性质。

1.设计目标维度一:教师角度出发

在教学活动目标设置时,教师可从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表述,使教师活动直接导向教师行为的关注,表述的方式有:“通过_______活动,帮助幼儿掌握_______”。“在_______的操作中,提高幼儿_______”等。在这类目标制定时,我们选用的词应该是清晰地描述幼儿行为达成指向,而且这种行为应该是能形成的、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实践举例] 大班——数活动“动物朋友住哪里”

例如:(1)通过幼儿的操作与记录,帮助幼儿掌握根据动物的不同特点分类的方法。

(2)幼儿学会用“因为_______所以”的句式来表达自己分类的理由。

2.设计目标维度二:幼儿角度出发

在集体教学活动目标设置时,教师可从幼儿的行为目标进行表述,使教育活动直接导向对幼儿行为的关注,表述的方式有:“能在_______,体会_______”,“了解_______的变化,感知_______”等。在这类目标制定时,选用的词也应该是清晰地描述幼儿发展什么的关键词,而且这种行为词是能观察到的、可测量、可评价的具体行为,例如:“体验”、“感知”、“尝试”、“模仿”等。

[实践举例] 大班——科常活动“我周围的交通工具”

例如:(1)了解不同交通工具的不同特点,知道现代交通工具带给生活的便利。

(2)能用清楚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达乘坐各种交通工具的感受。

(二)幼儿园教学活动内容的选择和组织

教学活动的选择和组织教育活动内容时,内容的来源有的是教师根据孩子发展的需要和学科逻辑、序列,从教材选取预设的,这些内容预设性强,一般为教委批准的教学参考书内容。这些内容比较具体、固定,具有很强的编排逻辑性和科学性,关注幼儿的发展经验和技能。还有些内容是孩子在游戏活动或其他活动中共同关注的一些热点或兴趣生成的,经过教师的加工、扩展进行预设的。

1.预设和生成的概念

(1)预设。是指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幼儿的兴趣以及已有经验,对活动内容、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活动方式等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和安排。教师可以把目标和内容渗透于整个活动过程中,通过教具、学具、提问与回应、归纳与提升、操作与练习等激发和引导幼儿积极与教师互动、材料互动、同伴互动,从而在原有经验上获得进步与提高。

(2)生成。是指幼儿依据自己的兴趣、经验和需要,在与环境和他人交互作用中自主产生的具有发展价值的活动;也指教师在幼儿游戏与其他活动中捕捉到一些有意义的信息、观察到一些有益的活动及时给予关注,对这些生成的信息予以适度的回应,并在可能的基础上,对该活动进一步进行充实和扩展,从而形成又一次的预设性的教学活动。

由此可见,教师要把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促进幼儿有意义的发展为前提,选择内容,实施集体教学活动。

2.教学活动设计的结构

(1)活动名称。活动名称是指一节教学活动的称呼或者说是标题,其特点在于看了名称基本知道这个活动是什么内容。因此,活动名称应该依据孩子的发展需求和年龄特点,从教材中或孩子生成中选取内容,经过教师斟酌后进行确立。

(2)设计意图或设计背景分析。设计意图是指对教学活动的目的、意图进行分析和说明,为什么进行这个活动是它的核心思想。在分析和说明时要立足于幼儿的发展、需求、经验等方面。设计背景是指该活动的来源。一般情况下,如果此活动的来源是幼儿自发生成或教师在观察中发现到的孩子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时,就有必要对活动设计背景进行说明。

(3)目标的设计。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发展,教师要进行目标的设计。目标是活动的灵魂,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点,即这个活动要达到什么育人目的或要求,促进孩子哪些方面的发展。目标的定位首先要基于内容价值点的分析和思考,要求要明确、具体。其次,目标要立足于具体的行为或技能或情感或认知,体现整合性教育的特点。再次,目标是可测量、可评价的,是需要符合该幼儿年龄段特点的。

3.教学准备

教学准备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需要预先设计、安排的场景、教具或孩子使用的操作材料。

4.教学过程的组织概述

首先,在教学活动组织中,有一个基本做法,就是“基本教学法”,即教学过程由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三个环节组成。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对环节有进一步的思考和设计。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是层层推进且有内在联系的。在通常情况下,第一部分是已有经验的激发,目的是为第二部分做准备;第二部分是新经验或新技能的学习或感知部分;第三部分是对第二部分的提升和巩固。

其次,在这三个环节中,提问、回应、小结或梳理都要围绕预设的活动内容与目标,形成整体性的过程结构,这点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活动目标的达成和新经验的掌握。

提问要力求具体、明了,在幼儿回答后,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信息进行现场判断,给予回应。如,是需要进一步追问、反问,帮助幼儿进一步就问题进行探讨还是可以直接进行下一个预设问题。教师在紧扣活动内容进行提问时,要注意问题的量要适宜;问题的难易程度;问题与目标的关系等。

小结或梳理要针对提问需要获得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预设,也需要在预设的基础上将现场捕捉的幼儿回应中有价值的信息有机结合。小结或梳理同样都要围绕目标要求丰富幼儿经验。小结语要具体、明了,体现年龄段特点,让孩子们听得懂。

第三,一般新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多采用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更有利于对教材的分析与活动设计的能力提高。一般三年后的教师,由于经验的丰富和教材分析能力的提高,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更有创新性。但环节一定要体现步步推进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导入。导入就是引导幼儿进入活动需要的状态,即教师以什么的活动方式引入活动,激发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这个环节是整个活动的第一部分。其中要引发幼儿已有经验,为下一环节的教学需要做好准备。一般情况下,教师的导入方式有这么几种:通过简短的话题式讨论、小结为下一环节做准备;在音乐、美术等活动中会采用音乐律动、画作欣赏等方式进行导入;在科学探索、数活动时会就一种科学现场或数现象引发幼儿好奇,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简单讨论导入。在教学技术现代化普及过程中,教师不仅用纯语言导入,有时还需要用视频、课件等辅助,这样的导入更能引发孩子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2)基本部分。这个环节要解决活动中的难点和重点问题,因而其是整个活动内容的核心,是导入部分的推进。这个环节中每一个要素教师在预设时就要思维缜密,设计合理,如提问、回应、梳理、小结、过渡,一切都要有序、有节奏,把握中心内容和活动目标。当然,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将预设有效地进行组织与落实。

(3)活动结束。教师可运用对本次活动所学到的一些经验、方法进行总体性的小结来结束活动,以表明活动告一段落,不再继续了。

(4)活动延伸。如果本活动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延长、拓展,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后续的学习、探索,以巩固经验,这就是活动延伸。一般情况下,教师可以有这么几种方法:一是将与本活动内容有关的活动材料投放到个别化学习(学习型区角活动)中去,让孩子们按自己的兴趣和愿望去学习或探索;二是通过一个问题引导幼儿再去探索一下或收集信息,如在第二天安排一小段时间再与孩子进行回顾和探讨;三是可以请孩子们回家再与家长一起聊一聊、学一学、找一找等,将学习与家庭活动相结合。

(5)活动评价(活动反思)。活动结束后,教师根据目标达成度、师幼互动效果、教育的有效程度等方面进行教育活动反思。这可以使教师学习理性的分析与判断,用客观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教学活动的得与失,积累相关的经验,丰富教学实践,为今后的教育教学提供支持。学做反思型的教师是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幼儿园单一指向性教学活动

现代教育观要求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体现整合观。但有些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单一指向性,如科常活动中的某些科学常识;如数活动的某些概念;运动活动中的某些技能等。在这类活动中,目标指向的单一性要求很强,注重概念的科学准确。

(一)单一指向性教学活动的教育价值

(1)活动特质明显,领域特点针对性强,内容直接,活动过程比较直接,教师直接指导性强,孩子学习的目的明确。

(2)孩子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伴随此类活动的开展容易获得。

(3)此类活动中教师指明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步骤,帮助幼儿获得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师对目标的达成高度关注,及时性效果明显。

(二)单一指向性教育活动的不足

(1)由于此类活动以知识、技能、概念为主要目标,不能从真正意义上满足每个幼儿的兴趣和需要。

(2)这类活动主要关注的是知识、技能、概念的获得,因此较少顾及孩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等。

(3)这类活动由于指向强,教师较少顾及孩子学习的自主性、求异性等。

附:单一指向性教学活动设计举例

我的小手会拍球(中班)

活动目标:初步学习拍球的方法。

教学准备:(1)每人一个皮球。

(2)五角星贴纸。

教学过程:

1.导入

教师:小朋友,这是什么?(皮球)

皮球可以怎么玩?

小结:皮球可以滚、踢,还可以拍皮球。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怎么拍皮球。

2.学拍皮球

(1)教师示范:看一看,老师是怎么拍皮球的。

(2)介绍拍球方法:五指分开,用力拍击皮球,皮球弹上来,再用同样方法拍击。

(3)幼儿人手一球,分散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4)请个别拍得好的幼儿进行示范,教师就动作进行要领讲解。

(5)幼儿再次分散进行练习,教师第二次巡视指导。

(6)拍球比赛:连续拍五个球的幼儿获得一颗五角星;连续拍十个球的幼儿获得两颗五角星。

3.活动小结

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拍球的方法,又学到了新本领。以后我们每天再练一练,看谁拍得又多又好。

[课例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目标指向性只有一个,即学习拍球技能。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幼儿的反复练习来获得拍球技能。活动的过程以教师直接指导为主,活动形式单一。其中,我们没有看到教师对于幼儿学习拍球的非技能因素予以关注,如兴趣、情感、态度或者幼儿之间的互动交流等。

三、幼儿园整合教学活动

随着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工作规程》学习的不断深入和现代教育理念的普及,整合教学已经成为教师的一种常态。

(一)什么是整合

整合是教师根据内容的特点和幼儿发展需要,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或领域的教育目标和内容综合在一个预设活动之中。这种整合是有机的,强调自然流畅,有内在或潜在联系的,不是生搬硬套或机械的整合。

同时,整合也是教师对整体和部分的把握,对各种学科领域要求及关系的平衡。在多种课程要素的关系中考虑“分”与“合”的适度、适量的结合。“分”不是简单的割裂,是侧重,“合”不是机械的整合和拼接,是有机的“融合”。

(二)确立全方位整合观

整合是全方位的:有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活动形式的整合。全方位的整合是一种整体运作,是在大课程观指引下的课程整合实施,即不只是把课程限定在某个狭义的范围内进行。如,它包括了集体性的学习、小组和个别性的探索,集体活动和游戏活动、集体活动和个别学习活动、幼儿发起的活动和教师发起的活动之间的有机联系。

(三)教育目标上的整合

在设计集体教育活动时,依前面所述我们要分析教材,教材中分别指向不同领域或目标要求有哪些?可以做怎样有机地整合?整合点有哪些?比较显性的或隐形的又有哪些?教师带着这些问题与思考设计目标。

[例如] 大班“动物比本领”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对目标的设计如下:

(1)了解一些动物的特殊本领,知道这些特殊本领的用处。

(2)尝试用表格统计的方式记录自己的本领,并能清楚大胆地与同伴交流。

[解读] 在这两条目标中,前一条指向了科常类——探索动物的本领;后一项指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绘画表征(用图画、符号、线条等)。根据这个目标我们可以推测,教师通过这个活动,不仅要完成科学常识的学习要求,还要让幼儿在了解动物本领基础上进行经验迁移,寻找自己的本领,并大胆清楚地表达与表现,以提高语言表达和绘画表征能力。

(四)内容上的整合

集体教学活动内容上的整合是在目标整合的前提下进行的,主要在课程内容打破学科界限,使同一领域不同方面的内容、不同领域的内容之间产生有机联系。

附:整合教育活动设计举例

会动的身体(中班)

活动目标:

1.知道因为有了关节,我们的身体才会动,有探索身体会动的兴趣。

2.喜欢做游戏,尝试观察图片理解游戏玩法。

活动准备:大鼓、PPT、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老师今天带来了一面大鼓,大鼓要和你们一起玩三个游戏,想玩吗?

2.大鼓的三个游戏的玩法就藏在三张图片里,每一张图片代表一种游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第一张图片。

(二)玩游戏

1.游戏一

(1)你们看第一个游戏是什么?(出示PPT)你看懂图片了吗?游戏怎么玩?

追问:你是怎么看懂图片的?

关键:理解画面上的“拍手和敲鼓”的关系。

回应:原来,第一个游戏是听着小鼓的节奏玩拍手的游戏。

(2)游戏:听鼓声拍拍手(教师敲鼓,控制好轻重缓急),幼儿随之变换不同的拍法。

小结:你们的小手真能干,能够跟着小鼓的快、慢、轻、重不同的声音来拍出不同的节奏。

(3)小手除了能够拍一拍,还能做什么动作(观察幼儿动作,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

(4)为什么小手会动(根据幼儿回应随机摸摸手指上的凸起的关节骨头,有意识地玩玩手指,引出手指关节)?

小结:因为每根手指上有小小的关节,所以手指能灵活地动起来。

2.游戏二

(1)第一个游戏顺利地完成了,老师表扬你们了吗?(竖竖大拇指)

(2)出示PPT2,观察引导:这次要玩什么游戏?你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你举的这个游戏可能会有什么规则?

关键:理解画面上的“小木偶跟随敲鼓的节奏摆摆手、走走路”的关系。

回应:你们看得很仔细,这次我们要玩小鼓敲一敲,小木偶来跳舞的游戏。

(3)游戏:听鼓声来跳舞(教师敲鼓,幼儿根据小鼓节奏模仿小木偶的动作)。

(4)说说身体怎么会动呢?它有什么秘密(鼓励幼儿摸一摸自己的身体,引导幼儿找到一些凸起的关节的位置)?

回应:随机丰富大关节、肩关节、膝关节等。

(5)(出示PPT3:小木头人,找一找关节在哪里)

提问:看一看这个小木头人,它有一些什么关节?在哪里?请你找一找,说一说(教师根据幼儿的寻找点击相应的关节部位,该部位呈现出一个红色的记号)。

小结:原来我们每个人的身体上都有很多的关节,有大关节、小关节,有手指关节、肩关节、膝关节,还有(这里可以视现场信息灵活增加)。关节是会动的,因为有了关节,所以我们的身体更灵活(一边说,一边演示)。

3.游戏三

(1)做完了两个游戏,我们还要做几个游戏?

(2)出示PPT3,我们一起来看看要做什么游戏。你怎么会想到是做这个游戏的?

回应:小木偶不仅能跟着鼓声跳舞,还会跟着音乐跳舞呢!

(3)能让小木偶跳舞的音乐一定很有趣,让我们一起来听一听音乐有趣在哪里(欣赏音乐,观察幼儿是否能发现音乐中的特别之处,可以听2遍)?

(4)音乐中节奏停顿的时候,小木偶可以怎么办?

(5)游戏:小木偶跳舞(发现幼儿在游戏时在音乐停顿时的动作表现并给予及时评价)。

(6)怎么让小木偶跳舞更加灵活?

小结:你们的身体很能干,能够跟着音乐表演动作。表演的时候身体中的关节可帮了大忙了,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做出各种各样有趣的动作。

(三)延伸活动

小结:今天真有趣,我们一起认识了身体上有许多关节,知道关节能方便我们做出各种动作,还和小鼓、音乐一起做了好玩的游戏,真有意思。老师会把小鼓放在我们班级里的音乐角里,你们在下午玩个别化游戏的时候去玩一玩,去发现我们身体上还有哪些关节的秘密,好吗?

[课例分析]

在这个活动中,教师的整合性设计非常巧妙,既有探索身体关节的内容,又有观察图片,理解画面的内容。前者指向科常领域,后者指向语言领域。后者为前者更有趣味的探索和发现服务,从目标的整合到内容的整合都没有脱离这节活动的核心要求,就是“知道因为有了关节,我们的身体才会动,有探索身体会动的兴趣”。同时,在这个活动中教师非常自然巧妙地将不同的学习形式和方法有机结合,如音乐律动的整合、听觉游戏、拍手游戏的整合,数活动(三个游戏的思维引导)的整合等。

四、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幼儿园的教学活动组织形式有三种:分别是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

(一)集体活动

集体活动是教师围绕教学计划有目的地进行的预设性教学活动。活动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学习相同的内容。活动过程是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采取集体教学活动的形式,应当根据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学习该内容的特点、水平、经验等来定。事实上,不是所有的教学活动都适合用集体形式,关键在于这个活动必须具备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这个活动上与不上是否一样。”其目的就是通过这个活动促进全班孩子共同的学习和进步。

幼儿园集体活动过多是不宜的,由于幼儿的个别差异的原因,集体活动不能体现每个幼儿发展的需要、兴趣,难以让每个幼儿参与其中。

(二)小组活动

由于集体活动面向全班孩子,难免在活动人数的调控、活动指导的效率、活动内容的选择、幼儿的参与面上受到限制,因此,教师就会采用小组活动来更好地满足孩子们的活动需要。小组活动有几个特点:

第一,可以是教师有计划地安排的(例如:妹妹朋友和弟弟朋友分组学习打蝴蝶结的活动)。

第二,也可以是教师组织引导、幼儿自主开展的(例如:孩子想建构游乐场,教师引导怎么搭建并给予材料、图片等方面的支持)。

第三,还可以完全是孩子自发开展的活动(例如:许多男孩子在操场上自发地玩起分组踢球比赛)。小组活动的特点是更容易体现满足孩子的参与面、选择权以及教师指导的细致性。

在小组活动中,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主,教师的责任更多的是观察了解幼儿,并给予适当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三)个别活动

个别活动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例如:在表演游戏中,由于新道具的投放,两个孩子显得无从下手,这时老师过去进行了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例如:孩子在自由活动期间,他们在相互交流各自从家里带来的玩具;也可以是针对特殊孩子进行的;例如:老师在孩子游戏时间,对顽皮好动的特殊孩子进行坚持性的指导和培养,和他一起耐心地剪剪贴贴制作贺卡;还可以是根据孩子的差异进行的;例如:个别化学习活动,老师根据孩子的差异,投放了各类学习材料,幼儿独立或两人合作进行的学习一种学习活动。(关于个别化学习活动(学习型区角活动,我们将在后面的部分进行介绍)

个别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一般在幼儿自选活动时间进行,教师作为同伴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之中,与个别孩子互动。

五、幼儿园教学常用的主要方法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通常要采用一些常规的、常用的方法进行。这些方法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孩子的年龄特点、已有的经验等进行选取。

1.观察

通过孩子利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去认识所选定的观察对象,是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

[辅助案例] “秋天的树叶”教学活动中,教师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里,用眼睛寻找各种树叶,用手捡拾落叶,用手触摸树叶表面,用手搓搓树叶,从中可以看颜色、叶脉;可以感知落叶缺乏水分的干枯等,获得一些直接经验。随后,教师带孩子们采集了许多树叶,回到教室继续让孩子们观察,这次可以用放大镜更仔细地观察。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让孩子们做粘贴树叶画,通过想象与创作进一步感知秋天树叶的特征。

2.表达

通过孩子的口语将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信息表达出来,培养思维能力,获得语言发展。这种方法是幼儿园所有活动中师幼互动最常用的。表达活动有各种形式,如谈话、讨论、讲解、讲述等。

3.谈话、讨论

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充分尊重幼儿的说法、意见,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

[辅助案例] 如“我们该怎样谢谢妈妈和奶奶”三八节活动前夕,大班的孩子与教师一起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讨论,孩子们发表了各自的看法和想法,最后策划了一个关心妈妈、奶奶的爱心活动:送上一张美丽的自制感恩卡。

4.讲解、讲述

就是运用口头语言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或者将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信息讲出来。前者通常是对孩子们探索活动的要求、步骤、问题解决等的指导,也会组织孩子就自己的探索过程或结论进行简单的表达或解释。后者比较多地运用在语言活动中,如看图讲述、绘本阅读等。

[辅助案例] “哪些东西浮起来”活动中,通过孩子的操作和记录,教师和孩子一起进行了讨论,然后教师用口语的方式讲解了“为什么有的东西是能浮起来的”。

[辅助案例] “小熊请客”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听听小熊说的话、提一些探讨性的问题让幼儿说说来了几个客人,为什么要请客,请客中发生了什么事,怎么解决等。

5.表现

通过孩子的绘画、手工制作、舞蹈、律动、唱歌、表演等活动鼓励幼儿动手动脑动身体,获得表现力的提高。这种方法较多地用于艺术活动。

[辅助案例] “春天来了”教学活动中,教师播放音乐,让孩子们听着音乐想象春天的美景,用肢体表现杨柳飘飘、蝴蝶飞、花儿开的动作;可以让孩子们唱一唱“春天在哪里”的歌;还可以用蜡笔画出春天的花园;用手工纸折美丽的花进行装饰等。

6.实验

通过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进行触摸、摆弄、探索,获得一些认知经验,发现一些科学现象,拓展一些知识点。这类方法一般用在科学活动、数活动。

[辅助案例] “磁铁能吸哪些东西”活动中,教师给孩子许多材料,有回形针、吸铁石、雪花片、木头、玻璃球等材料,让孩子在自己的操作中去探索,并做好记录。

7.游戏操作

是以游戏操作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与学习。

[辅助案例] 如音乐活动“我的小木马”活动中,老师让孩子用自己的小椅子当木马进行有趣的活动,提高活动的兴趣;还可以给每个孩子一根挂历纸卷紧的小棒做小马,让孩子跨在上面进行有节奏地模仿马儿奔跑,培养节奏感。

8.参观

教师根据活动的特点,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教育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的自然界(如公园)、服务机构(如邮局、银行)、社会活动场所(如社区、敬老院等)等去学习的活动。

[辅助案例] 如美工活动“我给爷爷奶奶做感恩卡”活动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拿着做好的卡片到邮局去,通过参观、询问,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尝试,将感恩卡寄送到了爷爷奶奶的家里。

六、幼儿园教学使用的教学准备

针对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使用各种教具,这些教具的辅助使活动更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如实物、多媒体、图书、挂图、照片、自制教具等,这些教具对教学活动效果和积累学习经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实物

最能让幼儿有真实感受的教具,这对幼儿发展来说是最具有价值的与学习环境互动的媒体。

[辅助案例] 在“蔬菜有营养”活动中,教师先期到菜场买回来了许多蔬菜,这些蔬菜颜色不一、样式不一、形状不一、大小不一。孩子们在活动中兴趣很高,看看这个,摸摸那个,闻一闻、比一比,获得直接经验,活动效果非常好。

2.图书

包括故事书、科普图书、习惯培养图书、品德教育图书、数学游戏图书、绘本图书等,可以让孩子观察、讲述、学习等。图书的选择要根据教学的需要以及幼儿年龄特点,且内容要积极(教育意义)、正面(有些图书画的难看、内容不健康)、正确(科普、数概念要准确)。

[辅助案例] 语言活动“逃家小兔”中,教师将大图书放置在移动黑板上,一边引导幼儿观察,一边用手指着图片,逐页规范翻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不仅要听,还要观察、理解和表达。同时,学习正确的阅读方法,培养阅读好习惯。

3.挂图、图片、照片等

这些材料在幼儿园使用的也是比较广泛,可以帮助幼儿对有关事物有比较形象的认识。有些故事活动还需要故事挂图。我们选取挂图或图片时,最好要特征明显、重点突出,而且要根据需要安排是一块黑板上单幅事物的一张图或照片,还是比较性地在同一块黑板上同时出现两张图或照片等。在大班语言活动中,为了保持一个故事情节的完整性,教师也会同时出现四幅连续情节的挂图,以帮助大班幼儿整体观察整个故事的画面。

[辅助案例] 大班活动“认识少数民族”活动中,教师在黑板上同时贴出不同民族的服饰彩色图片,有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让孩子们观察比较。而在小班“认识蝴蝶花”活动中,教师提供了一幅很大的且只有一朵蝴蝶花的照片,让孩子整体观察。

4.多媒体

多媒体技术是孩子很喜欢的一个学习方式,它充分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用于教学活动的优势和特点。其显示出的逼真性、动态性以及可控性是传统教具所不可替代的。常见的多媒体有PPT、flash等。

[辅助案例] 小班“方形奶奶和圆形爷爷”活动中,教师用多媒体PPT展示了这个故事情节,说到方的东西,就点击画面出现方的物品;说的圆就点击圆,出现圆的东西。由于画面逼真、有趣味、有动态,对教学起到极好的辅助作用,孩子们较快地理解了故事,认识了圆形和方形。

5.自制教具

教具制作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教师自制的教具要生动、形象,富有美感,能吸引孩子,为教学服务。

[辅助案例] “马路上的交通”活动中,教师利用废旧材料制作了马路的立体场景,有十字路口、红绿灯、立交桥、各种汽车等,像一个缩小的都市交通。教师让孩子们围在一起,组织他们进行学习讨论。活动后,将这组教具放在游戏区里,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不断对该场景进行扩充,做一些树、花坛、人物等放在里面。

七、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评价

在教学活动设计时,活动评价并没有在过程中呈现。但伴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评价活动就已经开始,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实施以及活动的改进和教师的专业化成长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1.质的描述和量的研究

一般我们在活动中,可以采用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结合起来的方式进行,这会使评价更客观、更全面。前者可以通过对幼儿观察和活动过程的文字描述,来说明活动有效性和目标达成的效果。后者主要是利用科学、客观性的评价手段,对师幼互动频率、幼儿坚持性等方面进行一些数据分析和评价。

2.儿童的发展分析

评价者就活动实施、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情感、能力、经验、活动促进孩子那些有益的发展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进一步强化有益教学、有效教学的思想。

3.教师的专业水平分析

评价者就教师本次活动内容的选择、目标的确立和达成度、互动水平、环境与材料的准备等专业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价,对教师的专业优势、不足及改进提出意见和建议。

八、教学活动中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教学活动在体现专业化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是什么。我们认为,教师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不断优化教与学的互动质量。为此,教师的角色在师幼互动中主要体现为支持者、引导者、倾听者。

1.支持者

支持者是指支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个别差异;支持幼儿主动探究、自主活动;认同幼儿有价值的想法和做法,创设支持幼儿活动的环境等。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强化做一个支持者的理念。

[辅助案例] 孩子们春游以后,长了见识,多了经验。文文就提出要玩“海洋馆”的游戏,因为春游中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了海洋馆,认识了许多海洋生物,还看了潜水员与大鲨鱼的亲密接触和海狮表演。王老师觉得文文的想法很不错,就为孩子们开辟了一个游戏角,提供了一些塑料海洋动物、游泳眼镜、呼啦圈等,孩子们玩起了潜水游戏、训练海狮表演等游戏,开心极了。

2.引导者

引导者是指教师对关注到的孩子兴趣、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解读等方面,并给予适时的、合理的引导。这些引导可以是集体的、可以是小组的,也可以是个别的。

[辅助案例] 在美工游戏中,动手能力比较弱的文文正在用吸管和手工纸做鲜花,做完后她想让这朵花站起来,可试了几次也没有成功。文文眼中满是焦急,眼看就要放弃了,王老师走过去引导道:“你试试雪花片、果冻盒、橡皮泥,看看什么能让花朵站起来。”由于老师的指导,文文用橡皮泥做了土壤让小花站立起来。在讲评活动中,文文自信满满地给大家介绍了自己的做法。

3.倾听者

倾听者是指在一日活动创设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以关怀、接纳的态度倾听幼儿的表达、倾诉,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自主、积极的活动。倾听孩子需要老师放下身段,接近孩子;需要充满耐心,满怀真诚、友善和信任;需要关注每一个孩子,尤其是个别特殊的孩子。

[辅助案例] 在教学活动“我的假期”中,教师让孩子们说说你是怎么样度过长假的,孩子们有的说去旅游了,有的说去动物园了,有的说回老家了。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孩子滔滔不绝,与自己的同伴分享着快乐和趣事,老师一直在听着孩子们的交流,不时地插了一句“快乐吗”、“真有趣”、“我真为你开心”。由于老师的倾听,孩子们的表达非常充分,也较完整,整个活动氛围非常温馨。

思考与练习二十七

●选择题

1.教师在制定教学活动目标时,应从_______角度出发制定。

①教师或幼儿

②既有教师的角度考虑,也有幼儿角度考虑

③只能从教师角度出发

④只能从幼儿角度出发

2.根据活动内容,有些要实施单一性教学活动,你如何理解这种观点?

①全部的课程都应有整合观

②有些课程确实需要单一性教学活动

③集体活动应该是整合性的

④如果是教学活动都应该是整合性的

3.整合教学中哪句话是不对的?

①整合是有机的,有内在联系的

②教师的智慧在整合中体现

③整合中要体现多个领域、多个元素,可以忽略侧重点

④整合中要有全方位整合的意识

4.集体教学活动中以下哪些观点是错误的?

①不是所有的活动都适合进行集体活动

②集体活动过多是不宜的

③集体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

④集体活动不能体现每个孩子的需要和兴趣

5.以下哪种内容应该在小组活动中进行?

①妹妹小朋友如何用手纸

②性别教育

③安全教育

④新歌曲教唱

6.教师针对一些孩子对按物取数方面发展的不足,投放了相关的材料让幼儿探索,这是一种_______活动。

①集体活动

②小组活动

③个别活动

④单一性教学活动

7.你要进行“秋天的落叶”活动,你会用以下哪种方法?

①实验法

②游戏操作

③观察法

④示范法

8.你要进行“沉浮”活动,你会用以下哪种方法?

①实验法

②讲解法

③讲述法

④复述法

9.质的描述一般指的是_______。

①数量描述

②文字描述

③柱形图描述

④饼形图描述

10.量的研究一般指的是_______。

①数据分析

②文字描述

③案例描述

④过程描述

●材料分析题

1.在“鼓上的小米粒”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对于教师提供的大鼓和小鼓感兴趣。中午吃饭时,有个别孩子就模仿老师敲鼓的样子,拿筷子敲击小碗。孩子们觉得这件事很开心,充满了乐趣。老师却非常生气,她对几个敲碗的孩子批评教育。在第二天的角色游戏中,有几位孩子拿着积木敲击小椅子,老师听见了,又过来教育了这些孩子。

请你结合以上材料进行分析,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应该怎么做?

(提示: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兴趣,理解孩子的生成行为,将孩子的兴趣进行预设,开展一次小鼓打击乐的音乐活动,并在个别化学习活动(学习型区角活动)音乐区里放置相关材料让幼儿进行探索)

2.大三班的文文和明明在宝宝医院里吵架了,吵得还比较凶,老师发现把他们两位叫到旁边进行了询问:

文文说:我要挂号他不给我挂,服务一点也不好。

明明说:我看他不排队,前面有两个人在等,他硬是从旁边挤了过来。

文文说:我要挂急诊,应该优先挂号。

明明说:我问他为什么挂急诊,他说他喉咙有点疼,我觉得可以不挂急诊。

文文说:我就是要挂急诊,他就是不肯。

从头到尾这位老师一直在听两位孩子的理由,没有插话,也没有进行任何评价。他们说完后老师让他们继续去玩游戏了。

请你结合以上的材料进行分析,这位老师这样做对吗?如果不对,应该怎么做?

(提示:结合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角色——引导者来进行分析与解答)

●设计题

请以“水”为内容,设计一份具有整合教育观的大班教案。

第二部分 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基本内容和教育方法介绍

[考纲聚焦]

1.掌握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相应的教育方法。

2.在活动中能根据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指导。

幼儿园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的目标、要求、指导要点我们已经在学前教育原理第二部分中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因此,本部分将重点介绍五大领域的基本内容,列举主要的教育方法。

一、幼儿健康领域

(一)幼儿健康领域的基本内容

1.身心状况

主要包括健康的体态、情绪安定愉快、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三大方面。

(1)健康的体态。为幼儿提供营养丰富、健康的饮食;保证幼儿每天睡11~12个小时,每天的午睡时间应达到2小时左右。可根据年龄、季节、个体差异适当调整;注意孩子的站、坐、走的姿态,床铺不宜过软。

(2)情绪安定愉快。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能与同伴分享自己高兴或生气的事,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幼儿发脾气时不硬性压制,等冷静后告诉他什么行为是可接受的;发现幼儿不高兴时,主动问问情况,帮助他们化解消极情绪;在幼儿紧张和害怕时,要给予积极的鼓励和安抚,帮助幼儿克服恐惧心理。

(3)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积极引导幼儿及幼儿家长,要坚持上幼儿园,不断熟悉幼儿园一日生活,熟悉老师、保育员,熟悉同伴,熟悉环境,建立生活规律和良好习惯。每天要保证幼儿的户外活动时间,安排不少于两小时的户外活动,其中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季节交替时要坚持。

2.动作发展

主要包括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身体动作协调、灵敏;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手的动作灵活协调三大方面。

(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身体动作协调、灵敏。教师要利用多种运动器械和活动来发展幼儿身体的平衡能力。如,经常与幼儿做一些摆动、颠簸、旋转的活动,促进其平衡器官机能的发展;鼓励幼儿进行跑跳、钻爬、攀登、投掷、拍球等活动以及跳竹竿、滚铁环等传统体育游戏,发展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对于拍球、跳绳等技能性活动,不要过于要求数量,更不能机械训练。

(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开展丰富多样、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如走、跑、跳、攀、爬等,鼓励幼儿坚持性;日常生活中鼓励幼儿多走路、少坐车;自己上下楼梯,自己背包。

(3)手的动作灵活协调。提供画笔、剪刀、纸张、泥团等工具和材料,让幼儿进行画、剪、折、粘等美工活动提高手的灵活和协调;引导幼儿生活自理或参与家务劳动,发展其手的动作;练习自己用筷子吃饭、扣扣子,帮助妈妈摘菜叶、做面食等;教师在布置角色游戏区时,多提供废旧材料和半成品,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与材料制作。

3.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

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大方面。

(1)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让幼儿保持有规律的生活,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少吃或不吃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合理安排餐点,为幼儿提供营养均衡的膳食。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激发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

(2)具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论幼儿做得好坏都给予适当的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教给幼儿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用手纸的正确方法;提供有利于幼儿生活自理的条件。

(3)具备基本的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供安全的生活环境和必要的保护措施;要把热水瓶、药品、火柴、刀具等物品放到幼儿接触不到的地方;阳台或窗台要有安全保护措施;要使用安全的电源插座等;在公共场所要注意照看好幼儿;幼儿乘车、乘电梯时要有成人带领;不能把幼儿单独留在家里或汽车里;结合生活实际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帮助幼儿了解周围环境中不安全的事物,不做危险的事。

帮助幼儿认识常见的安全标志,如:小心触电、小心有毒、禁止下河游泳、紧急出口等;教给幼儿简单的自救和求救的方法。如:记住自己家庭的住址和电话,父母的姓名和单位,一旦走失时知道向成人求助,并能提供必要信息;遇到火灾或其他紧急情况时,知道要拨打110、120、119等求救电话;可利用图书、音像等材料对幼儿进行逃生和求救方面的教育,并运用游戏方式模拟练习;幼儿园应定期进行火灾、地震等灾害的逃生演习。

(二)幼儿健康领域教育的主要方法

1.讲解法

在小班活动“宝宝要刷牙”中,老师拿了牙齿道具,详细地给孩子讲解了牙齿的功能,然后出示刷牙的步骤图对幼儿进行方法的讲解。

2.示范法

教师在“走过大山和小桥”的运动活动中,与孩子搭好攀爬架、放好凳子后,教师一边说着注意事项,一边自己进行动作示范,先爬上小山,然后两个手臂平衡伸直,慢慢地走过独木桥,接着跳下去,跑步回到队伍最后。

3.行为练习法

在小班“我的小手真干净”活动中,老师先让孩子观察了大班姐姐洗手的多媒体,接着观看了规范的洗手步骤及方法的图片,并把这些图片张贴在洗手池上方,然后教师分组带孩子到盥洗室结合刚才的学习,并按照洗手步骤图进行实际练习。

4.动作练习法

在大班跳绳活动中,教师和几位会跳绳小朋友的示范后,孩子们开始跳绳了,有些个别孩子不会跳,教师选了一位会跳的同伴与他当搭档,进行跳绳动作的练习,经过老师和同伴的多次示范、指导和动作练习,不会跳的孩子也能跳起来,还能跳上几个。

5.情景演示法

在中班“与妈妈走散了怎么办”的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请来了社区民警,教师扮作妈妈,保育员扮演了路人,一位大班的小哥哥扮演了孩子,他们一起情景演示了这位孩子与妈妈走散了以后求助路人帮他打110,向警察叔叔说自己的幼儿园和家长的电话号码、地址。通过生动、富有生活化的情景演示,丰富了孩子今后遇到此类事情后的处理经验。

6.参观法

教师带孩子们到所在区的消防队进行了参观,并邀请了消防队的叔叔们通过多媒体介绍了“如果发生了火灾我们应该怎么办”的教育宣传片段,还通过实物、图片等方式给孩子进行了不去触碰电源插座、不玩打火机、不用火柴去点燃东西等方面的安全教育。

附:幼儿健康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名称:洗手(小班)

设计意图:

这是一个小班幼儿的健康教育活动。对3~4岁的幼儿来说,健康生活的经验还比较缺乏,很多良好的生活习惯正有待于在成人的引导下逐步养成。但是如果老师的教育只是简单空洞的说教,对3岁孩子来说,一定是收效甚微的。

第一环节,活动通过儿歌“我是一个大苹果”,创设了一个有趣的导入情境,以苹果娃娃的形象和口吻与幼儿互动,使幼儿在这个情境中感受到脏手不能拿食物这一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这是3岁幼儿比较乐意接受的形式。

第二环节,老师用放大的规范的洗手步骤图,与幼儿一起说说做做如何把小手洗干净,示范讲解正确的洗手方法,帮助幼儿了解正确的洗手步骤和方法。

第三环节,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请出苹果娃娃来夸奖小朋友洗干净的小手,并在吃吃苹果的过程中让幼儿进一步体验洗净小手吃东西的快乐。

活动目标:

(1)知道吃东西前要洗手,乐意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

(2)体验洗干净小手吃东西的快乐。

活动准备:

拟人化的大苹果;放大的规范的洗手步骤图;小细菌的图片;洗净、切块的苹果。

活动流程:

1.脏手不能拿食物

(1)出示苹果娃娃:谁来了?

(2)苹果娃娃说:“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请你快快去洗手,要是手脏别碰我。”

关键提问:为什么苹果娃娃说:“要是手脏别碰我?”

教师小结,苹果娃娃说:小脏手上有很多看不见的小细菌(出示小细菌的图片),小手脏了拿东西吃会生病,我们要洗干净小手才能吃东西。

2.学洗手

(1)教师:苹果娃娃问:怎么样才能洗干净小手呢?

(2)观察洗手步骤图,结合教师的示范动作,讲解步骤和方法,幼儿模仿动作进行学习。

(重点强调:擦肥皂后要反复搓洗,手心、手背和手指都要洗干净)

(3)幼儿进盥洗室按步骤图洗洗小手,老师观察指导。

3.洗净小手吃苹果

(1)以苹果娃娃的口吻夸奖小朋友的小手真干净。

(2)教师端出洗净切好的苹果,边念儿歌边请幼儿吃:

我是一个大苹果,小朋友们都爱我。

小手洗得真干净,吃块苹果甜又甜。

思考与练习二十八

●材料分析题

在冬天的第六周,中二班连续四天老师没有带孩子外出运动。园长早前说过,冬天外出运动,教师根据天气自行安排时间段,但每天的室外活动不少于1个小时。王老师认为冬天到外面去运动孩子会得感冒,因此她没有带孩子去锻炼。其实,这几天天气尽管冷一些,但阳光很好,中二班的孩子们从窗户玻璃看着外面奔跑和游戏的孩子,满眼的羡慕。你认为王老师做得对吗?请结合幼儿健康领域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

(提示:结合幼儿健康领域中的基本内容“幼儿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角度出发进行分析)

●活动设计题

请结合健康领域的内容,设计小班幼儿练习“走”方面的活动方案。

二、幼儿语言领域

(一)幼儿语言领域的基本内容

1.听与说

主要包括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三大方面。

(1)认真听并能听懂常用语言。多给幼儿提供倾听和交谈的机会。如:经常和幼儿一起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给他们读图书、讲故事等;引导幼儿学会认真倾听。如:要认真听别人(包括幼儿)讲话,为幼儿做出表率;用幼儿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交谈,学听普通话;对幼儿讲话时,注意结合情景使用丰富的、形象化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让幼儿感受语气、语调的作用;如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以比较坚定的语气表示不同意;讲故事时,尽量把故事中的角色用不同声音模仿出来;在表达人物高兴、悲伤的心情时用不同的语气、语调进行表现;根据幼儿的理解水平有意识地使用一些反映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句子;到了大班多讲一些成语,引发幼儿对成语的倾听和理解的兴趣。

(2)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如成人良好的语言示范,语音力求准确,语言表达要清楚、简洁;创设民主的交流氛围,让幼儿充分地说话并体验语言交往的乐趣,如:每天有足够的时间与幼儿交谈,谈论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询问和听取他们对各类事物或一些事件的看法、想法和意见等;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鼓励和支持幼儿与同伴一起玩耍、交谈,相互讲述见闻、趣事或看过的图书、动画片等;对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要给予有意识地指导和培养,如丰富词汇、表达完整、校准语音等;在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要积极为幼儿创造用普通话交流的语言环境。

(3)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注意语言文明,为幼儿做出表率,如:与他人交谈时,认真倾听,使用礼貌用语;幼儿表达意见时,成人可蹲下来,眼睛平视幼儿,耐心听他们把话说完;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语言行为习惯,如:结合情景提醒幼儿一些必要的交流礼节。如对长辈说话要有礼貌,客人来访时要打招呼,得到帮助时要说谢谢等。

提醒幼儿遵守集体生活的语言规则,如要轮流发言,要耐心倾听,不随意打断别人讲话等;提醒幼儿注意公共场所的语言文明,如不大声喧哗。引导幼儿清楚地表达,如:和幼儿讲话时,成人自身的语言、语速、语调要恰当、适宜;当幼儿因为急于表达而说不清楚的时候,提醒他不要着急,慢慢说。

2.阅读和书写准备

主要包括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等方面。

(1)喜欢听故事、看图书。为幼儿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条件。如:提供一定数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富有童趣的图书;提供相对安静的地方,保证幼儿自主阅读;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

经常空出一些时间与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提供童谣、故事和诗歌等不同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图书、磁带、光盘等,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当幼儿遇到感兴趣的事物或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查阅图书资料,让他们感受图书查阅信息的功能,体验从图书中获得信息、寻求答案的乐趣;引导幼儿观察、理解和体会标识、文字符号的用途。如:向幼儿介绍医院、公交车站、公用电话亭、邮局等生活中的常见标识,让他们知道标识可以代表具体事物,懂得标识在生活中的意义;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幼儿感知与体会文字的用途。如买来新玩具时,把说明书上的文字念给幼儿听,了解玩具的玩法;如到超市区选购商品时,看一看商品区的文字,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

(2)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经常和幼儿一起阅读,引导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美。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给幼儿读书时,通过表情、动作和抑扬顿挫的声音传达书中的情绪情感,让幼儿体会作品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引导他们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理解图书的内容。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结合画面讨论故事内容,学习阅读理解的一些方法,如看到画面,可以从画面上的人物、动物、动作、表情、场景等进行故事内容的猜想、联想等;与幼儿一起讨论或回忆书中的故事情节,引导他们有条理地说出故事的大致内容。

在给幼儿读书或讲故事时,可先不告诉名字,让幼儿听完后自己取名字,并说出这样命名的理由;鼓励幼儿自主阅读,并与他人讨论自己在阅读中的发现、体会;在阅读中发展幼儿的想象和创造能力。如,鼓励幼儿依据画面线索讲述故事,大胆推测、想象故事情节的发展,改编故事部分情节或续编故事结尾;鼓励幼儿用故事表演、绘画、泥塑等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图书和故事的理解。鼓励和支持幼儿自编故事,并为自编的故事配上图画,制成图画书等。

(3)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激发书写的愿望。如:准备好供幼儿随时取放的纸、笔等材料,满足幼儿自由涂画、记录的需要;鼓励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或故事画下来并讲给别人听,让幼儿感受和体会这种记录方式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可利用沙地、树枝等自然材料,让孩子进行自由地拨弄,在与自然物的互动中将自己的一些表象记忆表现出来。

把幼儿讲过的事情用文字记录下来,并念给他听,使幼儿知道说的话可以用文字记录下来,从中体会文字的用途;在绘画和游戏中做必要的书写准备,如:通过把虚线画出的图形轮廓连成实线等游戏,促进手眼协调,同时帮助幼儿学习由上至下、由左至右的运笔技能;鼓励幼儿学习书写自己的名字,注意笔画的正确;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握笔姿势,提醒他们写写画画时保持正确姿势。

(二)幼儿语言领域教育的主要方法

1.讲述法

在中班语言活动“猴子学样”中,老师用生动的语言,辅助适当的肢体动作完整地讲述故事。讲完后老师先让孩子们给这个故事取一个名字,有的说叫猴子偷草帽、有的说叫聪明的小猴子等。然后,老师又开始讲了第二遍,再就故事情节中最具戏剧性的内容提出几个问题谈论一下,孩子们对故事的印象得以加深。

2.谈话法

长假后,大班的孩子围坐在一起,与老师和同伴们一起分享着长假期间孩子们的活动。老师用一个话题引出谈话:孩子们,国庆长假,你们都是怎么度过的?随后孩子们围绕话题进行语言交流,教师从中进行随机的指导和调控,如帮助幼儿更好地组织语言,把事情讲清楚;指导幼儿用几句话把事情讲明白,简单明了;指导幼儿用一两个好听的词汇进行描述;指导幼儿把语音说准确等;引导幼儿与同伴互动,补充对某件事情的经验等。

3.朗读法

在小班“我是一只大苹果”活动中,老师一边使用大苹果的手偶,一边绘声绘色、富有拟人化的模仿大苹果的语气和语调给孩子们朗诵儿歌。活动结束后,许多的孩子都能模仿老师的语调进行朗读。

4.提问法

在故事活动“小猪造房子”中,教师出示故事挂图或相关的课件,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用问题进行提问:这是什么地方,有谁,在干什么;发生了什么事,你觉得三只小猪可以怎么办?在提问中根据幼儿的思考和回答教师再进行随机的追问、反问等,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和表达,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梳理和小结,从而进一步将活动的目标、重点、难点加以落实。

5.讨论法

在“能干的绳子”的活动中,教师结合故事内容和幼儿一起讨论了两个问题。粗绳子能帮助小老鼠吗?为什么?细绳子能帮小羊吗?为什么?在同伴讨论、师幼讨论中,孩子们对故事内容中的许多细节有了理解,对于粗细的经验也丰富了。

6.言语示范

礼貌教育“我家来客人了”的活动中,两位老师分别扮演了客人和小主人进行了情景表演,表演中使用了礼貌用语、微笑的表情、礼貌的动作,为幼儿提供了正确模仿的示范。

7.图片讲解

生活活动“我的小手真干净”中,教师将规范的洗手步骤图按顺序和方法对幼儿进行讲解,在语言讲解的同时加以动作辅助。随后请孩子们来说说是怎么洗手的,在孩子们讲的过程中教师再进行随机的细致的讲解和指导。

8.口头练习

小班语言活动“小兔甜嘴巴”中,孩子们听完故事后,老师让五位孩子戴着小猪、小猴、小松鼠、小老虎、小鸡的头饰进行故事表演,将故事中需要记忆的语言进行对话练习。然后再换另外五个孩子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口头练习。

9.语言复述

语言活动“金色的房子”中,有一些描述的语言、对话式的语言需要孩子们进行复述,因为这些语言在故事中反复出现,因此,教师在讲完故事后问问孩子:你听见金色的房子是怎么样,谁能用故事里的话完整地讲出来。根据这样的要求,孩子们在听第二遍故事时就会更仔细地去听这一段话,然后把这段话复述出来,如果有孩子一字不落进行准确复述,说明他倾听、语言模仿力和即兴记忆力都发展得很好。

附:幼儿语言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举例(中班)

活动名称:落叶

设计意图:

秋天来了,落叶缤纷,美丽的落叶,引发了孩子无限的遐想。

根据中班幼儿已经具有了比较丰富的想象力年龄特点,活动设计从欣赏美丽落叶的开始,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想象,描述自己看到的秋叶像什么,为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诗歌学习做好铺垫。

一开始,在课件树叶飘落的氛围里,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诗歌欣赏。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而又童趣盎然的诗歌,通过小动物的视角,又赋予了落叶新的想象,幼儿在诗歌优美的意境里感受了落叶的美、落叶对于小动物的用途,感受了诗歌朗朗上口的语言美。活动的最后部分,通过经验迁移,又给了幼儿更多想象和表达表现的空间。

活动目标:

1.欣赏秋叶的美丽,尝试对秋叶展开想象。

2.有表情地朗诵诗歌,感受诗歌优美、生动、有趣的意境。

活动准备:课件、树叶若干、有捡拾落叶的前期经验

活动过程:

一、欣赏美丽的秋叶

1.这是什么季节的树叶?你从哪里看出来它是秋天的树叶?

2.你喜欢这些美丽的树叶吗?它看起来像什么?

教师小结:秋天的树叶真美,原来它有这么多颜色和外形。有的像……有的像……真有想象力。

二、欣赏诗歌

1.秋风一吹,树上的叶子都飘落到了地上,那么树叶是怎么飘落下来的?(请幼儿做树叶飘落动作)

2.树叶落满了一地,小动物们都等不及要来捡这美丽的落叶了。

3.欣赏诗歌

(1)谁来了?(小蚂蚁)小蚂蚁捡起了一片树叶,可能把它当成了什么?

(2)用诗歌里的话小结:小蚂蚁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渡船。”

(3)谁来了?小老鼠捡起一片树叶,可能当成什么呢?

(4)小结:小老鼠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雨伞。”

(5)有个身上长满刺的小动物来了,猜猜它是谁?小刺猬它会把树叶当成什么呢?

(6)小结:小刺猬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花扇。”

(7)梅花鹿也捡了一片树叶,梅花鹿可能会把树叶当成什么呢?

(8)小结:梅花鹿捡起一片树叶:“这是我的饼干。”

4.完整播放课件,老师有感情地完整朗读让幼儿欣赏。

5.幼儿跟着课件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三、经验迁移

1.秋天的树叶这么美丽,小动物们都把它当成了不同的东西派用处,如果你捡了一片树叶,你会把它当成什么呢?

2.归纳提升幼儿经验。

思考与练习二十九

●材料分析题

王老师给孩子讲故事,故事中小猴和小猪都不小心踩着香蕉皮摔了一跤,过了一会小兔过来了,老师让孩子们猜测将会发生:

文文说:小兔也会摔跤的。

静静说:小兔不会摔跤的,因为它是蹦蹦跳跳走路的。

露露说:小兔不会摔跤的,因为它会把香蕉皮捡起来扔进垃圾筒里。

东东说:小兔会摔跤的,因为它走路很急。

这个时候,老师说:露露说得真好,她猜对了,其他的全部猜错了。

请结合以上情景,分析这位老师做得对吗?并说出你的理由。

(提示:请从保护孩子阅读、听故事的兴趣、保护幼儿想象力角度进行分析)

●活动设计题

请结合有关方法,设计一节中班幼儿“做一个有礼貌的孩子”语言活动方案。

三、幼儿社会领域

(一)幼儿社会领域的基本内容

1.人际交往

主要有:

(1)愿意与人交往。要主动亲近和关心幼儿,经常和他一起游戏或活动,让幼儿感受到与长辈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或师生关系;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体会交往的乐趣;鼓励幼儿参加其他小朋友的游戏,也欢迎他带同伴到家里玩,感受有朋友一起玩的快乐;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戏的机会,鼓励他们自主选择、自由结伴开展活动。

(2)能与同伴友好相处。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鼓励幼儿与别人分享玩具、图书,提醒他注意礼貌;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们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利用相关的图书、故事,引导幼儿懂得什么样的行为受大家欢迎,想要得到别人的接纳应该怎样做;幼儿园应多为幼儿提供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完成的活动,让幼儿在具体活动中体会合作的重要性,学习分工合作的一些方法。引导幼儿关注和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会怎么样的?与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所扮角色的心情,从中学习理解别人;和幼儿一起谈谈他的好朋友,说说喜欢这个朋友的原因,引导他们多发现同伴的优点、长处。

(3)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关注幼儿的活动和表现,善于发现其优点和长处,多给予肯定和表扬;表扬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具体;不要拿幼儿的不足与其他幼儿的优点作简单比较;鼓励幼儿自主决定,独立做事,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如:与幼儿有关的事情要征求他们的意见,即使他们的意见与成人不同,也要认真听,接受他们的合理要求。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或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想法;尽量放手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鼓励幼儿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并注意调整难度,让他们感受经过努力取得的成就感。

(4)关心尊重他人。以身作则,以尊重、关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长辈和其他人。如:经常问候父母,主动做家务。礼貌地对待老年人,如坐车时主动为老人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引导幼儿尊重、关心长辈和身边的其他人,尊重他人的劳动及成果。如:提醒幼儿关心身边的人,如妈妈累了,知道让她安静地休息一会儿;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他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母养育他的辛苦。

结合实际情境,提醒幼儿注意别人的情绪,了解他们的需要,给予适当的关心和帮助;利用购物、看病等机会,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体会这些机构给大家提供的便利和服务,懂得尊重他们的劳动,珍惜劳动成果;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对待差异。如:了解每个人都有各自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可以相互学习;利用民间游戏、传统节日等,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主要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帮助幼儿感知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理解人们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友好相处。

2.社会适应

主要有:

(1)喜欢并适应群体生活。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他们群体活动经验;幼儿园组织活动时,可以经常打破班级的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带大班幼儿参观小学,讲讲小学有趣的活动,唤起他们对小学生活的好奇和向往,为入学做好心理准备。

(2)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严格遵守社会行为规则,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如:尊老爱幼、爱护公共环境,节约水电等;帮助幼儿了解基本行为规则或其他游戏规则,让幼儿体验、理解规则的重要性,学习自觉遵守规则。如:经常和幼儿玩带有规则的游戏,遵守共同约定的游戏规则;利用实际生活情景和图书故事,向幼儿介绍一些必要的社会行为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

让孩子们自己学着制定规则,强化规则制定和遵守规则的行为。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区域活动中,创设情境,让幼儿体会没有规则的不方便,鼓励他们讨论和制定规则并自觉遵守;及时鼓励幼儿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纠正违规行为;教育幼儿要诚实守信。如:对幼儿诚实守信的行为要及时肯定;允许幼儿犯错误,告诉他们做错了改了就好;发现幼儿说谎时,成人要反思是否是因自己对幼儿的要求过高过严造成的;经常给幼儿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并及时给予表扬,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负责的态度。

(3)具有初步的归属感。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们感到长辈是可亲、可近、可信赖的,家庭和幼儿园是温暖的。如:多和孩子一起游戏、谈笑,尽量在家庭和班级中营造温馨的氛围;通过和幼儿一起翻阅照片、讲幼儿成长的故事等,让幼儿感受到家庭和幼儿园的温暖,老师的和蔼可亲,对养育自己的人产生感激之情。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如:幼儿园和班级里的重大事情和计划,请幼儿集体讨论决定。

幼儿园应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萌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运用幼儿喜闻乐见和能够理解的方式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如:和幼儿说一说或在地图上找一找自己家所在的省、市、县名称。利用外出游览收集到的信息资料、电视节目或画报、图片等,向幼儿介绍家乡、祖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著名的建筑、独特的物产等,激发幼儿的自豪感和热爱之情。利用电视节目或参加升旗等活动,向幼儿介绍国旗、国歌以及观看升旗、奏国歌的礼仪。向幼儿介绍反映中国人聪明才智的发明和创造,激发幼儿的民族自豪感。

(二)幼儿社会领域教育的主要方法

1.参观法

在大班“我要上小学”活动中,老师带着班级的孩子到幼儿园最近的小学进行了参观。先让孩子看了小学的课表、参观了小学的教室,与小学二年级的哥哥姐姐进行了一对一交流和谈话,谈话内容有:“你们一天有几节课?”“你们的书包里有什么?”“下课十分钟你们做什么?”等,最后小学校长给孩子们看了小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几个多媒体片段。

2.调查法

大班举行了一次“你帮妈妈做家务吗”,“如果是,你帮着做了哪些家务?”小记者调查活动,孩子们利用废旧塑料瓶做了一个话筒,并和老师一起设计了简单问卷,采访对象为本级组同龄孩子,而且老师对班级孩子进行了分组,第一组采访大二班,第二组采访大三班,第三组采访大四班。在采访之前进行了礼仪教育,采访回来后,孩子们进行了统计,并将自己的统计结果张贴在了教师设计好的“我是小记者小班”栏目中。

3.启发法

文文和青青在建构游戏中为了抢一块大积木吵了起来,而且吵得很厉害。这时老师把他们叫了过去,老师先让文文说原因,然后让青青说原因。然后,老师和两位孩子一起进行讨论。老师没有说谁对谁错,在游戏分享活动中,老师把这个问题拿出来让全体孩子进行讨论,通过引导和分析,启发孩子们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并进行了小结。

4.诱导法

中班在进行“如果我和妈妈走散了怎么办”的活动中,一位老师扮演了路人,一位家长扮演了警察,这时老师诱导孩子们,应该怎样向路人求救?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的办法,老师在不断地诱导孩子可以怎么做才能得到路人的帮助。

5.讲解法

三八节前夕,大班进行了“妈妈的爱真伟大”活动,教师将一位身孕7月的老师请到了班级,讲了讲肚子里的宝宝和怀孕的体会。然后老师给孩子们一边播放宝宝生下来后一直到幼儿园的主要成长片段,一边充满感情地讲解着妈妈其中的快乐和辛苦。孩子们从中感受到了父母对自己的爱。

6.示范法

中班角色游戏活动中,老师看见几个孩子在扮演乘客,这时老师扮演一位老太太上了公共汽车,上车后她看见没有人给她让座。第二天,老师扮演乘客,请另外一个孩子扮演老太太。看见老太太上车了,老师就站起来让座说:“老太太,我给你坐。”这时文文马上也站起来说:“你坐在这里吧”,并用手扶着老奶奶。又过了一天,老师再次扮演老太太,上车后,几个孩子同时站起来给老奶奶让座,老师说:“谢谢你们,你们真是有礼貌、有爱心的小朋友”。

7.模仿法

在音乐活动“洋娃娃和小熊跳舞”中,孩子们要学习跑跳步,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跳,逐渐让孩子们模仿老师的动作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附:幼儿社会领域教育活动设计举例(大班)

活动名称:去藏族朋友家做客

设计意图:

幼儿进入大班后,随着视野的拓展,知识的丰富,幼儿会对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习俗产生好奇和兴趣。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也要求“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中国的少数民族很多,各自的地域文化、生活习俗差异很大,需要老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取适宜的活动素材。

《去藏族朋友家做客》的活动设计,选取了我国各少数民族中一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藏族,活动通过以“去藏族小朋友家做客”的情境为主线,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做客”情境中,感受到藏族人民主要的生活特点和习俗、礼仪,从而萌发幼儿喜欢并尊重少数民族的情感,使幼儿有了一次比较形象而直观的体验。

活动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喜欢藏族,乐意了解藏族的主要生活习俗。

2.在去藏族小朋友家做客的情景中,感知藏族人民待客的礼仪。

活动准备:视频(待客习俗、藏族歌舞)、课件;哈达

活动过程:

一、我国的少数民族

1.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

2.你知道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3.这些少数民族有什么不一样?

教师梳理小结:我们的祖国有55个少数民族,有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苗族、回族(根据幼儿的经验提炼)等,他们生活的地方、生活的习惯和穿的服装都不一样。各个民族都是一家人,快乐地生活在祖国的大家庭里。

二、认识、了解藏族

1.介绍两个小朋友画面,男女各一(出示视频图片):男孩叫格桑,女孩叫卓玛,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去他们的家乡做客。

2.猜猜看,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这两位藏族小朋友的衣服是什么样的?

4.出示中国地图的视频图片:找一找,格桑和卓玛的家在哪里呢?

教师小结:藏族的服饰很特别,男孩的外套只穿一个袖子,头上戴毡帽;女孩穿五彩缤纷的围裙。藏族朋友主要居住在世界上最高的地方——青藏高原。

三、去藏族朋友家做客

1.创设去旅行的情境,教师做导游,一起出发来到藏族朋友家做客。

2.看视频,我们来到了美丽的青藏高原,藏族朋友在大草原上干什么呢?

3.我们到了藏族朋友的家,他们是怎么招待客人的?

4.格桑和卓玛为我们献上了什么?客人来了,为什么要献哈达?他们在献哈达的时候可能会说些什么话?

5.看藏族歌舞视频,藏族朋友在干什么?你喜欢他们的歌舞吗?为什么?

教师梳理小结:藏族人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大草原上,他们以牧羊、牧牛为生。藏族人民热情好客,当有客人来到他们这里,他们会请客人喝青稞酒和酥油茶。当有客人远道而来,还会向他们献上“哈达”,这是藏族人民的一种礼节,表示吉祥如意。藏族朋友能歌善舞,他们的歌舞热情、奔放。

6.鼓励幼儿跟着视频学一学简单的藏族舞蹈动作,感受载歌载舞气氛。

思考与练习三十

●材料分析题

大班的孩子们在操场上进行运动游戏,大二班的文文与大三班的亮亮吵了起来。老师走过去询问情况。

文文说:他抢了我们班的皮球,还把丽丽推了一把。

亮亮说:我就玩一会,马上还给她,她就是不肯。她对我很凶的,还骂我傻瓜。

文文说:他先抢丽丽的皮球,所以丽丽生气了,就骂他了。

……

请结合以上情景,如果你是这位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件事。

(提示:请结合孩子的归属感、孩子的交往技能等方面进行分析)

●活动设计题

请结合有关方法,设计一节大班幼儿的“如何做客人”的礼仪教育方案。

四、幼儿科学领域

(一)幼儿科学领域的基本内容

1.科学探究

主要有:

(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如:为幼儿提供一些有趣的探究工具,放大镜、望远镜、网兜等,带着孩子一起在树林里观察小鸟、树林、蝴蝶、蜜蜂、小花、小草、青苔等,用自己的好奇探究的心理和行动感染和带动幼儿;和幼儿一起发现并分享周围新奇、有趣的事物或现象,一起寻找问题的答案。通过拍照和画图的方式记录、保留和积累有趣的探索与发现;真诚地接纳、多方面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探索行为。如:鼓励并认真对待幼儿的好奇心和各类问题,引导他们猜一猜、想一想,有条件时和幼儿一起做一些简单的调查、简易的探索工具和有趣的小实验。

容忍幼儿因探究而弄脏衣裤、弄乱,甚至破坏物品的行为,可引导他们活动后做好收拾整理;多为幼儿选择一些能操作、多变化、多功能的玩具材料或废旧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幼儿拆拆装装或动手自制玩具。

(2)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记录、分类与统计的能力。如:支持幼儿自发的观察活动,对其发现表示赞赏;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并对事物进行比较性观察和连续观察。引导幼儿在观察和探索的基础上,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概括,如,根据运动方式给动物分类,根据生长环境给植物分类,根据外部特征给物体分类等;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如:鼓励幼儿根据观察或发现提出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或成人提出有探究意义且能激发幼儿兴趣的问题:皮球、轮胎、竹筒等物体滚动时都走直线吗?怎样让橡皮泥球浮在水面上?等等。

支持、引导幼儿学习用适宜的方法探究和解决问题,或为自己的想法搜集证据。如:想知道院子里有多少种植物,可以进行实地调查;想知道球在平地上还是在斜坡上滚得快,可以动手试一试;想证明影子的方向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可以做个小实验进行验证等;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如:和幼儿共同制定调查计划,讨论调查对象、步骤和方法等,也可以和幼儿一起设法用图画、箭头等标识呈现计划;鼓励幼儿用绘画、照相、做标本等办法记录观察和探究的过程与结果,注意记录的表格孩子要能看懂,记录的内容要符合孩子的兴趣和活动目的。通过记录帮助幼儿丰富观察经验、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分享发现。支持幼儿与同伴合作探究与分享交流,引导他们在交流中尝试整理、概括自己探究的成果,体验合作探究和发现的乐趣。如一起讨论和分享自己的问题与发现,一起想办法验证猜测和收集资料。

(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如,和幼儿一起通过户外活动、参观考察、种植和饲养活动,感知生物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以及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的过程;提供幼儿丰富的材料和适宜的工具,支持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探索并感知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尝试进行简单的推理和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关联。如:引导5岁以上幼儿关注和思考动植物的外部特征、习性与生活环境对动植物生存的意义。如兔子的长耳朵具有自我保护的作用;植物种子的形状有助于其传播等。

引导幼儿根据常见物质、材料的特性和物体的结构特点,推测和证实它们的用途。如:有坡度的屋顶有利于雨水流下;不同用途的车辆有不同的结构等。引导幼儿关注和了解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渐懂得热爱、尊重、敬畏自然。如:结合幼儿的生活需要,引导他们体会人与自然、动植物的依赖关系。如:动植物对自己生活的贡献,季节变化与生活的关系,常见灾害性天气给人们生产和生活带来的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和幼儿一起讨论常见科技产品的用途和弊端。如:汽车等交通工具给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对环境的污染等。

2.数学认知

科常方面的目标我们已经在前面的(学前教育原理第三部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中进行了解读,但数方面目标我们没有进行介绍。数活动作为幼儿园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要对其各个阶段的目标熟记在心,按幼儿发展的特点和年龄段给予及时的教育安排和指导。因此,本部分我们对数活动方面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介绍。

(1)各年龄段主要目标及内容:

●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的阶段性目标见表2-1。

表2-1

●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如,参观游览后,和幼儿一起谈论所看到的事物的形状特征,鼓励幼儿产生联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熊猫的身体圆鼓鼓的,全身好像是一个个的圆形组成的;孔雀开屏时尾巴像把大扇子等;和幼儿交谈或读书讲故事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如看图片时和幼儿讨论奥运会场馆为什么叫“鸟巢”等。

引导幼儿感知和体会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数,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各种数所代表的含义。如,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譬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

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等。鼓励幼儿学习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后,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几,是爸爸妈妈的休息日。

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秩序和美,并尝试自己创造出新的排列规律。如:和幼儿一起发现和体会按一定顺序排列的队形整齐有序,人多时按先后顺序排队比较公平等。提供具有重复性旋律和词语的音乐、儿歌和故事,或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瓷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美。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等。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按一定的顺序和规律排列的,如一周七天按照从周一到周日的顺序排列,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轮回等。

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体会数学的用处。如:比赛拍球、跳绳、跳远或投沙包时,可通过数数、测量的方法确定名次。解决幼儿生活中的公平分配问题时,可以采用对应或者计算的方法平均分配。解决春游去哪里玩的问题时,在幼儿充分表达自己想去的地方后,引导他们统计选择不同地点的人数,并根据统计结果做出决定。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的阶段性目标见表2-2。

表2-2

●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

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事物“量”的特征。如,感知常见事物的大小、多少、高矮、粗细等量的特征,学习使用相应的词汇描述这些特征;结合具体事物让幼儿逐渐理解“量”是相对的。如小亮比小明高,但比小强矮;收拾物品时,根据情况,鼓励幼儿按照物体量的特征分类整理。如整理图书时按照大小摆放;结合日常生活,指导幼儿学习通过对应或数数的方式来比较物体的多少。如,鼓励幼儿在一对一配对的过程中发现两组物体的多少。如在给桌子上的每个碗配上勺子时,发现碗和勺多少的不同;鼓励幼儿通过数数比较两样东西的多少;如数数有多少个苹果,多少个梨,判断苹果和梨哪个多。

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景,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如,结合生活需要,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物体,得出物体的总数。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排列形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如鼓励幼儿将一定数量的扣子以不同的形式摆放,体会扣子的数量是不变的。结合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如从球框里拿出几个球和小朋友一起玩等。

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如,游戏中遇到让4个小动物住进两间房子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将5块饼干分给两个小朋友问题时,让幼儿尝试不同的分法,考虑怎么分更公平。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请幼儿想办法解决。购少量物品时,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参与计算和付款的过程等。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的阶段性目标见表2-3。

表2-3

●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

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形体之间建立联系。如:引导幼儿感受生活中各种物品的形状特征,并尝试识别和描述。如感受和识别盘子、桌子、车轮、地砖等物品的形状特征;鼓励和支持幼儿用积木、纸盒、拼板等各种形状材料进行建构游戏或制作活动。如用长方形的纸盒加两个圆形瓶盖制作“汽车”;收拾积木装入盒子时,引导幼儿积木与图形的匹配或者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如两个三角形的积木组合为一个正方形,更方便入盒。

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的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如:请幼儿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如把桌子下面的东西放到窗台上,把花盆放在大树旁边等;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边,邮局在幼儿园的前面;在体育、音乐、舞蹈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和幼儿玩按指令找宝物的游戏。对年龄小的幼儿要求他们按语言指令寻找,对年龄大些的幼儿可要求按照简单的示意图寻找。

(二)幼儿科学领域的基本方法

1.幼儿科常领域的主要方法

(1)观察法。教师在幼儿园班级的种植区里种植了萝卜、土豆、小麦三种植物,每天中午散步的时候总是带孩子们到那里走一走,浇浇水,看一看它们的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发现这些植物每天都有一些新的变化。

(2)实验法。为了更好地理解“沉与浮”,老师给孩子们提供了泡沫板、勺子、积木、木头块等,让孩子在实验中对每个物品沉浮现象进行动手实验、观察并记录。

(3)推论法。早上9点钟,老师带着孩子们到操场上太阳底下相互找影子,并用粉笔画下来。中午餐后散步的时候老师又让孩子们相互找影子并画下来。下午的时候,老师根据上午和中午影子的变化,与孩子们一起讨论:“下午的时候影子应该在哪个方向?”结合孩子已有的经验进行推论。

(4)假设法。在“假如_______,我们会_______”的活动中,老师根据孩子的经验提出了许多假设。如:假如河水受到了污染,我们会喝不到干净的水。然后老师提出了“没有了树”、“空气受到污染”、“没有了蓝天”、“没有了小草”等,让孩子发挥想象力和自己的经验进行假设和结果想象。

(5)参观法。秋天的一天,教师带着孩子们到公园里去观察各类树,观察点主要有树叶颜色、树叶形状、树叶大小、树叶的经脉等,并要求每位孩子采集不同的树叶,回去后制作标本或做美工活动之用。

(6)讲解法。大班的孩子们对汽车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因此大班的教师邀请了一位汽车工程师家长,开着自己的汽车来到幼儿园。先是让孩子们看了汽车的外形,然后探究汽车为什么会开动。家长为了满足孩子的探究愿望,播放了关于汽车发动机的视频资料,并对发动机进行了详细的讲解。

附: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举例

活动名称:潜水艇的秘密(大班)

设计意图:

对动物界一些有趣现象的探究,一直是幼儿感兴趣的活动。进入大班后,随着幼儿知识经验的拓展,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仿生现象引发了幼儿的探索兴趣。《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对大班幼儿提出了“初步了解人们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等相关发展指标。因此,本活动的设计是在幼儿积累、了解了我们生活中一些事物和动物的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探索、发现“潜水艇的秘密”这一活动过程,引发幼儿对生活中的仿生现象作进一步的探究。

活动的第一个环节,老师通过课件,帮助幼儿梳理、回顾了前期学习过程中的关于仿生现象的经验和认知,从而使幼儿知道“仿生”给我们生活带来的方便;第二环节从观察鱼的沉浮入手,发现鱼鳔的作用,从而引出仿生学上一个重要的发明——潜水艇;第三环节通过生动形象的视频播放,介绍了潜水艇潜水的原理,是对幼儿进行一个新经验的传递。三个环节的设计层层展开,又层层递进,不断地激发幼儿去探究、去思考,满足了幼儿的探索和求知愿望。

活动目标:

1.感知人类可以模仿一些动物的特性进行发明创造,对仿生现象有兴趣。

2.简单了解潜水艇和鱼的关系,乐意探究潜水艇潜水的秘密。

活动准备:

视频资料、鱼鳔。幼儿有玩空瓶沉浮的前期经验。

活动过程:

一、交流已有经验

1.前阶段,我们都在研究动物的本领,我们人类模仿动物的本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你知道有哪些(模仿什么动物的本领,发明了什么东西)?

2.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视频图片,如:鸟——飞机 花蝴蝶——迷彩服 壁虎——吸盘

教师梳理、小结:动物的本领真大,我们人类真聪明,模仿动物特有的一些本领发明了很多有用的东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

二、了解鱼鳔

1.观察鱼游:为什么鱼在水里能一会儿浮上来,一会儿潜下去?

2.观察鱼的剖面图:这个像泡泡一样的东西是什么?(鱼鳔)

3.为什么鱼鳔会让鱼在水里浮上来潜下去呢?(当鱼鳔充满空气鱼就浮上来,排出空气鱼就能潜下水)

教师小结:鱼鳔使鱼在水里浮上来,潜下去,自由自在真快乐。

三、了解潜水艇

1.人们模仿鱼的本领,做了一个重要的发明,你猜猜看是什么。

2.为什么潜水艇也能像鱼一样在水里浮上来潜下去呢?

3.看“潜水艇的秘密”视频

教师小结提升:人们模仿鱼身体里的鱼鳔,发明了潜水艇,潜水艇里有个大水箱,当他需要下潜的时候让水箱里装满水,当他需要上浮的时候又将水箱的水排空。这样潜水艇就能潜下去浮上来了。人类真了不起。

四、活动延伸

探索生活中还有哪些是人类根据动物的特点发明的东西。

思考与练习三十一

●材料分析题

在科常活动中,大班老师正在给孩子讲解“好吃的蔬菜和水果”,现场教师提供了许多蔬菜和水果,通过多媒体“蔬菜宝宝和水果宝宝有哪些营养”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告诉孩子它们与我们身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孩子们感到很好奇,讨论氛围效果显著。随着活动的深入,老师开始将活动延伸,将蔬菜、水果与减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老师:我们多吃水果和蔬菜,不要去吃肉,那样会很胖的,特别是妹妹小朋友。

老师:谁能告诉我,还有哪些方面可以减肥?减肥的好处有哪些?

随着延伸的深入,孩子们没有了兴趣,老师提出的问题孩子们没有回应。

请结合以上材料,分析这位老师在这个活动中的适宜性。

(提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不适宜的,结合幼儿科学活动目的在于培养幼儿初步的探究能力和对周围事物、现象的兴趣,这一选题很好,可以减少部分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对蔬菜和水果有一个更客观的认识,但前一部分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而后一部分“关于减肥”不适合幼儿等角度来分析)

●活动设计题

请结合科学领域教育的主要方法,设计符合大班幼儿“沉与浮”的教学活动方案。

2.数教育方面的主要方法

(1)操作法。小班教师用自制材料制作了三种小动物,这三种小动物的嘴巴有三角形、正方形、圆形,老师在下面的盘子里放了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饼干,让幼儿拿着小勺给这些小动物喂饼干。通过幼儿的操作,让幼儿了解和认识这三种图形,并尝试图形匹配。

(2)规则游戏法。大班老师在教室的地面上画了格子,每个格子上写了数字,两个孩子一组通过抛投骰子,按上面的加法总数让孩子跳格,如跳错取消一次抛骰子机会。

(3)分类法。老师在区角里投放了许多物品图片,任务卡上画了三个带有文字和图示的分类图,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观察、分析,将这些物品分门别类地放在相应的分类图里。

(4)讨论法。在“生活中的图形”活动中,老师与孩子们对生活中的常见物体的形状进行了互动讨论,物体涉及建筑、生活用品、玩具等,在讨论中孩子们对各类图形有了认识。活动延伸中讨论了利用不同形状的积木来建造物体。

(5)讲解法。老师在一个有许多口袋的布袋中装了许多小动物,老师说:“我要第二排第二个小动物与我做朋友。”老师讲解后,孩子们对序数词有了了解,模仿着老师的语气,开始说:“我要与第一排的第三位小动物做朋友。”

(6)练习法。老师在“动脑筋”区角活动中,放了不同数量的水果图片,相应的任务卡上有许多小动物要购买的标志,如小熊要三只苹果,小狗要五只苹果,孩子们将这些苹果按需要分配给这些动物。通过练习,对数的分解和运用有了认识。

附:幼儿数学教育活动设计案例

活动名称:东东的用钱计划书(大班)

设计意图:

很偶然的一次,读到了一篇关于国外幼儿园、幼儿家长重视学龄前儿童理财教育的文章,很受启发。结合班级小朋友前期积累的关于“钱”的经验,如:春节后统计自己的压岁钱、用10元钱去超市自主购物等,以及结合大班幼儿10以内数加减法计算的已有经验,可以开展“合理用钱”的教育,因为,“钱”与我们每个人乃至每个小朋友的生活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生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在“东东的用钱计划书”这一活动的设计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一个“帮助东东制定一份用钱计划书”的情境。活动中,教师就如何合理用好10元钱,用10元钱做成三件事:午餐、学习和玩耍,引发了幼儿的思考和探究,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协商、配合,完成制订计划书,帮助东东解决了问题。最后引导幼儿对计划书的合理性展开了讨论和交流。整个活动,对大班孩子来说,既有挑战性,又有情趣性,满足了幼儿的需求。

教学目标:

1.在10元钱款内,尝试制订合理的使用计划,有合理用钱的意识。

2.学习小组合作共同商讨制订计划,帮助东东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为每组幼儿准备记录用的纸、笔、橡皮。

2.生活小区内示意图,设有超市(附各种食品标价图)、儿童乐园(附游乐设施标价图)、东方书报亭(各种儿童杂志标价)。

教学过程:

(一)经验讨论

1.教师出示钱包,提问:

这是什么?里面有什么?钱有什么用?是不是想买什么就可以随意买什么?为什么?

2.讨论:怎样才算合理用钱呢?

教师小结梳理:我们生活中有的钱必须用,有的是可用可不用的,有的钱是不必用的就不用。因此,我们要学会考虑怎样合理用钱。

(二)创设情景

1.介绍情景

星期日早上,东东妈接到公司的电话要去加班,于是他给东东10块钱,让他自己安排上午的活动以及午餐,并要求他制定一份用钱计划书。我们能不能帮东东设计一份合理使用这10元钱的计划,供他参考呢?

2.解读小区示意图及计划书

辅助提问:

●这是东东家居住的小区,你看到有哪些设施?

●你觉得东东一个上午可能会做些什么事?(午餐、学习和玩耍三件事都必须要顾及)

●这是我们帮助东东的用钱计划书,出示表格,问:你们看懂了吗?有什么问题?

(三)制订计划

建议幼儿自主结伴,4~5人为一组,共同商讨计划。

(重点关注幼儿的分工以及能否共同商讨计划;当意见不一致时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四)交流分享

1.各组展示自己的计划:10元钱怎么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2.允许他组提出质疑,各自都能清楚表达自己的理由,当他组提出质疑时,鼓励展示的小组大胆陈述自己的理由。

3.归纳提升

●对用钱的合理性给以赞赏,为帮助东东解决问题而高兴,并对有益的小组合作的经验给以肯定。

●引发幼儿进一步思考:妈妈为什么要东东制定用钱计划书?

●新经验的迁移:我们将成为小学生,那时家长会给我们一些零花钱,我们要合理使用自己的零花钱。

思考与练习三十二

●材料分析题

大班的一位年轻老师在给孩子进行活动“认识左右”,她通过我的左边是谁,我的右边是谁的游戏形式让孩子知道了左右的概念。然后她看看孩子是否掌握了左右进行了巩固练习,她放了几个小动物,然后站在前面让孩子说一说。

老师:我右手拿的是哪个小动物?

幼儿:你右手拿的是小熊。

老师:不对,再看看。

幼儿:你右手拿的就是小熊。

老师:不对,我右手拿的是小狗。

幼儿:老师你左手拿的是小狗,右手拿的是小熊。

请结合以上情景,找出问题出在了哪里。

(提示:我们在面对孩子进行一些动作示范时,一定要使用“镜面教学的方式”进行,即你说右的时候,你应该出左手。请结合这点展开分析)

●活动设计题

请结合小班幼儿数发展的目标,设计一节小班幼儿“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个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能按数取物”活动方案。

五、幼儿艺术教育领域

(一)幼儿艺术领域的基本内容

1.感受与欣赏

主要包括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两大方面。

(1)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如,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景色和好听的声音。经常带幼儿参观园林、名胜古迹等人文景观,讲讲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与幼儿一起讨论和交流对美的感受。

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如,让幼儿观察常见动植物以及其他物体,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等描述它们美的方面,如颜色、形状、形态、线条等。让幼儿倾听和分辨各种声响,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他对音色、强弱、快慢的感受。支持幼儿收集生活和自然中喜欢的物品并和他们一起欣赏。

(2)喜欢欣赏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如,经常让幼儿接触适宜的、各种形式的音乐作品,丰富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和幼儿一起用图画、手工制品等装饰和美化环境;走进电影院看电影,感受画面逼真的效果和环绕音响的效果。利用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的机会,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和捏面人等。

有条件的情况下,带幼儿去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欣赏童话剧、木偶表演、画作等表演活动和艺术作品。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如:理解和尊重幼儿在欣赏艺术作品时的手舞足蹈、即兴模仿等行为。当幼儿主动介绍自己看过的或喜爱的舞蹈、戏曲、绘画或工艺品时,要耐心倾听并给予积极回应和鼓励。

2.表现与创造

主要有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

(1)喜欢进行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提供丰富的便于幼儿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儿进行自主绘画、手工、唱歌、表演等艺术活动;经常和幼儿一起唱歌、表演、绘画、制作,共同分享艺术活动的乐趣。

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如:欣赏和回应幼儿的哼哼唱唱、模仿表演等自发的艺术活动,赞赏他独特的表现方式;在幼儿自主表达创作过程中,不做过多干预或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幼儿,在幼儿需要的时候再给予具体的帮助;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不简单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成人标准来评价;展示幼儿的作品,鼓励幼儿用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品布置环境。

(2)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尊重幼儿自发的表现和创造,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如:鼓励幼儿在生活中仔细观察、体验,为艺术活动积累经验与素材。如,观察不同树种的形态、色彩等。提供丰富的材料,如图书、照片、绘画、音乐作品、废旧材料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适宜自己表现的方式去模仿或创作,成人不做过多要求。

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达;肯定幼儿作品的优点,用赞赏的口吻表达自己对其创作的喜欢和感受,引导其更有兴趣、更富想象创作与表现。如,“你的画用了这么多红颜色,就像过年一样喜庆”、“你扮演的大灰狼声音真像,要是表情再凶一点就更好了”等。

(二)幼儿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

1.环境共创法

教师和幼儿一起结合主题的内容或幼儿关注的热点问题,经过讨论、商议后共同动手进行环境布置,有幼儿的绘画、手工,还有老师装饰的花边等,这里既有教师的审美情趣,也有孩子对美的理解和认识。

2.作品展示法

在教室某个墙面或某一个角落,专门张贴或放置孩子的美术作品或手工创意作品,可以有孩子们每周画的画,可以是孩子们的泥工作品、纸工作品,也可以是玩具搭建的建构作品等。可以是完成的作品,也可以是即将要完成的作品。

3.讲解法

一位小班的老师在给孩子们讲解气球里涂颜色的方法,从上往下,来回均匀地涂抹,注意不要涂在外面,并通过教师自己的示范,一步一步演示和讲解给孩子们看怎么把气球的颜色涂均匀、涂干净。然后,孩子们根据自己喜欢的颜色在给气球涂着颜色。

4.示范法

老师在给孩子们教唱歌曲《我的好妈妈》,老师先完整地唱了一遍,然后让孩子们完整跟唱或重点句跟唱,一边唱一边加上动作进一步示范给孩子看,理解歌词的意思,带着孩子们在情景中学习歌曲。

5.欣赏法

大班老师给孩子们进行了中国京剧服装欣赏活动,通过多媒体的片段,里面有许多精美的京剧服装、头饰、道具,让幼儿了解“生旦净末丑”的代表形象,感受到了京剧中美的元素。

6.操作法

老师带孩子参观公园时让孩子带回了许多树叶,老师鼓励孩子们按自己喜欢的方式美化和装饰树叶,有的在上面涂上了颜色,有的将几片树叶组合粘贴,有的进行树叶印画,有的在上面贴上小贴纸,这些装饰品老师全部陈列在了门口,各有特色,各有美感。

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案例一

活动名称:七星瓢虫(中班)

设计意图:

美术活动中,幼儿常常需要用圆形来表现很多事物,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有限,常常不太敢大胆作画。因此,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进行感知与创作,是中班幼儿喜闻乐见的形式。这个活动,老师借助于幼儿喜欢的瓢虫形象,在“请瓢虫为菜园捉害虫”的有趣情境中展开活动。

基于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老师用自编的“顺口溜”形象地分解、演示了瓢虫的基本画法,很适合中班幼儿的学习,使幼儿能在轻松、有趣的情境中作画。

第三个环节的交流分享,活动设计依然贯穿在“捉害虫”的情境中,让幼儿在“菜园”的背景下,把自己画的瓢虫送入“菜园”,一起看看、比比哪只瓢虫最圆,捉的害虫最多,这样,既充分地引发幼儿互动,又给了幼儿完整的情感体验。

活动目标:

1.尝试大胆地用圆形表现七星瓢虫的外形特征。

2.感受游戏情境中瓢虫捉害虫的快乐。

活动准备:

瓢虫外形的课件,菜园背景图,记号笔蜡笔等美工用品。

活动过程:

(一)情境创设

1.(看课件)来了一位客人,它是谁?

2.你从哪里看出来它是七星瓢虫?我们一起数一数它背上的点。

3.你喜欢七星瓢虫吗?为什么?

教师小结:瓢虫的身上有七个圆点,它不但长得漂亮可爱,还会抓害虫。

4.介绍情景:这片菜园怎么啦?怎么办?

5.请小朋友帮忙送好多的七星瓢虫去捉害虫。

(二)画瓢虫

1.教师用自编儿歌介绍瓢虫的画法并进行示范演示:“我的身体圆溜溜,半圆形儿是我的头。头上触角细又长,六条腿儿有力量。背上七个圆点点,中间一个圆点六个边。”

2.幼儿画瓢虫,教师鼓励幼儿:身体圆圆、点子圆圆,瓢虫才有力气多抓害虫。

3.为瓢虫穿上红底黑点的外衣。

(三)欣赏和分享

1.引导幼儿将自己画好的瓢虫送到“菜园里”(背景图),帮忙捉害虫。

2.对同伴介绍自己的瓢虫,说说它的本领。

3.找找看,哪只瓢虫身体圆圆,点子圆圆,捉的害虫多。

附: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设计案例二(中班)

活动名称:鼓上的小米粒(中班)

设计意图:

《鼓上的小米粒》是一首活泼欢快的歌曲,歌曲借助鼓上物品跳动的高低,使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尝试听辨和表现声音的轻重,从而感受参加音乐活动的快乐。

活动开始部分,老师将各种形象的物品放置鼓上,请幼儿观察鼓震动后他们跳跃的高低变化,使幼儿有了理解物品跳动的高低与打鼓轻重的关系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环节的设计,老师则是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让幼儿尝试根据歌曲中的情境,唱出歌曲的轻重变化,对中班幼儿来说,也是一个适宜的挑战。

用肢体语言来表现自己对歌曲的感受,也是中班幼儿很乐意表现的一种方式。第三环节中幼儿通过扮演鼓上的米粒(娃娃、小动物等),用肢体语言进一步来表现歌曲的轻重变化,无论从活动设计上,还是幼儿的发展上,都是一种递进性的推动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声音和动作的轻重表现小米粒在鼓上的跳跃。

2.感受歌曲欢快的风格,乐意扮演歌曲中的角色。

活动准备:鼓、米粒、动物、娃娃,幼儿有打鼓的前期经验。

活动过程:

(一)我和小鼓做游戏

1.逐一把小米粒、动物、娃娃放在鼓上,观察鼓打得轻、响不同时的变化。

(1)打鼓的时候,小米粒怎么了?

(2)鼓打得轻,小米粒是怎么跳的?打得重又是怎么跳的?

2.鼓励幼儿跟着鼓声的轻重,用动作表现米粒、娃娃或者小动物等在鼓上的跳动。

教师小结:小朋友们扮演的小米粒、动物和娃娃跳得真好,小鼓打得轻,就跳得轻、跳得低;小鼓打得重,就跳得重、跳得高。

(二)欣赏歌曲

1.歌曲好听吗?你觉得哪里好听?

2.小米粒在鼓上是怎么跳动的?我们可以用怎样的声音来表示唱一唱?

3.幼儿跟着音乐唱一唱,根据歌曲内容唱出轻重变化。

教师小结:你们唱的真好听,小鼓打得轻,就唱得轻,小鼓打得重,就唱得重。

(三)幼儿扮演

1.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扮演小米、动物或者娃娃。

2.幼儿跟着音乐跳一跳。

3.教师观察:幼儿跟着音乐中鼓声的轻重,用动作表现米粒、娃娃或者小动物等在鼓上的跳动。

4.简单分享:我扮演了鼓上的谁?我是怎么跳的?

思考与练习三十三

●材料分析题

一位老师给小班孩子们教画圆圈的方法,并用儿歌“蜡笔、蜡笔往前走,不要断、沿着线,我画的圆圈圆又圆”,孩子们拿着老师给的底图开始了画圆圈,嘴里唱着儿歌画着圆圈。过了一会,老师看孩子们的作品,有的孩子画好圆圈后又增加了线条,他说这是气球。有的孩子画了两个直线,告诉老师这是生日蛋糕。老师说:你们先画好圆圈才对,这些东西不要画,圆圈画好了,今后才会画更多的东西。

请结合以上材料,说说你的观点。

(提示:请结合培养孩子有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出发来进行分析)

●活动设计题

结合艺术教育的主要方法,设计一节小班幼儿“我给气球涂颜色”的美术活动方案。

第三部分 学习型区角(个别化学习)活动

幼儿学习型区角活动已经成了幼儿园主要的活动形式之一,它是幼儿个别化学习和探索的一种,也是根据幼儿个体差异进行教育的主要方式。区角活动一般分为学习性区角活动和游戏性区角活动。游戏性区角活动已在前面的游戏活动的指导中进行了阐述,本部分将重点讲解学习性区角活动的基本内容。

一、学习型区角活动(个别化学习)的概念

学习型区角活动是指根据集体活动内容、主题内容、非主题内容、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教师预设活动内容和目标,投放材料和创设环境,幼儿按自己的发展自主选择进行个别化学习的一种形式。

一般说,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不宜过多,而且有些内容也不一定适合进行集体教学活动。因此,学习性区角活动就提供了孩子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和需求来个体建构和学习的机会。

二、学习型区角(活动个别化学习)和游戏性区角活动的区别

区别一:

(1)学习型区角活动是个别化的学习,它有学习和探索的特质,因此这种学习是教师预设的,有计划的,且具有目标指向性。

(2)游戏型区角活动具有游戏特质,教师根据孩子生成、幼儿关注的热点、幼儿社会性发展等方面与孩子一起进行创设的游戏环境,强调孩子的交往、角色扮演等,主要看孩子是否有角色意识、合作与交往水平等方面,目标具有宏观性。

区别二:

(1)在学习型区角活动交流分享中,教师常常围绕着材料投放的目的,以及现场重点观察到的幼儿操作行为来展开,体现了教师一定的预设性。常见的有:美工区、表演区、益智区(数活动为主)、科常区、语言区、建构区、主题区等。讲评时教师常常会提出:“今天你在给小动物送玩具时有哪些发现”、“你在玩沉浮时记录的结果是什么”等问题,幼儿在教师的组织下可以通过交流达到分享、梳理、归纳和提升学习新经验的目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和学习的愿望。

(2)游戏型区角活动的交流可能更多地围绕着孩子扮演角色中发生的游戏情节、遇到的问题或开心事或发现来展开。常见的有:娃娃家、理发店、小吃店、医院、超市、水果店等。讲评时常会提出:“今天你有哪些开心事”、“你做售楼员遇到了什么困难”等,教师的组织没有预设性,幼儿交流的动机、目的、内容都服从于角色体验、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三、学习型区角活动(个别化学习)的注意点

1.关于年龄段

小班幼儿而言,我们不要去强化学习型区角活动和游戏型区角活动的不同性质,让区角活动自然地拥有学习与游戏的双重价值,尤其是小班上学期就显得更重要,在小班下学期可以适当增加一些学习的内容,但区角活动自然地拥有学习与游戏的双重价值原则不变。

中大班而言,我们一定做一个区分,使之更加凸显出个别化学习与游戏的不同价值。

2.关于时间段

对于大中班,我们可以把早上的一段时间进行游戏性区角活动,下午的一段时间进行学习性区角活动。活动时间控制在20~25分钟以内,还有约5分钟左右的讲评或分享时间。

3.关于空间布置

有些幼儿园专门有大型游戏室,其空间布局以游戏性区角活动为主;有些幼儿园教室比较大,教师则划分了不同空间,一个作为游戏性区角活动,一个作为学习性区角活动。有些空间有限的班级,则利用橱柜等方式并列型方式呈现(关于这个问题在前面的游戏指导中也进行了阐述)。

4.关于个体差异

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生活环境、教育背景,存在着个体差异。在活动区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因此在活动区材料的设置上不仅考虑到幼儿的共性,更应该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

附:幼儿个别化学习型区角活动案例(大班)

活动目标:孩子通过实验和探索,发现磁铁在哪些物体上吸附。

材料投放:磁铁若干、各种材质的东西(塑料瓶、瓶子、铝盖等)、自制玩磁铁记录图。

玩法:

1.区别哪些东西是用铁做的;哪些不是用铁做的,并尝试记录观察结果。

2.幼儿两人一组进行竞赛游戏,运用磁铁玩“小猫爬墙”、“升旗杆”。

教师观察重点:能否学会记录不同材料对磁铁的吸附。

分享预设:在玩磁铁时有什么发现?你是怎么记录的?

附:幼儿个别化学习性区角活动案例(中班)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与比较,培养孩子按类别分类的能力。

材料:幼儿和老师一起收集来的各种各样的卡片(物品类、动物类等)

玩法:

通过对卡片图案的观察与分析,将相同类型的卡片放在不同的表格内进行分类。

教师观察重点:幼儿能否根据卡片的功能将卡片分门别类。

分享预设:你有几种分类的方法?

思考与练习三十四

●材料分析题

一位大班老师通过集体活动的形式,生动地给孩子学习了序数词第一、第二,……然后结合以前的学习经验,在第二个环节中与孩子一起讨论和互动,增加了第一排的中间,第二排的右边,第三排的左边,幼儿活动兴趣非常浓厚。这个时候此活动进行了25分钟,老师又进行了活动延伸:让每个孩子在自己的座位上设计一张电影院的门票,给电影院的小动物们安排座位,这个时候有几个孩子要上厕所,有几个孩子要求去喝水,活动一直进行了40分钟。

请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位老师的活动延伸如何做得更好,提出你的观点。

(大班上课时间不超过20~25分钟,将有些集体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孩子感兴趣的内容延伸于学习型区角活动中效果更好等角度分析)

●活动设计题

请结合秋天季节,设计中班幼儿在美工区中,如何利用收集来的树叶,美化环境和装饰树叶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方案,本方案兼顾孩子的不同表现方式和个体差异。

思考与练习选择题答案

思考与练习二十七

1.① 2.② 3.③ 4.③ 5.① 6.③ 7.③ 8.① 9.② 10.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