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学反思概说

教学反思概说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精心总结的教学反思,可以为写作优秀的教学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行为。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指借助于现场听课、他人课例录像或他人写的课例,结合自己教学经验

第六章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再思考与研究,对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和纠正,对自己在教学中取得的经验进行总结和整理,运用教学标准检验自己、充实自己,并重新对教学进行设计的过程。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学者波斯纳(Posner,1989)将教师的成长与其对自己经验的反思结合起来,并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1]这意味着,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光有经验的积累是不够的,还须对自己的经验进行剖析和研究。

第一节 教学反思概说

国内外很多研究者在研究了专家型教师与新手教师之间的差距后,认为只靠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的训练无法完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而反思可以说是新手教师成长、成熟并最终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一座桥梁。

一、教学反思的重要意义

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教书育人,是我们当教师的责任。教什么样的书,育什么样的人,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古人是讲究反思的。早在春秋时代,孔子的弟子曾子,就倡导“每日三省吾身”,已传诵千古。我们教师也是这样,经常琢磨琢磨,你的课堂会有难以预料的精彩;经常反思反思,你会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所以,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一个青年教师,认真写三年教案(不是抄袭别人的),未必成为优秀的教师;而认真写三年教学札记,一定会写出自己思想来,说不定还会写出一个教育专家来。”这是真理。

时代不同了,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充电”,完善自我,否则的话,将被课堂和学生所淘汰。就好像现在人都骑上电动车了,你还骑着“大金鹿”,不但速度跟不上,还影响美观。严重的话,还会影响精神状态和生活质量。

课堂是我们每天生命的最重要部分。它是我们充满生命力的“源头活水”。当有一天,我们彻底离开了课堂,生命也将随之暗淡,“镜中衰鬓已先秋”,恐怕那时只能是一番慨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一花一草一世界,一叶一树一菩提。”一滴水照样能折射出一个海洋。因此,通过小小的教学反思,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教育观、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等等,当然还有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那么,怎样写教学反思呢?简单地说,就是从不同侧面,思考课堂中的“是非成败”。或总结教训,或探索方法,或提炼思想,或给人启迪。学以致用,贵在创新,切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将永远不会到达理想的彼岸。

有道是,教师的水平是练出来的;是上出来的、说出来的、反思出来的;否则,我们只长教龄,不长水平。

成功,只属于勤劳的人们。让我们在反思中不断成长,让我们的课堂充满灵性和激情!

综上所述,可见教学反思具有如下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纠正偏差

从教师自身角度看,每位教师都有备好课上好课的愿望。然而,无论我们备课多么充分,都有可能出现不完美的地方,甚至某种失误。

记得于永正老师在他的教学反思《“一桶水”不够用》中讲了这样的一件事:他在执教《燕子》一课时,一个学生问:“燕子在水面上飞为什么要用剪尾或翼尖沾水呢?”于老师根据事先备课时请教生物老师的说法,回答道:“燕子沾水是使它在吃浮在水面上的飞虫、小鱼虾时,保持身体平衡……”没想到有学生反驳道:“燕子不吃鱼虾,专吃飞虫。”后来,于老师专门查了《辞海》,证明学生说的是对的。通过这件事,于老师反思道:上课前我觉得是有把握的,因为教材掌握得差不多了,该查的查了;该请教的,请教了,“一桶水”已经“满”了。谁知,还是不够用。看来,老师是要不断学习的。[2]

于老师的反思案例告诉我们:通过反思,我们不但能及时纠正教学中的偏差,还能够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以便扬长避短,加深对教学的理解,取得进步。

(二)有利于学法指导

成功的学习依赖于正确的方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基于学的法子”。教师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要研究学生为何学习,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学会适应学生,从而让学生明白该学什么和应该怎样学习,并学会独立学习。比如学生写作文是件头疼事,主要原因是没有题材可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么怎么解决“米”的问题呢?某教师创办的“班级快播”10分钟是个好办法,深受孩子们喜爱。他们人人都是“撰稿人”,轮流做“播音员”“编辑”;至于内容,家事、校事、国事、天下事皆可关心,写景状物、四季风情、晨钟暮鼓、风霜雪雨皆可入文。“班级快播”实行了不到两个月,效果凸显起来,孩子有话可说了,表达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了。实践表明,只有经常深刻反思,才能不断解决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做学生的知心人,才能有效地指导他们一步步走向成功。

(三)有利于教师水平的提高

首先是业务水平的提高。一节课是短暂的,但教师的教学生涯是漫长的。若干年之后,教师很难记起当年的教学情况,只有勤于笔耕,及时捕捉信息,并把它记录下来,宝贵经验才会永久保存。“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道理是一样的。一篇篇的教学反思,日积月累,从量变到质变,一定会汇聚成一条思想的“大河”,从而使你的业务水平不断成熟,臻于完美。

其次为教研水平的提高。要迎接21世纪教育发展的需要,教师就要努力把自己从经验型教师转变为研究型、学者型教师。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一个研究、提炼、升华的过程,它使我们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得出新的教学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教学理论,从而提高自身素质。精心总结的教学反思,可以为写作优秀的教学论文奠定一定的基础。

还有育人水平的提高。人性是教育的立身之本,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终点,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批评学生时,可能会遭到学生的顶撞,若处理不当,可能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会影响到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更为严重的是,不当的指责会毁灭学生远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所以,通过写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反思自己课堂上的一言一行,理智地分析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课堂教学反思的类型

教学反思的对象是教学行为。教师通过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首先,从反思的对象来分,教学反思包括对教师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和对学生怎样学的反思。

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历程、一堂课全部的反思或重点部分的反思。它包括对教学理念、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进行全面或专题的反思。

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是指借助于现场听课、他人课例录像或他人写的课例,结合自己教学经验与主张,对照课程标准及被公认的正确的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反思。以期吸收他人之长,达到改进自己教学之目的。

对学生怎样学习的反思,是指我们在课堂反思的时候,要重点反思学生是否使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习惯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实际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应该成为我们教学反思的重点。

其次,从反思的范围来分,按照从大到小的范围可分为教育历程的反思、年度或学期课堂教学反思、单元课堂教学反思、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和一节课某些(某个)片段的反思。其中,后两项是课堂教学反思经常使用的。

第三,按布鲁巴赫理论来分。

美国学者布鲁巴赫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实践中反思;二是对实践反思;三是为实践反思。[3]“在实践中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之中,在教学过程中意外情况不断发生,需要教师随时做出反思并作出行为调整;“对实践反思”是指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需要对教学目标以及根据这一目标选定的教学策略做出评价和判断;“为实践反思”是指通过实践中反思与实践后反思最终形成的超前反思,使教师拥有预测未来的意识与能力。根据布鲁巴赫的理论,我们可以把教学也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进行反思。这样的反思效果会达到最优化,但从实际考虑,我们通常只可能把大部分精力放到课后教学反思上。

三、课堂教学反思的内容

下面我们重点谈谈课后反思的内容。

课后反思,是指一堂课完成之后,教师静下心来对本堂课的各方面情况全面地或有针对性地进行反思。包括这堂课的成败得失、如何改进和更完善的教学设想等。

其一为全面课后反思。主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进行反思。教的方面包括教学理念的体现情况、教材处理情况、教学方式方法是否有效、课堂氛围是否融洽等;学的方面包括学生的自主性是否调动起来、学生的参与度如何、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等。教师应该“以学思教”,主要是通过反思学生的学习效果,来判断一堂课的成败得失。

其二为片段课后反思。所谓片段课后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集中精力对某一或多处有典型意义的教学片段进行重点反思。这种反思针对性强,更容易操作。例如,教《石榴》一课时,可这样处理“红白相间”一词:先让学生查字典弄清意思,然后拿出石榴让学生具体看看石榴红红的籽儿是怎样被白的隔膜隔开的情景;最后让大家观察一下他们穿的衣服,用“红白相间”说一句话。针对这一教学片段,授课者这样反思的:从学生最后说的句子来看,这一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设计比较成功。先是看字典里的意思,比较抽象,然后看看石榴子儿是怎样“红白相间”,学生已经明白了。那为什么还要观察实际,用其说话呢?因为注意到了“最新课标”与2001年课标相比较,有一处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不再有2001年课标里同样一句话里“理解”二字。何以使然?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过分重视理解,而忽视了运用。理解了不一定会运用,而会运用一定是较彻底的理解。

其三为专题课后反思。所谓专题课后反思,就是选择教学中某一个难点问题进行的深入的思考和研究。反思者一般根据自己、他人,特别是名师的课堂,对相关问题进行观察、分析比较,然后联系理论,得出结论,以利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比如,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主题反思;如何指导学生修改作文进行专题反思等。

其四为案例课后反思。所谓案例课后反思,是指围绕着学生的学习案例进行反思。即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偶发事件、有意或无意发现某位学生典型的学习故事、独特的学习方法、感人的学习案例进行反思。其意义在于帮助教师积累典型的教学案例以及从中受到启迪,不断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艺术。[4]

第二节 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课堂反思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为不同的种类,本节中,我们举几个不同的案例进行分析,以求“解剖麻雀”。

一、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

【案例】

遗憾也是一种美丽

山东省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安城第一联校 崔增

《小鹰学飞》是一篇经典的课文,一个童话式的故事,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富,读起来朗朗上口。我很喜欢,也愿意与学生一起分享学习的快乐。为此,我在课前阅读了很多相关的资料,精心设计了教案,辅助以相应的教学手段,更以全新的课程理念贯穿整个课堂,课堂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进行。教师、学生、课文三者之间有了情感的共鸣和沟通,学生所燃起的智慧的火花一次又一次地感染着我。

为了让学生更形象地体会文中的内容,小鹰每飞高一次,我就用简笔画画出相应的景物。如先画一棵树,再画一座大山,接着擦掉大树,把大山改小,就造成了“大树看不见了,大山也变得矮小了”的效果,最后又画了两朵白云以及白云上面的鹰。学生很喜欢这种方法,因此课堂气氛就热闹了起来,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一个又一个灵感使学生的回答妙语如珠,使我倍受感动,身心完全融入了课堂。

可是正如一句老话说的: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我在回味那些精彩的片段时,又一次感受到了其中的遗憾。在理解“渐渐”一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用“渐渐”说一句话,在短暂的思考后,学生争先恐后。其中有一个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说:“老师们都老了。”哗!教室里一片笑声,他竟然忘记用上“渐渐”。这也许是胆怯的原因,他在笑声中坐下,脸有些发红。我鼓励他:“你能用上‘渐渐’再说一下这句话吗?”“老师渐渐变老了”。同学们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当时我觉得这样处理就很完美了,现在想来,还是太危险,在多变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语文的工具性,没有捕捉到这句话向老师传递的情感交流的信号。是呀!老师渐渐老了,他注意到了这些,如果我当时反应快一些,应该这样接下去,“你也渐渐长大了,懂事了!”

遗憾不能弥补过去的不足,却可以在反思中不断完善。现在和将来那充满人文色彩的理想的课堂教学,不就是在一次次的遗憾中生成的吗?

遗憾也是一种美丽!

【分析】

本篇教学反思从反思对象来看,属于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从反思的内容来看,属于片段课后反思。

本文作者先是讲述自己运用简笔画,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他们个个“热情高涨”“妙语如珠”,这是本课成功之处;接着,作者写了具体引导一个平时很少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用“渐渐”一词造句的经过,并指出了没有及时和学生“对话”,这是本课教学的遗憾之处。通过教学反思,崔老师至少认识到自己的三处得失:使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如简笔画),效果好;要关注学困生,不让任何一个孩子掉队;工具性和人文性要统一起来,这是语文教学的特点。“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通过崔老师对自己反思的这面镜子,我们也能学到很多——除了她的三处得失,更多的是她不但教学理念新,而且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天有不测风云。”课堂教学亦如此。一堂课下来,可能超乎预料的顺利,或因教师一句幽默奇妙的导语而使课堂气氛空前活跃,或因教师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令故事情趣大增,或因一种新教法的采用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相反地,有的课却不尽如人意。或因讲得过多而使学生兴趣全无,或因一个环节的遗漏或疏忽而谬之千里,学生收获甚少。此时,我们不仅要实事求是记下成功与失败,更主要的是要由“果”探“因”——成功何以成功,怎样发扬光大;失败何以失败,想出对策,避免以后走弯路。

二、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

【案例】

语文课,要让学生学会“三问”[5]

(一)

同事李老师参加区优质课评选。他执教的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课堂上,他循循善诱,读书很充分。其中有两个环节,我印象很深刻。

一是“临终相托”环节中,李老师让一些学生扮演“父亲”司马谈,当读到“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平生想要完成的史书哇!”一句时,强烈愿望溢于言表。一些学生扮演“儿子”司马迁,泣接重托,生离死别,学生进入情境,读得荡气回肠。

另一个环节,是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当时司马迁悲愤的心情,李老师给学生补充了“司马迁替李陵辩护”和“司马迁遭受宫刑”两方面的内容。李老师让学生把自己当作司马迁,说说你此时此刻的感受,体会这无辜之酷刑给司马迁所造成的致命打击。然后再让学生读一读“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这些句子,体会司马迁忍辱负重、不忘父亲重托的情怀。

评委齐夸李老师引导学生读书读得充分,在“课堂教学”一栏(此项占90分)上都给打了较高的分数。

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来,到最后算总分的时候,李老师却名落孙山。李老师实在想不明白,去问个究竟。原来,在课堂最后五分钟,评委老师出了一个题:课文中哪些地方突出表现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本是课后的第四题。课堂上,学生只注意读书了,没有注意它,所以就无从回答了。这项课后测试占10分之重,而学生只得了2分。

原来,失分在此。即:李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只关注学生读书了,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疑问。

(二)

李老师认识到自己对“读书”理解偏了,该怎样做才能使语文课更高效些、生动些呢?

我们仔细钻研了教材,翻阅了一些资料。这一看,你别说,还真看出了一些门道。

不妨从课题开始质疑。因为“学起于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还是《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一课,如何进行课题质疑呢?我请几个同学“小试牛刀”!

师:从课题中你知道些什么?

生:司马迁——司马,是复姓,文学家、史学家。

生:《史记》——一本巨著。

生:课文写的是司马迁写史记的故事。

师:读了题目后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发愤是什么意思?

生: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生: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生:《史记》是一本怎样的书?

李老师高兴地说:“按照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思路就很清楚了呀!”“更关键的是,学生知道该如何学习这篇课文了,自主性就体现出来了。”我补充道。李老师听了连连点头,并愿意按这个思路再讲一讲。

这是第一次问,目的是激起学习兴趣,激起探究欲望。

(三)

老师按照我们商定的思路授课,一切正如我们所料,学生学起来非常主动。

在精读课文过程中,他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很快,几个难点就被学生一一突破了。

如: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

学生通过读书,把此问题总结如下:崇英雄精神、遵父亲的嘱托、担史官的责任、对历史的热爱。

又如: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

学生又总结如下:(1)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来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的资料。(2)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课后,李老师对我说:“刘老师,这次既重视读书,又注意解决难点了。再到区里讲课就不成问题了吧?”我笑笑说:“你说得很好,还有一点你做得更好,值得佩服!”

“哪一点呢?愿闻其详。”

“上次,是你主动给学生补充了‘司马迁替李陵辩护’和‘司马迁遭受宫刑’两方面的内容,而这次你是等学生提出这个问题之后,才给他们补

充的。”

“虽然前后两次补充的内容一样,但是后一次却有质的变化。第一次,有‘水到土掩’的感觉,学生只是被动地听,而第二次,是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碰到了‘钉子’,急切渴求知识的时候,你才娓娓道来。正如久旱之禾苗,恰逢润物之甘霖啊!”

李老师接着说:“您说得对。这次让学生寻找问题,找着找着,学生找到感觉了。他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能感觉得到,而且从没有如此明亮过。”

“我觉得你达到了一个境界,即孔夫子说的‘不愤不悱,不启不发’。说的就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开导他。”

“不敢不敢,我只是朝这个方向努力!”李老师谦虚地说。

这是第二次问,是学中问。这次目的是以问促读,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当然,教师要引导、启发学生去问,而不是老师去问。

(四)

李老师说:“问题都弄明白了,书也达到读得有感情的程度了,是不是这堂课也该结束了?”

我没有回答,请他到我的课堂来看一看。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史记》中的哪些故事?

生:《负荆请罪》《四面楚歌》……

师:我给大家讲一个《指鹿为马》的故事。(故事略)

(孩子们听得很仔细。讲完之后,他们都想让我再讲。看到火候已到,我说:“《史记》里像这样精彩的故事多着呢!课堂上时间有限,大家在课下读,一个月之后,我们开个《史记》故事会,怎么样?”学生群情激奋!)

师:大家想,如果没有《史记》这部辉煌巨著,将会怎么样?

生:历史不会被记下来。

师:对了,如果没有《史记》,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将会出现很多空白,不曾记录。一篇篇精彩的故事,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将不复存在。请记住: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可怕的。所以我们要永远记住——司马迁,还要记住他的名言——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敢说,通过如此“对话”,学生对《史记》的价值以及对司马迁,会有更高更新的认识。而对于这堂课来说,其价值是激起了学生继续探索的兴趣,这个意义是深远的。在课堂上,不是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而是让学生带着更多的疑问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样,就和国外教育接轨了。

这是第三问,目的是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去探索。

(五)

当前的语文课,有两种倾向:一个倾向是“满堂问”,学生疲于回答问题,语文课成了解决问题课,语文味越来越淡了;另一个倾向是“满堂读”,学生为了读而读,以至于“读你千遍不厌倦”,缺少层次和深度,缺少思考的过程。如何让学生主动起来呢?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解决问题,就是一条很有效的途径。当然,是在读中发现疑难,又在读中感悟理解、解决疑难。

语文课,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三问”,即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相信学生会在“问”中找到兴趣,在“问”中学会思考,在“问”中变得主动,在“问”中产生创新的火花。

【分析】

本篇教学反思从反思对象来看,属于对他人课堂教学的反思;从反思的内容来看,属于专题课后反思,即对课后问题(难点问题)如何突破方面,进行深刻的反思和研究。

作者首先从同事李老师“出师未捷”,寻到原因——“只关注学生读书了,没有关注到学生的疑问”;接着他们深入研究——如何改进这堂课的教学,并且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在你来我往的课堂上检验效果;最后,总结出非常重要的结论——语文课,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三问”,即课前问、课中问、课后问。

这篇教学反思,作者主要是针对“失败”的课堂进行的深刻的剖析和反思。可贵之处是,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另外,本教学反思在写法上思路清晰,娓娓道来,层次分明,似行云流水,值得借鉴。

三、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

【案例】

“老师是一只青蛙”[6]

那是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了,不同的是有许多老师来听课。

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以前,每学完这篇课文,我都要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和写话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今天我将又一次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了,将会怎样呢?

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连忙向小鸟求救。王婉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望不到边的田

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感慨:“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好啊!”听课老师都被她的话逗乐了,我也没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的这么恰当。

张雨是新来我班的学生,我看到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他的名。他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他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到“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想的和说的写出来。

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口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正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看呆了,这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它急忙往回赶,又跳到了井里,还是井里好,井里安全啊!

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井里又有什么不好呢?可我却没有给他一个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可我竟然说他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跳出来的恰是自以为是的我自己!收起笑,我在张雨作业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分析】

本篇教学反思从反思对象来看,属于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从反思的内容来看,属于案例课后反思,即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偶发事件(人家都说跳出井口能看到精彩的世界,而张雨却反其道而为之,偏偏愿做“井底之蛙”)进行反思。

本来一帆风顺的课堂,却风云突变。学生斗胆说出不符合正统的话来,这还了得,于是孙老师马上用自己的权威封住了学生张雨的口。可以看出,此时的课堂上教师还是绝对的权威,学生还处于完全服从的地位。但是,孙老师是一位开明的老师,虽然课堂上制止了学生的发言,却让学生的笔下处于开放状态,让学生有倾吐表达的机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想到课堂上这样一次意外,甚至是失败,却成就了孙老师教学上质的飞跃。何以使然?孙老师敏于观察、勤于思考的结果。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时容不得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想想这个故事,作为老师要给每一位同学发言的机会,说出他们的真正感受、认识,要让老师与学生各自凭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方式,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愿我们每位老师都做一位充满爱心的人文主义者!

我们知道,教与学是两种个体间发生的知识传递关系。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则为学习主体。教师的情绪、教师的举手投足、教师对教材对学生对教法了解的深浅等都直接作用于学生,影响着课堂气氛与授课效果。相反,学生的注意力情况、学生的疲劳状态、学生的知识差异等也反作用于教师。此两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牵制,影响着课堂效果。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定位为学生的促进者、激励者、引导者,因而,教师要重点反思自己是否实现了角色的转变。另一方面,教学反思应重点反思学生的情况,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一堂课的价值大小,就体现在学生的目标达成方面。故而,教学反思,学生应是“主角”,他们这一堂课的收获是什么?目标达成了吗?是在愉悦的状态中达成的吗?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否切合实际?学生是主动还是被动?每个学生都被关注到了吗?每个学生都得到提升了吗……这些都具有反思的价值,也值得我们静下心来深刻反思。

四、名家的全面教学反思

【案例】

常教常新

——《翠鸟》教学札记[7]

于永正

湖州的徒弟周建华一听完我执教的《翠鸟》,便对我说:“您这次上的《翠鸟》和几年前上的有很大的不同。”我说:“人的认识总是不断提高的,不能‘闺女穿娘的鞋——老样儿’。老样儿,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要常教常新;用时髦的话说,叫‘超越自我’。”

这次教《翠鸟》新在哪里呢?

八年前教《翠鸟》,把工夫花在分析翠鸟的外形和叼鱼的动作上了,花在分段、写段意上了,读书却不充分。这次,没有在内容上作分析,而是突出一个读字——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读书。因为读书很充分,所以不少人都能把写翠鸟外形和叼鱼的两段话背下来了。我想,能把生动的、规范的语言内化吸收了,不就是一个很大的收获吗?今后如果让他们也写一种动物,还会一筹莫展吗?

八年前教《翠鸟》也进行了说的训练,但那只是机械地复述课文,是被

动的。这次,我让小朋友扮翠鸟,我则以“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的身份采访“它们”。角色变了,感觉就不大一样了,“翠鸟”们说的话,也就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精彩!同样是说,以前是死的,现在是活的;以前是为说而说,现在则是心灵的对话,是现实的口语交际。

八年前教《翠鸟》,我边讲边画(画翠鸟),自己很得意(多少也有卖弄的意思)。这次,是让学生画。因为我现在真正明白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把抽象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图画,就证明把课文读懂了,而且这样做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更有趣味性。

八年前布置了两项作业,一是填空——读完课文,每人发一张表,要求填上合适的词语(所填词语都是表现翠鸟特点的)。二是辨析——辨析“希望、愿望、失望”。这次,没有了。因为现在我明白了,语文能力不是做练习做出来的;我知道了语文教学要“少做题,多读书”。我们再也不能让学生泡在题海中受折磨了,再也不能做扼杀学生灵性和悟性的事了。

理念新了,即使穿旧鞋也可以走新路;理念不转变,即使穿新鞋,也照样会走老路。

【分析】

本篇教学反思从反思对象来看,属于对自己课堂教学的反思;从反思的内容来看,属于比较全面的课后反思。

于老师在教学札记中,分别从课文学习、表达训练、学习方式和作业设计四个方面与八年前教学《翠鸟》一课作对比反思,反映了新课程实施以来,他的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等教学思想发生的巨大变化。由此我们看到,作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老师仍在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更新教学理念,使教学设计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课堂教学收到了更大的效益。

最后,我们是不是可以改用一下孔子的名言,那就是“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意思是只教学而不去反思,教也是在迷茫中进行;而只反思,却不去深入实践,那么教学水平就会停滞不前。故而,只有教学和反思同步,我们才能不断进步,才能早日成为有思想的教师,成为专家型的教师,这应该是所有教师的共同梦想。

【注释】

[1]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68

[2]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72

[3]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287

[4]林华民.新课程下我们怎样当老师[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7:6

[5]刘识亭.语文课,要让学生学会“三问”[J].小学语文教学,2011(5)

[6]孙娟.“老师是一只青蛙”[J].课外阅读,2002(7)

[7]于永正.于永正文集[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