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倡绿色科研

提倡绿色科研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次相推,小学语文教师的“绿色科研”,就是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绿色科研”必须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服务,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研究,以期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进行“绿色科研”是推进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第十章 绿色科研与教学论文写作

就小学语文教师而言,科研就是针对自己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最终写成文章。写文章的过程,就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之条理化、现实化的一个过程。我们提倡的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应该是“绿色科研”,即从实际出发进行研究,以期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也就是说,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的一个过程。

第一节 提倡绿色科研

近几年,“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因为人们赋予了它新的涵义。如“绿色食品”“绿色网吧”中的“绿色”有健康、无污染之意,“绿色校园”“绿色课堂”大体可用“富有生机,充满活力”诠释,这里既包括物质的内涵,也包括人文的意蕴。

一、“绿色科研”的特征

在控制论和系统论中,常用颜色的深浅来表征信息的有无和多少。某个系统的信息一无所知的称为“黑”,某个系统的信息全部确知的称为“白”,某个系统的信息一部分确知而一部分不知的称为“灰”。因此,信息不完全的系统,称为灰色系统或简称灰系统(Grey System)。推而广之,人们通常把只研究确知的一部分,而不主动通过实践去研究未知的一部分(实际上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那个部分)的科研,称作“灰色科研”。

由此,我们可以这样考虑“绿色科研”的涵义:“绿色科研”就是在确知的理论指导下,研究者主动地通过实践来研究未知部分(实际上就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那个部分),以进一步丰富理论的科研活动。依次相推,小学语文教师的“绿色科研”,就是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语文学科课程论与教学论理论的指导下,深入小学语文教学实际,解决小学语文教学中实际问题的科研活动。

小学语文教师的“绿色科研”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其一为务实性。“绿色科研”必须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服务,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作研究,以期达到高效教学的目的。它应是实事求是的,一切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出发,以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为出发点和终结点,其成果能迅速化为“生产力”。也就是说能明显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绝非以名词术语吓唬人的“纸上谈兵”。

其二为适应性。“灰色科研”高深莫测,常常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以别人不懂为“至境”,一般教师可望而不可即。它进行的是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研究,是缺乏对实际有效指导的研究,所以,它无法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而“绿色科研”走的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路子,是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也就是说,理论之树扎根在实践的沃土之上,完全能够适应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

其三为便捷性。“小马过河”的故事众所周知,试想,那匹过河的小马如当初不去问青蛙和大象河水的深浅,而是自己直接试一试,问题不就很快地解决了吗?同样,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验证某种教学方法的可行性,与其等待专家学者的深入研究,还不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带着疑问到实践中亲身体验,定能早早地柳暗花明了。

二、实施绿色科研的意义

人们对语文教学的批评,涉及许多方面,但最主要针对的是效率低下。专家学者的眼里,效率低下的原因颇多,其最主要的可能是认为众多小学语文教师未理解最新的理论,未掌握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不能被绑上专家学者的战车,在那种脱离实际架空研究理论的指点下进行研究。进行“绿色科研”是推进当前课程改革的需要,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具体说来,实施“绿色科研”有以下主要意义。

(一)实现“三维目标”的需要

无论是2001版课标,还是“最新课标”,都确定了语文课程的性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在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实施的教学过程中,一般“工具论”者主要关注的还是“知识与能力”,而一般“人文论”者更多关注的仍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岂不知从小学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既不可分割,也不能简单地二元相加,实施“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关键就是“过程与方法”,只有恰当地把握了“过程与方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才不再是一句空话;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知识与能力”也必须通过“过程与方法”才能走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就是说,这个过程与方法,就是“借助工具渗透人文”[1]的过程与方法。所以说,我们研究小学语文教学,更多的是应该研究“过程与方法”,而“过程与方法”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与方法”,却不参与到语文教学的具体的“过程与方法”中去,也就是说脱离了实践去研究“过程与方法”,那只能建造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所以说,只有深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进行科学研究,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

(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

进行绿色科研,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外,还必须加强理论知识的储备与业务修养,为此,他必须去翻阅大量资料,研究别人的科研成果,充实自己。再进行分析,筛选,从中吸收一些为自己所需的观点事例,最后用恰当的方式(即教学论文)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视野变得开阔,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边教学边科研,是全方位提高自己能力的有效途径。就小学语文教师本身而言,其职务职称的晋升,也需要绿色科研的支撑,自身参与了绿色科研,有了成果,就为职务职称的晋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全方位地提高教学质量

要使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系统化,就要寻找语文教学的规律,就离不开教学研究工作。教学研究以教学为出发点,小学语文教师针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对它们进行分析、归纳、研究,从而找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研究成果被运用和推行到教学中去,就有利于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高。曾听到过一句话,“偷懒造成了特级教师”,虽有些调侃的意味,但其真谛却不得不令人思考。就达到一定的目的而言,想要“偷懒”就必须找出切实可行的简单的方法,实际上,这“简单的方法”何尝不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途径!教学效率的提高,就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逐步完善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

我们知道,我们的语文教学至今还没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知识系统;虽然说语文教师的科研成果属个人,且大部分从细微处入手,但如果具备推广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就会成为语文教学理论大家族中的一个成员,使语文教学的理论体系不断得到完善。

三、“绿色科研”的具体研究对象

“绿色科研”的内容有多个方面。有关语文课程(学科)的研究,有关语文教师的研究,有关语文教材的研究,有关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要点等方面的研究,有关教学对象的研究,有关语文测试的研究都可成为语文教师科研的内容。

(一)关于语文课程

2001版课标与“最新课标”的单向研究与比较研究、历次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比较研究、课程资源的开发(如隐形课程资源的开发、校园文化中语文课程的开发……)、课程与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课程性质与学科性质……

(二)关于小学语文教材

各版教科书的比较分析、某一版本的单独研究、智能体系的构架、选文的标准、单元的编排……

(三)关于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小学语文教师的能力系统、小学语文教师的科研、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小学语文教师的个性展示……

(四)关于教法与学法

识字写字教学(如汉字的演变与书写规律、识字写字教学的最佳时机、集中识字法、分散识字法……)

阅读教学(如兴趣引导、教学过程、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教材处理、板书设计、作业设计、拓展延伸、现代化媒体的选用……)

作文教学(如兴趣培养、写作素材的寻找、技法、文体结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建构……)

口语交际教学(如说话教学、听话教学、语言的婉转、语言的得体……)

单元教学(如单元教学的意义、单元教学的实施、单元的重构……)

语文课外活动(如开展的实际、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外语文活动的关系、开展的方式方法、教师的作用……)

(五)关于测试

学生学习负担分析、双向细目表的制作、试卷的制作、教学评价的不同角度、应试教学的科学化……

四、“绿色科研”的程序及方法

进行小学语文的“绿色科研”,一般应依次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确定目标,搜集资料。小学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可能,结合本人特点,确定自己的研究目标。有了目标,就应有针对性地搜集相关资料。首先,应广泛吸取古今中外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特别是近几十年小学语文教学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以及近几年来国内外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状况及动态,这样才能了解所研究的问题现在已经达到的水平及发展趋向,才能保证研究课题的价值。如今较为可行的方法,就是上“网”转一圈,当然,所检索的文献要有一定的档次。除了要掌握别人的研究成果外,研究者还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如从每天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第一手资料(即上文所说的“教学后记”中的相关内容)出发,它应该包括各阶段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些数据、典型事例;另外,还有读书札记及听课卡片等,这些都是进行科研必不可少的材料。

第二,分析材料,处理材料。有了材料后,就要对这些材料进行研究,这是最关键的一环。教师在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后,从众多的材料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筛选出具有普遍性的经验或规律,这些经过分析后概括出来的经验,若再能回到实践中去被检验一番,便更完整,更具有普遍意义。

第三,动手撰写,修改定稿。这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经过恰当的选题,又具备了丰富的经验材料,接下来就是酝酿、构思文章。可先拟定结构提纲,再落笔成文。写成初稿后,还要苦下一番功夫,字斟句酌、反复修改,请人点拨,这样才能保证文章有较高的质量。关于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下文将做专门的阐述。

第四,投稿。投稿难,这是公认的事实。但也不至于“难于上青天”,如果平时能够多观察,找准适合自己这篇文章内容、篇幅、观点甚至语言风格的杂志或有关栏目,也有成功的可能。当然,实在必要时,也可以走有偿发表之路。

五、少崇洋媚外,勤挖掘传统

用理论指导实践,并通过实践来验证、丰富理论,这就是正确的“绿色科研”的研究方法。效率是“绿色科研”的生命线。具体来说,要少追赶时髦,少崇洋媚外,要充分挖掘我国宝贵的母语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一切为提高效率服务。

目前,语文学科理论建设中有一种不可忽视的倾向,这就是机械的“拿来主义”,把外国的“先进”理论生硬地移植过来,结果是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实践上有害无益。岂不知并非“他山”的任何一块“石”都能攻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之“玉”。

其实,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有悠久的历史,也总结了一些有效的丰富的教学方法,如孔子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的“诵读熏陶法”等许多适应汉语言教学特点的教学方法。所以,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发扬具有民族传统的教育理论,而不是盲目引进,以免“水土不服”。

小学语文教师的“绿色科研”是一种智力活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把教学、进修与科研结合起来,从各方面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全方位提高自己。如此,对未来社会,对自己,对整个小学语文教育事业都将受益匪浅。学校领导应该给予积极支持,尽量给教师的科研创造一些条件,给予正确引导,而不能泼“冷水”,这样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大树枝盛叶茂,才能保证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获取更多的主动权,从而促使语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普遍提高。

第二节 教学论文的基本格式

就成熟的文章撰写者而言,“文无定法”是至境。一些教别人写文章者也常常将这句话挂在嘴边,以作为自己教不会别人的借口。但是,对一个正在进行“绿色科研”,初涉教学论文写作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他们更需要引之入胜的“导游”。一般的教学论文,有着一些为专家学者不屑的、为一般撰文者所忽略的基本格式。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对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做一些不可或缺的阐述。就如教小孩走路,先“搀着走”,然后逐步“放手”。如果一开始就放手,孩子摔一跤两跤尚为小事;倘摔成残疾,后果不堪设想。

一、标题先声夺人

文章的标题就如人的眼睛,眼睛就如心灵的窗口,标题作为教学论文的窗户,是对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对思想内涵的集中提炼。标题有揭示论文主题、指明涉及范围、明确研究问题、概括思想意义、体现主要内容等作用。可以这么说,好的标题就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标题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富有诗意的可以给人良好的第一感觉,奇特的可以给人阅读的兴趣。

我们认为,教学论文的标题必须符合鲜明、新颖、简洁等特殊要求。所谓的“鲜明”,就是使读者一看标题就明白文章的中心论点和主要内容,这是第一要着。所谓的“新颖”,即别出心裁,同样是论对文本的个性解读,其标题可以是“论阅读教学的个性解读”,更可以是“论阅读教学个性解读的三维构建”;同样是论作文教学中的改写,其题目是可以是“论改写”,更可以是“改写——杜绝作文假话、空话、套话的有效途径”。总之,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所谓“简洁”,指的是标题的字数不应太多,一般来说,不要超过20字。

有时候,为了吸引读者,可以引用一句名人名言、一句古诗文,或者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作为标题,但这种标题一般都是“务虚”,“务虚”的标题应该有一个“务实”的副标题来辅助。如“语文老师,请站稳你的脚跟——论语文教师的主体作用”“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谈作文中的联想与想象”“平平淡淡才是真——再看夏丏尊”。有时候,也可用副标题提示文章的切入口,如“人文关照下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及对策探讨——从两堂公开课说开去”。

教学论文标题的形式丰富多彩,有常见的、传统式的,有约定俗成的,也有别出心裁的,还有超出常规的。总之,设计标题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

标题的下面,最好另起一行写上作者的单位、姓名(或笔名),以及邮政编码。

此处的标题,也指正文中的各级小标题,这些标题,应尽量考虑同一层次内的对称。

二、内容提要与关键词领衔

论文必须将内容摘要和关键词置于额首。

不可否认,我们在有关杂志见到的教学论文,大都没有内容摘要与关键词;正因为如此,一般小学语文教师撰写教学论文时,都认为没有必要设内容摘要与关键词。殊不知就报刊编辑而言,首先看的就是文章的摘要,如果认为有价值,就有继续看下去的可能。内容摘要应能客观准确地表达文章的主要观点,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一般来说,内容摘要的字数大约为正文的二十分之一,如一篇正文6000字的教学论文,内容摘要以300字为宜。

内容摘要必须务实,也就是说,“惟陈言之务去”,摈弃一切套话。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常见的一些教学论文的内容摘要甚为可笑,诸如“在教学改革的大好形势下,……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本文将研究……”实际上,这种所谓的“内容摘要”基本就是文章的导言,毫无“摘要”的价值。设置内容摘要,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各部分的内容压缩到二十分之一(即平时教学中的概括段落大意,小学语文教师都应精于此道),然后,用过渡词语将它们连成一篇小文章。内容摘要中,不要出现“笔者”“本文”“本文认为”等字眼。

关键词是搜索文章有效信息的“全息元”。一般情况下,关键词置于内容提要的下面,关键词应选取最能表达论文中心内容、具有实质性意义和检索价值的名词或名词短语,一般3—5个。可以这么认为,关键词就是内容摘要的“摘要”。

三、正文不少于三大块

教学论文的正文部分,大致就是一篇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无论是纵式结构或横式结构,都应该包含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和解决问题(怎么办)三层内容。但是,我们常见到的教学论文,一般就如“经验总结”,即全文喋喋不休地说自己的操作方法,把重点放在“怎么办”上,没有对现象与本质作较为深刻的分析。

我们认为,从结构上看,教学论文的正文不应该少于三大板块,每个板块要有标题,一般用“一”、“二”、“三”、标注,这三大板块的篇幅大致均衡。当然,每一个板块下面还可以分成几个小点,也要设标题,用“(一)”“(二)”“(三)”标注;如果必要,小点的下面还可再分为若干个小小点,也要设标题,用“1.”“2.”“3.”标注。但是,就一篇三五千字的教学论文而言,标题的层次不宜过多,三层已是极限;一般情况下,以两个层次为宜。

正文最前面,也就是第一部分标题的前面必须有一段200来字的引言,不宜直接以“一、×××××××××”开头。同理,下面各部分大小层次之间也要有一小段引言。

正文的最后,要有一段全文总结,起概括全文的作用。这段文字也以200来字为宜。

写作过程中,有时牵涉到整段的引文,则应该用另一种字体表现。如全文用宋体,则整段的引文就用楷体,以示区别。

从职称评审的角度而言,教学论文的正文一般不应少于3000字。

四、不可或缺的附录

教学论文还有一些“附录”,但这些附录都不可或缺,有时候甚至是成败的关键。

(一)注释

在论文写作过程中,如需要交代相关内容的出处,或需要进一步说明和阐述,则应在文中注释。(在需要注释的地方以出现的先后次序编号,如[1][2]。)具体而言,可以用脚注的形式,即紧跟在该页的下面做注释;也可采用尾注的形式,即在文章的结尾处做注释。一般来说,为了使自己的文章“更像论文”,设置几条注释很有必要,一则表示自己言之有据,一则表示自己对此问题研究的深度。注释常见格式如下:

1.专著、论文集、研究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注:两个责任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例:

[1]刘小龙.电视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22

[2]吴海霞,沈剑平.电视论坛[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6—58

[3]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课题组.从人口大国迈向人力资源强国[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30

2.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管地:保管单位,完成年.起止页码,例:

[1]邓友.论电视艺术的美学性[D].北京:北京广播学院,2004.21—22

3.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注:两个责任者之间用逗号隔开).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任者.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如文内已列明,则省略),例:

[1][英]穆尔.电影理论的结构[A].瞿涛.电影学文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

4.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期),例:

[1]李海.音乐传播的文化思考[J].当代传播,2004,(10)

5.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例:

[1]周济.情系教育 办好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4-1-29,(1)

6.网络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网络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网络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例:

[1]吴霓.教育科学大家谈[J/OL].http://www.jyb.com.cn/2002zt/jykx/145.htm

注意事项:

首先,文献类型标识相关字母所代表含义:

“M”表示专著,“C”表示论文集,“N”表示报纸文章,“J”表示期刊文章,“D”表示学位论文,“R”表示报告,“S”表示标准,“P”表示专利。

其次,在引用网络文献时,请注意:

[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第三,注释中标点一般用半角。

第四,我们曾经归纳过一批教学论文,注释的平均数量大致每千字一条。

(二)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栏一般放在文后“注释”之后和“作者简介”之前,从理论上讲,注释所涉及的文献都属于参考文献,但既然设置了“参考文献”这个栏目,就得再列一些写作此文章时曾翻阅过的文献,所以说,“参考文献”的数量应大于“注释”所涉及文献的数量,大致为1.5倍。

一般三五千字的小文章,可以不列“参考文献”栏目。

也有一些杂志,要求投稿论文只设“参考文献”栏目,不设“注释”栏目,如一些大学的学报。实际上,这个“参考文献”就是我们所说的“注释”。这种情况下,就不必再列“注释”栏目了。所以说,投稿前必须搞清楚对方的具体要求。

(三)作者简介

教学论文中的这个栏目常常被忽略——“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应包含作者的单位、单位或家庭的详细地址、真实姓名、学历学位、研究方向以及详细联系方式如邮政编码、各种电话号码、电子邮箱、QQ号等,以供阅稿者参考,总之,“宁滥不缺”。否则,一旦文章有录用的可能,编者就无法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

还有一点要注意,就是自己尽量不要“跳”到教学论文中去;也就是说,教学论文中不能出现“我”。如必须“进去”,就用“笔者”或者“我们”替代。

第三节 教学论文案例分析

虽然说“文无定法”,但对初学写作者而言,通过具体的案例了解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也是必要的举措。教学论文的基本结构,一般有整体纵式与整体横式两种。

一、整体纵式、局部横式结构案例分析

所谓的纵式,就是文章的整体分为“现象(提出问题)”“本质(分析问题)”“对策(解决问题)”三大板块,每个板块再分为并列的几个部分,实际上是整体纵式、局部横式。

【案例】

读出一片新天地(之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 桂晓兰(215341)

【内容提要】

在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仍存在如朗读时间不够、朗读基础薄弱、朗读指导不够等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对朗读意义认识不足,没有正确的朗读习惯,缺少适宜的朗读氛围……因此,明确朗读教学的目的,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创设适宜的朗读氛围,在朗读中升华语文教学则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朗读教学 问题 原因 优化策略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轻读”的现象,朗读训练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于情融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朗读时间不够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40分钟的课程教学,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而如此匆忙的朗读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某教师在教学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在受了酷刑后在狱中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司马迁的悲惨遭遇,还补充了其受宫刑前的相关故事,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看似滴水不漏。但临了,她却问道:同学们,如果司马迁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只会空洞地回答诸如司马迁你真伟大,你真了不起!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或许会埋怨学生腹中空空,脑中空空,孺子不可教也!但试问这位老师,感悟文本的基

础是什么?情感的生成仅仅靠几句引语,一两个小故事就可以的吗?

(二)朗读基础薄弱

教师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往往着重几个优生。在他们看来,一堂课(特别是公开教学)想要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让几个优生朗读是最好选择,也是最保险不过的事。于是乎,个别朗读叫优生,师生接读叫优生,分角色朗读也叫优生。几个优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基本得不到朗读训练的机会,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语文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文本朗读基础,不免让人对下面的文本理解环节感到担忧。

(三)教学方法单调

单调、机械、生疏的朗读教学方法,导致学生朗读不能融理解、感悟于一体。课堂上,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课文《明天,我们毕业》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作为即将离开学校的小学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心中都充满感激和依恋。应该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富有深情,正所谓“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

二、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朗读对小学语文教学,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情况却总有不尽如人意之处。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认为在朗读教学中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头号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这点正是被许多老师所忽视的。

作为小学生,他总渴望课堂上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朗读也不例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

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冗长的讲解,形式单一的朗读训练,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欲望。

(二)朗读的态度不够正确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缺辅”。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刚开始时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讨论式”“练习式”等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朗读教学,绝非个别现象。朗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如上文所说的那种只顾优生的朗读方法,更是一种极差的习惯。

(三)朗读的氛围未曾建立

教学情境即教学氛围,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这样,情境在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学生带到你创设的情境中来,他们的感情才会得到共鸣,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氛围的渲染,却是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无关紧要的环节,根本不屑于在上面下功夫。如今的语文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氛围。

三、朗读教学的优化

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使之为语文教学服务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

(一)制订明确的朗读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我们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指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中,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也不同。如: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学习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

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首先要注意朗读的语气。一般来说,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要保证朗读的质量。一节课,应保证一定时间和范围用于指导学生朗诵,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盲无目的的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如放声朗读一般适用于课前预习,这样学生更便于掌握新词的读音,以及对于长句子的停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而齐声朗读则适用于诗歌的朗诵,这种和声的美妙,能将诗歌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片段和气势恢弘,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用于齐声朗诵或小组朗读。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相信朗读一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创设适宜的朗读氛围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热情。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0课《安塞腰鼓》一文时,首先要学生仔细倾听安塞腰鼓的声音及感受擂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并让他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擂鼓的场景。听完之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出来。就这样,通过震撼人心的鼓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到底自己听到的安塞腰鼓声和其他地方的腰鼓声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学生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开始了《安塞腰鼓》一课的朗读。

其次,教师示范调动学生的感受。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如

果只是分四个部分来阐述陶校长演讲的内容,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虽说有了把握,但对于陶校长说这番话的意义,是用什么口吻说的,他们根本就不能体会。因此,在教学时,首先不对课文内容作讲解分析,而是笔者自己用动情的语调示范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陶校长的演讲》中感受到陶校长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这四方面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从而陶校长这个教导有方、关爱学生的长者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

第三,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的投入。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现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不同的年级段也有不同的朗读标准。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奇,活泼积极,乐于模仿,善于表现,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上进心,可塑性强。根据他们年龄特征编撰的小学低年级课文也是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整体感知,自由式朗读,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辨能力,朗读教学时则更应该侧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戎栋环.如何把朗诵艺术真正引入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年第25期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②曾连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朗读指导的情感效应[J].学生之友(小学版).2011:4

③戎栋环.如何把朗诵艺术真正引入语文课堂[J].魅力中国.2010:25

④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⑤李吉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简介】(略)

【分析】

这篇教学论文的标题有正、副两个,正标题“读出一片新天地”虽能“抓人眼球”,但却未能揭示文章的主要内容;所以,再设置了一个副标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而各级小标题也能基本做到同层次内的对称。

这篇教学论文的内容摘要,就由正文各部分的内容压缩后组成,明眼人不难看出,实际上就是各部分大小标题的连缀。

就这篇教学论文的正文部分而言,其宏观上是纵式结构,分为“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朗读教学的优化”三个层层递进的板块,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三大部分。这三大板块的内部,又各自分成并列的三个部分;所以说,这篇教学论文的结构是整体纵式局部横式。

就三大板块的内部而言,第一板块的第一点“朗读时间不够”与第二板块的第一点“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以及第三板块的第一点“明确朗读的目的”又相互联系,构成了“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的递进层次。也就是说,如果把三个板块的第一点抽出来,基本可以组成一篇小文章。实际上,各板块的第二点、第三点也分别构成了上述的关系。

例文告诉我们,安排教学论文的结构时,应该考虑到文章内在的照应联系。

二、整体横式、局部纵式结构案例分析

所谓的横式,就是文章分为并列的几个部分,分别论证一个分论点,而每个部分的内部再分为“现象(提出问题)”“本质(分析问题)”“对策(解决问题)”三个小部分,实际上是整体横式、局部纵式。

【案例】

读出一片新天地(之二)——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刍议

江苏省昆山市千灯中心小学 桂晓兰(215341)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问题颇多。首先是朗读时间不够,其原因是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所以,必须使师生双方明确朗读的目的。其次是朗读基础薄弱,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态度;所以必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另有朗读指导不力,其原因是没有正确的朗读习惯;所以说必须创设适宜的朗读氛围,在朗读中升华语文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目的 习惯 氛围

目前,在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讲轻读”的现象,朗读训练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

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然而,我们的朗读教学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一、朗读时间明显不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所谓朗读,就是声音清楚、响亮地读,就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于情融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朗读时间常常得不到保证。

(一)夹缝中的朗读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40分钟的课程教学,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而如此匆忙的朗读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某教师在教学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司马迁在受了酷刑后在狱中是如何发愤写《史记》的,他声情并茂地讲述着司马迁的悲惨遭遇,还补充了其受宫刑前的相关故事,教学设计一环扣一环,看似滴水不漏。但临了,她却问道:同学们,如果司马迁此时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大部分学生只会空洞地回答诸如“司马迁你真伟大,你真了不起!”面对学生的回答,教师或许会埋怨学生腹中空空,脑中空空,孺子不可教也!但试问这位老师,感悟文本的基础是什么?情感的生成仅仅靠几句引语,一两个小故事就可以吗?

(二)原因分析: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语文教学的头号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的、最直接的途径之一,所以学生朗读能力高低与否,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的整体效果。而这点正是被许多老师所忽视的。

作为小学生,他总渴望课堂上能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朗读也不例外。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在教学内容相同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生动程度不同,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就不同。因此,课堂上,教师冗长的讲解,形式单一的朗读训练,已经很难引起学生的想象,与课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悲,唤起他们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欲望。

(三)对策:师生双方必须明确朗读的目的

在课堂教学活动展开时,我们每个“读”的环节都应该有明确的“行为

指向”。在语文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中,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也不同。如: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学习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达到朗读的效果,才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二、朗读基础薄弱

我们语文课上的朗读,常常流于形式,得不到学生的积极响应,从而得不到理想的效果。所以说,无论是课堂教学的现状,还是其深层次的原因,都值得探讨。

(一)可怜的朗读基础

教师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往往着重几个优生。在他们看来,一堂课(特别是公开教学)想要顺利完成教学设计。让几个优生朗读是最好选择,也是最保险不过的事。于是乎,个别朗读叫优生,师生接读叫优生,分角色朗读也叫优生。几个优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基本得不到朗读训练的机会,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语文实际教学中。这样的文本朗读基础,不免让人对下面的文本理解环节感到担忧。

(二)原因分析:没有正确的态度

目前的朗读教学存在的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缺辅”。鲁迅描述的那种“人声鼎沸”的读书场面很难看到。不少教师能让学生在课刚开始时把课文读一遍,或者在课中读一两个片断,这就算不错的了。更有甚者,只是让学生在预习时泛泛地读一下课文,一上课就开始讲解、分析,整堂课没有学生自己读书的活动。过去的“满堂灌”尚未绝迹,而新兴的“讨论式”“练习式”等等又几乎占据了整个语文课堂。以致有的学生一课学完了还不知道那些生字、新词在什么地方,甚至对课文的内容不甚了解,更不要说对文章语言的感知和对文章情味的体悟了。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朗读教学,绝非个别现象。朗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状况,要特别重视指导学生如何读书,多留时间给学生读书。如上文所说的那种只顾优生的朗读方法,更是一种极差的习惯。

(三)对策: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学生只有掌握了朗读技巧,养成好的习惯,才能准确地表

情达意,增强语感,达到朗读的目的。

首先要注意朗读的语气。一般来说,写人叙事的文章包括两种语气:一种是作品中人物的语气,另一种是叙述人的语气。要读出人物的语气,就要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体会他们在不同情境之中的情感,读出叙述人的语气,就要揣摩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两种语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其次要保证朗读的质量。一节课,应保证一定时间和范围用于指导学生朗诵,而不是进行琐碎的分析,当然盲无目的的朗读也不是可取的。什么样的课文内容,什么样的阅读要求,什么样的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朗读形式,教师都要安排得恰到好处。如放声朗读一般适用于课前预习,这样学生更便于掌握新词的读音,以及对于长句子的停顿也能做到心中有数;而齐声朗读则适用于诗歌的朗诵,这种和声的美妙,能将诗歌的抑扬顿挫演绎得淋漓尽致;较短的课文和长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部分,优美的片段,精妙的片段和气势恢弘、语言激昂的文章也适用于齐声朗诵或小组朗读。至于朗读的量就取决于学生对于课文本身的理解能力了,只要保证朗读的“质”和“量”双管齐下,相信朗读一定会成为语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朗读指导不力

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的朗读,需要教师的指导,然而,我们教师指导朗读的情形又是怎样呢?

(一)单调、机械、生疏的朗读教学方法

课堂上,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语气读出来”,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课文《明天,我们毕业》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师啊老师,您以自己的言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在我的心目中,您是天使,您是大树,您是海洋。”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作为即将离开学校的小学毕业生,对母校对老师心中都充满感激和依恋。应该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富有深情,正所谓“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

(二)原因:缺少朗读氛围

教学情境即教学氛围,是作用于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因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不仅有益于他们认知心理的发展,而且能有效地调

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要想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就必须有师生情感的共同投入,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章的文意、文情、文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这样,情境在朗读教学中至关重要。只有把学生带到你创设的情境中来,他们的感情才会得到共鸣,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对于氛围的渲染,却是许多语文教师认为无关紧要的环节,根本不屑于在上面下功夫。如今的语文课堂,缺少的就是这种氛围。

(三)创设适宜的朗读氛围

教学情景的创设是引导学生轻松进入朗读角色,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最直接的方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把握。

首先,背景音乐激发学生的热情。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0课《安塞腰鼓》一文时,首先要学生仔细倾听安塞腰鼓的声音及感受擂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并让他们边听边在脑海中想象擂鼓的场景。听完之后,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说自己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用语言描述出来。就这样,通过震撼人心的鼓声,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兴趣:到底自己听到的安塞腰鼓声和其他地方的腰鼓声有什么不一样?就这样,学生带着迫不及待的心情开始了《安塞腰鼓》一课的朗读。

其次,教师示范调动学生的感受。如,在教学《陶校长的演讲》时,如果只是分四个部分来阐述陶校长演讲的内容,学生对文章的结构虽说有了把握,但对于陶校长说这番话的意义,是用什么口吻说的,他们根本就不能体会。因此,在教学时,首先不对课文内容作讲解分析,而是笔者自己用动情的语调示范朗读课文。朗读时,语音的轻重,语调的抑扬,节奏的快慢,情感的褒贬,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同时又要求学生自己反复朗读品味本文词语的精妙,语言的警策,句法的变化,以引起共鸣。这样,学生就能从《陶校长的演讲》中感受到陶校长从身体健康、学问进修、工作效能、道德品格这四方面对自己的激励和鞭策,从而陶校长这个教导有方、关爱学生的长者形象也就深深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

第三,角色朗读引导学生的投入。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使他们进入角色,表现一下课文中的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启迪他们的思维,发展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当然,不同的年级段也有不同的朗读标准。比如低年级的学生生性好奇,活泼积极,乐于模仿,善于表现,具有很强的求知欲,上进心,可塑性强。根据他们年龄特征编撰的小学低年级课文也是语言文字优美,浅显易懂。所以,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整体感知,自由式朗读,充分发

挥自己的个性。而高年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理解和思辨能力,朗读教学时则更应该侧重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激发学生情感,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总之,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只有通过教师们的精心指导,学生们的刻苦练习,才能真正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它的艺术魅力。

【注释】(同“之一”)

【参考文献】(同“之一”)

【作者简介】(同“之一”)

【分析】

这篇教学论文宏观上是横式结构,分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别论证“朗读时间明显不够”“朗读基础薄弱”以及“朗读指导不力”,也就是说,全文整体上由三个并列的板块构成。这三大板块的内部,又各自分成递进的三个部分,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是什么)”“分析问题(为什么)”“解决问题(怎么办)”三个依次递进的部分。就如第一板块的三个小点依次为“夹缝中的朗读”“原因分析:对朗读的意义认识不足”以及“对策:师生双方必须明确朗读的目的”。所以说,这篇教学论文的结构是整体横式局部纵式。

如果略微仔细一点,就能发现,这篇教学论文的三大板块,实际上就是三篇小文章。例文告诉我们,撰写教学论文时,应该考虑到大文章实际上就是由若干小文章组合而成。如果按照同样的方法写一篇关于识字写字教学优化的文章、一篇关于作文教学优化的文章、一篇关于口语交际教学的文章,再将这四篇文章通过适当的导语和过渡语组合起来,就成了一篇“论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化”的较大的文章了。——当然,选题是否有意义另当别论。

到现在,我们一定明白了科研并不是神秘莫测的“高”“精”“尖”,科研并不是专家学者的专利,教学论文也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东西。任何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可以进行科研,都可以写成自己的教学论文,都可以通过科研写文章,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当然,开始时不能性急,不能一下子就去“论中国的语文教学改革”。从自己的眼前做起,从点滴入手,找一个被专家学者不屑的小小的切口入手;就文章的构成而言,先参照本章提供的两个案例的结构,将之巩固,然后,跳出这个“框框”。——成功指日可待。

【注释】

[1]欧阳芬.语文教学:借助“工具”渗透“人文”[J].中学语文,2009(7-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