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鱼读月
——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思考
冷文义
我国目前正处在不断发展、不断变革的时期,经济全球化、科技现代化、信息多样化、文化多元化,对当代青年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给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对当代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希望当代青年要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总书记提出的“三结合”是对当代教育育人模式和青年学生成长道路的科学概括,为学校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
如何透视现实变化,把握时代脉搏,拓宽视野,开拓思路,优化德育工作环境,打开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如何把学生德育工作落到实处,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都成为了每个学校必须面对、必须认真思考的大事。
一、传承民族文化,奠定德育工作基础
传统文化是人类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思想、文化、精神的结晶,是民族文化的基石,是民族精神得以发展的土壤。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在今天仍然能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社会价值,对于构建我国民族的价值观、伦理道德观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传统文化中的爱国奉公、守正敬业、礼孝谦让、刻苦自励等,都是极其适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唤起青年人潜意识中的道德情感,这也与我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的道德体系完全融合。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从来重视理想,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中国传统的道德观里,把“规律”称为“道”,遵循规律称为“德”。对人而言,便是品德。所以,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有道德的人。儒学经典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传统文化中,主张修身养性、克己奉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道德伦理,便可引申为现代意义上的遵纪守法的要求。
由此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强烈的伦理意识,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和道德教育,以孔子及其为代表的儒家学说强调以完善人的主体道德作为完善社会道德的基础,将个人的修养同国家、社会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个人在人伦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在目前的形势下,弘扬和培育传统文化中的民族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而爱国主义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华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精神粮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因此,传统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贯穿学校德育工作的全过程。
我们认为,“道德”是指内心的感情或者信念,用于人伦,则指人的本性、品德。在每周一国旗下的讲话中,增设“班主任谈传统文化”内容,班主任通过对“仁、义、礼、智、信;忠、孝、节、勇、和;温、良、恭、俭、让”等15个字的剖析,会让学生接受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观的教育。
开设以民族传统节日为主题的校本课,通过报刊、宣传栏、黑板报、校园网等多途径介绍民族传统文化,要让民族传统文化蕴含于浓郁的校园文化环境之中,奠定坚实的德育工作基础。
二、立足课堂教学,创设德育工作阵地
教育就是通过课程把自然人转变成社会人,这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没有必要把教育解读得那么高深,教育原本就不复杂。当然前提仍然是你必须恪守教育的准则,说穿了就是一句话——把学生当人!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知识本位的教育,实施的是对学生的严管控制,依据的是标准答案,奉行的是灌输和强化训练,追求的是分数至上,培养的是听话的孩子,比的是几个能考上清华北大……,严格来说这是不符合新课程实验工作要求的、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新课程改革明确要求在课程中渗透德育,并在每一门学科的课程标准中都有关于“情感态度”的目标,强调要把德育过程和智育过程有机结合起来,使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这是因为学校中德育活动最有效的载体就是课堂教学。
有人或许质疑说,教育的问题不仅仅是课堂的问题。这个观点看起来或许有些道理,可殊不知,教育的问题还必须回到课堂上才能解决。课堂是教育的原点。回到课堂上,就是回到“人”的本身,回到尊重学生的天性和权益上,回到从学生出发的认知规律上,回到兴趣和需要上,回到体验和动手上,回到生活和情感上。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已引起人们的诸多质疑和不满,尽管其中的原因复杂多样,但我们以为教学与德育工作长期脱节始终难辞其咎,是根本性症结之所在。虽然,学校和教师在主观上也一直强调“教书育人”,但由于在管理上缺乏两者沟通的有效机制,学科教师难以在指导学生进行学科学习时顾及其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而班主任与德育教师又往往力不从心,无法将德育真正贯彻到学生的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与精神生活质量方面来。
《师说》中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今天我认为应对这一解释赋予新的内涵,今天的“传道”应包括三重内容:传递给学生融入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科学道理,传送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作为教师要有为教的忧患意识,有为道的笃实心态,有为事的敏锐觉知,有为生的慈悲情怀。
立足课堂,增强课程意识,使德育工作主动运用课程、整合课程、创建课程,才能使德育工作真正找到落脚点,真正发挥课程服务于育人目标的作用,提高全员育人水平,从而深化了德育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远离“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当一切教育内容与学生的生命和情感发生关联时,教育便立马鲜活起来了,仿佛鱼游大海、鸟飞山林。当一切的课堂开始交还给学生时,教育便随即发生质变,也便能完成知识与情感、能力、智慧的对接。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立足课堂的内涵远不止教室,还应注意将课堂延伸到校外。要让我们的学生走进自然,走进农村,走进工厂……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成为提高道德教育水平的生长点,成为要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成为德育工作新的切入点、大有作为的阵地和创新发展的广阔空间。
三、拓宽育人渠道,明确德育工作方向
学校管理四件大事。一是环境,比如校园、教室、操场,这些都是环境,环境是教育的基础。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学校,因此校园的“生态”往往决定了学生的“长势”和“形状”,正如在一个不超过一米五的房间里量身高,所有的人都不超过一米五。二是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关键。学校打造创新人才靠的是课程,进一步说是课程文化。三是队伍,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学校管理中实施德育工作的中间力量,结合课程打造不一般的队伍。四是文化,尤其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基石和保障。
校园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同时又是学校日常德育的载体。在环境建设中,要充分利用校园的自然资源,做到美校貌、促宣传,发挥环境的育人作用。让每一堵墙壁和每一棵百年古树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较好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优美的环境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能给人以奋进向上的力量。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卫生习惯,应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力争让每一位同学把校规内化为自己的言行。对行为规范教育,自始至终要强调一个“学”字、立足一个“严”字、狠抓一个“实”字、坚持一个“恒”字。
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受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教育的影响的。良好的学校教育,能指导和促进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使其与学校教育相一致、相协调。构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强化队伍建设,增强教育合力,优化育人环境。
班主任是学生精神家园里的守护者、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思路、学校决策的直接贯彻者、操作者,班主任配备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的成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要完善学校的班主任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这一要求为“班主任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精心选拔教育教学经验足,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适当安排一批年轻教师、新教师担任班主任。年轻教师是学校最具活力的群体,学校的发展将来要靠他们挑大梁。一方面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尽快成长,另一方面也为学校发展打算,使班主任队伍后继有人。配备班主任时力求以老带新,以新促老,老少共进,形成比较合理的班主任梯队结构。把班主任队伍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工作重要的议事日程,广辟培训渠道,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培训,不断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
孩子的成长是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果学校只重视知识的传播,家庭成为学校知识教育的延续,那么孩子的“做人”就会出现问题,我们的德育工作就会失去它存在的时空载体。以学习型家庭的创建为抓手,推进家庭教育中的主体性德育工作。主体性德育工作的推进与家庭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同时要有一个家长与孩子共同沟通与发展的载体。通过校园网搭建学习型家庭建设平台,举办丰富多样的活动,如亲子共读一本书(自选或推荐读物《学习的家庭》和《学习型家庭系列丛书》等)、开展亲子读书征文活动、亲子演讲比赛、家庭网页设计、学习型家庭的评选与交流等,让家长和孩子广泛参与到一系列的学习型家庭创建的活动中来。
我们还必须做好以下几点: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必须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以优质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的要求。教育为社会的服务不应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协调,适度超前;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受制于文化,同时也应引领文化。社会文化既对教育的发展有极强的制约作用,教育不可能超越社会文化;但同时,教育也应对社会文化发挥引领作用,学校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源,不应是陈腐观念的集散地。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学校才繁荣兴旺。学校应当通过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等校园建设,形成良好校风,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深刻而悠远。
总之,学校德育要直面社会开放和价值多元的现实,正视道德冲突,解决道德困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分辨是非,学会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完成国家赋予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任务。水清鱼读月,心静鸟读天,让学校德育工作做出真境界,做出大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