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精神凝聚人心,这正是我们同文中学语文组一直以来致力于组内人文建设,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旗帜的初衷。“以人为本”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润物无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应该说,我们同文中学语文组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倍感信任和温暖的团队。

以人为本,润物无声

——谈同文中学语文教研组人文建设

杨春兰 罗 兰

众所周知,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要“以人为本”。它强调一切从人出发,一切以人为归宿;它肯定人的价值,维护人的尊严,赞美人的力量,使人的个性得到张扬。

语文学科作为人文科学之母、自然科学之基,与人文精神原本就有着天然的亲近。审视我们语文教学领域,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错位,文化传统与文明创新不能相融等现象依然普遍。自教改以来,语文教学一直顶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样尴尬的现状,正是我们着力加强语文教研组人文建设的大背景之一。它给我们带来了焦虑和压力,却也给予我们挑战和机遇。

一、精神塑造:加强自我修养滋润人文情怀

共同的信仰和追求从来都是维系人心的利器,很难想象,一个没有共同信仰和追求的团队能够获得长远的发展,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披荆斩棘、赢取成功。精神凝聚人心,这正是我们同文中学语文组一直以来致力于组内人文建设,高扬人文主义精神旗帜的初衷。“以人为本”是我们共同的信仰,“润物无声”是我们共同的追求。

我们认为,人文精神的可贵首先在于崇尚个性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完善,而这需要宽松、开明、沉静、理性的环境为其成长土壤。在组里,我们努力营造儒雅和谐的人文环境,用各种方式建构并激发教师的人文情怀。我们鼓励读书和写作,以之作为解放思想的契机和自我修养的捷径。教研组每年都要拿出经费用作每一位教师订阅书报之资;不定期地举办读书座谈会,交流读书心得;还在校刊校报《同文教育》和《樟苑风》上辟出语文教师专栏,鼓励大家倾吐性情、各抒己见。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而在我们看来,书中更有人生的智慧、世情的感动、道德的高标和精神的风范。久而久之,种种美德,如忠诚、责任、勇气、谦逊、宽容、利他等都会藉由文字传达到我们的心底,滋养我们的精神世界;久而久之,我们会发现彼此的眉眼间不知从何时起已多了一片淡定豁朗,少了几许粗拙市侩。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也只有读书之人自己才会明了,那份气度来自精神的自足,那是愉悦、是明达、是通透,更是自信:

备课时有了更独到的看法,更全面的理解,不再唯书本是从,被一本参考资料囿住了眼界和思想。

上课时也能妙语如珠,侃侃而谈,不用再紧张于学生突然袭击式的刁钻提问。

每年暑期的语文组专题研讨会上,大家集中学习教育前沿理论,分析教学个案,各种思维互相碰撞,交流较往常更加激烈,探讨也较往常更加深入,那时时闪现睿智的创新言谈总能换得双方会心一笑。

平日课余的反馈交流中,大家总能从个案说到一般,从教学侃到文艺,不再仅仅停留在经验的表层意义上,那谈笑晏晏的当儿,你已准确地捕捉到对方的真性情和真知灼见,受益的同时更多了一份惺惺相惜的喜悦。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那是因为君子们都有着超出功利之上的精神的坚守。方式、见解、态度尽管迥异,必要时却仍然可以构筑最坚实的交谊,汇聚最坚韧的力量。以人文环境培养人文情怀,或许也正是希翼这样一种潜在精神的构建。我们相信,当组里的每一个语文教师都更欣喜于精神的完满自足,而非终日焦虑于浮名虚利;都更自觉地以学问、道德、责任相标榜,而非留意于心机、权术和计谋时,我们便已握住了一把同心铸造、无坚不摧的利剑。

二、师资培养:营造和谐,创造更大成长空间与更多成功机会。

教师是教研组最基本的组成力量。我们都知道,搞教研需要有健康良好的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形成除了以每一位教师的人文情怀相凝聚外,从根上说,还更在于教师们对教研组发自心底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是一种信任和感恩,源自教研组对每一位教师最真诚的关怀和帮扶,它使每一位教师都能感到自己是被关注和被理解的,都能有自信会在这里获得更大的成长空间和更多的成功机会。应该说,我们同文中学语文组正是这样一个可以让人倍感信任和温暖的团队。我们一向本着人文主义精神,关注每一个教师的成长和忧乐,将团结、积极、和谐打造成我们语文组一贯的优良传统,人说“长者甘为人梯,壮者承先启后,少者自强不息”是一点也不夸张的事实。在我们语文组,有年长教师热心地垂范指导,有中年教师严谨地治学执教,还有年轻教师努力地开拓进取,教育教学上的动人事迹俯拾即是。尤其是组里对年轻教师成长的关注,更是做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况,年轻教师总是能得到最多的机会、最大的鼓励和最真诚的帮助。

例如,我们极为重视老中青教师间的传帮带工作,提倡长者和少者结对子拜师教学,以期少者可以尽快克服书本理论和实际教学间的脱节,在更短时间内获得更有效、更丰富的教学经验,少走弯路;长者也可以在年轻人新鲜的思想和蓬勃的活力的影响下,给自己的教学注入新鲜的气息。而实际的效果也正是如此,年长的教师耐心引导,年轻的教师虚心求教,丰富经验和旺盛精力沃灌着教研教学之花常开不败。

例如,为展示青年教师教学基本能力,锤炼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也为了给青年教师创造更多成功的机会,我们组经常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还坚持举办青年教师“青蓝工程”汇报课比赛,“新概念”教学基本技能大赛。资深教师充当评委,不仅认真地听完全部的课程并严格打分,而且还会做出最专业最精彩的点评。每一回赛课,年轻教师都会积极参与,精心准备,努力呈现出自己的个性和风采。而评委教师在赛后的点评、总结则总能入木三分,让人心悦诚服。每每此时不存在保守狭隘,不存在轻佻庸俗,什么追名逐利,什么虚妄造势,什么权衡照顾,统统都被摒除在外,只剩下对问学求真最诚挚的追求和对长者由衷的感谢。

三、学科建设:彰显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美国教育家科勒涅斯有一句名言:“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言外之意,生活有多么丰富,语文的内容就有多么丰富。语文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文学作品,而文学就是人学,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其广阔性、丰富性和深刻性直接影响人格的形成以及包括情感、个性、气质等心理品质在内的精神世界的发展。基于对此的清醒认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首先关注的是人,努力地将人文精神引到课堂教学中,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精神需求,崇尚多元化、独立自由的个性理解和表达,力图让所有学生都能从语文学习活动中获得知识、获得愉悦、获得个性的尊重和张扬。这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正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我们语文组的个性化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一直走在课改前沿,办得有声有色,成绩斐然。

自1997年国家教委决定在山西、天津和我省率先使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实验本)”以来,我们不仅利用新教材向学生们展现名家名篇应有的异彩,如房龙的《门》、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等,尽量挖掘新教材中的人文因素,用人文精神来育人,而且积极促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体验,开发学生的生命本质意识、自然意识和社会意识。教学《雷雨》,让学生争辩周朴园抑或也有些许爱的需求;教学《项链》,学生们认识到玛蒂尔德追求什么“虚荣”不一定就是坏事,尤其是她通过十年的艰辛承担恶果,其吃苦耐劳,勇于面对的品质应该得到充分的肯定;教学《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学生们居然也能从李甲的心理角度来分析杜十娘悲剧的必然性,从杜十娘对自由和幸福的渴望与追求、李甲的跌落与屈服,体会到人性解放的艰难与困苦。我们努力整合学生们在阅读中的多元感觉层面,使语文阅读与生活形成交互立体式的沟通。近一年来,我们更充分利用百年老校底蕴深厚、资源丰富的优势,有效利用我校十多万册的馆藏图书,每周开设阅读课,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全面铺开语文阅读课的教学,构建崭新的教学体系,在宽松开明的读书环境里切实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铺就了一条语言涵泳、精神体悟的语文养成之路,将素质教育落到具体课程改革教学中来。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的阅读、摘抄、讨论,在阅读中兴趣十足地构建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重视写作,这也是我们语文组的一贯传统。我们的个性化写作教学,始终本着让学生建设一个自己的精神家园的思想,一方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注重写作的生活化、生命化,站在充满感动和关爱的高尚人格层面上审视我们的社会和人生。另一方面尊重和维护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我手写我口,鼓励在习作中流露真性情、真思想。我们组织社会热点写作,从选题到实地采访再到集体讨论,最后完成写作,写出了一大批关注热点,积极思考,有批判精神的调查报告。我们组织写开放式周记,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见解,让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倾诉。这样的写作不再是应试的“敲门砖”,不再需要惴惴地揣摩命题者心意,而完全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对表达、倾诉的渴念,成为学生精神家园中不可或缺的一处自留地。我们编辑《学生习作选》、《樟苑风》为学生的写作提供展示的舞台,其中许多文章被各地报刊转载并获奖,贾平凹先生主编的《美文》杂志还一度专门给我们的“同文文学社”发过专栏,这些平台不仅为我们的学生带来了成功的愉悦,也为我们教师带来了成功的愉悦。

正是在这样团结、严谨、求实、拓新的氛围里,我们不仅在教育教学上取得了令人眩目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褒奖,更提升了个人的理论水平、能力业绩,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找到了追求理想,实现价值的人生舞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着同文中学语文组人文建设步伐的迈进,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愈加感受到这个团队的温暖和优越。“以人为本”,我们尊重、理解、关注着他人,我们也同时被他人尊重、理解和关注着,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感到富有和幸福?我们正以学问、以道德,以满腔热情和人文关怀承担着我们作为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光荣,并且能坚定地相信,在人文主义精神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将会有更多无悔教育、奉献青春的理由,又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感到满足和振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