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从教的感悟

我从教的感悟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教二十三年,特别是2000年调入同文中学工作以来,我经常在思考如何兴教兴学。学校中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144年来,同文中学培养着一种气质:承担责任,厚德报国;144年来,同文中学演绎着一种气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144年来,同文中学凝练着一种气息:文理相融,学贯中西。我国新一轮课改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教育思想展开的。基于这一教育思想,教师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我从教的感悟

冷文义

从教二十三年,特别是2000年调入同文中学工作以来,我经常在思考如何兴教兴学。面对“读好书,做好人”的校训,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感悟到不要把教育与教学片面孤立,读书和做人是和谐统一的。

正谊明道 天人合一

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质,既具有随社会文化的发展、变迁而发展、变迁的共性,同时,又会因其构成或具体环境的不同而具有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学校中这种共性与个性统一的文化特质我们称之为学校文化。它是指由学校成员在教育、教学、科研、组织和生活的长期活动与发展演变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如教育和管理观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风俗习惯、教育环境和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学校校风和学校精神。

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董仲舒指出:正其谊,则不谋其利;明其道,则不计其功。144年来,同文中学培养着一种气质:承担责任,厚德报国;144年来,同文中学演绎着一种气度:兼容并蓄,海纳百川;144年来,同文中学凝练着一种气息:文理相融,学贯中西。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文校友方志敏为民族的大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中国商飞公司董事长张庆伟、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等一大批同文校友正在各条战线为民族的振兴服务。

在新形势下,我校如何传承悠久的办学历史,借助于我国新一轮课改这一契机,有效把握好再度腾飞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必须服务社会,造福社会,以优质的教育质量满足社会的要求。教育为社会的服务不应是被动适应,而是主动协调,适度超前。

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教育与文化的关系。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受制于文化,同时也可引领文化。社会文化既对教育的发展有极强的制约作用,教育不可能超越社会文化;但同时,教育也应对社会文化发挥引领作用,学校要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源,不应是陈腐观念的集散地。只有用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学校才繁荣兴旺。学校应当通过制度文化、课程文化、社团文化、环境文化等校园建设,形成良好校风,为学生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良的文化氛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校园文化的影响力深刻而悠远。

必须着力培养、精心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教师乃办学之本,拥有一批好教师,才是一所好学校;拥有一批名教师,才是一所名学校。“所以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着力提升学校的教育品格、科学品质、文化品位,大力彰显学校的园林风格、书院风范、名校风采,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以育人为目的,科学设置课程,合理安排课时。奏响素质教育主旋律,唱好课堂教学重头戏。努力提高中、高考成绩,办人民满意教育。真正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育研传道 学教合一

高中教育既是义务教育的延续,又是高等教育的基石,具有基础性、大众性等特点,它不仅承担着学生的“升学”与“就业”的责任,更是承载了培养学生素质、辐射文化、服务社区、开展交流、发展自身等任务。因此,在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和赋予更高的要求。如何让“教师的教”真正落实到服务于“学生的学”,我认为育人、研究、学习、传道应成为教师的为教之道。

一、育人

教育根植于爱。——鲁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爱表现于爱学校、爱事业、爱学生、爱家庭、爱自己。有了对教育事业的执著追求,教师的心里就会装着学生,眼睛就会盯着学生,行为就会服务于学生,也就会感悟到学生正在书写着教师自己人生的春秋。

在育人的环节中,爱学生就是要提高学生的德业水平,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神的浩瀚和良好的习惯定会铸就学生美好的未来,有着快乐、健康心态的老师才会引领学生奔向快乐幸福的明天。

作为一个老师,主动去关心学生,去和他们交朋友,才能让学生品味到你独特的人格魅力。只有学生认可了你,他才能用心去感受你所教的一切,在学生习惯的养成上给学生以有益的帮助。

二、研究

1996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了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其中最核心的思想是: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我国新一轮课改正是基于这一核心教育思想展开的。基于这一教育思想,教师研究性教学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凸显。

在研究教材中,不能再以单纯的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而应结合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实际,精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知识。在注重知识的基础性同时,还应强调选择性。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研究教法的同时,也要研究学生的学法。要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研究学生,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和谐全面又有个性地发展,眼中真正有人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成功的教育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愉快地融入社会、走进自然。

三、学习

宋代诗人曾公亮在《宿甘露僧舍》诗中曰:“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一本好书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扇览景之窗。当你推开窗扇时,扑面而来的是浩瀚的知识气息,展现的是开放的视野、鲜活的内容、涌动的活力。唯学方知学之不足,唯学方知学之可为。在新一轮课改下的教育,学习应成为教师头等大事。

读专业书、读教育教学论著是必须的,作为教师拥有宽泛的知识面也是非常重要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伦理学使人庄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要与学习并重,在学习中要陶冶自己的情操,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教学,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知识为学生服务。

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向他人学习,包括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流使人清醒。教师像春蚕、蜡烛等美誉之词,对于今天的老师要求来说也许还不够,教师应像奶牛,只有每天有旺盛的食欲,才能源源不断地挤出鲜美的乳汁;教师要像超市,只有每天有大量的货物更替、引进,才能迎来众多的客户。

读书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只有读书,有选择地有计划地读书,才能博识,才能在迷茫时找到方向,在痛苦时汲取力量,在浮华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读书是提升教师人格魅力的最佳方式,而为人师者,更肩负着提高学生素养的重任。所以我们教师要读书,更要读与教学相关的书籍。我们要向专家们学习,牢记:忙,不是不读书的理由;读书不能等,就在现在;有书相伴,是幸福,引领学生在书海中遨游更是幸福。

四、传道

古人云: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受用。

《师说》中的名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释为: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今天我认为应对这一解释赋予新的内涵,今天的“传道”应包括三重内容:传递给学生融入和谐社会的行为准则,传授给学生科学道理,传送给学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

尚德重道 知行合一

尚德重道,知行合一应成为莘莘学子的为学之道。

一、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

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与此相应,君子应刚毅坚卓,发奋图强;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做贡献的志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及能力的人。尚德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人的道德水准不仅决定了自身学业的好坏,更确定了自身的发展空间。

二、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少成若天性,习惯若自然。——贾谊《新书》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质;播种品质,收获人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习惯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爱因斯坦曾这样阐述:“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剩下的教育就是影响我们思维、行为方式的习惯。习惯自然有好坏之分,好的习惯是人走向成功的钥匙,而坏的习惯是通往失败的大门。叶圣陶先生曾呼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拥有良好的习惯,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健康的人生的基础是建立在良好行为习惯之上,不管是美好的品德,还是较强的学习能力,一切都依赖良好习惯的培养,抓住了习惯培养这一条主线,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

三、要注意学习与思考的有机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课程的功能发生了转变。针对以往的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的倾向,高中新课程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要将学习过程变为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从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那么就会变得迂阔疏远,不切实际,充其量他只是一个守成之才,绝不能成为开创之才。思考而不学习,人则会因为疑惑而变得危险。他们有思想,有天才,但没有经过学问的踏实锻炼,这种人往往倚仗天才而胡作非为,还误以为那便是创作,结果只能自害害人。总之学是入书,思是出书。出入有道,学业可成。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西方的哲人康德也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四、要知行合一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新的高中课程与以往的课程相比较,课程的实施发生了转变。新课程的实施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致力于学生的个性成长。鼓励学生在感兴趣、有潜能的方面选修更多的模块,通过亲身实践的探究性学习,达到实现个性发展这一目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说的是为学的几个层次,或者说是几个递进的阶段。“博学之”意谓为学首先要广泛的猎取,培养充沛而旺盛的好奇心。好奇心丧失了,为学的欲望随之而消亡,博学遂为不可能之事。“博”还意味着博大和宽容。惟有博大和宽容,才能兼容并包,使为学具有世界眼光和开放胸襟,真正做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进而“泛爱众,而亲仁”,因此博学乃能成为为学的第一阶段。越过这一阶段,为学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审问”为第二阶段,有所不明就要追问到底,要对所学加以怀疑。问过以后还要通过自己的思想活动来仔细考察、分析,否则所学不能为自己所用,是为“慎思”。“明辩”为第四阶段,学是越辩越明的,不辩,则所谓“博学”就会鱼龙混杂,真伪难辨,良莠不分。“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就是既然学有所得,就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

五、要持之以恒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毛泽东

新课程改革实验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在学习过程中,肯定存在许许多多的困难。在困难面前,要树立信心,持之以恒,要以顽强拼搏的精神去迎接挑战。要知道胜利的道路象山间小径一样,这条路有时先折回来,然后伸向前去,走这条路的人需要耐心和毅力,累了就歇在路边的人是不会得到胜利的。伟大人物的最明显标志,就是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管环境变换到何种地步,他的初衷与希望始终不会有丝毫的改变,最终能克服障碍,达到期望的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