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现代诗歌阅读教学
金 燕
诗歌作为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所以它的教学,不论对于初中语文教师还是高中语文教师而言,都是一个比较难的课题。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是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是诗的品析鉴赏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而现代诗歌创造性的审美解读,自由诠释的空间很大。它不像古诗那样可以一字一词一句去解析诗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更加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民生的方式去鉴赏诗歌。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就必须教给他观察和发觉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众多关系。”所以我通过现代教学内容挖掘,教学结构设计以及课堂氛围创设,教师语言优化,课内外知识延引等途径,在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从而优化了诗歌教学艺术,努力提高现代诗歌阅读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的几点尝试:
一、努力提高自身的诗歌教学素质
首先,努力提高自己认知诗歌的能力,能够比较准确认识各种诗体和诗歌的表达形式,如叙事诗、抒情诗、风景诗、哲理诗、寓言诗、爱情诗、咏物诗等等。
其次,努力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平时我非常注意电视、广播中的诗歌朗读,并且买了很多朗读磁带,经常跟听、跟读,模仿其中的风格,纠正自己的不准确发音,让自己不但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还能用不同的停顿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达到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然后我能够进行科学的朗读指导,找到最佳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场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有效的训练,充满着朗读的渴望。
再次,努力提高自己的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能从创意和构思、篇幅与体裁、结构与内容、思路与层次、节奏与韵律、背景与诗情、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象、描叙与抒情、画面与色彩、实写与虚写、比喻与象征、语言与修辞、形式与风格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又能根据诗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思维,能感受到意象的文化意义与意味,能从承接、连缀、转折、跳跃、复叠等不同的角度理解作品的思路,能从字词、句式、节拍、用韵、音调、修辞、含义、手法、回旋等不同的角度体味作品的语言特点,能分析作品的象征、比喻、对比、拟人、假设、比兴等不同的手法,能借助多媒体手段鉴赏作品,能用点评的方式、分析的方式、描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见解等。
二、运用新的教学手法
现代诗歌虽不如古典诗词具有很强的节奏和韵律,但同样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所以我在教学现代诗歌时,不会完全摒弃它的节奏和韵律,下面我就谈谈徐志摩《再别康桥》教学手法之一——引入手法。
这种手法用在开始进行朗读的时候。
请学生轻声吟诵所熟的李白诗《静夜思》《独坐敬亭山》,体味诗的节奏。教师讲析:五言诗句内部的节奏,总是前一停顿的时间较长,后面停顿的时间较短,这样便于表现事物与抒发情感。《再别康桥》的朗读节奏,基本上与五言诗的音节节奏相同,请同学们自己朗读,感受体味。同学们就可以体味到: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种侧面引入的手法简捷顺利地进行了朗读点拨,省去了教师很多的讲解、示范的时间,以很大的牵引力引导着学生对诗歌进行揣摩体味。
三、优化现代诗歌的教学设计
注重了诗歌的节奏,下面就要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只有通过领会意境,才能使学生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出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化鉴赏能力。当然引导学生领会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难点,但我大胆尝试把音乐和简笔画带进诗歌教学课堂,即在诗歌教学设计中尝试把诗乐画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在相应的音乐和简笔画中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达到感知诗意、体会意境的目的,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下面仍以《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融诗乐画于一体,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的教学尝试。
第一步,听配有欧洲钢琴曲《秋日的私语》的《再别康桥》录音朗诵。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感知诗意,聆听朗诵时闭上眼睛,联想想象,用心灵去感知并默默地在心中勾画图景,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要求鉴赏者在鉴赏活动中,要进行“再现创造”,心理过程的再现是一种联想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秋日的私语》轻柔舒缓的曲调加上朗读者的激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音乐和朗读都是有情感的,用音韵之美,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借助联想想象,得到真切的情感体验,从而获得对诗歌的初步理解和审美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大意,感知诗人所表达出的淡淡哀愁,并在头脑中补充勾勒出画面。用这些手段把学生引入诗境,激发了学生内心的共鸣。
第二步,仍以音乐为背景,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目的是使学生头脑中的画面更清晰,真切感知在诗中出现的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种种意象,学生能从中体味出诗人对康桥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反复诵读也为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鉴赏诗歌作了铺垫。
第三步,自由发言,将诗歌中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引导学生掌握通过景、情、志入境探求意境的方法。
学生已初步感知并反复体味了诗歌中表达的情感,那么,这种情感是借助什么形式传递出来的呢?归结于一点:融情于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按文字顺序找出诗歌中所绘之景(意境),并要求学生描画出一副康桥的简笔画,自然而然就会进一步地理解诗中的“绘景不摹声”的独特意境了。接着可以引导学生,诗中之景当然是诗人创设出来的,那诗人除了绘景之外还表达了什么?继续让学生找出描绘诗人心境的词句或修辞等。“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融情于景,于情写志,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由此再归结一点:作者正是通过融情于景,于情写志来创设意境的。
第四步,看画图背诵诗歌,再运用联想想象将诗歌内容用优美的散文语言表达出来。有了前三步的基础,学生很轻松地完成了背诵。这样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发展了学生智力,也使学生的欣赏能力、观察能力、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得到了最大可能的提高。
四、以情激情,让学生走进语言艺术的殿堂
诗歌的讲解向来被教师视为畏途,怎样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即成言”呢?我认为除了前面讲的提高自身诗歌教学素质之外,还要注重诗歌的情绪传达,所以我认为教学中不仅要有深厚的感情体验,以饱满的情绪、昂扬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更要有激发学生情感的手段和艺术。下面主要谈谈教师如何尝试从教学内容、教学语言方面出发,去点拨、激发学生感知诗意的。
首先,要求教师对文本深刻理解,以情激情。
罗曼·曼兰说过:“要散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同样,教师自己没有感情,就无法激起学生的感情,为此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披文以入情,把握作者的思想脉络,体会作者感情的波涛。只有自己先被感动,先有了是非、善恶、美丑、爱憎的鲜明态度,出言才会真切,才会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如在讲授穆旦的《赞美》一诗时,课前吃透作品内容,并准备了和余秋雨的《废墟》一文做比较阅读,加上自己平时对生活的体验和感触,因此特别受到诗中情的感染和感动。《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已衣衫褴褛,血污侵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在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要记录下这个,并为它歌唱,显示了天才诗人对时代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教学时我几乎是将爱怨之情、赞美之情、奔放之情一齐表露于脸上,极大地感染了学生的情绪,并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要求教学注重语言点化,以情激情。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意识到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美的语言,是点燃激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做到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那样:“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如讲授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一词,教学语言必须是精神的,写景叙事生动形象,抒情议论情理相生,它不但使得学生从教师那富有审美色彩的话语中理解了词的大意,感受到词作景中寓情的特点,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和人民的热爱。
再次,启发学生合理想象,升华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一次语文课上,在和学生们讨论卞之琳的《断章》一诗时,我努力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去挖掘这首诗歌的深意。许多学生说出了好的想法:这楼上人为何不看风景专看“你”?那忘情于景的“你”定是个俊逸潇洒、云游天下的少年郎,那钟情于人的楼上人定是个寂寞思春、知音难觅的多情女,她含情脉脉、痴态可怜,可心中情,眼中意,羞言有谁知?然后我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诗中所要阐明的“相对论”的哲学观。事实证明,学生的许多发现是极具发散性和创造性的,这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最为可贵的思维方式。尊重学生的这些发现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是教师最应具备的教学修养,而且往往可以抓住学生瞬时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想象以达到激情、感知、深化理解的教学目的。
第五步,注重学习的外延,设计丰富多姿的实践活动。
①配读活动。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配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或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未选择的路》配读雨果的《当我走向宏伟的目标》。
②积累活动。如《沁园春·长沙》:中国古今不少诗人也写到“秋天”,课外搜集几首这样的诗,说说它们的表达的内涵是什么。
③比读活动。如《沁园春·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④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⑤研讨活动。如《致大海》:“海”是古今中外诗人笔下永远的意象,课外搜集有关写大海的诗歌作品,共同探讨海蕴含的文化意义。
⑥综合活动。如组织配乐朗读活动、个性化朗读活动、想象性描述活动、背诵比赛活动、诗歌写作活动。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它超越时空,形式多样,不同程度地再现了自然与社会的生活,它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利方式,这种审美教育就是要充分利用其所包含的复杂、细腻、深刻的底蕴来实施,帮助受教育者欣赏中认识自然、历史、社会和人生,提高艺术和道德修养。因此,要引导学生多读作品,读好作品,力求领会真义,并尽可能接近作者的思想,或读出“语外之意”来,“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挖掘出未曾发现的东西,使他们成为美的形象的接受者和改造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