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试论规范初中生写作思维从审题开始

试论规范初中生写作思维从审题开始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说“写作才思维”,强调思维之于写作的重要性。在此,本文将从思维的有序性角度出发,单独谈谈规范思维的第一个环节:审题。初中生应对以命题、半命题为主的记叙文写作训练,拿到作文题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审题,这样,审题就成为学生整个写作思维过程的首要环节。然而从写作现状来看,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轻慢的就是审题,久之,就因轻慢审题导致不会审题。

试论规范初中生写作思维从审题开始

罗 兰

瑞士心理学家、发生认识论创始人皮亚杰说“写作才思维”,强调思维之于写作的重要性。众所周知,写作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人们作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生活素材、情感体验、思想观点等进行创造性整理、提升的思维过程。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写作训练也即是一种思维训练。而初中作文教学中的记叙文写作更不同于日常随性的自由创作,习作性和命题性是它的两大显著特点,学生应试多做命题、半命题作文,即便有材料题或话题作文出现,出题人也大多要预设写作范围,给以一定的限制性暗示。这种先看题后凝思的写作特点要求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活跃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另一方面也还要讲究思维的有序性,在正式动笔之前做好规范有效的思维准备,按照首先审题,其后依次立意、选材、结构篇章的顺序进行构思。对于前者,一直以来人们都较为关注,而对后者则相对来说不够重视。在此,本文将从思维的有序性角度出发,单独谈谈规范思维的第一个环节:审题。

初中生应对以命题、半命题为主的记叙文写作训练,拿到作文题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审题,这样,审题就成为学生整个写作思维过程的首要环节。所谓审题,就是审视题目的含义和要求,其对象既包括命题者所命的文章标题,也包括命题者为作文提供的有关材料和限制性条件。通过审题不仅要明确题目的含义,也要明确题目规定的内容范围和文体限制,以及命题者的其他要求。只有审清题意,才可能根据题意去立意、选材和结构,使文章做到文题相符。如果审题有误或出现偏差,作文便会从一开始就步人歧途,出现跑题或偏题的错误,可见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作文的成败。然而从写作现状来看,初中生在写作过程中最容易轻慢的就是审题,久之,就因轻慢审题导致不会审题。

那么,作为动笔前准备阶段的重要思维环节,在实际写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去应对呢?审题思维主要体现在对题目的理解上。这种理解,既包括抽象思维理解,也包括形象思维理解。

一、抽象思维理解,是通过对题目的理性分析理解题意,要求思维的严谨性和全面性。

其一要善于扫描信息。

扫描信息是指对作文试题各部分的字句作仔细审读、揣摩,是逐字分析,整体认知。即要推敲和辨析题目中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和关系,然后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汉语的很多词汇往往同时具有本义、比喻义、引申义等多层含义,对词义把握程度的不同会影响我们的审视角度,且一个字词在与其他一个或几个字词进行组合后,其原来的含义有时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词组中词语组合顺序的变化更会带来词组意义的变化,这些都是在作文审题时不得不谨慎、全面地分析看待的。比如这样一个作文题《成长的足迹》,很多的学生会草率地写一件童年趣闻就此了事,但是慎重地理解分析后会发现,“成长”这个词在表意上本就强调一个过程,那么成长的“足迹”最好更应该是一串而非一个。很明显,在这篇文章里写几个相关的、递进的事件表现成长过程就比单写一件事要更容易应题。再比如2008年上海卷《他们》,一个“他”字限定了作者的旁观者角度,只能写身边的人和事而不能写自己;一个“们”字则点明了关注的应是某个群体而非单个个体。这样审明题义后,选材的角度就不会出错,其实“他们”很多:可以是众志成城抗洪抢险的解放军英雄,可以是不辞辛劳热情奔放的奥运志愿者,还可以是一方有难八方援助的汶川地震募捐者们……这些人物、这些事件都无不令人感动,都是很好的应题材料。

其二要注意辨析概念。

辨析概念尤其要注意那些似同实异的概念,要通过比较,把握词语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决定写作中对主题和材料的取舍。例如在以“特长”为话题的写作中,有学生就把“特长”与“兴趣”这两个词给混淆了。其实“兴趣”和“特长”是有联系但内涵不同的两个概念,“兴趣”可以转化为“特长”,“有特长”一般也以“有兴趣”为前提,但“特长”又不等于“兴趣”,它是指“人无我有”或是“人少有而我有”的技术和能力。可见一旦将概念混淆不仅会导致选材上的失误还很可能造成主题上的偏差。

其三是要学会抓住“题眼”。

所谓“题眼”,就是题目中的关键性词语,它往往显示题目的特殊性,规定作文的重点,而很多时候它又恰恰以最不经意的形式出现在题目中,让人很容易忽略。一般情况下“题眼”多在题目的补充性成分、修饰性字词上,例如《那常响耳边的话语》,许多学生在作文时就忽略了“常响”,而此处,“常响”恰恰是题眼所在。不管你选择什么来写,写什么事,都要突出那一句“常响耳边”的话,偶尔一两次是不行的,为什么“常响”?起到了什么作用?这都是文章要表现的重点。有时候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尤其要靠我们的抽象思维来比较分析,去粗取精。例如《那激动人心的一刻》,匆匆瞄一眼题目后,很多学生都会立即抓住“激动人心”四字做文章。当然,按照题目要求,抓住“激动人心”是不错,这个很明显,感情色彩也很浓重。但是,在这个题目里,最容易让人掉以轻心的就是关键词“一刻”,它要求我们不管选择写哪一个激动人心的事件,最后都要把着力点放在“一刻”上,而不是“整件事”上。

二、形象思维的理解,即通过对题目内容的联想和想象去理解题意,往往更强调思维的活跃性和多样性等品质。

其一要善于联想、想象。

有些半命题的题目,比如《由××所想到的》、《我喜欢的×××》、《××赞》等,就需要通过发散性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再经过比较、选择,才能确定题目选取的角度。还有一些作文题目,其中的关键词语往往含有一定的比喻义、象征义。审这类题目,除了对字面本身的理解之外,还要从它们可能具有的比喻义、象征义着眼。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成长的足迹”的“足迹”,它既有足迹的某些特点却又不是指实实在在的脚印儿,这类的题目很常见,比如《请打开心灵之窗》、《撷一朵生活的浪花》、《我的自画像》等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完全喻拟性的题目,如《假如我是一朵白云》、《小燕子,我要对你说》等,更需要通过联想和想象,找到比喻或比拟的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或可比点。

其二要能够“准”中求“活”

“准”中求“活”关键在于对题中信息的挖掘,在强调“准”的前提下要充分扩散思维,在对词语概念的外延做到全面领会的前提下还能有创造性的拓展。如对于“倾听”这样一个话题作文,在没有其他限制条件的情况下,“倾听”对象就可以包括可听信息和不可听信息,文学作品,不发声的物件也可以作为倾听的对象来写。这样思路可以在审题这一环节上就充分打开,以之指导其后的立意和选材就能有效避免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弊端。

在实际审题过程中,这两种思维的理解是互相渗透的,理性的分析常常需要联想和想象的帮助,联想和想象也需要理性分析的参与和支持。对于初中生而言,最大的困难其实并非审题技巧欠缺,而是一方面学生心理上不重视,实际写作中常常将这一重要的思维环节忽略,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必要的思维训练,在思维的严谨性、全面性、准确性、活跃性、多样性等良好思维品质上明显欠缺,审题时往往囿于一点而忽略其他,思维首先就被局限住了,伸展不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