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的教与学如何把握难度
卢冬阳
高中物理是一门学生普遍感觉望而生畏的学科,如何让学生学好物理,对物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如何使学生迎难而上,而不望而却步?这些都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和测试中注意把握难度。教学内容和试题的难度太大,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内容和试题的难度太小,往往难于深入触及重点和难点,又不符合高中物理教学的要求。只有难度合适,才能既不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抓住重点化解难点。本文根据笔者多年来高中物理教学的经验,就难度的把握谈点自已肤浅的看法。
一、何为难度
难度又称为难度系数,教育测量与评价理论认为,难度是反映试题或试卷难易程度的参数,是学生对试题或考试是否适应的指标。分为试题难度系数和试卷难度系数两类:
某学习小组在一次测试中一道应用题的得分情况和该题的难度系数见表一:
表一:(试题满分10分)
试卷的难度系数=试卷中各试题难度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什么是加权平均值?举一个例子,一位同学的某一科的考试成绩为:平时测验80分,期中考试90分,期末考试95分。学校规定的科目成绩的计算方式是:平时测验占2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50%;这里,每个成绩所占的比重叫做权数或权重。那么,加权平均值=80×20%+90×30%+95×50%=90.5(分)
试题难度分为容易题、中等题和难题。难度系数值越大,题目就越容易,难度系数值越小,题目就越难。难度系数值0.7以上的题目为容易题,难度系数值在0.4至0.7之间的为中等题,难度系数值0.4以下的为难题;最恰当的难度应控制在中等难度范围。
二、课堂教学中知识点的难度把握
1.换位思考
湖南卫视曾推出了一个叫《变形记》电视栏目,其中有一个故事题材是《高三师生母女角色互换》。描写的是带高三班主任的刘妈妈与就读高三的女儿互换角色后的故事,看后深受启发。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换位思考才能恰当地把握难度;对于同一个问题,老师认为太简单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就比较困难,特别是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更是如此。教师在设计课案时应考虑到普通班与重点班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基础较好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接受知识的差异,男同学与女同学接受知识的差异,既备内容又备学生如何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对象设置适合对象不同难度的内容来开展教学。对于普通班、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应降低难度;对于重点班、基础较好的学生应适当地加大一点难度;鉴于女同学学习物理一般较困难,在课堂提问及演板时不宜设置太难,以免挫伤其积极性;对于高一的新生来说应尽可能降低难度要求,随着认识的逐步提高渐渐加大难度。
2.深入浅出
高中物理知识内容难度较大,要求学生既要有较好形象思维能力又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要求学生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能力。作为“国家第一考”的高考,理综物理试题在考查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成为命题的指导思想。历年来难度都较大,不要期望某年的高考试题会大幅度降低难度。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针对重点、难点,采取各种方法深入浅出化解难点。例如,在理解题意时,画出情景示意图;受力分析时,画出力的图示或受力示意图;遇到空间图时,转换成平面图;利用公式求解难度大时,转换成图象法求算等。通过抽象思维形象化化解难度,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讲解波的传播方向、介质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形曲线之间的关系时,用人沿“坡”走路类比归纳为“上波下,下波上”来启发,学生很快就理解这一难点。在讲到同步卫星知识内容时,我归纳为:“同步卫星高又高,赤道上空绕半腰,一轨多星相对静,全球通讯无限好!”这四句诗来帮助理解,这首诗学生很感兴趣,觉得很有新鲜感。这样做不但可以化解难点而且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三、学生习题的难度把握
学生要理解概念和规律,必须要做一定数量的习题。为了达到巩固知识又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在布置作业和指导学生做题时,一定要注意习题难度。布置的习题尽可能难度不要太大,对于初学者更要简单一些;一个班哪怕是所有同学都得满分,也是可以接受的,没有必要那么故弄玄虚。随着知识内容的逐步掌握,学生理解能力的渐渐提高,对于练习题,可以在保证总体难度不大的基础上,设立难度梯度,或者在较难的题目中根据由易到难的顺序设置多问,将难度分解。遇到难以想到的转弯之处,老师也可以事先稍作提示。这样学生不至于在解难题时陷于茫然。让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四、考前难度预测
考试就其功能可分为检查性测试和选拔性测试两种类型。一般地说,学生平时的测验、期中和期末考试都属于检查性测试,它的作用是用来评价教学质量或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高考、竞赛等考试都属于选拔性测试,它的作用是用来选拔新生或了解学生情况。在平时的测试中,尽管命题教师主观愿望想降低难度,让学生考得好一些,但是由于对试题的难度把握不准,往往是凭感觉判断难度,考后结果适得其反,学生个个灰溜溜的,像受了重创一样,严重地挫伤学生的积极性。笔者认为通过多次测试检验、校正,定量地对试题和试卷进行考前难度预测,可以克服盲目性,达到测试结果与教师的主观意愿相近或一致,具体情况请参看表二:
表二:试题预测难度近似评估表(若试题满分a)
例题:(15分)如图所示,大型露天游乐场的过山车从轨道顶端A处由静止释放,到达底部C后又冲上环形轨道,使乘客头朝下地通过最高点B;再沿环形轨道到达底部,最后沿水平轨道达到另一侧D处,设车在AC轨道与环形轨道间运行的摩擦不计,车在水平轨道DC的动摩擦因数μ=0.4,AC间的竖直高度H=50m,环形轨道的直径为30m,试求:
(1)过山车通过B点时的速度大小。
(2)过山车在水平轨道DC上能滑多远?(g=10m/s2,空气阻力不计)
预测难度近似评估:
该题考查了重力、弹力、摩擦力、功和能、机械能守恒、动能定理等基础概念和规律,知识内容包含识记、理解(-0.1a)、字母运算、数值计算(-0.15a)、空间图形及方向(-0.2a)等。剩余分值为c=a-b=15-(0.1+0.15+0.2)×15=8.25(分)
该题的难度估算为:P=c/a=8.25/15=0.55
五、考后及时进行试题和试卷难度分析
用来评价教学质量或了解、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的检查性测试,学生考后总是急于想知道自己的成绩、错在什么地方。为了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应在及时改卷、及时反馈成绩的基础上,及时进行试题和试卷难度分析;通过分析,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困难,评价自己的教学质量。针对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有效地帮助其克服和解决,以便对教学进行调整、补救。
总之,学生学好物理、老师教好物理都应把握好难度。教师对待难度应因时而异、因人而异。以高考难度为参照物,恰当地把握好难度,使学生不畏难、善于化解难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