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性质: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王小平

我国基础教育领域正在发生一场深远的革命性变革。新课程、新教材、新理念、新探索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尤其是新教材既昭示了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也为今后的教学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就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课改下的教学探究、困惑及新教材出现的问题作了一些初步探索。

一、历史新课程的特点

1.目标:通过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掌握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和方法,去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其特点:首先,把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注重学生学习历史方式的突破,强调独立思考的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思想教育目标中,突破以往单纯政治说教的层面,注重人文素养、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教育功能结合起来,强调学以致用,回报社会。

2.性质: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历史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重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3.理念: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在内容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使学生关注历史发展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强化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内容: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重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重视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原则。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其中必修课分为历史、历史、历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的历史内容。其特点:

首先,构建了学习主题式的课程体系,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性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力求改变传统教材的“繁难偏旧”的现象,新教材全是大专题、小专题式的编排体系。其次,学习主题明确,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要学会什么。再次,知识点上,突破只注重史实、史论两类知识,把学习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定位在学生未来的需求上。

5.教学:历史课程标准确立了历史教学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倡导学科知识融入生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其特点:首先,新教材强调行为主体。行为主体特指学生而不是老师。因为判断教学是否有效,其直接依据是学生有没有获得实际的进步,而不是教育有没有完成任务,所以新课程解决了多年来历史教学内容过多、线索过繁——困扰学科教学改革的问题。学习内容简化,为学生参与,学生活动和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多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新课标强调行为动词。所谓行为动词,必须是具有操作过程,以操作过程行为的实施与否作为衡量的标准。课程标准在学习目标、内容标准之后,都设置了活动建议,而且新课程教科书都有课外活动课。这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参与意识、主动学习的能力,更有利于发挥历史知识对解决现实问题的系统功能。

二、高中历史教材呈现的问题

1.新教材的编排问题

首先,教材有很大创新,灵活性强,大大降低了难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删减大量内容的同时,使学到的不再是系统的历史知识,而变成学习历史片段,历史知识模糊不清,不利于基础知识的巩固。

其次,教材表达的形式丰富多样。新增加四个学习栏(学思之窗、历史纵横、模块链接、探究学习总结)。但也存在很多不足,如课本内容术语太多、题型太单一(几乎全是材料分析)、题量太少、题目过于简单、有些题目与课本重难点无任何关系等。

再次,对我们教师来说:面对教材片段式的编排,大大增加了教师的负担,而且教师手头上资料有限。在授课、复习时,不能很好地系统地给予学生帮助与引导。

2.学生的基础问题

首先,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构想必须建立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但是现实状况是学生初中的学科基础十分薄弱。

其次,一般说来,普通班的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高、基础差,很多历史概念、历史事件不清楚。

3.学生的学习方式问题

传统教学养成了学生“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使更多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依赖性很强。而新教材的教材内容多、课时紧,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必须充分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概括,并作出自己的解释。这样学习的反差,结果使学生学习了大量的知识点,虽然背得很熟,但是用起来就不知道从何下手。有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听课方法,上课听不懂,只忙于埋头做笔记,不能很好的理解知识。所以,当今历史教学改革迫切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转变。

4.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应拥有广泛的学科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新课改对历史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求呈现出专业化、综合化的发展趋势。这与现实出现明显的反差,有些教师专业知识不够丰富、知识面较窄。没有很好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接触先进的边缘科学,加上知识更新较慢,教学方式较陈旧等等,这些都大大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不利于新课改的进行和完善。

5.新奇的教学方式问题

历史课程改革在实施的过程中,新增加了许多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探讨(辩论)活动、课堂历史短剧(历史人物扮演)、观看历史影像资料、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资料或提前预备学习内容等活动,然而,在活跃课堂的表象背后,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学生并没有学到应该掌握的基本历史知识。只是看看热闹,也就是说,历史教育的目标并没有达到,教学也没有真正完成。那么这种探究学习是“空中楼阁”,况且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也不允许。

三、新课改下的教学探究及实践

1.把握学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其目的性、计划性主要反映在教学目标上。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准绳,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帮助教师胸有成竹、饱含热情地组织教学。但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如一味求全求多,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学生的求学兴趣便会受到打击,试问:一个连“袁世凯”都不知道的学生,又怎能让他直接评价其人其事。而一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客观的了解学生实际,精心钻研教材体系,明确大纲要求,制定出能够“跳出围城”的教学目标,是鼓励学生走向成功的关键措施。从整体上看,鉴于历史知识纷亢复杂、头绪繁多、时空交错的特点,设计时要考虑到学生对现有知识时间概念模糊不清,不可片面追求速度,宁愿先慢后快、形慢实快、循序渐进。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授课有章可循,重点难点突出,学生学有所得,也更愿学、乐学。

2.转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光立足于“教”,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学”,不能仅满足学生“学会”,要引导学生自己“学会”,让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要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内驱动力,始终保持浓厚学习热情,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根据新大纲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上谈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历史剧等。

3.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是目前普遍用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1)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激发兴趣。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音像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可以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熟悉历史、感受历史、分析历史,然后有感而发,从而记住历史。(2)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他课堂活动形式。有时候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

四、新课改下的困惑及反思

1.转变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角),如今大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没有很大改变,以学生为主体不明确,课堂上仍然是以教师讲、学生记为主。

2.传统的学科系统(通史体系)与新教材专题系统的关系,以辛亥革命为例:必修I强调政治建设及斗争;必修II强调思想建设,怎样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又如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中的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讲进步性,但现行课本没有西欧封建专制制度的内容(缺乏)。封建专制不清楚,学生难以体会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优越性。

3.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新课改对教师要求更高。教师要不断充电,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前沿的知识信息,活到老学到老。

4.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矛盾:新课改在全国实施的效果如何,不容乐观。一些人认为新课程中看不中用,是中国教育上的洋务运动(只增添新式武器,骨子里很虚)。多数人面对一节节课,一天天的作业,一份份的试卷,更多关注的依然是知识掌握的多少,依然是考试分数的高低。

5.术语太多:新教材每一课都有太多的历史概念和专业术语,这大大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如必修III(19课)《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中含专业术语有:原子能、火箭、电子计算机、核技术(原子能是不是核能?)、空间技术、人造卫星、星际航行、863计划、星火计划、载人飞船、杂交水稻、中国国家最高奖、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信息化、银河I河、牛胰岛素、人类基因研究、作业中的美苏争霸等20多个术语、概念历史,面对这么多术语,我们怎样完成教学任务?

6.作业过于简单,有的甚至与教材重、难点无关,如:必修III(18课)学思之窗思考题:20世纪50年代流行一个口号“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问:你认为符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这个是不是问题?又如必修III(17课)毛泽东思想,主要讲毛泽东探索中国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建设指导,但是作业题:探讨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根本与课文没有任何关联。

历史课改对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他的成功与否和我们教师关系密切。因此,广大历史教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我们唯有迎难而上、知难而上,不断发现新问题、探讨新政策,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潮流,也才能焕发历史课堂的生机与活力,造就越来越多的创造性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